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近期右邊膝蓋不適,醫師檢查後認為沒有發現結構性問題,所以在醫療端並沒有做特別的後續處置。過了幾天後,她依然還是覺得怪怪的,尤其是上下樓梯時特別明顯。這幾天帶著母親做了幾個訓練動作、練個兩三天之後,不適感明顯消除,上下樓梯也不會這麼吃力了。
膝關節在一般常見動作觀點是趨向穩定功能的關節,向上...
我的母親近期右邊膝蓋不適,醫師檢查後認為沒有發現結構性問題,所以在醫療端並沒有做特別的後續處置。過了幾天後,她依然還是覺得怪怪的,尤其是上下樓梯時特別明顯。這幾天帶著母親做了幾個訓練動作、練個兩三天之後,不適感明顯消除,上下樓梯也不會這麼吃力了。
膝關節在一般常見動作觀點是趨向穩定功能的關節,向上連接股骨(大腿骨),向下連接脛骨(小腿骨)。其他常一起討論的組成也包含了十字韌帶、側韌帶、關節面軟骨、關節囊、半月軟骨、囊韌帶、臏骨韌帶、股四頭肌韌帶及股四頭肌肉等。
但我們觀察或評估人體時,通常不會只觀察關節周圍,而是會同時關注人體整體的排列。例如膝關節向下雖然是連接脛骨(腓骨不直接相連),但足踝關節的功能也會與膝關節交互影響。
同理,觀察膝關節時,我們也會同時關注髖關節的功能性,因為髖關節與膝關節也時常交互影響彼此表現。除了相鄰關節,甚至距離較遠的關節之間也可能會間接影響,例如踝關節與髖關節就是一個例子。
因此膝關節不適,在轉介到醫療端後確認無結構性問題時,我們可以觀察人體各關節在力學傳遞上、動作控制能力上,是不是哪裡明顯出了問題,並從中訓練改善。
舉例來說,做了幾個簡單徒手訓練動作後發現,我的母親在做單腳橋式時,右臀明顯感到較難以施力,並在滾筒與按摩球按壓時發現有一個明顯的激痛點(trigger point)在右臀位置。
因此我所規劃的居家訓練方向是兼具放鬆舒緩與強化的訓練內容。除了單腳橋式是一個不錯的訓練(同時也是測試評估動作)之外,也可以嘗試以單腳硬舉(SRDL)的相似與衍生動作,讓臀部肌群增加參與,減少造成膝關節不穩定性的來源。
除此之外,單腳硬舉動作也可以同時訓練右邊踝關節的穩定性與功能性,真心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訓練動作。訓練後,同樣重要的是,臀肌還是要回復到感覺舒服的張力範圍,所以也會提醒母親要記得適當伸展或按壓來放鬆。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輔助訓練可以加入,只是在此就先不贅述。
最後,除了訓練之外,平時步行走路或上下樓梯時,也提醒她如何施力、如何產生動作是更舒服更有效的動作模式,這樣才不會只有在訓練時短暫的成果,而是將訓練落實融入生活之中,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我的心得是,真的很開心家中長輩慢慢在我的循循善誘(洗腦)之下,開始願意相信訓練(運動)也是一種良藥,並且開始相信科學與專業。他們也不會再這麼容易去隨意相信偏方、或是迷信於來路不明的營養補給品。
家中長輩們開始願意參與主動運動,開始透過主動訓練來提升自己的健康,相信這對於我們這些體適能產業從業人員來說,就是最棒、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請記得按❤️
➤分享到限時動態標記我 @chiru.tsai
➤歡迎留言標記你的健身夥伴
➤追蹤醫適能創辦人 @chiru.tsai 學習更多知識
——————————————————
筆者 @chiru.tsai 為醫適能特殊族群訓練機構 @medex.asia 創辦人、前美國官方ACE認證教官,美國運動委員會NCCA認證「醫療運動專家」(ACE-CMES)、台大醫學院學士畢業國家高考醫檢師合格。證照與專業訓練NSCA-CSCS, ACSM-CPT(美國)、EXOS(美國)等。
——————————————————
#醫適能 近期研習培訓資訊
⭐️國際四大體適能證照總覽班 (COFHP)
📍9/26 (台北/線上*)
🏅️課程特色:「進入體適能產業的第一門必修課」:學習剖析四大證照的關鍵差異、建立體適能核心知識架構。不只學習產業面,同時學習基礎知識,非常適合想了解體適能產業的運動愛好者,以及想轉職當教練的大家。
⭐️特殊族群訓練專家 (SPES)
📍10/16-10/17 (台北/線上*)
🏅️課程特色:「醫適能培訓機構的核心必修招牌課程」。學習如何將ACSM最新指引學以致用,並全面了解超過15種的特殊族群訓練原則。最重要的是如何降低並且有效管理訓練風險。適合所有想了解特殊族群訓練的學員 (不限教練或醫療人員)
🌟美國CETI 癌症體適能訓練專家 (CETI-CES)
📍9/17-9/19, 10/1-10/2 (線上, 5天)
🏅️課程特色:美國投入癌症體適能訓練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性的機構。創辦人Andrea親自授課,並由國內知名醫師負責專業翻譯,為2020-2021年唯一場線上專業研習。
🌟美國FAI 功能性高齡訓練專家 (FAI-FAS)
📍10/4-10/7 (線上, 4天)
🏅️課程特色:美國投入高齡/銀髮族體適能訓練歷史最悠久、最具權威性的機構。共同創辦人Cody博士親自授課,並由國內知名醫師負責專業翻譯,亦為2020-2021年唯一場線上專業研習。
——————————————————
備註:
(1) 台北/線上*:表示當疫情趨緩且政府允許實體研習時,將舉辦在台北;若疫情持續,則轉為直播互動線上課程,課程內容與實體無異。
(2)除國際四大體適能證照總覽班外,其餘皆有持續教育學分!
前距腓韌帶功能 在 物理治療師 佳緯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嗨我的朋友,常常會感到小腿緊繃嗎?
跟我一起來認識身體發生什麼問題
_
就算你對肌肉很陌生,一定也有聽過手臂的二、三頭肌,其實小腿也有三頭肌,分別是由比目魚肌、腓腸肌、蹠肌所組成的團體👨👧👦
這個團體雖然從不同的地方出發,但是最後都會到阿基里斯腱,再到跟骨🦴
比目魚肌被肥腸肌蓋住,圖片為了完整呈現
肌肉,所以腓腸肌(黃色)中間是切除的🔪
_
🔲腓腸肌是的內側頭是從股骨內側,外側頭是從股骨(大腿骨)外側,跨越膝、踝、距下關節,最後到阿基里斯腱
🔲而比目魚肌會從腓骨頭(外側小腿骨)、
脛骨(內側小腿骨)內側緣到阿基里斯腱
🔲最後是蹠肌會從股骨外側、膕斜韌帶(膝蓋後側)連接到阿基里斯腱,是一條細而長的肌肉
_
小腿的三頭肌主要負責腳踝蹠屈,也就是踮腳尖,讓腳跟離開地面的動作,同時也在走路、跳躍時協助推進,除此之外腓腸肌也會協助膝蓋彎曲,而比目魚肌在站立時能夠
協助身體保持穩定🦵🏻
特別的是膝蓋伸直的時候腓腸肌收縮
比較有效率,而比目魚肌是在
膝蓋彎曲的時候✨
蹠肌在這個團體裡面看起來肌肉面積是最小的的,對腳踝蹠屈幫助不大,但肌肉本身有很多的本體感覺接受器,能夠幫助你在活動時
增加神經肌肉的連結,幫助你感覺
到踮腳尖這個動作🧠
_
當足底的穩定肌群失去功能時,會讓小腿三頭肌工作量倍增,而變得緊繃,除了會影響到前足、中足的活動,也會在小腿上產生激痛點,
腓腸肌的話就會接近膝蓋後側,而
比目魚肌的話就會接近腳跟🌋
當你的『小腿三頭肌』出狀況時,可能會
1️⃣小腿緊繃
2️⃣腳踝活動不順暢
3️⃣無法自由活動腳指頭
以上哪一個符合你的情況呢?
可以在貼文下方留言👇🏻
我會在後續的貼文,分享給你改善方法
來幫助你提升生活品質💡
祝福你有個美好的一天🎁
_
順帶一提開 仲安家 禮盒時,把膠原蛋白飲給忘了這款跟葉黃素飲一樣,非常方便攜帶,不然每次都要帶很多瓶瓶罐罐的很麻煩,很適合想保養身體又不喜歡太複雜的我👀
葉黃素飲,你可在這個連結找到
https://shp.ee/udufxe7
美妍膠原飲,你可在這個連結找到
https://shp.ee/nxktf2v
_
#腿 #長腿 #瘦腿 #腿部訓練 #腿控 #腿模 #瘦腿丸 #小腿 #小腿肌 #大腿 #蜜大腿 #膝 #膝丸 #膝痛 #膝蓋骨脱臼 #膝痛改善 #腳 #腳趾 #腳底 #腳控 #腳踏車 #腳底按摩 #腳奴 #腳痛 #腳部護理 #足 #足底 #足底筋膜炎 #筋膜 #筋膜放鬆
前距腓韌帶功能 在 運動物理治療師 蔡維鴻|Physiotherapist Victor Ts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聊療bar
三月瘋媽祖,來回折返要3-400公里,虔誠信徒腳不小心扭傷怎麼?!扭傷、拉傷又要怎麼分辯?!
「扭傷」通常是指「韌帶」受到外力的影響而導致過度伸展、拉扯、甚至斷裂。 上一篇文章我有分享「肌肉、肌腱、韌帶」的差別(https://reurl.cc/xgbqq1);韌帶是連接骨頭與骨頭之間的結締組織,主要作用在於維持關節的穩定度。 而「拉傷」是指「肌肉」或「肌腱」受到外力而扭曲、擠壓,一樣有可能造成斷裂。 肌腱則是連接肌肉與骨骼間的索狀結締組織,它的大小因肌肉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臨床上常見的腳踝扭傷出現在踝關節外側(7-8成);內側腳踝扭傷(2-3成)。外側「前距腓韌帶、後距腓韌帶、跟腓韌帶」是常見韌帶「扭傷」的三兄弟。
「腓骨短肌腱、第三腓骨肌腱」則是外側肌腱「拉傷」的難兄難弟。
「扭傷、拉傷等級區分」
第一級-輕微拉傷Grade 1
韌帶輕微拉長拉傷,通常休息2周左右。外觀通常沒什麼變化,稍微看起來有點腫腫的、摸起來熱熱的。
第二級-中度拉傷Grade 2
韌帶被拉長到超過負荷,造成韌帶受傷腫脹、撕裂,但沒斷裂。像橡皮筋拉鬆了一樣。通常休息6周左右。外觀可以發現關節周邊腫起來,過起天甚至有瘀血現象。
第三級-嚴重拉傷Grade 3
韌帶被拉長到產生撕裂傷或斷裂、嚴重受傷。可能全段或部分斷裂。通常休息約3-6個月不等。
「急性受傷處置原則PEACE & LOVE」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針對肌肉、肌腱、韌帶等軟組織傷害給出「最新」處理原則:PEACE&LOVE
Protection 保護患處
Elevate 抬高患處
Avoid 避免消炎處理
Compress 患處加壓
Educate 衛教保健
Load 儘早輕負荷復健
Optimism 心態樂觀面對
Vascularisation 促進心肺循環
Exercise 適度運動強化
———JustWell ———
👁🗨服務項目️️️️👁🗨
✅脊椎側彎✅疼痛處理
✅長短腳✅骨架歪斜
✅動作矯正與優化✅筋膜放鬆
✅運動傷害✅運動按摩
✅顱薦椎療法✅內臟筋膜調整
✅皮拉提斯✅禪柔轉體運動
✅核心訓練✅ TRX懸吊運動
✅重量訓練✅肌力與體能
✅居家服務✅銀髮功能促進
✅鞋墊製作✅足部評估與調整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 |
JustWell Taipei
📅預約方式 │ 電話或LINE官方帳號預約
📞預約專線 |
0905-531-135、02-2396-9616
📲預約LINE │
@justwell(請務必要加@)
快速加LINE請點 ➡️
https://lin.ee/3njFtgs
🌐JustWell官網 |
https://www.justwell.tw/
📷JustWell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justwellclinic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金山南路一段67巷10號1樓
( 東門捷運站1號、2號出口,步行6-7分鐘路程 )
#JustWell
#脊姿維運動物理治療所
#捷仕維運動物理治療團隊
#傑思維國際健康學苑
#蔡維鴻疼痛處理專科
#廖奕絜淋巴手法專科
#林竑廷運動傷害專科
#王文妤脊椎側彎專科
#范晴雯筋膜整合專科
#陳曉謙運動矯正專科
#林家祥居家照護專科
#Como皮拉提斯教練
#Iris皮拉提斯教練
#Rainbow肌力體能教練
#LaLa身心動作老師
#整合式運動醫學專家
#解痛事務所
#體態平衡美學中心
#身心健康管理
#健康促進顧問
#運動傷害 #運動防護 #疼痛處理 #脊椎側彎 #身心整合 #銀髮照護
前距腓韌帶功能 在 Hunter 物理治療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踮起腳尖痛,腳踝也會有夾擠問題?】
(這次文章內容稍長,若懶得看文字內容可直接觀看影片)
大家應該對於肩夾擠、髖夾擠這兩個名詞不陌生,但你有聽過腳踝夾擠嗎?夾擠指的是我們的骨頭過度擠壓到周遭的軟組織,可能是肌腱、韌帶或是滑液膜等等,造成疼痛或角度受限。夾擠是一個症候群,並非一個特定的病症,夾擠症候群底這個名詞底下,可能夾到的組織不同,造成的原因歧異度也非常大,造成評估上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腳踝夾擠雖然沒有像肩夾擠一樣有被正式分類成不同的夾擠類型,但仍能根據症狀呈現的方式跟解剖構造簡單分為前夾擠跟後夾擠,若還要再細分還會分前內側、前外側夾擠,以及後內側、後外側夾擠。
前側夾擠的症狀主要出現在腳踝背屈末端角度的時候,脛距關節 (Tibiotalar joint) 前側的組織受到擠壓。腳踝前側的有不少脂肪、滑囊組織,正常情況,這些組織會在腳踝背屈15度過後受到擠壓,但如果在遠端脛骨前側或是距骨頸有增生的骨頭的話,便可能限縮前側的空間,讓組織提早受到壓迫。如果長期在這角度下活動,就可能進一步造成慢性的發炎,或是造成關節囊韌帶的增生。除此之外,如果腳踝曾經扭過傷,造成韌帶或皺襞增厚的話,也是可能造成前側夾擠的原因之一。
雖然這些解剖構造上的變化已有多篇文章有所描述。但造成這些組織增生的原因卻仍不是很清楚。因為運動員有比較高的比例有這樣的問題,有些學者認為前側夾擠可能是因為頻繁地做出大角度的背屈,或是因為運動過程中受到的外力,讓前側軟骨邊緣反覆受到衝擊所造成。也有些學者認為,踝關節的不穩定,造成關節有不正常的微小滑動,也是一個可能造成骨質增生、或是軟組織受到夾擠的的原因。另外在比較早期的文章,一開始學者認為前側的骨質增生可能是來自於頻繁地蹠屈,牽拉到關節囊,進而造成關節處的增生,只是這樣的假設被後來的研究給推翻了。
因為前側夾擠症狀大多是在腳踝背屈的末端角度下出現,上樓梯、跑步、走上坡、爬梯還有深蹲是幾個比較容易會加劇前側疼痛的活動。若未接受妥善治療,在症狀後期可能會因為組織的增生或疼痛,造成更進一步的活動度受限、夾擠和周圍組織的傷害,再回頭限制關節活動度與功能,形成惡性循環。
後側夾擠的症狀主要出現在腳踝蹠屈到末端角度的時候,脛距關節與距跟關節後側的組織受到擠壓。後側夾擠常出現在需要頻繁把腳踝往下壓的人身上,像是芭蕾舞者、需要頻繁跳躍的運動員等等。與前側夾擠雷同,後側夾擠可能是骨質或是軟組織的夾擠,或是兩者同時存在。距骨後外側 (trigonal process) 的骨質增生是比較常被認為導致後側夾擠的原因。除此之外,頻繁的將腳板大幅度的往下踩,可能會導致後側關節囊、後下脛腓韌帶、三角韌帶的後側韌帶發炎,產生疤痕組織,進而造成組織增厚。另外我們的屈足拇長肌的肌腱經過距骨後側的內、外骨突中間的凹槽,也很容易因為過度使用,或是周遭骨質的增生,造成肌腱病變,像是肌腱或腱鞘炎的問題。
與前側夾擠的疼痛大多較為淺層、可觸摸的到相反,後側夾擠的症狀通常較為模糊,比較難有一個特定的單點疼痛,而且位置較深,通常落在阿基里斯腱底下。這也讓後側夾擠不容易和阿基里斯腱或是腓骨長肌的問題做區分。因為症狀出現在腳踝往下踩的時候,走下坡、下樓梯或是穿鞋跟較高的鞋子是幾個容易誘發症狀出現的活動。芭蕾舞者之所以比較容易出現這樣的症狀,被認為是因為需要頻繁的做出踮腳站,承重在前足的關係。
雖然影像檢查出來的骨質、軟組織的病變被認為是可能導致腳踝夾擠的原因之一,但實際上研究還是有提到,我們仍然不能光靠這些影像結果證據就判斷踝關節是否夾擠。影像檢查與我們的症狀表現之間的相關程度有限,仍需要結合其他理學檢查做綜合判斷才行。針對踝關節夾擠的介入,目前比較常見的作法仍是先採取保守治療,若在急性疼痛期,需要先避免會造成疼痛的動作,有必要的話也會使用消炎藥來控制疼痛。在非急性期,甚至是已經是慢性問題的個案,我們則需要著重在踝關節穩定、本體感覺的訓練上,畢竟前面有提到,踝關節不穩、扭傷都是可能造成夾擠的原因之一。與其他肌肉骨骼問題一樣,即使解剖構造上的異常也會被認為是造成踝關節夾擠的原因,但大多數的個案都能在不開刀的情況下有很好的進步。若有類似的狀況,一樣記得先找醫療人員的協助,避免症狀隨著時間越變越嚴重。底下的影片 (6:52) 將跟大家分享幾個簡單的踝關節穩定與本體感覺的訓練。
Impingement syndrome is a common musculoskeletal problem in shoulder and hip joints. But have you ever heard of ankle impingement? Impingement syndrome refers to abnormal contact of bony structures or soft tissue, e.g., tendon, ligament, synovial tissue, resulting in pain and restriction. Through different causes of impingement syndrome, it includes different medical signs or symptoms. Therefore, causes of impingement syndrome differ from person to person, making it more difficult to make a right diagnosis. Although ankle impingement is not officially classified into different types like shoulder impingement, researchers still sort it into anterior and posterior impingement according to anatomical structures are involved. More specifically, it can be classified into anteriomedial, anteriolateral, posteriomedial and posteriolateral impingement.
Symptoms of an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are generally induced by compression of anterior margin of tibiotalar joint in terminal dorsiflexion. There are adipose and synovial tissues in the anterior joint space. Normally, these tissues are compressed after 15 degree of dorsiflexion in healthy individuals. However, if there is osteophyte at anterior distal tibia or talus neck, it will take up the space and limit ankle movement, causing early compression. This will result in chronic inflammation, synovitis, and capsuloligamentous hypertrophy. Apart from this, ankle sprain, thickened ant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nd synovial plica are also possible causative factors.
Even though structural pathologies are well described in much research, their exact etiologies are still less understood. Research showed that athletes are tend to affected by anterior impingement, and it led to hypothesis that pathologies are caused by repetitive impact injury to anterior chondral margin from hyper-dorsiflexion or direct impact during sports.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has also been hypothesized to be the causative factor of anterior impingement, because abnormal repetitive micromotion may develop bony and soft tissue lesions. In addition, early research hypothesized anterior osteophyte is caused by traction to the anterior capsule during repetitive plantar flexion, but this theory was disproved by later anatomic studies.
Anterior impingement symptom typically presents as anterior ankle pain during terminal dorsiflexion. Climbing stairs, running, walking up hills, ascending ladders and deep squat are common aggravating activities. If anterior impingement doesn’t get treated well, in the later stage, joint mobility may be further restricted due to mechanical block or pain, resulting in vicious circle.
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symptom typically occurs in terminal plantarflexion, due to compression of tissues posterior to the tibiotalar and talocalcaneal joint. Posterior impingement tend to occur in athletes who need to plantarflex frequently, like ballet dancers, etc. Similarly, posterior impingement can result from compression of bony or soft tissue in isolation or in combination. Trigonal process of posterior talus is the most common cause of posterior impingement. Besides this, repetitive hyper-plantarflexion may cause posterior capsule, inferior tibiofibular ligament, and posterior fiber of deltoid ligament inflammation, scarring, and thickening. Lastly, tendinitis and tenosynovitis are easily found in flexor hallucis longus tendon, running between the medial and lateral posterior process of the talus. This probably results from overuse or irritation from surrounding abnormal bony tissue. The tissues mentioned above are all possible causative factors to the posterior ankle impingement.
In contrast to patients with anterior impingement pain that are accessible to palpation, posterior impingement pain is less specific, deep to the Achilles tendon. This makes it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from Achilles tendon or peroneal tendon pathology. Since posterior impingement symptom is usually irritated by repetitive plantarflexion, walking downstairs, downhill running, and wearing high-heeled shoes are some common exacerbated activities to posterior impingement syndrome. Ballet dancers are commonly affected by posterior impingement syndrome due to weight bearing on forefoot in plantarflexion position over and over again.
Though osseous or soft tissues abnormality in radiography is seen to be one of the causes of ankle impingement, it doesn’t mean that we can simply blame patient’s symptom on these structural pathology. In fact, there is a limited correlation between medical image findings and our symptom. We should integrate patient’s history, physical examination, imaging studies, etc., for accurate diagnosi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remains first option to manage ankle impingement. In acute stage, patient should avoid from doing provocative activities. If it is necessary, NSAIDs can be used for pain management. In chronic stage, clinicians should focus on ankle stability and proprioception training because ankle instability and sprain are both causative factors of ankle impingement. Just like other musculoskeletal disease, even though structural abnormality is thought to be a possible cause of ankle impingement, most ankle impingement cases still respond well to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f you have any similar medical problem, please find medical professions for help. The video below will show you some simple ways to train our ankle stability and proprioception.
參考資料: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608626/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247-019-04459-5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5065672/
#腳踝夾擠 #踝關節不穩 #腳踝扭傷 #本體感覺訓練 #物理治療 #ankleimingement #ankleinstability #anklesprain #proprioception #physiotherapy #hunterptwork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