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精神病種類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精神病種類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精神病種類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精神病種類英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766的網紅講劇時辰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一種神話叫「港劇」 電視台前資深編審譚嬣訪談 電視劇取代粵語片 譚嬣可以說是見證香港電視行業冒起的資深編劇,她入行是做粵語片的場記,跟隨李晨風、李鐵等著名導演,王天林、蕭笙當年也在片場做副導。60年代香港電視剛崛起,不是每個家庭有電視,當時麗的呼聲也不是免費電視,是每個月收費,並以英文頻...

  • 精神病種類英文 在 講劇時辰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2-09 20:19:06
    有 40 人按讚


    有一種神話叫「港劇」
    電視台前資深編審譚嬣訪談

    電視劇取代粵語片
    譚嬣可以說是見證香港電視行業冒起的資深編劇,她入行是做粵語片的場記,跟隨李晨風、李鐵等著名導演,王天林、蕭笙當年也在片場做副導。60年代香港電視剛崛起,不是每個家庭有電視,當時麗的呼聲也不是免費電視,是每個月收費,並以英文頻道為主,1963 年才增設中文頻道。香港一直只有收費電視,直至1967 年,無線電視開台才有免費電視廣播,而麗的呼聲在1973 年才改為免費電視,亦改名麗的電視。

    隨著電視愈來愈流行,粵語片式微,當年紅小生張清入主麗的呼聲做創作總監,譚嬣也順勢入麗的做編劇。她喜歡在電視台工作,環境沒片場那麼複雜,她記得麗的第一部連續劇是改編自名著小說的《斷鴻零雁記》,劇本由梁鳳儀負責,江雪做女主角,這部是香港電視史上第一部電視劇,一星期播3 晚。

    6、70 年代的電視劇比較簡單,剛開始寫的劇本都是3 集至7 集,譚嬣在麗的合作最多的導演是李兆熊,不少演員演過她的劇本後走紅。尤記得劉松仁(1970年)剛入行,在演出《水百合》後成名。他在訓練班畢業後,發展不理想,其後去了美國讀書,並寫了一封信告訴譚嬣,他想回香港發展,可否替他準備一個劇本,於是她寫了3 集《水百合》,並由陳依齡擔任女主角,劉松仁憑此劇令人認識。其後80 年代,無線電視的《京華春夢》令二人再度合作,亦成為經典劇之一。

    《江湖浪子》令周潤發上位
    譚嬣在麗的工作多年,直至1976 年女導演吳小雲跳糟到無線,找她寫《江湖浪子》的劇本,於是她過檔無線,成為她在無線首部電視劇,此劇的監製是王天林。她尤記得當時無線準備捧黃允財,但他跌傷腳,改由周潤發補上,令他正式演出有戲發揮的角色。這套劇的男主角是伍衞國,但周潤發飾演一個吊兒郎當愛揸電單車的角色,戲中與趙雅芝是一對,他楂電單車在沙灘片浪十分cool,遇上車禍後更患上精神病,這樣的角色很出位。譚嬣每設計一個人物,都會讓他發揮,不過,演員能否遇到好角色,有時也要講機緣。

    《家變》令編劇叫苦連天
    自佳視在1975年開台後,三間電視台為搶收視,爭相製作各種類型電視劇。無線在1976 年製作1 小時長劇《狂潮》收視很好,結果掀起百集長劇熱潮。其後譚嬣亦有參與110 集的長篇電視劇《家變》,尤記得由陳韻文負責故事,然後由數名編劇寫劇本,當時是一個編劇夥拍一個導演,譚嬣剛好拍住林嶺東、招振強,她負責寫了4、50 集。開始度劇本時,陳韻文有交每集故事單及一起開會,直到數十集後,她跟公司鬧意見,中途突然退出。

    當時劇集巳在拍攝中,編審劉天賜和幾個編劇惟有每天返公司開會度劇情,然後回家趕稿,大家花了很多心機,有些編劇呻寫得好辛苦,但陳韻文仍然每集掛故事的名字,她曾經大膽向劉天賜提出,既然陳韻文退出該劇,是否應該有參與的部分才刊登她的名字。劉天賜於是向上級反映,但最後沒有這樣做。譚嬣坦言,她也欣賞陳韻文的才華,只想講句公道說話,問題在開了個頭然後走掉,對其他編劇不公平。記得有一次開會,編劇們由早上開到夜晚10 點幾,大家沒有吃飯。散會後才由劉天賜帶去九龍城食飯,酒樓巳接近打烊。不過,參與這個劇有痛苦、有開心,因為觀眾反應很好。

    譚嬣分析,《家變》成功的其中一個原因,TVB (無線)很支持編劇做資料搜集,劇情有地產公司,劉天賜便找行内人讓編劇了解,這是硬件部份。至於軟件部分是劇情集中大婆、二奶兩家人之間的愛恨交纒,他們都不是壞人。此外,駱輝被廉署拘捕後入獄的情節,這個很配合當時的時代。此劇由鄧碧雲演大婆很壓場,其夫駱輝坐監,由二奶女洛琳(汪明荃飾演)撐起整個家,她還照顧大婆一家。其中一幕探監戲,大婆女兒(陳嘉儀飾演)勸母親讓一個月給洛琳兩母女探監,劇情感動了觀眾,編劇寫好細節位,劇集好看有時在細節位置,有時毋須很多對白,也可以很感人。

    譚嬣由麗的時代到無線,總共寫過40 多部電視劇,尤以武俠劇見稱,她亦曾替佳視操刀寫《金刀情俠》,90 年代更寫過台灣電視劇,可算是電視劇的活歴史。不少人認為現在的港劇不如當年,譚嬣認為當年的人沒太多娛樂,電視劇劇情較現實,令人有生活共鳴,主題曲亦很動聽,吸引不少人看電視劇。此外,那個年代人心較善良單純,容易被感動,生活亦很簡單,一家人晚飯後便會看電視,這個可能是當年港劇成功的原因。

    《家變》主題曲 👇🏻
    https://m.youtube.com/watch?v=7oJlaVEreUU

    簡介
    譚嬣15 歲入行做電影場記,師承粵語片著名導演李晨風。1967 年轉至麗的呼聲做編劇,參與《故苑情深》、《母親》、《水百谷》等電視劇。及至1976 年跳糟到無線電視,參與多部經典電視劇《書劍恩仇録》、《鹿鼎記》、《家變》、《強人》、《輪流傳》等編劇及編審工作,其中有10 多部武俠劇。90 年代參與台灣電視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情劍山河》等的編劇工作,她亦曾任電影編劇。

  • 精神病種類英文 在 冯以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10-20 00:36:34
    有 185 人按讚

    #冯以量电影观赏
    百部电影观赏:009/100
    电影:Lilting (轻轻摇晃)

    这是 2014年的电影。
    英国片。
    柬埔寨华侨导演。
    一个小时半的影片。

    这是一部有关失落的电影。
    一部有关很难以启齿的失落的电影。

    有些失落,很难说出来。
    因为,有些关系,本来就很难说出来。
    一个关系如何去经营,也决定如何去应对往后的失落。

    看似是一部同志电影。
    其实是一部有关 disenfranchised grief 的电影。

    一段不能公开的恋情,
    即便伴侣去世了,
    所以,失落也同样不能被公开。
    唯有偷偷摸摸的。
    生前,偷偷摸摸的经营恋情,
    生后,也是偷偷摸摸的面对失落。

    同志儿子因车祸去世了。
    留下他的母亲及同志伴侣面对这丧亲的失落。

    同志伴侣想办法完成已逝者的意愿:
    就是如何把已逝者的母亲的晚年生活安顿好,
    而不是让她住在安老院。

    所以同志伴侣不得不和已逝者的母亲开始建立一段“看似是家人却又不是家人”的关系。

    这样的关系,很别扭。
    因为同性恋的关系不曾被公开,也没有被承认,
    只单纯以已逝者的最好朋友的身份来陪伴已逝者的母亲。

    当母亲逼问同志伴侣:“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你为什么要帮助我?帮助我了,又发脾气?你帮助我的动机是什么?”

    同志伴侣没有办法公开当初长达四年的同居关系。
    只能把所有的状况,归为“我是为你好”、“我是可怜你”的出发动机,来继续陪伴这位丧子的母亲。

    母亲不谙英文,
    同志伴侣也不谙华文,
    就这样聘请了一名女性来翻译。

    整个陪伴母亲的过程都一直需要被翻译。
    即便在吵架,还是一直被翻译着。

    直到,同志伴侣鼓起勇气揭开自己内心那份厚重的失落,
    同时也承认他与已逝者的身份及关系,
    这份真诚已经超越了言语。
    两人,一个说英语,另一个说华语,
    根本就不用再透过翻译。
    真诚,超越了文化的差异、语言的障碍。
    让两个人一同哀悼他们失去一个心里很重要的人物。

    是的,失落其实只需要坦诚。
    可能再走前一些,关系其实也只是需要坦诚。
    可是,这坦诚,需要勇气,也需要冒险。
    勇气及冒险来对抗大文化的藩篱、规则、篱笆、墙围等等。

    所有的 disenfranchised grief,被剥夺的哀伤,
    都需要勇气及冒险来掀开它。
    这真不容易。

    最后,母亲牵着同志伴侣的手说:“我嫉妒你。我的儿子重视你多过我。”

    母亲在结尾的时候,也说了一段很漂亮的话:“不是我抓住我的儿子不放,不是我要他感觉内疚。而其实这内疚会一直都在的。当儿子看见母亲变老的时候,儿子就会内疚。就像你的孩子看见你变老,他就会内疚。”

    这番话,导演很有企图心,他想表达内疚是无所不在的。 尤其是作为儿女的我们,内心自己就自然差生一名审判者,来评断我们作为儿女到底对父母好不好。要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内疚就会油然而生。 这是关系里,自然产生的现象,而非与文化有关。这是导演的 message。强烈,有力。


    ***

    一首李香兰的歌曲、
    一朵漂亮的Hydrangeas(花朵)、
    一张棉被的味道、
    一幅复古的墙纸、
    都承载了许多过去的回忆。

    那些回忆里,难免会勾起失落的感觉。
    可是,就是这些歌曲、花朵、棉被及墙纸,
    让我们无法失去那些和往生者的互动。
    促使自己在头脑里,不断重复又重复。
    对我而言,这些遗物,才是最珍贵的。

    不想忘记这些失落,无非就是因为想把往生者留在生命里。
    在流动的岁月里,让过去的这些回忆轻轻摇晃 (lilting)。
    因为,里头有爱,里头有思念。
    哪怕是无法公开的恋情、或是无法坦诚的亲情等等。

    这部电影,情节很简单、没有大起大落,
    就是这么坦诚地把这社会说不清楚的失落,给拍出来。
    单单这份勇气,值得我给导演及编剧一个大赞!

    嗯。说完了。

    **

    少少的有关哀伤辅导的专业术语。

    这世界上,有一种哀伤,它叫做 Disenfranchised grief。
    什么意思呢?

    被剝奪權利的悲傷(disenfranchised grief):指個人在某個失落後,經驗到的悲傷是無法或不能公開被承認、无法公開哀悼或无法獲得社會支持。是因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承認失落的重要性以及拒絕給喪親者一個公開表達感覺的機會,暗中破壞了悲傷的過程 (Doka,1989)。可以區分成四種類型:

    a. 與死者關係未被社會認可時:通常發生於未包含於血親間的關係,如朋友、戀人、鄰居、養父母、姻親、繼父母子女、同事、照顧者、室友、師生、前妻、分手的戀人、同性戀者、婚外情的對象等。

    b. 失落事實未被社會認可:發生於主流文化沒有提供公開的儀式來悼念死者,如流產、胎死腹中、死產、墮胎、寵物死亡等,也沒有提供相關的社會支持給予有此類經驗的人。

    c. 喪親者本身未被社會認可:因為個人能力的缺陷或年齡的關係而被主流文化認為沒有悲傷的能力,如:幼兒(童)、心智障礙、老人、精神病患等。

    d. 死亡的形式未被社會認可:指死亡的形式是社會所不允許時,也使得喪親者無法獲得社會支持,如:死刑犯、自殺、AIDS患者。

    **

    以量
    20/10/2015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