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osture correction exercising is not Physical Therapy(附中文)
“Movement is the problem”
-
😶 Often times I get messages in an inquiry to correct their p...
💥 Posture correction exercising is not Physical Therapy(附中文)
“Movement is the problem”
-
😶 Often times I get messages in an inquiry to correct their posture, anterior pelvic tilting, or leg length discrepancy, told by their physicians that these are the sources of your pain. Nowadays we get brainwashed by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for what BAD posture been demonized for. NO I don’t do corrective exercises only, instead I do physical therapy to correct movement
-
💡 One example is round shoulder. Round shoulder is a faulty posture with misplacement of the scapula that pre-disposes the shoulder joint to impingement issues. And it happens when the shoulder is raised rather than round shoulder being the problem itself. Should round shoulder be corrected even if pain is not present? Or should we take pills even though we are not inflicted by diseases?
-
🙅🏻♂️🙅🏻♀️ Corrective exercises is part of physical therapy but not all of it. I trust the professionalism of personal trainers to correct bad posture as preventative medicine. But by no means we as physios are doing the same thing as trainers. Human body is an integrative organism, posture is a static figure. We should focus on correcting movement disorders. Instead of branding a posture correction specialist with a physical therapy background
——————————————————————————
💥姿勢矯正不是物理治療
“動作才是問題”
-
😶 「請問肩膀歪斜、骨盆高低,醫師說我有長短腳要矯正多久」每次聽到有人跟我說這個我便回答「請問你有疼痛嗎,這會影響你的睡眠、日常生活、工作、運動嗎」物理治療很常會處理跟疼痛相關的問題,像站起來膝蓋會痛,手抬起來卡住不舒服,或手術後的疼痛都可以處理。那沒有疼痛,只是外觀不對稱,肌肉一邊大一邊小,這樣適合做物理治療嗎,或應該問的是,做矯正運動就會好了嗎
-
💡舉一個例子,圓肩。每個病人都會說,「應該是我圓肩的問題吧」圓肩是一個錯誤的姿勢,疼痛的前置因子,動作才是真的問題。很多人有圓肩,肩膀也不會痛;同樣很多人肚子比你大,也不見得會有下背痛,不能把問題歸咎於圓肩。那沒有疼痛,還需要治療嗎,自己可以斟酌。同樣,沒有病痛,要吃藥嗎,一樣的道理
-
🙅🏻♂️🙅🏻♀️ 圓肩,或高低肩,姿勢不良透過健身教練教你的矯正運動,把背肌練起來,慢慢會改善。矯正運動並沒有限制誰能做誰不能做,如果評估後是有需要的,物理治療也會做。可是,物理治療師,並不是專門做矯正的專業人士,坊間很多矯正專家,可以先拜訪他們
-
人體是活的,有慣用邊和非慣用邊。姿勢是靜態的,矯正姿勢,會因為固有的肌肉記憶,變回原狀。要改變的,應該是動作的問題以及如何使用你的身體,而不是外觀上的觀感
#jamesthephysio signing out
disposes中文 在 陳到 Do Ch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香港的粵語運動算不算成功呢?「用錯」了一個詞,下面就會有一堆人話你係「支那仔」。抵制外來語是保護語系獨特性的常見策略,消滅一個民族就該從它的語言入手,當你聽見愈來愈多香港人用「優化」而不用「改善」,你就知道這條戰線正在潰敗。可是在另一個極端,我們目睹不少人走火入魔。用「大陸」而不用「內地」,相信大家都知道原理,但我最新聽到連「大陸」都被說成匪語,認為香港人應該講「中共」,這就讓我有點無所適從。
對遣詞用字的執着,本意是抵抗一股被約定俗成的野蠻力量,問題是我們循甚麼途徑。我們不就是抗拒極權把我們的語言規範化,才挺身而出捍衛言語自由嗎?怎麼人們卻反過來利用規範語把身邊人置諸死地?執着程度不同,足以使人與人為敵,譬如A覺得「手機」這個詞沒有不妥,B卻堅持用「手提電話」才屬正確,那麼,為了保育港式粵語,豈不是要把A批鬥至死才方休?
從作家的角度,最着重用字自由,用書面語還是口語只是一種形式選擇的問題,關鍵是能否達到他心目中的高度。廣東話或粵式書面語,當然比黨八股和北文靈活,因為有很多詞彙是普通話沒有的,或者唸不出來,但我們粵語運動的主力在推崇此等典雅嗎?不,我們在嗜渴它的通俗。在文學上,雅俗並不對立,可以兼收並蓄,但我們所作的卻似乎是書寫語言口語化,把書寫中文扼殺於搖籃中。你可以對照一下1980年娛樂版的報道跟今天的行文,難道優劣之差全源於蝗語玷污嗎?還是我們沒有運用粵語優勢寫好中文所致?
要保護香港人的共同語言,就需要不懈書寫,透過作品讓其他地方的華文使用者窺見此地語文的獨特創見,而不是故步自封規範它的用語。「嗆聲」、「吐糟」等等,廣東話都沒有這些字,但香港人在書寫時就係能用,強大的吸納能力便是優良語文的特徵。在我寫小說的時候,經常顧忌台灣的讀者會不會看不明,這才是一個寫作者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方法不是在書面語和口語之間劃一條互不侵犯的界線,而是嘗試打破兩者的藩籬,讓彼此理解,讀得通一些自己從未見過的語法和用語。
在以色列立國初期,也發生類似粵普之爭。到底猶太人的官方語言該用神聖的希伯來語,還是較多人使用的意第緒語?歷史選擇了前者,但諷刺的是,意第緒語反成了「在野」猶太人與以色列猶太人分別為聖的語言。你聽過「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猶太諺語嗎?鮮為人知的是,你要透過意第緒語才會發現它韻味深長,是「Man thinks, God laughs」裡面沒有的:
מענטש טראַכט און גאָט לאַכט(由右到左)
思考和發笑,明明不是一雙偶詞,但在意第緒語,טראַכט和לאַכט卻分享一樣的字根。在德文版「Mensch tracht, und Gott lacht」,tracht和lacht成對,亦保留了相似的痕跡——難道原話不是這個意思嗎?
較原衷的英譯,應該是「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即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引伸為箴言的「人心在籌算自己的道路,唯耶和華看守他的腳步」。問題是,當你知道真相後,難道要把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人批鬥至死嗎?
係自由,語言貴在它的自由,反規範的精神。
作者
disposes中文 在 作者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香港的粵語運動算不算成功呢?「用錯」了一個詞,下面就會有一堆人話你係「支那仔」。抵制外來語是保護語系獨特性的常見策略,消滅一個民族就該從它的語言入手,當你聽見愈來愈多香港人用「優化」而不用「改善」,你就知道這條戰線正在潰敗。可是在另一個極端,我們目睹不少人走火入魔。用「大陸」而不用「內地」,相信大家都知道原理,但我最新聽到連「大陸」都被說成匪語,認為香港人應該講「中共」,這就讓我有點無所適從。
對遣詞用字的執着,本意是抵抗一股被約定俗成的野蠻力量,問題是我們循甚麼途徑。我們不就是抗拒極權把我們的語言規範化,才挺身而出捍衛言語自由嗎?怎麼人們卻反過來利用規範語把身邊人置諸死地?執着程度不同,足以使人與人為敵,譬如A覺得「手機」這個詞沒有不妥,B卻堅持用「手提電話」才屬正確,那麼,為了保育港式粵語,豈不是要把A批鬥至死才方休?
從作家的角度,最着重用字自由,用書面語還是口語只是一種形式選擇的問題,關鍵是能否達到他心目中的高度。廣東話或粵式書面語,當然比黨八股和北文靈活,因為有很多詞彙是普通話沒有的,或者唸不出來,但我們粵語運動的主力在推崇此等典雅嗎?不,我們在嗜渴它的通俗。在文學上,雅俗並不對立,可以兼收並蓄,但我們所作的卻似乎是書寫語言口語化,把書寫中文扼殺於搖籃中。你可以對照一下1980年娛樂版的報道跟今天的行文,難道優劣之差全源於蝗語玷污嗎?還是我們沒有運用粵語優勢寫好中文所致?
要保護香港人的共同語言,就需要不懈書寫,透過作品讓其他地方的華文使用者窺見此地語文的獨特創見,而不是故步自封規範它的用語。「嗆聲」、「吐糟」等等,廣東話都沒有這些字,但香港人在書寫時就係能用,強大的吸納能力便是優良語文的特徵。在我寫小說的時候,經常顧忌台灣的讀者會不會看不明,這才是一個寫作者真正要解決的問題。方法不是在書面語和口語之間劃一條互不侵犯的界線,而是嘗試打破兩者的藩籬,讓彼此理解,讀得通一些自己從未見過的語法和用語。
在以色列立國初期,也發生類似粵普之爭。到底猶太人的官方語言該用神聖的希伯來語,還是較多人使用的意第緒語?歷史選擇了前者,但諷刺的是,意第緒語反成了「在野」猶太人與以色列猶太人分別為聖的語言。你聽過「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猶太諺語嗎?鮮為人知的是,你要透過意第緒語才會發現它韻味深長,是「Man thinks, God laughs」裡面沒有的:
מענטש טראַכט און גאָט לאַכט(由右到左)
思考和發笑,明明不是一雙偶詞,但在意第緒語,טראַכט和לאַכט卻分享一樣的字根。在德文版「Mensch tracht, und Gott lacht」,tracht和lacht成對,亦保留了相似的痕跡——難道原話不是這個意思嗎?
較原衷的英譯,應該是「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即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引伸為箴言的「人心在籌算自己的道路,唯耶和華看守他的腳步」。問題是,當你知道真相後,難道要把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的人批鬥至死嗎?
係自由,語言貴在它的自由,反規範的精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