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力量訓練計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力量訓練計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力量訓練計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力量訓練計畫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徐國峰 HSU KUO FE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過去六年來已跟山姆合作過六種課程,我們都有共識,同一主題的講座只辦一次就好。前六次分別是:《運動生命、體能訓練與跑步技術》、《該怎麼練,才能跑好一場馬拉松》、《耐力型跑者的體能訓練理論與實務操作課程》、《失重:從肌肉、體重與失重三個概念來談「技術」在所有運動項目的訓練中所扮演的角色》、《公開分享的...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670的網紅吳煒穎CarterW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Bill Starr's 5x5 力量訓練計畫 https://www.ptt.cc/bbs/MuscleBeach/M.1412485912.A.C17.html -------------------------------------------------------------------...

  • 力量訓練計畫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5-10 19:14:42
    有 91 人按讚


    過去六年來已跟山姆合作過六種課程,我們都有共識,同一主題的講座只辦一次就好。前六次分別是:《運動生命、體能訓練與跑步技術》、《該怎麼練,才能跑好一場馬拉松》、《耐力型跑者的體能訓練理論與實務操作課程》、《失重:從肌肉、體重與失重三個概念來談「技術」在所有運動項目的訓練中所扮演的角色》、《公開分享的力量》、《該怎麼幫耐力型跑者安排力量訓練計畫》。

    平均一年一次。不知不覺已經跟山姆合作了六年的講座,講了六個主題。我自己也因為這些講座的事前討論、備課、分享與後續的QA而改變。今年的主題【心志】是山姆從去年就開始問我有沒有意願開設的,但我個人對這個主題所知有限,一直不敢答應。但經過去年UA以心志為主軸的兩場半馬訓練營、以及Garmin PB班中以知覺開發為主軸的全馬訓練模式之後,對於這個主題已理清了分享的脈絡,最後就敲定在今年七月來分享。

    「卓越的(運動/工作)表現必須仰賴優秀的心理素質當作基礎!」這句話我想大家都同意。但身/心之間的關係為何?它們兩者之間是如何互動的?我們又該如何照顧、強化與運用自己心志的力量來提高自己的運動表現 (或生活與工作表現)?

    上述這些問題,是這場講座要談的。這些討論會運用最核心的兩個概念:「能量」(Envegy)與「運動」(Movement)。下面引用羅曼諾夫博士在《Pose Method 游、騎、跑 三項運動技術》(Pose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第3章中的一段文字:

    當我們從事肢體活動時,能量最明顯的表現形式是看得到的「動作」,像是跑步動作似乎是能量最主要供應對象,但運動的「力學能」並非獨立存在,它們也和其他能量緊密地互相連結。跑步只是能量通過身體渠道對外顯現的形式,只因它在「門外」,所以顯而易見,但在這過程中「門內」的能量仍然以看不見的形式流動著。
    說得更明白一些:肉眼所見的動作只是能量轉換的最終產物,它必須通過其他內部能量的轉化,這種轉化的過程也是一種運動(movement)。俄羅斯的運動生理學之父—伊萬.米哈伊洛維奇.謝切諾夫(Ivan Mikhaylovich Sechenov)在他的著作《大腦神經反射》一書中曾寫道:「大腦展現的所有外部活動都可被歸納成單一現象,也就是『肌肉收縮』」,謝切諾夫強調:「我們內在心智、心理與生理活動的『最終表現型』是肌肉所產生的動作」。力學是最底層的能量形式,但現代的訓練法大都只專注在力學效益與生理體能的提升上,反而把「其他看不到的Movement」都排除在外。


    文中提到「其他看不到的Movement」即是指心理的Movement!
    整場講座想要把這段論述當作起點,一開始先探討心志訓練的目的,再討論心志訓練的元素,最後再來談方法。也就是先談Why,再談What,最後再談How的方式來思考心志訓練這個主題。

    我並非心理學專業,對中國的心性之學的研究也尚淺,由我來談這個主題實在並非最適當的人選,所以我還是只以「轉譯者」的身份,把前賢的論著脈絡化來分享,期待給聽眾帶來一些啟發。這些前賢的主要論著如下:

    .《比賽,從心開始》(The Inner Game of Tennis),提摩西.高威著;李靈芝譯:《比賽,從心開始》,臺北市:經濟新潮社出版,2017年12月
    .《恆毅力》(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安琪拉.達克沃斯著;洪慧芳譯:《恆毅力》,臺北市:天下雜誌出版,2016年12月出版
    .《刻意訓練》(Peak: Secrets from the New Science of Expertise),安德斯.艾瑞克森、羅伯特.普爾著;陳繪茹譯,臺北市:方智出版,2017年6月出版
    .《忍耐力》(The Marshmallow Test: Mastering Self-Control),沃爾特.米歇爾著;陳重亨譯,台北:時報文化,2015年8月出版
    .《專注的力量》(Focus: The Hidden Driver of Excellence),丹尼爾.高曼著;周曉琪譯,臺北市:時報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運動鍛鍊你的思考力》(How to Think About Exercise),戴蒙.楊著;方慈安譯, 台北市:時報文化,2016年12月初版
    .《心理韌性訓練》,丹尼斯.穆藍納著;莊仲譯,臺北:究竟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韌性》,克莉絲蒂娜.伯恩特著;王榮輝譯,臺北市:時報文化,2015年10月
    .《輕鬆駕馭意志力》(The Willpower Instinct: How Self-Control Works, Why It Matters, And What You Can Do To Get More of It),凱莉.麥高尼格著;薛怡心譯,臺北市:先覺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增強你的意志力》(Willpower: Redicovering the greatest human strength,羅伊.鮑梅斯特著;劉復苓譯,臺北市:經濟新潮社,2013年7月出版
    .《POSE METHOD 游、騎、跑三項運動技術》(Pose Method of Triathlon Techniques),尼可拉斯.羅曼諾夫博士著;徐國峰譯,臺北市:臉譜出版社,2018年3月出版
    .《被討厭的勇氣》,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台北:究竟出版,2014年11月出版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岸見一郎、古賀史健著;葉小燕譯,台北:究竟出版,2016年11月出版
    .《認識人性》,阿德勒著;區立遠譯,臺北市:商周,2017年5月出版
    .《逃避主義》(Escapism),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台北縣:立緒文化,2006年出版。

    非常高興再次邀請好友 徐國峰 HSU KUO FENG 來分享另一個新的主題【練心:如何提升運動員的心理素質】。

    很巧的是,近期國峰跟我都對【能量】的主題很感興趣,山姆是反射性性能重置開始研究起,而國峰則是從「心」來研究,上次彼此短暫的交流後,更期待這場講座的到來,以下是這場講座的資訊:
    http://www.unclesam.cc/blog/?p=26468

    ※ 早鳥價:6月7日前報名,一人為2880元。

  • 力量訓練計畫 在 槓鈴王子 Sun Liu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4-03 22:43:08
    有 142 人按讚

    槓鈴男神訓練日常

    力量訓練計畫

    臥推訓練 背部訓練直播,歡迎提出問題討論

    #喜歡訂閱分享
    #開放預約一對一諮詢
    #台北台南都可以預約
    #歡迎私訊預約

  • 力量訓練計畫 在 徐國峰 HSU KUO FE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7-06-26 18:50:39
    有 284 人按讚


    【運動表現與動作效率的辯證】

    昨天在山姆那講了一門〈該怎麼幫耐力型跑者安排力量訓練計畫?〉時,有人問到「有效率的動作不等於最好表現的動作,運動場上談的是表現,不是效率。」應該沒有人會為了求動作效率而輸掉比賽吧。

    現場一下子回得不好,講得有點不清楚,回來後一直在反省該怎麼表述才會清楚,下面透過文字把要表達的內容整理出來:

    技術(technique)的功能是什麼?若我們把所有的功能歸納到最後,可以得到的結論有二:「技術」的功能在於提高效率與避免受傷,而且這兩者是綁在一起的,要不同時存在,不然就是同時失去。
    →愈有效率的動作=不會受傷的動作
    →沒有效率的動作=愈容易受傷的動作。

    在競賽場上「贏得比賽」雖然很重要,但不會比「保持健康、不要受傷」更重要,因為就算這場比賽輸了,只要保持健康就能繼續練下去,繼續變強,然後下一場才能表現得更好(甚至獲勝)。

    運動表現很重要沒錯,但為了一場比賽的表現而受傷是得不償失的,必須保持健康才能持續訓練,使運動員能一直進步下去,一受傷就得休息很久,重新練起,若遭受一些不可恢復的傷那就等於運動生命提早結束。避免受傷的關鍵是技術,而且好的技術不只能避免受傷還能提高效率……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在這次補充回覆中最想強調的一點是:「高效率的動作就等同於絕佳的運動表現」,因為它是把目前的體能與肌力徹底發揮出來的那道門。

    技術,是運動員的潛能最終可以完全發揮自身潛能的「竅門」,這道「竅門」必須夠大夠通順,才能把體能與肌力發揮出來,成為運動表現。所以體能與肌力(體力)當然後重要,體力不足當然別提運動表現,但有了體力之後,必須靠技術來發揮。簡單來說:在安排訓練計畫時,要同時考慮這三者以及認清這三者的階層關係。

    這就是今天投影片中提到的一條很重要訓練邏輯:
    心→體能→肌力→技術→運動表現

    這是訓練的正「道」,所以莊子說「技進於道」。莊子書中也有一句跟運動傷害相關的名言:「盾天之刑」。盾天就是逆天,天就自然。白話的意思是:人之所以會受傷是因為違背自然,被自然處罰的結果。那什麼是順應自然的動作呢?簡單地說即是順應重力(而非對抗)、有效引導體重到你所想要前進方向的動作。

    世間的表象可被分為「主動現象」和「被動現象」兩類,在「體能→肌力→技術→運動表現」的邏輯框架裡,我們也可以把前三者當作主動訓練與控制的部分,把運動表現當成自然成生的結果。

    課後在線上跟山姆聊到MBSC的訓練哲學裡很強調「無痛訓練」與「預防傷害」,我個人非常認同。這兩個目通標絕對是教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我認為「受傷」是物理治療師和教練工作的分界線。教練的工作在「預防傷害」,物理治療師的工作在「治療傷害」,而「預防傷害」跟「無痛訓練」有關,長期忍一些小痛訓練久了就會受傷。

    山姆之前在討論這門課的期間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引用了Functional Anatomy Seminars 的創辦人Andreo Spina 博士講的一段話:「運動科學發展的愈來愈成熟,不斷在講求運動表現的同時,但運動傷害不減反增」所以他才會創辦FRC的系統,針對人體的骨骼系統及動作來進行訓練。其實,只要瞭解上面的邏輯,就會知道「不受傷」與「有效率的技術」跟「運動表現」其實是在同一條「道」上的。

    --
    雖然「高效率的動作就=絕佳的運動表現」,但是對單一運動員來說「最佳的運動表現≠高效率的動作」。但只求運動表現,不注重效率(換句說是不注重技術)最終都必須付出代價。以附圖中的實際案例來說,前美國奧運代表隊女子田徑選手Deena Kastor全馬可以跑出2小時19分的成績,從圖片的分解動作中可以看出她的動作很沒有效率:跨步跑、有腿尾巴,簡而言之是動作的時機掌握不佳……雖然有驚人的運動表現,但巔峰只到2006年(當年一萬公尺、半馬、全馬都破了PB)……到了最重要的2008年北京奧運的全馬賽道上(個人最佳狀態的兩年後),只跑了五公里就因為腿傷退賽了(DNF)。

    當年北京奧運的女子全馬的前三名成績分別是2:26:44、2:27:06、2:27:07,以Deena Kastor的實力,如果她願意花時間來改技術,調整成有效率的跑步動作,的確是會先輸掉幾場比賽,但動作習慣後不但能保持健康還能提高效率→運動表現當然會更好,在這場北京奧運的賽場上她是很有機會奪冠的。可惜因為她的跑步技術不良而無法徹底100%發揮出她該有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