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愛的辯證 玫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愛的辯證 玫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愛的辯證 玫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愛的辯證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LalaTai 拉拉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 #同志短片《#未命名》(Unnamed) 名叫「雅婷」的女孩因為女性化的名字想要改名, 離家尋找好朋友「家豪」的陪伴, 雅婷打斷了阿豪的約炮, 阿豪也揭露了雅婷的過去😳 兩個掙扎的靈魂在天臺再次相遇, 展開一場關於自我認同與愛的辯證🏳️‍🌈 🎥#同志短片《#未命名》 👉bit.ly/2Z...

 同時也有4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的網紅林郁晉,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MoCA Video【籠罩下的巨大哀愁】藝術家訪談 Part.6 蔡傑 -------------------- 藝術家簡介 -------------------- 擅長以較為多樣化的角度觀看/檢視/梳理所企圖要詮釋的對象及物件乃至於現象到架構。 在表現 手法上傾向於帶有較為濃厚的詩性和文學...

愛的辯證 在 林婉瑜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10:07:01

我的2020回顧報告⁣ ⁣ 上午,收到洪範的版稅報表,《那些閃電指向你》已是2014年出版的書了,2020年還是銷售超過了500本。很多讀者是從這本詩集開始認識我的,閃電總印量超過1萬,奚密教授翻譯的兩首詩,其中一首〈花開的速度〉也是出自閃電。⁣ 《愛的24則運算》在2020印量來到8000本,和聯...

愛的辯證 在 文青汪的影劇世界?|電影|韓劇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04 15:24:07

.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2020》🎬 #愛情電影 #院線片 因為初戀的代名詞便是對方的名字,因為每個人的初戀,都跟史詩電影般一樣偉大,所以慎重地將那個名字刻在心底。 今年夏天, 你心中那個名字將再次被提起。 改編自導演柳廣輝高中時期的初戀故事,故事聚焦在80年代剛解嚴的台灣,發生在保守封閉...

愛的辯證 在 陳曼蒂?TMI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19:08:49

“No matter how #attractive a person’s #potential may be, you have to date their reality” — #TheModernBreakUpBook #🌇 #eventually#realitycheck#timetohea...

  • 愛的辯證 在 LalaTai 拉拉台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1 19:00:08
    有 16 人按讚

    🏳️‍🌈 #同志短片《#未命名》(Unnamed)
    名叫「雅婷」的女孩因為女性化的名字想要改名,
    離家尋找好朋友「家豪」的陪伴,
    雅婷打斷了阿豪的約炮,
    阿豪也揭露了雅婷的過去😳
    兩個掙扎的靈魂在天臺再次相遇,
    展開一場關於自我認同與愛的辯證🏳️‍🌈

    🎥#同志短片《#未命名》
    👉bit.ly/2ZKyn3k

  • 愛的辯證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1 21:00:03
    有 500 人按讚

    前戲 ◎林宇軒
    ⠀⠀ 
    他是我認識世界的方法:「一起走嗎?
    再也不要回來。」當我這麼問
    ⠀⠀ 
    ──他的炭塗滿了我的生靈
    光影在暗室流淌,洗劫我和他不堪的過往
    本來面目,不過兩顆心乾乾淨淨
    享受萬物在舌尖的雛形,嚐試
    而敏於挺身。我一次次出神在此時
    此地,一次次對床上的內臟下手,小小格局
    來回製造動靜,嗯,他的確是個好人
    有想法,刻苦耐勞,精明且知性
    懂得去隱含一種堅持,能對誰
    不帶齟齬地搬弄是非所以
    我等。等的意思是選擇
    知會的意思也是選擇
    ⠀⠀ 
    不愛是一種武器嗎?我提心上陣
    無害的可能怯怯牴著骨架,直到完成自己
    這些底細我全都記得。儘管只是剎那
    誰的一部分曾死過,活過,在娑婆人世
    我動用所有善感去揣摩
    他,一個遲來的人開始認真
    讓破破爛爛充盈身體,看我眼神迷離
    裡頭多少個如此與當初,多少個我
    為他漸次接受,直到彈指間大徹大悟:
    眼。耳。鼻。舌。身。意外的浮屠
    我展臂如兩面擦亮的鏡子
    誰停下誰就是我的全部
    ⠀⠀ 
    對此我從不怪他。只感到空乏
    人前人後我積累的時光
    還不足對抗八方落下的水,一切的他
    都使我精神抖擻,這麼多苦果與甜頭
    成全我對他的體察:我願意如此
    負責他的空前與絕後。當初所有執迷
    驅使我兜手打勾,蓋印
    誰能說自己沒有目的?我赫然抽身
    受想行識,一心的疲沓
    都來自他的過和我的不急
    大千世界我告別當下的自己
    只讓念頭在眼底掙扎──
    ⠀⠀ 
    而他說好。趁風雨正大
    我們必須趕緊出發
    ⠀⠀ 
    ⠀⠀ 
    -
    ⠀⠀ 
    ◎作者簡介
    ⠀⠀ 
    林宇軒,1999年生,臺師大噴泉詩社顧問。國語日報專欄「詩的童話樂園」,著有詩集《泥盆紀》,Podcast節目《房藝厝詩》。

    --
      
    ◎小編淵智賞析
      
    *為方便讀者閱讀,若文中提及「我」,則是指詩中的第一人稱視角;若僅僅只是說我,而沒有引號,則代表小編的個人看法。造成閱讀上困擾還尚請海涵。
      
      此首詩是宇軒於2021年獲得中興湖文學獎首獎的作品。宇軒素來擅於以事物間關係進行敘事,並在其中穿插對語言的實驗,如將「生靈塗炭」拆解成「他的炭塗滿了我的生靈」,「眼。舌。鼻。舌。身。意外的浮屠」六根中的「意」與「意外」的雙重意涵等等,由此種種可見他對於詩中意象與詞彙使用的挪移、轉換與連接之長,而這首〈前戲〉更是淋漓地展現了他的詩藝。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細讀這首詩吧。
      從頭兩句開始:「他是我認識世界的方法:『一起走嗎?/再也不要回來。』當我這麼問」。此開頭便對於詩中的主要兩個人稱「我」與「他」之間的關係闡明了一簡單明瞭的定義。詩中的「他」,即是「我」與世界之間的橋樑,「我」必須經由「他」來認識這個世界,單單從首句,我們就可以隱約地感受到「我」與「他」之間的關係具有龐大的隱喻,不管是信仰上的貫連,或是任何情感上的糾葛,都足以見之。也正因為此複雜性藏得夠深,接下來的詩中,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在人稱之間的互動如何在詩人的意志中發揮效用。因此,接下來的問句也便順理成章的替此段關係的連袂進行開場,替整首詩開啟了理解與鋪敘之門:因著「我」對「他」依賴之深,一起出發便成了敘事者執著得近乎唯一的願求,而問出了如此深刻的一句告白:「一起走嗎?/再也不要回來。」——如此傾注全心全力渴望著的告白,此首詩的情調基礎大抵自此開始。
      接著,來到次段,宇軒首次展現出了他所擅長的拆解詞彙功夫,將「生靈塗炭」拆成了「他的炭塗滿了我的生靈」,生靈在原成語中的涵義為「人民、百姓」,但拆開之後,所剩餘的詞彙「生靈」,在佛教道義中,也有著「活著的人靈魂出竅」之義,加上考慮到這首詩的兩個人稱互動之故,此一更動瞬間將原先成語的意義翻轉過來,原先的「炭」也從焚燒後的餘燼轉為正要起火的燃燒煤材。宇軒更以此意義的翻轉作為接下來句子的延續:「光影在暗室流淌,洗劫我和他不堪的過往」由炭的焚燒隱藏住火的隱喻,再以火焰所帶來的光影在暗室內製造的流動效果比擬為水,更以水的流動性將實際的物質轉換成抽象的人物關係之變化。我特別注意到了宇軒所使用的字眼為「洗劫」,如此一個負面性的詞彙,卻也在後面同樣負面的詞彙中,達成了負負得正的效果,彷彿屈原面臨汨羅江水,所說出的「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一般——當事物都淪陷於骯髒的境地時,就以不同的汙互相交迸,誕生出那些清朗的、出淤泥般的明亮——最終方得現出事物的本來面目。
      而對宇軒來說,事物的本來面目,「不過是兩顆心乾乾淨淨/享受萬物在舌尖的雛形,嚐試/而敏於挺身」。布羅茨基曾說過「詩歌首先是一門關於指涉、暗示、語言相似性和形象相似性的藝術。」我們可以發現,在宇軒的詩中居然得以概括了這些詩歌的技巧,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宇軒透過動作與名詞的實使得此一概念得以有所依附,讓我們知道事物的本來面目其實正正應當由我們心之錨點出發——只有當我們的心維持得夠乾淨時,才能得以共同感知到萬物,並且不斷地嘗試(當然,宇軒在這裡又玩弄了一個文字遊戲,將「嘗試」特別寫成「嚐試」,這固然是由於上句的舌尖所帶來的小樂趣)、運動與實踐,而這正正是詩歌指涉之所以始。回到最初我們曾討論過的「關係」,或許你會問,那這些跟詩中的「他」又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先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再繼續往下來討論這首詩,而我認為,在談論關係間的密切時,我們更應當認知到所謂的關係,不過就是在談論心之間的互動與聯繫。
      在此層面上,我們便可繼續往下理解詩中「我」的行動:「我一次次出神在此時/此地,一次次對床上的內臟下手,小小格局/來回製造動靜」,宇軒依然延續他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詞彙使用,將「內臟」「下手」等極重且並非傳統美感性的字眼作為「我」如何去對於「他」進行認識:以內臟隱喻人的內裡,下手隱喻觸碰,本來看似是開膛剖腹的鮮豔視覺效果,卻被下面的「小小格局/來回製造動靜」而被收束起來,而讓整個動作被我們置於一個遠到足以欣賞的距離後面。由此隔開了讀者與「我」之間的距離,卻將「我」與「他」融會在一個心交神合的空間。這不但呼應了前面的「認識世界中的方法」一句中「我」與「世界」的距離,卻也替旁觀者帶來了視覺衝擊與意念的衝撞。
      將讀者遠離了現場後,接下來,才正式地進入了「我」與「他」之間。
      
    …...,嗯,他的確是個好人
    有想法,刻苦耐勞,精明且知性
    懂得去隱含一種堅持,能對誰
    不帶齟齬地搬弄是非所以
    我等。等的意思是選擇
    知會的意思也是選擇
      
      透過「我」的眼睛,我們看得見他的種種優點,無論是有想法、刻苦耐勞,這種意志上的指向,正正昭顯出了「我」對於「他」的傾慕,使得「我」在一種情境下,願意去等待他,那這樣的情境是什麼情境呢?回到詩的開頭,或許你還記得,「我」曾經問出了一個問題:「一起走嗎?/再也不要回來。」當一個問題之發生,其所期待的必然是一個答案,但詩行至此,我們卻依然沒看到回答,在「我」內心中之焦急便油然而生。「我」便這樣開始進行了自我傾訴——究竟他有什麼優點,值得我為他等候?因此,我們便看到了這樣一個自我說服的過程:等待著「他的選擇」。這裡所隱藏的小小心思不由得使我感受到一種戀愛般的青澀感覺,只為了對方的選擇而苦苦等候著。
      正因為這種少年情思所帶來的苦悶與糾結,下一段關於愛的辯證邏輯便因而順勢誕生。
      
    不愛是一種武器嗎?我提心上陣
    無害的可能怯怯牴著骨架,直到完成自己
    這些底細我全都記得
      
      在「我」與「他」的關係尚未確立與認證以前,兩人之間竟恍如戰場一般,「我」用心來抵抗著你的「不愛」,並在不斷抗拮的過程中,重新完成「我」在有他的世界裡應有的自我姿態,也使得兩人之間的所有情節與底細,都在這樣一場戰役中不斷地被記起。因此,「我」也終於開始思考起自我的姿態。而在閱讀這首詩的同時,我卻也透過了「我」的眼睛,參與了這場戰役一樣,感受到那些「他」的崇高、知性,彷彿一切我們所欲追尋之事物,彷彿我作為一個讀者,卻也已經替這個「他」找到了他的身分,不管是愛情、真理,還是知識——我終於在這首詩裡看到了詩的最基本姿態:「詩不過就是一種簡單的常識」,展現出了一個主體對客體之間的追尋與自我形體之確立。
      接下來,宇軒在這樣的一個過程裡終於開始摸索起「我」的型態,「一個遲來的人開始認真/讓破破爛爛充盈身體,看我眼神迷離/裡頭多少個如此與當初,多少個我/為他漸次接受,直到彈指間大徹大悟」。「我」作為一個「遲來的人」,開始試圖充盈著自己的身心與靈魂,重新見識到最初的本我,從而能夠被他接受。閱讀至此,我不禁在想,究竟「我」的「遲來」是指什麼呢?接著我便想起了上面的句子「無害的可能怯怯牴著骨架,直到完成自己」,我突然領悟到了,或許那些遲來的部分,便是那些在無「他」的世界中,飄零四散的自我的破爛碎片,因為想要配合他的完整,而像磁鐵一般重新依附回「我」的身體,從而逐漸完整成一個足以配上「他」的「我」。而下面的句子卻也證實了我的想法:
      
    眼。耳。鼻。舌。身。意外的浮屠
    我展臂如兩面擦亮的鏡子
    誰停下誰就是我的全部
      
      眼、耳、鼻、舌、身、意的原典也是來自佛教用語,本是指六個感官器官,但卻在上面的詩句中被視為自我零碎部分的具體展現,我們方又得以發現這是宇軒的所擅長的技巧:拆解語言的原義,並重新依附上自己的詩感。而六根最後一根的「意」,卻也因為下面所接的一個「外」字而產生了新義,除了「意」之「外」的意涵之外,也有了「意外」的意涵。此一意外又是因何而來呢?閱讀時我依然思索到了這個問題,最後我給自己的一個答案是「他的出現」,或許對「我」而言是一種奇蹟,但奇蹟背後所隱隱顯現地,更是一種意外——只有當我們發生了意料之外的幸事時,我們才會將之稱為奇蹟。
      但這種奇蹟的煥發,才得以使得「我」在追尋的過程中,重新找回自我,在這段末尾,「我」所展現的姿態,卻竟然與「他」之間有所翻轉,從原先的可望依附,成了一種救贖者的姿態:「我展臂如兩面鏡子/誰停下誰就是我的全部」,這樣一個宣言,讓我們得以看見原先破爛的「我」,在這樣的一個關係追尋過程裡,漸漸對於自己的一切明朗,也知道了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一切姿態都被濃縮在一顆明亮的心,張開雙臂便能擁抱住一切。
      
      但即使自我已然完成至此,「他」卻依然沒有回應,對此「我」終於也感到空乏,終於寫下了下一段的開始「對此我從不怪他。只感到空乏/人前人後我積累的時光/還不足對抗八方落下的水」,我彷彿感受得到「我」的那種疲倦——那些一再地積累、枯等的日子,以及在努力之後,隨之迎來的更洶湧的落下的水。然而,正當我們以為「我」就要如此放棄時,宇軒卻寫下了「我」在面對這些苦難時所隱含的堅持——那種隱含的堅持終於不僅僅只是在「他」身上發生,而是透過這些歷練,使得「我」漸漸成為一個像「他」這樣的一個趨近完人的人。也正因如此,「我」作出了我的宣言:「我願意如此/負責他的空前與絕後」這樣一個告白也替「我」自己找到了新的起點,在說出了「我願意」之後,所有事物與誓約,終於可以重新開始重新被自身所檢視,不管是在「他」與「我」之間,還是「我」在前進時,如何去一次又一次得完整自身。我終於得以見證到了「我」來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一個學會向當下的自己告別的「我」、一個學會只讓自己意志主導身體、靈魂運行的「我」。
      或許這樣的改變,終於也使得「他」看見了吧,因此,從開頭時,我們便不斷地在等待著的答案,終於在詩的最末出口了:「而他說好。」我想,這樣短短一個字,或許卻是詩中的「我」歷經了千百劫難之後,所得到的一個最完整的答案了。

    --

    美術設計:吳浩瑋

    --
    #林宇軒 #暑假無主題詩選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21.html

  • 愛的辯證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3-15 20:31:59
    有 53 人按讚

    之前我們曾分享過洛夫名作〈#愛的辯證〉,這次解昆樺教授的新詩藝文節目「聽見你的好」,談談石室之死亡後的 #詩魔,更從〈式一: #我在水中等你〉,以及〈式二: #我在橋下等你〉,帶領聽眾一起進行關於愛的辯證與思考。​

    ※​

    洛夫〈愛的辯證〉​

    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莊子 盜跖篇​

    式一:我在水中等你​

    水深及膝​
    淹腹​
    一寸寸漫至喉嚨​
    浮在河面上的兩隻眼睛​
    仍炯炯然​
    望向一條青石小徑​
    兩耳傾聽裙帶撫過薊草的窸窣​

    日日​
    月月​
    千百次升降於我脹大的體內​
    石柱上蒼苔歷歷​
    臂上長滿了牡蠣​
    髮,在激流中盤纏如一窩水蛇​

    緊抱橋墩​
    我在千噚之下等你​
    水來我在水中等你​
    火來​
    我在灰燼中等你​

    式二:我在橋下等你​

    風狂,雨點急如過橋的鞋聲​
    是你倉促赴約的腳步?​
    撐著那把​
    你我共過微雨黃昏的小傘​
    裝滿一口袋的​
    雲彩,以及小銅錢似的​
    叮噹的誓言​

    我在橋下等你​
    等你從雨中奔來​
    河水暴漲​
    洶湧至腳,及腰,而將浸入驚呼的嘴​
    漩渦正逐漸擴大為死者的臉​
    我開始有了臨流的怯意​
    好冷,孤獨而空虛​
    如一尾產卵後的魚​

    篤定你是不會來了​
    所謂在天願為比翼鳥​
    我黯然拔下一根白色的羽毛​
    然後登岸而去​
    非我無情​
    只怪水比你來得更快​
    一束玫瑰被浪捲走​
    總有一天會漂到你的手中​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洛夫 創作​
    #林思彤 手寫,粉專 林思彤的臨詩瞳
    #解昆樺 製作,粉專 解昆樺,Instagram:happy_hermes​
    #解昆樺YouTube​
    #聽見你的好Podcast​

    ※聽見你的好Podcast,請至:https://ppt.cc/fFZQsx

  • 愛的辯證 在 林郁晉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8-06 19:10:49

    MoCA Video【籠罩下的巨大哀愁】藝術家訪談 Part.6 蔡傑

    --------------------
    藝術家簡介
    --------------------
    擅長以較為多樣化的角度觀看/檢視/梳理所企圖要詮釋的對象及物件乃至於現象到架構。

    在表現 手法上傾向於帶有較為濃厚的詩性和文學性,作品內容及其狀態呈現的語境思辨迴路上不論是發 想的動機還是到完成皆含有相當大的成分是為戲謔甚至嘲諷的意味在。

    在處理的題材選擇上從帶 有個人感受性抒發/家族記憶/世代作用於個體或群體後所產生的聚合物/文本的再現及詮釋/族群 種族/宏觀事實的辯證。



    --------------------
    作品介紹
    --------------------
    「塵埃微粒在暗示內的一束陽光柱中旋轉。」魯克瑞修斯

    「再來看一眼這個小點。就在這裡。這就是家。這就是我們。在這個小點上,每一個你愛的人,每一個你認識的人,每一個你聽說過的人,每一個人,無論他是誰,都曾經生活過。我們所有的快樂和掙扎,數以千萬自傲的宗教信仰、思想體系觀念意識,以及經濟學原理教義,每一個獵人或征服者,每一位勇士或是懦夫,每一個文明的締造者或摧毀者,每一位君王或農夫,每一對陷入愛河的年輕伴侶,每一位為人父母者,所有充滿希望的小孩,發明家或探險者,每一位靈魂導師,每一個腐敗的政客,每一個所謂的『超級巨星』,每一個所謂的『最偉大領袖』,每一位我們人類史上的聖人或是罪人……我們的一切一切,全部都存在於這樣一粒懸浮在一束陽光中的塵埃上。」卡爾薩根



    -----------------------------------------------------------------------------------------------------------------------


    【籠罩下的巨大哀愁 The great sorrow under the shroud】

    日期 Date|2021/08/7-09/12
    地點 Location|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藝術家|Artist
    王鼎曄 Wang Ding-Yeh
    吳柏賢 Wu Bo-Sian
    陳嘉壬 Chen Chia-jen
    黃彥超 Huan Yen-Chiao
    黃淑蓮 Wong Shu-Lian
    蔡傑 Tsai Jie
    鄭爾褀 Zheng Er-Qi
    鍾知庭 Chung Chih-Ting

    影片拍攝與製作 Film production | Shane 影像工作室
    音樂製作 Music production | 黃柏諺 PKG
    動畫製作 Animation production | 羅悅慈 Lo Rax
    設計 Design|蔡傑 Tsai Jie
    翻譯 Translation | 黃文 Huang Wen

    策展人|Curator
    林郁晉 Lin Yu-Chin

    協同策展 | Co-curator
    黃鼎鈞 Huang Ding-Jun

    感謝贊助|Sponsors
    厭世會社The Misanthrope Society
    果拾 Pick Up

    特別感謝|Special thanks
    台北當代藝術館 MoCA Taipei
    掀牆藝術聚落 Open Wide
    打開藝術工作站 OCAC
    嘖嘖 Zeczec
    張喬翔 Shane
    陳小乖
    劉柏承

  • 愛的辯證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4-28 12:09:27

    【科展60高中生紀錄影像創作培育計畫】
    12組同學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imoCS8liTKnXB1eC1FhiNPN9m55w8FPf

    科展60周年,重新思索科展的意義與精神,並嘗試以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當屆參展學生們遇到問題、思索解決之道,相互傾聽、表達、分享與合作的學習歷程,並期望以高中生紀錄高中生的方式,由不同學習背景的青年視角去詮釋科展研究的過程,以及參加科展對他們的意義;同時期望透過這個計畫,讓除了科學領域專長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親近、接觸科展,並以他們的專長參與一年 一度的科學盛會。

    影像與科學的碰撞

    紀錄片與科展的媒合,能夠幫助不同領域的青少年相互認識理解,並能夠由內部觀點,讓觀眾們更加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們對於科學與世界的探索。

    青少年階段正是由內在轉向外在探索的時期,透過紀錄片的學習,幫助孩子們更有系統與方法的去理解這個世界,也促進孩子們關心身邊的事物。

    攝影機可以成為他們的雙眼,透過影像來接觸並觀察世界。讓孩子們學會以影像作為表達工具,不只表達內心的想法,更能透過影像去傳遞思想,並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人永遠比紀錄片重要

    這是我們堅持的信念。攝影機是觀察世界的角度,紀錄片是表達想法的工具,但因爲拍攝與觀看的對象都是人,我們希望學員在學習拍攝紀錄片之前,要先學會愛人。擁有愛的能力,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雖然紀錄片傳遞的是作者的思考,但要對拍攝的主題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才可能接近事件的核心,我們希望培養學員對世界的熱情與謙卑,教導學員田野調查的觀念與技巧,讓孩子們更知道該怎麼走向人群與世界。

    在多年的紀錄片培訓經驗中,我們深深體會,年輕創作者們需要的不只是教導,而更是陪伴,在遭遇挫折時有人鼓勵,心中有困惑時有人能夠相互辯證,陪伴是我們對所有學員的承諾,這不只是形式上隨時接電話或隨時協助這種客服式的陪伴,而是與學員們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夥伴關係。

    本屆學員所追蹤拍攝的科展紀錄片主題範圍多元,十二組作品中,有正在準備報名明年全國科展的團隊、也有落選國際科展的團隊;而記錄到入圍本屆國際科展的作品有五組,其中有四組在國際科展中晉級獲獎,有一組入選國際參賽之資格。同時也有作品記錄了2019年青少年科學獎得主在本屆回來協助評選;也有不少組別紀錄了校園中一直致力於指導科展的老師;此外,更有作品追蹤記錄了從體制外如何以自學的方式學習科學並升學的過程。

  • 愛的辯證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4-28 12:02:42

    【科展60高中生紀錄影像創作培育計畫】
    影展12組同學作品: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imoCS8liTKnXB1eC1FhiNPN9m55w8FPf

    科展60周年,重新思索科展的意義與精神,並嘗試以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當屆參展學生們遇到問題、思索解決之道,相互傾聽、表達、分享與合作的學習歷程,並期望以高中生紀錄高中生的方式,由不同學習背景的青年視角去詮釋科展研究的過程,以及參加科展對他們的意義;同時期望透過這個計畫,讓除了科學領域專長的學生也能有機會親近、接觸科展,並以他們的專長參與一年 一度的科學盛會。

    影像與科學的碰撞

    紀錄片與科展的媒合,能夠幫助不同領域的青少年相互認識理解,並能夠由內部觀點,讓觀眾們更加了解這個世代的孩子們對於科學與世界的探索。

    青少年階段正是由內在轉向外在探索的時期,透過紀錄片的學習,幫助孩子們更有系統與方法的去理解這個世界,也促進孩子們關心身邊的事物。

    攝影機可以成為他們的雙眼,透過影像來接觸並觀察世界。讓孩子們學會以影像作為表達工具,不只表達內心的想法,更能透過影像去傳遞思想,並發現自己的無限可能。

    人永遠比紀錄片重要

    這是我們堅持的信念。攝影機是觀察世界的角度,紀錄片是表達想法的工具,但因爲拍攝與觀看的對象都是人,我們希望學員在學習拍攝紀錄片之前,要先學會愛人。擁有愛的能力,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雖然紀錄片傳遞的是作者的思考,但要對拍攝的主題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才可能接近事件的核心,我們希望培養學員對世界的熱情與謙卑,教導學員田野調查的觀念與技巧,讓孩子們更知道該怎麼走向人群與世界。

    在多年的紀錄片培訓經驗中,我們深深體會,年輕創作者們需要的不只是教導,而更是陪伴,在遭遇挫折時有人鼓勵,心中有困惑時有人能夠相互辯證,陪伴是我們對所有學員的承諾,這不只是形式上隨時接電話或隨時協助這種客服式的陪伴,而是與學員們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夥伴關係。

    本屆學員所追蹤拍攝的科展紀錄片主題範圍多元,十二組作品中,有正在準備報名明年全國科展的團隊、也有落選國際科展的團隊;而記錄到入圍本屆國際科展的作品有五組,其中有四組在國際科展中晉級獲獎,有一組入選國際參賽之資格。同時也有作品記錄了2019年青少年科學獎得主在本屆回來協助評選;也有不少組別紀錄了校園中一直致力於指導科展的老師;此外,更有作品追蹤記錄了從體制外如何以自學的方式學習科學並升學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