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香港傳統行業式微原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香港傳統行業式微原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香港傳統行業式微原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香港傳統行業式微原因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Sharpe Law】義大利旅遊資訊,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教學】 香港有很多Leather Workshop (皮革工作坊), 都對「學校教學」很抗拒, 說穿了, 主因就是學校可以開出的條件不高, 有些學生, 甚至須要學校來津貼才可以參與。 我明白絕多數的Workshop都以商業掛帥, 他們收生教2-3人的收入, 就已經比起在學校教15-20學生更...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工業大廈埋沒了清晨的淡雅,卻藏着了默默耕耘的人兒。 不聽早鶯嗯哼,但聞水聲淙淙,不見淨泉,只見一老三嫩,分散於雪白的場所內,用水洗擦着工具。這是一家臘腸製作工場,看上去倒不像,架生雖說不上簇新,但也沒有半點油膩污損,可見製作者的執着。驟眼看來,似乎是自家製作,窗前微胖的老人,抬頭綻露慈祥的笑臉,介...

香港傳統行業式微原因 在 月巴氏~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3 04:17:38

第三年再去書展後的情緒結集 書展完了。我好想奔放地Yeah一聲,但…… 1.為期七天的書展,我去了三天。 2.實不相瞞,由1997年(那一年我開始返工)至2012年,我都冇去書展——當中有一兩年有去,因為做嘢或捧出書的朋友場,但當做完嘢捧完場,即撇。 3.1997前我卻年年去。去足全日,由一開波到完...

  • 香港傳統行業式微原因 在 【Sharpe Law】義大利旅遊資訊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6 19:10:46
    有 34 人按讚

    【教學】

    香港有很多Leather Workshop (皮革工作坊),
    都對「學校教學」很抗拒,
    說穿了, 主因就是學校可以開出的條件不高,
    有些學生, 甚至須要學校來津貼才可以參與。

    我明白絕多數的Workshop都以商業掛帥,
    他們收生教2-3人的收入,
    就已經比起在學校教15-20學生更多,
    更重要是所花的原材料/器具開支費用更少,
    而且要照顧的學員更少, 所花精神時間就更少。

    香港寸金尺土, 經營成本太高 (特別是店鋪),
    也理解做生意的, 絕會想以最少成本,
    而去換取利益最高, 無可厚非,
    之不過, 你想自己行頭可以「持續發展」,
    卻不從學校開始著手, 灌以正確皮革知識
    (前題並不是那些只局限在細少手作皮革世界的人)
    甚至是鄙視學校教學 (我見太多這類所謂「師傅」),
    那我也確實是無話得說。

    我的工作, 我的生意,
    其實完全不用去接觸或安排這些「教學」,
    因為我客戶主要是品牌, 對工廠接訂單,
    並不主打手作皮革市場 (但當然歡迎),
    難聽點說我接一張10,000尺的訂單所花的時間,
    跟Workshop來買1張2張是基本一樣的,
    但是, 我對坊間流通的錯誤皮革資訊實在看不過眼,
    這正是我6-7年前開始「中學巡迴教學」的主因,
    同時跟許多小皮革工作坊合作, 想新的出路,
    不要令錯誤的愈發愈大, 才是令行業健康成長的方向。

    學生世界是不是只得「課本」及「成績」咧?
    不是, 一定不是,
    但奈何香港這個社會只注重這些,
    我們幾乎再沒有工業學校及相關學科,
    因此產業極之單一,
    不是金融, 就是保險, 或是銀行,
    這其實是令香港走起來愈來愈困難的原因之一。

    一些傳統行業式微, 但總有方法可以生存,
    前題是如何令之成為一種文化? 一種特色?
    這些, 就是應該從學生時代就教育起來的,
    即使學生接觸過後不感興趣,
    但至少他們會知道這行業的存在,
    知道當中的歷史, 一些簡單的專業知識,
    這累積下來的, 日子有功, 不正正就是「文化」?

    絕對不是當他們長大後,
    有收入了, 亦因為一時流行,
    而走去Workshop花了一筆錢,
    卻不知道在做什麼,
    人家說什麼就是什麼,
    然後,
    就沒有然後了,
    因為, 這只是「潮流」, 過了就沒有。

    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並不是你一時間接到幾多訂單, 賺到幾多錢,
    而是整個行業的生態如何。

    相片: 上2年因為疫情而暫停了的學校巡迴,
    今年應該可以正式回歸,
    也努力試一些有趣可愛的皮革小件給學生玩玩。

  • 香港傳統行業式微原因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08 17:42:18
    有 273 人按讚

    [我看見時代的眼淚]日本黑社會青黃不接,半數成員50歲以上

    Guardian 原文:Making a slow getaway: Japan's anti-yakuza laws result in cohort of ageing gangsters (https://bityl.co/3OcV)

    TLDR:其實都係risk and reward。政府加強執法刑罰又重,入黑社會分分鐘電話卡都出唔到,坐完出嚟都七八十,搵邊個認你做辦事人?加上經濟不景,business model又過時,一大班廢老阻上位,根本見唔到上流空間。點吸引年輕人入行?入嘅都只會係南亞仔。

    1. 日本人口老化,應該人人都知。咁當然係打擊各行各業,而yakuza(極道,其實即係「暴力團」,以下就叫黑社會)亦不例外!

    2. 當然某程度上日本嘅黑社會係「合法」的,但無論合法與否,人口老化都打擊日本(甚至全世界)各行各業。你可以想像到,黃業都不例外,啲中港台同胞就富起來又有廉航,個個一年去幾次日本韓國,邊得嚟咁多純種日本妹韓國妹?亦唔好性別歧視,根本牛郎舞男鴨男妓(whatever)亦係一樣。不過呢啲留返畀友版 新田飛地 研究。我地呢度都係講返黑社會

    3. 留意日本人真係十分嚴謹,連黑社會都做人口普查(香港地嗰啲頂多供強積金,有冇睇《無間道》?)。2006年已開始做普查

    4. 今年嘅黑社會人口普查就震憾啦—第一次有超過一半嘅成員(51%)係50歲以上!而增長最多嘅「新力軍」,係70歲以上嘅嗰堆!

    5. 固然日本極道有極長歷史,真係由德川家康統一日本講起都仲得,但呢個老年化趨勢,係好近期先出現的。2006嘅第一次黑社會人口普查,三成人係3字頭。但而家3字頭只佔14%。2字頭嘅?更少,5%。而7字頭嘅超過一成,死未

    6. 原因啦喎,固然係人口老化。但仲有其他「行業獨特」嘅原因。一切都係risk and reward.Risk方面,警察加強咗執法,坐監嘅機會大增,然後坐監就年金(唔知係國民定組織嘅年金?)都冇埋。Reward呢?經濟不景,最好賺往往係旅遊業,但政府當然唔會畀黑社會有得參序。而黑社會嘅「傳統業務」,當然係式微,冇乜錢搵。唔記得睇邊套港產片講,仲收保護費?個個交租畀領展喎。領展啲場唔會有人拎盤桔入去下話?

    (廣告時間:請支持Ivan Patreon 。一個月一舊水唔使,一生期三篇,開張一個月已500人訂!仲有兩篇免費試睇:https://bit.ly/31QmYj7)

    7. 風險大但著數少,就好難吸引年輕人入行了。

    8. 政府嘅執法,亦都令到黑社會嘅會員唔多方便—四五十年前可能冇乜所謂,但而家難搞。例如乜?你係黑社會嘅,就制裁你(哈)。冇信用卡,冇得開銀行戶口—咁點網購?唔止,買唔到保險,仲要係電話都出唔到!會死人的嘛!

    9. 文章訪問咗已退休嘅老行尊,都話世界唔同啦,「好多後生仔入會一年就走」「我年代就諗住搏殺上位,有錢有靚車有女人,但而家年青人睇唔到上位嘅希望呀」哈,好似拎去各行各業世界各地都啱用。

    10. 當然,除咗話人口結構唔同外,黑社會嘅會員數目亦少咗好多(唔知香港有冇呢方面嘅統計)。1960年代,講緊差不多18萬註冊會員(埃汾按:咁少?),到第一次詳細人口普查,2006年,得返一半都冇,8萬幾。而家?得返14000個註冊會員,「同我Facebook Page差不多」。仲有14000個 associate(唔識譯,駁腳?炒散?)。最大嘅當然係大家都知嘅山口組,都唔夠9000個會員。(張圖呢位仁兄就係司忍,山口組組長,80歲都嚟緊頭)

    11. 當然有好多人都係冇正式入會(而家仲玩斬雞頭燒黃紙滴血咩),但聽聞香港地都幾十萬黑社會會員(維基話的),分分鐘多過全日本!

    12. 仲有,日本政府加長咗刑期又係一個問題。以前啲友,真係為阿公做嘢,出冊都仲係四張幾,仲有大把世界,仲可以上位。但而家分分鐘坐完出嚟都七十,甚至終身。分分鐘當年叫你去做嘢嗰條友都死撚埋,仲講義氣?入老人院搵佢都唔知認唔認得你。大D話齋,「上屆等今屆,今屆等下屆,下屆我畀個警務處長你做!」

    13. 第度唔敢講,但日本呢,傳統黑社會呢個 business model,係肯定玩完的。冇鬼唔死得人,烏蠅唔叮冇裂痕嘅蛋(Blame the victim spotted!).政府之所以夠膽大力執法,亦因為黑社會本身出現問題。首先佢地冇以前咁有錢,冇錢自然冇人睇你台戲,呢方面真係向杜琪峰嘅《黑社會》學習下(順手懷念譚炳文)。另外,黑社會亦都失民心。以前係填補咗政府嘅不足(你睇意大利亦都係),但而家多數係神憎鬼厭。民間已經唔係四十年前咁紙醉金迷,你仲去收保護費,就係啲廢老玩爛嘅business model了

    14. 講返嗰位退休嘅黑社會叔父,佢都話自己感因,活到而家。但畀佢揀多次,都唔會再入黑社會。有乜謂?坐咗三次監,而家冇家庭,冇工開,亦都冇儲蓄

    15. 埃汾按:實情日本黑社會有冇外勞?我講真的。去開日本都見啲便利店呀餐廳呀酒店呀多咗好多有色人種或中國人(亦有可能係台灣人)。香港黑社會都多咗好多南亞人,反正又識廣東話,機會成本又低(做任何嘢都係睇呢樣嘢),對社會又不滿,又膽正命平,唔會跑一陣就冇氣(*)。不過如果靠外勞,新一代就更加上唔到位。但可能新一代都唔多在乎,做黑社會同做便利店,可能都係shitty job,好難請人了

    (*)呢,昨晚先有件,跑兩嘢就腳軟了(https://bityl.co/3OcM)。(美斯)「你埃汾好撚醒?你咪又係跑兩嘢腳軟」「所以我咪唔會去做賊咯」

    ———————————————————
    Ivan Patreon 狼耳街華人,一星期至少三篇港美市場評點,一個月一舊水唔使,開張一個月已500人訂!仲有兩篇免費試睇:https://bit.ly/31QmYj7

    ——————————————————————————
    [收費短片第九擊]美股科技股是否泡沫爆破?價值投資之選

    課程資訊:https://homebloggerhk.com/course_detail/?code=CC009

    內容:
    *美股急跌點算好
    *科技股係咪泡沫爆煲?
    *有乜價值投資之選?

    本星期內特惠售價: $80
    課程編號:CC009
    觀看期限:首次播放後一星期及限每影片4次
    客服whatsapp: 63832145

    另外想買返第八擊(美國總統大選股票部署)都仲可以:https://bityl.co/3NPn

  • 香港傳統行業式微原因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1-12 15:00:48
    有 269 人按讚


    已有111年歷史的古井藥房是台南最古老的漢藥房

    2017年11月2日,臺南市中西區民權路三段62號,百年漢藥舖「古井藥房」。(謝謝網友白襪拍攝分享)

    台南市五條港文化園區是府城早期的商業重區,昔年三郊的總部水仙宮旁的百年老舖「古井藥房」是府城當今最古老的漢藥房。

    第一代曾古井創業,百年之後,曾家仍然守著傳統的經營方式,看著變遷中的老舖逐漸步入歷史。

    早期中醫師大多是被請到藥房看門診,只收微薄的診察費,抓藥就得找藥房,很多人生病不找醫生,拿著祖傳祕方、偏方去藥房抓藥。此外,漢人喜歡進補,家家戶戶多少都會到藥房抓點補藥補ㄧ補,所以藥房是熱門行業。

    隨著時代的變遷,醫藥科技日益發達,出現了漢藥製藥廠,罐裝的藥粉藥散,逐步取代了一包包的草藥,漢藥房也慢慢式微。

    堅持不隨潮流賣成藥的古井藥房,如何能維持到今天?曾焜耀透露,他們獨家製造的龜鹿二仙膠,已有一甲子的口碑;遵古法製造,用小火連熬10幾天的龜鹿二仙膠,是預防骨質疏鬆的最佳補品。

    騰出騎樓,縮小店面的古井藥房雖然漸漸褪去光采,但卻完整的保存著傳統藥房的器物和工具,引人思古幽情;例如牆上浮雕著「古井」的漆黑木匾、漆著紅字的招牌鏡子、抽屜上刻著藥名的200多年歷史的藥櫃、變黑的錫製藥罐和銀白色的鋁製藥罐,還有磨損的鐵製杵臼等,都是文史工作者甚感興趣的東西。

    第一代:曾古井,清光緒11年(1885年)生,於日治時期1908年創立「萃芳園」藥房。

    第二代:曾焜耀,日大正8年(1919年)生,1935年16歲時就開始幫忙父親的藥房工作,1941年22歲時因父親過世而接手經營,由於老客戶習慣用其父的名字古井稱呼藥房,於是他便將招牌改為「古井藥房」,但營利事業登記證上的店名仍維持「萃芳園」。

    第三代:曾士杰,民國38年(1949年)生。

    最早古井藥房在現址的斜對面,而現址則是當時的倉庫。那時候當地的藥房少,又是商業要區,因此門庭若市,藥房請了三個夥計還忙不過來。

    戰後初期(1950年代)是古井藥房的黃金時期,銀行每天都會派人來收帳,一早開門,屋內就擠滿了人,彷彿沒有空間可以落腳。

    後來當地藥房多了,中醫師可以考執照然後拿許可牌開診所兼賣藥,於是,古井藥房不再是一枝獨秀。製藥廠生產的罐裝藥粉、藥散逐漸取代了一包包的草藥。

    創立於1908年的古井藥房,位在水仙宮旁的宮後街邊,見證了當地百年歷史與環境變遷。

    古井藥房現址為台南市民權路三段62號,第二代店主曾焜燿生於1919年9月29日,共有8個兄弟、1個妹妹;16歲時畢業於第二公學校後就在父親曾古井創立的萃芳園藥房(古井藥房前身)見習,當1941年父親56歲撒手人寰後,便接手藥房的工作,當時的他才22歲。

    曾焜燿 24歲時娶蔡錦竹為妻,這是他父親生前為他決定的婚事。婚後育有三男三女,但無人願意傳承家業,有如五條港,從全盛時期到沒落,古井藥房也將逐漸走入歷史的塵埃中。

    古井藥房位於清領時期五條港的中心,也就是南勢港的港道盡頭周圍;在這裡,水仙宮內的三郊統籌辦理五條港道的進出口貿易,藥材由南郊從廈門買進,在此卸貨,佔盡地利之便,加上人潮往來洶湧,漢藥店開始蓬勃發展,在南勢街(今民權路三段一帶)及附近區域比比皆是。

    康熙24年(1685年),當地創建了藥王廟(位於今神農街底),成為藥商的信仰中心。

    曾老先生回憶自己小時候,五條港已相當蕭條,僅剩竹筏在淤淺的港道上進出,貨物也大量減少,倒是通往大西門的宮後街還相當熱鬧,安南區那邊尚無菜市場,機車也還未出現,人們大多挑著扁擔走到宮後街採買物品;正因為如此,古井藥房當時的店面是朝向宮後街以迎接街上的人潮。

    宮後街雖然是進出城的往來要道,當年的路寬也和現在一樣,不到兩米寬。他有時會經由宮後街到大西門城樓腳下玩耍;他說,三郊就好比現在的海關,會課稅,貨物從中國運進來後,三郊就像大間的船頭行,貨物可以寄放在那裡,若是身無分文,可將貨物賣給三郊,將所得在當地購買其它貨物,再將貨物載回船內,返回中國。

    清光緒21年(1895年),中國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治台後,屢次更改舊有的行政區域,有計劃地改造臺南。

    明治40年(1907年),大西門與小西門之間的城牆首先遭拆除,然後舊城牆陸陸續續被拆除殆盡。從大正9年(1920年)至昭和16年(1941年)之間,日本人將西方社會的格子狀道路系統與圓環等新式都市空間移植到臺南;宮後街雖然還保存著,但大西門城已完全消失,隨日本人而來的本町(今民權路)大剌剌地劃過舊時的五條港中心,成為生意往返的重心街道,商業中心由今宮後街移轉至今民權路上,於是古井藥房便將店面轉向民權路營業。

    昭和13年(1938年),19歲的曾焜燿先生從第二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後,回到藥房,從輾藥、磨藥、曬藥等有關藥行的工作,都必須學習。

    輾藥就是以「輾座」把藥輾碎,輾座現在已不多見,是一種輪子在中間,兩旁有柄,用兩隻腳踏,把藥輾碎的工具。

    他的父親請了兩位師傅到店內幫忙,師傅對他很嚴格,並不因為他是小老闆而另眼看待。

    昭和16年(1941年),曾古井因腎臟病去世,享年56歲,曾焜燿便子承父業,開始他超過一甲子的漢藥生涯。

    對於父親曾古井先生有何感想?他語多保留,不願多談,但在談到父親去世前為他所訂下的婚事時,不經意流露出對父親懷念的神情。

    他說:「我們從店內陳設、用具,大至孳櫃,小至固定藥單的木材押條,都是從父親那裡接手過來,保存良好。招牌雖然因顧客的習慣稱呼改用古井二字,但父親所留下的店名翠芳園,依然留存於營利事業登記證上。」父子之間的深厚情誼盡在不言中。

    日治時期,藥房營業時間從早上6點到深夜12點,非常忙碌,連中午也必須炒藥、抓藥,沒時間休息。不到10坪大的藥房,供應曾焜燿的大哥到日本留學習醫,6個弟弟、1個妹妹得以長大成人,一家子生計得以維持,可見當時藥房的生意有多興盛。

    藥材的來源,均是向漢藥大盤商購買,相當於現在進出口商,在今民權路上有好幾間,例如春成、建昌,現在皆已不存在。大盤商大部份從天津、香港、南洋進口藥材,賣給漢藥行,並沒有零售給一般民眾。曾焜燿跟漢藥大盤商每半年算一次錢,年底結清。父親剛去世時,大盤商怕他付不出錢,不敢賣藥給他,觀望了好一陣子,見藥房生意並無影響,才慢慢恢復供應藥材。

    日本人有時也來買漢藥,主要是買川蓮,止肚痛及腹瀉。這時,日軍在太平洋的戰事逐漸失利,時局越來越緊張,台灣歷史上驚天動地的空襲事件爆發了。

    曾焜燿回想這段艱困時期表示,空襲時,他將藥材和物品裝入布袋內,放在店門口,連門都沒關上,一家人便跑去躲避起來。

    後來日軍拆除水仙宮後殿,用以建築防空洞,連帶拆了曾家的藥房,於是他把藥房遷移到對面,也就是現在的民權路63號(今邱家烤鴨店),繼續營業。

    根據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印的台南市鄉土史料,一耆老口述歷史內載明,昭和20年(1945年)3月間,美國駐菲律賓克拉克空軍基地派機轟炸台灣時,台南在3月1日的空襲是最嚴重的一次,現在的北勢港附近被炸死了二十幾人,災情慘重。那時遇到空襲,都是以敲鐘的方式做為警報。

    1945年二戰結束,曾焜燿重蓋民權路的房子,將店面遷至64號,62號留給媳婦開百貨店,後來因64號在巷口轉角,買賣百貨較方便,於是換成62號開藥房,將64號作為百貨行,不過百貨行早已關閉。

    於是,空襲時流失的顧客群漸漸回來,又恢復往日生意興隆的景況。這裡有一段小插曲,國民政府來台後,有相關人員約談曾焜燿,表示藥房的「古井」二字是日本名,要求改名,他拿出身份證明表示「古井」二字為父親的名字後,此事才告一段落。

    這時,藥材改向進出口商購買,如金華路尾的重吉行,進出口商由香港買進藥材。重吉行至今仍在,但是已無買賣漢藥,原因很多,包括有漢醫師自行開業賣藥,漢醫診所盛行,科學漢藥大行於市面,大盤商也開始零售藥材給一般民眾,加上政府大力推動健保,禁止保育類的藥材買賣,來藥房抓藥的顧客日漸漸少,漢藥材已不復當年的盛況,自然有許多進出口商也不再進口藥材。

    目前,古井藥房內的藥材,是向普通藥材行購買,如泰順、聯興、偶爾也向其他進出口商購買,生意一落千丈。曾老先生苦笑地表示,現代人連下廚都嫌麻煩,更何況需耗費多時的煎藥過程。

    而藥商信仰中心的藥王廟,也在民國58年(1969年)拆毀中、後殿,今僅剩原廟之前殿。曾老先生偶爾會跟隨漢藥公會至藥王廟拜拜。當曾老先生在藥王韋慈藏面前,思及家業的沒落和無人承繼,落寞的情緒,恐怕不是外人所能體會的。

    古井藥房內還留著錫製藥罐與清領時期的瓷藥罐,曾老先生表示,瓷藥罐易破碎,保存不易,所以錫製藥罐逐漸取代瓷藥罐。雖然以錫藥罐裝入的藥材比較不會變質,但缺點是藥材尚未完全乾燥時,若裝入錫藥罐,容易壞掉。二戰後開始使用鋁罐,近期大量使用的玻璃罐,對曾老先生而言僅供客人觀看藥材用。在現場觀看錫製藥罐,共有三種造形,色澤古樸而耐用,曾老先生也把較珍貴的藥材放於錫罐中。

    曾老先生表示,進出口商從中國帶回來的漢藥材是一支支的原貨,而大盤商所販賣是生藥,未處理過,零售商買入後,要修剪、清洗乾淨,依各類藥材的特性進行再處理,處理過後,藥材的功效才會顯現,才可以放入店內販賣。處理的過程包括:漬鹽、漬醋、漬酒等浸漬各類可發揮功效的材料,還有過炊、過炒「紅土」等。處理過程時間的長短端看何種藥材、用量多少而有所不同,有的一小時即可販賣,有的要等上好幾天。

    藥材以其品質好壞,產地不同而區分其價格。最貴的藥材為熊膽,相當好用,這類保育類的藥材已禁止販賣,若私自出售被查到,要關上兩年半。

    曾老先生有一份藥單,是他從父親那裡以毛筆寫下來的,十分珍貴;另外有一份藥籤,是當年大天后宮從藥王廟所抄錄下來的,保存這份藥籤原因是,當有顧客拿著模糊不清的藥籤前來抓藥時,可以核對,防止拿錯藥材。

    古井藥房的招牌藥為「龜鹿二仙膠」,其成份共有四種,可補精、氣、神。

    曾老先生表示,領有中醫師執照才可以販賣科學漢藥。以他多年處理藥材的豐富經驗,為什麼不報考中醫師?他表示並不需要,而且沒那麼多時間去念書。

    為了養活一大家子,曾老先生做了多少的犧牲;當年意氣風發的高等學校畢業生,今日獨坐一隅的老先生,風華歲月隨著時代的變遷流逝。

    不變的是,滿屋子父親所留下的珍貴遺產,以及相伴一生的老伴,輕輕的訴說著古井藥房在歷史的洪流中,載浮載沉的蹤影。

    資料來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香港傳統行業式微原因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1-17 20:00:01

    工業大廈埋沒了清晨的淡雅,卻藏着了默默耕耘的人兒。

    不聽早鶯嗯哼,但聞水聲淙淙,不見淨泉,只見一老三嫩,分散於雪白的場所內,用水洗擦着工具。這是一家臘腸製作工場,看上去倒不像,架生雖說不上簇新,但也沒有半點油膩污損,可見製作者的執着。驟眼看來,似乎是自家製作,窗前微胖的老人,抬頭綻露慈祥的笑臉,介紹自己叫「錦叔」,是旁邊的短髮女生「阿儀」及較瘦削男生「阿文」的爸爸,至於一旁的胖男生,則是這裏的員工「阿斌」。他們幾口子經營着一家凍肉店,招牌是自家製的臘腸。她說,傳統於人的腦海內,都有個印象﹑有些記憶﹑有份懷念,沒有了會很可惜,然而,如果可惜的感覺只有一瞬間,它,就真的會慢慢消失。故此,她決意傳承,延續溫馨的滋味。

    最佳的馥郁

    臘腸,無疑是一種傳統。除了是食物,也是舊陣時回到家中的撲鼻香氣,不帶奢華高貴,卻屬一種親切。此刻,整個工場,就瀰漫着這一股馨香。十一月,是吃臘腸的季節,也是周氏一家人最忙的時候。臘腸嘛,畢竟是季節性的食物,天氣涼的話,日日開工,三十多度的話,數天才開一次工。做臘腸普遍是七月尾開始,到過年就收爐,收爐了,他們就賣豬肉。


    「借歪、借歪。」錦叔邊高喊,邊與阿文雙手秤起一大箱豬肉,放到砧板前,隨即把豬肉逐塊執到砧板上,切成小塊備用。阿儀終於洗乾淨所有工具,滿意地步至兩個男人身旁,把切好的豬肉倒入碎肉機內,重複幾次後,阿斌就來到這邊,把一大盤碎肉拿到水喉處清洗,再交由錦叔秤味。秤味即調味,把大量豬肉倒到醬油中醃製,錦叔邊攪拌着肉碎,邊解釋他們的臘腸比坊間的偏鹹,吃起來更香口,秘技就在於用自家的醬油做臘腸,「我哋由阿爺個代就開始自己曬豉油,不過而家要喺大陸曬啦,香港邊有咁大個工場畀你曬?」語畢,他把碎肉撈起,與瘦肉混合後,於紅色大膠盆內大力攪拌。兩代人嘛,思想上始終有點差異,有時候阿儀會看不過眼,怕老爸太辛苦,故一直提出用機器取代人手,她捂着額頭道:「佢好執着,非常執着,比我更執着。」既然有科技可以幫到人,為何仍然堅持最傳統的一套呢?故此,在她大力推動之下,工場添置了不少機器。只是,有些事情還是親手製作方好,例如灌腸。


    說時遲那時快,他們一行四人已經站於崗位上,用腸衣包裹着肉餡,再打針疏風。然後就是紮結,對於紮結,錦叔堅持不能有繩尾外露,這是老一輩人的執意。然而,不是所有工序都能保持如初,曬臘腸便是這樣一回事。誰都知道,臘腸生曬過比較好,但如今全都在工廠製造,根本沒法子曬,只能用烘焙方法,用風機吹乾。烘過後即完成,成品要回味七天方能賣。阿儀不是不理解老爸的想法,她自己也喜歡炭火焙,但法例不容許,不變也不行,她嘆口氣:「除非你令嗰樣嘢消失,咁佢就可以喺歷史中永恆不變。」永恆不變的,從來只有變幻。

    時針依舊轉動着,提醒時刻都在更新。中午十二時許,工場已經完成了當天的使命。做好清潔工作後,錦叔跟阿儀就回到店鋪工作。這是阿儀恆常的生活,對錦叔而言卻不然。以往,做臘腸這一個行業十分興盛,有十來二十檔,那年代很多人排隊買臘腸,比現在旺多了。他由早上六時起床,工作至晚上十二時方下班。說起來,錦叔做臘腸已經五十五年,六十年代,剛來香港沒機會讀書,惟有跟隨大哥做臘腸,一做就是十年。後來,他決定自立門戶,立名號為「恆安」,賣豬肉及臘味,一直鑽研改良臘腸的味道,結果,另一個十年又過去。做得好端端的,名堂開始響之時,政府突然說要拆工場,當時要另覓工場太難,於是他只好一味賣豬肉。停止生產臘腸的期間,他一直都感到技癢,又偷偷地研究。至二零零三年,有位食家朋友說服他重出江湖,見心癮到了,自己也捨不得這一行,「研究咗臘腸味道咁多年,希望自己再親手做,我真係鍾情於臘腸,係真㗎。」把心一橫,將小店改名為「家香」,捲起衣袖再做臘腸。

    聽到店名,阿儀立即豎起耳朵,彷彿急着告訴大家,名字由她而來。她的記憶中,家裏每一頓飯,幾乎都有臘腸作菜,她形容:「好難有一種食物,只要煮一煲飯,放上飯面,打開飯煲,已經有一種香味,令你返到屋企有一種幸福嘅感覺。」少女時期,身在英國讀書,每次回港,她硬要帶着一大袋臘腸離開。對臘腸有親切感的最大原因,當然是吃久了有感情,自小吃臘腸到大,她最喜歡一味獨門住家菜——臘腸蒸雞蛋。剛好是午飯時間,她埋首於廚房做着與爸爸的午膳,「呢道菜我由細食到大,我成日介紹畀啲客聽,真係唔係好多人識得咁煮,但其實又簡單又好送飯。」她先將臘腸切粒,加入攪拌好的雞蛋及水,放入爐內蒸熟就可以。對她而言,即使是簡單的煮一煲飯,放兩孖臘腸,就很有回香港的感覺,猶如回家吃飯,一解鄉愁。炊煙輕輕晃於招牌前,這是家的香味,所以她將小店命名為「家香」。

    最好的教誨

    錦叔率先放下碗筷,捧着肚子走到店後方,拿出兩大束臘腸步出店外,勾掛於右方的網架上。這是剛好回味七天的臘腸,此時吃就最美味,要慢慢吃的話,最好不要超過三至四個月。一位大嬸來到店前,躊躇了一會兒。錦叔見狀,就上前解疑。他執起一條臘腸,教說挑選時最主要按它一下,如果新鮮製造的比較軟腍,帶乾身一點,表面不會過於油膩,肥肉要雪白,瘦肉夠大粒的話,臘腸會肥身一點,「我哋行內人叫四堆,三堆瘦一堆肥,咁就最靚啦。」大嬸準備掏錢之際,一名少女連跑帶跳地走來,悄悄話兩句,就把大嬸拉走了。錦叔無奈地苦笑,他知道時代變了,老一輩喜歡吃臘腸,年輕一代卻不太喜歡,也不得不接受。反倒女兒十分積極樂觀,洗完碗的阿儀步出店外,拿起一包凍肉,謂:「我哋要考慮年輕人點樣先會食臘腸,可以做啲乜呢?」於是,她想到了將食法簡單化,並加入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就如她手上一包臘腸冬菇豬肉釀雞翼,不止這款,還有黑松露臘腸等古靈精怪的味道。質素能保持的話,錦叔也相當願意接受新嘗試,銷量倒是其次,重點是令更多人憶起傳統的味道之餘,又將其推廣予新一代,好讓這種傳統的味道能傳承下去,阿儀正正與老爸理念一致。

    畢業後,她回到香港打過幾份工,五年前,還是決定回到小店幫忙。某程度上是一個共識,發現爸爸老了,她希望傳承父親的熱忱及心血,畢竟,沒有了這種味道,還是十分可惜。這不是一個輕鬆的決定,很多東西都需要搬﹑需要抬,骯髒兼辛苦。打從回到店子工作,身邊朋友最常聽到的,就是她又去看脊醫了,「但我唔驚,我喺街市長大,同我爸爸賣豬肉,所以真係冇所謂。」然而,這一行還是面臨式微,老一輩已經老了,他們認識的老行家都不幹了,年輕一輩沒人入行,原因很簡單,大陸賣的臘腸三十至四十多元有一斤,香港做的臘腸,成本都不止了,競爭大得多。雖然賺不了錢之餘,又換來周身骨痛,但錦叔始終是開心的,他嘛,興趣多於賺錢。

    比其他行家幸運的是,有下一代的延續:「個女唔幫手嘅話,我都七十歲啦,梗係要退休。」他其實也計劃了做完今年就退休,交棒給女兒。令他如此放心,因為女兒曾經跟他講過,所有事情都可以變,世界都一直在變,但工作的態度不能變,如果工作態度變了,所有事情都會變歪,所以她製作的食物一定能入口才賣。他也教導女兒不要執着,人上有人,一定有人比你厲害,盡力就好,做這一行,就要敬這一行。二人似乎心領神會,合拍地一同轉身步進店內工作去。
    身教,已經是最好的教誨﹑最美的傳承。

    採訪: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謝本華

    家香食品
    地址:元朗福德街46B地下
    電話:2479 4777
    營業時間:9am-7pm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