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水果釀酒原理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水果釀酒原理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水果釀酒原理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水果釀酒原理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解憂餐桌。小米釀製05》 有了酒麴,有了小米,那就釀酒吧! 在我讀過的文獻中,原住民的釀酒方式有三種,包含了咀嚼法、壞飯法以及麴造法。其中最引人側目的當屬咀嚼法,又稱為嚼酒法,意指將米穀煮熟後,用嘴中的唾液澱粉酶分解澱粉,再吐出與與煮熟搗碎的米穀混合,放到甕中數日,讓澱粉分解的糖分...

  • 水果釀酒原理 在 徐仲風味學 從產地到餐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8-09 08:23:59
    有 87 人按讚

    《解憂餐桌。小米釀製05》


    有了酒麴,有了小米,那就釀酒吧!


    在我讀過的文獻中,原住民的釀酒方式有三種,包含了咀嚼法、壞飯法以及麴造法。其中最引人側目的當屬咀嚼法,又稱為嚼酒法,意指將米穀煮熟後,用嘴中的唾液澱粉酶分解澱粉,再吐出與與煮熟搗碎的米穀混合,放到甕中數日,讓澱粉分解的糖分提供酵母菌作用,最後醞釀成酒。在《臺海使槎錄》中記載,僅有少女被允許咀嚼米穀,在《裨海紀遊》則記載,全族男女一起咀嚼米穀,如此如此,熟讀玩味,頗覺有趣,然而不論記述為何,現在都少見這種釀法,一如用煮熟米飯滋長麴菌的壞飯法,通通在現代食品衛生的概念下,消逝於時間長河。


    不管是哪一種釀造法,只要原料是穀類,原理都是利用澱粉糖化酶,將穀類澱粉轉化為葡萄糖,接著空氣中的酵母菌(或者酒麴中)上場,利用葡萄糖開始無氧發酵,形成二氧化碳和酒精。隨著發酵時間增加,酒精濃度逐漸上升,風味漸漸改變。當發酵完成後,氣泡(二氧化碳)不再大量產出,此時若將酒醪過濾後直接裝瓶,酒中的酵母菌會繼續作用,產生啤酒般的氣泡現象,除非裝瓶後加熱消毒,以高溫滅殺酵母菌(必須低於乙醇的沸點78℃),氣泡才會消失。


    掌握原理,就能調整滋味,撇除酒麴的影響,若以小米作原料,發酵時酸度高過甜度,可能是根黴菌和酵母菌的代謝物,也可能是乳酸菌產生的乳酸,釀製越久越酸。若以糯米為原料,甜度會高過酸度,釀製越短甜度越高。


    因為所以,酸與甜,可以透過小米和糯米的比例調整,也可經由酒麴影響,說來簡單,其實複雜,弄懂釀酒不是三言兩語,這就是釀造的有趣處,控制每個細微處的變化,最終成就了美好。排灣族森永部落女頭目包顏華告訴我,以往祖輩高手,釀酒時甚至不需酒甕,他們在地上挖一個坑,鋪上數層姑婆芋的葉子,將酒麴和煮熟的穀米放入,這樣就能釀出好酒。


    釀酒不難,差別只在好喝或難喝。我曾受邀於拉勞蘭部落的戴明雄牧師,參加該部落的小米酒品評比賽,二十九個陶甕一字排開,都以糯米和小米各半的比例,然而釀出的滋味,有的帶著熱帶果香,有的尾韻是甘藷的澱粉甜,有的替乳酸菌開了狂歡派對,有的根本是醋,諸多滋味,一言難盡。


    我個人喜歡帶著熱帶水果香氣,尾韻是米泔甜,酸度有如養樂多,最好還要有著些微的氣泡感,炎炎夏日,來一杯這般的小米酒,身心舒爽。包顏華頭目表示釀酒的「眉角」頗多,很難教授清楚,但假使只要氣泡,那很簡單,只要將沒滅過菌的小米酒隔水加熱(溫度25-30度),讓酵母菌再度活躍,自然就有氣泡,這就是她的江湖一點訣。


    說不清楚釀酒「眉角」,但禁忌倒是清清楚楚,阿美族人只在晴日白天釀酒,布農族人釀酒時不能讓外人看見,排灣族人釀酒時要心情愉快,也有人說釀酒時可以快樂的唱歌,於是我想著,假使我來釀小米酒,應該要唱哪首歌呢?


    想了想,上網搜尋2010年的原住民電影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打開音箱,渾厚的樂聲傳出。


    很久沒有敬我了你……,這句話有感覺,我喜歡,於是然後,在歌聲之中,舉起杯,敬你我,敬小米酒。(待續)


    註:《臺灣略記》云:「(婦人)煮米若干時刻,至成糊狀。取米含於口中,咀嚼後置入容器,然後投入糊狀物混拌。再移入大容器,其上沃以水,置二個月即成類似新酒之飲料。」



    PS.解憂餐桌:臺東慢食節一季一次與大眾的美味約會即將在八月18、19日開始囉!本次主題為台東在地的含酒精性飲品與料理-「酒釀」,地點在台東市鐵花村,時間由下午四點到晚上九點,歡迎參加。

    Ps.照片由拾光快門影像工作室 Dfusion Photography提供
    https://www.facebook.com/DfusionPhotography/
    和台東製造提供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