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ifr意思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ifr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ifr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ifr意思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Eddie Tam 譚新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譚新強:電影《十二夜》金句:為何放假一定要去旅行? 文章日期:2021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這場COVID大流行已困擾全球超過一年,確診人數已近1.5億,死亡人數更已超過了300萬。因為COVID具高度傳染性,所以前所未有地,幾乎所有國家都採取了一系列疫情前無法想像,可形容為嚴重影響個人自由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Chacha&Mar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ちゃ)今日は機嫌がいいだけにゃ マ)次は僕だよ 新作グッズはこちら https://muuu.com/videos/108d3019dd83ebbd LINEスタンプはこちら https://line.me/S/sticker/8203768 メインチャンネル 【TWINS】https://w...

  • ifr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23 09:07:50
    有 145 人按讚

    譚新強:電影《十二夜》金句:為何放假一定要去旅行?
    文章日期:2021年4月23日

    【明報專訊】這場COVID大流行已困擾全球超過一年,確診人數已近1.5億,死亡人數更已超過了300萬。因為COVID具高度傳染性,所以前所未有地,幾乎所有國家都採取了一系列疫情前無法想像,可形容為嚴重影響個人自由的所謂「社交距離」措施,包括限制聚會人數和時間,情况嚴峻的時候,甚至戒嚴和封城,國際旅遊更接近全面停頓!

    過去一年多,我們恍如生活在一套反烏托邦科幻災難電影中,生活模式出現巨大變化,口罩已成為法律下的必需品,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簡稱WFH)已成為很多工作崗位的一部分,連學生都同樣在家上學。夜生活更早已變成遙遠矇矓的記憶,連上電影院這個百年人民習慣都已瀕臨「絕種」。近日在Netflix上,見到電影中所有人不戴口罩、自由聚會時,反而有種不現實,或者在看歷史紀錄片的感覺!

    疫情持續逾年 生活模式變化大
    全人類的寄望是科學,希望能盡快成功發展出有效疫苗,各國領袖告訴我們,到時就可回復到從前的「正常」生活。慶幸皇天不負有心人,全球各地科學家們全力以赴,破紀錄地不到一年已研發出多種不同技術的疫苗,並且開始為數以億計的人民接種。

    漫長黑暗的隧道,終於出現一點曙光!但這是隧道盡頭的陽光,還是迎頭而來的火車頭燈光?美國人永遠最樂觀,雖然死亡人數已恐怖地逼近60萬,比二次世界大戰加越戰加韓戰還要多,但隨着加速接種疫苗,經濟重開的步伐也在加快,有些傳媒更自我安慰式宣布美國治疫反超前中國,已取得勝利。中國總確診才10萬不到,死亡人數不到5000,美國勝利?有點誇張無稽吧!

    美國人特性就是什麼都不管,非常愛國,所以永遠偏頗、永遠雙標、永遠扮作樂觀、永遠虛偽,最擅長「Do bad, feel good, and say GREAT!」 短期內這種超樂觀態度,加上無限QE和數萬億財政刺激,對經濟反彈確有幫助,股市就更不用說,不斷創新高,直到今周才稍為歇息。

    中國短命牛市 無助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
    中國內部經濟早已重開,內地飛機乘客量已超越疫情前高位,第一季度GDP增長了破紀錄的18.3%,但仍稍遜部分人預期。中國更不接受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對全球央行的(越權)建議,不用擔心通脹,過早收水反而不美。中國反而決定對着幹,採取逆周期貨幣政策,提前收水,但又沒有財政上減稅作平衝;再加上嚴打幾乎所有所謂互聯網平台企業,中國股市又再次成功打造又一個短命的牛市,對提升國際投資者信心,發展健康資本市場,中國科技龍頭走出國際跟美國Big Tech的競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大業,則毫無幫助。

    不過,大流行是否真的會很快就成為過去呢?我們當然都希望盡快從這場噩夢中醒過來,我已完成兩次疫苗注射,除保護個人和家人健康外,亦在期盼關口重開,可以再次出外旅遊。

    但不幸這個美夢有3個相關的大問題,第一就是始終疫苗產量有限,不可能馬上替全球78億人同時接種,今年內如全球接種人數接近20億,已非常不錯。第二個問題是發達國家異常自私,違反人道,超越種族滅絕的缺德囤積疫苗行為。「Charity starts at home」,先照顧自己人,無可厚非,但有必要訂購自己國家人口比例4至5倍的疫苗,導致發展中國家無法訂購嗎?發達國家中,平均25%的成年人已接種了最少一次疫苗,美國更已超過一半,但在近100個貧窮國家,500人之中,不到1個人曾接種疫苗!

    早前美國曾召開所謂「四方安全對話」(QUAD,由美國、日本、印度和澳洲組成)峰會,又是討論如何對抗中國崛起,唯一稍為正面的結論是計劃在兩年內,為亞洲提供10億劑疫苗,主要倚靠印度號稱全球最大的疫苗產能。但會後不到兩周,印度疫情轉趨嚴峻,宣布馬上停止所有疫苗出口,即刻打了美國嘴巴!

    西方食相這麼難看,真的難為他們還好意思指控中國願意跟全球分享疫苗的偉大人道救援行動(至今超過7000萬劑,送到超過60個國家,遠比世衛領導的COVAX計劃為多),為別有居心的所謂「疫苗外交」。這個指控比誣告中國在新疆進行種族滅絕更荒謬,更暴露西方自己的醜陋?

    西方囤積疫苗 增「病毒變異」機率
    西方的殘忍和自私,更間接導致第三個問題,就是病毒的變異。病毒不算是正式的生命,只是一堆雜亂的RNA,唯一目的是攻入宿主身體,倚靠宿主細胞替它不停複製病毒。過程經常「出錯」,這些錯誤成為所謂的「病毒變異」。愈多人受到感染,就愈多出現變異的機率。所以當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得不到足夠疫苗,一旦出現大爆發,肯定亦將出現多種變種病毒。不是每個變異都一定重要,但某些變異可令病毒變得更致命,有些則可提升病毒傳染度。

    不幸COVID病毒正朝着最不好的方向變異,近月出現的主要變異病毒株,如英國、巴西和南非的,傳染度比原來(原種R0已高達5至6)的高出50%至70%,但致命率又完全沒有降低,甚至更上升了一點。大家可能有錯覺致命率上升比傳染度上升更嚴重,但其實相反,英國傳染病專家的研究顯示,假如致命率上升50%,總死亡人數亦將上升50%,是線性關係,但假如傳染度上升50%,總死亡人數將上升非常恐怖的10倍,是個exponential的關係!

    我不是專家,亦不清楚此疫情預測模型的假設,但邏輯上似乎有點問題。假如某地方毫無社交隔離政策,採取所謂群體免疫的自由政策(瑞典之前接近,但已改變),同時假設沒有疫苗,那麼理論上,傳染度更高的變種病毒,將更快感染大量人,直至到達群體免疫臨界點,如R0是8,即約87.5%。但到最後,如IFR仍維持在約1.5%,那麼總死亡人數只應比原來R0是5,臨界點為80%的原種病毒略高,不可能是10倍吧!

    所以此恐怖預測,肯定有很多有關社交隔離措施的假設,或者亦包含一些醫療系統因面臨太多疫症而崩潰,死亡率飈升的假設,亦可能是針對某個時間點的預測。

    只看美英新聞 或有錯覺全球疫情好轉
    很多人整天看美英新聞,可能有錯覺全球疫情正在好轉,幸而近日連香港疫情也在改善,但如果大家看清楚全球情况,不幸地其實疫情在全球大部分地區,尤其印度、巴西,正在加速惡化。今年1月後,美英等原來重災區開始接種疫苗,所以全球每日確診人數曾大幅跌至40萬不到,但最近的7天平均確診人數已超越1月高位,升至78萬,更無減速迹象。死亡稍為滯後,7天平均死亡人數已反彈至約1.2萬,仍未超越1月底的約1.4萬。未來數周非常關鍵,將證明專家的恐怖預測會否成真,確診宗數和死亡人數加速上升,打破之前所有紀錄。

    此未來發展非常重要,不止影響疫情嚴重地區,亦關乎接種疫苗率相對高的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和現在活在非常清潔和安全「氣泡」內的中國。因為根據研究,現在可算第一代的疫苗,對變種病毒的防禦有效性,比對原種的低很多,即使輝瑞(Pfizer)及BioNTech,對原種有效率高近95%,但對南非變種的有效率大降90%,即只約完全不及格的10%。近日美國白宮首席防疫顧問福奇(Anthony Fauci)和輝瑞CEO,已呼籲所有人未來將需要每年接種新調製的「booster shot」。

    明顯COVID已由本希望是一次過的「大流行」(pandemic),演變成長期的風土病(endemic),但又同時仍然是大流行!更差的是最初時,很多專家認為COVID的變異速度比感冒慢,所以較容易控制疫情,但現在證明不是,變異速度絕對算快,且比想像中更快「擊敗」疫苗,甚至能避過以為最準確的PCR測試,愈來愈長的隔離期,連21天都可能不足夠!COVID病毒有點季節性,但不算明顯,去年夏天,北半球的疫情仍非常嚴重。

    不少人料已戒掉「旅遊毒癮」
    最後,人類仍需繼續生活下去,無論多麼不想,但仍須接受現實。我承認大部分人已感受「疫情疲勞」,症狀類似創傷後壓力症(PTSD),有種豁出去,不管一切後果,想回復原來生活模式的衝動。我相信部分回歸正常生活,包括旅遊是有可能的,但回復100%是不切實際的夢想,如果有50%已不錯。商務旅遊肯定減少最少一半,個人旅遊的頻率較具爭議性,有多少人將成為YOLO(you only live once)的信仰者,變得更崇尚及時行樂?但又有多少人明白到COVID的出現,或是地球反擊戰的一部分,提醒我們不應罔顧地球健康,高碳排放生活模式導致全球暖化,飛行旅遊的「罪孳」尤其深重,因此醒覺而減少旅遊?另外,不少人可能亦享受較休閒、更健康,較少飛來飛去的生活。

    即使有了疫苗,亦不見得全部人積極搶先接種,部分原因是仍未通關。但我認為亦有不少人已成功戒掉「旅遊毒癮」,似乎回答了電影《十二夜》內的金句問題:「為何放假一定要去旅行,唔可以係屋企瞓覺?」

    我們的祖先,可能不到三代前,絕大部分從未坐過飛機,可能從未離開過自己的國家,甚至自己的城市或農村。他們的生活質素,對生活的滿意程度,真的比現代人低很多?莫講現在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互聯網,都有智能手機,不用是諸葛亮,都可足不出戶而知天下事,即使到處旅遊,大部分人不也只是在低頭望手機?

    (中環資產持有Netflix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2.php?col=1463481132098&node=1619118362905&issue=20210423

  • ifr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5-15 07:39:05
    有 188 人按讚

    Too close for comfort 中美次季GDP乏社交距離

    全球社會封鎖近兩個月,所有國家和人都無法再忍耐下去,必須重啟社會。既有經濟需要,人民的耐性已近沸點,早前在美國密歇根州,不少示威民眾都攜有槍械,包括AR-15突擊步槍!

    現在正適合作一個對A.C.(After Covid)世界狀况的半場報告。其實只可說希望是半場,亦有可能只勉強完成籃球賽的第一節!分三個息息相關的層面:疫情本身、全球經濟,以及地緣政治的變化。因涵蓋範圍甚廣,所以只可粗略分析,在此致歉。

    全球疫情終於出現放緩迹象,每天個案增長率已下降至約1.4%左右。是好消息,但我們要清楚明白這並非一個自然現象,是經過很多人工紓緩政策和巨大社會犧牲的暫時成果。社交隔離和經濟停擺等措施,對壓扁感染曲線,證明有效。但我們見到最粗略,最實在的CFR(case fatality rate),比最初所有專家預期高極多的6.9%!

    若從另一角度來看,只計已有結果的病例來分析死亡率更恐怖,近200萬宗案例(其餘250萬仍在治療,未知結果),完全康復的比例只有85%,死亡比例高達15%!最高峰時,死亡比例更高達20%!在本以為較先進的西方更差,美國的完結個案的死亡比例仍高企在22%(最高時30%),比利時和不少西歐國家的死亡比例更曾高達40%!

    近3個月前,我已指出處理疫情的措施有不同選擇,果斷的盡力壓制,或採取自由的「疫症派對」政策,亦即「群體免疫」。正確一點來講,政策是一個光譜,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壓制,亦沒有一個國家真的完全放手不理。

    歐美起初崇尚群體免疫 死亡率仍高

    兩個策略方向似乎有利有弊,強硬的壓制手段,減少感染個案,減低死亡人數,這是任何政府的最基本責任,表面上犧牲短期經濟,但其實長期效果可能更佳。群體免疫策略,想法是既然避不了,暫時又沒有疫苗和藥,不如索性什麼都不做,任由病毒肆虐,愈多人得病愈好,不管死亡人數,只冀求盡快達到所謂群體免疫,亦以為這做法所造成的經濟傷害較小。

    理論上最佳應對疫情的方法當然是全球各國政府協調政策,但事實證明不可能做到。選擇採取較強硬政策的主要是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韓國等東亞地區,而猶豫不決,浪費寶貴時間而導致較遲和選擇較輕鬆紓緩策略的就包括美國、英國和大部分其他歐洲國家。最口硬的國家可說是瑞典,仍堅持群體免疫為最佳方法。但瑞典的CFR高近19%以上,每一百萬人的死亡率高達332,是中國的100倍,只略低於法國的408。如果這是成功,不敢想像失敗的定義!

    群體免疫支持者的最大問題是自以為科學化,但諷刺地與事實恰恰相反!最重要的盲點是不同殺傷力的疫症,有不同的最佳政策平衡點。只有在死亡率非常低的疫症,如chicken pox(水痘),加上幾肯定感染一次就有終生免疫力(其實是永遠感染,日後可變為生蛇,shingles),在尚未發明疫苗和藥物治療前,才有人大膽冒險玩疫症派對。

    最初所有人都嚴重低估了Covid的殺傷力。初時專家估計R0只有1.4至2.5,美國CDC的最新中位估計已提升至5。專家本以為初時湖北的3% CFR太高,隨着陸續發現大量輕症,將跌至遠低於1%。發夢都想不到現在仍徘徊在7%的恐怖水平。雖然德國、意大利和紐約州等少數地區,已終於開始進行我呼籲的隨機抗體測試,發現當地感染率高達15%至20%,亦即是IFR確比CFR低很多,但仍接近1%,仍比流感的死亡率高出30倍至100倍以上!而且隨着更多的觀察和研究,Covid病毒遠比原先想像複雜,除襲擊呼吸道外,對血液和神經系統的影響也很大,即使年輕病人的住院率也很高,經常出現血塊凝固和中風情况,連本以為完全不受影響的兒童,都出現類似Kawasaki病的徵狀。

    客觀結論已很清晰,對付Covid的手段應從嚴,疫症派對策略完全錯誤、殘忍和接近瘋狂!英美和其他大部分西方國家,初時誤走疫症派對之路,到後來三月中Imperial Report發表後,發現此疫症非同小可,才企圖急轉彎改變政策,可惜為時已有點晚,疫症已散播至接近失控地步。

    更可悲的是不少西方政府、傳媒和個人,漠視科學,初時固然拒絕戴口罩,歪曲科學事實,反而說為有害,到近日才勉強承認有效,但特朗普和彭斯仍堅拒戴上,可以想像他們的鐵粉,會否乖乖戴口罩?攜槍上街的機會應該較高!他們已有很多陰謀論,除賴中國外,亦有說病毒是Bill Gates發明出來的,更多人相信Fauci是個賣國賊或為錢出賣靈魂,有些根本不相信病毒的存在!

    西方拒隔離病人 「民主」表現難接受

    另一嚴重失誤是西方採用的所謂家居隔離,不止無效,簡直接近謀殺全家!數周前看過一篇《紐約時報》的詳細報道,描述意大利的很多家庭慘劇,例如一位婆婆,盡力照顧感染了Covid的中年兒子,但不幸病逝,然後同受感染的丈夫亦死了,而自己也得病,非常可憐。本以為《紐約時報》的結論是家居隔離政策是錯誤的,西方所有國家都應馬上矯正,但原來我徹底猜錯了!《紐約時報》有指出中國採取完全隔離每一個測試呈陽性病人,對控制疫情很有幫助,但它的結論竟然是只有「非民主」國家才可這樣做!意大利和美國等民主國家,病人有選擇留在家中的權利,况且意大利家庭觀念重,堅持一家人同住在一起!如西方不承認家居隔離是錯誤的,反而把「謀殺全家」說為民主的體現,我也無話可說了!難道死亡率高達90%的伊波拉或鼠疫,也應容許病人「民主地」留在家中?這想法比中世紀時更落後。但連西方國家亦已禁止老人院探訪多時,為何阻止家人見年長父母就不違反人權,就符合民主?

    到了近日,在美國和歐洲,催促盡快重啟經濟的呼聲已震耳欲聾。但科學上,疫情是否真的已到適宜開放的水平呢?按白宮指引,本來全國封閉應維持至五月一日,但多謝特朗普,在四月十六日,已自打嘴巴發出攻擊民主黨州分的推文:"Liberate Minnesota, Liberate Michigan, Liberate Virginia!"毫不意外,不止這三個州分的人馬上上街示威,連多個其他州分的人也開始漠視禁制令,隨意大批人聚集在沙灘、公園和其他地方,大部分州政府亦不遵守白宮要求連續14天個案下跌的重啟指引。

    每個地區都面對重開社會將可能帶來第二波疫情的風險。新加坡是個非常嚇人的例子,即使韓國和武漢,最近亦見到一些反彈。香港亦重現個別本地感染個案,但不算嚴重,整體香港處理疫情比絕大部分地區好,實想不通香港人自己給自己27分的道理(積壓150多年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真厲害)。美國以及歐洲重開社會的風險更高,因為從未成功把疫情壓制下去。尤其美國,提早了兩周,混亂地重開極可能將有代價,漏出白宮內部預測,到6月初,每日個案或高達20萬,死亡人數3000! 希望這預測完全落空,如不幸屬實,不敢想像後果!

    美重金救股市 無助失業民眾

    經濟前景亦必然跟抗疫成敗有密切關係。無疑今次美國的貨幣兼財政救市政策組合拳,反應速度和規模都遠勝2008年金融海嘯,超過3萬億美元,即GDP的15%。在過去,一年一萬億財政赤字已破紀錄,但只4月的財赤已超過7000億,全年將輕易超過3萬億。成效如何?最成功當然是有助股市反彈30%,更重要是給予航空、郵輪公司、波音和其他很多企業,一個融資的窗口,發債近萬億,最少確保金融系統崩潰的概率極低。

    實體經濟又如何?不好意思,股市反彈幫的仍是富人為主,對3000多萬失業的美國人幫助不大。失業率已攀升至近15%,肯定仍未見頂。第二季GDP更誇張,或將閃崩30%,近40%都有可能!如經濟成功重開,當然下半年GDP將有明顯反彈,但如疫情大規模復發,即使政府無意再嚴厲停擺經濟,消費者意欲仍必受影響。線上消費肯定受惠,但無法完全彌補線下損失。

    中國情况較佳。因為疫情控制得較好,所以重開經濟亦較順利。據報,整體國內交通使用率,已回復到疫前75%水平。國際旅遊仍然近零,但對刺激本地消費反而有幫助。除此,因擔心中美關係將變得更緊張,中國科技尤其半導體,正加速本地化。如無意外,中國第二季GDP將穩定下來,回升1%左右。另一重點是今次中國已宣布的刺激方案,只約等如GDP的3%,遠比歐美各國小,有人擔心不足夠。我也不能下定論,但明顯中國不想重複2008年的大水漫灌經驗,導致債台高築,且有巨大浪費的情形(反而美國可能出現)。今次中國的刺激政策盡量精準,且嘗試採用新的高科技數碼消費券,順帶推動電商人民幣的流行使用。

    照道理,誰能用最少的債務來刺激經濟,而又達到最快和最順暢的經濟重開,誰就是最後相對贏家。暫時中國似有優勢。

    今次疫情對地緣政治也肯定有極大影響。毫無疑問,美國將企圖推卸處理疫情失當的責任到中國頭上,中美關係亦必變得更緊張。只希望特朗普明白中國核武數量雖遠少於美國,但用於防守和阻嚇,已綽綽有餘。其他方面的鬥爭,包括貿易、科技、金融、公關和意識形態等,在所難免,但所有競爭力都源於經濟。講得坦白一點,「莫財」就甚麼都做不到。

    美國是二戰後70多年來的經濟和金融霸主,兩者是手牽手的。因為美國經濟第一,所以美元就是全球最重要儲備貨幣,所以美國就可隨意「印鈔票」來填補任何財政和貿易赤字,法國前總統戴高樂稱之為"exorbitant privilege"(高昂的特權)。有人指出中國人花了40年時間,憑辛勤和血汗儲蓄下來的外滙儲備就是這3萬億美元,美國不消兩個月,聯儲局就憑空印了3萬億出來(對不起,應稱之為QE),不費吹灰之力。傻瓜才真的會開工廠,真幹活!

    不錯,如有此昂貴特權,為何不見風駛盡𢃇?全球三分之二儲備是美元,每天90%以上外匯交易,其中一邊是美元。但這一切都是建基在美國能長期保持經濟一哥地位的假設上。

    我已多次指出過第二季度,美國和中國的GDP,將會是前所未見地接近。美國去年GDP約21萬億,中國約14.5萬億,只要美國第二季GDP真的下跌30%,兩國GDP已幾乎一樣,如美國跌更多的35%,中國甚至有可能超越!

    我較大膽指出此淺而易見的事實。美資大行的經濟師也知道,但不好意思寫,中國仍想盡量低調,避免招風雨,所以更不會講。但這必然是一個超重要的里程碑。

    中國已長期不停追上來,但本來以為仍需7至10年時間,但想不到A.C.後,疫情成為了追趕的催化劑,把時間表縮短了很多。如美國下半年能成功重啟經濟,將重新擴大GDP差距,但仍必比B.C.接近不少,超越的時間表可能縮短至5年不到。假如美國下半年第二波疫情嚴重,經濟重啟受阻,那麼GDP境况就更堪虞。所以亦形成更大壓力要重開,即使犧牲更多性命。

    近日美國國會建議第五輪,又3萬億的刺激方案。聯儲局主席Powell亦認為美國經濟或再需政府伸出援手。本來如魔術般,只要多做一點QE,或多舉一些超低利率的國債,不是甚麼問題都迎刃而解嗎?但意外地,特朗普這位過去數十年一直認為借錢和賴帳都是輕鬆事的真正「債王」,竟然對再大幅舉債刺激經濟有所猶豫。會否是因為中國GDP追得太近,缺乏「社交距離」,已變得"too close for comfort"?

    在可見將來,人民幣或任何貨幣,都不能取代美元地位。但如美國逐漸失去經濟一哥地位,美元的昂貴特權又能否永遠保持?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 ifr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4-17 05:35:33
    有 207 人按讚

    譚新強:如何重開經濟 是全球最重要決定
    全球Covid疫情仍然嚴峻,確診個案衝破200萬宗,死亡人數超過13萬,但增速已有點放緩(但要小心南半球)。意大利和西班牙等西歐重災區,這一浪的峰頂已過;第一大災區美國亦已進入高峰期,每日新增個案逾2萬宗,死亡人數高達2500!

    為了抗疫,全球各國採取了前所未見的封鎖政策,國際旅遊完全停頓(旅遊業佔全球GDP約10%)。全球約三分之一人口面對某程度的社交隔離,石油需求大跌30%,油價暴跌是意料中事,即使OPEC跟俄國達成減產協議,仍未必能解決問題。

    最熱門話題,不再是疫情,已轉為如何重開經濟。中國和韓國已逐步開始恢復內部經濟,幸而仍能嚴控第二浪疫情。歐洲小心翼翼,亦已開始計劃重開。最焦急的特朗普,當然想盡快解封,自稱有重開全國經濟的絕對權力,但各州長同意嗎?他承認這是他一生中最重要決定。何止他,這亦是全球最重要決定。

    美死亡率最高是低收入黑人

    不少人認為為了疫情,全球作出了過於巨大的經濟犧牲,死亡人數只「區區」十多萬,根本不值得數萬億(美元‧下同)的GDP損失,股債市的損失更高達數十萬億。美國更有政客,說寧願犧牲多些人命,也必須盡快重開經濟。得州共和黨副州長Dan Patrick (白人,70歲)「偉大」地說,他們這一代人,為了拯救國家經濟和下一代的未來,「樂意」犧牲自己性命!聽起來有點感動,但他仍是在慷他人之慨,大部分受害者確是長者,但死亡率最高的是低收入黑人,高白人兩倍有多。

    即使不從道德批評這論調,也須先弄清楚問題的邏輯。最嚴重謬誤是以死亡人數來計算經濟代價,正確方法當然是以因抗疫措施而避免了的估計死亡人數來計算是否值得付出的經濟代價。以美國為例,現在最新的估計死亡人數約6萬,證明過去一個月,遲來的隔離措施,尚算成功。如特朗普堅持己見,拒絕採取任何封鎖措施,估計死亡人數可高達200萬至300萬!若以類似環保的成本/好處分析來計算,防止這死亡人數的價值,高達10萬億至15萬億,即GDP的45%至60%!有些較冷血的人,爭論有多少為所謂「excessive deaths」,意思是部分人即使不死於Covid,在同期間也將死於心臟病、 癌症或其他原因,有多少是額外的?沒有準確答案,但即使額外死亡人數只約100萬,價值也有5萬億,約25%的GDP。

    共識估計美國第二季GDP大跌30%以上,但全年僅將下跌5%至10%,所以到現時為止採取的措施,絕對值得,簡直有賺!當然每個國家都不一樣,較窮國家就未必能負擔長期社會封鎖。

    講到環保,無可否認,今年空氣汚染大大減少,不止香港藍天白雲,洛杉磯霧霾也大大改善,PM2.5跌40%,印度北部城市Jalandhar,30年來首次能看見200公里外的喜瑪拉雅山脈!每年全球因空氣污染而死亡人數高達460萬,今年將減低多少,又值多少錢?我曾以全球暖化比喻為地球發熱,撫心自問到底人類跟Covid,誰是病毒,誰是白血球?貼切?

    社會封鎖也有健康和生命代價。長期困在家中加上經濟問題,可導致精神病、酗酒、濫藥、家暴、自殺,甚至謀殺上升。但美國有研究顯示,失業率上升1%,確導致自殺率上升1.3%,但交通意外死亡率則大跌3%,整體死亡率反輕微下跌0.5%!跟醫生朋友傾談,他們指出今年一方面,因為大部分人都注重個人衛生和社交距離,其他呼吸管道病症大減,但所有擇期手術亦被推遲,恐怕因此而死亡的人數將上升。

    什麼情况下,才可安全重開經濟?首先必須明白一點,在可見將來,不可能真正「回復正常」,我們只可走向一個「新(不)正常」!旅遊仍將困難,球賽和音樂會等大型聚集仍不適宜,簡單至上餐館,都仍需保持社交距離。

    重開經濟必須按部就班,有周詳計劃。前設是必須疫情受控,新增個案很低,不容許因重開就馬上導致第二浪大爆發。美國看來即使到5月初,每日新增個案仍必過千宗,實在懷疑是否適合重開。即使局部重開都很困難,因為極難限制州與州之間的人口流動。邏輯上,其實應先重開感染率已很高,有點群體免疫力的地區如紐約,但政策上極可能背道而行,先重開感染率較低的地區,或是更危險的錯誤。如出現第二浪疫症爆發,又會否如香港和新加坡般,願意再度實施更嚴厲措施?

    美股表現暗示絕不再封經濟

    其實美股表現,已間接給出了答案。近日強力反彈,收復超過一半失地。聯儲局無限QE,連垃圾債都買,財政上,數萬億且陸續有來的拯救計劃,向企業派錢,變相MMT和UBI都出齊。加上美國投資者非常愛國,每晚多看CNBC就會明白。除此,美股表現正告訴大家,今次史無前例的經濟停擺,可一而不可再。即使有第二、第三浪感染爆發,也誓不會再度封鎖經濟!

    當然不至於什麼也不做,必會嘗試模仿香港、韓國等地,企圖保持某些社交隔離措施,增加測試,對病人採取家居隔離(無效反連累家人,Chris Cuomo和Boris Johnson是例證)。蘋果和Google在研發「接觸者跟蹤」技術,但仍未知成效。

    按倫敦帝國學院報告,第一浪疫情時控得愈嚴,即使有效壓扁感染曲線,反愈未能形成群體免疫,當一放鬆措施時,將出現更嚴重的第二浪感染。香港和新加坡正是這情形。香港第二浪感染個案,是第一浪的9倍,新加坡更慘,30倍!美國第一浪採取較鬆措施,群體免疫可能高一點,但仍不足,第二浪應不至於是第一浪的10倍,但相信也不可能控制得如中國和韓國般好。可能第二浪跟第一浪差不多,但已可帶來數十萬宗新病案。帝國學院建議,最理想是按ICU容量,靈活toggle(撥動)紓緩政策,當預見到緊張情况,就重新加強隔離措施。華府會否願意這樣做,不得而知。估計加州和紐約州等民主黨地區將願意,但特朗普和共和黨州份則必然抗拒,到時又必有一番爭議。

    測試方面,歐美想法比我落後兩個月,但終於明白隨機抗體測試的重要性,有多樣好處。首先可知道感染率水平,是否已接近HIT(群體免疫臨界點)。其次如感染率已很高,亦即是IFR遠低於高達6.5%的CFR,最少心理上好過點。有人更幻想可用抗體測試作為復工標準,有抗體證明書才可上班。

    這如意算盤未必打得響。德國Heinsberg進行隨機抗體測試,發現15%人口有抗體,以此計算IFR只0.37%,傳媒馬上慶祝,說只略高於流感。看似好消息,但想清楚就明白沒這麼簡單。德國CFR較低,約2.7%,但如把德國的0.37%IFR放到CFR高達13%的意大利,即使假設感染率是更高的20%,IFR仍必高於1%。跟流感比較亦不公平,經常提到的0.03%至0.1%應為CFR,其實IFR可能同樣低90%,只有0.003%至0.01%。事實是Covid的IFR可能比流感高100至300倍!即使對比SARS,所謂9.5%死亡率也是CFR,IFR應低很多,最後跟Covid相若。

    以抗體測試作復工標準不可靠

    Covid出現不到半年,此病毒非常陰險狡猾,危險性一直被人低估。病理上很多疑團,絕不是一個簡單的氣管道病,且不停出現基因突變。初時專家都認為Covid比SARS毒性輕很多,湖北以外CFR只約0.3%,他們充滿信心預測隨着發現更多輕症病例,CFR必逐漸下跌。這猜測完全錯誤,全球個案急升,但竟然CFR不止未被分母急增拉低,反而攀升至6.5%,且仍未遏止!這亦非全因醫療系統過度負荷,連準備頗充足的瑞典、比利時和荷蘭等,死亡率都升至10%以上。另一修訂是R0,原來估計是1.4至2.5,最近美國CDC把中位R0估計提升至5!

    Covid有點不尋常,本來傳染度極高的疫症,一般死亡率會較低。現在逐看清Covid(SARS2)的真面目,傳染度極高,比SARS1高一倍以上,同時CFR也直追SARS1!這駭人結合下,再講什麼群體免疫已沒意義。中位R0高達5,即HIT需高達80%,跟全體感染無大分別。死亡率太高的疫症,亦不會有人願意出席疫症派對!

    以抗體測試作復工標準亦不太可行。假如發現只約5%至10%的人有抗體,怎辦?另一建議是只容許較年輕的人上班(45歲以下),其他人就需要隔離(人權何在?) 但現在發現較年輕的也極受影響,50歲以下佔住院人數35%以上,死亡人數也不斷上升。傷風感冒無所謂,但誰願為群體免疫而住院或甚至捐軀?

    最近更有令人擔心的新醫學發現。近日發現少數核酸測試呈陰性康復者,一段時間後再測試呈陽性。可能是測試不準,亦可能是病毒未完全清除。但亦有人懷疑這些Covid康復者未能產生足夠長期免疫力,所以再受感染。如復元病人未必能產生免疫力,將打擊群體免疫論,甚至對疫苗研發都有影響。

    無症狀者播毒 小心如愛滋

    相關而令人更擔心的是「asymptomatic carriers」(無症狀帶病毒者),從4月初中國開始分類報道,現約有7000人。英國醫學刊物BMJ,估計高達78%的Covid病例屬無症狀,傳媒又誤解為好消息,代表更低IFR和更接近HIT。

    其實是壞消息。最直接憂慮是無症狀但如仍能播毒,更防不勝防。除此,無症狀但核酸測試呈陽性,更令人費解。我推測有三個解釋。第一是部分病人仍在潛伏期,過一段時間仍將發病。第二,在康復中,殘餘病毒暫未完全清除,日後將會。

    最差可能性是部分Covid個案,可如HIV(愛滋)、HPV(導致子宮頸癌病毒)、HSV(皰疹)和HBV(乙型肝炎)等病毒,長期潛伏在人體內(viral latency),成功避開免疫系統,甚至藏於免疫或神經系統內!Covid除主要襲擊上下氣管道和肺,亦會襲擊其他主要器官包括心、肝、 腎、腦和神經系統,甚至引發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最新發現Covid也可像HIV般,反而襲擊免疫系統的T-cell白血球!萬幸的是暫時研究顯示Covid不會如HIV般,利用T-cell複製自己。HIV至今仍未有疫苗,患者需要終生服藥。香港醫生常用Lopinavir和Ritonavir兩種HIV藥來醫治Covid,很有效,巧合?

    我希望這猜測完全錯誤,無症狀潛伏期只屬短暫,而非終生。Covid傳染度已這麼高,經飛沫、按鈕都可感染到,毒性這麼強,CFR已接近SARS,如不幸證明可像HIV般成為長期病患,就實在太恐怖了!即使經濟重開,誰敢出外消費?經濟又如何復蘇?

    (中環資產持有蘋果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