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心理創傷評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心理創傷評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心理創傷評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心理創傷評估產品中有2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找出深埋體內的復原力 我對復原力的定義是:「復原力是內在力量的泉源,能讓你安然度過困難和挑戰,使身、心、靈不必承受非必要的折磨。」 復原力不只能讓你從挫折中振作,它還是人體內建的一份力量、資源、智慧和養分。我們的復原力藴含強化心智所需的一切,所以人才能順利橫渡生命中的每道關卡。它總是伴我們左右...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4的網紅桃園市議員簡智翔,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智翔的議會質詢-消防局(4/14)】 #電動車火燒車鋰電池燃燒處理 前陣子桃園發生電動公車火燒車意外,去年也陸續發生電動自行車疑似爆炸、電動車車禍導致火燒車等事件,昨天智翔詢問環保局滅火後的廢水處理,今天回到消防層面,消防局該如何因應這樣新型態的火災? 以特斯拉為例,按滅火SOP需3000加...

心理創傷評估 在 香港人的冥想減壓服務 | App | 企業培訓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30 12:58:06

今天的 #Voidknowledge 為大家帶來...《驚恐症知多點》 甚麼是驚恐症? 恐懼,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它是人類面對外在世界壓力時的正常感覺,它幫助我們感知危險,令我們身體能有心跳加速、手心冒汗等生理反應;讓我們應對不同狀況作出「戰或逃 Fight or Flight」的心理機制...

心理創傷評估 在 海希Healthy——從被助者到助人者的距離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20:04:09

2021.03.16 親愛的,你不孤單 / 最近因緣際會看了一本書,一本以前不會看的書,因為它的形式剛好是我最討厭的類型:短篇、翻譯書、作者太多——它們的共通點就是不連貫、很零散,影響閱讀的順暢性與一致性。可是, 這一次意外看得很快,短短幾日已經看了三分之二, 這本書叫做《親愛的,你不孤單》。 書...

  • 心理創傷評估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7 07:15:08
    有 860 人按讚

    ▍找出深埋體內的復原力

    我對復原力的定義是:「復原力是內在力量的泉源,能讓你安然度過困難和挑戰,使身、心、靈不必承受非必要的折磨。」

    復原力不只能讓你從挫折中振作,它還是人體內建的一份力量、資源、智慧和養分。我們的復原力藴含強化心智所需的一切,所以人才能順利橫渡生命中的每道關卡。它總是伴我們左右,幫助我們走出不知所措的迷霧,認淸自己有能力化解這些困難。挑戰永遠不會間斷,它們是人生無可避免的一部分。

    然而,假如你知道怎樣提取自己的復原力,你就擁有面對這些挑戰需要的利器,不用擔心自己會被打倒。不論你碰上的逆境是大是小,復原力都會幫助你克服一路上的阻礙。

    找出復原力是一段必須親力親為的歷程。我們每個人對生活壓力的反應都不一樣;也就是說,你面對挑戰的方式可能與其他人完全不同。對付挑戰沒有所謂的單一標準答案,也沒有什麼能一體適用的反應。最重要的是,你要發展出一套最適合自己的方法,用它幫助你面對人生道路上碰到的任何挑戰。

    每個人都必須依據個人獨一無二的生活環境,摸索出一套最能有效運用復原力的方式。不過,你在努力追求日常復原力的同時,也請務必留意評估自身進步的標準。

    大部分的人都會用很嚴苛的標準評判自己,但用寬厚、仁慈的態度對待自己,是強化復原力的重要基礎之一。你要成為自己最忠實的朋友和盟友,也要意識到你在這段旅程上走過的每一段路,都是當下最需要體會的際遇。

    誠如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所言:「雖然這有點玄妙,但當我能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我就能改變自己。」

    .

    以上文字摘自
    《#哈佛醫師的復原力練習書》
    運用正念冥想走出壓力、挫折及創傷, 穩定情緒的實用指南
    美國正念引導師30年經驗分享
    Everyday Resilience
    .
    作者:蓋兒.蓋茲勒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這是今天(9/27)晚上9點半贈書直播我要討論的書,抽書三本,歡迎參與。

    在昨天的直播中,我們有談到,可以跟對方聊聊他的內在資源—這就是復原力的一部分。包括過去的成功經驗,還有現在的努力,相信自己的信念,身邊支持性的關係,都是一個人很重要的資源,這些常去整理出來,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大大幫助自己,也能循同樣的模式幫助對方。

    這本書有些新的觀點,我想期待晚上跟大家分享,歡迎到時候一起來線上討論。

    祝願您,能順利展開復原之路!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 心理創傷評估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5 20:00:46
    有 946 人按讚

    ▍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在商業產業上,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種思考框架,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因英特爾與谷歌的先後採用而聲名大噪)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宗教是一種思考框架,世俗人文主義(也就是不信神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思考框架。法治是一種思考框架,「強權即公理」也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平等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思考框架。

    在我們的種種推理上,思考框架不但是重要基礎,而且應用極為廣泛。近幾十年間,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曾研究人類的思考框架,只是用來描述的術語有所不同,包括:模板、抽象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基模等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硬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多半都已經接受「人類透過心智模型來思考」的概念。只不過,這其實是相對晚近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多半還只有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的問題。佛洛伊德對大腦的奧祕深感興趣,但他是當時的例外,而非常態。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像是卡西勒和維根斯坦等哲學家,則是以心智所操縱的符號與語詞為基礎,以此來認識心智。這確實是邁出了一步,讓人以更理性的方式來瞭解「認知」,但一切仍然只是理論,沒有實證。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有實證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心智—心理學家接手哲學家的研究,特別是開始思考大腦內部的認知過程。一開始,學者認為認知過程就像是嚴格的邏輯運算,但實證研究並無法支持這種論點。大約在1970 年代,「心智模型」的概念開始流行,眾人也開始認為人類的推理並非邏輯形式的運作,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我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如今,這種觀點已經由許多心理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經過眾多實驗得到證明。近年來,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能夠即時視覺化呈現受試者的腦部活動,就連神經科學也踏入了這項研究領域。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人類構思未來的時候,會啟動那些和空間認知與3D 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可以說,其實就是在有目的、刻意的做夢。

    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人類如何思考的理解,開始默默改變,瞭解了心智模型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構件。不論我們任何的所見、所知、所感、所信,都始於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方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會受到我們「相信」世界如何運作所影響,包括:事情為何會發生、未來會如何發展,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之後又會如何。

    .

    ▍「解釋」帶來的好處

    因果框架要求一切必須有說得通的解釋,這點除了讓我們得以歸納類推,也讓我們得以學習。這是一項重要特點,而且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現。一般來說,學習是發生在得到資訊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課、看到書上的描述、或是學徒動手修修補補的時候。但在做因果解釋的時候,那位提供資訊和解釋的人其實也在學習。這項觀點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倫布羅佐(TaniaLombrozo)提出,她是這個學術領域的熠熠新星,引領著一套關於「解釋」機制的新科學。

    倫布羅佐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發現不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處處可見關於解釋的想法。雖然這似乎就明擺在眼前,但事實證明,關於「解釋」這件事本身,科學界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事值得解釋、又有某些事不值得解釋?解釋能讓我們如何有所成就,或者如何讓人誤入歧途?倫布羅佐的研究從心理學和哲學出發,填補了一些我們關於解釋的知識空白。

    倫布羅佐對於「透過解釋而學習」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實驗中,倫布羅佐請成年受試者看看兩群來自外星的機器人,分別名為glorp 和drent。兩群機器人各有不同的顏色、體型、腳部形狀的特徵,但受試者並不知道真正的重要區別是哪一項。實驗人員請一半的受試者去描述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而另一半則是要解釋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兩群機器人都很可愛,但是真正區分的重點並不在於顏色或體型,而在於腳部的形狀。)

    結果如何?比起那些只需要描述而不需要解釋的人,那些必須提出解釋的受試者,在找出真正區別之處的表現,明顯高出一截。倫布羅佐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類似。她甚至也對小孩做了實驗,結果一樣:如果要小孩提出因果解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棒。

    讓我們把這點再拉回來討論思考框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學習,因此我們會更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也能產生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而且,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這項發現對教育和育兒來說,具有直接的意義:記得要小孩解釋他們推論的過程,而不只是要他們給答案。(這或許也有演化上的意義:比起其他不去解釋這個世界的動物,人類透過解釋的機制,也就學得更快、學得更多。)

    這件事能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知道怎麼區分glorp 和drent而已。人類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想像出各種秩序的概念,在群星當中勾勒眾神的身形,將各種物種加以分類。小孩會花上幾小時,分類排列著自己的小車車、小布偶、樂高積木,還有萬聖節糖果(直到爸媽半夜偷偷來吃掉)。這種分類和重新分類的動作,靠的就是我們取得抽象概念、進行歸納類推的能力。

    要是少了取得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完全陌生,沒有任何一般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談到用過去經驗類比現在或未來未知的處境,是大腦很重要的工作。說真的,這項能力對我們活下來真的幫助很大。

    然而,我們昨天也提到,這種思考慣性同時也造成了某些限制。尤其過去經驗本來就比較偏頗,這種慣性要調整,就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

    「思考特定議題的時候,我腦海裡如果浮現越多人的立場,最後得到的結論就越讓人信服。」~漢娜鄂蘭

    版面上的朋友們,因為常閱讀不同作者的智慧,所以特別能進行討論。這其實更有利於我們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並且選擇適合我們的思考方式,而不只是因循故舊。

    今天晚上沒有直播,明天晚上的直播,會再談談傳統教養跟自我傷害的關係。這實在是一種沉重的話題,錯用思考框架,讓我們代代相傳著創傷。

    祝願您,能充實我們的思考框架庫,這是能有多元選擇的基礎之一!

  • 心理創傷評估 在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9:27:44
    有 13 人按讚

    【地震後的災後「韌性」輔導,成大團隊陪伴受災戶走出創傷】

    一棟七層樓住宅在地震後變成四樓,雖無住戶喪命,但大樓建築本身卻讓鄰里間擔憂,深怕餘震再來時,會把其他建築物「拖下水」。看著量體甚大的斷垣殘壁,原本寧靜的小鎮,頓時蒙上一層不安。

    成大團隊深入此區,評估小學師生的心理狀態,並對高風險者提供諮商服務。第一項「心理重建」課程,就是讓學生分享自己面對地震時的情緒,增加自我修復的韌性。第二項則是「校園防災應變」課程:

    #斷層帶 #地震 #韌性社區 #災後創傷

  • 心理創傷評估 在 桃園市議員簡智翔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4-14 17:00:13

    【智翔的議會質詢-消防局(4/14)】

    #電動車火燒車鋰電池燃燒處理

    前陣子桃園發生電動公車火燒車意外,去年也陸續發生電動自行車疑似爆炸、電動車車禍導致火燒車等事件,昨天智翔詢問環保局滅火後的廢水處理,今天回到消防層面,消防局該如何因應這樣新型態的火災?

    以特斯拉為例,按滅火SOP需3000加侖的水(約13公噸水),國外有做法是將車輛吊起放入水槽的方式滅火,避免受污染的水排進溝渠中,智翔建議,消防局應可研擬相關的辦法。

    #消防後勤車評估

    每當有重大災情發生時,消防弟兄精神及身體皆處於緊繃狀態,桃園工廠多、火災多已不是新聞,桃園消防人員出勤量也大,因此每當消防人員累垮、累倒的照片屢上新聞畫面,確實令人不忍心。

    因此智翔建議,消防局可增設消防後勤車,作為支援長時間搜救行動,提供第一線消防人員乾糧、飲用水以補充體力及暫時休息空間,桃園可作為率全國之先,照顧辛苦的基層人員,也提升消防能量。

    消防局長今天也許下承諾,此建議明年應該可以執行,那我們就繼續觀察明年消防後勤車的設置與使用狀況。

    #搜救犬訓練場地再提升

    本會期繼續為桃園市搜救犬的權益發聲,在前兩個會期,智翔曾建議消防局在訓練環境、生活食宿、移動車輛上空間等方面做改進。

    上個會期,消防局長透露有計畫在航空城的消防大隊成立後來擴建周邊的搜救犬場所,今天智翔也詢問相關進度為何?

    局長也重申覓地困難,近期有考量八德霄裡的公有地,也準備開始向原用地機關交換意見,智翔也希望若有新進度,也能夠一起參與搜救犬用地的討論。

    #救難同仁身心重視

    重大災情發生後,救災同仁極可能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過去普悠瑪事件的救災檢傷人員,也疑似因深陷創傷後的壓力而輕生。

    雖然市府局處設有心理輔導方案,但現有的機制,有人認為接受心理輔導會被貼上標籤,或是被長官認為無法擔負職責而調離現職,所以智翔認為,必須建立有效的匿名諮商機制,希望能重視救難人員的身心問題,改善抒發與宣洩壓力的管道。

    對此消防局表示,現有的機制不會對消防人員造成困擾,消防局也會盡全力來協助救災人員的心裡輔導,但智翔也表示,我們身上不存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難以體會深陷其中的需求,況且現在也正處於太魯閣號災害後的階段,壓力也可能是累積出來的,無論是消防局的救災人員、警察局的基層員警,都可能有所需求。

    再次強烈的建議,消防局應研擬匿名心理諮商機制,讓使用此服務的人員可以不再受到長官過度的關切,先讓釋放壓力的管道暢通,才能真正照顧到需求者。

  • 心理創傷評估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08 03:45:11

    心理狀況評估工具心之流 (HK FLOW Tool)
    https://hku.au1.qualtrics.com/jfe/form/SV_6zEJ0R1E6aLqyJn

    紛亂的時代裏,有時我們來不及裝備身心,便要上陣對抗重重壓力。在社會運動及世紀疫症籠罩下生活,抑鬱、創傷、焦慮……受情緒困擾的情況,似乎不再是情緒病人「專屬」,而是每個有血有肉的人都會體會到的感受。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系主任陳友凱教授說,在動盪的環境裏,有病沒有病,原來沒那麼容易釐清。



    果籽 : https://hk.appledaily.com/realtime/lifestyle/

    相關影片:
    【港版國安法】續領英國BNO懶人包加疑難解答 持BNO入唔到日本境因印錯國籍 (https://youtu.be/44aJ_QjXzB0)
    【逃走他鄉】BNO移民英國$12,000租三層獨立屋 銀行中層變餐廳侍應 居英權二代:要接受由低做起!(https://youtu.be/FLFGdaKUtPo)
    【逃走他鄉】居英港人移民自白:BNO平權千年一見,蘇州過後冇艇搭 (果籽) (https://youtu.be/qMufEfTaJWY)
    【街市尋寶】旺角明星海鮮檔 罕見有證蘇眉+當造黃油蟹+刺身 仲有上門煮海鮮服務!(飲食男女)(https://youtu.be/9YEBSQJPdPU)
    【元朗消夜王者】神級鑊氣炒飯檔重開 日賣70盒 $50/盒即叫即炒 老闆炒到手骹移位:冇理由因為賺多啲而一次過炒 (https://youtu.be/-DjDZdrM1o4)

    #果籽 #無力感 #不公 #情緒病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心理創傷評估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7-17 19:00:00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10/15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7期(僅剩五位名額)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8/3(六)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關於「快樂」這個主題。

    加州大學的河濱分校,心理學教授索妮亞.柳波莫斯基。她是一位我非常喜歡的心理學者,在我們的有聲書評,也曾經推薦過她的書哦!

    她針對「快樂」這件事情,她除了寫了幾本暢銷書之外,她也有做一些更深入的研究。當她歸結了一些,關於人通常會怎麼考慮「快樂的要素」的文獻的時候,她做了一些結論。

    這個結論就是收入良好、身體強健、婚姻美滿,以即沒有經歷悲傷或創傷。這些結論,似乎很符合我們一般人的直覺認知。

    然而柳波莫斯基,在她進一步的研究之後,她卻發現喔,在最近的一個世紀以來,針對「幸福決定因素」的研究,得到一個普遍性的結論。

    這個結論就是,客觀的情況、人口統計的變相、和生活事件,跟快樂有關聯的。只是我回到一般人的直覺經驗、直覺認知裡,會覺得這些關聯跟快樂,應該要更緊密才對。

    但是啊,經過更精細的研究,跟估算之後發現,把這些變量加起來,最多只佔「幸福變量」的8%到15%。

    也就是說這些直覺上,會影響我們快樂與否的變項,在實際上,真正對我們的影響,其實是比我們想像小非常、非常的多。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關鍵因素,會決定我們的快樂呢?其實喔,多數會有幸福感的變量,它是來自於我們「相對比較」下的一個結果。

    這個「相對比較」的結果,有一個很經典的問題,就是你想要在1900年代裡,每年賺7萬美金,也就是台幣大概200萬;還是你想要同樣的7萬美金,同樣的200萬台幣,是在現在賺到的?

    可能多數人會選擇,我當然要在1900年,就賺到一年有7萬美金啊!

    沒有錯,如果回到1900年代,那個時候的美國,每個人的平均年收入,大概是450塊美金而已。所以相對於7萬美金,的確會在1900年裡,讓你過上一個超乎想像的美好生活。

    可是事實上,真的是如此嗎?我邀請你再細細的深思一下;就算你活在1900年代,每年有7萬美元的一個收入。

    但是請你千萬別忘了,在那個年代裡,如果你不小心生病了、不小心要做外科手術;不管你花多少錢,也買不到今天被廣泛使用的局部麻醉劑。

    你可能要忍受難以想像的疼痛,去承受這個外科手術。那更不要說1900年代的外科手術水準是如何?再來當你不小心發炎、感冒、生病了,那個年代可是沒有抗生素的。

    那如果你想要享受一杯冰涼的飲料,不好意思!那個年代沒有冰箱。你如果覺得天氣很熱,那個年代也不會有冷氣機。

    如果你想要快速方便的,聯繫上遠方的朋友;那個年代裡,更不會有現在的電話,更不要說智慧型手機。

    所以你仔細想想,當你活在1900年代,就算你有7萬美元的年收入,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就如同你自己想像當中的,可以過上一個爽爽的日子、可以為所欲為嗎?並不是這樣子吧!

    而且在進一步來看哦,在1900年代的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47歲。而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可以活到將近80歲。

    所以呢,當你聽到這裡,不妨認真的體會一下;所謂的年收入7萬美元,它是不是得放在今天的「此時此刻」,才會有意義呢?

    沒有錯!當我們看待人生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活在一種「時光錯置」的一個想法裡。你會很嚮往過去,你會覺得如果我在那個年代裡,就有這麼多錢,那該多好!然而事實上,通常都不是如此。

    就像有很多人,他可能很不習慣現代的生活、現代的壓力、現代的一切的一切,他很想活回50年前的那個時候。

    但是這裡在思維上,就有一個很嚴重的盲點了。就是啊,他想像當中的50年前,他都只挑選他「想要的」、他「期待的」。

    或者在他想像當中,50年前的那個單純、那個相對沒有競爭壓力。可是呢,他卻沒有去想,甚至於他忽略了50年前的落後、50年前相對也沒有機會。

    就像是我遇到有些人,總是幻想著哪一天找一塊地,然後來退休,享受好山好水。但是呢,當他真的去享受這個好山、好水的時候,他會很快的發現,真的是好山、好水,而且好無聊啊!

    他一整個無聊到不行,而且這份無聊,還引發了他非常嚴重的焦慮。所以你說當你總是在想像「它時它地」,而不是專注在「此時此地」的時候,你覺得這一切的快樂,它是真實的嗎?

    可是正因為這樣子的一個「比較心態」,不管是跟過去比,還是跟其他的地方比;如果你沒有覺察這個想法的話,你很有可能把自己的人生,過的就是到哪裡都不快樂、得到什麼也都不滿意,俗稱的「越努力、越挫折」。

    所以回到根本,人生「快樂」的關鍵到底在哪裡?

    或許要過上一個好的人生,我們要有意識的,暫時把「比較」的心情放下來,回到自己的身上。並且要很留意,因為「比較心態」會引發出來的一種直覺性的思維;就是我們很喜歡拿過去的經驗,想現在的事情,而要去預測未來。

    其實「比較」如果換一個向度來想的話,你有沒有發現,如果我們拿「今天」的收入水準,放到「過去」,得到的是一個荒謬,而且我們不想要的結果的話。

    那麼反過來,我們拿「過去」的那些工作觀點,放到「現在」,是不是也一樣,會得到非常荒謬的結果呢?

    講一個你一定聽得懂的,我們是不是常常想像,找到一份好工作、做它一輩子,從此以後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這樣的想法它是「工業時代」的想法,那今天的我們早就不在工業時代了;現在這個時代,你還能夠幻想找到一份所謂的「穩定的工作」嗎?

    你要知道以現在的產業週期,任何一家公司,他能夠存留在市場上的時間,會比你這一輩子,總體的工作時間來的短,而且短很多啊!

    所以當你因為「比較」,而活在一種時空錯置的時候,經常你可能就會活在,所謂的「終極選項」跟「路徑依賴」的迷思裡。

    「終極選項」就是喔,你總是幻想著在你的生涯裡,有一個最好的工作,你必須要找到它;而不是培養自己一些關鍵的素質跟能力,去面對這不確定的未來。

    而所謂的「路徑依賴」的迷思,就是有太多人,你可能因為過去學生時代,學的是某一個科系,你就覺得未來就只能做那件事。

    又或者是,你覺得過去自己對某個領域、某個產業、自己的先前的工作經驗,是在某一個特定的範疇,你就覺得自己只能繼續的往下走。

    「路徑依賴」的想法,很容易讓你坐在金山銀山上很窮,因為你局限了自己的選擇。就像是傳統的電視或電影工作者,當工作機會不斷的消失之後,他就會覺得他要找到另外一家電視台,或者是另外一家電影公司。

    可是,為什麼一定要這樣呢?有沒有可能把你的影像專業、用影像說話的這個能力提煉出來,你也可以當Youtuber不是嗎?

    所以呢,談到這裡,面對人生跟人生的快樂的時候,究竟是我們此時此刻的環境太險惡,讓你沒有辦法快樂、讓你沒有辦法在「相對比較」底下,得到更多的滿足;還是我們的想法,限制了我們自己?

    「終極選項」跟「路徑依賴」,是我們在面對自己的人生的時候,永遠要提醒自己的兩個陷阱、兩個迷思啊!

    那麼在具體上,當我們面對人生的時候,要怎麼樣避免這兩個迷思給我們的影響,並且進一步的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你不用再依循任何人的遊戲規則,讓你建立起自己的生態圈,你的快樂由你自己來決定。

    關於這個部分的前進,可以好好期待我在7月22號,即將上線的【過好人生學】。

    我即將帶給你的學習,並不是空泛的口號,或者是一昧的,只是要你去追求熱情;而是透過很實際的思維引導跟作法前進,讓你一步一步的,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讓你的成就、讓你的快樂,由你自己來定義,而不是透過任何「比較」的結果。因為我們知道,只要你的心裡一開始跟任何事物任、何時空比較,你就已經脫離了「此時此刻」。

    我想每個人都會渴望過一個更好的人生,尤其是會關注像我們這樣子學習頻道的你。

    也正因為如此,我把多年來面對個案,所談的無數次的「生涯議題」,整理成線上課程;加上我自己生命的實踐跟前進,我相信這是一門為你準備,讓你過一個更好人生的學習機會。

    好好期待我們在7月22號正式上線,期盼你的加入;也更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實質的啓發與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做的內容。

    那麼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實體課程,是在10月15號開課的【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在倒數了;所以無論是線上課、還是實體課,我都很期待,能夠跟你一起學習、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