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大學學分制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大學學分制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大學學分制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大學學分制產品中有80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萬的網紅鄭正鈐,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分科測驗級分制將上路,不同聲音不容忽視】 教育部決定明年開始分科測驗(指考),將改為60級分制,也就是我們過去的滿分100分將被60級分制取代。 昨天在立法院舉辦公聽會,聽到許多老師正反不同的的意見,例如,新竹女中的楊伯軒老師認為,級分制可以減少學生分分必較的壓力。但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則強...

 同時也有5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學指考明年更名分科測驗,原定每科滿分為45級分,大學招聯會近期確定調整為每科60級分,立院教委會上午辦理公聽會聽取各方意見,出席的多數老師與團體支持60級分制,卻也提醒,方案106年就確定,但仍有高中師生不了解制度運作與施行,應加速溝通。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

大學學分制 在 Sydney Chen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1:33:47

《美國動畫系研究所在學什麼?》 —— 來模仿下小紅書式聳動標題😂 今天心血來潮就來分享一下在南加大動畫系就讀的心得跟介紹我的科系吧~也算是以後自己會想回憶的紀錄 🎨電影學院下的動畫系 隸屬於南加大電影學院School of Cinematic Arts裡面的動畫系Animation & Digit...

大學學分制 在 抹茶mu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7 18:00:39

【9月開學季!校園中的實用日文🏫 大學篇 part.1】 9月是台灣開學季,相信不少朋友已經開學或即將開學吧🙈 之前曾在帳號上和大家分享過常見的國高中校園用語,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 雖然日本學制與台灣不同,開學時間也相異,不過還是讓我們來認識一些日本大學新生會用到的詞彙吧👇 ☆シラバス 課程大...

大學學分制 在 Jeff Lee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16 03:29:48

主任在拍大合照時,說一起比講師的「御風術」動作XD 彰化高中的夢想行動校園講座,感謝BenQ 明基基金會與妤盈早上就到學校進行場地佈置,睽隔多月我終於再次踏上校園進行實體演講,這次是採「線上線下」混合式演講,感覺上非常的有新鮮感,現場有兩班約68位左右的學生(配合防疫措施,總人數控制在80人以內)...

  • 大學學分制 在 鄭正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30 14:56:30
    有 454 人按讚

    【分科測驗級分制將上路,不同聲音不容忽視】

    教育部決定明年開始分科測驗(指考),將改為60級分制,也就是我們過去的滿分100分將被60級分制取代。

    昨天在立法院舉辦公聽會,聽到許多老師正反不同的的意見,例如,新竹女中的楊伯軒老師認為,級分制可以減少學生分分必較的壓力。但台大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則強調「分科測驗級分制違反科學,動搖護國神山人才培育」。

    張院長指出,去年因為學測數學過於簡單,PR值88-99的學生都是滿級分,導致台大電機系在招生時,竟然是以國文級分來篩選。他認為,這種超額比序不當,造成電資等理工學系可能出現比國文決勝負的荒謬現象,是置台灣未來競爭力於不顧。

    會後我也跟張院長、建中徐建國校長交流,徐校長也提到去年的數學亂象,徐校長則認為,大學有必要精確區分出考生的程度,他主張分科測驗應該採百分制,不要採級分制。

    教育為百年大計,無法立竿見影,卻對國家影響深遠。連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曾在媒體投書指出,大學考招政策的變動,會牽動高中生學習重心與配置,導致高中數理教育被輕忽,無法鑑別適性學子,繼續銜接高等科技教育,導致人才錯置,甚至將本土優秀學子推到國外。若長此以往,台灣研發人才恐將無法銜接而損及國際競爭力。

    目前多元入學分為三種:
    「繁星推薦入學」,由各高中向大學校系推薦優秀的學生,讓資源條件相對不足地區的學生也能取得優質校系的入學門票。
    「個人申請入學」,透過學測各科15級分制,讓孩子不用分分計較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參與課外活動再透過學測成績、課外活動表現去錄取適合的校系。
    「考試入學」,考生登記完志願序之後直接用學測成績、指考成績進行分發。

    然而多元入學已有採級分制的「個人申請入學」、「繁星推薦入學」,現將「考試入學」的百分制也改為級分制,對於擔憂恐將導致同分超額問題更為嚴重,以及無法鑑別適性學子,進而影響國家未來競爭力的警示聲,教育部應就學生學習權益與公平原則,做好各項配套措施。

  • 大學學分制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6 19:30:10
    有 883 人按讚

    [演講技巧] 用對的語言,說給對的人聽:看蕭美琴的 ALEC 演講

    Presentality再次幫同學分享政治人物演講技巧。這次Andrew Yang 分析的對象是現任駐美代表蕭美琴 (Ambassador Bi-khim Hsiao)!

    ★★★★★★★★★★★★

    這幾天看到網路上很多人稱讚蕭美琴在美國給的一場演講,是在 American Legislative Exchange Council 大會給的。Youtube 上還有完整的影片。

    我就想要從一個英文撰稿人跟演講教練的角度,看一下她到底是哪裡講的好?

    Ok, let’s go. First, the speech video itself: https://youtu.be/5ozMcauCjbs

    ★★★★★★★★★★★★

    📌 連開頭都跟傳統台灣官員不一樣

    她一開頭,就用一種很 personal 的方式回應主辦單位的介紹:

    Thank you Karen for that kind introduction…

    畢竟用人家的 first name,就感覺比較親切對不對?通常外交場合,都是用 last name 的。

    ★★★★★★★★★★★★

    📌 而且她跟台灣大部分官員用英文演講的時候有一個很不一樣的地方:

    她講話的時候,是看著聽眾的 lol。

    你可能會覺得搞啥啊,講話不是就要看著對方嗎?但其實很多台灣官員可能是語文能力關係,或是沒時間把稿子弄熟,演講的時候大部分的時間是盯著稿子的,所以跟聽眾的 connection 真的就會打折扣。

    ★★★★★★★★★★★★

    📌 另外一個小細節,就是她的節奏。

    台灣很多官員不只是唸稿,還唸的斷斷續續,不停的卡住,蕭美琴就不一樣,講的算是非常流暢,尤其到後半段整個進入一個很好的 flow。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只是英文好,但其實不完全是。我們也看過很多英文比蕭大使還要好的人,演講超級卡。

    ★★★★★★★★★★★★

    📌 講「對的字」,給對的聽眾

    第二個細節,就是她的用字遣詞。

    我們注意這裡:

    I’m so honored to be able to be here in person, to use this occasion to express my gratitude… to the so many outstanding freedom-loving legislators around the United States.

    還有這裡,講到主辦單位 ALEC 頒獎給蔡總統,她說:

    It is also recognition for the freedom-loving people of Taiwan, and our determination to keep Taiwan free.

    我們要指出的共通點在哪裡?

    對,就是 “Freedom-loving”。

    我在美國住十幾年,從大學到研究所到華府工作,周圍的朋友大多都是左派的,我不記得他們之中有任何人,任何一次,說過 “freedom-loving” 或甚至強調 freedom。這代表蕭大使真的很會對「對的人」說「對的話」。

    她知道這群聽眾是美國保守派的,「自由」對他們來說是絕對的價值跟原則。所以一說完這段,就迎來熱烈的掌聲。

    我猜今天如果蕭大使對的是左派的聽眾,她肯定不會一直提到這些字眼。

    她也不忘用 “side-by-side” 的語法,來強調台灣跟美國的價值。很多台灣官員都只會制式的重複:We share with you the values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blah blah blah…

    但蕭大使就做一點變化:

    I often say that you are living in the land of the free.

    We are living on the island of the free.

    Good line,又迎來一些掌聲。

    *Btw, 為什麼是 “land of the free” 而不是 land of free 或是 free land?因為自由的不是土地,而是「人」,所以美國人才會說 “we are a free people”。所以 “the free” 代表的其實是「自由的人」。

    ★★★★★★★★★★★★

    📌 掌控敘事 (Narrative)

    我們再來看一段非常不錯的:

    We also believe that it is only in societies that respect the freedom of speech, where true innovation can propel technology that advances human progress, instead of technology that is abused and used for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ling their people.

    美國時常有很多的辯論:我們應該要把什麼項目放在第一?科技進步?經濟成長?還是民主價值?

    我在美國唸外交時,幫我們上課的前官員也會說:「我們先不要硬推民主,而是先幫助這些國家經濟成長,之後他們自然就會變成民主國家。」

    蕭美琴的這段,就是一個反向的論述:如果沒有言論自由,就不會有真正的創新,因為科技會被用來控制人民,而不是真的改善大家的生活。

    這就是敘事 (narrative) 的重點:不是只是提供一大堆 information 給大家 (this is what most people do),而是告訴大家要怎麼去「詮釋」這些資訊 (跟我們時常在說的 “framing” 有關)。

    絕大部分台灣官員出去演講的時候,是完全沒有核心論述的,就只有提供一堆人家沒興趣也永遠不會記得的 information。

    Can you spell B-O-R-I-N-G?

    引用對方可以體會的經歷

    講完一些硬一點的議題之後,她把話題帶到比較個人的層面:

    I’m an ambassador now, I work in Washington, DC, but I used to be like you, I came from a legislature in Taiwan, I understand that all politics are local. And when we go back to our constituents, we wanna deliver on economic progress, we wanna deliver on the common values that we share.

    說到個人經歷,突然感覺比較輕鬆,溫和對不對?這是一種非常好跟聽眾建立連結的方式,畢竟不是每一位外交官,都有跟聽眾同樣的經歷,所以她很會利用自己的強項。

    但她這麼說,可是有目的:把聽眾的注意力帶到 “economic progress for constituents” 之後,她馬上用大家可以理解的數字,提醒聽眾台灣對美國「地方經濟」的重要性:

    We’re in the State of Utah now, [Taiwan’s] size is only 15% the size of Utah, but we are the 8th largest consumer of 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world.

    然後還不忘轉換成人均的數字!

    Which means, per capita wise, each Taiwanese citizen is the second largest consumer — per capita wise — the second largest consumer of Americ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蠻厲害的對不對?但這樣還沒有結束喔!

    ★★★★★★★★★★★★

    📌 需要完整分析的同學請留言「用對的語言,說給對的人聽!」。

    還有, 快快訂閱Presentality,即時收到這些精闢分析!!!

    圖片出處: https://bit.ly/3u6mHpL

  • 大學學分制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0 22:48:49
    有 129 人按讚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 大學學分制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1-09-29 14:48:10

    大學指考明年更名分科測驗,原定每科滿分為45級分,大學招聯會近期確定調整為每科60級分,立院教委會上午辦理公聽會聽取各方意見,出席的多數老師與團體支持60級分制,卻也提醒,方案106年就確定,但仍有高中師生不了解制度運作與施行,應加速溝通。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6901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 點擊【公視新聞網】https://news.pts.org.tw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大學學分制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7-27 19:00:01

    本集廣告與「圖文不符上課囉」合作播出

    設計師不只要擅長做好設計,更要懂得把設計的生意做好——
    接案者必修學分【設計師接案學】來了!
    由志祺與二棲知學創辦人柏尹共同製作,市面上有系統性的接案學識。
    課程內容涵蓋專案流程、控管成本、合約管理與客戶談判,不僅帶你完整練就接案本領,圓滿完成每一份案子,更教你打造個人長期接案計畫,進一步接到喜歡的設計案!

    現在即刻進入網站,了解課程如何幫助你吧!
    👉🏻 https://bit.ly/HHfreelance

    本集節目內容由志祺七七頻道製作,不代表「圖文不符上課囉」立場。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體驗志祺七七文章版:https://blog.simpleinfo.cc/shasha77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1:06 【接案學一分鐘】廣告段落
    01:48 什麼是特赦?
    02:41 古代的特赦制度
    03:37 現代國家為什麼需要「特赦」?
    04:46 什麼時候會被特赦?
    06:47 特赦有什麼問題?
    07:25 對於特赦制度的辯護
    08:09 特赦的其他面向
    09:02 我們的觀點
    10:03 問題
    10:23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簡樂
    |腳本:簡樂、羊羊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總統府公報─特赦王光祿:https://reurl.cc/VEov56
    →釋字第803號解釋:https://bit.ly/3l1VfXJ
    →總統特赦布農族獵人王光祿 府:促進原住民族群主流化發展:https://bit.ly/3f0C793
    →特赦三星李在鎔?美國施壓文在寅的「南韓護國貪腐犯」矛盾:https://bit.ly/3xazHL0
    →中華民國憲法:https://bit.ly/3zIuqvN
    →赦免法:https://bit.ly/3zF9Blc
    →【聲明】特赦一個王光祿,還有千千萬萬個王光祿:https://bit.ly/3f2mr4V
    →法律白話文小學堂》「特赦阿扁」出招——特赦?大赦?不可能愛無赦吧!:https://bit.ly/3x8cLvO
    →什麼是特赦?聊聊蔣中正特赦彭明敏案 |蔡孟翰:https://bit.ly/3l6fHXP
    →中國古代如何推行特赦及調解制度?:https://bit.ly/374cobm
    →談赦免的基本觀念:https://bit.ly/3i6EF7f
    →耶和華見證人特赦案的省思:https://digital.jrf.org.tw/articles/737
    →特赦並非清白 蘇炳坤、郭中雄冤案終獲平反|廖伯威:https://bit.ly/3zwtYRs
    →蒙冤32年再審終無罪 蘇炳坤「高興不起來」:https://bit.ly/3i6Exoh
    →生殺與奪:百年民國赦免的表達與實踐:https://bit.ly/3rDaQ1x
    →各國赦免法之規定及運作:https://bit.ly/3i6fIcb
    →【建立赦免審查的正當法律程序】|邱顯智臉書:https://bit.ly/3rBUt53
    →只能等總統關愛眼神?高涌誠:《赦免法》架構空洞待補強:https://bit.ly/3iKmQde
    →《法律何時該寬恕?》:應該以什麼樣防護的柵欄來限制大赦或特赦?:https://bit.ly/2VhEbCc
    →不堪家暴40年 法國殺夫婦女獲特赦:https://bit.ly/2TDSqkD
    →〈论赦免的本质〉,王娜,武漢大學學報,2008年:https://bit.ly/3xhLLdL

    【 延伸閱讀 】
    瑪莎.米諾,《法律何時該寬恕?》,麥田出版,2021年
    瑪莎.納思邦,《憤怒與寬恕︰重思正義與法律背後的情感價值》,商周出版,2017年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 大學學分制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6-07 21:03:50

    匈牙利有上萬人走上街頭,抗議總理奧班政府要在首都布達佩斯,設立上海復旦大學分校;不過這計畫,遭到反對黨的布達佩斯市長反對,也把分校所在地附近四條街改名成光復香港、達賴喇嘛街等。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9653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