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韓國外勞薪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韓國外勞薪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韓國外勞薪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韓國外勞薪資產品中有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政變後的寧靜夏午,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關於「台灣」口罩國家隊加利科技「混充」大陸口罩交貨的事情,其實網路上已經很多資訊了,不過有點紛亂,我在這邊稍微整理如下: 一、意願書部分(附圖一) 1.意願書不是合約: 老闆在受訪的時候,談到政府拿一張白紙給他簽名,因此經濟部就「拿出合約」來打臉老闆,而新聞也下標:「經濟部秀白紙...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3萬的網紅蒟蒻講幹話,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小小的島國,美麗的寶島台灣 到底住了多少個外國人呢? 看完影片你就知道囉! 小額贊助安撫蒟嫂 https://p.ecpay.com.tw/E2494 蒟蒻學英文系列影片~ 學英文到底有什麼用https://youtu.be/I83UIuX0wDs 辦公室職稱英文https://youtu.be/...

  • 韓國外勞薪資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9-05 10:33:21
    有 192 人按讚


    <台灣傳產的現況:有了MIC才有MIT>

    關於「台灣」口罩國家隊加利科技「混充」大陸口罩交貨的事情,其實網路上已經很多資訊了,不過有點紛亂,我在這邊稍微整理如下:

    一、意願書部分(附圖一)

    1.意願書不是合約:

    老闆在受訪的時候,談到政府拿一張白紙給他簽名,因此經濟部就「拿出合約」來打臉老闆,而新聞也下標:「經濟部秀白紙黑字合約打臉」,但是,經濟部拿出來的卻是平面醫用口罩定額徵收調查「意願書」。

    套句在韓國瑜時代,綠營最常說的話,MOU不等於合約,簽了MOU又怎麼樣?

    2.意願書內容裡面提到,6/1起國軍支援口罩生產及相關激勵措施將要退場,可是政府卻一直說有激勵措施,所以到底6/1以後,還有沒有激勵措施。

    3.產能的估算,老闆有提到,是以有國軍時候去估算,然後根據報導者的報導,在口罩生產正緊迫的4,5月,加利日產量是30萬片/天,但是那是一天24hr完全不停生產線的結果。所以,意願書上的產能估算是否合理,這恐怕是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4.日產能要求19萬片,周產能直接乘以7天,那不是要加利一週七天都不要休息的意思嗎?

    5.意願書上並沒有指定MIT,所以除非有其他合約表示,6/1以後還是強制使用「百分之百台灣製造」,不然這責怪不是百分百台灣製造,也是奇怪。

    6.如果有看過報導者的相關報導,相會對加利會出此下策,不感到意外。因為加利是以小搏大,其實他只有3條老生產線跟一條新生產線。在接受報導者採訪的當下,已經加入國家口罩生產隊一個月,而這一個月都是每天連續24hr開工。

    報導中有一段,現在看來格外有感,附圖如二,看完附圖所述,你會對政府現在說,徵用量都有計算過,有多少成信任?

    二、台灣傳產現況,有了MIC才有MIT

    有所謂資深媒體人「踢爆」,加利從大陸進口的口罩,是由安徽安景瑞公司提供,而這家公司疑似加利在大陸投資的公司江陰天瑞出資蓋的工廠。

    進而他就說了一個很讓人無言的結論:「是巧合?還是要洗產地發大財?」

    關於MIT好棒棒,MIC洗成MIT發大財這種「傳說」,真的讓人很無言,台灣的資深媒體人為何都那麼無知,不知道兩岸製造業的現況是:有了MIC才有MIT。

    尤其是非電子的傳統製造業。

    就像加利老闆說的,按照台灣政府訂的標準,只要有幾個環節在他的工廠完成,就可以視為他工廠的產品,所以他從大陸進口半成品,然後在工廠內做篩檢、加工、貼標籤、包裝等工序,就可以視作他自己台灣工廠的產品。

    而他說的這段很重要,我特別挑出來講,是因為,太多台灣的傳產製造業就是用這種模式運作,才能維持台灣產線的運作。

    在2000年以後,很多台灣傳產製造業,因為台灣本地薪資、房價、物價高漲,環保意識提升,所以都把產線外移大陸,然後用加利林老闆所提的這個流程完成所謂「台灣製造」。

    我自己就知道有些知名品牌廠商的台灣代工廠,就是這樣操作的,你在買的時候,是看不出有幾成是來自大陸製造的。

    我常說,台商(背後的大陸市場、勞工)、外勞與健保,是把台灣寵成惡魔之島,專產沒人性人類的三大原因。

    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傳統產業在本島製造成本高漲,轉型卻無力之際,大陸的低廉工資以及耐操的人力素質,為這些傳統產業提供了一線生機。

    在2000年的時候,大陸月平均工資不到800RMB,換算是台幣3千多元。加上各種原物料(包括廠房)取得價格相對低廉,因此產品的製造成本比台灣低很多。

    再加上大陸百姓當時為了脫貧,都有著一副忍無可忍,還可以再忍下去的耐操勁。不說其他,就拿鴻海旗下富士康為蘋果代工做例子。

    以前大家對蘋果最津津樂道的,就是蘋果的「優雅品味」,每次開箱蘋果相關產品,都是一種賞心悅目的驚喜,連電源線的擺放,都如當兵時疊豆腐棉被般整齊。(現在很多電子產品廠商都跟進蘋果這套)

    你以為這種整整齊齊的優雅品味,例如九十度角電源線的折疊法,不是一種對生產線人員的折磨?

    在十幾年前,還沒有高度自動化生產機器的時代,我就聽過有很多富士康廠的員工,在一次一次高耐力跟高精度的生產要求下,最後百病纏身。(但是富士康給的薪水也遠超其他公司就是,這沒啥好抱怨的)

    其實在2014就有新聞報導過關於MIT的「實況」了,我不多做贅述,就請自己參考,這還是自由黨報的報導呢。(附註一)(附圖三)

    像是加利林老闆這樣的操作,其實是很多台灣傳產的日常,所以問題真的不是加利混充不混充,因為從附圖三就可以知道,即使混充,還是算MIT啊。

    你到全台各地繞一圈,硬是要以100%台灣製造做標準,下架非純品MIT,可能會讓你精神崩潰喔!

    所以,為何政府要跟大陸比拼口罩產能,硬是要建造所謂台灣國家口罩隊,想要彰顯台灣是製造業大國,實力雄厚的假象?

    看到很多人大呼小叫說混充中國貨,我真的很想跟他們說一件事:

    對很多台灣的傳產製造商,就是有了MIC才有MIT。而且根據大呼小叫的資深媒體人徐先生講的,如果安徽安景瑞公司就是加利在大陸的子公司,那這樣調貨,到底問題在哪裡?

    政府硬是昧於現實,不跟百姓說明清楚,卻遮蓋真相,讓很多人還活在MIT好棒棒,MIC好可怕的假象裡,導致台灣有一大群鍵盤俠,產生了昧於現實而來的恐慌跟憤怒。

    何必呢?

    附註一:https://ec.ltn.com.tw/article/paper/755304

  • 韓國外勞薪資 在 孔繁錦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05 15:27:04
    有 131 人按讚

    《二○三○ 健保大限》
    2020保費若沒加倍
    2030健保自動崩潰
    文:張鴻仁
    「退休潮:
    我生於1956年,剛好是戰後嬰兒潮的中間,我的前輩1955年以前出生的,都已屆退休年齡,通常外科要體力,所以封刀早,退休後看診的當然不少,但是許多名醫去了像「醫者診所」一樣只有自費,脫離健保體系的醫院。我60歲之後,班上同學已經有一些人退休,開始雲遊天下,明年65歲,在公立醫院會全數退下,十年後,我相信我的同學,如果還在看診,應該是極少數。
    而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班1965年出生者,2030年剛好屆齡退休,我們以那年為基準,說明這二十年間出生的世代最具生產力的醫師,大部分已經退出市場。
    我說「最具生產力」不是說我們的下一代沒有生產力,而是這一個世代早就不跟社會計較,不計較超低診察費,所以用性價比而言,這是最具生產力的一代。而這一代奉獻完了,接下來就沒有了,沒有願意用這種低價奉獻的好醫師?當然不是,永遠有「笨蛋」願意犧牲奉獻,但是一個制度不能靠少數人的犧牲與奉獻。
    2020年全民健保大漲
    戰後嬰兒潮的最後一代醫師,在2030年滿65歲都會退出江湖,所以「二百元醫師診察費」必須結束。這個道理很簡單,怎麼可能一個被社會認為是菁英的這一群,每天做牛做馬,犧牲奉獻,卻連房子都買不起,然後社會期待他們安心看病,開刀不出錯!所以我鐵口直斷2030年健保大漲,在這之前大約還剩幾年的好光景。
    如果這次財務危機,在處理的過程中,社會上主流的民意對醫界是正面的,那麼危機可能暫時不會來到;如果不幸又重演過去「逢漲必反」的戲碼,那麼,還在醫學院或剛出道的醫師會接受到一個過去二十年來醫學院的「反健保」傳統訊息,就是健保其實是個爛制度,政治人物用這樣的制度來壓榨醫護人員,然後製造健保便宜又好的假象,這個看法有沒有道理?當然有,尤其對年輕醫生……醫學生非常有說服力,只是在醫師用腳投票之前,在戰後二十年內出生的這個世代,還是看病主力時,問題是被掩蓋住的。其實年輕一代已經開始出走,第一波就是放棄大科,造成「五大皆空」,第二波是飛往對岸,第三波走向產業,第四波天下何處無芳草,走向全世界。
    十年後的世界會非常不一樣,沒有公平合理的待遇,要求醫護人員做牛做馬,一定不可能,這是我的預測。能考上醫學院的人,頭腦都很好,沒有生存問題,只有選擇做什麼的問題,而最容易用腳投票的,當然愈年輕愈好。所以我們愈早打破他們「診察費」有一天會合理化的美夢,愈有利於他們做「出走」的決定。同樣是開刀,不能領美元,至少領人民幣,怎麼會有很多人只領台幣還要受氣?我講的太直接嗎?一個高級知識分子,社會長期壓低他們的價值,而希望這群人永遠當大家的僕人?您真的覺得這是合理的期望?
    看一次病應該付多少錢?
    很多醫師一個診次(三小時),可以看五十個病患,有人犧牲吃飯時間看到午餐後,可以超過百人,這其中,最多是拿藥,非常簡單的診療,這是簡單型;在基層,感冒、腸胃不舒服最常見,流感流行,內兒科、耳鼻喉科擠滿病人,一個晚上,幾十個上百個病人不少見,但是2020的武漢肺炎一流行,大家突然都不敢隨便上醫院,感冒自己處理不是壞事,全世界大部分地方皆如此。所以如果未來,大部分醫生看診,複雜型例如:不明胸痛、腹痛、慢性肝炎、心肌梗塞、小兒過敏性疾病、老人各種慢性病夾攻,看診時平均要二十至三十分鐘,那麼一個診次,十個人就很多了,這時候,難道診察費不應是一千元以上?
    醫護人員這些主要成本都是倍數起跳,健保費當然要加倍!不過,漲一倍聽起來很可怕,但是漲價之後,台灣依舊全球最便宜,那麼到底是哪裡出錯?
    健保費率為什麼需要加倍?
    首先,未來的醫師需要兩倍的預算以上,才能滿足民眾的基本需求,第一,醫師已經開始通用《勞基法》,所以到了時間,不是加班費加倍,就是人力加倍,其次,醫師診察費,不可能還是二百多元,我估計,至少漲五倍,但未來看診將區隔簡單和複雜。
    未來如果有下一代的醫師,要追隨許金川醫師做超音波,難道超音波的健保給付不該漲幾千元?魏福全院士是個特例,但是接生、手術,我們還有可能用現在全世界都視為不可思議的超低價?
    所以說,光是醫師的成本就至少要好幾倍,那護理人員呢?護理人員的問題主要是護病比太低,也就是一個護士要照顧的病人太多,我去年接受了一個小手術,住了三天,仔細觀察了護理人員的辛苦,她們一接班就像作戰一般,八個小時一分鐘都無法休息,還要交接班、寫病歷、做報告,到了小夜……大夜,大家都希望平安,只要一、兩床病患有狀況或急診轉來一個病患,人手馬上就人仰馬翻。
    台灣的護病比太低,所以有陪病文化,人手不足靠家屬、靠外勞,歐美國家那種不准陪病的制度一旦全面施行,人力也是兩倍以上起跳。除了護病比,我認為護理人員的薪水太低,低多少?新進人員至少要調百分之五十,有經驗的資深同仁應該加倍,還有全球超低的病房費,一天五百多元,用美元算也不貴。其他各種手術,需專業人員操作的檢查,沒有多少是合理的,所以,成本增加超過一倍,健保費當然要漲一倍。
    我們在前面的一章節分析過,全民健保的便宜,是來自於贏在起跑點,在上世紀開辦時,沒有多花錢就完成全民納保,同時領先全球採用大數據管理,每年省數百億至千億,加上總額預算的管制,二十年下來,基期加上成長率的複利率,雙重效應下,我們少花了幾兆元。單以今年來看,用韓國為標桿GDP八.一%左右,2020年我們應該多支出九千億,那要漲多少才夠,我認為五年要多花一兆以上,健保費率要翻倍,您一定想,這怎麼可能?漲個五%、十%就吵翻天,怎麼有可能翻兩倍?我同意,所以我說2030健保大限,因為要說服國人接受漲價,難上加難,所以嘜憨了!子孫自有子孫福!
    漲多少才叫做大漲?
    這個世代的台灣人,沒有經歷過健保費大漲,所以我們先來看看美國,下圖(請詳見原書)是美國1999年到2018年這二十年間的平均醫療保險費的增加情形,以家庭費率為例,1999年大約六千美元,2018年已逼近兩萬美元,如果用台美國民所得和物價指數來調整,以五比一來看台灣,根據中央健保署的統計2018年,受雇者平均投保薪資四萬三千左右,雇主負擔70%,受雇者負擔30%,如以一家四口計算,每年大約三萬也就是約一千美元。
    許多有在海外就醫經驗的人都知道,台灣醫療費用的便宜,不是算百分比的,而是算倍的,同樣的金額,在海外就是用美元、歐元、英鎊計算,這麼大的差距,十年後要補足缺口,基本上健保費至少要漲一倍以上!您一定說:「有沒有開玩笑?漲百分之五就幾萬人上街頭,所有Call-in罵翻,怎麼可能漲一倍?」
    我今天寫這段話,並不是要教政府如何漲價,而是說從了2020年,保費沒有加倍,到了2030年會找不到醫生和護士,到時全民健保自動崩潰,大家回到上世紀的八○年代,自己吃自己!或是健保「勞保化」。
    公立醫院崩解
    長期缺乏足夠資金挹注的系統會先在哪裡出問題?首先是公立醫療體系,上世紀的一九七、八○年代,我們曾經迎來公立醫院崩壞的時代。我的好友在二十年前被榮總派去宜蘭醫院當院長的唐高駿醫師,分享過一個有名的故事,他本身是急重診的專科,長年服務在台北榮總,他說:「從實習醫師到主任數十年如一日,救護車的聲音只有一種,由遠而近,然後停止,然後聽到救護員推床進急診室。」他到宜蘭的第一天,救護車由遠而近,然後呼嘯而過,逐漸遠去。他說:「這一輩子,沒有感覺更大的挫折,空有一身功夫,病人過門不入。」這是因為這間日據時代宜蘭人眼中的大病院,到了1980年代已經爛到不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長期缺乏資金的投入。要把醫院轉虧為盈,需要先投資要買新設備,請來好的醫生,所以要先虧,做出名聲之後,病患回流,醫院做起來了才開始賺錢。最有名的例子是上世紀九○年代的台南的奇美醫院。但是公立醫院很難,政府不會先給一大筆錢,不過,長話短說,唐院長由於急重診的能力,加上管理的天分,在短短的幾年內,把宜蘭醫院起死回生,現在是陽明大學的附設醫院,是守護蘭陽地區健康的重要中心。
    我舉這個例子是說,曾經有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公立醫院都很爛,原因是「低薪,缺乏投資」,那個時代是私人醫院大幅成長的時代,因為台灣開始經濟成長,需求就上來,供不應求,民間自然會投資來滿足市場需求。勞保當年給低價,所以那個時代的醫療就「兩級化」。
    兩級化
    各位有沒有發覺,過去十年來,自費項目愈來愈多?這兩年有一種很夯的血糖測量儀,亞培的瞬感(Freestyle Libre),可以連續測十四天,用貼的,不必扎針,全亞洲只有台灣買不到。這一個大約三千元台幣,可以用十四天的產品,在電子業非常流行,大家都是去日本或香港帶回來的,這只是冰山一角。台灣長期被國際藥廠定位為「低價、規模小」的市場,所以新產品先在中日韓星港上市,東南亞經濟起飛之後,我們還要排在後面,而更大的影響是「健保勞保化」。
    勞保化,這是什麼意思?就是未來全民健保會變成「次級保險」的代名詞,很像當年的勞保單,要開好一點的藥都要自費。
    或許大家比較喜歡這樣的制度,就是大鍋飯,菜不要太好,餓不死就好,想吃好的自己加菜。我個人認為一個社會的高度,在於分享,然而民主國家,人民當家作主,我只有一票,花了這麻多篇幅在說明一件事,就是未來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那麼整個健保體系就會如同1980年代的公立醫院一樣,房舍老舊、人才出走,以保險的角度看,就是勞保化,這個名詞是形容如同1980年代勞保時期,許多私人醫院都會對病患說:「勞保的用藥比較不好,你要不要自費?」
    侯署長愛說笑
    曾任衛生署署長,現任新光醫院院長,骨科聖手侯勝茂醫師喜歡說一個笑話:「有一個病患去就診減肥,醫師開了藥之後,他每天作夢,都夢見在追美女,幾個星期下來就瘦了!這個病患的朋友聽到這麼有效,也去求診,但是作的夢不一樣,他每天夢見被怪獸追,幾個星期下來,也瘦了!第二個病患就問醫師,為什麼和他朋友作的夢不同?醫師回答他說:『你的朋友用的是自費,你的是健保,效果雖然相同,但是感覺差很多!』」

    不過如果不只是感覺差一點呢?大家知道到今天,健保只給付傳統鼻胃管,材質好一點的要自費?這才多少錢?我們摳了二十幾年,什麼現象都有,未來醫師在手術室還要備電鍋,所有口罩重複使用,比較省?別說笑了。
    我的結論是,全民健保不會倒,但是會勞保化,台灣未來變成兩級化,有錢人自費用好的藥、好的材料,付不起的用次級品,一樣有效,維持低保費,如果輕病看診再管制的嚴一點,會比較像「台式的新加坡制」,優點是抱怨浪費的聲音會愈來愈少,因為大部分花自己的錢。
    戰爭尚未結束
    這不是結局,也不是結局的序幕,或許是序幕的結束---溫斯頓.邱吉爾
    (This is not the end, this is not even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perhaps it’s the end of the beginning.—Winston Churchill)」
    本文摘錄自《二○三○ 健保大限》

  • 韓國外勞薪資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3-14 11:59:38
    有 60 人按讚


    作為一個當紅的政治人物,韓國瑜果然有超強的議題設定能力,他一句:「高雄應成立自由經濟貿易特區,甚至不排除直接訴諸高雄278萬市民」引發熱議。不僅國民黨人朱立倫、侯友宜、盧秀燕紛紛響應,民進黨政府也只能保守應戰。但「自經區」不是個新玩意,馬英九執政的第二任期就曾提出「六海一空」、一農業生技園區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此前更歷經多次變形,後來卻因爭議過大而胎死腹中。



    根據聯合國貿發大會的定義:「自由經濟區指本國海關關境中,一般設在口岸或國際機場附近的一片地域,進入該地域的外國生產資料、原材料可以不辦理任何海關手續,進口產品可以在該地區內進行加工後復出口,海關對此不加以任何干預。」台灣自從2003年已有六海一空的《自由貿易港區設置管理條例》,馬英九2008年首次競選的時又提出兩岸共同市場,接著前副總統蕭萬長所提出的「自由經濟島」,不過涉及到兩岸勞工自由流動與台灣產業,實在衝擊過大,根本不可行。於是在馬英九第二任期時,又委託當時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進行新的政策規劃。



    時任中經院院長的陳添枝受訪時表示,當時中經院的「自經區」版本非常簡單,就是只做服務業的先試先行,根本不需設實體自經區。只是,這版本進入經建會後,從負責自經區規劃的第一任經建會主委尹啟銘,到接手國發會主委的管中閔一路越玩越大,先稱這是兩岸ECFA「前進版」,後來更將範圍繼續擴大,除了原本的「金融」、「國際醫療」與「教育」三範疇之外,又把製造業、農業包進來,指定了六港一空與現行各類加工出口區、科學園區、工業區改制,變成要設實體自經區,甚至連地方政府都可申請設立。透過法規的大幅度鬆綁,放寬國外白領專業人士工作限制、農工原料及貨品免稅自由輸出入限制、開放市場並放寬投資限制、便捷土地取得並提供租金優惠。



    講到開放,不少人都會很高興,認為這就是「貨出去、人進來」的具體實踐。不過,當時的《自經區特別條例草案》由於橫向聯繫不足,條文過於粗糙,幾乎每個子細項都被嚴厲挑戰,例如所謂的「國際醫療」,儘管官方宣稱區內的醫療院所不使用健保,區外的醫師也只能以支援、會診和應邀出診的方式進入專區執業,但一旦開啟此門,勢必壓縮區外執行一般醫療業務的時間,也導致健保的基本的醫療照護品質越來越糟,當醫療機構營利化後,將造成醫療公共性下降,區外的醫療環境也跟著惡化。



    例如農業加值,自經區容許進口外來農業物料參雜本國物料或附加價值超過35%,即可以「MIT(Made in Taiwan)」品牌出口,甚至允許原料加工後變成非管制食品就可以內銷。但以台灣對中國花生管制為例,若中國的低價的花生原料放到示範區進行食品加工後,變成非管制的花生醬就可以內銷台灣,包括蕃茄、茶也有類似問題。而所謂的「前店後廠」的設計同樣是空話,因為主管單位根本無法管制國外進入的農產品不會跑至非自經區,這將對國內農業產生更大的衝擊。



    而為了優惠特區廠商,開放一定比例外籍勞工來台,使用更多廉價勞力,這不但繼續拖垮台灣勞工現有的薪資水準,自經區內的「廉價外勞」恐怕時刻都想脫逃到薪資更高的非自經區,衍生治安問題。而允許地方政府劃設自經區等於開後門讓地方政府自行圈地,這又造成另一波土地正義的社會問題。加上當時的財政部面對大規模的租稅減免根本無法提出稅損清單與數據,所謂的自經區就因此胎死腹中。



    而這還是六年前台灣社會關於自經區的相關討論與爭議,六年後,中國經濟下行,中美貿易戰熱戰方酣,台灣現在弄了一個自經區進口中國的原物料,加工之後貼上台灣的標籤變成台灣貨,想行銷全世界,天下有這麼便宜的事,難道不怕外國政府連台灣貨品都一起制裁嗎?當時沒法化解的問題,又有什麼理由認為現在可以樂觀以對?



    自經區透過特區免稅的方法來吸引投資,概念或許未必不可行,但這種特權經濟所創造的投資一定造成不公平競爭,所以更必須仔細評估其對相關產業的衝擊與保護。當時被延宕的爭議理由還在嗎?現在有沒有更惡化?解決的方案在哪裡?面對受損勞工產業的態度是什麼?如果一切都沒有,其實只是拿這個議題來鬼混與吵架,殊不足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