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80年代香港文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80年代香港文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80年代香港文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80年代香港文化產品中有50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無待堂,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曾:近年來,您的研究聚焦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它和中國政治是怎樣一種關係?可否請您談一談,您研究的香港社會人群中,和民間知識分子對照,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特點和議題? 魏:正如我所說的,自從太平天國起義,王濤逃難到香港成為香港19世紀後半期最早的最主要的華語報業企業家後,香港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離岸...

 同時也有6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8萬的網紅城寨 Singj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楊穎宇 考評局前評核發展部經理(歷史科) 題目:《太陽之下無新事?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英國人重法治 判麵包毒殺案華人無罪/50年代9成修中史/陳濟棠文化清洗》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Facebook...

80年代香港文化 在 beinghongko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0:00:30

看着今日的新晉歌手參加《全民造星》、《聲夢傳奇》等歌唱比賽節目,可會令你聯想到當年青澀的新秀Sammi(鄭秀文)? 曾經,香港巨星的風采引領着兩岸三地以至整個亞洲的潮流,「港星」風頭一時無兩。走進香港文化博物館的《瞧潮香港 60+》展覽,讓人完整地看到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時代,是如斯的豐盛多元。 ...

80年代香港文化 在 MenClub.hk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0:27:16

【深夜】新世代澀谷系辣妹「古川優奈」 日本90年代曾經掀起一股澀谷辣妹文化(ギャル/Gal),泛指少女熱愛黝黑皮膚、濃妝配金色頭髮打扮,如果用香港標準嚟睇嘅話,呢種打扮又會被歸類為「MK」,咁當然兩者內在文化完全唔一樣啦。不過相同嘅係,隨住韓系妝容興起,近呢十年無論係Gal定MK打扮都漸漸沒落,又...

80年代香港文化 在 Andrew Pong 龐景峰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4:16:53

https://youtu.be/TqrTkpczUDo 【勝者之戰(KNOCKOUT)】 Andrew Pong 龐景峰 ANDREW PONG 龐景峰 FAN PAGE: https://www.facebook.com/andrewpongof... INSTAGRAM:https://w...

  • 80年代香港文化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27 09:13:57
    有 16 人按讚

    //曾:近年來,您的研究聚焦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它和中國政治是怎樣一種關係?可否請您談一談,您研究的香港社會人群中,和民間知識分子對照,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特點和議題?

    魏:正如我所說的,自從太平天國起義,王濤逃難到香港成為香港19世紀後半期最早的最主要的華語報業企業家後,香港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離岸公共空間,這比梁啟超起到類似作用還要早幾十年。在整個20世紀的幾個關鍵節點上,香港成為辯論和政治異議的重要場所,包括20世紀30年代逃離國民黨政權的知識分子和20世紀50年代逃離共產黨政權的知識分子、1949年成立新亞書院的新儒家學者,以及1989年之後,金觀濤和劉青峰在香港中文大學創辦的《二十一世紀》期刊。因此,我會說香港作為一個知識中心具有民間元素。香港由於在地理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遠離北京精英中心而被視作邊緣,一些中國精英知識分子因此經常貶低香港是「文化沙漠」。但香港也許沒有他們渴望的精英文化機構(這也要看他們所指的歷史時期),不過香港有兩點特殊之處:首先,香港有許許多多來自中國不同地區以及中國之外的社群。儘管這些社群本身可能在語言上和對外部人士而言相對封閉,但很多社群内部有生機勃勃的文化生活。第二點,香港擁有法律和經濟上的基礎實現印刷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還有更廣義上的包括電影和音樂的娛樂資本主義。儘管公開的政治活動被壓制(但哪怕有審查,支持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報紙也都生存了下來),香港在殖民時期的審查法也相對寬鬆。印刷資本主義容許了許多被剝奪公民權利的知識分子通過寫作生存(劉以鬯就是完美的例子)。之後,隨著查良庸(金庸)等紙媒企業家的興起,香港擁有了客觀報導和寫作水平優良的優質媒體。香港的知識分子圈子確實更傾向資本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與和政府及市場都保持距離的民間知識分子不同。但香港還有大學(且不説具有殖民色彩的香港大學,新亞書院就為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鋪就了道路)以及聲望頗高的中學,一些知識分子可以在這裡教書。許多知識分子試圖在政治和學術理想、教育追求、政治評論之間取得平衡,並且通過寫小說或電影劇本來增加收入。

    20世紀60年代起,香港在地緣政治舞台(在北京和台北、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政黨政治與本土議題之間,也有建設性的緊張關係。當時的流亡知識分子並沒有立即連接上香港的本土議題。20世紀70年代知識分子有「本土化」,具有更為強烈的本土意識,加上日益增長的反殖民行動,與此同時探尋香港的未來,這在80年代就更加明顯了。因此,在「高級政治」和「本土議題」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是非常典型的民間知識分子特質。在這裡,我特別要聯繫到陳建民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動人的告別演講,描述出他個人的知識分子足跡,就是從20世紀70年代的本土社會運動開始的。//

  • 80年代香港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7 09:13:42
    有 8 人按讚

    //曾:近年來,您的研究聚焦香港社會的急劇變化,它和中國政治是怎樣一種關係?可否請您談一談,您研究的香港社會人群中,和民間知識分子對照,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特點和議題?

    魏:正如我所說的,自從太平天國起義,王濤逃難到香港成為香港19世紀後半期最早的最主要的華語報業企業家後,香港就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個離岸公共空間,這比梁啟超起到類似作用還要早幾十年。在整個20世紀的幾個關鍵節點上,香港成為辯論和政治異議的重要場所,包括20世紀30年代逃離國民黨政權的知識分子和20世紀50年代逃離共產黨政權的知識分子、1949年成立新亞書院的新儒家學者,以及1989年之後,金觀濤和劉青峰在香港中文大學創辦的《二十一世紀》期刊。因此,我會說香港作為一個知識中心具有民間元素。香港由於在地理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遠離北京精英中心而被視作邊緣,一些中國精英知識分子因此經常貶低香港是「文化沙漠」。但香港也許沒有他們渴望的精英文化機構(這也要看他們所指的歷史時期),不過香港有兩點特殊之處:首先,香港有許許多多來自中國不同地區以及中國之外的社群。儘管這些社群本身可能在語言上和對外部人士而言相對封閉,但很多社群内部有生機勃勃的文化生活。第二點,香港擁有法律和經濟上的基礎實現印刷資本主義(print capitalism),尤其是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還有更廣義上的包括電影和音樂的娛樂資本主義。儘管公開的政治活動被壓制(但哪怕有審查,支持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報紙也都生存了下來),香港在殖民時期的審查法也相對寬鬆。印刷資本主義容許了許多被剝奪公民權利的知識分子通過寫作生存(劉以鬯就是完美的例子)。之後,隨著查良庸(金庸)等紙媒企業家的興起,香港擁有了客觀報導和寫作水平優良的優質媒體。香港的知識分子圈子確實更傾向資本主義,在這個意義上與和政府及市場都保持距離的民間知識分子不同。但香港還有大學(且不説具有殖民色彩的香港大學,新亞書院就為1963年成立香港中文大學鋪就了道路)以及聲望頗高的中學,一些知識分子可以在這裡教書。許多知識分子試圖在政治和學術理想、教育追求、政治評論之間取得平衡,並且通過寫小說或電影劇本來增加收入。

    20世紀60年代起,香港在地緣政治舞台(在北京和台北、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的政黨政治與本土議題之間,也有建設性的緊張關係。當時的流亡知識分子並沒有立即連接上香港的本土議題。20世紀70年代知識分子有「本土化」,具有更為強烈的本土意識,加上日益增長的反殖民行動,與此同時探尋香港的未來,這在80年代就更加明顯了。因此,在「高級政治」和「本土議題」之間的緊張關係,也是非常典型的民間知識分子特質。在這裡,我特別要聯繫到陳建民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學動人的告別演講,描述出他個人的知識分子足跡,就是從20世紀70年代的本土社會運動開始的。//

  • 80年代香港文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5 10:51:27
    有 11 人按讚

    【符號中國與現實中國 | 盧斯達 on Patreon】

    政策文件雖然枯燥,但仍然可以看到很多東西。2019 年之後,香港有兩種社會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開始被改造,第一是愛國不愛黨思想,第二是香港和中華民國的複雜關係,這是構成香港以前那個社會的兩大主流支柱。

    「愛國不愛黨」是政治界前輩們教養這一代的主旨。雖然不會有人手把手地教,但上一個時代的主流始終認為,這是在香港從事各種工作的定海神針,只要宣稱自己也是愛國,很多事情也有得談,可以避開很多危險。這是 Jimmy 仔在中國說出的「我也可以談,我也可以愛國」。

    在早前關於「愛國者治港」的討論之中,有報道引述香港官員的講法:中國容許不同的政見,但紅線是絕不能允許作出損害中國共產黨帶領的社會主義制度的行為,因此不可能聲稱愛國,但不愛或不尊重共產黨的領導,濃縮標題為:愛國不愛黨「講唔過去」。

    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改變,至少在之前很多年來,都不會有檯面人物正面給出「答案」。

    愛國愛黨的問題在前十年、二十年,在香港都是刻意曖昧,充滿詮釋自由。直至香港人自己不太願意留意的中國法學家強世功在《中国香港:政治与文化的视野》(2014) 這樣說:

    //香港雖然以「一國兩制」的方式回歸祖國,可這個「一國」概念在他們心目中,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符號,缺乏實質的政治內容。所以,在「愛國」問題上,他們經常會說,他們愛的是祖國的河山和歷史文化,而不是包含國家主權在內的政治實體。 這樣的愛國曾經是我們在港英殖民地下提出的愛國標準,而不能成為香港回歸後的愛國標準,否則,香港人與海外華人的愛國有什麼分別?//

    所以老一輩香港民主人士的常識和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在 2014 年開始被講了明白——雖然這在香港民主圈子中並不受注意。他們的確表示自己愛國,愛祖國的河山和歷史文化,愛十三億人民。 14 年以來的轉變,就是一場圍繞這個觀念的作戰:香港人整體認同作為「符號」還是「實質」的「中國」?

    在保安局和支聯會鄒幸彤的書信往還之中,我們看見他們「討論」的其中一個重點,是關於對六四事件的定性問題。

    報道中見發給支聯會的文件這樣說:「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是一場意圖推翻中國共產黨領導和顛覆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革命暴亂……」,很多香港人對六四的定性,既有自己的意見,也可說是對「符號中國」的認同。所以 89 年之後,感情受創的香港人仍然切肉不離皮,華東水災的時候大家還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因為雖然對「現實中國」失望,但仍有「符號中國」作為替代。而如果你是當年的中國,看到這樣的香港人,雖然知道思想和立場有距離,但這些來自香港的仍然是「愛國同胞」。

    在某個時空容許香港人愛國不愛黨,雖然可能是一個妥協做法,但無疑也令香港人的愛國熱情沒有完全離開「中國」的範疇。2010 年代香港分裂為加速派和穩重派。加速派不知為何極為苦大仇深,穩重派也不知為何過度樂觀。以今天的後見之明來事後總結,穩重派當時不覺得有大問題,主要是創世之初,當時的安排雖然沒有香港人在檯面上參與,但明顯照顧了在香港的大多數港英遺民。

    香港歷史複雜,180 年來三次易手,所以民眾的背景和思想都很複雜。而 97 年的安排,安了老外商界的心、照顧了原居民陣營、民主派可以用「愛國民主派」的立場來參與遊戲、親北京派更可以成為政府伙伴……就算是支持中華民國的人,也擁有自己的空間,因為就像愛國不愛黨,「九二一中」曾幾何時也是通關密語。支持中華民國,也是支持中國認同 (符號) 中國,政治沒有不正確。這是開局時的狀態。

    ###

    第二慢慢改變的是「香港和中華民國」那一塊。雖然中華民國沒有實質管治過香港,但香港和民國有很多千絲萬縷的關係。談到這個,有網友談到:

    //「香港一兩代人是讀南來文人的書長大。本地精英泰半受教於「暴大」(中文大學)。還有市井間的老式人情味、工商創業,不就是民國政治專制、但社會散漫自由的遺緒?這些都藏在我們的肌理,與親不親國民黨、慶不慶祝雙十無關。」//

    97 之後,關於中華民國和清末革命歷史的紀念活動並沒有停止。人們去孫文傳說曾開過會的「青山紅樓」紀念、紀念抗日活動、紀念雙十「國慶」都可以。以前在各大小遊行,都會見到堅定的民國派去舉青天白日旗。文化上,很多上一代是在南來文人的小說、電影劇集之中長大;知識上,新儒家在香港有她的重鎮,很多學者都奉中國為正朔。晚至 7、80年代,香港還有很多報紙甚至電視台使用耶誕與民國紀元並行。

    (使用民國紀年的《工商日報》在得知香港將在 97 年回歸中國之後,於1984 年 11 月宣佈結業)

    消息引述保安局長鄧炳強在《星島日報》的訪問,其表示:

    //「特別關注雙十節可能出現嚴重違法,稱根據中國憲法,台灣是中國領土一部分,任何人意圖、鼓勵或煽動他人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都屬違法,必然會果斷執法。」//

    ###

    在 97 年的開局,覺得「未盡完善」的人,其實最終都不會太不滿意,因為新制度確實為重要的人留了寬容,所以才無意中製造了 97 後的兩個階級,也就是比較滿意和比較不滿意。前者對後者的苦大仇深並不理解,後者也 get 不到前者總是老神在在,又是在怎樣的歷史經歷中養成。他們總是說,無論甚麼,一國兩制還是最重要。

    我們一直認為香港的紛雜處是一個對任何國家都有利的生機。

    這一兩年來,最不覺得有甚麼變動的,是在 97 年也沒有變動的那一撮人群。可能是一班來到香港但不是因為逃避政治運動的人,他們在觀念上不紛雜,所以不需要改造,也會很容易適應。至於上一波的菁英也可以移民,他們精神家園的遺跡會在香港被抹除,但可以整套 intact 地帶到其他地方。因為機緣巧合而長出的之異色花朵,究竟是要培養下去還是要將之掐死,在這裡和其他可以存留甚麼,又要用一代人甚更長的時間,用試的方式來解答。

  • 80年代香港文化 在 城寨 Singj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6-17 22:56:41

    「彌敦道政交所」

    主持:湛國揚
    嘉賓:楊穎宇 考評局前評核發展部經理(歷史科)

    題目:《太陽之下無新事?NOTHING NEW UNDER THE SUN---英國人重法治 判麵包毒殺案華人無罪/50年代9成修中史/陳濟棠文化清洗》

    逢星期四 9:00 ~ 10:00 pm

    Facebook:
    https://facebook.com/NathanRoadPoliticsExchange

    支持城寨Patreon
    https://www.patreon.com/kowloonsingjai

  • 80年代香港文化 在 沖繩 Oki-Family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6-16 21:00:02

    被消失的歷史 | 琉球人怎樣傳承「中央不希望我們知道的歷史真相」

    爸爸已經剪接了超過200條影片, 但從來沒有一條影片花費那麼多時間。每一次剪接到後段,也想哭。和沖繩人一樣,我們只是把歷史事實傳承給下一代。有一天Mia 會明白影片的含意。

    昨日琉球,今日香港。歷史會不斷重複。琉球人怎樣應對被刪改歷史?

    琉球人是「日本人」在全世界散落最廣泛的種族。七大洲也可以隨處看見他們的蹤影。琉球被日本吞併之後,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被顛倒黑白。但琉球幾代人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歷史,他們怎樣做到?很值得香港人參考。

    日本80年代開始撥亂反正,不再抹煞琉球人的歷史文化。但對一個已經滅一百年的王國,很多已經失去了。我們相信香港也會有這一天,但需要中央走出專制,成為一個民主大國才能夠實現。

    在這之前,我們只能夠堅持傳承下去。

    更沖繩去玩信息: www.oki-family.com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kiokifamily/
    MeWe: https://mewe.com/p/沖繩oki-family

  • 80年代香港文化 在 alex lam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5-31 20:15:00

    誠品香港 x CityPlaza|古早味,呷飽沒?

    品好茶,嚐美食-台灣小農的豐收滿足每個好時光
    趴趴走,樂透透-沉醉於簡單玩意,回到單純片刻
    臺灣電影最喜歡的取景—舊式鐵路站候車處,盛載著悲歡離合,見證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通風的涼亭、黃黑間的燈柱、白色的欄柵,亦是今次「古早味旅程」的起點。左方是臺灣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路邊攤擺設。
    冰菓室是40年代~80年代末期臺灣獨有的平民餐飲空間,紅豆、綠豆、芋頭、各式新鮮水果的刨冰外,亦有多款玻璃瓶裝汽水,滿滿的消暑好物。在手搖店、咖啡店尚未出現時,冰菓室就代表了情感交融的濃度,學生、情侶坐公車回家前,必去冰菓室約會談心。及至後來由於超市、連鎖的冷飲店興起,許多冰菓室紛紛退場,但在許多人心中,曾在冰菓室渡過的動人時光,都是曾經的「我的少女、少男時代」。
    一個完美的旅行當然少不了搜羅當地出色獨有的手信,統統帶回家與親朋好友一同呷一口久違的臺灣味吧!
    這次古早味旅程尾站,誠品書店和誠品生活太古店為大家準備了1,000件 100%臺灣直送的原材食品及生活好物-從日常問候到古早情懷,從滿腹滋味到品味生活,一一滿心滿足。當中逾600件知味推薦,以3大主題【人氣手信】、 【入廚食材】、【地道零嘴】齊集展場,讓你大飽口福,細嚐臺灣原味道!

    ?滋味推薦
    ► 新臺灣手信品牌
    ► 古早懷舊零食推薦
    ► 夏日梅味推薦
    ► 好吃魚滋味
    ►「素食」滋味推薦
    ► 按此即看展場優惠資訊
    *下載誠品人APP收取最新優惠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