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產品中有9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年六十五歲的 #中文大學 人類學教授 #麥高登,來港二十七年,對香港充滿感情,他早於一九九七年已曾撰文討論香港身份的未來。事隔多年,香港經歷幾次大型抗爭,改變來得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快,甚至有人說這一代是「末代香港人」。他說:「我只願很多事情可以繼續,香港可以繼續。」 麥高登訪問第一集:人類學 令...

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 在 谷Live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3:50:32

#谷Live新歌速遞 MastaMic -《食色》 久違三年,MastaMic 終於帶住全新 單曲《食色》正式回歸! 創作咗咁多年音樂,做過咁多唔同風格,MastaMic 開始問 究竟自己嘅風格係咩?香港嘅Hip Hop 風格又應該係咩?喺過去幾年,呢兩個問題係MastaMic 創作上最重要嘅課...

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 在 林暮雪 Hayashi B.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05 16:23:01

【方格子專欄 | 隅世界】這段時間大大小小的媒體相繼離場,這是預料得到的結果,但並不是結局。不是說真相的傳播不重要,而是在有限的空間需要更重視文化的延續。 ⠀⠀⠀⠀⠀⠀⠀⠀⠀ 最近有媒體翻出中共的大數據,資料顯示港人極度抗拒普通話滲透。曾幾何時,比如零八奧運的時候,港人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提高,但是...

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 在 Simon Shen 沈旭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08:11:29

[#隨緣家書🇳🇬] 比亞法拉內戰之後,尼日利亞官員眼中的香港抗爭 早前在香港大學的亞洲環球研究所,對一批「AsiaGlobal Fellows」演講介紹全球定位下的香港,其中一位是來自尼日利亞埃多州(Edo)政府的Charity Amayaenvbo 。他現在主要負責稅務,從前當過州長的行政總裁,...

  • 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3 16:20:57
    有 105 人按讚

    珍珠奶茶已經不只是臺灣各地手搖店必備品項,而成為國際知名、儼然是代表臺灣文化的飲品。我們也不難注意到,在其他國家,珍珠奶茶成為日常消費文化一部分的在地化過程中,發展出許多反應當地社會文化特色的創意料理方式。珍珠奶茶全球化現象的視角,也提供我們從中進一步看見物與文化認同動態交織過程。讓我們藉由 端傳媒 記者 張妍 的這篇報導,了解珍珠奶茶在美國興起與普及的過程,以及這項飲品對於亞裔美國人思考認同的不同意涵。

    --------
    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研究珍珠奶茶全球化的學者張馨瑋對端傳媒說,珍珠奶茶在世界上遍地開花與台灣的資本和移民密不可分。「有一批台灣移民,最初跟著資本的走向,走到了香港和大陸,用加盟等形式開奶茶店,教育出第一批消費者,並為大陸後來誕生本土奶茶品牌提供靈感。這些消費者出國之後,依然將奶茶當作他們的日常消費選項,帶動了全球市場的興旺。」

    「另外一批台灣移民,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移民政策更開放之後來到美國,從事餐飲謀生。珍珠奶茶曾經是台菜小吃店裏的『隱藏菜單』,只有熟客才會點——就是台灣移民二代小時候喝奶茶的樣子。」張馨瑋補充,「台二代介紹了自己的同學、朋友喝,越傳越廣。他們也開始借奶茶思考自己的身份,創造關於奶茶的歌、MV。這和2000年左右亞裔文化向北美流動一樣,包括Kpop、壽司、日本拉麵,都成為潮流文化。」

    美國西海岸的珍珠奶茶被叫做「Boba Tea」,諧音台灣俗語「波霸」,因加州是台灣移民最初聚居的地方,恰印證了張馨瑋指出的路徑之一。在東海岸紐約、波士頓等地,由連鎖品牌做起來的珍珠奶茶叫做「Bubble Tea」,「bubble」源自手搖杯產生的泡沫。
    ...
    珍珠奶茶沒有亞裔移民的苦痛形象,而是時髦的、中產式的消費品,吸引了不同背景的亞裔移民向它靠攏。「所謂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包括55個國家移民過來的人,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的族群都有。有錢人家的華人小孩,和過來打工的紐約非法移民的小孩,他們的共鳴,變成珍珠奶茶,變成在臉書裏大家都按讚的東西。不牽扯任何政治,不牽扯社會階層。」周成蔭說。
    ...
    張馨瑋在歐洲做調研時發現,歐洲消費者潛意識裏已將珍珠奶茶看作是「北美的」,「人們雖隱約知道這是亞裔飲料,但他們覺得這是美國的流行產品」。一方面因珍奶的形象通過Instagram、TikTok等社交軟件在英文世界傳播,被全球受眾看到;另一方面,它確實沒有在強調「東方吸引力」。

    「如果珍珠奶茶沒有進入美國,沒有成為許多美國年輕人的記憶,我不覺得它能夠全球化的這麼快。」張馨瑋補充。

    與此同時,人們製造了一個關於珍珠奶茶的新詞:波霸自由主義(Boba Liberalism)。這個詞是負面的,是對某一種喝著珍奶長大的亞裔年輕人的貶低。這些年輕人會用潮流文化符號來定義自己的身份,但在其他地方又尋求白人主流文化的接納,對於真正的亞裔議題,缺乏清晰的政治立場。
    (引用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10922-international-us-taiwan-milk-tea/)

  • 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0 08:01:00
    有 674 人按讚

    (失敗者回憶錄0920)

    《七十年代》創刊背景

    《七十年代》月刊在1970年2月創刊。那時文革狂潮稍稍平靜,但極左思潮仍然籠罩著整個中國社會,文化生活只有八個樣板戲,書店只有馬列毛的著作,和兩三部樣板小說,其他古今中外名著或被燒毀或被收藏起來了。香港六七暴動已告平息,但左派的文化事業無法復元,產生不出既符合中共意識又能迎合香港市場的電影和出版品。左派陷入文化真空中,親共人士深感文化飢渴。但香港整體社會則在港英平暴與開始改良中,本土文化開始萌芽。

    這是中國和香港的政治氣候,但國際氣候就是另一景況。在六十年代後期西方世界左傾思潮激盪。美國民權運動,「黑人權力」和「學生權力」結合,反越戰、反建制運動風起雲湧。法國1968年5月發生持續七周的學生運動,出現了總罷工、遊行、佔領大學及工廠的行動。

    捷克1968年布拉格之春及其後遭到蘇聯的殘酷鎮壓。日本反對美日安保條約的大規模學運抗爭。整個西方世界的青年運動,都指向原有的民主體制,指向蘇聯對東歐的壓制權力。左派思潮,特別是西方年輕人搞不清楚的毛澤東思想,竟然在反建制的西方學運中流行。受年輕人推崇的法國存在主義思想家沙特,和英國哲學家羅素,主持一個審判美國在越南戰爭罪行的法庭。沙特譴責蘇聯入侵捷克,支持法國學生運動,反對越南戰爭。他甚至參加了一份支持中國毛思想的左派所辦的報紙。

    在中國,毛澤東的「無產階級繼續革命」,製造無數悲劇。在香港,由文革病毒而衍生的左派暴動使市民厭惡。但在西方,不明真相的反現有建制的年輕人卻有不少人認為毛思想是一條出路。

    六七暴動後,香港市民尤其是大專學生,開始排除了不問世事、只顧謀個人自利的心態,關心起社會、世界和人生了。對本土的文化認同固然有了開始,但對身份的認同卻不是一面倒向香港,而是有相當多人思考作為「中國人」的身份。1968年,大專學生發起爭取中文合法化運動,以之作為建立民族身份的象徵。年輕人在否定六七暴動的同時,亦受西方左派思潮影響。

    這是一個西方和香港年輕人思想活躍但又混亂的時代。

    創辦《七十年代》,是我看到了左派文化真空的時機。中共陣營的出版物,報導或討論中國大陸的政治社會事務,很難不犯禁;但報導和討論國際事務,卻有很廣闊的空間。於是,我在《七十年代》的刊名下,列出「本刊宗旨:認識世界,研究社會,了解人生」。

    回想五十年前創辦這本雜誌,既有對香港形勢和世界思潮的時機判斷,亦有個人要在左派圈子中創出事業的自私目的。

    前文談到「二重生活的悲哀」。仔細分析一個人的「二重生活」,其實是由三樣東西支配的。一是想像共同體,二是事實共同體,三是個體。想像共同體指的是民族、國族、省籍等等的共同想像,受抽象的國家、民族、省籍觀念主導的人,渴望融入不同的想像共同體。但它只是一種想像,未必與我們的生活有真實關連。事實的共同體是指身處某種行業,在某個工作環境,或者是一個家庭的成員,形成了事實上的利益共同,話題共同,命運共同。至於個體,就是獨立於這些共同體之外的個人,個人的思想,認識,價值觀。

    許多人對國家民族政黨的認同,實際上這些都只是想像中的東西。但這種想像共同體若貫徹到你的工作環境、職業、行業,尤其是家庭中,那就成為你的利益、命運、存在價值甚至安危相關的事了。想像共同體一旦融合到事實共同體之中,那就不再是想像了。個人可以接受或抗拒想像共同體,但在事實共同體中,要堅持與共同體相悖的價值觀,去獨立行事,不僅會犧牲個人利益,而且會影響家庭甚至安危。

    對當時的我來說,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曾經是我的想像共同體。但社會主義祖國的極左思潮,尤其是對毛的歌頌,已經到了違反常識的肉麻程度,我的想像共同體有些動搖了。只不過否定自己是痛苦的事,我仍然期待中國的不合理現象會改變。更重要的,是我既在左派機構工作,妻子又在大陸生活,這種想像共同體已經與事實共同體及利益共同體結合在一起。我只能在事實共同體中,尋找個人的發展空間。

    創刊之前,取得左派出版界領導人的同意和支持,上海書局老闆方志勇投資。我在創刊詞中,提出「盲從太危險」的觀念。這當然是常識。但香港左派從1966年前的「社會化」,一下子變臉為「打倒港英」,又忽然一夜間「反英抗暴」收攤,他們怎麼沒有感覺「盲從太危險」是一個警示呢?(65)

    圖1,文革時3歲的幼童也戴毛主席像章、手拿毛語錄,高呼口號。

    圖2,1968年布拉格之春受蘇聯軍隊鎮壓而受傷的捷克青年。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 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0 03:01:50
    有 368 人按讚

    【#Patreon國際禁歌🇸🇬】在中國和新加坡文化之間,起碼在新一代當中,似乎相對傾向後者,並以此顯示對前者的不認同。在流行音樂史上,香港和新加坡的路也有一定相似性: 香港樂壇自1970年代開始本土化,新加坡自1980年代也興起過「新謠」,以華文唱作,以校園、年輕一代、我城故事作題材主軸,填補了同一時期的華文空缺。不過,由於新加坡華語流行曲市場太小,最大的娛樂傳媒機構星傳媒亦屬國有機構,沒有私人娛樂公司的跨國宣傳推廣策略,陳潔儀、許美靜、孫燕姿等不少都在台灣、香港闖出一定知名度,回頭再受新加坡人歡迎......

    ⏺全文見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5781621
    ▶️莊嘉穎:新加坡學者對香港人身份認同的未來勸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i5X-sWiazo

  • 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3-18 21:22:05

    今年六十五歲的 #中文大學 人類學教授 #麥高登,來港二十七年,對香港充滿感情,他早於一九九七年已曾撰文討論香港身份的未來。事隔多年,香港經歷幾次大型抗爭,改變來得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快,甚至有人說這一代是「末代香港人」。他說:「我只願很多事情可以繼續,香港可以繼續。」

    麥高登訪問第一集:人類學 令我保持好奇
    youtu.be/MyKgGaXcbR0
    麥高登訪問第二集:留港教育批判思維
    youtu.be/ggZ3EoORd5g

    00:00 香港人身份的可能性
    01:55 香港人身份終將消失?
    -----------------------------------------------------------------------------------------
    立即訂閱《明周》電子版:
    https://bit.ly/3t1Jmmx

    明周娛樂 Web/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entertainment.mpw
    Mewe / https://bit.ly/39s8vgS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 香港流行文化身份認同 在 music-union.com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8-01 02:13:06

    #粵語YouTuber #音響 #HiFi

    --
    Roger Chung 鍾一諾 (鍾氏兄弟) 首張個人大碟 - 《Song Book 歌集》

    Roger Chung 鍾一諾將在8月9日推出在「鍾氏兄弟」以外的首張個人大碟,他希望可以做些個人很希望做,亦不需要兩兄弟總動員的音樂。
    它是由十二位香港本土作曲家譜寫再被爵士化了的作品,以及一首由Roger寫成、向所有香港作曲家致敬的全新歌曲。此概念源於美國的The Great American Song Book,就是一個把20至50年代美國作曲家的一些經典作品收集於一起的非官方歌集,再通過不同年代的音樂人演繹來承傳給新的一代;而Roger認為香港也可以有屬於自己的Hong Kong Song Book。雖然香港的Cantopop都是一些屬於某個時代的商業產品,但作為一個視香港流行音樂為香港的身份認同重要一部份的人,我認為Cantopop可以被賦更深層的文化意義,而這就是製作此專輯背後的核心理念。


    《星聲夢旅人》by 鍾一諾 Roger Chung (feat. Jezrael Lucero)
    https://youtu.be/fjItWzZnX40


    鍾一諾 (鍾氏兄弟) Roger Chung - An evening of Cantonese Jazz
    日期:2019年8月10日 (星期六) 8pm–10:30pm)
    地點:The Hub Wanchai
    地址:灣仔駱克道150-158號祥友大廈一樓全層


    Evosound Music Weekend
    日期:2019年8月9-11日 (9am-7:30pm)
    地點:The Hub Wanchai
    地址:灣仔駱克道150-158號祥友大廈一樓全層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