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cyberspace中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cyberspace中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cyberspace中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朱成志的華山論劍,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朱敬一將波頓的回憶錄感想,寫得很好,要簡單了解川普,這個摘要不錯。要了解過去三年台美中關係,、11月大選後川普、拜登當選的可能方向,這是一個好的參考資料 朱敬一的書評 汩羅江畔寫心得 — 評論 Bolton 新書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A White Hous...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cyberspace中文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朱敬一將波頓的回憶錄感想,寫得很好,要簡單了解川普,這個摘要不錯。要了解過去三年台美中關係,、11月大選後川普、拜登當選的可能方向,這是一個好的參考資料
朱敬一的書評
汩羅江畔寫心得 —
評論 Bolton 新書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A White House Memoir"
************************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 John Bolton 的新書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幾天前上市,實體與網路銷售皆大賣,據報導他的版稅收入大概至少有幾千萬元。該書還沒有中譯版,所以不知道中文書譯名為何。此書撰寫是「敍事序時體」,每一章按國安事件的主題切分,例如土耳其、委內瑞拉、中國等,然後就各個主題,再依事件時序記述其發展。這樣做實為不得不然;因為美國面對的平行事件太多,若同時處理,讀起來會昏倒。
寫書痛批川普,報復性居多
Bolton 在 2018-2019 年在白宮的職稱是 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NSA),相當於我們政府體制中的「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他 2018 年 4 月上任,2019 年 9 月辭職,在職僅一年五個月。NSA 是白宮一級閣員,份量大概與美國國務卿不相上下。NSA 與國務卿都是負責涉外、國安事務,但是由於美國是世界強權,涉外及國安事務的份量幾乎是國內事務的一倍,故 NSA 的重要性幾乎是「左丞相」。
一年五個月任期看起來不長,但是以川普閣員更動速度觀之,Bolton 已經算是任期長的了 (讀者可以與柯文哲小內閣 PK 一下)。Bolton 應該是有做日記或是筆記的習慣,所以他的記載超級詳細。每一次重要會議的開始時間,可以細到「四點十五分」這種刻度,會議的重要出席人員也絕不遺漏。每一次對話誰說了什麼,也幾乎是「可以加引號」那麼精準。所以,我對於書中「記述」的真實性與正確性,幾乎不予置疑。至於偶爾有作者自己的評價,則讀者當然可以自行斟酌。
如果你問,Bolton 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呢?我想一方面是賺錢 (幾千幾萬收入吔!),但是也許更重要的,則是吐一口怨氣,紮實地狠搥川普一拳。你看完這本書就能了解,這一年五個月時間「君臣」之間累積了多少怨氣。最重要的是:老闆川普完全沒有令他尊敬之處,也不尊重閣員。孟子兩千年前的描述是「君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此書讀起來,波頓已經是「必欲揭川普瘡疤而後快」,幾乎是指著鼻子駡。
閣員眾生相,一覽無遺
Bolton 在書裡記載了不少閣員同事,有褒有貶。被他貶抑的包括前國防部長瘋狗 Mattis、現任財政部長 Mnuchin、前駐聯合國大使 Nikki Haley,當然 B 氏駡最多的是川普本人。Bolton 在對話中認同的閣員則包括前白宮幕僚長 John Kelly、現任國務卿 Pompeo。其中,有許多次與川普開會之前之後的「會前交心」或「會後善後」或「如何應付老闆」的對話,都是 Bolton 與 Pompeo 的對談,所以這本書出版之後,我感覺 Pompeo 恐怕會被川普嫌,處境頗為艱難。
多說無益,且讓我將書裡精彩幾句話一一標出,讓沒有時間讀全文的朋友,了解 Bolton 的怨氣。
Bolton 在 50 頁明言,Mattis is our biggest problem。Bolton 說,Mattis 與幕僚在前置討論時從不表示意見,這樣才能在最後階段提出一個「別人沒有辦法仔細評估」的不同意見。如果真是如此,Mattis 這咖其實段數很差,而且玩不久。但是另外一種解讀是:如果國防部長 Mattis 的意見都是在Bolton 主持的會議中講了,Mattis 在川普面前就沒有表現了,而國防部則像是國家安全會議的下轄部會,我想 Mattis 不願意如此。所以,這裡的矛盾,是權力面的,未必是 Bolton 所述人格面的。
在 337 頁,Mnuchin 被 Bolton 形容為擁中 (熊貓) 派。川普說,此人 seemed more protective of US firms that were sleeping with our enemy than of accomplishing the mission we have." Mnuchin 的立場若此,Bolton 不說外界恐怕也不清楚。但是 Bolton 有一點批評我完全同意:美/中之間的衝突,是制度面的,包括中國政府的大量 (黨國不分) 補貼、強迫智慧財產移轉、偷竊營業秘密等。這些因素加起來,形諸於外,才是「貿易順差」等問題。所以,制度是關鍵,貿易只是表相。Mnuchin 老想達成「貿易談判」,拼命阻擋制度問題的討論,擔心那些討論妨礙了貿易談判,這根本是捨本逐末,混淆問題本質。
人權,值幾文錢?
幕僚建議川普對天安門 30週年講話,川普拒絕 (286 頁)。他說:that was 15 years ago (他年代都搞錯,一表相差 15 年,不過不足為奇),who cares about that? 所以天安門死多少人,沒有重要性?Bolton 在288 頁又記載,川普在電話上對習近平說,他可以在新疆建集中營。香港的動亂,川普也主動說,那是中國內政。這些,大概是全書最恐怖的內容。我們從媒體報導以為美國支持香港、譴責新疆隔離,但是 Bolton 說,那不是川普本意。台灣媒體報導了與台灣有關的內容,Bolton 在 286 頁說,川普已經放棄了敍利亞的庫德族,台灣會是下一個嗎?
我想,事情的關鍵,不在於台灣是不是只有「筆尖」大小,不是庫德/敍利亞/台灣/香港/維吾爾之間權衡輕重的問題,而是川普本人的「價值觀」。B 氏批評 (120 頁),川普沒有整體國際戰略,看問題只看零零散散的點 (archipelago of dots)。就川普而言,國際事務像是「一筆筆的不動產交易」。有些人用「生意人」描述川普,我覺得有點羞辱千千萬萬做生意的人。生意人其實也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關懷。我認為比較正確的描述是:川普錯誤地把國際政治與世界運作,視為一筆筆「買賣」。所謂「美國優先」,其實就只是看「美國年度損益表」。這,才是真正的麻煩。
正因為一切都只看「損益表」,所以 NATO 川普就只盯著 NATO 預算吵,一直要逼德國多出錢。德國是應該多承擔責任,但是不能把事情搞成「你們敢不出錢,我美國就退出 NATO。」難道 NATO 是個買賣?Bolton 在134-135 頁記載,川普要求歐洲諸國增加 NATO 經費,但是不順利,於是打算在 G7 會議時宣布美國退出 NATO。這麼天大的事,事前完全沒有與國安顧問及任何閣員討論,好像只是一件房地產交易的 counter offer,Bolton 失望也害怕,已經打算辭職了;那時他才上任三個月。幸好,G7 會議發言前幾分鐘,川普問 Bolton:Are we going to do it? Bolton 回答:Go up to the line, but don't cross it。川普後來沒有越線,但 Bolton 此事應該已經嚇出一身冷汗。
美國與盟邦關係極差
川普不喜歡多邊組織如 WTO、NATO、WHO,這大家都知道。但是,不喜歡多邊組織,並不表示凡事都要「單邊硬幹」。然而川普就是喜歡單邊硬幹,像是「蝙幅俠」,而不是「豪勇七狡龍」。過去三年,美國得罪了許多盟邦,部分原因是川普的單邊硬幹,部分是因為他的嘴巴。
川普批評歐盟:EU is worse than China, only smaller (98頁)。他這句台詞在不同地方講過多次,我也聽說過,我相信歐洲國家一定聽過,外交上傷害很大。132 頁,川普說 EU 輪值主席 Junker "as a vicious man who hated the U.S. desperately" (132頁)。這話應該也漏到歐盟耳中。EU 對美國這樣駡盟友,極為反感。
不只對盟邦,他對閣員也是極為粗暴。在全書中,不斷有閣員離職,川普從來不讓閣員自己宣布請辭,而永遠是他搶先在 Twitter 上宣布別人「被請辭」。有些閣員情緒激動,川普完全不在乎。 幕僚長 John Kelly 被川普羞辱,氣壞了 (216頁)。他會後對 Bolton 說:I've commanded men in combats, and I've never had to put up with this shit like that." Kelly 是陸戰隊上將,兒子作戰陣亡。會後,K 赴兒子墓地平復心情,然後辭職。什麼叫「視如土芥」?斯之謂也。
川普在週末急著趕走 Mattis (186 頁)。幕僚提醒:快到聖誕節了吔!川普說:下週一才聖誕節,執意在這個週末攆走人。這不是刻意給自己找敵人嗎?也因為如此,Bolton 精心設計離職,比川普 Twitter 早幾個小時宣布辭職,也是用 Tweet。內閣大臣賭氣若斯,恐怕史上少見。
對川普人格,極為不滿
Bolton 全書一再敍述川普的人格瑕疵。第 6 頁,Bolton 說川普 always bizarre。扣除書首標題之類,第 6 頁其實只是正文第 1 頁,就開火了。在 12 頁,Bolton 引述 Charles Krauthammer 曾經對川普的批評,說他的行為 behavior as that of an eleven-year-old boy。但是後來Krauthammer 又修正,說 "I was off by 10 years"。所以,只有 1 歳的水準?我們都知道,1 歲小孩最需要的協助,就是「擦屁股」。這大概是 Bolton 的意思吧。
在 38 頁,川普提到,對外,白宮經常要演 good cop/bad cop 的戲碼。Bolton 說,當然是總統扮 good cop 囉。川普回:the trouble is: we've got two bad cops。所以,川普完全攔不住自己的嘴巴,這樣就根本就沒辦法演戲了。川普說他是個說話的人,「我喜歡說話」。Bolton 描述 (86頁) 例行情報簡報,川普根本沒有用心聽,後來變成他自己講的時間更多。再後來,川普把 security briefing 改為 2 週一次 (209 頁)。但是每次還是他在講,而且內容與 security 無關。
這頗像李登輝會客。某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 Gerald Debreu 來訪,拜會李總統,計 61 分鐘,D 氏只講了 2 分鐘,李講了 59 分鐘,對諾貝爾獎得主大談經濟發展論。D 氏後來說,If I knew this, I really had other better things to do.
總統,經常打臉閣員
美國商務部宣布對 ZTE 的制裁 (170),川普很怒,然後就宣布暫緩,並且打電話給習近平示好,因為他想與習大大維持好關係。Bolton 認為,這是閣員依法辦事,總統怎麼可以對依法行政的官員開駡。這一點,台灣原先恐怕不知原委,以為是習近平打電話給川普。如果如 Bolton 所描述,是川普主動打電話去,這值得我們警惕。Bolton 批評川普:he has "difficulty in separating personal from official relations".
川普要關閉美墨邊界 (213頁),幕僚指出此事株連廣大,有種種困難。川普大怒,說 It's like a movie theater when it is filled。邊界每天早上晚上都有通勤進出、物流貨流等問題,怎麼會與電影院太擠相提並論?國土安全部長事後就走人了。
川普也想對華為放水 (282),國安人員都非常火。最後美國沒有放水,不是因為大家說服了川普,而是因為川普發現中國想拖延談判,期待 2020 變天。所以,川普對華為的強硬,是因為老共希望混過 2020。他修理華為,似乎是冲冠一怒為自己。這一點,台灣事前也不知道,也要警惕。
如果打臉閣員是基於判斷,也就罷了。經常,川普顯示出他的常識匱乏。川普說 (210頁):it would be cool to invade Venezuela。閣員一大堆人都是身經百戰的將軍,都知道兵凶戰危,入侵委內瑞拉這叫做 cool?川普問 (121頁),"Is Finland a part of Russia?" 這呼應前述 11 歲還是 1 歲?Bolton 說,川普每天中午才上班 (208頁)。咦?與台灣的誰很像?
官場鬥爭,哪裡都一樣
Bolton 赴日本安排川普訪問的前置 (120頁),川普問:你為什麼要先去?B 氏對這個問題頗感困擾,後來問 Kelly,為什麼老闆這樣問?K 說,他擔心 you upstage him。總統出國訪問,怎麼可能沒有前置作業?擔心幕僚影武,明白說就好啦?但是老闆問這個問題,Bolton 應該知道川普不好伺候了。我在 2003 年卸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之後,就立志「此生絕對不再做副手」。伺候難伺候的老闆,真的比什麼都難。川普年紀與 Bolton 差不多,川普外面聲望也不好,其難伺候尚且如此。如果川普比 Bolton 大上 20 歲,又是諾貝爾獎得主,那 Bolton 才會真的痛苦。
川普阻礙華為、ZTE 制裁,影響烏克蘭調查方向,對付 Biden 之子,要邀請神學士代表到大衛營,應該都是 Bolton 辭職的導火線 (381-427頁)。Bolton 的說詞很委婉,但是他對川普所為不以為然,已經呼之欲出。
但是真正把 Bolton 與 川普之間關係弄緊張的,還是有人咬耳朵。這,就是權力鬥爭。紐約時報等媒體經常刋出一些內幕,有人向川普說:「好像是 Bolton 漏的喔。」Bolton 出差依慣例坐空軍的專機,也有人去唸:「波頓不跟閣員一起行動,因為他有自己的飛機喔」。這一類的咬耳朵,據 Bolton 說是 Mulvaney 所為,但是誰知道呢?古今中外一樣,宮廷鬥爭永遠是精彩戲碼。Mulvaney 也厲害,現在外放愛爾蘭做特使,遠離權鬥核子武器範圍。
國安顧問該扮演什麼角色?
整體而言,我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體制,是高度肯定的。有兩個案例:1)Bolton 草擬的 cyberspace 攻防作業要點,由川普簽署。對於網路攻擊美國的行動,不但偵測,而且回擊。我認為這非常值得台灣參考。我不很了解,網攻如果來自臨時的設備,回撃要怎麼做?2)Bolton 的角色扮演相當稱職,國際經驗與視野豐富,專業判斷頗為到位。整本書中,他沒有任何議題分析我持不同判斷。我認為台灣的國家安全會議,遜色多了。
Bolton 知道如何抓緊組織、如何善用常任文官幕僚。Bolton 也有精闢的戰略視野,不會陷在傳統官僚體系的框架裏。美/中對峙能夠打成今天的局面,Bolton 絕對居首功。他離開之後到 2020 年 11 月大選前,希望 1 歲或 11 歲的男孩,不要鬧事才好。
https://youtu.be/2QIZO5t12t8
cyberspace中文 在 Eric's English Loung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時事英文] 言論自由與冠狀病毒
在自由的社會中,每位公民都能依照個人的自由意志來行使權利。言論自由讓每位公民都能監督政府,要求政府改變不公不義的法規與政策。
In a free society, all citizens must be able to pursue their own paths, set their own goals, and think for themselves. The freedom of speech safeguards these rights as it enables us to challenge and change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laws we find oppressive and unjust.
歷史表明,在缺乏監督機制的情況下,政府的絕對權力將導致絕對的腐化。即便有些言論不合我們的心意,但禁止人們發聲不僅限制了言論自由,也剝奪了人們聽取他人意見的權利。禁止言論,並不能禁絕思想。唯有透過對話與協商,才能達成共識,而使社會進步。
History has shown that without the corrective mechanism of free speech, governments would consolidate their powers without regard for the rights and freedom of those whom they ought to serve. To deny people of free speech is a double wrong, because doing so would also deprive people of the right to listen, even though some speech would undoubtedly make us feel uncomfortable. Banning certain speech would not result in the elimination of ideas. It is through engagement and negotiation that we can reach consensus and progress as a society.
每個人都應享有批評政府的權利,而無需擔心遭受迫害。這也是當今公民得以贏得諸多權利的原因。言論自由是值得全體人類努力爭取的基本人權。
All people ought to have the right to criticize their government without fear of persecution, because it is how we have won the rights we have today. The freedom of speech is a fundamental human right and it’s worth fighting to protect.
★★★★★★★★★★★★
《紐約時報》報導:
Trevor Noah, the host of “The Daily Show,” has won praise on the Chinese internet for his searing criticism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mishandling of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So has Jerry Kowal, an American who makes Chinese-language videos chronicling the dire situation in New York.
1. win praise 贏得讚賞
2. searing criticism 猛烈抨擊
3. mishandle (v.) 對⋯⋯處理不當
4. chronicle 記錄
5. a dire situation 可怕的情況
因為猛烈抨擊川普政府對新冠病毒疫情的應對不當,《每日秀》主持人特雷弗・諾亞(編按:中國網民給他取了一個暱稱叫崔娃)在中國的網路上備受讚賞。受到追捧的還有郭傑瑞,作為美國人,他製作的中文影片記錄了紐約的可怕情形。
★★★★★★★★★★★★
China’s response to the virus has its own sharp-eyed critics at home, and they have found a vastly different reception. One resident of the virus-struck city of Wuhan who writes under the name Fang Fang documented despair, misery and everyday life in an online diary, and has endured withering attacks on social media. Three citizen journalists who posted videos from Wuhan in the first weeks of the outbreak disappeared and are widely believed to be in government custody.
6. response to 回應
7. sharp-eyed 眼尖的;目光敏銳的
8. a vastly different reception 截然不同的對待
9. virus-struck 病毒侵襲
10. document (v.) 記錄
11. endure attacks 忍受攻擊
12. withering 令人難堪的;嚴厲的
13. be in government custody 被政府監禁(或拘留)
中國對疫情的應對在國內也引發了尖銳的批評,但這些批評者卻遭到了截然不同的對待。在病毒肆虐的武漢,一位筆名方方的居民用網路日記記錄了人們的絕望、痛苦和日常生活,結果她在社群媒體上遭到了猛烈的攻擊。在疫情暴發的前幾週,三位在武漢發布影片的公民記者失蹤了,人們普遍認為政府把他們抓走了。
★★★★★★★★★★★★
The pandemic unfolded dramatically differently in China from the way it has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 at least, if one believes state-run Chinese media. Chinese news outlets used words like “purgatory” and “apocalypse” to describe the tragic hospital scenes in Italy and Spain. They have run photo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medical workers wearing garbage bags as protective gear. A lot of the same miseries happened in China, but those reports were called “rumors” and censored.
14. pandemic 全球性流行病
15. unfold 展開;顯露
16. state-run 國營;國有
17. news outlet 新聞出處
18. purgatory 煉獄
19. apocalypse 末日(天啟)
在中國,這場大流行的展現方式與世界其他地方截然不同——至少,如果你相信中國官方媒體的話。中國的新聞媒體用「煉獄」和「末日」這樣的詞來描述義大利和西班牙醫院裡的悲慘情形。它們還登載了英國和美國的醫務人員把垃圾袋當防護服的照片。中國也有很多類似的悲劇,但那些報導被稱為「謠言」而遭到刪除。
★★★★★★★★★★★★
The death of Li Wenliang, the whistle-blowing doctor in Wuhan, on Feb. 6 galvanized many Chinese people into demanding freedom of speech. Online sentiment became much more skeptical, and many young people openly challenged the party’s message.
20. a whistleblower 吹哨者
21. galvanize somebody into… 激起;使震驚
22. freedom of speech 言論自由
23. online sentiment 網路輿情
24. skeptical 存疑的;持懷疑態度的
25. openly challenge 公開挑戰(或質疑)
2月6日,武漢吹哨醫生李文亮的去世激起了許多中國人對言論自由的要求。網路上的懷疑情緒更多,許多年輕人公開質疑黨的訊息。
★★★★★★★★★★★★
Th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bungled their own responses, and China’s propaganda machine saw an opportunity. Using the West’s transparency and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state media outlets chronicled how badly others have managed the crisis. Their message: Those countries should copy China’s model. For good measure, the propaganda machine revved up its attacks on anybody who dared to question the government’s handling of the pandemic. For many people in China, the push is working. Wielding a mix of lies and partial truths, some young people are waging online attacks against individuals and countries that contradict their belief in China’s superior response.
26. bungle 弄糟;(笨手笨腳地)把……搞砸
27. propaganda machine 宣傳機器
28. see an opportunity 看見機會
29. manage a crisis
30. transparency 透明度
31. free flow of information 資訊的自由流動
32. chronicle (v.) 記錄
33. rev up sb/sth(使)活躍;(使)積極
34. dare to question 敢於質疑
後來,當美國和其它國家搞砸了各自的疫情應對時,中國的宣傳機器看到了機會。中國官媒利用西方媒體的透明度和資訊的自由流動,記錄了其它國家在應對危機時的糟糕表現。他們的訊息是:這些國家應該效仿中國模式。此外,宣傳機器還加大力度,攻擊那些敢質疑中國政府處理疫情方式的人。
★★★★★★★★★★★★
Many of the same people praising Mr. Noah have been slinging arrows and rocks at Fang Fang, whose real name is Wang Fang, for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China. Her diary was moderate and personal, and a place where many of us turned for comfort during the darkest hours of China’s epidemic. But after Harper Collins announced plans to publish it in English, tens of thousands of online users descended on her Weibo account, saying she was a traitor for supporting the enemy’s narrative.
35. sling arrows and rocks 口誅筆伐
36. tell the truth about 說了關於⋯⋯的實話
37. moderate 溫和的
38. turn to comfort 尋求慰藉
39. the darkest hours 最黑暗的時刻
40. descend on 突襲;向⋯⋯湧來
41. a traitor 叛徒;賣國賊
在這些讚美諾亞的人中,有很多卻對真名為汪芳的方方口誅筆伐,就因為她說了關於中國的實話。她的日記是溫和而私人的,在中國疫情蔓延最黑暗的時刻,我們中的許多人都在這裡尋求安慰。但在哈珀柯林斯出版社宣布計劃出版該日記的英文版後,成千上萬的網民攻擊了方方的微博帳號,說她在支持敵人的敘事,是個賣國賊。
★★★★★★★★★★★★
The online backlash has been so severe, Fang Fang wrote on Weibo, that it reminds her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decade of political violence and chaos that she saw as a child. The only comfort, she wrote, is that “this type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s only conducted in cyberspace.”
42. online backlash 網路上的強烈反對
43.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
44. remind sb of sth 使⋯⋯想起⋯⋯
45. political violence and chaos 政治暴力與混亂
方方在微博上寫道,這種網路叫罵是如此嚴重,令她回想起兒時目睹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暴力和混亂的十年。唯一的寬慰是「這種文革只在網路空間進行著」,她寫道。
★★★★★★★★★★★★
May everyone in the world have the freedom to criticize their governments without fear. May we, no matter what our opinions are, speak out to safeguard human rights.
願世人都能享有言論自由,批評政府時無須擔驚受怕。即便意見相左,都能為捍衛人權而奮鬥。
★★★★★★★★★★★★
《紐約時報》完整報導:https://nyti.ms/35aI90l
圖片出處:https://bit.ly/2y6iN7X
★★★★★★★★★★★★
時事英文講義:https://bit.ly/2XmRYXc
時事英文大全:http://bit.ly/2WtAqop
如何使用「時事英文」:https://bit.ly/3a9rr38
#疫情英文
cyberspace中文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明周專欄:書的旅程
起程去溫哥華,帶着上機的是霍金的自傳《My Brief History》。名副其實,很短,兩小時不夠便看完,之後要靠看電影捱過漫長的航程。寄艙行李中也帶了幾本書,主要是送人的。《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是送給舊同學的。我猜想他應該已有,但書中寫到不少小學和中學的舊事,有紀念價值。《安卓珍尼》是送給那邊的香港文學科授課老師的。另有一輯《小鼴鼠妙妙》兒童故事繪本,是帶給我的舊學生的小孩子的。
這次是應卑詩大學歷史系教授單國鉞的邀請,到那邊做兩場演講。卑大亞洲研究系近年成立了「共研香江」(Hong Kong Studies Initiative)計劃,當中包括研究、教學和社區活動幾部分。教學方面,開設了香港歷史、香港文學、廣東話等科目,其中香港文學科是全北美首創。單教授在香港出生和成長,直至初中舉家移民,大學本科修化學,研究院卻轉攻中國歷史,專業領域是明清史。我們是小學和初中同學,但當年不熟,只約略記得對方。隔了三十幾年再聯絡上,發現大家的足迹原來有所交接。就這樣,我坐上了往溫哥華的飛機。
新開的香港文學科由當地學者梁麗芳博士任教。用英文教香港文學,翻譯材料頗為不足,但梁教授也編出了十分可觀的課程大綱。我到班上探訪,看見五十來個學生,大部分是華人,但多半不懂中文,也有好些西人。學生們興致勃勃的,語言和文化差異似乎並未造成障礙。「共研香江」在加拿大推動香港研究,並不局限於來自香港的華人對香港的關心,更有跨文化交流的深遠意義。
我有一位舊學生在溫哥華。九十年代後期我在嶺南大學兼職教寫作課,她是我最早的學生之一。後來她嘗試寫小說,很有潛質,出過兩本書──《給我一道裂縫》和《見字請回家》,後者寫的是移民後的經驗,生活化、敏銳,而且深思。還有一本和袁兆昌對寫的《情感不良》。到埗第二天,雖然還有點冷,但天色極佳,陽光普照,她丈夫開車,帶同一對年幼子女,陪我遊覽了溫哥華的主要景點。下午去她位於市郊山上的家,在書房看到幾十本《給我一道裂縫》整齊地疊着。她說是父母給她帶過去的最後的存書。這本書是當年由我自辦的小型出版社出版的。想不到這樣子十七、八年又過去了。
我也有阿姨、姨丈和兩位表弟在溫哥華。剛巧阿姨家就在學生家附近,過去很方便。後來又發現,原來彼此在區內學校早已見過(阿姨的孫子和學生的女兒念同一間中文學校),也有好些共同的朋友。阿姨、姨丈對於我遠道過來演講,十分雀躍,但姨丈很坦白地說,有時在報上讀到我的文章,實在弄不懂我在說什麼。這大概也是很多文學圈以外的讀者的共同感受吧。要告訴別人文學是搞乜東東的,似乎是我此行的任務。
舊同學除了屬於歷史系,也是亞洲研究系的成員。卑詩大學的亞洲中心,位於一座漂亮的日式建築之內。這座建築原為一九七零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三洋館,後拆件搬運至現址重組。中心後面有一個優雅的日本庭園,地上鋪滿了東洋風的苔蘚。時值初春四月,櫻花盛開,一償我未能往日本賞櫻的心願。中心內有亞洲圖書館,藏書甚豐。據舊同學所說,年初收到校方指示,圖書館將於今夏裝修,開闢更多學生活動空間,大量藏書必須遷離成為閉館庫藏,其中包括「鎮館之寶」四庫全書。身為明清史家,舊同學自是非常震驚和傷心。當天他帶我參觀圖書館,在下層赫然發現他至愛的四庫全書竟然沒有搬走,他簡直就像重遇失落的情人一樣,驚喜之情溢於言表,還忍不住伸手珍愛地撫摸了那套大書幾下,只差沒有來個熱情的擁抱。
後來聊到我對粵謳的興趣,舊同學說:招子庸的《粵謳》我們圖書館有。第二天便陪我到大學圖書館閱讀室,把書召喚出來給我參看。粵謳是比南音更地道、更徹底地運用粵語的民間曲種,流行於清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期,唱法現已失傳。最著名的粵謳曲詞是招子庸於道光年間創作的《粵謳》。前港督金文泰初到香港之時,立即迷上了粵謳,並把招子庸的作品譯成英文,於一九零五年出版了《Cantonese Love Songs》。卑詩大學所藏的版本,是清末民初廣州以文堂出版的《校本正粵謳》(具體年份不詳)。我查過中文大學圖書館的目錄,看見有清道光八年(1828)的刻本,當然是更為珍稀,但其他清末民初的藏本,跟卑詩大學的也差不多。這回便輪到我上演和暗戀已久的對象親密接觸的欣喜若狂的一幕。
另有西人青年Nick,漢名若昆,帶我看了
downtown的二手書店Paper Hound。若昆譯過我的一個短篇,發表在當地的文學雜誌《Ricepaper》上。這個小子娶了個哈爾濱女孩,靠翻譯和編輯維生,堅持不肯向功利的現實低頭。在二手書店裏,碰到科幻小說經典之一William Gibson的《Neuromancer》。聞說cyberspace的概念就是此書始創。翻開一看還有作者簽名,售價加幣二十元,便立即買下。另外以十二加幣買了英譯的普魯斯特論美術史家Ruskin的書。
我的演講分兩場,一場在大學內,以英語發表,論歷史和虛構。另一場在Richmond Public Library,給華人社區人士講的,用廣東話,介紹香港文學和自己的寫作歷程。當晚我阿姨和姨丈來了,舊學生來了,另外兩位很多年沒見的中小學舊同學也來了(他們是圖書館的稀客)。大家似乎也聽得很開心。完場後姨丈跟我說:我今次聽明白你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