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同理心英文形容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同理心英文形容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同理心英文形容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同理心英文形容詞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26的網紅陳伊莎之西班牙鄉下生活記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工作記事 - ser & estar 的用法】 學過西班牙文的人一定都學過ser 和 estar用法,在中文上都被翻譯成「是」,在英文上則是Be動詞。然而,這中英文都無法精準翻譯ser和estar。 先了解ser用在指身份和本質上的東西,不易改變,像是特質、個性、職業、身分等,如: soy si...

  • 同理心英文形容詞 在 陳伊莎之西班牙鄉下生活記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0-12 22:18:48
    有 32 人按讚

    【工作記事 - ser & estar 的用法】
    學過西班牙文的人一定都學過ser 和 estar用法,在中文上都被翻譯成「是」,在英文上則是Be動詞。然而,這中英文都無法精準翻譯ser和estar。

    先了解ser用在指身份和本質上的東西,不易改變,像是特質、個性、職業、身分等,如: soy simpática我很和善,la mesa es roja. 桌子是紅色的。

    estar則是用在暫時的狀態上,如感情狀態、情緒、生理狀態,如: estamos enfermos. 我們生病了。estoy casada. 我結婚了。

    從光使用個動詞,就能窺探西班牙人對於情緒和感情狀態的概念是流動且短暫的,也能體現他們對於情緒的包容和接受。

    那,同一個形容詞能不能同時用ser 和 estar呢? 答案是可以的!可是意義會大不相同,María es guapa 和 María está guapa,前者為瑪麗亞本身就是位美女,後者為瑪麗亞今天很美(打扮很美)。

    課堂上有同學發問,那為什麼胖瘦不能用estar呢? 嚴格來說,依照文法上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真實的世界裡幾乎很少人會這麼說,一則是胖瘦不會短時間改變。二則是西班牙人幾乎很少人會用胖瘦或是情緒當作開頭或話題。

    我們常使用錯言語,其實就是文化盲點。而文化盲點常常是需要走出門去體驗,課堂上可以教,但難教人同理心與理解。

    P.s此圖網路擷取
    #ser & estar
    #文化盲點
    #教西班牙文的小體會

  • 同理心英文形容詞 在 名為變態的神父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0-24 06:28:24
    有 129 人按讚


    #神父的鹽
     
    「已經陷入錯誤的避免陷於錯誤」,是神父研究「思維缺陷」的一個重點.
     
    明明已經犯了錯,置身於錯誤之中,而人仍不願面對問題,修正錯誤,反而想像自己沒有犯錯,或還在陷入錯誤之前的那一段時間,「我看到錯誤,我正在避免它,我還沒有陷下去」產生這樣在錯誤中,試圖使自己「避免陷於錯誤」的心靈防衛機制.
     
    就好像戰場的落難武士,戰爭已經結束了,他們敗了,卻還揮著刀,尋找敵人,或者到處砍殺百姓,假裝自己不曾戰敗,也像是孤魂野鬼一般,身已經死了,卻還在不斷重複生前的行為,希望能彌補自己陷於錯誤,想像自己仍然活著.
     
    這樣的狀態是危險的,基本是處於一種「妄想狀態」,在錯誤已經造成的情況下,還無法察覺錯誤,以為自己沒有犯錯,認為自己是對的,設法繞過、避免,這不是「修正錯誤」,因為他並沒有「正視問題」,並沒有「自覺」,所以,錯誤就會越犯越多,越來越荒謬,比原本的錯誤還要更深,更不可自拔,他做出來的行為,更會令周遭的人感到匪夷所思.
     
    而他們可能自以為,那就是在修正錯誤了.
     
    柯文哲先是以「欸,你要自焚拜託你去公園裡自焚好不好?你不要在公寓裏面自焚,呵呵呵」
     
    「對阿,你自殺能不能去公園裡面自焚?你不要在公寓裏面自焚好不好?你自焚就搞得大家烏煙瘴氣.」
     
    這一個極嚴重的錯誤,主要是對於生命的蔑視,以及不當的將他人的痛苦情境,當成笑話來談,這是屬於欠缺一般常人擁有的同理心(最低層次的那種),甚至更顯得「殘酷」.
     
    在這邊,還不論他的身分,市長,以及說話的情境,公開的演說場合,他還對於有自殺意圖者進行「雙重剝奪」,也就是說,一個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就代表他對周遭的一切已經沒有眷念,甚至用最大程度的手段去破壞自己,已經陷入於「絕望的狀態」,我們說的直白一些,他必定經歷一些痛苦的事情,而不能被解決,甚至缺乏他人關懷,多屬於「自我厭惡」的情境,所以走上絕路,就某個角度來說,他們可能是「善良」的,他們不把自己的困境訴諸於外部,無論是情緒或者焦慮,他們不選擇傷害別人,卻選擇傷害自己,在意識上,已經極大程度的「為他人設想」,卻還要把他定性成「為他人製造麻煩」,當一個生命在眼前逝去,你不去救他,反而還要命令他,照自己的意志行走,說這話的人,基本上已經失去人性可言.
     
    而我們只要代入自殺者的想法,多半是自我責怪,對自我存在的根本否定「我存在對這世界沒有價值」、「我活著對他人一點貢獻也沒有」、「我是一個沒用的人」、「我活著沒有意義」、「沒有人需要我」、「沒有人喜歡我」等等,正常觀點來講,他們都是需要被關懷的人,缺乏關懷的人,應該要被補足或施予,但是否,不但沒給,還譴責他們「搞得大家烏煙瘴氣」.
     
    換句話說,這是在打落水狗,或者將沒有退路的人,繼續逼迫他們縮短路徑,死亡的路徑,已經對生命失去信心的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人,光「自己覺得」還不夠,還要藉由柯文哲等他人,「再度否定他的存在」,這種重複、反覆施加壓力的行為,就是所謂「雙重剝奪」,而人為什麼會去施行這種事情,除了嗜虐性格,還有算準了對方群集「不會反抗」,已經失去生存意義的人而言,怎麼壓迫他都是不會被反擊的,所以自己是站在很安全的地帶,又,當一個個體已經決定「不傷害他人」,那麼傷害他自己就會很安全,但是,這不是決定「不傷害他人」而已,而是決定「不傷害他人,卻傷害自己」,在一個決定「傷害自己」的人身上,再去傷害他,那就是二度、三度,在旁人來看,就是超過身而為人價值,的超過負荷量傷害.
     
    我們可以想像,在高壓的城市裡,活著,就很不自由,就連死,也要遵守市長的指揮去怎麼死,連死,都不是自己能選擇的,可以看見其中的冷血荒謬了.
     
    在柯文哲這個言論傳開以後,我們會很驚訝的,發現一些社會現象,比如心理門診擠滿了詢問「怎麼自殺才不會干擾其他人」的患者,有死意的人,多半處於心靈耗弱的狀態,是很容易被影響的,當他們自覺已經不想干涉其他人而選擇死亡的時候,居然再被一個意見領袖定性成為「你們的行為再干擾其他人」,自然就必須再進行超義務的行為,去詢問怎麼樣才能去符合「不干擾其他人的死」.
     
    在常人來看,這幾乎已經接近都市傳說的地步,是令人毛骨悚然的現象,柯文哲說的話已經夠不合理了,居然會有人相信這個「假領袖」的說詞,當真,並且去做符合他想法的行為.
     
    水泥城市原本就冷漠,如今這市長幫他加上一級,變成了冷血.
     
    柯文哲犯了這樣的錯誤以後,居然不認「自焚說」失言,堅持不道歉,稱「我只是講實話,每個人都說我失言」.
     
    煞有介事的說「沒有統計,就沒有統治」,還在演出「質疑」的戲碼,說什麼「自殺怎麼會選自焚,這一點自己一直想不通,怎麼會變成流行呢,過去看過數據,北部自殺大部分都是選擇跳樓,以前從來都沒有選擇以自焚方式自殺的,這到底是從哪裡學來的.」
     
    彷彿是探討什麼學術或統計的問題,居然還說那些人「到底從哪裏學來的」
     
    而你自己想不通,也不能去責怪別人阿.
     
    他當初在那個場域之中,是探討社會或學術問題的姿態嗎?充滿笑聲,戲謔,視生命於無物,把他人當成不存在一樣.
     
    而更誇張的錯誤又出現了,柯文哲說,
     
    「自己是知道以前西藏喇嘛會用自焚的方式自殺,一次死一百多人,當時造成中共很大的困擾,但是這不是一個很好的自殺方式,怎麼會選這個呢.」
     
    西藏喇嘛,是為了反抗中共的高壓統治,那不是一個單純的自殺,而是想要活下去的人,具有生之意識的人,因為各種反抗無效後,才選擇燃燒自己的方式,犧牲自己去抗議中共暴政.
     
    正確來說,他們是為了別人,為了群體的福祉,為了普世價值,貫徹信念,所以才去死的,所以才犧牲自己的軀體,表達抗議,那與其說是死,不如說是將活的意念,轉而化作能量去對抗欲讓他們死的人.
     
    而柯文哲居然將加害者的行為去除,說被害者造成「加害者很大的困擾」,然後貶低他們的自焚是「不是很好的自殺方式」,我不相信柯文哲在閱讀這個訊息的時候,不會讀到他們自焚的原因,自焚的訴求,自焚的困境,而將他的行為整個「去語境化」掉了,變成只是一群想死的人想不開造成了中共的困擾.
     
    這近乎是白癡,但也白癡的恐怖,更恐怖的充滿惡意,為了圓自己的說法,居然把其他正直的人曲解到這個地步.
     
    無論是白癡,還是偽裝成白癡浸入骨髓的惡意,這,就是「已經陷入錯誤的避免陷於錯誤」,說了一個謊,必須用更多謊來圓,傷害了一個人,必須傷害更多.
     
    為了自己,施暴於萬物.
     
    柯文哲繼「自焚說」以來的「中共很困擾說」,坦白說,已經不知人間煙火,白癡到了一個地步,其程度,大概比法國大革命時謠傳的瑪麗.安托瓦內特的說法「沒麵包吃不會去吃蛋糕就好了?」還要誇張.
     
    「已經陷入錯誤的避免陷於錯誤」,也反映在柯文哲的粉絲身上,他們選擇了相信柯文哲,而這是個錯誤,他們已經陷入這個錯誤(文哲和他團隊製造的美好的阿北幻影),卻還想著要「避免陷於錯誤」,於是文哲的各種失言、謊言,傷害他人、破壞群體價值的行為,他們必須用各種解釋去美化他,逼迫自己與其他人往「好的方面想」,當作那個錯誤不曾存在,也就是這個心靈防衛機制的大規模反映的現象.
     
    他們的行為和話語,可能連他們自己都不相信,也無法控制,但是在柯文哲掌握了他們的「相信」以後,他們已經被制約、支配,而且不可自拔,於是話越說越離譜,行為越來越偏離事實,對於他們的假想敵,告訴他們真相的人,也越來越充滿仇恨,因為他們必須保護住自己的形象、判斷力,以及,綑綁他們使他們痛苦的阿北,「阿北不是這種人」、「我沒有犯下錯誤」,才能使自己保持完整.
     
    這就是kofan的一個大規模的,集體的現象,brother.
     
    用簡單的例子來說,就像被詐騙的老婦,即使警察跟他們陳述事實,你被詐騙集團騙了,他們為了保護自己的「我沒有被騙」,所以不斷的重複肯亞的外交官是多麼缺一筆錢,或者那個人多麼真實,並且痛罵幫助自己的警察有多麼愚蠢,指稱他們才是騙子.
     
    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公正世界觀偏誤.
     
    你說,老太太真的在意肯亞的帥哥外交官嗎?或者只是在意自己的面子?
     
    你會發現,事情沒那麼單純,他們表達的,彷彿真的有那麼回事,在那個狀態下,他使自己這麼深信不疑,這個就是為了要維繫,那一連串構成的,知的完整性.
     
    「我不曾犯下錯誤」.
     
    所以,肯亞的帥哥必須是真的,警察必須是假的,用以保持自己情緒的,思維上的利益,他們必須恆為真.
     
    所以,錯誤也越來越多,社會成本也越來越高,除了匯款以外,還可能會攻擊警察,大鬧銀行.
     
    這就是陷於那種狀態,是怎麼回事.
     
    柯文哲現象,存在著一些弔詭,就是柯文哲和部分支持群眾,其實處於「雙極的兩端」.
     
    部分,呃,我是說部分,支持柯文哲的群眾,其實無論是觀念、處境、想法,針對議題的觀點或是意識形態等等,其實和柯文哲所處的立場,是完全相反的,而這使得他們被迫經常用一些極端手段,去解決他們內在信念的衝突.
     
    我們先不說他倡導的兩岸一家親,文化上的中國人,和他的某些支持群眾,是完全相反的,他們原本自稱台派、獨派等等,在勞工議題上,一些進步青年,也曾經支持他,儘管,他反對一例一休,反對縮短工時,這和那些促進勞權者的年輕人是相反的.
     
    柯文哲也不太贊成同志,同婚投下反對票,他基本上是親中的,極端的,保守的主義者.
     
    不過我們會發現,那些支持者會說一些謊,例如「兩岸一家親是實質強台」、「市長職權無涉國家主權」或者是「我喜歡部分的柯文哲,不代表我要接受他的全部」等等,作為自己的旋轉門,為了自己喜歡柯文哲而解套的說法.
     
    這種割裂式的思維,當然有一部分原因要歸類成柯文哲大規模移動光譜,或者徹底改變價值,並使用一些話術有關,但另一部分,可能是「已陷入錯誤的避免陷於錯誤」,也就是自我保護式的,自戀式,自我催眠的防衛機制.
     
    但就在這樣「我喜歡部分,不代表認同他全部」的情況下,柯文哲反映出的行為和顯露的真面目,敦使他們不斷地去否定柯文哲呈現出來的負面行為,「我喜歡xx,不代表我認同他xx」當這樣一步一步的否定下去,我們會發現,他們幾乎否定了柯文哲的全部,卻還是喜歡他,所以到底是喜歡什麼?那裏頭的柯文哲,剩下的,幾乎是無形的東西,就是單純的喜歡和偏愛而已,無論他做什麼.
     
    所以我們會發現,他們反對他人質疑柯文哲的方式,通常「不懂、不了解」,「你變了,你以前不是這樣子的」去挪動門柱,最後,通常會以「你只是討厭柯文哲而已」覆蓋以這樣的解釋,去合理化自己和眾人應該有共識和想法,將質疑的人架高、綑綁在一個地方,因為他也真的就只是「單純的喜歡他」而已,所以,你也只會是「單純的討厭他」.
     
    這種和他人彼我不分的情況,是很不健康的,屬於低等的移情作用,或者,我們可以說是同理心的濫用,你將一個完全否定自己的人當作自己的一部分,就像羊,移情上了狼一樣.
     
    他們想像柯文哲是很有同理心的,但柯文哲其實沒有,部分,呃,我是說部分柯文哲的支持者,他們有不少,都是屬於社會邊緣人,或者遭遇挫折的人,甚至是有死意的人,他們可能以為柯文哲是和自己一樣的,是能彼此對等,同理的人,和自己遭遇處境相同的人.
     
    不過,柯文哲卻是這樣子,去聊關心社會邊緣人的議題,而關心他們,好像只是為了避免他們對自己不利.
     
    應該可以想像,原本聊這個議題的時候,他們期待的,應該是柯文哲用一些關心、共感、溫暖的話語,來建構他們我群的認同才是,但是他卻是搞這樣的用語.
     
    這讓這個不當的連結和美麗的誤會顯得格外的壯烈. 
     
    「雙極的兩端」與「雙重剝奪」,其實柯文哲很早以前,就呈現了這種行為,只不過,在當時迷思的浪潮下,他被掩蓋的很好,在大規模「擱置懷疑」的情況下,他並沒有被凸顯.
     
    曾任市府秘書長,也就是曾在柯文哲那裏工作的人,李文英提供的說詞,十分具有信度.
     
    那就是我們現在耳熟能詳的「破殼小雞」,事實上,那正是柯文哲對自己支持群眾的形容詞.
     
    「李文英談到,柯文哲曾於內部會議,在白板寫下英文單字『imprint(銘刻)』,自誇年輕人看到他,就像小雞破殼而出,會把第一眼看到的東西深深烙印在腦海中,『第一眼看到他,就愛上他』,好像柯文哲做錯做對都無所謂,因為年輕人永遠支持柯文哲.」
     
    把自己的支持群眾,也就是從他們身上獲取利益的人們,用破殼小雞去形容,就是去「雙重剝奪」他們,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又因為吃定他們相信自己,不會反抗自己,所以到處說個不停,自創了一個假的理論,驗證自己的偉大.
     
    理所當然,Kofan不會相信這件事,或者無法相信,因為不能反抗柯文哲,所以只好去攻擊那些說出真相的人,說他們都是在抹黑、政治攻擊、為了選票,忌妒阿北,抹紅阿北,你們都在陷害他.
     
    我想,這一點也不是什麼「imprint」,真相是,「已經陷入錯誤的避免陷於錯誤」.
     
    我們必須制止柯文哲不斷製造出這種錯誤,我們必須提醒他們,真相是什麼樣子,「人的價值」原本到底是什麼樣的.
     
    雖然會遇到那種被厭惡或「厭憎」的感覺,感覺自己可能會遭遇生命危險,但是不要害怕.
     
    那不過是錯覺罷了,他們會甦醒來的,因為,
     
    他們和我一樣都是人類呢,brother.
     
     
     
    【贊助神父的菸 解開心理的謎】
    http://g6m3kimo.blogspot.com/p/blog-page.html

  • 同理心英文形容詞 在 黃郁芬 台北市議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06 21:47:35
    有 727 人按讚

    道歉是必須有下不為例的決心,才算是真正的道歉。


    柯市長日前才剛爆出「林志玲已經嫁人懷孕,所以退出比賽漂亮的行列」的歧視言論風波,原本柯市長還是採取是閃避不願道歉的態度,但在媒體的追問下才說:「老實講,我這性平教育還是不及格,好吧好吧,該道歉就道歉!」但沒想到道歉的話才剛說完,今天又繼續失言「蔡英文是比較不會考試的韓國瑜,陳菊是比較肥的韓國瑜」,並且堅持不道歉,藉口說「胖瘦只是形容詞」,甚至還繼續戲謔的說「還是我倒過來講韓國瑜是比較瘦的陳菊」。


    由此可知,柯文哲市長自始至終,都不明白自己的發言是哪裡出了問題。我相信所有參與公共事務的女性都有這樣的經歷:不管做了多少努力、達到怎麼樣的成就,最先也最常被提及的敘述,總是關於外表的。當我們要描述一個民主鬥士、台灣第一個民選的女性直轄市長時,字典裡除了「肥」以外,還有很多形容詞可以選擇,例如堅毅、例如勇敢。生活在台灣,我們擁有為自己的意志選擇的自由,請不要將自己的歧視推卸給字典。


    身為有話語權且對年輕人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屢次做出這種歧視女性,消費女性的行為,言談間也總是以評論女性外表作為話題,每次被迫道歉後又故態重萌的輕率舉止,對於這些年來大家努力往前推動的性平教育,實在是一個非常不恰當的帶頭示範, 所以柯市長我想提醒您,您的性平教育不是及格不及格的問題,是會對性平教育造成傷害的問題。


    林志玲的事件,陳菊秘書長的事件,已經不是個案,柯市長長期以來在歧視女性的話題上,總是能佔到版面,例如批評:
    「台灣女性都不化妝,素顏直接出門嚇人」、
    「30歲的未婚女性佔30%,造成國家不安定」、
    「陳以真年輕漂亮,適合坐櫃台,不適合當市長」、
    「談徵收與價購的差異,脫口說被強暴比被誘姦的還便宜」、
    「女性越多的行業越沒落」、批評吳音寧「她懂什麼」。
    上述這些發言其實就是赤裸裸的性別歧視,甚至是對女性的霸凌,並不會因為是從柯市長口中說出就不一樣,任何人說出這樣的言論,都應該道歉,都應該真心改過,都應該深自引以為戒,沒有任何藉口。


    我們可以看到,其實台灣多數的人都願意盡心盡力在各個領域,各個場合讓消弭歧視這件事情被重視,有任何一點一滴地進展都能歡欣鼓舞。


    還記得蔡依林在今年金曲獎,以專輯中的〈玫瑰少年〉拿下年度歌曲獎時在台上說出,「葉永鋕提醒了我,任何一個情況我都有可能成為某種少數,所以我更要用同理心去愛任何我身邊的人,這首歌獻給他,也獻給曾經認為自己沒有機會,沒有選擇的你,一定要記得選擇你自己,支持你自己。」短短的幾句話就能深深地打動人心,鼓勵更多的人勇敢站出來反歧視、反霸凌、推動性平教育;但同樣是對外的發言,市長您帶來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效果,讓歧視、霸凌的語言顯得如此輕鬆自然,甚至還能用形容詞當作藉口,等同於間接鼓勵大家找理由來歧視、霸凌,不知道您有沒有想過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物,卻鼓勵大家做錯誤的事,是多麼令人痛心的一件事,是多麼退步的價值。


    台灣在那個困苦的年代,有多少家庭是靠著家中的女性辛苦持家,腳踏實地忙裡忙外,才能把一整個家撐起來,就像柯市長也常說有陳佩琪醫師的操持家務,才能無後顧之憂當市長,甚至還要跟她借錢當經費,但從陳佩琪醫師接受專訪時也曾說「過年回婆家,看見查甫人在客廳抬槓,查某人被趕去廚房煮菜,老實講我如果不遵從,早就『被離婚』了。婆婆80幾歲了要叫她改變什麼?和諧最要緊啦,所以我會compromise(妥協),我嘴巴上說男女平等,但腦袋瓜很遵從傳統,理念要慢慢推廣,或許下一代比較可能改變。」可見柯市長的性別歧視是根深蒂固,難以撼動,從小就被這樣教育長大的,連陳佩琪醫師都無法擺脫性別歧視的困境。


    但無論如何,這都不能當成理所當然的藉口,柯市長必須從自身做起,不再讓另一半繼續處於性別歧視的環境,更要成為正面的影響力,一起讓性平教育往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變成歧視的推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