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創傷後遺症特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創傷後遺症特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創傷後遺症特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創傷後遺症特徵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萬的網紅暗網仔出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

創傷後遺症特徵 在 BusinessFocus | 商業、投資、創科平台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22:17:23

立即Follow @plbf_knowledge 不只喜怒哀樂 人類有21種表情!⠀ .⠀ 喜怒哀樂的表情,人人差不多,不過人類感情豐富,又豈止四種表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指出,人的表情可多達二十一種,還會把不同的表情特徵混在一起,製造出更複雜「混合表情」。 ⠀ .⠀ 研究找來二百三十人做實驗,...

創傷後遺症特徵 在 BusinessFocus | 冷知識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1 22:28:45

立即Follow @plbf_knowledge 不只喜怒哀樂 人類有21種表情! . 喜怒哀樂的表情,人人差不多,不過人類感情豐富,又豈止四種表情。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指出,人的表情可多達二十一種,還會把不同的表情特徵混在一起,製造出更複雜「混合表情」。 . 研究找來二百三十人做實驗,拍攝近五千...

  • 創傷後遺症特徵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30 07:39:15
    有 166 人按讚

    【內心的創傷,得被踩到才會發現】

    大約一兩個月前的某天晚上,輪到我做飯。蕃茄和傑克在客廳那邊的地板上玩,我在廚房覺得有點浮躁。等我把菜都燒好,東西都端到餐桌上,喊了「晚餐好了可以來吃」以後,逕自坐下來等。

    傑克跟蕃茄還在用樂高玩數學,嘰嘰喳喳講個沒完,等了一陣,覺得亂無趣一把的,我就自己吃了起來。

    吃沒幾口,一大一小一邊聊一邊往餐桌這邊過來,蕃茄很顯然還陷在話題裡,雖然坐下來了,但是腦袋轉個不停。

    「5+15是20吧?再問我一題!」
    「15+15呢?」
    「嗯⋯⋯等我一下唷!」

    蕃茄離開座位,到地板上拿了一把樂高回到餐桌,開始排來排去不知道在幹嘛,手肘動來動去,隨時有機會把碗或餐具掃到地上去。我皺起眉頭,把碗跟餐具都移動到遠處,覺得很煩。玩具根本就不應該拿到餐桌上的。

    「這樣是5+15⋯⋯這樣是5+17⋯⋯爸爸你看!」

    我沒好氣地出聲制止。

    「可以不要玩這些東西嗎?吃飯就專心吃。」

    蕃茄嘆了一口氣把樂高推到旁邊,終於拿起筷子夾了一片蘑菇,正要送到嘴裡,突然又放下來。

    「1+2+3+4+5也等於15嗎?」
    「對喔。」

    夾了東西準備吃,想到什麼要講就又停下來,傑克回應他之後,蕃茄就更開心,腦袋又繼續轉,回頭夾起剛剛的菜要吃,又放下來講新的數字⋯⋯。就這樣不斷循環不斷循環不斷循環,兩個人你一言我一語越來越投入,我心裡的火也開始越燒越旺越燒越旺越燒越旺。

    莫名其妙這什麼吃飯的規矩,都坐下來十分鐘了連一口都沒吃,老是讓小孩養成這種習慣,邊摸邊玩邊吃是要吃到什麼時候?每隔一陣子就要來一次真的是煩死了!

    「55是1加到10嗎爸爸?」
    「可以專心吃飯嗎?」
    「爸爸,55是1加到十嗎?」

    我極度不爽地瞪著傑克,示意要他快點阻止這個小鬼繼續囉唆下去,沒想到傑克扒了兩口飯,說了「我想一下喔」,就站起來從旁邊拿了紙筆回來,要在餐桌上算給蕃茄看。

    「啪!」

    我的理智瞬間斷線,直接從傑克手上搶走紙筆,重重放在旁邊桌上。

    「你幹嘛啊!」
    「還好意思問我幹嘛???他就已經沒在吃了,你還拿紙筆來是什麼意思??再算下去是要吃到什麼時候????吃個飯可不可以專心一點不要在那邊東摸西摸搞一堆有的沒的????」

    我氣到大聲尖叫。傑克看著我好一陣子。

    「我是覺得你之前就開始在生氣了。」
    「有可能啊!我就累了你們還在那邊囉囉拉拉胡說八道,煩死人了!隨便你們啦,你們愛弄到幾點就弄到幾點,愛怎麼吃就怎麼吃,不要拖我在這裡!」

    小孩沒規矩就算了連大人都加進去胡鬧是怎樣?我把剩下的幾口飯「唰唰唰」一口氣全吞掉,摔下碗筷,頭也不回走進房間,關門。

    ***
    我個人認為,在理解「為什麼會造成創傷」之前,比這更重要的事情是「辨認出創傷反應」。所謂的「創傷反應」的意思是,這個人現在處在一個特別的狀態下,他的傷口被掀起來了,所以他整個人的思考跟反應都亂掉了,不能跟平時的狀態相比。

    類似當你左手臂上有一個傷口,結果朋友從旁邊走過來隔著袖子「啪」地一聲就拍下去,你只能「幹!!!!!!」,然後抱著手臂蹲下來好半天都說不出話來的狀態。

    當我們心裡的傷被碰到的時候,我們是會有類似的強烈反應的。但是這個反應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如果對於「創傷反應」的表現沒有概念,我們會誤以為「我/這個人的個性本來就這樣」。

    當我們把「創傷反應」誤認為「個性」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認為「我好好的」,或者是「這個人好好的」,只是個性需要改一改而已。這樣的後果就是,我們一直以為被體罰或是被辱罵的孩子們都「好好長大了」。我們辨認不出來自己或者是周遭親友身上留下來的後遺症,所以摸不出怎麼跟彼此相處,也不知道該如何去溝通。

    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容易認為「創傷」是那些受到虐待或是性侵的人才會有的遭遇,而錯失了讓我們療癒自己,或者是調整自己教養方式的機會。

    對我而言,「療癒」,還有「成為跟父母不一樣的家長」這兩件事情,是必須先從「清楚看見自己身上的傷痕」開始的。

    在《創傷的智慧》紀錄片的官方網站上,除了幾位專家的對談之外,Dr. Gabor Mate還提供了12段影片詳細談論「創傷」。在第一個單元《了解創傷》裡,他有幾段描述我覺得非常精彩。因為他是口述,有時語句會有些重複瑣碎,以下是我精簡過後的翻譯:

    『「創傷」這個詞彙來自於希臘文的「受傷」。所以創傷是一種傷害。如果你用傷害的譬喻來思考,一個傷口的自然特徵是什麼?也許你可以說,創傷有兩種特徵。一個是當傷口被劃開,還很燒灼的時候,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如果你去碰它或者是他被什麼碰到的話,是非常非常痛的。所以從這個概念去理解,創傷其實是一道還沒癒合的傷口。

    舉例來說,在現在這個當下,有人不理解你,你感受到心痛。其實,「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其實沒什麼讓人痛苦的事。如果你能理解自己,「有人不理解你」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如果我現在對著你說匈牙利語,或者倒過來說,如果你現在對著我說芬蘭話,或者保加利亞語或阿拉伯文或希伯來文或俄文,我根本沒辦法理解你,對吧?但是這不會讓你覺得很心痛。你只會認為,喔這個人不會說這些語言。「有人不理解你」這件事本身不會讓人心痛。

    然而,在人生當中,有一個時期,不被了解是非常痛苦的。當你是一個幼小的孩子,你需要被理解,但是沒有發生,而這樣的狀況傷害了你。於是現在有人不理解你的時候,真正被碰觸到的是那個傷口。所以才會這麼的敏感。因為在你的心裡,有一個傷口,還有不被理解的恐懼。這就是我所謂的傷口的敏感性。你只是碰了一下然後就「唉唷」,痛死人了!但是我們感受到的這些痛苦,他們跟當下沒有關係。他們其實跟過去有關。而這裡真正的教導是,我們在當下感受到的痛苦,其實是來自過去的傷口。我們背負著這些創傷而他們被當下的事件碰觸到了,所以我們覺得很痛。接下來我會讓你看見,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

    所以第一件事,是他的敏感性。第二件事情是,他感覺很像是裂開來一樣。當我們身上有傷口的時候,會形成疤痕組織。疤痕組織負責保護傷口,他會用某些比較堅硬,比較厚實的組織來替換原本的組織,把傷口周圍的組織重新密合起來。這樣一來身體就可以繼續運作。但是疤痕組織的天然特性是什麼?他確實有保護作用,但是他同時也非常的堅硬。當你觸碰它的時候他非常不敏感,幾乎沒有什麼感覺,因為疤痕裡沒有神經末梢。同時它也毫無彈性。僵化。他是束縛性的。

    所以「創傷」既是一個未癒合的傷口,同時也是疤痕組織。這個部分讓我們過度敏感,過度反應,相對於當下的刺激來說。但是這個部分也同時很僵化、堅硬、遲鈍、讓我們毫無感覺,無法成長。疤痕組織無法繼續生長。疤痕組織不具有彈性。」

    我從Dr. Mate這一段的描述當中理解,就是因為「創傷」的保護性,會讓我們某部分的自己變得遲鈍和僵化,所以我們沒有辦法坐在沙發上捧著一杯熱咖啡,輕輕鬆鬆地回想自己的童年,用這樣的方法去摸索我們的心理是否有留下創傷,因為他已經被傷疤遮蓋住了,我們會自動跳過,覺得「很好啊都沒問題」。

    心理上的傷口,只有在被一腳踩上去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原來這裡有一個很深的洞。

    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某一件事,這個人,或是我們自己做出來的反應,激烈到不成比例的時候,就表示這很可能是一個「創傷反應」。我們會這麼激動,就是因為這是一個「幹!!!!!!」的時刻。

    聽起來好像很抽象,但是生活當中其實隨處有例子。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幾年前一個很大的新聞,花蓮有一個檢察官,因為懷疑女兒在幼稚園被霸凌,帶著警察直接衝進女兒的學校。當時我對「創傷」還不是很理解,但是內心裡有一個強烈的直覺:「這個爸爸很有可能自己曾經被霸凌過。」因為他自己有過那樣的經歷,一想到女兒可能會遇到相同的事,他的情緒就完全失控了,淹沒自己的理智。

    另外就是在DCard或者批踢踢上,時不時會看到有人求助,說自從有了小孩之後,發現配偶原來脾氣非常容易失控,一些小事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雖然事後都會表現得很懊悔,也知道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還是一直發生。

    以上的兩個例子,我都看到網路上許多強烈批評的留言,認為他們太誇張,這麼大的人了還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也不少人認為這種人就是應該要「放生」,讓們知道沒人有義務忍受他們這種爛脾氣,尤其他們還傷害小孩。

    我同意他們的反應過度,也同意他們的行為會傷害到孩子,但是我不同意任意下結論這些人是「不知道怎麼控制情緒」或是「判斷能力有問題」。他們有可能是因為心理的傷被踩到了,所以失控了,指責他們管理自我的能力,等於是在要求一個人被打到鼻梁的時候自我控制露出微笑一樣。

    同時,一個人的傷口會被碰到,是因為跟別人的距離很近。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沒有想要跟別人的內心靠近的時候,他內心的傷口是不會被掀開的。為什麼這些情緒很失控的人總是「欺負」身邊的人?或者為什麼我們有些雷總是只會被身邊的孩子或者配偶踩到?因為我們很想靠近他們。但是在接近的時候,就是會有傷口被撞到的風險。

    當我們理智斷線的時候,我們是否有能力可以看清,觸發我們的究竟是什麼?真的是我們以為的「我就是受不了孩子吃得桌面亂七八糟」、「我就是無法忍受小孩說話沒禮貌」、「先生/太太就是想要故意氣死我」嗎?

    ***
    回到開頭的故事吧。

    當天我氣呼呼地回到房間之後,心情依然極度惡劣。我確實覺得我的反應很大,但是想來想去也沒什麼頭緒,就以「應該就真的是太累了」作結,不再去鑽研什麼了。

    幾天之後,我跟傑克一起看完《創傷的智慧》記錄片,我一邊估狗Dr. Mate的個人經歷,一邊跟傑克聊天。

    「欸,剛剛電影裡不是說,有『成癮行為』的人都是因為心裡有一些痛苦需要轉移嗎?」
    「嗯嗯,是啊。」
    「這裡有一句Dr. Mate的話很有趣,他說『90%的人都有成癮問題,剩下10%的人是在欺騙自己。」
    「那不就全部的人都有了?」

    我想了想,坐直了身子問。

    「如果這句話是真的,你覺得你對什麼事情上癮?」
    「呃,我不是很確定。晚睡算嗎?我對晚睡上癮。」
    「好像是耶,你真的一直都很晚睡。」
    「那你呢?」
    「我喔,我覺得我好像對聊天上癮。」
    「有,我覺得有。你最近聊得滿誇張的。」

    我安靜下來,開始思考。我最近確實在網路上聊個不停,有的時候還會帶ipad進去廚房,邊聊邊煮飯。雖然我知道這樣很危險,也無法專心,可是,我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如果這個真的是我的「上癮」,那我是在轉移什麼樣的痛苦呢?

    胸口突然一陣糾結,想起那天蕃茄滔滔不絕邊算數邊吃飯的那個晚上,我看著他跟傑克熱烈的互動,渾身不自在,內心的火焰越燒越烈的刺痛感。我以為我是因為蕃茄吃飯不專心所以被惹毛了,但是其實我是因為他們兩個人好熱絡,把我晾在一旁的情境,把我的創傷喚醒了。

    從小我在家裡就是比較笨的那個,因為我擅長的是沒有用的文科,就算我功課不錯也沒有用。弟弟從小就數學腦,高中還進數理資優班,腦袋跟爸爸一樣好。每次吃飯談到課業,我就只能坐在那裡埋頭吃自己的東西,聽爸媽不停稱讚弟弟,吃飽以後默默離開。

    現在我長大了,我不怕你們了!我不接受這樣的對待了!我可以摔碗筷不用忍耐了!!你們不敢再這樣對我了吧!!!

    當下的我根本沒有發現,眼前的人早就已經不是爸媽和弟弟,是傑克跟蕃茄,他們只是聊天聊得很開心,他們沒有不在乎我,也不是故意要忽略我。

    「創傷」就是像這樣隱藏在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裡,難以察覺。必須要刻意往自己的內在探索,才能逐漸辨識出來。

    不過,只要記得Dr. Mate說過的:「幾乎每次你在感到不舒服的時候,都跟當下的事件無關。這跟過去有關。跟你的創傷有關。」用「驗證看看這句話是不是真的」的想法來讓盛怒下的自己停下來,觀察「現在的我到底在氣什麼」。就算沒有辦法當下就釐清,(我也一樣沒有辦法),都是在累積一個重要的線索,幫助我們一步一步摸清楚自己的內心。

    先說到這裡,下回再繼續分享!

    --
    歡迎到以下連結匿名留言:
    https://padlet.com/tomatogreenlife/5njdu44phvgf6rrn

  • 創傷後遺症特徵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1 05:30:55
    有 20 人按讚

    還記得虎姑婆的故事嗎?
    小時候你最害怕的恐怖妖怪是什麼?

    今天銀快想跟大家聊聊日本昭和時代
    讓所有小朋友嚇破膽的恐怖都市傳說

    鐮刀婆婆是個手持著一把鐮刀的妖婆,如果有人聽完關於鐮刀婆婆的故事,她就會冷不防地出現在那人的家門前,而且是緩慢地一步一步靠近她的獵物。

    現在的小朋友可能對鐮刀婆婆覺得很陌生,然而在昭和年代出生的孩子,只要一聽到鐮刀婆婆,會嚇到躲進被窩裡瑟瑟發抖,晚上會不斷地做惡夢,是童年難以抺滅的恐怖記憶。 

    外形像老婆婆的妖怪不輸給台灣民間傳說中的虎姑婆,如此形象之所以造成孩子們心理陰影其來有自,主要是因為鐮刀婆婆有著獨特的壓迫感,她是仰賴孩子們的集體恐懼而形成的妖怪,成為麻瓜的大人是絕對無法看見她的存在,因為他們已不再相信世上有鬼怪的存在。

    集恐懼於一身的鐮刀婆婆,總是選在爸媽不在家的時候進行攻擊,恰好是孩子最脆弱無助的時刻,當她出現時,房間裡的燈會突然熄滅,視線變得漆黑一片,而且連對講機也不按,就直接敲人家的門窗,一旦受到驚嚇而去開門,後果就要自行負責。

    她會冷不防在孩子面前現身,揮下她的鐮刀將孩子殘忍殺害。

    試著想像一下這樣的畫面,在夜晚的時候透過屋外的水銀路燈的照射,在令人不舒服的昏暗光線下,鐮刀婆婆恐怖的身影出現窗邊,起先她還會巧妙使用甜美的聲音誘惑孩子開門,然後伺機而動,割麥子似的用鐮刀大力一揮,砍下孩子的頭,迅速收進背上預先準備好的竹簍子裡,發出尖銳的怪笑聲揚長而去。

    鐮刀婆婆的恐怖手段分成五個步驟:

    1.使家中停電變得一片漆黑(黑暗會引發不安和恐懼)
    2.以驚人的力道敲打門窗(煽動內心的恐怖感)
    3.即使大聲叫喊也無人應答(讓不安和恐怖心理增幅)
    4-1.打開大門的瞬間突然現身(恐怖到了極點)
    4-2.一個不注意關上大門,回到原本的房間,她會出現在你身後
    (以為安全了結果又被妖婆嚇到)
    5.恐怖絕頂的是她揮下鐮刀的那一刻(太驚悚以至於立即昏倒)
    ……依照以上這五個步驟進行攻擊,在孩子們的心中留下難以抹滅的恐怖記憶。

    曾經被襲擊的孩子昏過去,後來意識恢復後仍餘悸猶存,會不斷地喃喃自語,也不知道口中說的是什麼,總之完全無法停下來,大概是被嚇到魂都跑掉了,那種恐怖感會永遠深植在腦海中,甚至會出現心理創傷後遺症,所以說對付這種妖怪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啊。

    <擊退鐮刀婆婆的做法>

    對付鐮刀婆婆的辦法其實很簡單,當她敲窗戶或門的時候,千萬不要把門或窗打開,必須待在家中對著妖婆大喊三次「鐮刀婆婆」(BABAZARE),就能順利將她趕走,因為BABAZARE是她的真名,只要複誦幾次,就會發揮趕走惡靈的效果,是相當好用的咒語,平時要記得對著鏡子多加練習,以備不時之需。

    鐮刀婆婆的特徵如下:她身形削瘦,有著一張細長的臉,白髮蒼蒼有點凌亂,紅色的眼睛外貌近似山姥(日本民間傳說中會吃人的山婆),看起來衣衫襤褸的,披著一件黑色斗蓬,一隻手拿著銳利的鐮刀,像在模仿西方的死神。簡單來說,就是綜合了山姥和死神形象的綜合體。

    鐮刀婆婆於動畫《學校怪談》的第六話〈破壞門扉的惡魔之手,慘劇之夜〉登場,在過去的年代她曾被佳耶子靈眠(一種封印的魔法)於後山神社的祠堂內,由於土地開發的緣故,導致後山的神社外結界遭到破壞,迫使鐮刀婆婆從靈眠狀態中甦醒過來,隨後妖婆便開始襲擊獨自看家的雷歐,經歷了一連串的戰鬥,最後終於使用咒語大喊三次「鐮刀婆婆、鐮刀婆婆、鐮刀婆婆!」,再次將妖婆施以靈眠,好不容易才結束這一回合。

    都市傳說裡面令人毛骨悚然的現代妖怪還不少,像是「瑪麗的電話」的洋娃娃,還有用手肘快速移動的「半身死靈」,但鐮刀婆婆給人的恐怖感完全凌駕於它們之上,她是許多小朋友童年揮之不去的陰影。

    膽子的孩子只要一聽到她的名號,就會開始哭個不停,大人要嚇唬小朋友的時候,只要說鐮刀婆婆要來抓你了,頑皮的小朋友就會瞬間變得聽話又乖巧,不得不佩服鐮刀婆婆就是有這等魔力,不禁讓筆者想起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牠》故事中那個邪惡的小丑,看過改編的電影版,應該都知道那是鎮上孩子們的夢魘,小丑本身也是吸食孩子的恐懼才能壯大他的聲勢,幾乎是宛如惡魔般的存在,而鎮上的孩子都難以逃脫他的魔掌。

    《日本現代怪異事典》(朝里樹著,笠倉書房)卷末有收錄鐮刀婆婆的詞條,妖婆還有其他的夥伴,像是芭薩裂(バーサレ)、芭優薩裂(姥よ去れ)、芭薩里(バッサリ)、芭伐希薩羅(バファシサロ)、芭尼夏爾(バーニシャル),要驅趕這些妖怪的唯一方法,就是大喊三聲它的名字。

    文字 / 銀色快手(Silverquick) 怪談師、偽民俗學者
    寫完文章時耳邊突然響起孫燕姿的歌曲《天黑黑》

    圖片來源
    ガチャ商品「戦慄!!恐怖のライト10」ババサレ

  • 創傷後遺症特徵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27 12:19:53
    有 62 人按讚

    【腦中小劇場 第59場 關於N號房事件的四道問答題】 
      
    (原題:【探究N號房心理,宣示主宰的性暴力】,刊於FUNDAY 數位英語達人誌 5.6月號 / 2020 第14期)
      
    感謝 Funday數位英語邀約訪談,聚焦粉專先前較少觸及的性暴力議題,本文原以四題問答形式進行電話訪談,再由中文編輯林映妤小姐悉心整合內文。在此將內文還原為問答形式,重新架構應答內容,並進行細節補遺與延伸。
      
    Q1:在國際婦女節的3月,南韓「N號房」事件將長久以來瀰漫於社會的仇女風氣一次爆開,敵視批鬥更越演越烈,全球性暴力事件加劇,無論是好萊塢MeToo事件、墨西哥殺女案件,到了近期的南韓N號房,在「性」方面的暴力和一般的肢體、語言暴力是否存在不同的心理狀態呢?
      
    A1:上述幾項暴力案件的成因與目的雖不盡相同,但究其核心,或許都和「宣洩」有關。暴力一向是宣洩最直接的通道,無論是語言暴力(網路攻訐、職場霸凌)或肢體暴力(家暴、恐怖情人),這些暴力背後,宣示的都是某種宰制力。
      
    然而,看似強悍的宰制心態,有些是為了征服,有些卻是源自「軟弱」。
      
    與性暴力犯罪相關的案主,我曾接觸過三位,其中兩位係由法院派案的司法鑑定案主(鑑定是否因精神症狀導致性侵意圖),第三位則是由法官指派,強制進行心理治療(案主對數名陌生女性潑精,此次療程為緩刑條件之一)。
      
    上述三人都有個共同特徵,就是「社交關係挫敗」。他們的社經地位都符合一般水平,不缺錢,缺的是人際互動的能力。以第三位案主為例,金融新貴一名,若以年收定義人生,此君就是人生勝利組。學霸出身,職涯暢行,可惜敗在人際模式僵化(自認外在條件不佳,慣以金錢打點人際),對兩性關係毫無安全感(渴望女性,但又認為女性與之交往是覬覦其身家),因此無法維持長久關係,異性亦對其敬而遠之,最後只得憤而向陌生女性潑精,以宣示其主宰力。
      
    由此可見,某些犯案動機不一定與慾望有所連結,反倒像是一種證明,證明「我也能主宰一段關係」,進而導致性犯罪
       
    Q2:恃強凌弱,是否舉世皆然?從小到大我們都可能歷經霸凌或被霸凌,欺負弱小是人的本性嗎?
        
    A2:但凡與人性有關的行為,通常都是舉世皆然,畢竟人性能跨越國界。然而善惡本性各異,因此與其說霸凌是本性,倒不如說是一連串人性運作下的結果。
      
    若要成立一場霸凌,通常有三個條件(詳細內容可參考粉專第17場),包括:體制允許、偏見效應,以及從眾行為(Conformity)。
      
    於是,當我們回想起某次參與霸凌的經驗時,或許會發現,當整個環境背後的勢力給予充分授權後,通過偏見效應,我們會在某個可憐蟲的胸口畫上靶心。遺憾的是,你不想扯團體後腿,只好拿起箭矢,跟著大家有志一同地拉滿了弓,對準靶心,而眼前的傢伙只能等著變刺蝟。
      
    而你唯一的期望,就是期望這件事永遠不要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世界上總有個替死鬼。
      
    除了上述三個條件,霸凌者的早期教養因素,亦可能助長霸凌行為,包括:反社會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學習模仿,以及創傷傳承。
      
    反社會人格的前身是「品行疾患」(Conduct disorder,現更名「行為規範障礙症」),是指在青少年患者反覆出現冒犯他人基本權利,以及違反社會常規等行為。
      
    學習模仿,指的是當孩子長期身處在家暴的環境後,暴力對他們而言,不再是襲擊肉身的惡行,而是問題解決的方法。因為他老爸已經用拳頭證明,這一套在家行得通,於是他會帶著這套方法面對世界。
      
    創傷傳承,則是受虐創傷所帶來的後遺症。飽受家暴的孩子,日後可能會對弱者加諸暴力,用意是抵抗早期的受虐回憶,藉以擺脫受虐身分。
      
    在南韓N號房的案例中,即便先排除早期教養因素,至少還有「體制允許」和「從眾行為」這兩個因素決定了霸凌。
      
    負責施虐的的工作人員,是經過體制與主理人授權,也就是在遊戲規則的允許下,從是性剝削活動。由於這份工作並非受迫進行,意義上已非單純聽命行事的執行者,而是受雇為活生生的幫兇。
      
    此外,N號房有條入會規定,就是「必須經過其他聊天室的稽核,若不上傳自己擁有的色情影片,或不參與語言性騷擾,即會被移出群組」,而這條規定明顯地助長了從眾行為。一旦從眾行為增加,刺激收益,霸凌事件便無從斷絕。
         
    Q3:N號房的主嫌們與付費觀看的人,對於影片中凌虐未成年少女畫面絲毫沒有同理之心,被稱作變態的他們是什麼心理呢?他們從這些暴力行為中可以獲得什麼?
      
    A3:我想,「獵奇」是整件事的出發點。
      
    只看一次,或許是基於口耳相傳的好奇,而後止步於此,但若持續觀看,就等於參與了「物化」的過程。因為買家會認定『付費即是商品』,而將片中的女性與人類的連結切斷,去除溫度,標定價碼。即便買家出現道德拉鋸,也可能會因為大腦產生了「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意思是當信念出現矛盾時,為了讓自己舒服點,我們通常會找些理由,來告訴自己沒有錯),而告訴自己「錢都砸了,絕對不會白花,這東西買下去一定值得」。
      
    一旦走到這一步,再不堪的畫面,都只是銀貨兩訖的立據。
      
    不幸的是,這就是網路犯罪的特點之一,隔著螢幕,通常會削弱我們對整起事件的罪惡感或不適感。也就是說,同樣一群人,如果把他們拉到現場直視整個過程,感官經過衝擊,或許依舊有人買帳,但人數可能不會像現在一樣。

    另外,如同第一題所述,觀看是為了尋求刺激與獲得宰制的快感,因為自己「平時做不到」,便會藉由觀賞得到滿足,這和一般觀賞情色片的心態相若。然而情色片畢竟是安排好的劇碼,相形之下,N號房更強調「真實性」與「痛苦感」。情節不按腳本,扭曲級數倍升,對於會員而言,這是一種生活的刺,觀看這種痛苦感帶來的不會是憐憫,而是刺激,連結的是生理反應(Reaction),而非心理反思(Reflection)。
      
    在這種時刻,人與動物無異。
          
    Q4:南韓被公認性別意識相當低落,其實台灣也有不少「仇女」風氣,在許多人提倡女權的同時,卻又造成更多人對女權的反感,這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呢?
      
    A4:台灣是否有不少仇女風氣,實在不好說,畢竟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在臨床領域也較少遇到此類型的案主。
      
    但身為PTT的資深鄉民,「女權自助餐」是比較能囊括上述爭論的一個名詞。這個詞原始出處來自美國脫口秀藝人Bill Burr,但實際上他在表演時也沒講出這五個字,而是用自助餐(Buffet)一詞來形容某些女性「只利用女權論夾走某些好處,卻留下該論述帶來的義務」。
      
    因此,所謂仇女心態,可能源自於某些男性認為「女性爭女權,卻不願意承擔生活義務,進而兩邊通吃」的行為。
      
    當然,這套說法是有欠公允的,而網路上的爭論更像是一場盲打。
      
    因為我們有時會忘記,即便同為女性,她們的立場卻不一定相同。有人行事獨立,有人慣於依附,有人會為自己的權利登高一呼,有人卻礙於傳統逆來順受。有人爭,有人不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然而在討伐女權運動的過程中,她們卻被同化,被視為同一種立場的人,因此時而會出現拿A的立場去討伐B的情形。
      
    換句話說,拿女權論述,去討伐原本就慣於依附的族群,才是讓攻防完全錯位的主因。
      
    坦白說,這個議題很容易失焦(也很容易掉粉,根本挖坑嘛,嗚 ~~),立場再怎麼中肯都會被挑刺,因此與其以兩性作為分野,不如以「人」的角度重新詮釋整個運動,而是『人權平等』,爭的既是女權,更是人權。
      
    因此,無論我們想爭取的是晉升員額、階級意識、同工同酬,甚至是在好萊塢電影掛頭牌的機會,都是身為一個人的平等權利。從這個觀點開展,不期待能弭平紛爭,畢竟立場各據一方,但求能降低討論的傾斜程度,軌道水平一旦校準,整個運動的推速或許會相對穩健一些。
      
    最後我得說句實話,即便在我們家,也做不到兩權平等,因為,
      
          
    我對女兒真的比對兒子好一點。
          
    #性暴力
    #霸凌

  • 創傷後遺症特徵 在 暗網仔出街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9-20 15:44:52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w_kid12/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deepwebkid/?modal=admin_todo_tour

    訂閱: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KC6E5s6CMT5sVBInKBbPDQ?sub_confirmation=1

    Spotify: https://open.spotify.com/album/2LjUOH9T9j21GiX8jzytu6
    異度空間恐怖AP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PiyPZ3d_Fw&t=12s

    首支單曲: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SHWB6Ai9Y

    鬼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fqxuCHq3Y&t=3s

    我的成長故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dhtp6A6YJE

    我講 '香港' 10,000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4uDe3QUfs

    我受夠了, 我的精神困擾: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Q6uxaQhiS4&t=7s

    24小時內學印度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3EmtyVK1BQ&t=55s

    最後發現我有1種強迫症!
    發現我有1種強迫症!
    發現我有身體聚焦強迫症!
    發現我有一種強迫症!
    我有身體聚焦重複行為障礙 (強迫症的一種)-精神問題
    發現我有身體聚焦強迫症!
    最近看杜汶凙喱騷講強迫症的題目令我想到今年加拿大疫情最差時自己也表示有強迫症的症狀: 咬手指. (Show clip)片中他提及的數格子等的強迫症行為其實我小時候每隔地上走過兩步格子會喜歡跪一次在地上. 睡覺前數自己眨多少次眼, 不能有6或者6有關或pooy數. 例如: 6,12, 16, 18也不行. 因為6是魔鬼的號碼. 如果眨了6次眼要馬上眨到7,8, 或9. 或when I use to sit in the car I needed to use both sides of my hand to touch the car window. 4 times with both hands. I don’t even know why.
    長大後我慢慢tou ley這些重複性的精神狀態. 這些年唯一陪伴我的是咬手指.
    今天的身分拍這條影片不是而暗網仔的身分去拍, 而是為我自己找出答案. 因為彈琴或任何要show手指的行為有時都會有goo leuy. 因為不漂亮.
    I know theirs a billion people will worst tragic fates than me and this is such a stupid small problem but this channel is for me to express my self.

    這幾天找到原來這類型的強迫症學名叫 ‘身體聚焦重複行為障礙’ 是你重複obsessively對自己肉身做成的創傷. 這個koy kuet名詞令我發現自己某一些其他我曾經以為正常的行為也其實是強迫症. 當然咬手指是我最明顯的symptom. But like biting my lips, bitinh the inside of my mouth (like this) biting other parts of my hand, picking my bitten fingernails. Scratching my eyes inner part, before my elbows I constantly scratched for no reason. It’s almost like self harm.
    I used to think everyone did this at least bit their lips.

    Now the reasons for this some believe is anxiety. But honestly I bite my hands when I’m either bored or thinking. I think it’s a mixture because when I upload a video and I’m writing the tags and all that I’m both thinking but also anxious because I’m nervous about the video performance. So I think for me it’s both those things.

    Now a cause of 身體聚焦重複行為障礙或BFRB有一些人説有自己問題外還有遺傳成分. 因為我也真的見過長booy有scratch themselves的習慣.

    My solution: after watching this video they told me that the solution is not to stop yourself from the impulse of doing these things before that’ll only make you want to do it more. Actually it is to be conscious in that moment that you want to do this and do another action as a replacement. So what I did is I pretend I’m playing the piano every time I get this self harm impulse. Strange it when I do this my mouth still moves and if I were biting my nails or my lips and yesterday I caught myself constantly want to bite.
    But over time it has gotten easier. And I think with enough effort I can stop this. Because honestly my nails are traumatized beyond belief and it’s been so long time I’ve had to cut nails because they don’t grow and is so weak. When I scratch an itch it feels weak. Like it’s gotta fall off. And it’s just...I don’t want that you know so let’s try to change it.

    Thanks for letting me make this weird video 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