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裁縫師》在壓抑中尋求和解與救贖 (7.6/10)
⠀
#主頁新網站請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
《寂寞裁縫師》是一部英國劇情喜劇電影,由卡爾杭特執導,比爾奈伊、山姆萊利主演,故事講述一名凡事按部就班的裁縫師艾倫,平時的嗜好就是玩拼字遊戲,但在一次遊戲中,大兒子麥可與艾倫爭...
《#寂寞裁縫師》在壓抑中尋求和解與救贖 (7.6/10)
⠀
#主頁新網站請多幫忙點擊 @looryfilmnotes
⠀
《寂寞裁縫師》是一部英國劇情喜劇電影,由卡爾杭特執導,比爾奈伊、山姆萊利主演,故事講述一名凡事按部就班的裁縫師艾倫,平時的嗜好就是玩拼字遊戲,但在一次遊戲中,大兒子麥可與艾倫爭吵後便從此離家出走。之後十幾年他耗費心力在尋找失蹤的兒子,卻疏忽對小兒子彼得的關心,某天,艾倫在網路上遇到跟麥可相似的拼字遊戲玩家,這也讓他心中燃起能找回兒子的一線生機。
⠀
即便《寂寞裁縫師》有著「裁縫師」與片中以「拼字遊戲」為主題的這兩種似乎能迸出新滋味的元素,不過看著海報和預告第一眼吸引我的,反倒是片中飾演裁縫師的演員比爾奈伊。或許這些年比爾奈伊已經有許多包括《決戰異世界》、《神鬼奇航2:加勒比海盜》等擔任反派的作品,但一直以來,我對比爾奈伊這位英國演員的印象,都停留在《真愛每一天》中那位能適時給予兒子幫助與鼓勵,卻從不干涉他選擇的父親,這種有內而外所散發出來的溫柔氣息,就已經讓我對《寂寞裁縫師》充滿期待。
⠀
《寂寞裁縫師》是一部苦澀中帶有許多趣味與溫馨的家庭小品電影,本身故事其實非常簡單,透過一位父親艾倫對兒子的愧疚和思念,深入描寫他在失去愛子之後的行為與反應,在旁人眼中看似風趣開明,但私底下卻一絲不苟、頑固偏執,不善於表達自己的情感。從他接到警方疑似找到麥可的通知前往確認,便帶著觀眾在他跟小兒子彼得的互動過程中,逐漸感受到他即便事隔多年,仍然盼望麥可總有一天能夠回到他身邊的心情。
⠀
表面如英倫紳士般優雅自在,都只是艾倫用來掩飾內心憂鬱,因為兒子一去不回的空虛與傷痛。而時常陪著父親到處尋找哥哥的彼得不也是如此?在十多年前母親離世、哥哥離家,似乎就代表這個家庭已經注定破碎,如果說父親艾倫只是不願放棄,兒子彼得就是在這環境下變得壓抑憤慨。而《寂寞裁縫師》片頭這趟認屍之旅,在彼得聽聞父親依然熱衷於拼字遊戲、艾倫發覺自己多年來都忽略兒子之後,也成為艾倫與彼得這對寂寞的父子能解開心結的開始。
⠀
我想這就是英國人內斂、矜持且含蓄的完美展現,艾倫為了修復彼此的親子隔閡,不是用嘴巴說、不是用行為表達,而是厚著臉皮直接住進兒子家裡,但也正是如此,反而奠定了《寂寞裁縫師》整部電影關於家庭或家人之間情感連結的核心。就如同彼得對父親的行為感到不解,兩人還在車上以山寨版與仿冒品來形容這個家庭,但到了彼得這個看似健全的家庭,兒子傑克也因為沉迷電玩逐漸跟父母疏離,然而這祖孫三人的關係,也在艾倫闖入之後發生改變。
⠀
我們與其把拼字遊戲當成貫穿全片的物品,倒不如視為連接起這個家庭情感的橋樑,或許它是導致大兒子離家出走的最後那根稻草,彼得這些年表面上也對遊戲興趣缺缺,但不能否認這個家庭早已在不知不覺間深陷在這個遊戲之中。平時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的傑克,在爺爺跟他分享床鋪與電腦之後,不但瞭解了拼字遊戲的玩法,也透過爺爺裁縫師對衣著的品味給予他能跟心儀女孩交談的自信,進而活絡了整個家庭的氣氛,而艾倫與彼得這對父子同樣也是如此。
⠀
即便艾倫全片都在尋找自己的兒子,到了故事中段也確實讓他發現一位極有可能的人選,但我不會說《寂寞裁縫師》是一部懸疑電影,其中不僅是電影本身走輕鬆有趣的調性,更重要的是,這部能為觀眾帶來淡淡溫暖的家庭小品所講述的主題,依舊鎖定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與和解。到頭來,不僅是艾倫在返家後就決定住進兒子家中,彼得也在網路上以另一個身分陪著父親,兩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來走出這段破冰之路的第一步。
⠀
英文片名《Sometimes Always Never》原本是西裝的鈕扣由上至下是否要扣上的規則,到了片中則代表著家人之間的關係,艾倫這些年來總是在尋找從未陪在他身邊的麥可,卻因而忽視從未離開的小兒子彼得,只在有時需要他幫忙時才想起他的存在,但就如同辛棄疾:「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看著艾倫最終發現自己期待見面的網友其實就是兒子彼德時,我們也不訪想想自己每天盼望、努力追求的事物,是否也以另一種形式存在我們生活周遭、隨手可得?
⠀
整體而言,《寂寞裁縫師》有著相當內斂的情感描寫,不僅演員比爾奈伊把一位心中充滿愧疚與自責的父親詮釋得淋漓盡致,導演也透過大量廣角鏡頭、豐富的色彩美學與故事節奏的掌握,巧妙地襯托了拼字遊戲所富含的童趣,成功讓原本看似壓抑沉重的電影變得輕快有趣,我喜歡電影片尾在人與人之間緊密連結的呈現,簡單平靜卻有能讓人感受到他們彼此互相的關懷與重視,即便那個孩子今天也不會回來,但他們終於能用「路上塞車」來坦然面對這個無法改變的事實,並更加珍惜身邊家人的陪伴,我想能夠接受人生中的不完美,才是我們最需要去學習的課題。
⠀
#SometimesAlwaysNever #卡爾杭特 #CarlHunter #比爾奈伊 #BillNighy #山姆萊利 #SamRiley @skydigient
仿冒品和解 在 法學博士石人仁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於是丁女去年9月開記者會,強調12名被害買家僅1人聯繫不上,其餘大多數她都已賠償,被她侵權的名牌則有1家達成和解,另2家沒回應她。
丁小芹的這些彌補行為雖獲智財法院予以減刑,但合議庭沒有宣告緩刑,智財法院判決指出,丁女於2015年8月至10月間、105年4月至5月間,在旋轉、蝦皮等拍賣網站刊登不實拍賣訊息,讓12名買家陷於錯誤,分別下標購買13次,並陸續匯款,每筆金額728元至4萬元不等,共計17萬餘元,但部分買家收到仿冒品,部分買家只收到品名不符或新舊程度差很大的商品,部分買家根本沒收到商品。
合議庭認為,丁女已坦承犯罪,且沒有與他人組織犯罪集團,也沒有詐取鉅額款項,加上她事後積極努力,已與大多數被害人、商標權人達成和解,全額賠償他們的損失,並於2019年9月24日開記者會,公開向各被害人及商標權人致歉,向社會大眾呼籲尊重智慧財產權的重要性,可以證明她已深知悔悟。
合議庭審酌丁女詐得的財物價值,以及她需獨力承擔家計、從事家具行兼職、時薪200元、收入不穩定的經濟狀況等,依《刑法》情堪憫恕規定減刑,但認為她不符合緩刑條件,去年10月依13個加重詐欺取財罪,判她應執行2年6月徒刑。
丁女上訴後,今遭最高法院駁回,全案定讞。
仿冒品和解 在 密絲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前陣子在雜誌上看到一篇文章,主題是關於衣櫃的整理,作者說,那些已經沒在穿、但卻捨不得丟掉的衣服,其實反映了我們當下的困境,他舉的例子是:一個在家帶孩子的家庭主婦,如果衣櫃裡還留著當年的職業裝,那八成是個充滿怨氣的女人,因為當妳心心念念當年在辦公室裡指點江山的威風時,潛意識裡就是覺得待在家中顧小孩是對自己的埋沒,換言之,妳不懂得欣賞當下的自己。
例子是刻薄了點,可其實他要強調的是活在當下的觀念,衣櫃裡長久未穿卻捨不得丟掉的衣服,往往代表著我們想回去但回不去的過去。
而想得更深一點,真正悲哀的,恐怕是我們經常不是那個想像中的自己。
*
記得念大學時有個朋友,她男友有個多年的紅粉知己。最近電視台重溫早年的經典日劇《長假》裡,有句經典的台詞是「男女之間的純友誼,不過是不斷錯過相戀的機會,或者永遠的單戀。」我朋友當然覺得案情不單純,於是她跟偵探似地搜尋蛛絲馬跡,比讀書還認真地把紅粉知己所有的相簿、部落格都翻了一遍,是沒找到什麼踰矩的證據,但卻被她發現了最大的攻擊武器:「Y拍」的評價。
那時是網路購物剛開始流行的年代,棄標或糾紛非常多,於是不僅買家會看賣家的評價,連賣家都會看買家的評價,所以買了什麼,通常雙方都會留下評價給對方。也就是說,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知道這個人買了什麼,而紅粉知己小姐的評價裡,有許多名牌仿冒品的購物記錄,唯一的正品,是LV的紙提袋。
說起來不是什麼大事,誰年輕時沒買過這些東西?可是紅粉知己小姐平時是多自矜的一個人啊,是那種看村上春樹、參加詩社團、滿嘴「高大上」言論的文藝少女。當時我們都年輕,我朋友滿以為這可以讓男友看清紅粉知己的真面目,卻沒想到男人根本不在意這些,反倒是紅粉知己知道後徹底炸鍋了,而她報復的方式,就是睡了我朋友的男友。
現在回想起來,真正單戀的那一方其實是她男友,紅粉知己不過是把她男友當成隨摳隨到的召喚獸,換言之,紅粉知己其實是寧可跟自己不喜歡的男人上床,也要報復的意思。如此深刻的恨意,與其說是因為假面被揭開的見笑轉生氣,恐怕更深層的,是我朋友逼她面對了不想承認的真實的自己。
人總是把自己想像得比真實狀況好,這跟那種說謊,假裝自己是名媛之類的情況不一樣,而是當我們在想像時,我們總以為那是「未來的自己」,好像妳總有一天會達到那個高度,現在的妳並不是說謊,只是蟄伏而已。
可是妳真的往那個方向努力了嗎?
大部分的時候,妳只有努力抱怨跟想像,卻沒有實際行動。但這不是因為妳懶,真正的原因往往是妳沒有和真實的自己和解。
現在「Y拍」沒落了,最能顯現一個人真實的自己的,其實是臉書廣告,畢竟瀏覽器蒐集我們所有的網路行為,其實這很驚人。我見過滿嘴文青思想、瞧不起大眾俗套的人,臉書廣告全是農場文連結,顯然他平常看的全是這些;也見過滿嘴說自己是貴婦、老是貼自己新買的精品、吃什麼米其林餐廳的人,臉書廣告全是賣淘寶貨的購物網。當然看農場文不犯法,買淘寶貨也不是罪過,但我要說的是,當妳嚮往的自己和真實的自己落差越大時,妳的心裡其實是越焦慮的。
我小時候很嚮往當女強人,倒不是為了錢,而是覺得女人當如是。所以工作上有什麼體悟或困境時,很愛長篇大論寫出來PO網,下意識地展現出「看,我在為工作煩惱」的形象,好像很職業似的,可是細看我的臉書廣告,不是寵物產品,就是各式各樣的買菜網,說到底這其實才是我真正的生活,一個很愛宅在家不出門的人,當然就在廚房裡消磨時間。
有時候,我們想成為某一種樣貌的人,並不是那個樣子真的適合妳,而很可能只是妳的執念,這些執念可能來自妳過往的經驗、可能來自妳的原生家庭,表面上妳一直以達成這種形象為目標,但其實妳的潛意識知道怎麼樣過日子才是真自在。所以妳提不起勁努力往想像的樣子前進,卻又覺得真實的自己不夠美好,當妳想像的自己跟真實的自己落差太大時,妳心裡必定是痛苦的,。
那些已經很久沒機會穿的衣服,就跟臉書廣告一樣,其實是讓妳好好認識真實的自己的機會,活在當下的前提,就是跟自己的執念和解,才能好好享受人生。
仿冒品和解 在 黑白告狀俠律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繳交犯罪所得要注意!
有些民眾因不懂法律而販售仿冒品的民眾來詢問告狀俠時,很常會問:「告狀俠我打算要認罪,但警察如果叫我先繳犯罪所得,請問先繳對我的案件影響很大嗎?」
這個問題真的不少人問,所以就讓告狀俠用Q&A來回答各位吧!
Q:犯罪所得先繳對案件影響很大嗎?
A:犯罪所得主動先繳,或是等執行後繳,只要該繳都是要繳的,至於主動繳納犯罪所得,在犯罪情節不是特別嚴重的案件來說(如犯罪所得非少),影響不能說完全沒有,但老實說實務運作上影響並不大,可以說是介於有和沒有之間。
Q:主動先繳犯罪所得要注意甚麼?犯罪所得一定會被沒收嗎?
A:警詢、偵訊時如果有主動繳交犯罪所得時,一定要注意有沒有拿到扣案物的相關單據,並看清楚是否記載屬實。
犯罪所得依據我國刑法規定原則上一定要沒收,但既然有原則就會有例外。像是當沒收或追徵價額「有過苛之虞、欠缺刑法上之重要性、犯罪所得價值低微,或為維持受宣告人生活條件之必要者」,法院可以不宣告沒收或酌減沒收範圍,或是「犯罪所得已實際合法發還被害人者。」,法院即不予宣告沒收或追徵,而「實際發還」在我國實務上多數認為亦包含被告與被害人和解的情況,像是民眾詢問的商標法案件,就很常會有因和解而產生犯罪所得是不是應該要沒收的問題。
Q:先繳納犯罪所得,又跟告訴人達成和解,或其他原因法院沒宣告沒收怎麼辦?
A:依據我國刑事訴訟法第317條規定「扣押物未經諭知沒收者,應即發還。但上訴期間內或上訴中遇有必要情形,得繼續扣押之。」,所以當被告有先繳納犯罪所得,而法院未宣告沒收、宣告沒收之犯罪所得少於先繳納而受扣押的金額,檢察官通常會主動對扣押物做出處分,發還給被告。
假如檢察官沒有主動做出處分,被告可以持當時扣案的相關單據與判決書,請檢察官發還,如果檢察官作出否決發還的處分,可以對該處分聲明異議,或是向法院提出發還扣押物之聲請,由刑事法院對個案來做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