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產品中有3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musicboleh #就醬聽音樂 應 MELODY 之邀約,要我選出1990-2020年有代表性的作品與人物。30年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與人物無可計數,真要寫,恐怕沒有數萬字也說不完整。於是決定用簡單的個人記憶編年史的方式,在國慶月以一連三天的節目做個簡單的回顧,必定會有所遺漏,未提及並不代...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 在 偽學術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33:31

【一起來寫】#天真有邪 :#奈良美智與當代藝術的微型感性 // 鄭雋立 . 廣受歡迎的日本藝術家 #奈良美智,首度在台灣舉辦特展,現正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7/24~10/31),高雄場次更新增藝術家在台期間的素描、攝影等26件新作。奈良美智筆下稚氣(但眼神邪惡)的兒童造型與粉嫩微甜色調,跟日本各種...

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 在 Ya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18 22:00:51

來自紐約的Todd James 目前正在白石畫廊推出個展「Dremaer Believer」 展覽|夢想家・信徒:陶德・詹姆斯個展 展期|2020年6月13日至7月26日 開幕|6月13日 地點|台北市內湖區基湖路1號1樓 「陶德・詹姆斯是個別具一格的傢伙,他經常創作出十分有趣的作品,再把你帶進屬...

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 在 台北獨立生活指南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6-03 08:28:35

【我不流行20年】台灣獨立音樂教父的中年內分泌失調⁣ ⁣⁣ ⁣最近的尿尿,都得用手去撐腰 。
沒有愛情、沒有身份、打個手槍都沒有目標。
其實我不是沒錢,只是沒那麼多的鈔票。
這種日子,是多麼美好。⁣ ⁣⁣ ⁣—— 張四十三《我的內分泌有點失調》⁣⁣ ⁣⁣ ⁣那是獨立音樂這個詞彙還沒出現的...

  • 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30 20:05:09
    有 222 人按讚

    #musicboleh #就醬聽音樂 應 MELODY 之邀約,要我選出1990-2020年有代表性的作品與人物。30年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與人物無可計數,真要寫,恐怕沒有數萬字也說不完整。於是決定用簡單的個人記憶編年史的方式,在國慶月以一連三天的節目做個簡單的回顧,必定會有所遺漏,未提及並不代表他們不重要,僅僅是我個人的不周到,但我想,在未來的音樂書寫裡,總會慢慢提及。

    ✍️1990-2000 ✍️

    ✍️90年代初,激盪工作坊裡的活躍人物,張盛德與友弟以及好幾位藝文界朋友,組成另類音樂人,他們獨立發行了一張名叫《另類抒情方式》的唱片,並以校園走唱的方式 ,在很多學生心裡撒下了種子,這讓他們萌生了主辦海螺新韻獎的念頭... 這張專輯可說是90年代初最清新的本地代表作,也是90年代本地樂壇改變的起點。

    ✍️1992-93年,另類音樂人主辦第一屆海螺新韻獎,捲起校園創作風,許多優勝者都投身音樂圈,其中山腳下男孩自資推出第一張專輯,優勝作品月亮圓傳唱至今。

    ✍️1993年寶麗金與黑狗啤主辦第一屆Canto Rock搖滾大賽,全國各地蓄勢待發的中文樂隊前來參加,一時之間,似乎迎接了搖滾時代的來臨,Canto Rock接連辦了好幾屆,優勝樂隊也獲得發片機會。1997年左右,Canto Rock停辦,樂隊風氣方興未艾,又催生了獨立音樂組織“黃火”,接下來擴音版圖與動搖度都承接了黃火的獨立精神,火種至今不滅。

    ✍️1995年 光良品冠掌心面世,火速走紅奠定他們登陸台灣之路,1996年,他們改名為無印良品,在台灣一炮而紅,也正式給了馬來西亞歌手一個台灣夢。

    ✍️1996年,光良品冠馬來西亞原來的製作團隊,陳豪與David Koon大膽投資唱片公司,極力培養音樂人,推出了好幾張專輯,著名寫詞人洪瑞業的起跑綫可說是從這裡開始。

    ✍️1996年 年少之島 在檳城崛起,第一張唱片《雙人相夢》,方炯鑌與邱𬀩议一剛一柔的歌聲,清新的乾淨的作品,獲得一致好評,也成為許多人期待的樂壇實力新血。1997年,邱𬀩议換成黃啟銘,改名年少,2000年赴台發展。

    ✍️1996年,第二屆海螺新韻獎開跑,以更專業的方式推動校園創作,這一屆的優勝者,幾乎影響了後來的二十年,阿牛、梁靜茹、張智成...還有許多幕後人的起跑點,都在這裡。

    ✍️1996-1998年
    非一般方言三部曲
    90年代的學生偶像山腳下男孩,突發奇想,1996年聯同一群音樂人製作了一張《非一般方言創作歌集》,取得佳績後,1997年趁熱再搞一張《非一般方言創作專輯II》,1998年索性做了一張《非一般潮州專輯》,這三張突如其來刮起的方言創作風,在2000年 阿牛與阿輝的《我們一家都是人》才慢慢靜止。

    ✍️1997 年,阿牛第一張專輯《城市藍天》推出市場,創下銷售奇蹟。1998年往台灣發展,接下來的幾年,幾乎每年都有新唱片發行。

    ✍️1998年
    原本被打造成偶像歌手的張澤,不安於室,與1998年左右推出了完全自主的創作專輯《藍》,一首充滿個人態度的〈因爲我藍〉在一堆情歌裡突圍而出,被電台狂播,也擄獲一眾追隨者。

    ✍️1998年,旅台音樂人彭學斌回流大馬,往後20年都少說話多做事,默默地為海內外音樂圈貢獻。

    ✍️1998年,獨立音樂組織黃火推出第一張合輯《極端糞子》,同年也發展成大型的音樂運動,可算是馬來西亞中文獨立音樂的元年。

    ✍️1999年,梁靜茹赴台發展的第一張專輯《一夜長大》面世,接下來的事,不特別說,大家都該知道了。

    ✍️2000年,戴佩妮赴台發展的第一張專輯《Penny》面世。接下來的事,不特別說,大家都該知道了。

    ✍️2000年,Aki淑惠與劉美娜以雙人組合的形式出道,無印良品在如日中天時解散單飛。

    明天是2000-2010年喔。

  • 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 在 偽學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8 17:47:41
    有 20 人按讚

    【一起來寫】#天真有邪 :#奈良美智與當代藝術的微型感性 // 鄭雋立
    .
    廣受歡迎的日本藝術家 #奈良美智,首度在台灣舉辦特展,現正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7/24~10/31),高雄場次更新增藝術家在台期間的素描、攝影等26件新作。奈良美智筆下稚氣(但眼神邪惡)的兒童造型與粉嫩微甜色調,跟日本各種小巧的工藝一樣非常 #可愛。看似兒童取向,卻不乏成年人簇擁,是媒體多年來熱議的話題。
    .
    ◆圖一:高雄美術館入口,主視覺海報
    .
    ■ #擁有成人心智的大孩子
    .
    奈良美智的作品看似簡單而稚氣,但角色眼神與標題流露出童年的遺憾與對現實的不滿,如2001-2002年巡迴展〈I don’t mind if you forget me〉,標題改編自英國搖滾歌手Morrissey 1988年同名歌曲,故意擺出一種對他人毫不在乎的怒視。看似中二卻能散發成人特有的繁複情緒,不時也滑稽展現反核、非戰、環保的立場。
    .
    ◆圖二:2002年廣島美術館〈I don’t mind if you forget me〉海報
    .
    ■ #21世紀新流派的開端
    .
    21世紀初,藝術家村上隆提出「#超扁平」(Superflat)的概念,將可愛、缺乏空間感但充滿喜感的動漫畫形象帶進藝術創作,改寫了20世紀普普藝術的既有定義。彼時除奈良美智被視為風格類似者外,還有高野綾、青島千穗,村上的個展連帶使得這些藝術家被國際關注、被各級學校美術教材介紹,至今仍是各大拍賣活動的焦點。2019年,奈良的巨型畫作〈#背後藏刀〉(2000完成)在香港蘇富比以約新台幣7.7億的天價成交,被媒體喻為「日本最貴藝術家」。
    .
    ◆圖三:〈背後藏刀〉2019蘇富比拍賣會攝影紀錄
    .
    ■ #微型感性的審美原理
    .
    說到可愛,就不得不提藝評家黃建宏(2007)的「#微型感性」概念,他形容當代藝術「可愛、放空…弱智化」等表現手法,幽微地透露出對理性思維的不信任、在現實社會體制的挫敗。儘管態度曖昧,仍具有某種程度的政治性,只是敘事朝向 #對權力的抗拒。我們不妨對照前些時候《#天竺鼠車車》的爆紅,可發現成人有著渴望慰藉及逃避現實的傾向。
    .
    ◆圖四:其他作品欣賞
    .
    ■ #讓消費者的童心得到滿足
    .
    1980年代,西方媒體開始採取 #Kidult(Kid+Adult,港譯:傑斗/玩童)形容稚氣未脫、熱衷年輕文化的成人,這些族群通常擁有經濟能力、熱衷並喜愛購買年輕化的動漫畫產品,在藝術、設計領域有相當多將其視為消費者的研究案例,如易家睫、丑宛茹(2005)的研究指出Kidult擁有的消費能力相當可觀,故相關「可愛文化」值得應用於商品設計。此現象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奈良美智的人氣。
    .
    ■ #成人本來就該喜歡可愛的東西
    .
    從科學角度來看,成人喜歡可愛的東西其實是常態。幼童化的藝術造型證實了動物學家Konrad Lorenz(1943)提出的「嬰兒圖式」(baby schema)、「娃娃臉效應」(babyface effect),說明高額、圓頰、大眼…等嬰幼兒特徵能受到成人注意, #引起成人的積極關注與保護欲、促進物種繁衍(竇東徽等,2014),同時能啟動腦內的「獎賞機制」,分泌「催產素」、「多巴胺」等物質讓人產生幸福感,男女皆然,可解釋成 #育兒本能。
    .
    在諸多家庭寵物等馴化物種中,這種與人類建立關係的過程也很常見,例如貓、狗,甚至諸多家庭寵物的臉部比例都很接近幼童。可愛的造型與擬人動物容易引起共鳴、達到 #移情 效果,適合應用於兒童文學幫助兒少獨立思考,成人藝術創作裡則命中成年人的現實挫敗、滿足 #情感需求 的匱乏。
    .
    ◆本次圖片引自各大美術館官網、THE VALLUE、自由時報。
    ◆因應政府措施,奈良美智特展採預約制參觀,詳情請洽官方網站。觀展期間請配戴口罩、遵守人數管制,並維持社交安全距離。
    .
    ■ #延伸閱讀: #更多偽學術寫過的可愛文化
    .
    李長潔: #只有可愛不行嗎?| 還真的起床看《天竺鼠車車》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80346458819639

    鄭雋立:再看一次! #御金神社金運守的和柄設計
    www.facebook.com/Pseudoscholarship/posts/1635140636673555

    |

    ■ #參考文獻
    .
    01. K. Lorenz .(1943). Die angeborenen formen möglicher erfahrung. Zeitschrift für Tierpsychologie.p.235-409

    02. 易家睫、丑宛茹.(2005).〈kidult流行現象與產品創意設計之關聯探討——以玩具為例〉.《時尚年代2005 國際設計研討會論文集》, 2005。

    03. 竇東徽、劉肖岑、張玉潔.(2014).〈娃娃臉效應 對嬰兒面孔的偏好及過度泛化〉《心理科學進展》V22. No.5, p.760-772

    04.黃建宏.(2007).〈微型感性:概述新感性的社會性〉.《今藝術》177期,2007年6月,頁124-126

  • 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11 19:01:01
    有 32 人按讚

    本集廣告由「【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合作播出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專為台灣孩子打造的在地原創素養教材,內容針對台灣情境設計。
    👉 現在參與募資 https://bit.ly/3y06Rid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讓孩子的潛力發光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 【芒狗狗】素養教育學習箱 立場。
     
    --
      
    「 Oops... I did it again 」
    你聽過小甜甜布蘭妮的歌嗎?
    這位 2000 年代流行音樂天后,在短短的 5 年間
    事業就開始急速走下坡。
    而最近有很多媒體跟她道歉,到底發生什麼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聊——
    「#小甜甜布蘭妮」吧! 
     
    🎥 影片重點節錄 🎥
     
    💡 現年 39 歲的布蘭妮,從小就喜歡唱歌跳舞,她在 11 歲時參加當時的熱門選秀節目「米老鼠俱樂部」,以童星的身分出道。
    💡 她曾獲得 1 座 #葛萊美獎、 6 座 MTV 音樂錄影帶大獎、 7 座告示牌音樂獎。並且創下金氏世界紀錄,成為最年輕就擁有 5 張冠軍專輯的女歌手。更是在 #好萊塢 的星光大道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 今年 2 月 5 日,紐約時報發布了一部紀錄片:《Framing Britney Spears #陷害布蘭妮 》。這部紀錄片,談到布蘭妮的出道過程,也提到她成名之後,是如何受到狗仔騷擾、以及媒體報導的攻擊。
    💡 受不了輿論壓力的布蘭妮,最終情緒失控,做出許多瘋狂的行為。從流行天后的寶座跌落下來,成了眾人取笑的對象。
    💡 紀錄片出來後,許多媒體紛紛向布蘭妮道歉,她的前男友賈斯汀( #Justin_Timberlake),也在 IG 上公開對布蘭妮道歉,說他曾經給布蘭妮帶來許多困擾。
     
    為何媒體和賈斯汀要對她道歉呢?他們對布蘭妮做了什麼?我們或許要先從布蘭妮的演藝生涯開始談起。現在就趕快點開下方影片,讓我們一起看看吧!
      
    ————————————————————————
    ✦ 如果你也覺得這些資訊 很 重 要!
    ✦ 用一秒鐘 #分享 這則貼文,讓更多人知道吧!
    ✦ 想加速觀賞影片嗎?請到 YouTube 觀看:
    👉 https://youtu.be/tqSjwVQ9rJs
    ————————————————————————
      
    ➜ 在 YouTube 上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還可以加入會員贊助我們喔!
    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 email ,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 追蹤志七 の IG ,
    看更多趣味新聞新知與志祺日常:
    http://bit.ly/shasha77_instagram

  • 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1-25 20:21:51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 2000年代台灣男歌手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9-25 22:00:15

    歡迎收看范琪斐的寰宇漫遊,今天的琪斐大放送我們要來談談,美國自由派大法官RBG病逝,會掀起政治風暴嗎?大家好,我是范琪斐。上個週末我想趁著美國大選前,週末還能休息,就到屏東去玩了一趟,結果就收到這個訊,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柏格(Ruth Bader Ginsburg),18日因為胰臟癌併發症過世,享壽87歲。

    RBG是媒體給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取的外號,台灣觀眾對她可能比較陌生,但知道她的人,我相信不少都是透過電影認識她的,這兩年剛好有兩部片以RBG為原型,一部是紀錄片《RBG不恐龍大法官》,另一部是《法律女王》,我自己非常喜歡,而且RBG一直都是美國大法官裡我最欣賞的一位。但RBG的逝世,不單只是美國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明星大法官,還有可能撼動美國總統大選,甚至牽動整個世界的局勢!真的那麼嚴重嗎?我們就先來看看RBG這位法官是什麼來頭,她到底有多「不恐龍」。

    RBG出生於1933年的紐約布魯克林區,1956年進入哈佛法學院,是當屆500個學生中,僅有的9名女學生之一,她的表現一直都非常亮眼,是歷史上第一位通過激烈同儕競爭、擔任哈佛知名法學研究期刊《哈佛法律評論》(Harvard Law Review)編輯的女性。不是我要一直強調女性就多了不起,實在是因為美國雖然1920年代就讓女性獲得投票權,但當時的社會氛圍依然是覺得,女生就是男人的附屬品,應該畢業後就找個男人嫁了,乖乖待在家相夫教子,1970年代時候的總統尼克森,甚至認為女人不該受教育。

    就是這樣的社會氛圍,RBG當時在公務員考試中拿到高分,最後卻只能找到打字員的工作,還因為懷孕而丟了飯碗,後來她懷二寶的時候就學聰明了,故意穿得很寬鬆,這才成功保住教職工作。而且就算RBG成績那麼優異,還獲得哈佛法學院院長強力推薦,當時的一位大法官依舊斷然拒絕她的實習機會,只因為她出生就「不帶把」。或許就是因為自己處處遭到性別歧視的經歷,讓她幾十年來致力於推動性別平權。

    1980年,RBG被指派為聯邦上訴法院法官;1993年獲得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提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並且獲得高票通過,是美國史上第2位女性大法官。這樣聽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其實截至2018年10月,美國歷史上一共誕生114位大法官,女性竟然只有4位,而且其中兩位還是歐巴馬時代任命的。她在任期間最被津津樂道的,就是「維吉尼亞軍校案」。1839年創校以來,從來不招收女學生的維吉尼亞軍校,被想就讀的女學生一狀告上法院,校方後來因為外界壓力,在校外設立「女子學院」,但最後還是被RBG判違憲,因為設女校就跟種族隔離措施沒兩樣,此案成為了美國女性平權的重要一步。

    這位老太太雖然生活傳統,但思想開明,在兩性同工同酬、女性墮胎權、同志議題上,都秉持平等自由。左派傾向加上不斷衝撞體制,讓她成為高院的「頑固反對派」,2016年甚至曾經公然砲轟當時還是總統候選人的川普,結果讓她人氣爆衝,瘋狂圈粉,有粉絲就以饒舌歌手「The Notorious B.I.G」為靈感,幫她取暱稱叫「The Notorious R.B.G」也就是「聲名狼藉的RBG」。有多少大法官可以被拿去比饒舌歌手?從這裡就可以看得出來RBG很受年輕人歡迎,曾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肺癌、胰腺癌,但她一直不願意向病魔低頭,80幾歲的老太太還可以上健身房、舉啞鈴、做伏地挺身,她能做的可能比我還多啊!她去世前幾天還跟孫女說,希望能撐到川普下台,可惜最後未能如願,在選前不到七週過世了。不過她的離開跟川貴人又有什麼關係呢?其實美國的大法官任命,比宮鬥劇還精彩啊!

    我們先解釋一下,根據美國憲法第二條規定,最高法院的9位法官,是由總統提名,經過參議院同意而任命,一旦任命就是終身職,除非是去世、辭職、自願退休,或是遭到彈劾,才會被撤銷職務,所以新任命的大法官很可能一當就是二三十年,目前平均任期是16年。因為流動性不高,有的美國總統在位期間都不見得有機會任命一位大法官,結果川普就職以來已經任命了兩位,現在又出現第三個難得的機會。

    大家可想而知,川普當然會任命「自己人」,也就是理念跟他相近的保守右派,目前高院的保守派佔據了9席中的5席,已經使得高院略為右傾,如果再找一名保守派法官,就會變成6比3,恐怕讓高院變成一個深度保守的機構,美國未來幾十年,無論政治、司法或文化,都會受到影響。先不談那麼遠,拿美國總統大選來說好了,2000年美國大選發生選票爭議,最後就是交由最高法院判決,才讓小布希勝選,所以有些選民就很不服氣啊,認為是當時保守派法官佔多數,才被小布希撈到一個總統寶座。那最近川貴人不是一直在吵郵寄選票會造成選舉不公嗎?萬一到時候出現爭議、開不出票、選不出總統,最後交由裡面多數是川普人馬的高院裁定,後續情況大家可想而知,球員兼裁判,人民服不服呢?

    目前還不清楚提名程序會跑多久,但過去通常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來處理。民主黨主張等到大選結束,新總統上任後,再審查提名案,不過把持參議院的共和黨,已經講得很清楚,說「會儘速安排投票事宜」很明顯是打算趕在選前,趁川普還在任的時候闖關,鞏固保守派的優勢。其實四年前就有類似的情況,當時一名大法官過世,前總統歐巴馬想要提名,結果被共和黨杯葛程序,故意弄掉歐巴馬的人選,等川普上台後,才讓川普提名保守派的大法官。不過這次共和黨強調,今年和四年前情況不同喔,他們說當年民主黨當總統,共和黨控制參議院,不適合在總統選舉年填補空缺,但是今年同一黨派同時掌管白宮和參院,就可以提名喔~好啦好啦!都是你在講!

    雙標的這麼明顯,但我就不罵了,因為今天是我,我也這樣搞。川普已經表示,將會提名一位女性來繼任,而且預計在RBG告別式的隔天,也就是本週五或週六(9/25-26)公布人選,「以示尊重」。先前傳出華府內有人擔心,RBG還沒入土為安就急著公布繼任人選,恐怕被民主黨拿來作文章,現在初步時間表出爐,看來川普多等一天,已經是他對RBG最大的尊重了,不過這我也不罵,因為是我,我也這樣搞。如果民主黨想要把整個提名程序延到大選後,最少要讓4名共和黨參議員跑票才行,目前已經有幾位共和黨人表態倒戈,不支持川普選前提名。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關我們什麼事啊?美國那麼遠,我幹嘛一定要知道他們家高院長怎樣?雖然川貴人把全球政局搞到「併軌」,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目前仍是自由世界的領頭羊,各方面都是其它國家的榜樣。就司法方面來看,台灣如果想要取經,很大程度會參考美國高院的判決。透過司法學習比較,美國會把他們的價值觀傳遞到世界各個角落,如果美國高院組成保守,將對全球司法產生深遠影響,進一步影響到各國的文化與社會風氣。

    舉例來說,許多國家一直到近年才好不容易在人權、女權、同婚方面取得進展,例如我們台灣,美國老大哥萬一態度轉趨保守,恐怕會讓全世界跟著開倒車,大法官選誰難道不重要嗎?
    今天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惡名昭彰的RBG
    #美高院恐右傾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8點55分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