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12年國民教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12年國民教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12年國民教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12年國民教育產品中有6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131的網紅許又仁、土豆仁關懷勞工教育辦公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南市議員許又仁新聞稿 2021.08.18 推動公立校長遴選自治條例 遭市府全力抵制發動議員撤簽 許又仁希望進入一讀 公共政策可以有討論的空間 針對今年教育局強力介入市立國中校長遴選,台南市議員許又仁主張,必須將教育局訂定的校長遴選行政規定,經由市議會立法提升為「自治條例」位階,避免未經討...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670的網紅侯友宜 houyuih,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昨日上午侯市長參加了 新北新莊思賢國小與豐年國小 附設 #公共托育中心 聯合開幕活動,這是新北市推動的「新12年國民教育」計畫,要讓孩子從0歲到12歲都在一個學校裡長大、受教育,這樣安全且穩定的成長空間,讓父母親也能放心。 今天成立的思賢、豐年公共托育中心是新北市第61、62家,也是市長上任後成立...

  • 12年國民教育 在 許又仁、土豆仁關懷勞工教育辦公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15:30:31
    有 55 人按讚

    台南市議員許又仁新聞稿
    2021.08.18

    推動公立校長遴選自治條例 遭市府全力抵制發動議員撤簽
    許又仁希望進入一讀 公共政策可以有討論的空間

    針對今年教育局強力介入市立國中校長遴選,台南市議員許又仁主張,必須將教育局訂定的校長遴選行政規定,經由市議會立法提升為「自治條例」位階,避免未經討論年年修改,行政權如果要恣意介入,必須考量可能導致的政治責任及行政責任的後果。許又仁說,他目前已完成自治條例草案爭取其他議員連署準備在下會期提案,需要至少12名市議員共同提案連署,但市府要民進黨團不參加連署,及全力發動校長協會遊說議員撤簽,他直言,市府以行政權干涉議員提案權,破壞行政立法分權制衡,以大壓小,怎能稱為是民主進步!

    許又仁表示,104年第2屆議會時,莊玉珠議員也有同樣的提案,但是市府並未禁止黨籍議員連署也未發動撤簽,他質疑,難道只有執政黨市議員才能提法規案?他又說,如果此次提案不成功,他仍會在議會提案要求市長和教育局長到議會進行專案報告。

    許又仁說,提案將校長遴選行政規定提升為「自治條例」,是因為今年教育局強力介入校長遴選。他舉例,今年國民中學校長遴選,仁德國中家長、老師強烈期盼周憲章校長連任,周校長也填了連任志願,但教育局卻「另委予重任」未通過周校長連任,將他調任至永康國中,這對仁德國中家長、老師情何以堪。在處理善化國中的問題上,導致歷年評鑑特優的吳振壬校長心灰意冷辦理退休,新任的吳奇穎校長因任命學校主管和教育局意見不一致,以請侍親假的事由未就任,教育局另派任候用校長代理,因人設事,又針對善化國中訂定聘任學校主任等行政主管的單一行政規定,教育局不依程序屢屢以行政權介入校長遴選,已經破壞國民教育法強調國中小校長遴選的廣泛參與精神!

    許又仁解釋,自88年國民教育法修正,著重校長遴選要有家長、老師的社區參與機制,其目的在於「為一所學校選擇一個合適又優質的校長」,他強調,可以擔任公立學校校長的教育伙伴都很優秀,有家長、老師的全力支持,引領學校提升教育事業的品質,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但教育局今年對國中校長遴選的介入,已經嚴重破壞校長遴選要有廣泛社區參與的精神,所以他提案將原有教育局有關高中及國中小校長的遴選作業規定提升為由議會立法的「自治條例」,原字原句、條文不變,其目的在於要求教育主管機關既然自己訂定了相關規定,就應該依照規定依法行政,而不應該以行政權介入的方式,破壞自己所定法規。而提升為自治條例,行政權如果要恣意介入,必須考量可能導致的政治及行政責任的後果。

    但市府卻要求黨籍議員不連署及發動校長協會強力遊說施壓已連署議員撤簽,許又仁說,他不知道市府和教育局在怕什麼?校長遴選制度是可受公評的公共政策,公開在議會討論並無不適當之處,況且如提案成功,市議會民進黨是最大黨,屆時如果民進黨不同意提案內容,仍可依民主程序加以否決。他強調,希望自治條例可以進入一讀,公共政策可以有討論的空間。

  • 12年國民教育 在 蔣龐嚴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8 12:51:46
    有 9 人按讚

    我們流著同樣的血、上同樣的12年國民教育、講同樣的髒話幹話……一定有同樣的想法,對吧?

    #蔣龐嚴選
    #來大聲的告訴我你看到了什麼
    #我發誓我想的絕對跟你一樣的啦

  • 12年國民教育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01 08:12:35
    有 1,569 人按讚

    老松國小生日快樂!

    2021年5月1日,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舉行125週年校慶園遊會。(張哲生 攝)

    臺北市老松國校在1966年9月的時候,全校計158班,學生數達11,110人,創下了當時全世界學校班級數和學生數最多的紀錄;然而但受到少子化影響,目前全校學生只剩500人,學生銳減,教室被質疑閒置,內政部曾一度提出要將老松國小改建為社會住宅的構想。

    2017年4月,老松國小校長林明助表示,早年車水馬龍的萬華如今已改變許多,加上新北市新設很多國小,許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跨區寄讀升學率高的國中,便先讓孩子就讀當地國小,再升國中,如今老松小學部學生只剩約500人,若加上幼兒園、夜補校的學生,也僅有約800人。

    老松國小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桂林路64號,其前身為艋舺公學校,創立於西元1896年5月,為日治初期台灣最早的一批小學。

    學校成立時的名稱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初期曾利用艋舺學海書院與艋舺祖師廟作為臨時校舍,直至1907年1月才遷至現址(蓮花池畔),建造木結構的校舍,並改校名為「艋舺公學校」。

    據當時校舍平面圖看,校園三面有教室,中央留設操場,此為日治時期最常見的小學規劃形態。後至1920年代末,因木造校舍遭蟻蝕而嚴重毀損,便易以鋼筋混凝土構造,校舍仍保持三面式佈局。

    老松國小的校舍雖屬對稱式的佈局,但教室空間高敞,光線明亮。走廊設計為半圓栱,帶有一絲古典趣味,它是日據中期台灣的小學校舍之典型例,值得保存。

    明治29年(1896年)3月31日,臺灣總督府以「敕令第94號」發佈「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創設國語傳習所、國語學校與國語學校附屬學校。同年5月21日,以「府令第5號」發佈「國語學校及附屬學校名稱位置」,老松國小前身「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正式創立(第一附屬學校位於芝山巖,第三在大稻埕),7月11日設校址於艋舺學海書院(今廣州街與環河南路口),11月1日開始上課。

    會稱為「附屬學校」,是因為其作為國語學校師範部學生們教學實習的專門實驗學校之故,附屬學校未置校長,以國語學校校長兼任。總督府為創建殖民行政,必須教育一批能日語的臺灣人作為官廳雇員與通譯,以遂行施政,故開出每日15錢津貼,且畢業後錄用為公務員等條件招攬學生(也可升學國語學校)。入學年齡規定8歲以上25歲以下(1898年8月以後,與公學校一樣,改為8至14歲),在學年限四年。結果,第一年招攬了10名學生(1900年3月第一屆7名畢業)。

    1897年1月,校址遷至艋舺祖師廟,此時學生已增至150名。次年(1898年)因應「臺灣公學校令」實施,附屬學校也進行廢校或合併,該校於同年10月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第一、第三廢校)。

    1907年1月,改稱「艋舺公學」,同年5月4日被指定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代用校」,依然是國語學校學生教學實習的附屬公學校。

    1907年10月,由祖師廟遷至現址,位於當時蓮花池街與八甲街街廓上(1922年4月更名老松町),新蓋木造教室20間,此時學生數為457名。

    1908年4月,從六學年制改為八學年制,但1914年4月復改回六年制,並設置二年制「實業科」,由公學校畢業生就讀,以培養一技之長(1919年改為「簡易商業學校」,1922年再改為「高等科」,皆二年制)。

    1914年7月,完成磚造兩層教室8間及大禮堂。

    1919年4月,國語學校改稱「臺北師範學校」,該校也改稱「臺北師範學校附屬艋舺第一公學校」,學生1,080人。

    1922年4月,改稱「臺北市老松公學校」,仍為臺北師範學校附屬代用公學校,直到1927年5月,才正式獨立。

    1936年12月,木造教室改建成二層鋼筋水泥教室。

    1941年4月,「國民教育令」實施,廢止小、公學校之名,以示日臺人共學、平等,此時改稱「臺北市老松國民學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臺灣,11月1日接收該校,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學校」。

    1955年2月,正面校舍(北棟)陸續新建、改建為三層鋼筋水泥大樓,至1960年共分六次增改建才完成現今規模,今昆明街側之原二層磚造教室(東棟)也在1960年改建完成,以因應持續增加的學生,如1964年9月,已達156班,學生數突破10,000人;1966年9月,更達158班,學生11,110人,為創校至今之最高記錄。

    1968年12月25日,配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改稱「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

    1978年8月,創立「臺北市龍山區老松國民小學補習學校」,同時廢止「民眾補習班」。

    1990年3月22日,配合臺北市行政區域變更,改稱「臺北市萬華區老松國民小學」。

    1999年6月29日,臺北市政府指定老松國小正面的校舍(北棟)為市定古蹟。

    2010年4月,校門開始改建,並於同年8月30日完成改建。

    一百多年來,老松國小對艋舺地區人才的培養具有深刻的教育與文化意義,是當地非常重要的學校。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