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精神健康問題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精神健康問題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精神健康問題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精神健康問題產品中有8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6萬的網紅康健雜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研究:中年人壓力來源多,健康危機上升 三明治族必做5件事】 英國研究顯示,1/3的中年人有慢性背痛、精神疾病和高血壓等多種健康問題;在中國,每年有60萬人猝死,其中絶大多數都是中年男性… 人到中年,往往是社會與家庭的「頂樑柱」。然而,研究顯示,40多歲的人由於多方壓力巨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萬的網紅巴打台,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14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6C64obOzk1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精神健康問題 在 HF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1:57:39

Hf X Mind HK專欄 💡不是每個人都有良好的精神健康。擁有良好精神健康的人通常都有這樣的表現。不如一起來看看吧!⁣ ⁣ ⓵ 感受和表達不同正面與負面的情緒。良好的精神健康不一定代表我們時刻都要保持正能量,因為出現不同情緒是人之常情,能與我們的情緒連結也是良好精神健康的一種表現。⁣ ⁣ ⓶ 對...

精神健康問題 在 HF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04:04:47

Hf X Mind HK專欄 💡關於精神健康這回事⁣⁣ ⁣ 生活很多事情也不是非黑即白。而我們的精神健康也一樣,它是一個連續體。☁️⁣⁣ ⁣ 我們大多數時間都處於較好的精神健康狀態:我們能夠擁抱自己的情緒、知道身邊環境正在發生的事;我們仍然可以處理生活中的壓力、面對改變與不穩,每日如常地生活和工作。...

精神健康問題 在 DSE英文|港大英文系+翻譯系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05:50:21

急救牌系列(二) [#vocabno開心share🌋 ] 上次個post講咗兩個我有既 physical first aid 證書,今日就講下 mental 嘅急救證書,即係Mental Health First Aid (MHFA)啦。 大家第一條會問嘅問題通常都係:咩叫MHFA啊?如果你ph...

  • 精神健康問題 在 康健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2 18:45:49
    有 33 人按讚

    【研究:中年人壓力來源多,健康危機上升 三明治族必做5件事】
        
    英國研究顯示,1/3的中年人有慢性背痛、精神疾病和高血壓等多種健康問題;在中國,每年有60萬人猝死,其中絶大多數都是中年男性…
          
    人到中年,往往是社會與家庭的「頂樑柱」。然而,研究顯示,40多歲的人由於多方壓力巨大,平時滿負荷運轉,開始出現健康危機,包括精神健康問題、2型糖尿病以及一些慢性病都呈上升趨勢。究竟原因是什麼?該如何逆轉?一起來了解⬇️⬇️⬇️
           
    -------------------------------------------
    📍追蹤康健IG,看更多健康飲食、醫療資訊與心靈雞湯>>https://bit.ly/3C63oAu

  • 精神健康問題 在 風傳媒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03 00:30:09
    有 14 人按讚

    國外有最新研究指出,孩子停課嚴重損害媽媽的精神健康,爸爸則幾乎不受影響...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呢?

    ---------------------------------
    ㊙LINE好友獨家全新服務
    http://bit.ly/3bTyVIZ

    🌊加入﹝風傳媒Telegram﹞,獨家內幕搶先看
    http://bit.ly/2Ta3nWR

    ♞國際政經強強聯手,風傳媒x華爾街日報,給您最權威的中英日全球新聞!https://bit.ly/2tehBg1

    🔥下載﹝風傳媒APP﹞,更多熱門資訊一手掌握
    http://bit.ly/2P4VOzg

    #停課 #親子教養 #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 #新冠疫情

  • 精神健康問題 在 阿柏醫師的喃喃自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16 10:19:24
    有 162 人按讚

    【你是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還是幫助者?】疫情相關的精神健康問題,你需要看這一篇!

    ——
    你因為這陣子的疫情消息擔心受怕、吃不下、睡不著,精神緊繃、暴躁易怒,這樣算不算是疫情的受害者呢?
    廣義地來說,你是疫情的受害者。

    那該怎麼辦?

    【趕快去找醫生!】失眠科、專看焦慮憂鬱、自律神經、家醫科、身心科、精神科都可以,趕快去看吧!

    不然怎麼辦?未來一年都躲在家中被窩嗎?
    若這樣躲有用,那麼就這麼做。
    若這樣躲沒用,就趕快找醫生吧!
    人們在長期高壓力的狀況下,會有各種身體症狀與不適,各方面的能量都會降低,甚至免疫力下降。

    原本可以好好休息恢復腦力,因為睡眠品質變差,所以早上起床看似睡了好久,精神卻反而疲憊。
    原本可以應付的工作,因為腦力能量下降,效率降低,無法集中精神。
    原本可以輕鬆結算的報表,因為擔心記憶力變差,要反覆確認好幾次。

    怪的是,每次確認,都發現「自己第一遍就記住了」,既然如此,為什麼還不放心,要多檢查好多次呢?

    小孩子已經送到安親班上學,是熟悉的校園環境、老師也答應會隨時回報狀況、孩子們也精神活潑。

    但怎麼看到新聞,又開始擔心孩子安全,內心不安呢?
    要接回家嗎?要自動停課嗎?孩子沒人照顧,我要請假嗎?
    找誰來帶呢?保母有空嗎?保母安全嗎?

    明明應該是安全的環境、安全的計畫、安全的措施,
    怎麼越做越緊張,越做越不安?
    明明資訊越多應該越可以未雨綢繆,怎麼新聞越看越害怕?手機越滑越快,病毒好像越來越靠近身邊?

    今天喉嚨癢癢的,不像是感冒。怎麼身體有點疲倦?感覺怪怪的?
    突然回想起昨天搭捷運時,旁邊的男子口罩沒戴好,咳了兩聲。
    想起前天經過建築工地時,烈日下戶外陰涼處群聚的工人好幾個沒戴口罩。

    越想越不對勁,身體的不舒服又更明顯了!

    篩檢站大排長龍,想去又不敢去,徒增感染風險。
    想知道自己怎麼了,上網查詢資料,越查卻越害怕。

    鼓起勇氣問問身邊的家人朋友,得到的只有謾罵或嘲笑:
    「我不是早叫你去打疫苗了嗎?誰叫你不聽?」
    「你想太多了吧?緊張兮兮的,這樣很笨耶!」

    好挫折,又好生氣。對別人生氣,也對自己生氣。
    坐在辦公室椅子上,偷偷吞了一顆普拿疼,好像有好一點,打起精神做自己的事。

    旁邊同事口罩沒戴好,露出鼻孔,鼻孔還有毛。
    終於忍不住大罵:「你把口罩給我戴好!」氣到不行,氣到下班還在氣。

    【趕快去找醫生!】儘管醫生不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無法讓你隔壁的同事乖乖戴好口罩,但醫生可以盡量給你一些建議、一些安慰、一些支持的力量。

    小小的改善、小小的祝福,可以補充小小的能量,一點一滴,讓難過的日子,繼續走下去、再撐一段路。

    就醫小提醒:

    【1.我到底需不需要吃藥,吃藥會不會有副作用?】

    答:醫生開藥,補充腦部能量、讓身體舒壓放鬆,你就放心吃吧!
    若長期失眠焦慮、緊繃易怒,不但身體免疫力下降、還影響工作效率,甚至破壞心情跟人際關係。

    【2.吃保健食品有沒有用?】

    答:如果一個「物品」的效度那麼好,那麼科學家就會將這個物品的成份純化,做成「藥丸」。
    反之,若這個物品的效果差,可有可無,純化了也沒用。於是等級無法升高到「藥品等級」,於是只能落在別項歸類裡。

    若有效,就吃。
    若保健食品沒效,還是聽聽國家認證的專科醫師建議,接受健保制度的合理治療!
    給予你的處方及藥品,都是國家認證的藥廠出品、通過健保審核的配方。真有問題,健保署跟國家替你背書。

    【3.我這樣會不會浪費健保資源?】

    答:不會。因為全國全年健保預算是固定的。
    你多去看,預算也不會多出。
    反之,你不去看,不但要長期忍受痛苦,還影響工作及生活。社會少了一個做事謹慎、工作認真的國民,對整體來說也是損失。更何況:拖延下去,病情並不會自動改善。

    【4.我去看醫生,結果得了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怎麼辦?】

    答:你不是因為去看醫生才得了這個病,也不是因為吃了這個藥才會得這個病。
    是因為苦於症狀、受不了了、瀕臨崩潰才去尋求協助。
    若你的家人朋友面臨一樣的困境,愛莫能助之外,你也會鼓勵他們去看醫生的,不是嗎?

    相反地,無論是醫師的建議也好、透過支持自己想開了也好、藥物治療改善症狀也好,只要有小小的改變、一日一日的改善。症狀減輕或消失不見了,那麼原本在意的問題不再是問題,苦惱的不再纏饒於心。憂鬱焦慮這些名詞,對你來說就不再重要了!

    當你變得健康,先前的苦痛感消失不見了,你根本就遺忘有這件事。
    「失眠改善之外,你之前說經常頭痛、腸燥,這些有改善嗎?」我看診的時候問病人。
    「頭痛?腸燥?對齁,我以前經常這樣。但已經好久沒這樣了。」
    「是嗎?太好了,有改善了對吧?」
    「是啊!要不是醫師你問我,我都忘記我之前每天頭痛了呢!」病人笑著說。

    治療就是這麼一回事。病人因為十種症狀而來,回診的時候只記得自己剩下的一兩種症狀,跟醫師報告還沒治療好的部分。
    往往忘記已經改善的七八種症狀,因為消失了,也就無需在意啦!

    【5.短短聊幾句,醫師就能了解我,知道我的狀況嗎?】

    答:醫師再怎麼了解你,「不會比你更瞭解你自己」。
    醫師了解你多少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透過醫師的分析,更了解你自己」!
    當你改善了之後,「你將清楚知道自己改善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只有你自己知道,不需要透過別人來告訴你」。

    【6.我吃這些藥,會不會上癮?】

    答:藥物本身合理使用,相當安全。讓人上癮的不是藥物,讓人上癮的是「改善的感覺」。
    痛苦很久,痛苦減少的感覺,相當舒適。
    壓力很久,壓力釋放的感覺,相當舒適。
    孤單無助很久,被了解支持的感覺,相當舒適。
    當你用盡辦法徒勞無功,終於有一條繩索能拉住你,相當舒適。

    飢餓很久的人,飽餐一頓後,將來不再希望忍受飢餓。
    痛苦很久的人,發現原來有改善的方法,希望將來不再痛苦。

    醫師、治療、藥物不是完美的解方,但是一種「改善的選項」。
    當你沒有其他改善的選項時,只好選擇這種。
    但若你已經耗盡能量,怎麼有力氣去尋找其他改善的選項呢?
    當你要跨過一條河,出現一座橋,你也只能先走這座橋過河,這是不得已的辦法。
    若藉由這座橋到達彼岸,可以逐步改善。那麼等到力氣充足了之後,再慢慢搭別座橋吧!

    在你完成很多橋之前,你只有這條橋可以過河。你總不會說:「我對這條橋上癮」吧?

    【7.除了看醫生接受治療外,有沒有其他改善的辦法?】

    答:有,任何有幫助的方法,都可以嘗試看看。
    運動紓壓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求神問卜通通可以。
    只要這些辦法有效,都可以去嘗試。

    「都沒效怎麼辦?」病人這麼問我。「醫師你講的我通通都做過了呀!」
    「我當然知道這些辦法對你沒效,若有效,你怎麼會踏進門掛號呢?正因為我理解這件事,所以不會給你這些無效的建議呀!」
    「醫生你是說:瑜伽騎腳踏車有氧運動都沒用嗎?」
    「我是說,你已經很努力,這些都有做。但若有效你就不會來看我門診,對吧?但這些說不定對其他人有效呀!因為其他人有效,所以他們獲得改善,所以沒來看門診。但那是別人呀!不是你。對別人有效對你卻無效的建議,這種建議不切實際,對吧!」

    【8.我要治療多久,才可以不吃藥?】

    答:你吃藥的第一目標不是「改善症狀」,第一目標是「盡可能恢復正常生活」。有些人治療效果只有一點點,症狀只有些微改善。但逐漸能累積能量,工作效率及日常生活逐漸回到常軌,那麼我們會說這是個有效的治療。

    很多病人只糾結於「吃藥、不吃藥」。勉強自己停藥,結果生活再度失衡,這是本末倒置。
    治療失眠,第一步我們關心睡眠有沒有改善。
    睡眠改善了我們繼續關注:隔天有沒有精神改善。
    精神改善了之後,我們問:工作效率有沒有改善、生活有沒有回到平衡。
    這些都改善了之後,我問:心情有沒有改善、能不能感受到快樂與平靜?
    一步步疊加,就是整個人有沒有活力動力、對未來是否有希望與充實幸福的感覺。

    藥物,在這種巨大的改善之下,只是一個小小的註腳罷了。

    【9.標題所說疫情的受害者、避難者、幫助者是什麼意思?】

    答:當你受到疫情影響,身心遭受痛苦,可以說是受害者。
    若影響不大,但疫情依舊影響個人,長時間待在家裡,歲月靜好,享受自己的小確幸,那麼算是「躲避亂世」的避難者。好好待著,就是替全體防疫盡一分力。
    若能量充足,自保有餘,那麼我們可以慢慢去試著幫助他人,散發正能量、接納負能量。

    當網路上都在謾罵一切時,我們願意心平氣和地進行討論。
    當網路資訊都集中在疫情時,我們願意專注在生活中的其他美好。
    當身旁的路人不戴口罩時,我們不指責不謾罵、也不是非得上前干涉規勸。

    「爸爸,為什麼那個人不用戴口罩?」孩子問。
    於是我們花時間成本慢慢跟孩子說。「防疫是需要成本的。那個人可能忘了,可能不在意,也可能他沒有成本去因應防疫成本。他可能很熱、真的很熱,要在烈日下工作。我們整天吹冷氣,所以口罩戴得住。他到便利商店吹冷氣,是因為他整天都很熱。我們東西買買就好,回家吹冷氣。他口罩可能不好買,沒時間去買,可能口罩放在車上,好幾天用一個。我們家裡口罩有一整箱,每台車跟公司、家裡、你的書包都有一盒乾淨口罩,有點臭臭就換掉。他可能沒辦法這樣。」

    我們將珍貴的情緒成本用在「我們所珍惜關心的家人身上」。總有些人觀念不同、自由不同、採取的措施也不同。

    不需要攻擊或干涉不同作為的人。包容也好、發怒也好,這都需要能量、也需要消耗大腦跟情緒成本的。在這關鍵時刻,能量省著點用,多關愛自己的親友吧!

    【10.我在戶外空曠處,空氣流通,我需不需要戴口罩?】

    答:我相信沒有人故意傳染疫情給別人。戴口罩不但為了自己,也為了別人。研究顯示,若受感染的人沒戴口罩,那麼即使其他人全部都戴口罩,室內的口罩防禦率也會降低。

    邏輯盲點是:受感染的人不是故意沒戴口罩的。
    或著說:沒戴口罩的人,通常覺得自己沒有受感染。
    或著說:你以為你沒問題,也不會故意害別人,但你沒戴口罩,就是暴露風險給自己跟他人。
    白話一句:外國經驗:無症狀感染的人很多。不知不覺散佈病毒,受感染者自己自始至終沒發病。若是年輕人,即使發病也挺得過去。受害的是老人,以及無法注射疫苗的小孩。

    你若是「避難者」,又不想戴口罩,那麼請好好待在家裡獨處。
    你若是「幫助者」,請戴好口罩,為了自己跟別人。

    ——
    歡迎轉載

  • 精神健康問題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8-14 10:30:00

    香港今日社論2020年08月14日(100蚊花旦頭)
    https://youtu.be/6C64obOzk1E

    請各網友支持, 課金巴打台
    (過數後請標明所支持的節目或主持, 把入數收據WhatApps 至 : 94515353 )
    - 恒生 348 351289 882
    - 中銀 012 885 1 086914 9
    ( 戶口名: Leung Wai in Tammy)
    - 轉數快FPS 3204757
    - PayMe 94515353
    - Paypal : tammyleung96@yahoo.com.hk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報社評
    美國政府要求,下月底起港產貨品輸往美國,必須更改原產地標記,由「香港製造」改為「中國製造」。香港出口到美國的本地製造產品, 一年總額約為30億港元,華府新規例對本港經濟和外貿的實際影響不大,然而華府的做法,明顯有違反世貿規定之嫌,香港單獨關稅區地位,並非美國「賦予」,而是世貿所有成員承認,港府應向世貿投訴,據理力爭。「香港製造」是國際認可的品牌,亦是產品質素和信心的保證,見證了港人的靈活、創意和努力,華府針對港貨原產地標記的政治化操作,目前未見有其他國家打算跟隨,只要港商不斷奮發求進推陳出新,當可繼續得到國際消費者青睞。1950及60年代,香港製造業騰飛,國共內戰後大批企業家和資金南下、1950年韓國爆發西方對華禁運,以及戰後歐美經濟復蘇,對價廉物美消費品需求殷切,均為香港出口導向輕工業發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外部條件,加上港人刻苦拼搏,做事反應快夠靈活,成功將「香港製造」(Made in Hong Kong)打造成為享譽國際的品牌,大量紡織品、鐘表和塑膠製品出口歐美。

    蘋果頭條
    美國總統特朗普接受《霍士新聞》訪問時再度炮轟中共,指香港在中國的加強操控下永遠不可能成功,又指本港金融中心在中國收緊管制下將「玩完」,沒有人會願意在港做生意。(Hong Kong can never succeed having China as opposed to the thousands of geniuses that ran it, having China run it......The Hong Kong markets will go to hell. Nobody’s going to do business.)美國早前取消香港特殊待遇,特朗普指,香港喪失特殊地位,意味失去吸引商界、與紐約和倫敦同作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能力。他又指,以往中美建立了長期關係,以巨額資金流作激勵解放香港,不過一旦中國採取強硬侵略性手段,他會「將一切收回」。

    東方正論
    「反中亂港有奶水,愛國愛港飲鏹水。」這句話絕非一時戲謔,而是特區的真實寫照。壹傳媒股價在黎智英被捕後大升大跌,連續多日出現異常波動,周內上落幅度達八成二之巨,猶如變魔術一般。最耐人尋味的是,兩大中資行竟然是壹傳媒這浪升幅中最大的淨買入券商,難怪外界再次質疑,中資到底扮演甚麼角色,何以每次皆在淫媒爛果危難之際提供奶水打救。壹傳媒股價連日異動,早已引起市場關注,周一創下歷史低位○點○七五元後,隨即開始坐過山車大起大落,周二炒至高位一點九六元,昨日又被質落○點三四元,由周內高位大幅回落八成二,收報○點三八元,跌四成一,成交額二點六八億元。

    星島社論
    香港第三波疫情肆虐,多宗確診個案源頭不明,增加政府撲滅新冠肺炎疫情難度。為有效找出社區的隱形患者,政府多個部門都正商討不同措施,包括利用科技遏制疫情蔓延。本報獲悉,政府本周初向特定IT供應商及大學發出招標郵件,希望尋找承辦商開發一套「病毒通知」系統及應用程式,一旦有用家確診,便可透過系統通知曾經在同一時間出現在附近地點的用家,以防止病毒擴散。消息指,政府下周截標,期望最快本月推出系統,初步希望於的士、醫院、政府機構及辦事處等地點試行,市民可透過掃描二維碼方式自願參與。政府於本周初向政府IT供應商名單及特定大學機構發出不公開的招標通知文件,內容是希望尋找承辦商「實施移動應用程序和支援服務以控制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傳播」(Implementation of mobile apps and supporting services to control spread of COVID-19)。

    經濟社評
    疫下正常生活被打斷,不少人屈在家中苦悶鬱結,近半港人精神健康轉差。疫境抑鬱是全球性社會現象,港府宜及早正視問題,大家亦要學習如何正向面對疫境,要以「3不停」心態,即不停止聯絡、學習及盼望,尤其不要停止盼望,方能平常心應對,確保抗疫不疲勞。昨天有精神病服務團體,公布疫情對精神健康影響的調查顯示,在1至5月期間,43%受訪者覺得精神健康轉差,近一半人感到孤獨。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較早前的調查也發現,在社運和疫情夾擊下,近74%人出現中高度抑鬱,約41%人出現中至高度創傷後壓力徵狀,36%更同時出現上述兩種精神健康問題徵狀。無獨有偶,經合組織(OECD)對48國的15歲至24歲青少年進行的調查發現,整體55%受訪者覺得疫情令精神健康變差,而英國出現這情況的人更高達8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