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西拉雅族習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西拉雅族習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西拉雅族習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西拉雅族習俗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88的網紅芸芸の育兒生活雜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本土繪本] 這學期加入學校推廣閱讀活動,上了些有趣的課,上禮拜也完成了第一次的進班實習。 一直以為很有說故事經驗的我,原來還是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要吸引一整個班級的孩子的注意力、隨時跳出各種千奇百怪問題與突發狀況,其實沒有這麼容易。突然覺得學校老師們好厲害啊!(需要膜拜)。 我們這組這次訂...

  • 西拉雅族習俗 在 芸芸の育兒生活雜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21 23:57:15
    有 27 人按讚

    [🇹🇼本土繪本]

    這學期加入學校推廣閱讀活動,上了些有趣的課,上禮拜也完成了第一次的進班實習。
    一直以為很有說故事經驗的我,原來還是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要吸引一整個班級的孩子的注意力、隨時跳出各種千奇百怪問題與突發狀況,其實沒有這麼容易。突然覺得學校老師們好厲害啊!(需要膜拜)。
    我們這組這次訂的主題是推廣鄉土教育、認識我們的家鄉與文化。組員們每個都超認真!!能一起合作很開心呢。😀

    🦁劍獅巡禮
    我這次進班挑的繪本是「劍獅巡禮」。
    先從繪本故事帶入,再跟孩子說明劍獅的由來。探討古文化習俗跟現今科技時代的差異。最後在帶一個劍獅手作活動。還帶了台南人爸爸收藏的劍獅給大家欣賞。時間有點吃緊,所以太緊湊。

    🇹🇼本土作者_張又然
    這次培訓課程中,最喜歡且獲益最多的是張又然老師的課。
    聽他分享創作過程,跟著他一起欣賞繪本裡的藝術。處處是細節,但是從不同人的角度看到的是不一樣的啟發。張老師把繪本比喻為藏寶箱理論,可以撈出屬於自己的寶藏。真的很有趣!
    喜歡張老師的作品裡藏著各種台灣專屬的動物、特色、細節。這四本真的非常值得收藏,推薦給大家。

    👗藍色小洋裝
    小玉因為皮膚容易發癢(異位性皮膚炎?),只能穿阿嬤做的白色棉洋裝。但是小玉也想要跟大家一樣穿漂亮的衣服,於是阿嬤幫她的白洋裝藍染變成美麗的洋裝.....
    故事的啟發是三峽藍染。

    🌸春神跳舞的森林
    鄒族後代阿地回到奶奶的故鄉阿里山的故事。張老師為了好好呈現這本書,查閱資料、實地考察、費時六年才完成,裡面充滿各種台灣特有的元素。阿里山小火車、神木、台灣黑熊、吉野櫻、占卜鳥....等。非常豐富。看了後決定要帶孩子來衝個阿里山。是四本中我最喜歡的一本。

    🌳再見小樹林
    張老師是景美人,是懷念自己童年故鄉的一本創作。當時他的秘密探險小森林因為都市化被拿來蓋了大樓......。是他的回憶創作。

    🧝🏻少年希拉雅
    一個關於西拉雅族、友情和動物保育的感人故事。

    能夠為推廣閱讀盡上一份力感到充實❤️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本土繪本呀😊

    #鄉土文學
    #本土繪本

  • 西拉雅族習俗 在 遜媽咪交換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25 08:00:44
    有 32 人按讚

    端午連續假期開始,天氣炎熱,大家要多喝水,注意防疫安全喔!
    (以下文字來自維基百科)
    辟邪除穢
    在臺灣民間信仰中,榕與艾皆為驅邪、淨身、避鬼的法器。每到佳節時,經常見到家戶用萬年紅紙將榕樹枝、艾草與香茅一起綁掛於門楣,又稱為「榕艾苦草」。有些地方還會與茉草、雞冠花、芙蓉草、莿桐、虎仔花(月桃)與仙丹花等台灣民間信仰中的厭勝植物一起綁掛。

    虎仔香:
    縫製成老虎、水果造形、填入草本、香料與中藥材的掛飾。配在身上可驅蟲、避邪、消毒功用。香袋仔是台灣原住民族的儀式植物虎仔花(月桃)與漢人端午佩香包的習俗結合演變而來。台灣原住民族西拉雅族及道卡斯族,會使用寬長且厚實的月桃葉來包覆、枕墊糕粿,用月桃葉包糕粿的習俗影響了漢族客家先民,後來又普遍被其他漢人先民所仿效,成為製作台灣粽的主要材料之一。

  • 西拉雅族習俗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2-08 11:00:43
    有 272 人按讚


    好多地名都是從平埔族語來的,「二林」以前是「二林社」;文章舉了好多例子,大家找找自己住的地方叫什麼。
    認識台灣以前的樣子,我們才能更理性客觀地看待現在———在外來者初來乍到前,島上就過著自己獨特的語言、風俗、信仰、文化的生活。
    短短一篇文章內容豐富,如果對於自身文化感興趣好奇的人,留言處有書單。

    🏔🐳摘錄:台灣原本是南島民族的天地,台灣原住民族被區分為「高山族」與「平埔族」,這種分類的名稱,是外來的漢語族叫出來的,大抵因地緣關係而分,居住平地者被稱為「平埔番」(但是被稱為「高山族」者,也並非全住於山區,如排灣、魯凱族部分人仍住在平地)。

    在近世外來移入者(華寇、倭寇、中日漁民、荷蘭人、西班牙人、中國閩粵移民等)尚未進入台灣之前,台灣從東北部的蘭陽平原、北端的基隆淡水起,沿著西部平地,一直到南端的恆春半島,這廣大的平原及台地上,散居著許多原住民族的聚落,被通稱為「平埔族」。過去充滿種族優越感的漢語族人以「平埔番」稱之,又以其接受漢化,並向官府繳稅納糧,而稱之為「熟番」,相對於政教不及的高山族,則被稱為「生番」。

    平埔族和高山族一樣,族系繁多,語言、習俗也不盡相同,但都屬南島民族(Austronesian),亦即印度尼西亞語族。荷蘭時代荷人對全台曾做過人類學調查,全台有一百九十三個部落,四十五個族系。民族學者將平埔族分為八族到十族,包括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道卡斯族、巴則海族、巴瀑拉族、巴布薩族、洪雅族、西拉雅族、馬卡道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