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水力發電廠分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水力發電廠分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水力發電廠分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水力發電廠分布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能源系列報導 加拿大杜魯道政府上台之後,正式加入巴黎氣候協定。 當年加拿大也曾加入了京都議定書,結果最後退出了。這一次,加入了巴黎氣候協定之後,加拿大開始進行對於所有能源政策的重新反省。 目前加拿大的人均碳排放量,直逼美國。 加拿大大力開發水力發電,水力發電占整個加拿大的所有發電量64%,減...

  • 台灣水力發電廠分布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7-09 07:00:00
    有 776 人按讚

    <文茜的世界周報>能源系列報導

    加拿大杜魯道政府上台之後,正式加入巴黎氣候協定。

    當年加拿大也曾加入了京都議定書,結果最後退出了。這一次,加入了巴黎氣候協定之後,加拿大開始進行對於所有能源政策的重新反省。

    目前加拿大的人均碳排放量,直逼美國。

    加拿大大力開發水力發電,水力發電占整個加拿大的所有發電量64%,減半煤炭發電是此波能源改革的重點,難得的是加拿大本身產煤,卻卻二氧化碳排放有高度地球公民意識。

    加拿大認為使用煤及另一個自產的高污染油砂,是加拿大對地球所做的破壞。煤炭火力發電廠決定把現在占比6.5%要減半只有3%。

    反觀台灣現在煤炭發電廠,在台灣發電比例裡這三年從40%升至50%,而且毫無愧疚,繼續興建煤炭火力發電廠,未來上看發電比60%。這是台灣和全世界,重視全球暖化國家裡頭,相反的道路。

    另外加拿大也推出「排碳稅」,目前排碳稅是6.8歐元,到2020年起要增加至34歐元,逼迫所有的工廠,面對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節能減碳。

    =======================
    如果要替每一個國家塗上顏色,面積最大的色塊不是加拿大,而是俄羅斯,但是如果可以替每個國家,地底下的天然資源塗上不同顏色,那麼加拿大絕對有最華麗豐富的色彩

    (節目旁白:在能源方面加拿大真的是得天獨厚,我們生產大量的能源,不但跨所有提到的類型提及,還要再加上幾種結合起來,我們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國家都要多)

    不但天生就是高富帥,而且還是能量飽滿的肌肉男

    (節目旁白:加拿大擁有全世界目前第三大的石油儲量,包含重油和常規石油儲備總量,差不多是1740億桶原有的儲量,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和委內瑞拉)

    加拿大是世界五大能源生產國之一,也是美國最大的能源供應國。因為加拿大的問題
    和所有大富豪的問題一樣,不患寡而患不均,除了石油之外,加拿大也擁有豐富的天然氣

    (節目旁白:它是全世界第三大的天然氣生產國,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但是天然氣預計未來將會減產,加拿大境內龐大的頁岩氣儲量,將會逐漸取代天然氣)

    加拿大高達96%的能源總量出口到美國,提供美國市場三分之一的能源需求,但是這個近水樓台的優勢,從美國開始大量開發頁岩油和頁岩氣之後,正在迅速消失

    過於依賴美國出口市場,促使加拿大必須著手進行能源出口多元化,開發新市場是加拿大能源經濟轉型當務之急。

    很難想像,加拿大仍然要花費139億美金進口能源,它既是全球煤炭和石油市場的供應商
    也是大宗客戶。因為加拿大97%的儲油來自油砂,一般煉油廠無法處理加拿大產量最大的油砂

    (節目旁白”油砂需要經過特殊的處理,這個提煉程序比一般石油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
    所以經濟效益相對較低)

    加拿大近80%的排碳量都來自能源工業,油與砂經過提煉分解之後,會留下大量的瀝青和粘土泥,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這是加拿大紀錄片「洞的故事」(Hole Story )的片段,油砂提煉對環境造成的傷害難以想像)

    油砂提煉的排碳量是一般原油的 3 到 5倍,能源相關工業消耗五分之一的加拿大能源需求總量,只有3600萬人口的加拿大,寒冷的氣候和高水平的生活條件,卻是全球第七大能源消耗國,人均排碳量直逼美國

    (新聞片段:加拿大成為第一個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加拿大的環保署長Peter Kent:加拿大將朝著有法律約束力的減碳協議,讓我們可以繼續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成長)

    所以不難了解,加拿大為了不願支付,達不到減碳標準的巨額罰金,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

    (新聞片段:根據衛報的報導,目前加拿大的排碳量高於「京都議定書」所要求的23%,僅次於美國和澳大利亞,人均排碳量是全世界最糟的污染國之一)

    一直等到2015年10月杜魯多勝選出任總理,加拿大才重新回到COP 21 簽署了巴黎協議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加拿大很樂意在COP 21 扮演一個具有建設性的角色,我們的代表將致力達成一個雄心勃勃的協議)

    加拿大希望藉此抹去,排碳大國和污染土豪的形象,希望能夠在2030年之前,達到減碳30%的目標

    (新聞片段:賈斯丁杜魯多制定了未來的作法,將從2018起徵收每噸加拿大幣10元(6.8歐元)的排碳稅,逐漸增加到2022年每噸加拿大幣50元 相當於34歐元的排碳稅)

    民調顯示雖然有77%的民眾支持減碳,但是隨著各省份不同的天然條件和工業背景,對排碳稅的反應是兩極化的支持或反對

    (節目旁白:正如同人口的分佈,加拿大驚人的天然資源毫不平均地分布在各省份與領土之間,有充分資源可以自給自足的地方,偏偏不是那些對能源需求量最大的地方)

    魁北克省早在2013年就設定排碳量的上限,安大略省也隨後加入,英屬哥倫比亞省
    則從2008年起開始徵收排碳稅,但是艾伯塔「黑金之省」(Alberta )的周邊四省
    則反對徵收排碳稅,當地省政府和石油公司連袂對聯邦政府施壓,強勢要求擴大興建液化天然氣輸送管和輸油管,促進油砂出口和增加產量,國家能源局預測到2040年,加拿大原油產量將增加56%,液化天然氣的出口量預計成長22%

    (節目旁白:所以我們迫切需要一個以上的客戶,加拿大如何?但我們要怎麼賣給自己?)

    很難想像怎麼賣給自己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簡單來說,如果同樣的石油天然氣可以出口賺兩倍的美金,為什麼要殺價賣給本國同胞

    (節目旁白:我們在這張地圖上,可以看見輸油管從艾伯塔省的省會Edmonton運往美國)

    動之以情全國團結的口號,怎麼比得上大筆誘人的美鈔,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造成國內很大的衝突,於是制定了國內統一油價,內銷與出口的差額部分以出口稅達成平衡,油氣儲量豐沛的加拿大,2015年化石能源的生產比例高達73%。電力結構的分配,各省之間也大不相同,8%的煤炭發電集中在黑金省份地區,只有沒有其它資源的安大略省選擇以核能發電。2017年全國64%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加拿大水電產量位居全球第二,僅次於中國,地廣人稀 車大路寬的加拿大,人均電力消耗為全球平均的5倍,甚至超過美國人均消費量的18%

    (魁北克水力發電廠效益管理主任Michele Labrecque:地熱和沼氣發電的限制和風電與太陽能的問題是一樣的,它們目前都比較昂貴)

    水電無疑是加拿大最重要的再生能源,全國一共有480座水力發電廠,魁北克省是水電工程的先驅

    (魁北克水力發電廠能源生產經理:目前以風力發電的電力成本要比水電昂貴很多,現在的風電每度的成本要超過10分加幣,而且還是風電田區就蓋在用電區旁邊的時候)

    魁北克省南部海灣區的水電,每度電費只要1.5分加幣,加拿大雖然有開發太陽能的空間條件,但是面臨著同樣昂貴的系統整合問題

    (魁北克水力發電廠能源生產經理:例如在安大略省消費者要支付每度44分加幣到80分加幣
    ,來承擔整合光伏電進入電力系統的費用,在德國我們所講的光伏電差不多每度60分加幣
    這讓大舉發展太陽能的國家,要面對電價飆高的狀況)

    擁有蓄水池的水力發電廠,也填補了風電和太陽能靠天吃飯的不穩定性,因此加拿大未來再生能源中,水電/風電/太陽能的比例維持不變,值得注意的是,原來只有6.5%煤炭比例將會減半,加拿大沒有全國統一的電價,憲法將開發天然資源的權力委託給各省,大多數省份也擁有並經營在地的電力公司,聯邦政府主要負責跨省和國際貿易的監管,以及各種能源規格的標準化。

    全球氣候變遷恐怕不在這兩位好朋友G7的議程裡,高富帥的肌肉男,如果決定要環保減碳
    就像好人好事代表一樣,是錦上添花,而不是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