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本土文化消失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本土文化消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本土文化消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本土文化消失產品中有15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失敗者回憶錄0913)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從流行文化中,可以看到1967年香港人社會意識大轉變。 1949年中共建政後,五十年代大批大陸人來港,其中由江浙人帶來工商業,和上海的流行文化,對社會影響最大。當時不是叫流行曲,而是叫國語時代曲,流行歌星是周璇、姚莉、白光、李香蘭和吳鶯音;到...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年六十五歲的 #中文大學 人類學教授 #麥高登,來港二十七年,對香港充滿感情,他早於一九九七年已曾撰文討論香港身份的未來。事隔多年,香港經歷幾次大型抗爭,改變來得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快,甚至有人說這一代是「末代香港人」。他說:「我只願很多事情可以繼續,香港可以繼續。」 麥高登訪問第一集:人類學 令...

香港本土文化消失 在 Emily ?? ??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6-16 13:21:06

今天,台灣快樂的收到了疫苗,大家紛紛開始揣測日本官方挑選良辰吉時送疫苗的政治含義。 32年前的今天,天安門事件。 如果想更認識事件,可以去看 @plainlaw.me 它成了禁忌,為了避免因用字被審查,大家也發明了各種代替「六四」的名詞:五月三十五、八平方。 本應守護人民的警察、軍人,站到...

香港本土文化消失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26 14:55:58

【 子華神foodpanda廣告影像拆解 】 _ 代言人,決定了一個廣告的層次。 _ 「相比舊版,今次真係好睇得多!」 _ 這是看過黃子華為網上外賣速遞平台foodpanda日前(21/5)推出的全新廣告「foodpanda點止搵食咁簡單」之後,第一個於腦海中彈出來的反應,然後秒速重播,總覺得有些內...

  • 香港本土文化消失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3 07:57:30
    有 1,178 人按讚

    (失敗者回憶錄0913)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從流行文化中,可以看到1967年香港人社會意識大轉變。

    1949年中共建政後,五十年代大批大陸人來港,其中由江浙人帶來工商業,和上海的流行文化,對社會影響最大。當時不是叫流行曲,而是叫國語時代曲,流行歌星是周璇、姚莉、白光、李香蘭和吳鶯音;到六十年代,就是台灣的流行歌星佔領香港市場,姚蘇蓉、湯蘭花、蘇芮、歐陽菲菲、翁倩玉以及一直紅到九十年代的鄧麗君。粵語流行曲不是市場主流。電影方面,五六十年代從永華,到長城、邵氏、電懋、國泰,這些拍國語片的電影公司佔領了大影院市場,與西片互領風騷;粵語片的製作很多,但多在街坊流連的小影院放映。

    1967年11月,暴動剛退潮,香港第一家無線電視TVB 誕生。TVB 的新聞報導,和電視劇、處境劇的製作,覆蓋了香港相當大比率的人口。

    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許氏兄弟的電影、特別是許冠傑的粵語流行曲冒起,風行全港,由此而帶入香港粵語流行曲、電視劇、粵語電影的新時代。香港流行文化爆發式的興旺,不但覆蓋全港,更風靡東南亞、台灣、歐美等地華人社區,以至文革後的大陸。香港歌星、影星、導演、作曲作詞者,出現好多超級奇葩,可說歷史僅見。

    這就是香港的黃金時代。從1967年末開始,只有這二三十年。短短時間,在良好管治和充分自由的空氣下,就創造出許多奇蹟,產生許多傳奇人物。在戴麟趾、麥理浩開始的大刀闊斧建設市政與革新中,最值得稱道、當時我也認為是最難得一件事,就是創立了廉政公署。廉政公署的成功,將香港締造成一個公平社會。

    本土流行文化的崛起,反映了香港人對這個英治下的地方,產生越來越強的認同感。在所有的華人地區仍然處於不同程度的不自由的狀態下,香港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在香港可以看到所有在海峽兩岸被禁閉的消息和評論。香港人在公平的法律制度下,可以自由做任何不違法的事。香港公共事務、交通、稅制、醫療,提供的服務比任何地方都方便。七十年代之後到香港生活的人,無論從大陸、台灣還是世界其他地方來,大都認為香港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沒有之一。

    2017年,羅恩惠導演拍了六七暴動的記錄片《消失的檔案》,引起關注。她原想將記錄片的內容出書,並邀我寫序。我的序寫了,書卻沒有出成。

    我在序中,引用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Paul Gauguin)在1897年的一幅畫作中的三句問話:「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香港人從哪裡來?不用說,絕大多數香港人來自中華大地。我們是什麼人?我想在1967年前絕大多數的香港華人市民都會說「我是中國人」,至於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當時社會輿論的主要左右派之分。我們往何處去?那就各有選擇了,除了在香港土生土長、有些家族生意繼承的本地人之外,1949年後從大陸來的人,大概那時候都不會認為香港是他們永久的家。鄰近的強權使許多人不安,他們想把香港當作跳板,藉此跳出海外,遠離中國。

    英國維持在香港的管治,是為了觀察和接觸中國;中國讓英國繼續管治香港,是以香港作為通向西方世界的窗口。中英雙方都沒有把香港市民當一回事。如果中英都沒有把香港當一回事、而許多香港人又把這裡視為「跳板」的話,這個「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就不是香港人的永久的福氣。

    當中國在極左狂潮下,用語講到要「粉碎港英統治」而結果卻是「香港還是那樣子」,就意味著這裡可以作人生的長期規劃了。儘管英國那時候已經知道1997年會有條約到期的問題,但在中共不干預下,全力建設一個輝煌的香港,可以使英國在國際社會的關顧下,提高與中國議價的能力。

    儘管中英雙方都各有打算,但香港人就在這個歷史時空,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最方便最發達的經濟文化,最文明最公平的社會秩序。香港流行文化的奇蹟般崛起,意味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已經從「我是中國人」轉為「我是香港人」,至少是「不一樣的中國人」了。這之後,身份認同的民調雖有起落,但倘若沒有先驗的政治觀念,整體趨勢就沒有什麼懸念了。以0至100分的「身份認同指數」計算,2018年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指數破紀錄高達83分。

    「我們往何處去」?儘管九七問題泛起,和近年政治環境大轉變,使香港人在六四後、九七前和現在,都掀移民潮,但留下來的和離去的,心中仍然追求著憧憬著那黃金時代的香港。(62)

    圖1,香港流行文化的先驅者——許氏兄弟和父母(網上照片);

    圖2,香港新聞業輝煌時期的傳媒人,前左起,毛孟靜,黃應士(TVB新聞總監),張敏儀,包雲龍(亞視新聞總監),黃志強(港台新聞部);後左起,林旭華(商台),邵廬善(港台),吳明林(港台),李怡,蘇狄嘉(港台),戴天,李錦洪。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 香港本土文化消失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7-14 09:14:30
    有 38 人按讚

    【第五本書】

    製作這本書前後使用的大功夫,與之前的完全無法相比。寫前四本書時,是在個人狀態十分混亂,但社會相對安全的成長階段;第五本書則是製作於自己年紀漸長變得穩定,但香港社會急劇轉變的時候。2018年尾,開始寫一本關於近代香港政治史的小書,2019年年初已經完稿。後來發生了反送中,很多事情陸續演變,出版和傳媒界都有巨大震盪。因為各種原因,上一次沒有辦法印刷,現在書本已經出版。

    這本書的架構和內容,用了很多時間覆檢和潤飾。簡單而言,這是一本關於香港人意識形成的歷史線索。有一些遠古事件的重新評價,例如作為百越族被秦軍征服、南越國的成立、盧亭魚人的傳說、香港遠古鹽民與宋朝的衝突、明清海禁、因為中國局勢而引發的逃港潮等等……這些隱線對於理解香港自身,需要更多重視。近代香港政治發展的部份佔一半,材料其實是交代了十多年來目睹的種種事件。為何香港如此發展?意識形態的存在,有其根於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在古今交錯、歷史與新聞之間,嘗試提供一條大路以外的解答。

    第五本書並不是歷史書,但寫作時也有一種歷史學的心境。例如談到近代很多人物,是認識的,或有過節的,或支持的,其實都是一併盡量客觀處理,將他們在某個時期的歷史重要性如實展示出來。

    當然現在出版也是一個特別的事,以前不是。特別是經歷網絡震盪之後,我們發現很多新聞 (即歷史的第一個素材版本) 其實可以一夜間消失,古老的方式又顯示出價值。在2021年我們做每一件事,都不免反問自己為甚麼。據說哲學問題,最終都逃不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歷史以及對歷史的討論都是如此。現在人們都會想「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討論歷史的人知覺或不知覺,其實都在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問題,又根據前面問題的某些答案,形成了「到哪裡去」的解答。

    人們通常是因為對未來焦慮而讀史,而不盡然是因為對過去的探究熱情。因而歷史是一定的客觀,歷史意識卻是一定的主觀。這本書解讀了香港近代史,也解讀了中國人如何解讀歷史。認識自己,難於勝過世界。在一個價值觀混亂的時間,我們一定要認識自己。

    請各位在書展和書店多多支持有心又有力的山道文化出版社,以及這本書。

    網購:https://hillway.boutir.com/item/%E7%9B%A7%E6%96%AF%E9%81%94%E3%80%8A%E5%A6%82%E6%B0%B4%E8%B5%B4%E5%A3%91%E2%80%94%E9%A6%99%E6%B8%AF%E6%AD%B7%E5%8F%B2%E8%88%87%E6%84%8F%E8%AD%98%E4%B9%8B%E6%B5%81%E3%80%8B


    13-7-2021
    ----------------------------------

    盧斯達《如水赴壑——香港歷史與意識之流》

    水與陸、今與昔、
    魚與人互相滲雜的半真實空間,
    才是「歷史」本身。

    《如水赴壑》是一條理解香港的另類線索,時間線從史前時期的中國延綿至2020年代的香港,網羅了過千年來孕育着香港這「化外之地」的歷史片段。

    作者又以獨到的角度,剖析中原歷史與文化的根蒂特質,讓讀者以更廣闊的視野通達古今中港的各種人和事。

    ◎ 在歷史長河中,有甚麼故事建構了今天香港人的意識?
    ◎ 香港的社會運動趨向本土化,為何又折射着全球衝突的軌跡?
    ◎ 歷盡朝代更替的中國,如何保持成為跨越二千年的大一統共同體?
    ◎ 從屈原到金庸、張保仔到吳孟達,我們能否跳脫千年累積的觀念與迷思?

    山道文化

  • 香港本土文化消失 在 無待堂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3 23:34:07
    有 266 人按讚

    【第五本書】

    製作這本書前後使用的大功夫,與之前的完全無法相比。寫前四本書時,是在個人狀態十分混亂,但社會相對安全的成長階段;第五本書則是製作於自己年紀漸長變得穩定,但香港社會急劇轉變的時候。2018年尾,開始寫一本關於近代香港政治史的小書,2019年年初已經完稿。後來發生了反送中,很多事情陸續演變,出版和傳媒界都有巨大震盪。因為各種原因,上一次沒有辦法印刷,現在書本已經出版。

    這本書的架構和內容,用了很多時間覆檢和潤飾。簡單而言,這是一本關於香港人意識形成的歷史線索。有一些遠古事件的重新評價,例如作為百越族被秦軍征服、南越國的成立、盧亭魚人的傳說、香港遠古鹽民與宋朝的衝突、明清海禁、因為中國局勢而引發的逃港潮等等……這些隱線對於理解香港自身,需要更多重視。近代香港政治發展的部份佔一半,材料其實是交代了十多年來目睹的種種事件。為何香港如此發展?意識形態的存在,有其根於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在古今交錯、歷史與新聞之間,嘗試提供一條大路以外的解答。

    第五本書並不是歷史書,但寫作時也有一種歷史學的心境。例如談到近代很多人物,是認識的,或有過節的,或支持的,其實都是一併盡量客觀處理,將他們在某個時期的歷史重要性如實展示出來。

    當然現在出版也是一個特別的事,以前不是。特別是經歷網絡震盪之後,我們發現很多新聞 (即歷史的第一個素材版本) 其實可以一夜間消失,古老的方式又顯示出價值。在2021年我們做每一件事,都不免反問自己為甚麼。據說哲學問題,最終都逃不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歷史以及對歷史的討論都是如此。現在人們都會想「我要到哪裡去」的問題,討論歷史的人知覺或不知覺,其實都在問「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問題,又根據前面問題的某些答案,形成了「到哪裡去」的解答。

    人們通常是因為對未來焦慮而讀史,而不盡然是因為對過去的探究熱情。因而歷史是一定的客觀,歷史意識卻是一定的主觀。這本書解讀了香港近代史,也解讀了中國人如何解讀歷史。認識自己,難於勝過世界。在一個價值觀混亂的時間,我們一定要認識自己。

    請各位在書展和書店多多支持有心又有力的山道文化出版社,以及這本書。

    網購:https://hillway.boutir.com/item/%E7%9B%A7%E6%96%AF%E9%81%94%E3%80%8A%E5%A6%82%E6%B0%B4%E8%B5%B4%E5%A3%91%E2%80%94%E9%A6%99%E6%B8%AF%E6%AD%B7%E5%8F%B2%E8%88%87%E6%84%8F%E8%AD%98%E4%B9%8B%E6%B5%81%E3%80%8B


    13-7-2021
    ----------------------------------

    盧斯達《如水赴壑——香港歷史與意識之流》

    水與陸、今與昔、
    魚與人互相滲雜的半真實空間,
    才是「歷史」本身。

    《如水赴壑》是一條理解香港的另類線索,時間線從史前時期的中國延綿至2020年代的香港,網羅了過千年來孕育着香港這「化外之地」的歷史片段。

    作者又以獨到的角度,剖析中原歷史與文化的根蒂特質,讓讀者以更廣闊的視野通達古今中港的各種人和事。

    ◎ 在歷史長河中,有甚麼故事建構了今天香港人的意識?
    ◎ 香港的社會運動趨向本土化,為何又折射着全球衝突的軌跡?
    ◎ 歷盡朝代更替的中國,如何保持成為跨越二千年的大一統共同體?
    ◎ 從屈原到金庸、張保仔到吳孟達,我們能否跳脫千年累積的觀念與迷思?

    山道文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