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 我的臭Ore,今天姐姐鼓起勇氣
慢慢寫下我們的故事,紀錄下此刻的心情。
依稀記得高中時很風靡ㄧ種養寵物的電玩遊戲
裡頭有只狗狗讓我為之瘋狂,他叫小地瓜
身上有黃白色的區塊,雖然不知道是什麼品種
但告訴自己未來ㄧ定要養ㄧ隻很像他的狗狗。
從小我的夢想就是養只狗,卻沒成功說服我媽過
高二那年,因緣...
Hi 我的臭Ore,今天姐姐鼓起勇氣
慢慢寫下我們的故事,紀錄下此刻的心情。
依稀記得高中時很風靡ㄧ種養寵物的電玩遊戲
裡頭有只狗狗讓我為之瘋狂,他叫小地瓜
身上有黃白色的區塊,雖然不知道是什麼品種
但告訴自己未來ㄧ定要養ㄧ隻很像他的狗狗。
從小我的夢想就是養只狗,卻沒成功說服我媽過
高二那年,因緣際會下在台中找到了Oreo
從ㄧ個手掌心大小,直到現在變成歐利老爺爺
那時編盡理由試著說服極度排斥養寵物的周媽
“這是學校生物課的作業,分組同學要ㄧ起輪流養🤣”
中間幾經波折,最後歐利成功擄獲我媽的心,就這麼養了13年🤣
10幾年前養科基的人並不多
走在路上很多人都說:”這個狗狗好奇怪!腿跟他主人ㄧ樣都短短的🤣還沒有尾巴耶!”
(這句話我很習慣)
ㄧ開始我以媽媽的姿態在這個家照顧著你
也ㄧ直覺得自己身分就是你的母親
誰知道ㄧ向不喜歡動物的周媽也被你的可愛給融化
突然有天就這麼破壞家裡人物關係圖:
”來!Oreo 過來媽媽這裡”。
那ㄧ刻起,我身分秒變姐姐,也在家裡地位越來越低(周媽心中priority 永遠是oreo)
你從小就是個小紳士
肚子餓了不會叫、口渴了不會叫
也從來不會搶我們手上的食物,靜靜在旁等
等到口水都流到地板,再繼續捲舌頭👅
動作慢的周媽媽每次都讓你等好久
(好啦!其實小時候會半夜跑去樓下廚房,偷翻垃圾桶,也會檢查媽媽買了什麼菜,其中最愛周媽買回來的地瓜🍠🤣)我們歐利從小最愛的就是地瓜!
調皮搗蛋之餘還是佩服你的驚人耐性與好脾氣
長舌婦周媽就像里長婆,常在社區與人抬槓
ㄧ聊隨隨便便就ㄧ兩小時
而你總是坐挺挺的在旁邊安靜等到她聊到爽
從來沒有脾氣。ㄧ直是貼心溫暖的寶貝。
小時候跟周爸爸ㄧ起征服了無數座山
雖然腿好短可是爬的超級快
每次都跑的比爸爸還高還快
好幾次差點走丟,很幸運的,最後還是找到了爸爸。
我帶你吃過最喜歡的早餐店吃玉米起士蛋餅
你當過電燈泡跟姐姐去過陽明山屋頂上看夜景🤣
我們也ㄧ起去過海邊玩
我穿著拖鞋不知道炎炎夏日的海灘沙子有多燙
你跳的好快以為你很開心🤣回到家腳掌都起水泡
我被周媽罵死也好ㄧ陣子不讓我帶你出去
當時我還把你丟下海,聽說狗不用學天生就會游泳
殊不知腿太短也好膽小怕水,差點溺水
在岸上只看到ㄧ個小頭、ㄧ雙銳利眼睛瞪著我🤣
以前我失戀難過,都會偷偷在家哭
這時候在旁邊的你,就會緩慢湊過來
眉頭皺起來在我腳邊並舔舔我的手跟腿安慰著
也因為看我常為情所苦,所以後來只要看到身邊有異性都會很激動
只要他們ㄧ靠近我,你就會對他們狂吠😏
衝過來就像摩西劃紅海ㄧ樣,朝我撲上要從中間把我們分開🤣
因為姐姐是你的,也是你最想保護的!!
每次朋友來我房間。你都要湊一腳在門口用頭撞門
直到門被成功撞出小空隙,聰明地用鼻子把門鑽開
我的房間很亂很擠充滿了衣服難以行走
但你還是會想辦法找到ㄧ個舒服的角落待著
對於我的所有東西都很好奇,每樣東西你都要聞ㄧ遍
你最喜歡我坐在地上把腳彎成三角狀
然後速速跑過來躺下,身體捲在我腿中間撒嬌翻滾
這是專屬你與姐姐的回憶
在社區散步時,小間隔水溝蓋你絕不會走過去
而是停ㄧ下然後用跳的,因為有次腳掉進去被我笑🤣還有!!每次我跟媽媽同時帶你出去散步
就會很ㄏㄧㄠ掰屁股扭啊扭,超級得意!
其實我心裡也超得意
因為我們家Oreo 真的是狗界貝克漢,超帥!
每天都跟你說好幾遍我愛你、謝謝你來到我們家
謝謝你陪伴著媽媽,我們不在家的那些日子
哥哥在英國、爸爸跟我在外地工作
你和周媽相依為命,陪伴著彼此。
這幾天整理你的照片,種種回憶洶湧而至
13年半,真的擁有好多好棒又精彩的回憶
說也說不完!以前我聽到朋友的狗狗生病、離開
我也會忍不住跟著痛哭,我真的好害怕那一天的到來。
即便到現在,我知道那ㄧ天也許接近了,還是沒有辦法想像若你離開後的生活會是什麼樣,但是又想給你滿滿的祝福
- 下輩子不要再當狗狗了🐶
寵物溝通娜亞老師說,Oreo很努力在忍痛並調整呼吸,也得意的告訴她,我撐過四個多月了!Oreo很天真很樂觀很簡單,想法只有ㄧ個:”我要繼續陪伴你們”還想告訴媽媽:”我不害怕身體壞了,但是會擔心媽媽,因為以後媽媽沒有我陪了會很孤單,希望媽媽能照顧好自己、不要偷懶,未來我依然陪著媽媽,只是換種形式....我只是這個身體壞了不能用了,我會在天堂慢慢等你,等著你再帶我去散步😄。”聽到這我真的哭爆
這ㄧ週明顯感受到腫瘤對身體的迫害
會很喘發出明顯叫聲很焦躁,真的很心疼。
我目不轉睛盯著你,你也盯著我,不敢睡覺
不小心睡著又突然驚醒努力抬頭
睜著大大圓圓的眼睛看看媽媽再看看我。我們都知道你害怕ㄧ閉上眼睛,就再也看不到我們了😔
很心疼你小小的身體,卻要與巨大的腫瘤們對抗。
動物之所以能深深療癒我們
正因他們的簡單與純粹。他的世界裡只有愛和我們
就是那麼直接。我們很珍惜這世的緣分,能做你的家人,這些珍貴回憶我會放心裡留念ㄧ輩子!
Oreo加油!你永遠是我生命中的摯愛😘
也想提醒大家,愛要及時,回家用力擁抱你的寶貝吧!
#thankyou#奇蹟男孩#oreo
#謝謝你用生命在愛著我們❤️
狗狗呼吸用力 在 癒天使的閱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在細節裡發現身體語言的流動】
第一次看《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 》(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 2001) 時,給我人生投了一顆震撼彈,我感覺到身體細胞每個都興奮的在顫動,也是我唯一看過最多次的一部電影。
.
為什麼我對這部電影有如此強烈的共振?
我透過此回顧內心的路徑與分析畫面情節整理出一些小細節來感受,算是一種運用知覺變化的紀錄,一種有感的學習。
.
▪️〔即使在一片了無生趣的空間,也能創造好玩的瞬間〕
.
我被艾蜜莉童年那種只跟自己玩的世界吸引,小時候我也是這樣長大的,因此對頻了童年孤獨感。
.
片頭開始就運用強烈的色彩、蒙太奇手法的畫面來詮釋女主角愛幻想的超現實風格,在煩悶無聊的生活找素材創造一種「靜默奇趣」,白膠沾滿雙手待透明之後撕下來、玩氣泡布、收集石頭打水漂、手插入穀物深處被冰涼填滿的舒適感、湯尺輕輕敲碎布蕾上的焦糖...,各種在無趣中找樂趣的創意法,讓無聊開始有料了起來,這種五感體會的爽快,是細膩的、療癒般的效用,這些樂趣也是某部分我曾經有過的人生體驗,我還有一個在童年經歷與阿嬤相處所收藏的樂趣想分享:我喜歡睡前用手背觸碰鋪床的棉被感受它冰涼的感覺,待發熱了之後再收手等待棉被繼續轉為涼,重蹈覆轍直到睡去,還有一種是因為依附阿嬤怕黑與怕孤獨,晚上阿嬤都很晚洗澡,每晚都要等待她洗完回來房間吹頭髮,才能看到她陪我入睡,於是吹風機的聲音算是在那個時候最具療癒與催眠的音樂,也是我尋得安全感的聲音來源。
.
▪️〔願力的啟蒙電影〕
.
我深度體會主角獨特的幻想空間與費盡心思的巧妙愛心,去完成他人心中的缺憾,我的感受力憑藉「女主角艾蜜莉將時光寶盒(年代久遠的童年玩具鐵盒),順利歸位給當時已經搬家的屋主(遺忘童年回憶的主人)契機開始了一場對自我實現的誓約:成為他人的天使」,內心也在當時默默的埋下一顆奇異之善的種子,無意識的在我心底提醒著我想完成的事,每當在現實中被無力感、匱乏感壟罩時,彷彿有一股無形力量的波動去引導我再次接觸這部電影的動機,包含電影配樂的音階觸動、靜心產生回歸源頭的感動、甚至是接觸到一丁點像(10%)艾蜜莉古靈精怪的特質人事物時,都會讓我憶起這部電影,讓我看見心理真摯的主體性,它彷彿讓我身體細胞活過來,真正的享受每一口呼吸,尤其是帶有回憶性的物品也能勾起心靈深處的思念,貪眷於時空記憶的感動。
.
▪️〔裸現的傷口:孤獨核心〕
.
在這裡我看見艾蜜莉的多次元人格,不只擁有喜歡創造驚喜的善良天使性格,同時內心也住著多位人格,兼具調皮愛惡作劇的整人專家、善用邏輯與觀察的偵探家、愛伸張正義的俠客...,而這位怪誕精靈的神秘女,將自己內心渴望被愛的感覺鎖在深層的心房裡,這種想愛又不敢愛的膽小脆弱,一種害怕面對現實,無人能進入的孤獨世界,讓我的某個意識層被照見著,電影風格醞釀一種無窮趣味特質的創造力與個人憂傷的感官體現,是我一直以來對生命多重面向的探索,為艾蜜莉值得高興的是,一位鄰居與艾蜜莉某個心境同病相憐的玻璃娃娃老畫家,因為病症的緣故,足不出戶只能在室內作畫,艾蜜莉為了讓畫家爺爺可以看見更多外面的世界,拍了很多有趣的影片送給他,因此為了回饋鼓勵艾蜜莉去勇敢追尋所愛,畫家對著艾蜜莉說:
.
「親愛的小艾蜜莉,你不是玻璃娃娃,你可以用力擁抱生命。如果你任憑機會流逝,漸漸地你的心會變得乾枯易碎,就跟我的骨頭一樣。去吧!大膽的去吧!」
.
在此片段,感受了忘年之交的互補友誼,淡淡的為彼此點醒心中明白自己最缺乏的精神核心。
.
跟艾蜜莉一樣,因為敏感細膩易受傷的靈魂,只能選擇將這些深沉的感受吞進心裡,用孤獨包覆著脆弱,在每個意識層次的深度自我整合中,都能看見我有艾蜜莉的影子。
.
當時看完電影之後,不管看了幾次,還是羨慕艾蜜莉可以跨出心中的膽怯,勇敢去愛擁有與自己相似靈魂的男人,到後來我才明瞭當時的心境,只是因為還未遇見我此生所渴望的靈魂,那種勇敢品質,是在靈魂認出彼此之後才能產生的深度堅決性。
.
▪️〔他們與我們.異與同〕
.
以前總會因為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害怕自己內心的孤獨,而想迎合身邊的人,也擔心自己的各種反應與行為妨礙到他人,到了學生時期漸進式地的發現並反轉,決定不活在他人期望的價值觀裡,開始使用內心深藏已久的反骨力量,去對所有事情詮釋不同程度的叛逆,我承認某個時段曾經也為了反而反的任性過,到了現階段,有意識的去觀察此現象,選擇在「異中求同,同中求異」。
.
反叛不是為了證明你的獨特,也不是為了博取關注,而是為了活出真實的價值與靈魂的自由才有的品質。
.
迎合不是盲信、從眾與膽小,也不是為了隱藏自我,而是因為尊重對方的相對觀,產生的一種慧見行為。
.
我們不一樣不是為了展現我是最特別的,是因為看見全世界的所有人,都是獨特的。
每個人的品質與潛力,包含生命故事,都值得我們去一個個品嘗,即便是無聊人生,也有著屬於自己獨特的劇本,願不願意醒來,決定於心靈洞見、生命體驗的遠見、自省的看見。
/
從我的文字裡,能感受我喜愛的程度嗎?我對於法式幽默的電影,也極為熱衷喜愛,包含電影配樂的音樂家揚.提爾森(Yann Tiersen)創作的鋼琴、手風琴風格,都成了我人生中的最愛,默默地成為我動態靜心(身體語言)的音樂素材。
.
Yann Tiersen - J'y Suis Jamais Alle
https://reurl.cc/eEQk2R
Yann Tiersen - La Valse D'Amelie (Live 2002 Rennes) 現場演奏版
https://reurl.cc/NrOxMm
Yann Tiersen - Comptine d'un Autre été l'après-midi. 1 hour (432hz)
https://reurl.cc/vqGLz1
.
法國人的隨性與優雅,也是我一直以來欣賞的,他們的文化,無時無刻透露出自在隨意的品味生活,電影某片段出現艾蜜莉正要捐款給一位流浪漢時,對方卻拒絕說:「我今日公休!」(專心陪著身邊的狗狗),這裡是我最被戳中笑點的地方,也是我看見他們重視生活品質的一種瀟灑自由態度。
.
我們的身邊與內心裡面,都有天使圍繞,這種名詞只是為了方便意象美化的一個溫暖的形式,包含我創立粉專(癒天使的閱章)的用意,也是為了讓他人理解:人人都是擁有自癒力的天使,也能成為他人心中的天使,自癒與療癒他人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是因為愛,所擁有的品質,我透過經驗、書與電影體會,紀錄活著的多重感受與內在情節產生的化學反應,嘗試用文字來描寫藝術語言,一章章的自我揭露來認識世界,同時也讓世界了解我的型態表現,我玩弄語言,期盼用多元的感官意象發現藏在意識底層的世界。
.
我想,這部電影的超現實途徑,會讓我渴望衝破幻象的實踐,去完成我此生未完成的事,迎那萬物,創造屬於我與他人連結的「益享」世界。
圖片來源
https://www.facebook.com/AmelieMovie/
狗狗呼吸用力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打一劑隔離採檢的心理疫苗 #如何應對隔離引發的情緒
本文章由 黃天豪 心理師 / 撰文 林長揚 / 製圖
.
疫情指揮中心在5/25宣布三級警戒要延長到6/14;緊接著在5/26,單日死亡率來到11人新高,累計本土病例逼近5000。我相信,病毒一旦進入社區,就回不去了;而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開始做更多準備。如同身在加拿大的賴孟泉醫師所說:「這不是三級四級到五月底或更久的問題。這會是整個2021甚至進入2022的議題。我們需要把目光放到一個不同的未來,而非幻想回到過往的正常。」
.
與此同時,也陸續看到許多人分享自身因為接觸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的經歷。無論PCR結果是陰是陽,那些過程呈現出「校正回歸」背後的實際場景。也許看著「校正回歸」,還可以覺得那只是數字;但是當發生在自己身邊,那就是切膚的真實。
.
然而,少有人提及如何因應這些過程中的心理衝擊。成功的心理準備在於「凡事儘量往好處想,同時仍有一小部份做最壞的打算」;這就好比先打一支「心理疫苗」,讓我們在遭遇這些情緒衝擊時,可以獲得「心理抗體」,安穩度過。
.
所以,這篇文章想談談:某天得知自己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與「採檢」時,我們可能 #有什麼情緒反應,又可以 #如何因應。
.
〈#恐懼〉
.
最近和一個因家人採檢(偽)陽性、被隔離兩天三採的朋友談過話。
.
他是醫事人員,有三個孩子,太太肚子裡還有第四個。當時,幾個孩子輪流出現上呼吸道症狀與發燒,加上他曾到過風險區域;於是幾天之間,他很警覺地分別帶出現症狀的孩子前往急診兩次。後來接到通知結果:他是陰性,但大兒子竟是陽性。於是,在接到衛生局電話的十幾分鐘後,老婆陪著大兒子坐上救護車先前往醫院;而他趕忙隨意收拾三大包行李,準備帶著兩個小的,再坐另一台救護車到醫院急診篩檢,也預備接受可能的住院隔離。
.
當時,他腦中滿滿的想法都是「怎麼辦?」
.
「孩子怎麼辦?他們都是高風險⋯⋯」「誰要陪孩子進去隔離?」「老婆懷孕了,怎麼照顧小的?」「可是現在沒有其他人可以來幫忙⋯⋯」「同事怎麼辦?」「隔離要準備什麼?」「要帶牙刷嗎?」「最近接觸過的病人怎麼辦?他們大多沒辦法好好照顧自己⋯⋯」⋯⋯
.
每想到一個「怎麼辦」,他的心就不停沈下去;但有些部分,甚至是連想都不敢想下去。
.
另一個寫下經歷的朋友是位臨床心理師。她接到通知,某天會談的某位個案確診。「當下腦袋一片空白,很不確定當天對方是否有拉下口罩,在這之前我已經和孩子在家宅了一個禮拜,若我是無症狀帶原怎麼辦,心理很不安。」
.
這陣子,有年輕且無慢性病史的確診者猝死,讓「隱形缺氧」的話題浮上檯面。這也讓許多年輕的學子惶惶不安、蠢蠢欲動,真的開始感到害怕。
.
「恐懼」,是人們在此刻第一個可能會出現的強烈情緒。我們感受到生死的威脅逼近,想要戰鬥(如果有對手的話)或逃跑(如果逃得掉的話),若打不過、逃不走,還可能進入凍結癱瘓。
.
「恐懼」,是為了提醒我們威脅有多靠近,提醒我們每日如常的生活其實可能是一種幻想。適當的恐懼,讓我們得以正視風險的存在、做出未雨綢繆的準備。
.
〈#自責〉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活在社群中。當想到自己可能影響到的其他人,會有另一種強烈的情緒出現:「自責」。
.
談到自責,不由得讓我想起SARS當年,好友兼同事心怡發燒疑似染疫,被居家隔離的經過。
.
當時,我們都在台大醫院實習。她在神經科,我和另一個同學勝翔在家醫科。疫情初起,人心惶惶;SARS是新的敵人,無人熟悉;學校對於是否要召回實習生,意見分歧。我們雖然會盡量避免在大樓間移動(當天只待在舊館做門診業務,或只待在新館做病房業務),但同學間仍忍不住抱團取暖、互相打氣。
.
就是這個忍不住,讓我們三人在某天中午一起吃了飯。而後當天傍晚,心怡發燒了。
.
她說,當時的她,其實沒有太多害怕,但想到我和勝翔,心中滿滿自責,反覆想著會不會因此害到我們。當打電話告知我們的時候,想要強顏歡笑,卻笑中帶淚。
.
作家 陳茻 最近也寫下一篇經歷,提到「第一時間想起妻小家人,而後馬上又想起我的學生。我開始回憶我上課的時候有沒有把口罩戴好。有吧,我有好好消毒吧,我如何如何。但無論如何去想,總有一股不理性的自責情緒緩緩升起。」
.
「自責」,不是犯錯的人才會有的情緒。當此之時,即使每天小心翼翼帶著口罩、噴酒精消毒的人,也無法百分之百確認自己不會被傳染。如果已經萬般小心,卻還是確診、更感染身邊最愛的親友,那樣的自責,其實比什麼都更龐大。
.
「自責」,讓我們感受到對身邊他者的強烈責任,讓我們真的看見他人的存在、把他人安危放在心上。適當的自責,其實會產生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讓我們對他人多一些慈悲與利他。
.
〈#無助〉
.
回到第一個故事中的朋友。當他去到急診,又是另一個挑戰。雖然在路上福至心靈,趕忙跟小朋友說了要「讓棉花棒到鼻孔裡探險」的故事,但實際上來到急診,篩檢的不舒服仍然是小朋友難以忍受的。於是,他一手抱著四歲多正在大哭的老二,試圖控制他被採檢;另一手還得壓著一歲多、採檢完也在大哭還掛著鼻血的老么。而三袋行李,身邊沒人敢幫忙、又怕地板髒,該放還是掛在身上?那模樣,說多狼狽有多狼狽。
.
沒有人能告訴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沒有人能回答他腦中那堆「怎麼辦」的問題。我幫他命名出當時那種強烈的感覺,其實不是恐懼,更多是「無助」。
.
陳茻也寫到:「有太多事我需要弄清楚了。我到底何時要被隔離?如果我確診,那妻子孩子該如何安置?孩子只有兩個月,有社工會接手嗎?我需要去篩檢嗎?有防疫專車會來嗎?什麼條件符合才會被匡列?沒有答案,只有不斷重複的台詞:『我們不清楚』『要等疫調單位』『要醫生判斷』電話那頭的聲音聽起來很茫然,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要生氣,我知道他也無助。」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實驗者讓狗待在籠子裡,每當警示燈亮起,地板就通電。通電時,狗可以跳過小柵欄,逃到沒有電的另半邊籠子裡。很快地,狗兒就學會「看到警示燈就跳到另一邊」。不過,心理學家後來做了壞心的版本:即使逃到另半邊籠子,地板還是有電。於是很快地,狗兒又學會了:「做什麼都沒用」;當警示燈亮起,牠會趴在地板上,縮起身體,等待電流過去。最後,即使把牠放回正常的、逃得掉的籠子,牠也仍舊會縮在地板等待,放棄得以不被電的機會。
.
「無助」,正是當我們認為「做什麼都沒用」時,心中最強烈的感受。我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或覺得自己嘗試了所有的努力,仍無法改變困境。這樣的感受,甚至可能讓我們看不見環境的改變與機會的出現。
.
「無助」,其實也是一種保存能量的方式,讓我們在真正無望的情境中,不浪費多餘的體力、腦力與心力。適當的無助,也可能讓我們願意放下尊嚴,開口尋求幫助,從而創造出過去未曾接觸到的資源。
.
〈#委屈〉
.
台北市議員林亮君,前陣子也被隔離採檢。她的臉書貼文有這麼一段:「同仁打電話給民眾,說由於我們辦公室有確診者,某日您前來服務處也將會被匡列,希望您要自主管理到某日,沒想到電話那頭是一陣狂罵『垃圾,你們都是垃圾!會害我得病不能出門』,也有民眾對我的確診同仁指指點點說一些十分難堪的話語。我實在很生氣,也十分心疼。」
.
前面那位帶著兩個孩子前往急診的朋友,也描述當他坐上救護車時,聽見鄰居用力關門、大聲耳語的聲音。後來他身邊謠言四起,甚至有來自其他縣市的朋友傳訊詢問,聽說有人確診云云(渾然不知他正是謠言的中心,而且其實他沒有確診)。沒錯,當疑似確診或確診時,可能會遇到最殘酷的人性:排斥。
.
中古世紀,歐洲蔓延著痲瘋病;高度的傳染性,讓世人極度恐懼。為了擺脫威脅,開始有人把病人放在船上,漂流遠方,史稱「愚人船」。於是,這些被排斥的異己之聲,再也沒有人願意聆聽。林亮君那種生氣與心疼的感覺,其實是一種「委屈」。
.
「委屈」是當我們自認沒有做錯什麼,卻被誤解、錯待、冤枉,卻無從辯解、無人聆聽、無法靠近時的痛苦感受。委屈的人覺得自己明明不是故意(染疫)的,卻感覺自己被(社會)放逐了。
.
「委屈」的人常常會生氣,因為我們心裡有滿滿壓抑的感覺想要釋放。委屈讓我們想要用力伸展、用力表達出自己。適當的委屈,其實讓我們更有勇氣挺身而出,矯正我們心中的錯誤。
.
「恐懼」、「自責」、「無助」、「委屈」,正是當人們接受到可能要「隔離篩檢」的通知時,可能會產生的初級情緒反應。至於後續最常出現的「憤怒」反應,可以參考先前另一篇「#息怒靜心 心法」。
.
現在,你已經看過四種不同情緒的故事。如果可以,接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照著以下的步驟做。
.
—— #模擬Simulation ——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將自己帶入上述的場景,體會那樣的心情。
.
如果這些故事真的難以帶入,也可以回想一個「可比擬的經驗」。
.
什麼是可比擬的經驗?例如孩子雖然無法真正理解失去摯愛的傷痛,但也許可以想像心愛的狗狗過世,或是最愛的糖果紙被丟掉。這種「失落」的經驗看似天差地遠,但是仍然算是某種「可比擬」的失落經驗。
.
因此,我們也可以分別想像一個可比擬「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人生經驗,並且體會這段回憶帶給我們的身體感覺、想法與情緒感受。
.
這些引發出的情緒,就是「心理抗原」。
.
—— #喚醒Evoc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回想一下:當時的自己,是怎麼度過的?問題是如何解決的?如何超越當時的恐懼、自責、無助、委屈,來到這裡的?運用了什麼資源?得到了什麼幫助?創造了什麼樣的結局?學到了什麼經驗?得到了什麼成長?
.
其實,我們的生命中,早有許多成功因應的經驗;只是在情緒高張的時刻,那些內在的資源會被我們「忘記」。很多時候,我們不一定需要學會全新的能力,而是需要辨識出這是我們已經完成的挑戰,將我們的舊能力重新組裝起來。
.
因此,我們要找出這些能力,並且好好體會當知道自己「可以做到」(因為我們其實已經做到過)時,心中升起的自信與能力感。
.
這種被喚起的自信,就是「心理抗體」。
.
—— #鞏固Consolidation——
.
現在,做一個深呼吸。把過去曾經成功轉化困境的自信,融入現在的場景。想像自己今天忽然得知接觸過確診者,需要隔離採檢,知道自己可能會出現「恐懼」、「自責」、「無助」、「委屈」的情緒。然後——準備好面對它!相信自己可以度過、也知道自己可以度過,更知道這些情緒不會擊垮自己。接著引導自己想像,在那樣的時刻,自己正專注在接下來應該採取的適切行動中。
.
我們仍然可以有情緒,然而我們得以讓情緒留在「適當的程度」,並且帶給我們最大的幫助。
.
現在,當完成以上「SEC」步驟後,再做一個深呼吸,感謝自己花時間看了這篇文章,做了練習,帶給自己力量。
.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個簡單的「SEC」步驟中,為自己秒打一劑「心理疫苗」。果若事件發生(我們每個人現在真的必須要把這樣的可能性放在心中),便能有足夠的心理抗體應對;同時,因為這樣的心理疫苗,也讓此刻的自己更加謹慎: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與移動。
.
甚至,也可能幫助我們彼此,獲得群體的心理免疫,讓我們的社群,變得更強壯。
.
因為,我們真的同島一命。
.
--
.
📒延伸資訊:
.
◼️ 文章中提到的陳茻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 文章中提到的林亮君的經驗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4181225211899150&id=100000351387623
.
◼️天豪與長揚之前製作的息怒靜心五步驟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1263768678590
.
◼️心理師想跟你說製作的的隔離心理學
https://www.facebook.com/KnKpsy/posts/360524175419216
.
◼️台大心理系陳淑惠老師翻譯的家長/照顧者協助家庭因應COVID-19疫情指南
https://www.facebook.com/suehuei.chen/posts/4683708274989717
狗狗呼吸用力 在 護士Vi媽三小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農夫耕種體驗🥕》
#這是我自己拔的🥕 #護士Vi媽playgroup
#純分享體驗 #有機種植 #嘗試農務工作
#採摘新鮮有機蔬果 #自己摘菜自己食
你們有無唔肯食菜既小孩🌱?
三小火總有一些階段不肯食菜🤦🏻♀️
週末帶三小火到親戚的上水的私人有機農地
除了讓他們嘗試農務工作🧑🏻🌾
希望他們體驗農夫辛勞工作
明白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從而 #珍惜食物
親戚園主很善良和有耐性❣️
有機農地的蔬果全部自己耕種🥬
有蕃茄🍅、荷蘭豆、椰菜、紫椰菜、生菜
菠菜、甘蔗、蒜頭🧄、紅蘿蔔🥕、紅菜頭🔴
無化學肥料無殺蟲劑
農務工作有很多:鬆土、除草、播種、疏苗、移植、施肥、淋水等
今天三小火第一次落田都無膽怯
初嘗最令人興奮的淋水和收割🈹️
最有滿足感係拔紅蘿蔔🥕和紅菜頭🔴
用力抓緊紅蘿蔔🥕頭頂的的草草
#充滿神秘感 🪄
不知到拔出有的是什麼樣子
平時街市買的都是把那些生得靚靚仔仔的紅蘿蔔🥕放出來
但原來同一塊田所種的紅蘿蔔生長速度都有分別
有粗壯的 也有弱小的
有長條型 也有圓波型
有雙連體和三連體
我自己都大開眼界😆
(想知粗壯同弱小有幾大分別,最後一張圖可見)
#體驗活動融入幼兒生命教育
親戚園主將滿滿的一籃蔬菜🥬送俾我地
足夠這一星期食蔬菜🥬的份量🤩🤩
非常感謝💕🙏🏻
當小農夫辛勞過後🧑🏻🌾
自己摘的青菜零舍好味
晚上的青菜三小火即刻清晒🌱🎉
呢個星期我都會用同樣招數叫他們食菜🤣
🎡其他親子遊玩回顧🎡
1. 中環摩天輪有驚喜 https://bit.ly/37Pij5I
2. 無人島的天空之鏡 https://bit.ly/2X1bOX1
3. 啟德郵輪碼頭跑道公園 https://bit.ly/2Rlf9wR
4. 模擬城市迷你小街道 https://bit.ly/35GZvTf
5. 巨型渠管捐山窿 https://bit.ly/3eFd1ee
6. 瘋狂穿插吹氣城堡與超興奮鴨子電動船 https://bit.ly/2Wa7TXj
7. 三小火放電去郊遊 https://bit.ly/2JkEdUo
8. 小孩狗狗蕉坑共享郊遊樂 https://bit.ly/38cVZmj
9. 摘士多啤梨🍓初體驗 https://bit.ly/2MQYkLr
10. 呼吸一口迪士尼空氣 https://bit.ly/3sIrs7T
11. 市區影紅葉🍁尤如置身加拿大湖景 https://bit.ly/3oYWS70
12. 回到古代去旅行 https://bit.ly/3dgrHBW
13. 執葉子學習生命循環 https://bit.ly/3bf7R7s
🌸🌸想繼續留意護士Vi媽的分享🌸🌸
💕Fb: https://www.facebook.com/護士Vi媽三小火-100749595031321/
💕IG: https://www.instagram.com/nursevimom/
💕MeWe: https://mewe.com/p/nursevimom
💕Blog:
🌻https://blog.ulifestyle.com.hk/nursevimom
🌻 https://blog.she.com/nursevimom/
🌻https://nursevimom.wordpress.com
💕Trip moments: 護士Vi媽三小火
#護士Vi媽三小火
#hkbaby #hkmama #hkmom #香港媽媽 #hkmamablogger #parentingblogger #親子博客 #三寶媽媽 #親子kol #育兒生活 #親子日常 #護士媽媽 #親親大自然 #親子好去處 #假日親子遊 #親子活動 #like4likes #kid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