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中國歷代國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中國歷代國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中國歷代國號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私讀推薦】~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看得到的中國史》 朝代交替,權力更迭,縱使王權再誘人,最悲苦者莫過於歷朝歷代的末代君主。 曾經廣納異族繁榮昌盛的大唐榮光,因藩鎮、宦官之亂,在唐哀宗天祐四年(907)走到最後一步。諡號為哀,可見哀宗李柷(892- 908,柷音住)這位皇帝當得有多悲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9萬的網紅侯漢廷為民請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八集,周朝開啟的天下觀(下)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有人認為,元清非中國。正如同「英國殖民印度,難道英國會成為印度的朝代嗎?」那麼我們要問,英國在印度統治時期會承認自己繼承印度阿育王以降的歷史傳統嗎? 昨天談到,中原因為使用漢字、有文化及經濟優勢,吸引周邊部族捲...
-
中國歷代國號 在 侯漢廷為民請命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8-04-08 17:34:17【每天三分鐘,多懂一點歷史掌故】
第八集,周朝開啟的天下觀(下)
影片搞笑,文字有料。
有人認為,元清非中國。正如同「英國殖民印度,難道英國會成為印度的朝代嗎?」那麼我們要問,英國在印度統治時期會承認自己繼承印度阿育王以降的歷史傳統嗎?
昨天談到,中原因為使用漢字、有文化及經濟優勢,吸引周邊部族捲進中國。
因此,周邊部族逐鹿中原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以漢字為主體的文化世界,就是周朝開啟、傳承至今的天命觀與天下觀,獲得中國的正統,才能算掌握權力的正當性,因此元朝和清朝,都認為自己是「中國皇帝」。
1271年,忽必烈頒布〈建國號詔〉,明確承認「大元」繼承了三皇五帝、秦漢隋唐歷代中華帝王的正統,對外如〈奉書日本國王〉〈詔諭禃送使通好日本〉都自稱中國。明朝承認繼承元朝、將元皇帝祭祀於歷代帝王廟中,並修《元史》。清朝同樣表明自己繼承三皇五帝,修建帝王廟,康熙對外稱中國,雍正〈大義覺迷錄〉,乾隆則說「中華統緒,絕不斷線」。元清兩朝持續用漢文、開科舉、尊孔朱,文明並未從此斷裂。不僅元清,就連遼國都認為自己是中原之正統,溯源「元清非中國」的學說從何而出,是政治目的。日本在二戰前提出「滿蒙非中國」、「元清非中國」,只是為侵略中國東北提出的理論基處。現今出此論者,多是抱著抹黑跟噁心中國的目的。
我們現在了解的「國家」,其實是1648年〈西發里亞條約〉才逐漸確定的體制,有主權、政府、人民及領土等四要素。然而,西方這套觀念無法解釋中國千年以來的變遷,領土不是外擴,而是漩渦般地吸納捲入。為什麼不同的種族都願意爭相加入,最後成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錢穆大師在《民族與文化》中提到,古代中國,劃分民族的標準並非血統,而是文化。只要大家擁有同一種文化,那就是同一個民族。中華民族的文化所到之處,都可稱為「天下」。對於完成大一統而言,民族的先天血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後天陶冶養成的文化。這與余光中所言不謀而合。「中國或者中華文化是一個奇大無比的圓,圓周無處可尋,圓心無所不在,這個半徑是什麽,半徑就是中文。」
中國自古便是一個文化、文明型的國家。而這一切的起源,便是周人建立天下體系。讓任何人都願意加入,並且持續擴大這個體系。而一家好的企業,也必定是開放的、共享的、協作的、多贏的。加入我的體系,你的收益會大於成本。蘋果、亞馬遜、騰訊、阿里巴巴,都打造了自己的體系。所有人都能將自己的產品放到APP STORE,生產者與消費者越來越多人加入,更鞏固蘋果的地位。亞馬遜開放其他商家都能使用AWS雲服務,並讓商家使用自己的物流系統、上架到自己的網站,用戶可選擇的商品和服務越多,亞馬遜的會員就越值錢、亞馬遜又能獲得更多的客戶。騰訊放棄早期併吞的策略,而是投資、佔股,反而讓騰訊更加成長。阿里巴巴的目標是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全球買、全球賣,認為平台的目標就是盡力幫助所有的商家。
開放,不會自我消滅,而會換種方式,昇華永存。
歡迎大家一起留言思考討論:
你覺得中國傳統對於「國家」的定義與現在西方的定義有何不同?天朝体系在當今的國際社會,可能有哪些啟發或應用呢?
中國歷代國號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私讀推薦】~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看得到的中國史》
朝代交替,權力更迭,縱使王權再誘人,最悲苦者莫過於歷朝歷代的末代君主。
曾經廣納異族繁榮昌盛的大唐榮光,因藩鎮、宦官之亂,在唐哀宗天祐四年(907)走到最後一步。諡號為哀,可見哀宗李柷(892- 908,柷音住)這位皇帝當得有多悲哀,他短暫淒涼的一生,所有的人生歷程也都如曇花開謝般乍現即逝。
-------------
李柷12歲即位,身若權臣朱溫(852-912)魁儡,驚懼終日,難以安生,果真15歲就被逼著禪位,廢為濟陰王,算一算即位還不滿3年。只是廢帝再安分守己依舊會引來舊臣追隨,於是狡詐狠戾如朱溫又派人鴆殺李柷。當這位李唐王朝最後皇帝毒發身死含淚離世時,年僅16歲。
滅絕唐嗣之後,朱溫自立為帝,改國號為梁,史稱後梁(907-923)。朱溫原是游手好閒地痞一流,拜亂世所賜,如今倒成了梁太祖。自此爾後,正式開啟唐宋之間,戰亂紛擾政權短促的五代十國時期。
各自割據於中原地區五代政權之外的十國裡,又以南唐(937- 975)曾經擁有最大版圖。南唐國都江寧(今南京),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江南富庶區域,因開國君主興修水利,農商皆盛,看起來若是繼續實在經營,似乎可以偏安江水之南,長居久安了?
但現實偏偏不會如此。南唐僅傳三世,經歷一帝二主,也就是說,一代不如一代。
-------------
南唐除了開國君主李昪(889- 943,昪音便)得以稱帝,接續繼位的李璟(916- 961)因受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為〝南唐中主〞。而李璟之子則為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詞人,後主李煜(937- 978)。
既是亡國之君,李煜的窩囊事更多,他甚至去了國號,不再冠〝唐〞,改稱〝江南國主〞,卻無法挽救他空有文藝修養和悲憫情懷,卻缺乏經世治國之才,導致金陵城破家毀國亡的悲劇。
《韓熙載夜宴圖》雖是五代十國工筆人物畫的輝煌成就,亦可視為李煜無能政權下的產物。
-------------
韓熙載(902-970)來自山東,為五代後唐子民,為避戰禍,轉而投效南唐。善史博學的韓熙載曾受到李昪和李璟重用,身居高位,卻在後主即位後因北方背景飽受猜忌。於是只好縱樂笙歌放蕩享樂,讓後主派來臥底的畫師-顧閎中如實描繪其中場景,表現他不戀棧權力以明志保身。
若非韓熙載百般無奈中得求生存,安排這一場豪華宴會強顏歡笑,顧閎中哪有發揮的空間?
顧閎中不僅畫技高超,記憶力也著實驚人,堪稱〝人肉照相機〞,僅憑印象便可將韓府夜宴過程悉數流瀉筆下。他精心描繪人物型態特色,宴席上的器物更是一一陳列,例如酒壺、溫碗柱子和杯盞,極有可能就是產自景德鎮的青白瓷,讓我們在千年之後得以一窺當時南唐權貴的奢靡生活和講究情調。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3-12(p.140)與《看得到的中國史》第72章(p.447)剛好可以兩相對照,透過畫本和器物,作為了解《韓熙載夜宴圖》的起點。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是大英博物館繼叫好叫座《看得到的世界史》後,另一力作,姊妹品尚有《大英博物館裡的伊斯蘭史》。由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Jessica Harrison-Hall所著,《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以歷史時序為經,加上豐富館藏包含繪畫、書法、器物、家具等各式文物為緯,交織出華美燦爛的中國文化史。
尤其圖片品質精美數量繁多,文字介紹簡潔易讀,讓我們見到大英博物館館藏之豐沛多元,也為老百姓親近浩瀚歷史往前大大推了一把。
-------------
《看得到的中國史》雖則書名與排版方式皆類似《看得到的世界史》,卻跟大英博物館沒啥關係,或許更像是試圖沾親帶故魚目混珠蹭熱度的行銷手法?
再者《看得到的中國史》跟《看得到的世界史》相同,都是以100件文物講述歷史,《看得到的世界史》文物來自大英博物館,而《看得到的中國史》書中100位主角則選自台灣與大陸各地博物館。你看看,是否仿效得很徹底?
若是以文章詞藻論,或許得利於母語之故,《看得到的中國史》確實比《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來得華麗動人,也更加富有故事性。
但要說缺憾的話,依個人不負責任意見,大概就是《看得到的中國史》那過於澎湃又一廂情願的愛國情操讓人難以消化,尤其作者自序內容對照今時景況更是荒謬又諷刺,嘖嘖…
還有,《看得到的中國史》說故事的方式也不及《看得到的世界史》那般逸趣橫生,有那能耐讓人打開書頁就欲罷不能,等不及一口氣看完。
-------------
例如,說到《韓熙載夜宴圖》,依據北京故宮官網說明:
「歷代著錄的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有數本,此卷據各方面考證,當屬南宋孝宗至寧宗朝(1163—1224年)摹本,其風格基本反映出原作面貌,且達到相當高水平,堪稱流傳有緒的古代繪畫珍品。」
#北京故宮《韓熙載夜宴圖》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28200.html1001%E6%97%A0%E6%A0%87%E9%A2%98
然而《看得到的中國史》中,卻對北京故宮珍藏《韓熙載夜宴圖》為宋人摹本之事隻字不提,只一再稱為〝國寶〞,嗯,似乎有誤導讀者此為正本之企圖?
-------------
話雖如此,《看得到的中國史》還是有可看之處。畢竟〝盡信書不如無書〞,大量閱讀原本就是為了開拓心智,增長知識,培養觀察力和判斷力,擷取所需資訊便足矣。
說到這裡,真的要再度佩服《看得到的世界史》作者,大英博物館館長Neil MacGregor博學恢弘的視野,以及幽默詼諧,信手拈來滿滿趣味的文采。
如果你還沒見識過人家大英博物館裡的館藏多厲害,也非常推薦入手《看得到的世界史》上下兩冊,作為了解世界史的基礎,更可成為將來拜訪大英博物館的預備功課。真的,太好玩、太好看、太精彩了~(吶喊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史,圖美很悅目,正宗大英博物館
#看得到的中國史,取名很有心機
#看得到的世界史,必收強推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blog/89bd019c419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部落格 https://juniewang.mystrikingly.com/#articles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Copyright © 2021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中國歷代國號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朱標:朱元璋長子,三十七歲英年早逝
歷史春秋網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在登基即位的同時,朱元璋冊封自己的長子朱標為皇太子。洪武三年(1370年)春,朱元璋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勛,其餘得封侯、伯等爵位者近百人,都賜予誓書鐵券,允其世襲。然而僅僅二十年後,這些曾經追隨朱元璋征戰天下的功臣宿將們,開始一個個的被送上斷頭台,從此拉開了洪武末年大殺功臣的序幕。對於父親的這些舉動,身為皇太子的朱標曾極力勸阻並反對,他認為父親剛猛太過,應該寬和以待有功之臣,然而這位對兄弟有愛,對臣下寬和的皇太子卻沒有等到自己繼位的那一天。
朱標,明太祖朱元璋第一個兒子,母親孝慈高皇后馬氏,建文帝朱允炆之父,明成祖朱棣異母兄。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從小就被父親寄予厚望,多方培養。朱標從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即便弟弟們犯有過錯,朱標也是第一時間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因此在諸皇子中威信最高。為了培養兒子,朱元璋讓宋濂等名儒為師授其經學等各種知識,因此朱標的性格和自己的父親截然不同,與父親的剛猛殺伐不同,朱標是一個寬容仁慈之人。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立為吳王,並立朱標為世子。為了讓自己的兒子之後成為一代明君,朱元璋教導朱標說:「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儉,成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長富貴,習於安樂。外出時應沿途查訪,可以知道鞍馬勤勞,要好好觀察百姓的生業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情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以知我創業的不易。」
洪武元年(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朱標被立為太子。朱元璋對朱標極其愛護,命詹同考歷代東宮官制,並選拔功勛道德老成者兼領東宮,輔導太子。東宮的官屬人員可以稱得上是大明王朝精英中的精英。其中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御史大夫鄧愈、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章溢兼贊善大夫。這樣的豪華陣容可以看出老朱對於太子的重視和期望。在朱元璋外出征戰期間,更是由太子監國、方便各將軍丞相輔佐,以增長太子的理政能力。除此之外,他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挑選國子監學生國琦、王璞、張傑等十多個才俊青年伴讀。在教學中,太子的一言一行,都被要求按禮法行事。朱元璋還常常以自己的經歷訓導太子,要他明白創業的不易,守成的艱辛。朱標儘管生於安樂,但並無紈袴之習。他生性聰穎、忠厚,頗能領會,而且還盡心受教,長大後,溫文儒雅,慈仁殷勤,頗具儒者風範。
洪武十年(1377年),朱標二十二歲,朱元璋見他年紀已長,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並告誡說:「我所以要你每日和群臣見面,聽斷和批閱各衙門報告,學習辦事,要記住幾個原則:一是仁,能仁才不會失於疏暴;一是明,能明才不會惑於奸佞;一是勤,只有勤勤懇懇,才不會溺於安逸;一是斷,有決斷,便不致牽於文法。我從作皇帝以來,從沒偷過懶,一切事務,惟恐處理得有毫髮不當,有負上天付託。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這是你天天看見的。你能夠學我,照著辦,才能保得住天下。」從此,朱標開始學習並協助其父處理日常政務。在這一過程中,朱元璋對於一些不法勳貴採取嚴厲的做法,朱標表示反對,勸說朱元璋不要殺人太多,他每每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多因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5月),朱標病薨,時年僅三十七歲,謚「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並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繼位為帝,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後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朱棣即位以後復稱懿文太子)。朱允炆即位僅僅四年就在靖難之役中被擊敗,從此不知所蹤。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知史 #歷史 #中國歷史 #長知史 #朱元璋 #朱標 #寬通平易之政 #懿文太子
中國歷代國號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論秦始皇的功過是非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秦始皇的功過是非,永遠是一個說不盡爭不完的話題。兩千年前,他創建了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不知什麼原因,竟觸怒了今天的一些學者,又再次被指責為「暴君」,並扣以新制的大帽子——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始作俑者。當然,這樣的觀點有人讚成,但也有人反對。反對者認為:中央集權制應當肯定。因為它適應了當時中國的國情,所以為歷代天朝所繼承,而且行之有效。至於「暴君」問題,似失之片面,不能攻其一點,不計其餘。今將淺見述下。
(一)
秦始皇的第一大功績,是「消滅六國,統一中國」。有人認為此話是老生常談。雖是老生常談,但不能就認為是人云亦云,其實是各有見解的。如一位歷史循環論者看此話,就會「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用此觀點評價秦始皇,其功業必然不甚了了。但請一位歷史發展觀者看此話,其議論可能大大不同。他會說:秦始皇消滅了一個舊時代,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不僅如此,還會說:秦始皇又「廢封建,置郡縣」;繼續開疆拓土,為後代的帝王樹立了「天子經略,諸侯正封」(《詩·小雅·北山》)的好榜樣。
所謂「舊時代」,是指秦朝以前的夏、商、週三代。所以言其「舊」,是因為三代時的所有國家的制度都很落後,而且疆域從未統一。就其制度而言,當時的大小國家都是由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部落演化而來,依託於血緣宗法,建立其政治制度。夏、商、週三個王朝原為三個大國,文化比較發展。中等國謂之方國或諸侯,小者以族屬為名,星羅棋布。其生存狀態,一直處於融合與兼併的過程中。史稱:夏時諸侯,號稱萬國,至商而有三千,至周而有八百,至春秋,存者僅百餘國。春秋與戰國是社會轉型時期,戰爭之多,惡性循環。至有「春秋無義戰」之說。戰國時期之七雄,都號稱「萬乘之國」,每逢大會戰,雙方出兵都以十萬計。「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其慘烈之狀,難以言表。以致更加劇了社會混亂,經濟凋敝,壯者散至四方,老弱轉死溝壑。事實說明,這個舊時代已經走到了盡頭。
梁襄王的魏國雖相當落後,但還是個大國。他為長期戰亂而憂心,曾向孟子請教。他問:「天下惡乎定?」答:「定於一。」又問:「孰能一之?」答:「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孟子·梁惠王上》)兩人都希望天下安定,可是怎樣實現天下安定,梁襄王「好戰」,孟子「反戰」,兩人的主張,南轅北轍;而且都不切合實際。但當時的秦國卻為「舊時代」找到了一條比較可行的新出路,就是通過「商鞅變法」,破舊立新,以農養戰,富國強兵,逐步吞併六國,走「海內一統」之路。秦經過孝公、惠文王、武王、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之經營,至秦王政時,誅其君,吊其民,只用了十年時間(前230-前221),就「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結束了紛紛擾擾長達數百年的舊時代,開啟了天下大一統的新時代。
關於舊時代的疆域,文獻記載不多。夏朝的疆域跨今黃河中游的南北兩側,商滅夏朝,疆域擴至黃河中下游兩側,但均無明確疆界。西周滅商之後,號稱「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小雅·北山》)據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詹桓伯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毫,吾北土也。」(《左傳·昭公九年》)周王室在這個範圍之內仍未統一,王室只佔據邦畿以內地區,其他皆為大小封國,都處於獨立或半獨立的狀態,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戰國時期,七雄並爭,都談不到統一。只是到秦始皇時,才「六王畢,四海一」,(杜牧《阿房宮賦》)從根本上改變了原有的疆域形勢。然而,秦始皇的可貴之處還不全在於此;而又在於他已滅六國之後,並不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命滅楚的軍事統帥王翦繼續向東南進軍。東越投降,將其疆土劃入會稽郡(治今江蘇蘇州)。閩越投降,就地設閩中郡(治今福建福州)。又命尉屠睢等進軍嶺南,在南越北區設南海(治今廣東廣州)、桂林(治今廣西桂平)、象(治今崇左)三郡。又命常頞向西南夷進軍,開五尺道,自今四川宜賓南通雲南曲靖。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又命將軍蒙恬率士卒30萬北逐匈奴,收復河南(今內蒙古伊克昭盟),置34縣。又北渡河,據陰山,連接舊時秦、趙、燕長城為一,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鴨綠江,延袤萬里,以北防匈奴,這就是著名的萬里長城。此時,秦之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今越南中部),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秦始皇本紀》)比西周時之疆域至少要超過五倍,為今天祖國之疆域奠定了基礎。
(二)
秦始皇第二大功績,是「廢封建,置郡縣」。此「封建」一詞不是指社會性質,而是指政治制度。即「封諸侯,建藩衛」之省語。有人理解:這只是改變了地方行政制度,如說:「改國稱郡,罷侯置守。」這一理解過於膚淺。其實際的內容很多,包括了從中央到地方所有政治制度的全面徹底的改革,其中包括了對人事制度的改革等。
改革以前的舊的政治制度是依託於血緣宗法關係建立起來的,始行於夏朝,發展於商朝。至西周前期,已形成較完善的制度。此制度的核心價值為:嚴格嫡庶的權益分配;以嫡統庶,以庶輔嫡。時稱:「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西周前期,就是用這一制度統治天下,王室和諸侯國都獲得了穩定和發展,證明此制在當時是有效的。可是,二百年後,此制日益腐朽,不為人所遵守。首先嚴重破壞宗法政治的事件發生在周王室。如周幽王廢申後,另立妾褒姒為後;又廢申後所生太子宜臼,另立褒姒所生伯服為太子。此事惹怒申後之父申侯,他聯合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殺幽王,西周滅亡。太子宜臼立為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史稱東周。東周王室和諸侯們似未從幽王事件中得到應有的教訓,從平王之子桓王開始,幾乎代代都有廢嫡立庶之事發生,而且都引起戰亂。諸侯大國如齊、魯、衛、晉、鄭等莫不如此。春秋前期,王室大夫辛伯曾警告曰:「並後,匹嫡,兩政,偶國,亂之本也。」「並後」就是「妾如後」;「匹嫡」就是「庶如嫡」;「兩政」就是「臣擅命」;「偶國」就是「都如國」。(《左傳·桓公十八年》及杜注))由於這些原因,致使春秋二百數十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史記·太史公自序》)至戰國時期,宗法政治因腐朽而內鬥更加嚴重,異姓卿大夫乘虛而入。春秋末年,晉國異姓韓、趙、魏三家已經控制了姬氏的國家大權,並三分其國土。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賜三家為諸侯。前376年,三家滅晉。齊國國君本姓姜氏,而異姓的田氏卻早已控制了姜氏的國家大權,前386年,周安王賜田和為諸侯,取姜氏而代之,仍以齊為國號。關東,包括燕、楚兩個舊國在內,新舊六國都曾進行過一些改革,但成效甚微。基本上是舊制度、舊勢力在垂死掙扎。一旦強秦進攻,即丟盔棄甲,束手待斃。
秦始皇所創新制,可以說比較徹底地消除了舊的宗法制的羈絆和模式,從當時的政治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創建了一套系統完整的國家制度。本文為了說明的方便,分中央和地方兩級,各舉兩例,略述於下。
一、中央——以皇帝為首,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機構
1. 皇帝為國家元首——秦始皇敢於「壞先王之制」,廢「王」號,稱「皇帝」,這是出於全面改革的需要。皇帝已非舊制本族之「大宗」,而是至高無上的國君。與之相應,皇后已非舊制國王眾妻之正,而是執掌六宮、母儀天下的女主。皇太子已非舊制本族之「宗子」,而是儲君,法定的皇位繼承人。此新制創行,將降低舊制時發生「並後、匹嫡、兩政、偶國」的幾率,清除亂政之源。
2. 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廢除舊時之世卿世祿制或謂之世官世職制,由命官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務機構,以處理日常政事。三公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為「百官之長」,但非舊時之宰衡,只是皇帝的助手。故曰:「掌丞天子,助理萬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下引此表不再注)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兼監察。九卿分掌庶政,如兵、刑、錢谷等事。九卿不足,因事設列卿主之。公卿皆非世職,由皇帝任免。
3. 秦朝是多民族國家,九卿中之典客與列卿中之典屬國分掌民族事務。《百官公卿表上》曰:「典客,秦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屬官有行人、譯官、別火三令、丞及郡邸長、丞。」「典屬國,秦官,掌蠻夷降者,……屬官,九譯令。」秦之中央僅有十六卿,而以兩卿掌民族事務,說明瞭秦始皇對民族問題極重視。
二、地方行政——地方政區分郡縣兩級,基層分鄉、亭、里
1. 地方行政為郡縣兩級制——秦始皇徹底廢除舊的分土封侯制。初分天下為36郡,後增至40郡,郡直屬中央,置守、尉、監三長,分掌行政、軍事、監察。郡下設縣,置令(長)、丞、尉三長,分掌行政、文獄、軍事。郡縣主要長官由命官充當,由皇帝任免。
2. 鄉亭里——歸併自然聚落為基層政區鄉亭里。縣下設鄉,鄉下設亭、里。基層官吏有鄉三老、亭長、里正等,均推舉本地殷實戶主充當,各有執掌。
3. 秦始皇所創新制是一套比較完整系統的多民族、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國家制度。這套新制度的創建,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發展到更高階段的標誌,也是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典範。自「漢承秦制」(《後漢書·班彪傳》)直到明清,歷代王朝都以秦製為國家制度的基本模式。這套制度是中華民族的守護神,兩千餘年以來,疆土的保衛,國家的統一,社會的穩定,民族的團結,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都有賴於這套制度得以實現。
(三)
秦始皇的第三大功績,是「統一經濟制度,統一文字」。舊時七國的經濟制度和文字的形狀有很大差別。東漢學者許慎曰:「(戰國)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會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說文解字·序》)這些問題的存在,對統一的國家極為不利。秦始皇下令統一的事項很多,今擇其中最重要者簡述如下。
1.「使黔首自實田」,實行土地私有制度——所謂「田疇異畝」,不僅謂畝積的大小不一,還有土地所有制及與之相關的問題在內。問題長期積累,形成了老大難。西周時期行土地國有制,名井田制。至春秋時期,此制已過時了,以致發生了「無田甫田,維莠驕驕」(《詩·齊風·甫田》)的情況。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生產關係與新的生產力不相適應。亦影響到國家的賦稅徵收。在此情況下,各國多在進行「稅改」。前645年,晉國首先「作爰田」;繼之為齊國「案田而稅」,或曰「相地而衰徵」;魯國「初稅畝」;楚國「書土田」,「量入修賦」;鄭國「作丘賦」;秦國的稅改最晚,於前408年「初租禾」。但是僅僅稅改不解決根本問題。秦國又在「初租禾」之後50年,用商鞅之法,「除井田,民得賣買。」(《漢書·食貨志上》)秦國率先比較徹底地廢除了舊的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滅六國之後,於三十一年(前216),又下令「使黔首自實田」,(《秦始皇本紀》集解引徐廣語)就是在全國範圍廢除土地國有制,實行土地私有制,農戶據實登記田地,按畝納稅。秦始皇此令的頒行是我國古代土地私有制確立的標誌。
2.統一貨幣、度量衡、車軌——此事是由左右丞相隗狀和王綰主持,以原秦製為基礎統一之。此舉對穩定社會秩序,改善人民生活,方便國家稅收,促進民間貿易,形成較大的共同市場等,都起了積極的作用。
3.統一文字——漢字同源,傳至商代的甲骨文階段,已相當成熟。到戰國時期,列國長期分立,「言語異聲」等各種因素影響到文字的發展,出現了「文字異形」現象。秦滅六國後,授命廷尉李斯主持統一文字事宜。李斯以原秦國字體為基礎,創製字形固定,筆畫簡省,書寫方便的小篆(或稱秦篆)作為規範化文字,推行於全國。統一文字對於鞏固國家的政治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四)
秦始皇的錯誤也是嚴重的。最主要的錯誤有兩項:
1. 焚書坑儒——秦始皇燒盡民間藏書,坑殺大批無辜的士人學者,嚴重摧殘了我國古代文化,這是一種政治暴行。
2.繇役太重,不恤民力——秦始皇在滅六國之後,應立即實行輕徭薄賦政策,給人民以「休養生息」的機會。可是他卻好大喜功,內則大興土木,外則勞師遠徵,使廣大人民群眾苦不堪言。於是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響應,推翻了秦朝的統治。
總的說來,秦始皇功大於過。他的功過都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好的,我們應當珍惜,批判繼承,發揚光大。壞的,也應當總結,作為教訓,永遠引以為戒。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