《斷錯症》
究竟我患了什麼病?其實這兩年半以來,連我自己也很糢糊。直至現在,我終於得到一個正確診斷了!
我患有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簡稱TMJ。無錯,原來一切,是關於我的牙骹!
過去兩年半,曾被診斷出來的什麼頸椎病、頸椎移位、神經線...
《斷錯症》
究竟我患了什麼病?其實這兩年半以來,連我自己也很糢糊。直至現在,我終於得到一個正確診斷了!
我患有顳顎關節症候群。 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order,簡稱TMJ。無錯,原來一切,是關於我的牙骹!
過去兩年半,曾被診斷出來的什麼頸椎病、頸椎移位、神經線發炎、情緒病,原來都只是顳顎關節症候群的副產品!
簡單講,這兩年半,一直被一個又一個醫生斷錯症。
由於這個病的症狀繁多,有頭痛面病頸病牙痛甚至坐骨神經痛,又會有許多耳鼻喉症狀,連眼也會花,甚至覺得用不到腦袋,沒有集中能力,「轉數低」,所以我看過很多不同的專科,但依然找不出答案。原來,我真正要看的,是一個牙醫。
這是從網上得到的資訊:「顳顎關節位於下顎骨兩側後上端,與顱骨連接,是下巴運動的支點。當此關節頭活動時,用手在兩側耳前觸摸,即可明顯感覺到它的存在。下巴在做開閉口或各方向的運動時,同時受到顳顎關節本身結構、牙齒咬合與神經肌肉系統三者所共同協調控制,任何一方發生問題時,都有可能會引起顳顎關節區域的不適症狀。」 自己這兩年半不停上網research,其實一早懷疑過自己患的是TMJ。加上由頭到腳照過不至一次磁力共震,什麼抽血檢查都做過,全身都無事,唯獨照到我其中一個顳顎關節有退化和移位,更有跡可尋。可惜,在香港看過的醫生,都話不太關事不會有影響,每當我提及TMJ這個病,他們都是說不太清楚,或者不關我事請另謀高就。更有一兩個說沒有這個病,全都是我自己幻想出來!去看過兩個口腔面頜科,他們都只是敷衍兩句,說沒什麼可以做,可以食抗抑鬱藥,做做運動物理治療(從這兩年半的經驗告訴我物理治療是最無用的),手術只留給極嚴重患者並且成功率低,其中一個更開一支藥房有售的按摩膏(!!)打發我走!
之前五月在佛羅里達州見那位醫生,的確帶給我前所未有的舒緩。可惜,一個月後打回原形了,所有痛症不適都跑回來,情緒再跌回谷底。
紐約的朋友叫我來紐約看一個肌肉整合治療師,順便散散心。治療師看完我之後,即說,「其實一切都因你牙骹而起,我無論如何將你整條脊骨矯正,你牙骹的位置不當,就會影響你整個人的平衡,你一失衡,整個人的肌肉亦會拉扯,你亦回繼續打回原形。」他馬上轉介到一個紐約市專門醫治TMJ的肌肉神經型牙醫(neuromuscular dentist),他曾經有無數客人有我同樣症狀也是轉介給這個牙醫的。
去到牙醫診所,牙醫基本上十分鐘內完全地解釋得出我為什麼會有我所有的症狀。從簡單X光檢查中能清晰看到,我上下顎如何咬合不良,顳顎關節如何移位而壓着神經及耳咽管,一切有根有據。成因是多方面,因為我過往曾經箍過兩次牙,下顎太往後壓,再加上姿勢不正確,因壓力大而磨牙,甚至過去幾年打泰拳過份衝擊所至。
牙醫說:「你不是痴線,不是心理病。你的病是有根據的。」 要知道,當過去幾年,曾被不只一個醫生說我無事,一切是我自己想像出來,再到現在聽到這句話,是如何感慨。好像,終於有人明白我的痛,終於可以吐一口冤屈氣。
還有,這原來是一個可以醫的病。第一步,就是戴牙套,將我的咬口矯正,第一階段為期四至六個月,要二十四小時戴。我已經倒了牙模,很快就會再來紐約領取並開始配戴。
可不可以完全根治,暫時仍是未知之數。我相信,治療需時,不是一朝一夕,但起碼,現在終於知道源頭所在,終於可以得到一個正確的診斷,是一個大進步,大突破!
所以,今年應該會趕不及推出新專輯。這亦不再是我現在關注的,一切健康為重。我會繼續留在多倫多,方便我可以來往紐約。
待我戴上牙套後再和大家跟進!
#藍奕邦歸位
#別忘掉原是靠堅持醫好每個傷患
#至少我明白
#顳顎關節症候群 #timessquare
#newyork
頸椎手術成功率 在 打開嘴巴說亮話 曹皓崴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牙肉跟齒槽骨隨著拔牙~萎縮去了。
#牙周病後遺症之一就是大幅度的齒槽骨與牙齦破壞,這發生在前牙的時候還蠻麻煩的,例如上嘴唇的支撐不足而變形,或吃的麵條可以直接掉進去牙縫裡等等。
現在的治療方案很進步也很多元,如同美劇的『良醫墨菲』的劇情,裡面其中一個病例是一位主治醫師的病患,病患的名字是杭特,他有長達十年的舊傷讓他發現自己腰部以下沒有感覺,只能坐在輪椅。經過再次檢查檢查,十年前的以為的病因頸椎其實並沒有問題,但現在多了腫瘤,一開始醫師判斷只要移除腫瘤杭特搞不好還能走路,但手術前發現,杭特的腫瘤位置並不常見,開刀成功率低,只好說服杭特放棄手術,讓腫瘤留在體內與它共處,但這樣杭特就不能走路了,但杭特堅持要移除腫瘤好讓自己有可以走路的機會,然而這手術有很大的風險會致死,而這決定也讓老婆氣炸並且離開,不過杭特會這樣決定是因為這是個機會,並且他永遠不會忘記輪椅給他的教訓,輪椅也讓他成為更體貼的人,最後手術在醫師持續研究並導入新技術下,成功完成並讓杭特離開了輪椅。
劇情裡醫師們在討論、爭執的新技術,很像是牙醫師面對照片中的巨量牙齦破壞的時候會做的事,要翻文獻找資料,要討論並測試及練習,而且常常要面對不盡如人意的可能,跟病患真誠的互動溝通,然後才有機會治療成功。
這位病患多年前因牙周病拔牙後,因為牙齦破壞嚴重難以復原,做了一個暫時性的活動牙來使用,她說這3年的每一餐,她要超級小心吃東西才不會把活動假牙吞下去,這種心理壓力讓她體重一直下降,整天疑神疑鬼,但她對於做固定式牙橋一直很排斥,類似劇情中坐輪椅的杭特一樣,帶活動假牙跟把好的牙齒磨小做牙橋,都是坐輪椅的意思,這位病人想要擺脫輪椅站起來,想要不傷害更多自己的器官就能達到目的。
這是一個被牙醫師們認為難症的狀況,她也跟許多的牙醫師討論過用手術重建的成功率及時間,這狀況對我們也是一樣,我們找了許多資料及討論,最後選定了治療方式跟病患開放討論,病患想要擺脫那種坐輪椅的感覺,而我們要盡力而為。
如同美劇的結果,牙齦與齒槽骨成功的生長,也距離這病人擺脫坐輪椅的日子越來越近了。
頸椎手術成功率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隨著社會平均餘命增長,50歲以上慢性疼痛與退化似乎成國民病,台灣每七人就有一人受關節疼痛所苦,變天時關節常常「喀啦」作響,當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果時,難道只有換關節或開刀可以選擇嗎?近年來越來越紅的PRP、玻尿酸、葡萄糖增生療法,真的有效嗎?而哪些疾病適合?又要如何選擇呢?
慢性退化疾病
當我們關節長時間因過度負重而導致受力不均,常伴有肌力不足、韌帶鬆弛、肌腱問題,關節周邊軟組織就容易發炎、腫脹、僵硬,關節軟骨也會磨損,周邊硬骨形成骨刺。在膝關節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在肩關節容易產生五十肩或肩關節炎,肌腱問題如鈣化性肌腱炎、旋轉肌破裂;頸椎、腰椎中的小面關節退化、骨刺、椎間盤會壓到神經,產生神經痛、無力、手腳麻;手肘肌腱發炎多為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
醫師正確診斷疼痛原因後,早期對症下藥,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物理治療、肌力運動,當治療成效不佳或無法自我修復時,可選擇打針注射、震波治療。
疼痛治療有哪些選擇?又該如何選擇?
類固醇注射
當急性發炎疼痛時,可施打類固醇,快速止痛、消炎,關節過多積水時,醫師將體液抽出可迅速消腫。然而類固醇無幫助組織再生能力,也不宜頻繁施打,某些部位也不建議使用類固醇注射,最新研究指出:網球肘、足底筋膜炎,旋轉肌破裂等,頻繁施打類固醇易增加組織脆化,長期可能產生肌腱、筋膜斷裂,並易再次復發。
玻尿酸注射
我們人體關節液本身就有玻尿酸物質,研究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玻尿酸濃度會減少,大幅降低軟骨的保護力及抗發炎能力。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潤滑受損軟骨,減少關節軟骨和組織磨損,副作用較少,目前有分長效或短效劑型,玻尿酸可視為保養,止痛效果較慢。健保給付膝關節玻尿酸注射標準為:針對60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未達開刀標準,在同一家醫院使用口服藥物與復健治療半年以上都無效時,健保給付施打玻尿酸,連續施打三次,效果可維持半年。自費長效高分子玻尿酸,因分子大吸收慢,效果長達一年。市面上有不同廠牌玻尿酸,而未有研究證實熟優熟劣。玻尿酸不止侷限膝關節,退化性肩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肘關節也都適用,但除膝關節以外其他非健保給付範疇。
增生注射治療 (再生注射治療)
當慢性發炎或退化時,建議選擇增生療法或PRP血小板血漿注射。增生療法是將5~25%葡萄糖溶液注射至關節、韌帶、肌腱、神經、肌肉軟組織,刺激組織重新修復、再生,研究顯示大於八成患者明顯有效。增生療法一個部位一般注射1至10針以上,施打3至6次,每次施打間隔為一週至一個月, 年紀大或嚴重損傷患者治療次數會增加,增生治療可強化關節內軟骨及關節外組織功能及穩定度,重建軟組織之張力網,改變發炎環境,減緩疼痛。相較PRP,葡萄糖增生療法為多點治療,價格不像PRP昂貴,而增生治療需更高的醫師注射技術、超音波診斷、生物力學、功能評估能力,治療時間也較長。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可合併玻尿酸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治療,更有效改善疼痛及修復受損組織。增生注射治療後多會有數天發炎疼痛感,病患注射後一週內不建議吃消炎藥物或貼布,以免減低增生療效。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是將患者血液離心,抽10cc以上血液,去除紅血球後剩餘4~5cc,內含豐富生長因子的血小板血漿,施打患部促進損傷組織生長,幫助組織跟關節軟骨修復。PRP可治療範圍很廣,適應症同上述葡萄糖增生治療,甚至對骨折癒合不良也有效,許多運動員也選用PRP,助於長期運動傷害的韌帶、肌腱、關節再生修復。而臨床上,PRP幫助組織再生及改善疼痛比葡萄糖增生療法、玻尿酸及震波效果好,但價格也高得多,一次要一至兩萬,注射後幾天內的疼痛感也較強。不同年紀患者PRP內含生長因子及本身修復能力不同,年紀越大生長因子減少,性別跟體質也使得效果不同。雖PRP對疼痛有更好的療效,但非萬靈丹,文獻上仍有一成至兩成之病人無改善。
體外震波治療
廣義來說,體外震波也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增生治療,將高強度能量脈衝施予患部,促進可控制的發炎反應,破壞軟組織的病理鈣化,刺激體內生長母細胞、纖維母細胞,使受傷組織骨質新生、結締組織如肌腱韌帶及筋膜之癒合,降低疼痛發炎。現今美國FDA認可的震波適應症有鈣化性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其他疾病仍在研究中,臨床上慢性肌腱炎、筋膜炎,震波比一般物理治療更有療效,治療需四次以上,儀器有分擴散式和聚焦式的,每次依照部位打兩千到三千發,打完可能輕微紅腫瘀青數日。大多數患者感受到症狀好轉為治療兩週後。文獻顯示體外震波對疼痛治療成功率為65%至95%,平均80%。
針灸、乾針、激痛點
疼痛常伴隨肌肉緊繃,產生所謂的『激痛點』,又是中醫所稱的『氣結』,西醫對於肌肉緊繃處可用針灸、乾針、激痛點治療,用針灸針或針筒細針快速在肌肉上進出,放鬆緊張的肌肉筋膜。
何時需要開刀?
當嚴重疼痛,非手術治療皆無任何成效甚而每況愈下,或頸椎、腰椎疾病併發大小便失禁、關節嚴重變形,建議開刀治療。若無以上情形,開刀的時機點並非絕對,開完刀也不代表一勞永逸,且手術後對軟組織破壞,會使肌力穩定度下降,未來可能增加其他病發症。需不需要開刀,是否一定得開,建議民眾尋求第二醫師意見,或先嘗試非手術之治療方法。
結語
隨著醫學進步,非手術的治療跟技術也推層出新,選擇也越來越多,以經濟考量,慢性疼痛通常會先選擇玻尿酸、震波或增生療法,若無成效再選擇PRP。無論接受何項注射治療,都不是治療的終點,也不表示注射完可以不用復健、不用運動訓練。注射後建議休息兩週至一個月,不宜從事劇烈運動,可從事非衝擊類型運動;而復健、肌耐力訓練及體重控制,更可自我增生及修復傷處,且有效維持關節軟組織穩定。對於疼痛如何選擇,目前越來越多坊間診所甚至醫美都推行PRP或玻尿酸注射,施打醫師技術及方式不一,施打次數也根據不同部位及損傷程度而有所不同,患者建議諮詢專業復健科、骨科、疼痛科、神經內外科醫師,找出關鍵問題點,實行正確治療。
頸椎手術成功率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關節退化、肌腱及韌帶撕裂,一定要開刀嗎?有無非手術的積極治療?
隨著社會平均餘命增長,50歲以上慢性疼痛與退化似乎成國民病,台灣每七人就有一人受關節疼痛所苦,變天時關節常常「喀啦」作響,當復健及藥物治療無果時,難道只有換關節或開刀可以選擇嗎?近年來越來越紅的PRP、玻尿酸、葡萄糖增生療法,真的有效嗎?而哪些疾病適合?又要如何選擇呢?
慢性退化疾病
當我們關節長時間因過度負重而導致受力不均,常伴有肌力不足、韌帶鬆弛、肌腱問題,關節周邊軟組織就容易發炎、腫脹、僵硬,關節軟骨也會磨損,周邊硬骨形成骨刺。在膝關節稱為退化性膝關節炎;在肩關節容易產生五十肩或肩關節炎,肌腱問題如鈣化性肌腱炎、旋轉肌破裂;頸椎、腰椎中的小面關節退化、骨刺、椎間盤會壓到神經,產生神經痛、無力、手腳麻;手肘肌腱發炎多為網球肘和高爾夫球肘。
醫師正確診斷疼痛原因後,早期對症下藥,保守治療如:藥物、復健物理治療、肌力運動,當治療成效不佳或無法自我修復時,可選擇打針注射、震波治療。
疼痛治療有哪些選擇?又該如何選擇?
類固醇注射
當急性發炎疼痛時,可施打類固醇,快速止痛、消炎,關節過多積水時,醫師將體液抽出可迅速消腫。然而類固醇無幫助組織再生能力,也不宜頻繁施打,某些部位也不建議使用類固醇注射,最新研究指出:網球肘、足底筋膜炎,旋轉肌破裂等,頻繁施打類固醇易增加組織脆化,長期可能產生肌腱、筋膜斷裂,並易再次復發。
玻尿酸注射
我們人體關節液本身就有玻尿酸物質,研究指出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關節內玻尿酸濃度會減少,大幅降低軟骨的保護力及抗發炎能力。關節內注射玻尿酸可潤滑受損軟骨,減少關節軟骨和組織磨損,副作用較少,目前有分長效或短效劑型,玻尿酸可視為保養,止痛效果較慢。健保給付膝關節玻尿酸注射標準為:針對60歲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未達開刀標準,在同一家醫院使用口服藥物與復健治療半年以上都無效時,健保給付施打玻尿酸,連續施打三次,效果可維持半年。自費長效高分子玻尿酸,因分子大吸收慢,效果長達一年。市面上有不同廠牌玻尿酸,而未有研究證實熟優熟劣。玻尿酸不止侷限膝關節,退化性肩關節、髖關節、踝關節、肘關節也都適用,但除膝關節以外其他非健保給付範疇。
增生注射治療 (再生注射治療)
當慢性發炎或退化時,建議選擇增生療法或PRP血小板血漿注射。增生療法是將5~25%葡萄糖溶液注射至關節、韌帶、肌腱、神經、肌肉軟組織,刺激組織重新修復、再生,研究顯示大於八成患者明顯有效。增生療法一個部位一般注射1至10針以上,施打3至6次,每次施打間隔為一週至一個月, 年紀大或嚴重損傷患者治療次數會增加,增生治療可強化關節內軟骨及關節外組織功能及穩定度,重建軟組織之張力網,改變發炎環境,減緩疼痛。相較PRP,葡萄糖增生療法為多點治療,價格不像PRP昂貴,而增生治療需更高的醫師注射技術、超音波診斷、生物力學、功能評估能力,治療時間也較長。高濃度葡萄糖增生療法可合併玻尿酸或自體血小板血漿(PRP)治療,更有效改善疼痛及修復受損組織。增生注射治療後多會有數天發炎疼痛感,病患注射後一週內不建議吃消炎藥物或貼布,以免減低增生療效。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
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platelet-rich plasma)是將患者血液離心,抽10cc以上血液,去除紅血球後剩餘4~5cc,內含豐富生長因子的血小板血漿,施打患部促進損傷組織生長,幫助組織跟關節軟骨修復。PRP可治療範圍很廣,適應症同上述葡萄糖增生治療,甚至對骨折癒合不良也有效,許多運動員也選用PRP,助於長期運動傷害的韌帶、肌腱、關節再生修復。而臨床上,PRP幫助組織再生及改善疼痛比葡萄糖增生療法、玻尿酸及震波效果好,但價格也高得多,一次要一至兩萬,注射後幾天內的疼痛感也較強。不同年紀患者PRP內含生長因子及本身修復能力不同,年紀越大生長因子減少,性別跟體質也使得效果不同。雖PRP對疼痛有更好的療效,但非萬靈丹,文獻上仍有一成至兩成之病人無改善。
體外震波治療
廣義來說,體外震波也是一種非侵入性的增生治療,將高強度能量脈衝施予患部,促進可控制的發炎反應,破壞軟組織的病理鈣化,刺激體內生長母細胞、纖維母細胞,使受傷組織骨質新生、結締組織如肌腱韌帶及筋膜之癒合,降低疼痛發炎。現今美國FDA認可的震波適應症有鈣化性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網球肘,其他疾病仍在研究中,臨床上慢性肌腱炎、筋膜炎,震波比一般物理治療更有療效,治療需四次以上,儀器有分擴散式和聚焦式的,每次依照部位打兩千到三千發,打完可能輕微紅腫瘀青數日。大多數患者感受到症狀好轉為治療兩週後。文獻顯示體外震波對疼痛治療成功率為65%至95%,平均80%。
針灸、乾針、激痛點
疼痛常伴隨肌肉緊繃,產生所謂的『激痛點』,又是中醫所稱的『氣結』,西醫對於肌肉緊繃處可用針灸、乾針、激痛點治療,用針灸針或針筒細針快速在肌肉上進出,放鬆緊張的肌肉筋膜。
何時需要開刀?
當嚴重疼痛,非手術治療皆無任何成效甚而每況愈下,或頸椎、腰椎疾病併發大小便失禁、關節嚴重變形,建議開刀治療。若無以上情形,開刀的時機點並非絕對,開完刀也不代表一勞永逸,且手術後對軟組織破壞,會使肌力穩定度下降,未來可能增加其他病發症。需不需要開刀,是否一定得開,建議民眾尋求第二醫師意見,或先嘗試非手術之治療方法。
結語
隨著醫學進步,非手術的治療跟技術也推層出新,選擇也越來越多,以經濟考量,慢性疼痛通常會先選擇玻尿酸、震波或增生療法,若無成效再選擇PRP。無論接受何項注射治療,都不是治療的終點,也不表示注射完可以不用復健、不用運動訓練。注射後建議休息兩週至一個月,不宜從事劇烈運動,可從事非衝擊類型運動;而復健、肌耐力訓練及體重控制,更可自我增生及修復傷處,且有效維持關節軟組織穩定。對於疼痛如何選擇,目前越來越多坊間診所甚至醫美都推行PRP或玻尿酸注射,施打醫師技術及方式不一,施打次數也根據不同部位及損傷程度而有所不同,患者建議諮詢專業復健科、骨科、疼痛科、神經內外科醫師,找出關鍵問題點,實行正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