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it複數代名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it複數代名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t複數代名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t複數代名詞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竹科大小事,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好貨來了! 轉給要考試或要用到英文的人吧!- 如何短期內學好英文: 掌握文法要點用在讀到或聽到英文 筆者長期接待外賓,整理下面的文法要點,切記要多看電視的英文節目,每天看,看的時候嘴巴跟著唸,一年後就會有很顯著的效果。 英文法總整理: About Sentences 1. 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動...

  • it複數代名詞 在 竹科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12 11:30:27
    有 398 人按讚

    好貨來了! 轉給要考試或要用到英文的人吧!-
    如何短期內學好英文: 掌握文法要點用在讀到或聽到英文

    筆者長期接待外賓,整理下面的文法要點,切記要多看電視的英文節目,每天看,看的時候嘴巴跟著唸,一年後就會有很顯著的效果。

    英文法總整理:

    About Sentences
    1. 一個句子只能有一個動詞(兩個動詞在一起會打架), 當主詞和受詞的一定是名詞(或做名詞用) , 一定要形容詞或名詞才能當補語(補充語意)
    2. 助動詞和 be 動詞的否定在後面直接加 not 即可
    3. 有疑問詞的問句,疑問詞要擺最前面, 有助動詞和 be 動詞的疑問句,要把助動詞或 be 動詞移到主詞前
    4. 用什麼助動詞問,就用什麼助動詞回答, 一般動詞的否定和疑問要用助動詞
    5. 祈使句要用動詞原形, 祈使句的否定在前面加 Don't 或 never
    6. 間接問句不是問句,如: I know what it is. what it is不是問句,是一個名詞子句,或想成一個大名詞組。
    7. 關係子句多半是形容詞子句,形容前面的先行詞,如: I see a man who lives there.
    11. 某處有某物要用“There is(are) ...”的句型
    12.整句當名詞: 名詞子句 I think he is a nice man. (he is a nice man相當於it 這件事)

    About Nouns.
    1. 一個名詞在句中當主詞或受詞或補語
    2. 普通名詞前面要有冠詞,要不然就是後面要加 -s 或 -es
    3. 有特指的名詞前面要有定冠詞 the (特定或特指)/相對a或 an 用在沒有特指的東西上
    4. 人稱代名詞的用法要熟悉,如: I my me mine 其中my 具形容詞特性。

    About Verbs.
    0. 動詞的種類包括: be (am is are, was were, been, be) has (has have had) do (does do did) 一般動詞 go, cut, walk ...
    1. 及物動詞後一定要有受詞,不及物動詞後不能接受詞
    2. 不完全的(及物和不及物)動詞後面,一定有補語
    3. 助動詞後用原形動詞 Did he come here?
    4. 連綴動詞後面要用形容詞 She looks beautiful.
    5. 主詞第三人稱單數,現在式一般動詞要加 +s 或 +es -y+ies
    6. 過去完成式要有過去式引導 He had come here since yesterday.
    7. if 句型: if 子跟主要子句是相對應的,如:
    A. if 現在式, 主要子句現在式或未來式
    B. if 過去, 主要would have +過去分詞
    C.if 過去完成 (would have pp), 主要子句 過去完成 (would have pp)
    8. 使役動詞後面用原形動詞(受詞主動去做某事時) He makes her cry. 或,
    使役動詞後面用過去分詞(受詞被....時) He makes it done.
    9. 感官動詞後面用原形動詞或現在分詞(受詞主動去做某事時) He sees her go.
    使役動詞後面用過去分詞(受詞具有被動語意)

    About Adjectives.
    1. 形容詞形容名詞
    2. 形容詞如果只有一個字,放在名詞前面,顏色大小好壞..有順序性 a red good pen
    3. 動詞的過去分詞可當形容詞用(放名詞後倒修飾名詞) He read a book written by Mr. Wang.
    4. 所有格後面要 + 名詞 所有格+名詞可以用所有格代名詞來代替 my book=mine.
    5. 現在分詞有主動和進行中的意思,過去分詞則有被動和已經完成的意思
    6. 冠詞、指示性形容詞、所有格不能同時形容一名詞
    7. a friend of mine = one of my friends
    8. 定冠詞加形容詞等於那一類名詞的複數 the public = people
    9. 形容詞的原級、比較級、最高級規律和不規律的變化要記得good//better//the best

    About Adverbs.
    1. 副詞修飾動詞、或形容詞或其他副詞
    2. 頻率副詞的位置: be 動詞後、一般動詞前、助動詞和本動詞之間

    About Prepositions.
    1. 介系詞+名詞 形成介系詞片語 當 副詞片語用 修飾動詞 或 整句
    2. 介系詞後面動詞要加 -ing,介系詞後面要加什麼樣的名詞是固定的 要背起來

    About Conjunctions.
    1. 對等連接詞連接的一定是兩個對等的東西 He and she are students.
    2. 兩個句子不能用「,」連接

    #學好英文的方法
    #英文文法總整理
    #快速學好英文

  • it複數代名詞 在 Zen大的時事點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1-06 14:43:57
    有 160 人按讚


    這篇可真是以小見大,而非以偏概全。

    廖達琪不是我的博士生

    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韓國瑜國政顧問團的召集人之一,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廖達琪,在三立電視臺的「新台灣加油」為韓國瑜辯護。廖達琪盛裝上電視,講到激動處身體前後搖晃,雙手還上下左右揮舞。廖達琪擁有美國名校的學位,但她不是我的博士生,因為我的學生會有邏輯訓練與學術倫理,不可能像廖達琪一樣在電視上強詞奪理。

    廖達琪如何強詞奪理?

    學者為總統候選人助選,是基於知識良知與學術清譽,所以發言內容必須根據事實並符合邏輯。最典型的助選語言,就是強調「總統」這個職位的重要性,推銷屬意的候選人,特別凸顯他(她)的能力、經驗、與政見,藉此說服選民支持這位候選人。

    但是廖達琪卻反其道而行!

    廖達琪宣稱總統的職位不重要,不該管那麼多事,不需要知道那麼多事,行政院才是重要的機關。這些說詞完全背離事實!總統可以把內政授權行政院長,但國防外交不得假手他人。至於行政院長的施政,也必須在總統的監督之下。在台灣的憲政體制,總統並不是虛位元首!

    廖達琪為何如此強詞奪理呢?或許她心虛,因為韓國瑜的能力普受外界的質疑。廖達琪是韓國瑜國政顧問團的一員,有機會貼身觀察韓國瑜的一言一行。或許廖達琪的觀察結論是韓國瑜懂的不多,所以只好扭曲事實,宣稱總統不該管那麼多事,不需要知道那麼多事!

    如果廖達琪知道韓國瑜懂的不多,基於她的學術良知,廖達琪應該幫助韓國瑜提升。萬一廖達琪發現韓國瑜是扶不起的「阿斗」,基於她的學術良知,廖達琪也應該拒絕為韓國瑜背書。

    令人不解的是,廖達琪卻用「削足適履」的邏輯,暗示「懂的不多」的候選人,剛好適合「不該管那麼多事」的總統職位。如果廖達琪這個邏輯正確,那總統根本就不用選了。我們乾脆修憲,來個「全民總統大抽籤」!被抽中的總統不該管那麼多事,可以整天打牌抱女人,過著喝酒打屁的快樂日子!

    這真的是我們要的總統嗎?當然不是!

    廖達琪在電視上的說詞,既違反事實,也不符邏輯!身為中山大學資深教授的廖達琪,為何這麼不珍惜羽毛,在電視上強詞奪理,為能力被質疑的總統候選人辯護呢?廖達琪到底是何方的神聖?

    廖達琪是何方神聖?

    基於好奇心驅使,我進了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的網頁,點閱廖達琪的學經歷簡介。

    廖達琪擁有美國名校密西根大學的政治學博士學位,在中山大學任教超過三十年,三度出任政治研究所的所長。廖達琪的著作豐富,中英文期刊論文超過七十篇。廖達琪也多次獲得教學與研究獎助!

    對台灣學界不熟的外行人,只要看到廖達琪的網頁介紹,很可能會對她肅然起敬,認為她是一個治學嚴謹、工作努力、普受尊敬的學者!但是在行家的眼中,廖達琪琳瑯滿目的著作,只能用一個比喻形容:「乞丐逃難、滿身家當、都不值錢!」

    對人的檢驗必須基於「事實」,特別是檢驗學者的人格與聲譽。為了證明我不是無的放矢,我就拿廖達琪在2018年發表的一篇期刊論文為例,證明她是一位不知愛惜羽毛的學者!

    廖達琪的論文發表於「政治科學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這篇論文題目的中文翻譯是「政黨民主的時代過了或政黨正進入新的文藝復興?」(Is the Age of Party Democracy Over or Are Parties Entering a New Renaissance?)

    一般人看到這樣的論文題目,都會對作者心生畏懼!但我不是一般人,而是一位「見大人則藐之」的資深學者。多年的學術閱歷告訴我,通常論文的題目越深奧,內容就會越膚淺。就像將軍制服與軍隊的戰力一樣,兩者的關係剛好相反:「制服越華麗的將軍,他的部隊戰力也越薄弱。」

    廖達琪這篇題目華麗的論文,內容到底怎麼樣呢?就讓我來仔細檢驗吧!

    廖達琪經得起檢驗嗎?

    政治學不是我的專長,一般讀者也沒這方面的專業,所以我不要檢驗廖達琪這篇論文的學術貢獻。我要做的是個簡單的檢驗:廖達琪的文法訓練。只要讀過國中英文,多數人都可看懂我對廖達琪的檢驗。

    學術論文的開頭,都有一段100多字的摘要(Abstract),可說是整篇論文的精華。論文的摘要就像電影的預告片,目的是為了吸引讀者或觀眾。很多電影的內容差,但預告片卻很精彩,最後受騙的是觀眾。一樣的,摘要精彩的論文內容不一定好;但摘要爛的論文內容只會更爛。

    因此,我們只要檢驗廖達琪這篇論文的摘要,就可以推論內容的品質。這篇論文的摘要如下(為了方便檢驗,每個句子我都加了編號):

    (1) Many scholars pointed out that the role of political parties has been declining in democratic countries. (2) However, with the prevalence of digital media, does digital media become a new channel for parties to rebuild its relation to people? (3)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and digital media. (4) This paper examines our research questions by analyzing Facebook page data of Spanish party Podemos and Taiwanese party New Power Party (NPP). (5) Both parties are selected based on a most different systems approach and have contested at least one national election. (6) Results show two findings. (7) Firstly, in the beginning, both parties have a low level of commenting in relation to liking. (8) However, the level of commenting on Podemos page increases. (9) It tells that both parties are not more dialogical in the launch phase. (10) Secondly, results show that Podemos replies more often than NPP in times between party launch and the entry into its first campaign.

    在這段只有10個句子的摘要,我找到了16個基本的文法錯誤:

    1、 第2句的digital media是複數,除非當集合名詞,前面的助動詞應該用do,不是does。
    2、 第2句的parties是複數,後面的代名詞應該用their,不是its。
    3、 第4句的research questions是複數,但摘要只提到一個研究問題,所以應該用單數的question。
    4、 第4句的Spanish party Podemos是專有名詞,前面要加定冠詞,the Spanish party……。
    5、 第4句的Taiwanese party New Power Party,前面也要加定冠詞,the Taiwanese party……。
    6、 第5句的動作發生在過去,應該用過去式的were selected,不是現在式的are selected。
    7、 第5句的contested是不及物動詞,後面要加介系詞in,contested in at least……才正確。
    8、 第7句的動作發生在過去,動詞have應改用had。
    9、 第8句的動作也發生在過去,動詞increases應改用increased。
    10、 第9句的it指的是研究結果results或findings,應改用複數的they。
    11、 第9句的動作發生在過去,動詞are not應改用were not。
    12、 第10句的動作發生在以前,動詞replies應改用replied。
    13、 第10句的NPP政黨縮寫,應該加定冠詞,the NPP才對。
    14、 第10句的times若是複數,語意是次數。如果語意是時間,應該用單數的time。
    15、 第10句的time,前面要加定冠詞,the time between……,因為指的是特定的時段。
    16、 第10句提了兩個政黨,後面的代名詞要用複數的their ,不是單數的its。

    除了文法的錯誤,這段摘要還有許多基本的寫作問題:例如用詞不當(relation to people, firstly)、語意不清(a most different systems)、累贅重複(digital media, this paper, results show two findings)等。

    如前所述,摘要是一篇論文的精華。如果廖達琪這篇論文的摘要錯誤百出,那內容就會更加不堪聞問。這種品質低落的論文,怎麼可能在國際期刊發表呢?這又是另一個外行人看不懂的學界門道。

    大學教授的工作之一就是論文發表,可是有些論文就是無法通過評審,一再被期刊退稿。於是就有不肖的出版商,推出所謂的「掠奪式」期刊,只要作者願意付錢,不管論文的品質有多差,都可以被接受刊登。付錢買論文於是成為部分台灣學者的求生之道!

    難道廖達琪經不起檢驗,甚至花錢買論文嗎?

    廖達琪花錢買論文嗎?

    刊登廖達琪這篇論文的「政治科學國際期刊」,是否為掠奪式的期刊,我先不要論斷。我可以確定的是,作者必須付費才能在這個期刊發表論文。雖然付費的方法簡易,但退費的過程相對麻煩。除了少數的特例,正統的學術期刊都是免費發表。在我的專業領域,所有的主流期刊都不會向作者收費。

    判定學術期刊的聲望,還有另一個指標,那就是編審委員的陣容(editorial board)。廖達琪投稿的這個期刊,一共有15位編審委員,當中竟然包括廖達琪本人。其他的編審委員來自義大利、土耳其(2人)、羅馬尼亞、希臘、馬來西亞、印度(2人)、越南、伊拉克、奈及利亞(2人)。令人覺得奇怪的是,學術最發達的美國與英國,才各有一位編審委員,而且都不是任教於名校。

    我可以舉個反例,那就是「美國政治科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這本主流的學術期刊共有34位編審委員(包括編輯)。除了有一位來自瑞典,其他全部任教於美國的一流大學,如哈佛、普林斯頓、史丹佛、哥倫比亞、芝加哥、杜克、康乃爾、西北、柏克萊與洛杉磯加州大學等。

    學術期刊的聲望也取決於作者的背景。廖達琪投稿的「政治科學國際期刊」,最近這一期刊登了四篇論文,作者任教於越南、波蘭(2人)、坦桑尼亞(3人)、與馬來西亞。歐美名校的作者全部缺席。

    再拿「美國政治科學期刊」來對照,最近這一期刊登了15篇論文,作者來自美國的史丹佛,達特茅茲、加州大學、哈佛、賓州大學、普林斯頓、耶魯、維琴尼亞等名校,還有英國、瑞士、和加拿大的一流大學。

    兩相對照下,廖達琪投稿的期刊是否為「掠奪式」期刊呢?我的答案是:「雖不中,亦不遠矣!」至於廖達琪是否花錢買論文呢?我的答案也相近。最關鍵的是,為何台灣的學術界接受廖達琪這樣的論文發表模式呢?

    台灣學界不求長進嗎?

    台灣的學界是個封閉的團體。一般而言,越封閉的團體,越是不求長進!

    廖達琪投稿付費刊登的期刊,摘要的內容又錯誤百出,不就代表台灣學界不求長進嗎?在自甘墮落的台灣學者背後,是一個「掠奪、剝削」的體制。外界對這個體制一無所知,因為廖達琪不是唯一,圈內人不會互揭瘡疤。真有人看不過去,也會礙於情面默不作聲。

    事實上,廖達琪是美國名校的博士,英文不可能只有國中的水準。廖達琪真正的問題不在英文水準,而在她的治學態度,也就是部份台灣學者「掠奪學生研究成果」、「剝削廉價學術勞工」的歪風。

    廖達琪琳瑯滿目的期刊論文,有一大部份列有多位作者。我檢驗的這篇有三位作者:廖達琪第一、中山大學的博士生第二、一位澳洲學者第三。我的推測是,這篇論文由博士生執筆,澳洲的學者負責投稿通訊。身為第一作者的廖達琪則是坐享其成,在論文刊登前連摘要都沒有閱讀校對。

    廖達琪這篇論文是學界「掠奪、剝削」體制的一部份。在這個體制裡,擁有權力的教授經營政商關係,取得資源獎助博士生。聽話的學生可獲得教授的加持取得教職,繼續為教授代工效勞。如果能力與運氣俱佳,少數學生會漸漸有自己的一片天。然後他們會複製教授的學閥模式,回頭「掠奪、剝削」自己的博士生。

    這樣的體制在台灣學界「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台灣的學界就是有這種「沽名釣譽、見利忘義」的學閥。他們頂著名校教授的頭銜行走江湖(或謂招搖撞騙),不論「產、官、學」都要參一腳。回到學校後,他們對博士生的掠奪,不下於慣老闆對勞工的剝削。

    結論

    身為中山大學的資深教授,廖達琪不務學術正業,在媒體上強詞奪理,為能力普受質疑的總統候選人辯護。她列名期刊論文的第一作者,卻連基本的英文寫作語法都不願意指導學生。在不務正業的同時,廖達琪受到整個體制的保護,繼續支領中山大學的全薪。

    以廖達琪這種治學態度,她不可能成為我的博士生。以家長的身份,我也不願意讓子女成為廖達琪的門生。身為一位納稅人,我更不願意供養像廖達琪這樣的大學教授。

  • it複數代名詞 在 Translators Anonymou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6-12 23:14:46
    有 61 人按讚

    【無聊人、無聊事】

    judgmental可說是我最喜歡的英文單字之一,我覺得中文沒有對應的字,英英字典的解釋是「too quick to criticize people」,意思是還沒搞清楚狀況就出口批評、容易輕易批評別人。我覺得這個字點出台灣社會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偏偏中文又沒有對應的字,實在再諷刺不過。

    近來南部連日大雨,早上出門上課時卻豔陽高照,我急著出門,忘了先看雷達回波,連昨日晾起的雨衣都沒帶就出了門,快到目的地時突然一陣大雨,眼看上課時間快到,路旁沒有小七,我直衝停車場停好車再衝進大樓裡,已經全身濕透,是薄外套擠得出水的那種濕透。

    上了樓我先衝到女廁使用烘手機,昨日洗衣後忘了在包包裡放新手帕,幸好總是隨身帶著一包厚的餐巾紙。先烘乾頭髮,仗著穿了小背心,連上衣都脫下來烘,非常擔心感冒,因為我現在最沒有時間處理的就是感冒。家長來了之後看到我晾在一旁的濕外套,趕快泡了一杯薑茶給我,其實我很想趕快回家洗熱水澡,不過還是打起精神上課。

    今天上英文寫作,先前讀了一篇關於一個女生如何克服對跳舞的心理障礙、接受男友邀約跳舞的過程,(即將畢業並成為南一中新生)的國中生上星期寫了大綱,討論後我要他再改一次,今天要看他修改的內容。

    除了時態、第三人稱單數與單複數之外,我教英文的時候從來不會說「一定要這樣寫」,我一定先解釋這個用法的來源,類似的單字與用法,有多少種表達方式,與中文表達方式有何不同。比如文中主角找了三個人詢問意見,我便與學生討論help、suggestion、advice的用法有何不同,什麼時候可以通用,什麼時候最好用哪一個,並討論字典提供的例句。今天早上學生寫了一句「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hyness」,我說我知道你要講的是什麼,但這是中文直譯,而且英文有對應的用法,我還特別強調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hyness 並不是完全錯,而是要視上下文及所提及的狀況,為了讓他瞭解什麼時候用solve the problem,什麼時候用overcome,我舉了最近很困擾我的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transanonymous/posts/925980414178994

    這麼一說他就懂了,再參考了字典的例句,他決定在這個上下文裡應該用overcome。中午回家途中,我對於自己能用生動的例子讓學生理解很是沾沾自喜,然而我已經開始覺得頭昏腦脹,又覺得此事的笑點在於我和學生感情很好,老師很搞笑,於是便簡短了描述幾句,省下前半部的長篇大論。我覺得這篇貼文的subtext(潛在意義)很清楚:表面上在講英語的表達方式,實際上是老師哀怨地利用自己怕死老鼠卻家裡出現鼠患的例子講解單字用法,卻沒有得到學生的同情云云。鑑於以往詳談英文用法時我都會另開文章完整討論,我不認為讀者會誤以為這篇的重點在於文法正確性。

    結果,過沒多久就出現一個很熟悉的名字留言,很嗆的只留了一句「真不能嗎?」跟google搜尋結果,證明的確有to solve the problem of shyness的用法,結果那搜尋結果也只有三筆,就算改變分類到「全部」也只有八筆,表示這個用法的確有,但很稀少。根本跟我告訴學生的一模一樣,只不過我洗了熱水澡吃了感冒藥想趕快睡覺而沒有寫出來而已。既然如此我也嗆了回去:討厭你這種人,自己去開粉絲頁吧。

    結果此人還真的有粉絲頁,而且就在上面把我罵了一頓(時間在我的留言之後,合理懷疑罵的是我)。

    老實說,如果此人留言語氣好一點,或私訊問我,其實我會解釋為何省掉上面一大段故事,而且可能還會很抱歉的補上去。(對於回私訊我是很親切的,可以請寫過私訊給我的五個人證明。)可是這種搞不清楚前因後果就急著批判的態度正好踩到我的地雷,犯了我的大忌,並印證了另一句我很喜歡的英文用法:

    That fact that you are so judgmental before figuring out the whole story doesn’t really say much about me, but says a lot about you.

    我知道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很清楚自己是怎麼樣的老師,頂多是寫貼文時沒交代清楚,如此而已。但還沒弄清楚真相就急著嗆人、罵人「武斷」、「見聞不廣而故作高深」(我懶得細看),反而反應出你是什麼樣的人:平常從不按讚或留言,一抓到小辮子就迫不及待地批評;只看表面、看不懂潛在意義、沒有追根究底就急於批判他人。

    It doesn’t really say much about me, but says a lot about you. (這一句罵人很好用,簡潔有力,請自行代換情境與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