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empathy同理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empathy同理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empathy同理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empathy同理心產品中有25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萬的網紅小黄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萬的網紅加里·維納查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人們聽到 Gary Vaynerchuk 加里維納查克 的名字,大多數人會想到「勵志演說家」或是「社群媒體網紅」,但事實是那只是他44年的一小部分而已。Gary 是一個非常卓越的商務人士,擁有辨認出趨勢和消費者行為模式的能力。從年幼時期的檸檬汁地攤,到將他的葡萄酒品牌 Empathy Wines ...

empathy同理心 在 Elainetang.6mama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09:47:11

*【#好文重温】讓孩子具有同理心 關於Design Thinking用於教育上,相信其第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Empathy (同理心)。像《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也提到:「我力圖讓他 (兒子) 學會怎樣去愛人,讓他懂得甚麼是同理心,甚麼是人生最美好的東西。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都不會霸道蠻橫,能...

empathy同理心 在 Fabio Grangeon • 法比歐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5 15:33:47

讓我為你介紹我帥氣忠誠的螢幕伴侶 "Uncle " 。🐎 這次拍攝可以盡情的騎馬奔馳絕對是當中的亮點之一。 我記得當我第一次跟導演見面時,他問我騎馬還可以嗎?因為我會有很多場騎馬的鏡頭,我非常興奮地告訴他,我小時候有的一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練習騎馬。 我第一次騎馬時跟我父親一起光著身子騎馬,我那時已經兩...

empathy同理心 在 鄭凱中 Lukas Ridg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1:22:44

全球疫情嚴重,變種病毒也開始蔓延! 基本的防疫措施是大家必須要做的,有些人就是聽不懂人話,規矩就是規矩,規矩是必須打完兩隻疫苗過了14天才可以堂食或允許進某些商店,這些都是基本的防疫規矩! 有些人就是沒有公德心也沒有同理心,無理取鬧的就是要找餐廳、小販或者是警衛的麻煩,人家也是打一份工,人家也是冒...

  • empathy同理心 在 小黄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5 20:46:38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empathy同理心 在 小鸭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5 08:42:53
    有 0 人按讚

    善解人意是不是一个巨大的优点?

    当我问出这个问题时,朋友在一旁坚定地摇头。

    她最近找到了一个词,贴切地形容自己是 「情感海绵」 ,具体点说,就是她能理解和吸纳各种人类的悲欢,比失业的同事更难过,比分手的朋友更激愤,比在人群中的社交恐惧者更恐惧。

    别人的喜怒哀乐,她都能敏感地察觉到,甚至直觉地猜出背后的原因。

    神了。

    对,就是神了。 一开始我以为她属于「高敏感人群」,但她对人际和情绪的敏感程度,显然更加极端和深刻。

    直到我在一本书中看到, 这其实是另外一种人格特质,叫作共情者(Empath),又被称作「神使」。

    比如说,你会不会有下面这些表现:

    1)高度敏感。 通过语调和肢体动作,能察觉到对方没有说出口的情绪或「信息」。

    2)不自觉吸纳别人的情绪。 别人的负面情绪让你筋疲力尽,但如果在有爱的环境中,你也会感到蓬勃有力量。

    3)常被评价为很内向。 喜欢一对一的接触或者小团体,即使有外向的行为表现,也局限在社交场所。

    4)高度直觉。 你喜欢通过直觉来体验世界,先感受再思考,这可能与我们过度理智的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相反。

    5)需要独处的时间。 由于天生的敏感,你很容易情绪过载,所以你需要定期的独处时间来给自己充电。

    6)在亲密关系中可能会不知所措。 在内心深处,你害怕被「吞没」,你常常陷于一种令人神经紧张的、不自在的交往中,你想得到陪伴,但矛盾的是,陪伴让你感觉不安全。

    7)你似乎有一种治愈的力量。 你总是自然而然地成为圈子里最「善解人意」的那一个,很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但他们通常是「求助者」,这种功能性的关系有时候令你感到孤独。 (也让你很容易被「情感吸血鬼」盯上)

    8)你想减轻身边人的痛苦。 给予关怀和帮助,对你而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即使有时候你已经觉得力不从心。

    9)很难建立个人的边界。 在别人和自己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防备心。

    10)热爱自然。 你可以在野生动物、海洋或者其他自然环境中得到能量的滋养和恢复。

    「神使」几乎总是被信任的,因为他们让人们感到安全,也正因为如此,「善解人意」似乎成了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压力。

    成为一名"神使"是什么体验?

    神使(Empath)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用来描述一个人有超自然能力,能够理解其他人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有点读心者的意思。

    《星际迷航:下一代》中的Deanna Troi就是一个典型角色,她担任飞船顾问,利用自己的能力来感知他人的情绪,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和他们进行交流。 这一类描述看起来很奇妙,但它们也可能无意中歪曲了现实中神使(Empath)的真实体验。

    精神病学家Judith Orloff首先将神使(Empath)这一概念引入了人格描述(她本人也是一名神使),她认为,神使是对情绪高度敏感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共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

    那是一种什么体验呢?

    「共情」(Empathy)本身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理解别人的想法、体会别人的感受,能够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思考问题的能力。

    可是,当这种能力无法自控、或者超出了身心的承受范围,我们就会遭到一种反噬:

    1)共情者更容易产生慢性疲劳:

    就像演员沉浸在电影角色中无法「出戏」,共情者可能会沉浸在他人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通常,共情者不只是「照顾」别人的情绪,而是「吸收」,就好像对方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了自己的身上。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临床观察发现,当共情者被他人的情绪淹没时,他们可能会出现惊恐发作、焦虑、抑郁以及慢性疲劳等心理和身体症状。

    而《Health Psych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同样发现, 父母的共情能力越强,他们越有可能经历慢性炎症的困扰。 可见,共情力并不总是一份礼物。

    2)共情者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孤独:

    当然,普遍理解中,共情力是人和人之间联结的纽带,但对于共情者来说,过度的共情往往会毁掉他们的人际关系。

    研究发现,共情者对社会刺激高度敏感,但却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刺激。 因此,他们经常干脆封闭自己的感觉,或者对人际互动保持消极的期望。

    丹麦家庭治疗师Jesper Juu甚至将共情力和攻击性称为「存在的双胞胎」。 一个共情者,可能会更加快速、准确地预测到对方是否有隐藏的冷漠、拒绝和威胁性,这让他们在其他人眼里看起来 「太容易生气了」 。

    3)共情者更容易陷入"功能性的交往":

    孤独,并不意味着共情者没有深度的人际交往。 恰恰相反。

    因为共情者的同理心,他们常常在一段关系中扮演着「倾听者」、「帮助者」、「疗愈师」的角色,而他们也乐于使用这样一种直觉式的、深度暴露式的交流互动。

    有失恋的朋友,找他们梳理和分析感情状况,有迷茫的朋友,找他们聊人生、聊理想。 但一切仅限于此,下一次再联系,可能就是对方「又」出现了什么感情问题或者人生困扰。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共情者?

    你可能会怀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种人格特质,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学术界一开始也是这样怀疑的,毕竟大多数关于共情者的研究,都依赖于「自我报告」。

    但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它通过研究镜像触觉联觉,客观地衡量了共情能力。

    结果显示,大约1%到2%的人是真正的共情者,而临床心理学家Helena Rempala认为,这个数字可能更高,大约10%到15%。

    是什么让我们成为了共情者?

    1)可能与大脑中过度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有关。

    有关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发现,镜像神经元可以通过过滤掉我们自己的情绪,来阅读和理解对方的情绪。

    而共情者被认为拥有高度反应的镜像神经元,因此会与他人的情绪感受产生深刻的联系。

    2018年,Abigail Marsh的一项研究,更进一步地揭示了共情者和非共情者之间的大脑差异,共情者对恐惧的面孔更加敏感,因为他们的杏仁核对这些面孔的反应更加活跃。

    2)共情也可能是一种选择。

    「像大多数人格特质一样,共情力很难区分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心理学家Jeff Gardere认为,「成为一名共情者,不仅仅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选择。」

    共情是一种可以后天习得的行为,早在幼儿时期就可以观察到共情能力的发展。 而在高度赞扬「共情力」的社会氛围下,我们可能会因为自己拥有「读懂」他人并给予帮助的能力,而感到自豪。

    直白地说,我们实际上是在努力学习如何察言观色。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如果我们的父母缺乏共情力,我们更有可能成为共情者,「这可能是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训练,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

    共情者们怎样关怀自己?

    最早提出共情者的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中写道:

    「作为一名医生,我进化的一部分就是学会接受这些能力,它们是宝贵的、值得培养和支持的。 我拥抱我的敏感,而不是逃避它们。」

    共情者和高敏感人群一样,它不是一种疾病或者缺陷,它只是一种稳定而持久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它们,但有办法跟它们好好相处。

    Judith Orloff博士根据她的研究和临床经验,在书中分享了如何成为一个平衡的、有力量的、快乐的共情者。

    1)有意识地建立个人边界

    如果你是一位共情者,你一定能体会到人际交往中最大的不舒服,来自于被侵犯边界的时刻:

    你既因为被侵犯了边界而感到焦虑,同时也因为想要帮助对方的使命感被满足,而产生一种莫名的快感。

    因此,这种矛盾的情绪体验让你一直难以建立起明确的个人边界。

    但这是重要的。 「没有边界的付出,会让我们失去对内部资源的掌控能力,也无法将自己的最佳状态献给生活中更重要的人。 」

    你需要做出一些勇敢的尝试:

    明确你的极限。 回顾过去你对某个人感到不舒服、愤怒或怨恨的经历,为它他们创建一个「界限表」,并写下让你觉得舒服和安全的界限标准,尽可能地详细。
    真正让别人知道越界的唯一方法,就是直接告诉他们。 如果你不习惯这样做,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比如服务员把你点的菜弄错了,要求她重新确认一次。
    或者暂时不要答应任何事。 给自己一点时间,回顾自己的"界限表",或者考虑自己的"可使用水平",你现在有时间和精力吗? 你必须为对方的情绪负责吗? 你会因此而快乐吗? 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做回应。
    如果这些都失败了,那就删除它们。 如果你已经明确地告诉别人你不舒服,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请记得,你是可以离开的,没有人有权利让你感到不舒服,或者未经允许地利用你的价值。
    2)比起照顾他人,你更需要学习如何照顾自己

    一些研究表明,共情力与焦虑、抑郁等情绪存在正相关,甚至你会因为别人的痛苦而责怪自己。 比起照顾他人,共情者更需要学习的是如何照顾自己:

    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休息。 不要强迫自己在不同的事情之间周转。
    有意识地选择与你共度时间的人。 「倾听你的身体,看看谁给你能量,谁消耗你的能量,意识到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忽略它们。」
    对待自己时,想想自己是怎样对待他人的。 尝试着理解自己的情绪,想象如果你是自己的朋友,你会怎样和TA说话、怎样安慰TA并给予TA拥抱。
    找到让自己放松的地方。 对于共情者来说,亲近自然是启动心理恢复机制的方法。
    练习冥想。
    3)最关键的是,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共情者之所以被称为神使,是因为他们将神的使命,始终放置在了个体的幸福之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需要允许自己后退一步。

    后退一步,意味着你可以屏蔽求助的朋友,可以对他们说「不」,可以在感到筋疲力竭之前,逃避到让自己舒适的领域。

    哪怕在其他人看来,你有那么一点点避世。

    Judith Orloff博士在她的书中建议共情者「独自隐居一下,远离这个世界,每年至少一次。 计划好你的时间去大自然或者其他令你平静的地方,这样你就可以放松下来并重新校准你的系统"。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后退和逃避,似乎总是可耻的。

    「我必须善解人意,我必须提供帮助,

    我必须在保持体面而没有倦态。」

    这些都是共情者深陷其中的泥沼,而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 我们在应对别人的痛苦时所采取的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健康和幸福。

    我看到过一篇共情者的日记,她写道:

    「当我的共情力被触发的时候,那些未经处理的情绪就会泄露出来,有时会像烟花一样爆发;而当情绪远去,我又像一具被抽空的空壳,自我的价值感在瞬间瓦解。」

    但愿每一个人都能了解,善解人意是一种价值。

    但你,不仅仅只有这一种价值。

  • empathy同理心 在 謙預 Qianyu.s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9 10:03:26
    有 1,555 人按讚

    【德多少,就得多少】
    YOUR VIRTUES DETERMINE HOW MUCH YOU GET

    最近家附近有建築工地,噪音多了。

    客人聽我的聲音不會有問題,因為我的耳機有麥克風,但如果他們不戴有麥克風的耳機,我聽他們的聲音會比較辛苦。

    幾天前,為一位年輕的保險經紀通過Zoom批八字。

    他進入Zoom會議室後,呆看著我。

    我微笑看著他,故意不出聲,觀察著他。

    幾秒後,他才粗魯的說:「哈囉?!」

    奇怪了,貴為一個保險經紀,見人應該無數,打招呼的方式,怎能這麼粗俗?我阿姨阿伯級的客人,雖不常用Zoom,都比他懂禮貌。

    我馬上回:「X先生,您好。您進來會議室,怎麼打招呼這麼粗俗?」

    「我一向來都是這樣先哈囉,有聲音我才正式打招呼。」

    「我倒是從來不會這樣。」

    其實,這是個人修養的問題。

    「你沒有讀我發給你的貼文嗎?為何你視訊沒有戴耳機?」

    「我一向來Zoom都是這樣,沒有戴耳機。我以為你只是建議而已,不一定要戴。」

    「我在貼文裡寫關於戴耳機的理由,你覺得不成立嗎?」

    他想了幾秒,回:「是成立的。」

    「我們都是提供服務的人。客人找我們,需要三大元素。第一個,就是同理心。你沒有同理心,難怪你說你的客人寧願聽別人說,也不信你說。」

    「如果你要我戴,我現在就戴。」

    他講完後,依然坐在那裡看著我,一動也不動。

    後來,我說了幾句,他肯戴上耳機後,藍牙耳機也並沒操作好。

    等了我一個月,這麼簡單的事情都不願事先做好。

    看著他理直氣壯的模樣,頓時覺得他很可憐。

    貴人坐在他面前,他說的一大堆話,都是以「自我」為出發點,完全不懂得「以和為貴」的道理。這不就是親手把貴人轟出門嗎?

    「你這樣講話,就算講贏了,你真的贏了嗎?」

    換成我是他的客人,我絕不會向他買保險,因為很明顯這不是一位真心為別人著想的保險經紀人。

    那天,雖為他看八字,該說的我都有說,但我依然保留許多。

    因為他缺德。

    許多人把「德」看得很輕,覺得沒做壞事就是好人。事實上,不按照別人合理的要求做事,蓄意破壞規則,只顧自己,也是沒有德行可言。

    有些人會吐槽,哎呀你學佛的人,要慈悲,何必跟他計較?不要著相!

    我不是在意氣用事。

    沒有智慧的慈悲,會害死人的。

    祖師有訓 - 看命本來就是依客人的福德多寡,而賜福。品行不端的人,承受不起更多的福報,反而會遭反噬。再說了,對貴人都不好的人,對沒有利用價值的人就會更善良嗎?

    不是捐錢的,就一定是好人,什麼事情都是要用心才算。

    每個人都想要與眾不同,可是如果你的所作所為和一般人一樣,沒有比他們做得更好,那你的命格只配拿得起一般的命運。

    不要迷信,以為什麼都是人家為難你,就跑去求神拜佛要打小人。我們命運裡的每一個障礙,每一粒石頭,都是自己放進去的。

    你不改,障礙物就不會移。

    在這裡聲明:沒有麥克風耳機的Zoom客人,我一概會取消諮詢,進行退款,沒得商量,沒得瞎掰。

    能突然放假,真是太過癮了!

    ——————————————————

    Recently, a construction site sprouted up beside my place, creating a lot of noise every day.

    Zoom clients wouldn’t have a problem hearing me, but if they do not have a earpiece with a mic, I would have a problem hearing them.

    Few days ago, I did a Bazi analysis for a young Insurance Agent via Zoom.

    After he entered my Zoom meeting room, he looked at me blankly.

    I smiled at him, deliberately staying quiet, and observed him.

    Few seconds later, he said bluntly, “Hello?!”

    How strange that an insurance agent, who probably have met tons of people, would greet in such an abrupt manner. My middle-aged clients, who rarely use Zoom, have better etiquette than him.

    I replied instantly, “Hi, Mr X. Why is your greeting so crude, upon entering this meeting room?”

    “I always say hello like this and wait to hear a reply, before I greet officially.”

    “I never do that.”

    Actually, this demonstrates the refinement of a person.

    “Did you not read the post I sent you? Why are you not wearing a earpiece?”

    “All along, I do Zooms in this manner without a earpiece. I thought it’s just a suggestion from you and it was not mandatory.”

    “I wrote about the reason for clients to wear a earpiece. Do you find it invalid?”

    He pondered for a few seconds and replied, “It’s valid.”

    “We are both service providers. Clients look for us based on three main qualities. The first being the quality of empathy. You lack empathy and it’s no wonder you say your clients rather listen to others and not trust you as much.”

    “If you want me to wear, then I will wear it now”

    And he sat there looking at me, not moving an inch.

    When he finally put on his ear pods, they did not operate well either.

    It’s peculiar how despite a month of waiting for me, he was slow to get this simple thing done right.

    Seeing how “self-assured” he was, for a brief moment, I find his behaviour pitiful.

    His benefactor was sitting right in front of him, yet his words remained self-serving, totally oblivious to what harmony is about. Wasn’t this sending your benefactor straight out of the door?

    “Even if you gain an upper hand talking like this, have you really won?

    I would never buy insurance from such an agent, as obviously he was not the considerate kind.

    I still read his Bazi that day, said what I should but there were also a lot I did not reveal.

    Because he is lacking in virtues.

    Many people think lightly of virtues. They assumed that if they do no evil deed, they are virtuous humans. Fact is, if you do not follow the reasonable requirements of other people, deliberately breaking the rules for your own gain, you have no virtue to speak of.

    Some naysayers will tell me, but hey you are a practicing Buddhist, so you should exercise your compassion and not be bothered with his behaviour! Don’t get attached to external form!

    This isn’t about me.

    Compassion without wisdom brings more harm than good.

    Since ancient times, it is a rule of thumb that we practitioners allocate good fortune to clients, based on their conduct and luck.

    A person with undesirable conduct is unable to bear greater fortune, or there will be adverse consequences. Moreover, if a person is unkind to his benefactor, it is very unlikely that he will be kinder to another person with no value to him.

    You can’t define a person as a good man, just because he is willing to donate money. We got to look at how he uses his heart.

    Everybody wants to be special and different from others. But if what you are doing is the same as other people, nowhere better than them, then you can only carry a mediocre Destiny.

    Don’t be superstitious to think that everybody is out to get you, and you go running to the temples or Feng Shui masters to chase away the villains.

    Every obstacle in our destiny, every little stone that trips us, is placed in our lives by no other person but ourselves.

    If you do not change, the obstacle isn’t going to budge either.

    And here’s an official note: For any Zoom client that does not wear a earpiece with a microphone, I will cancel the consultation and give you a refund.

    Having off days out of the blue are so much more fun!

  • empathy同理心 在 加里·維納查克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9-12 10:30:04

    當人們聽到 Gary Vaynerchuk 加里維納查克 的名字,大多數人會想到「勵志演說家」或是「社群媒體網紅」,但事實是那只是他44年的一小部分而已。Gary 是一個非常卓越的商務人士,擁有辨認出趨勢和消費者行為模式的能力。從年幼時期的檸檬汁地攤,到將他的葡萄酒品牌 Empathy Wines 賣給知名大集團,Gary 一直都是個以經商為主的人,但金錢從來都不是他的主要目的。結合努力態度、耐心、同理心和善良,Gary 希望能啟發未來世代去追求能使他們真正快樂的事物,而不是受社會體制壓迫走上「大家認為對的路」或「正常的路」。

    GaryVeeChinese 是加里與他的個人團隊共同經營的華語帳號。加里為了能讓更多華語粉絲方便觀看他的熱門內容,創造了華語頻道。

    「謝謝你花時間觀看這個影片。 希望你能訂閱我的頻道並留言你的感悟!你的留言是我的氧氣, 所以希望你能花一秒的時間打聲招呼 ;)。」---加里

    ► 請訂閱我的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baeyb574xh2TqDqYcHmw?sub_confirmation=1
    ► 臉書粉專:https://facebook.com/garyveechinese
    ► IG粉專:https://www.instagram.com/garyveechinese/
    ► 微博:http://weibo.com/garyvee
    ► 微信公眾號:@GaryVee

    加里威是誰?

    加里・維納查克為VaynerX (范納X) 的董事長,身兼VaynerMedia(范納傳媒) 現任執行長,VaynerX為現代媒體傳播控股公司,旗下的VaynerMedia則是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廣告代圌理商,在全球4個據點服務《財星雜誌》100強企業。除了VaynerMedia,VaynerX下還有Gallery媒體集團,包含女性生活媒體PureWow和男性生活媒體ONE37pm。除了經營VaynerMedia,加里同時三間公司擔任合伙人,包含運動員經紀公司VaynerSports以及餐廳預訂App Resy。加里為美國廣告理事會(Ad Council)和鉛筆的承諾(Pencils of Promise)的董事會成員和顧問,長期支持水慈善(Charity: Water)的會員。加里是受人尊敬的公眾演說家和作家,曾5次榮獲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也是Facebооk、ТW1tter、Tumblr、Venmo和Uber等公司的早期天使投資人。加里目前線上紀錄片影集DailyVee (每日威) 的主要人物,影集主要介紹在現今數位時代,擔任一名執行長和公眾人物的生活樣貌;同時他為全球百大播客節目The GaryVee Audio Experience (加里威播客體驗) 和#AskGaryVee (#聽聽加里怎麼說) 的主持人, #AskGaryVee是一檔問答型節目,主要給予商業和生活其他意見,可在Yоutube和Facebооk上收看。加里還與葛妮絲派特蘿(Gwyneth Paltrow)、潔西卡艾芭(Jessica Alba)和歌手威爾(Will.i.am),在蘋果第一個原創實境創業節目《Planet of the Apps》擔任評審委員。

  • empathy同理心 在 一郎人生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2-05 18:00:00

    如果喜歡我的影片,可以跟我留言討論,非常喜歡,可以分享我的影片,超級無敵喜歡,可以訂閱我的影片喔。 :)

    #同理心差距
    #EmpathyGap
    #心理學
    每個禮拜三晚上六點發片,禮拜六不定期更新。
    ‣ IG很多給掰照片:http://www.instagram.com/ic_ichiro/
    ‣ 專頁很多很多東西:http://www.facebook.com/ichirolife/

    ‣ 相機 | CANON M6
    ‣ 鏡頭 | SIGMA 16mm F1.4 DC DN∣C FOR EOS-M
    ‣ 麥克風 | RODE Wireless GO
    ‣ 影片剪輯軟體:Adobe Premiere Pro

    ‣ 合作邀約
    ichirolife@gmail.com

  • empathy同理心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1-08 19:45:04

    VT快閃直播 - 英文學習3大問題

    直播提到的資訊:

    布魯姆分類學 (Bloom's Taxonomy): http://bit.ly/2s44mhB

    家長如何輔助小孩成為自主學習者 (Parenting and Learner Autonomy): http://bit.ly/36yl0F6

    學習的動力 (Motivation to Learn): https://bit.ly/2uumcLG

    情感性和認知性同理心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Empathy): https://bit.ly/2QAaqYT

    ★★★★★★★★★★★★

    Vclass 全站 輸入 vclassgogo 享 88 折: https://bit.ly/37RT6Ex

    (vclassgogo 優惠碼使用期間至 2020/02/15 12:00,限 Vclass 全站原價課程)

    極簡文法力 點擊即享 400 元折價: https://pse.is/PLKEY

    (系統會自動帶入 "VoiceTube" 折價代碼現折 $400)

    ★★★★★★★★★★★★

    老師資歷: https://goo.gl/Xu1cnR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