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點晴心理諮商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點晴心理諮商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點晴心理諮商所產品中有3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前陣子因為心情三天晴天,兩天狂風暴雨,風雨來襲的日子我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身心都受到影響,所以我嘗試了對外尋求幫助。一走進諮商室第一眼就看到桌上擺著一盒衛生紙,心想著「我用不到吧?」殊不知才第三句話,我已經開始哽咽,最後大概抽了十來張衛生紙,口罩裡都是淚水有種要被淹死的感覺(笑 / 諮商的過程有點像...
點晴心理諮商所 在 Vita Hua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11:18:44
#20210705 【日日】day014 有時候不禁想著, 大家比較喜歡我這個樣子吧。 看起來堅毅而勇敢的。 #VitaVita #V日日 #vitaphotography #365project #365photochallenge IG就是這樣, 有人像的有主題的, 好像就會多點觀看多點...
點晴心理諮商所 在 放晴 - 願那些漆黑,終能雨過天晴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9:11:35
生病的不是我 是這個世界 小學生,就該是那樣的天真無邪-- 「上學了!上學!」爸媽的叫喊聲顫抖著入我的耳;我搖頭晃腦,思緒一陣又一陣拉扯的疼。 啊,我還活著嗎?伸手,觸上臉龐的感受不太真實,就連因呼吸而起伏著的身體,都像是看著別人的事。 不自覺的淚痕如利刃劃開我的臉頰。 為什麼我還活著...
點晴心理諮商所 在 陳昭亦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5-03 21:45:27
後來我決定相信, 所有的生活都能是選擇題。 拿到《葉有慧》的時候我正在一段非常糟糕的日子裡,無論是生理現象還是心理狀況,雖然看似把很多表象的東西走淡了,卻仍然脫不下那些自己給自己的軀殼,焦慮從此生根無聲。 復學以來生活一直出現大大小小的動盪,好了又壞,反反覆覆著。很多東西變得害怕觸碰比如病症比如...
點晴心理諮商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陣子因為心情三天晴天,兩天狂風暴雨,風雨來襲的日子我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身心都受到影響,所以我嘗試了對外尋求幫助。一走進諮商室第一眼就看到桌上擺著一盒衛生紙,心想著「我用不到吧?」殊不知才第三句話,我已經開始哽咽,最後大概抽了十來張衛生紙,口罩裡都是淚水有種要被淹死的感覺(笑
/
諮商的過程有點像是醫生問診,詢問你發生什麼事?描述你的感受如何?這個時候你會怎麼做?適時的鼓勵你做得很好。老實說,說出來的這些話,我也無數次內心詢問回答自己,透過打字、手寫日記記錄下來,本來信心滿滿覺得跟一個陌生人訴說不至於到哭,諮商室真的有神奇的魔力吧?
/
至於初談後還會不會繼續療程?我想要再多感受一下,有一部分是過去一直透過閱讀心理學的書籍、文章、Podcast,無數次的探討內心、挖掘癥結,對於要怎麼幫助自己有個粗略方向,另一部分則是想試試看靠自己的力量療癒痊癒。會分享這個經歷,是想告訴大家人生道路中迷失自己尋求專業的幫助並不是件壞事,就像迷路會找人問路一樣,最終還是得靠自己走到目的地。
點晴心理諮商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謀財害命?"陳時中對台灣人圖才害命????"原來,中國政協機關報從2月開始帶頭以謀財害命這句話定調疫苗事件!!😤😡
https://youtu.be/VVVqSsY4k5w
※今日天氣:晴熱午後雨!山區中南部午後雷雨,花東恆春半島偶陣雨;端午節起變天,西南風挾水彈炸中南部;另全台除阿里山外白天紫外線皆過量到紫爆,請注意!
※今日來賓:
07:40~08:00 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 胡延薇 心理師 談「親子居家防疫與親師生合作有撇步!」
※今日最大條
●陳時中對台灣人圖才害命???原來中國政協機關報2月開始抹黑
●北市疫苗之亂 6診所逾2千劑 好心肝診所疫苗案 院長許金川漏夜作證請回
●私打疫苗連環爆 前3類還有4萬人未打 藥師公會心寒不滿 轟北市府放任
●2期解盲成功// 高端拚EUA 7月開打
●【疫情整理】昨增263例28死!高端疫苗解盲成功 陳時中鼓勵在家快篩
●蘋果獨家|高端解盲+聯亞獲印度同意三期試驗 台人仍不愛「國貨」!專家突破盲腸
●紓困4.0孩童家庭防疫補貼6/15發放
●菜價飆!青江菜批發價從11元漲至61元 民怨迭起
●全球疫苗快訊|美FDA批准延長嬌生疫苗保存期限 諾瓦瓦克斯預計下周公布三期試驗結果
●砍3護理師 確診男出院收押求重刑
●政院宣布台美視訊敲定 未來數週以視訊舉行TIFA會議 鄧振中:戴琪對台非常友善
●新北疫情|盼「廣篩」成全民健康監測活動 侯友宜「科技防疫」下降死亡率
●拜登宣布捐5億劑輝瑞疫苗給全球約100國 8月開始運送 強調「無附加條件」
●中國通過反外國制裁法 分析警告北京別高估自己實力
●光華高工AR科技教學,洽詢撥04-23949009轉1120,上網搜尋「光華高工」。
●日經:台積電首座日本廠落腳熊本、獨資經營
●阻中國擴張核武 美國會共和黨領袖要求拜登制定戰略
●中國痛斥菅義偉稱台灣「國家」 被日本網友在推特狂酸
●強生與拜登會談後 稱英美歐對北愛爾蘭和平立場相同
●英相強生料G7將同意捐贈10億劑疫苗 助窮國抗疫
●歐洲行第一站 拜登訪英 將簽新版大西洋憲章
●通膨上升大宗商品吸引力增加 國際油價漲至兩年多最高、金價小漲 美經濟復甦態勢明確
●美國公布通膨數據後美元小跌 市場關注下周聯準會開會
●共同社:AIT副處長谷立言 將任美國駐日代理大使
●奧運》反中聲浪高漲 印度奧會與贊助商李寧緊急喊卡
●美中商務部長通話 同意推貿易投資合作、美強調公平競爭
●台積電5月營收1123.6億元 同期新高 6月強彈 外資:下半年有不小想像空間
●聯發科營收攻頂 站回400億
●砸7.26億取得DNeX 5.03%股權 鴻海 間接入股大馬8吋晶圓廠
●美5月整體及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5% 攀13年高點
●OPEC:下半年原油需求將加速反彈 減緩油市供應過剩
●上市櫃業績打破「五窮」魔咒 營收3.19兆最強5月
●美歐抗中 合組技術聯盟
●迎拉貨潮 16檔蘋概股紅了
●前五月獲利 壽險掛帥 金控雙雄競相攻頂
●監理壓力測試 國銀全數過關
●客家電視 入圍紐約電視獎5大獎
●臉書容許員工長期在家上班 協助移往他國工作
●葡萄產季到! 農委會曝「3頭4度」挑選法 輕鬆選出好葡萄
#團結防疫守台灣 #汪潔民 #簡余晏 #新聞放輕鬆 #寶島聯播網
點晴心理諮商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依附關係 #依戀關係 #不可思議的機制
#安全堡壘 #回應性 #感受性
.
依附機制其實與我們人類健康及生存息息相關且不可或缺,這點在上世紀末已經闡明,近年更加受到矚目。
.
依附機制一方面與男女交往成家、生育子女有關,一方面則與遠離壓力,順利融入社會有關。換句話說,最近社會上急速增加的虐待問題,以及與憂鬱、壓力相關的障礙問題, 這些都和依附脫離不了關係。
.
第一個注意到依附現象並將其理論化的,是英國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他剛當上心理醫生不久時,參與了一項針對不良少年實施的臨床研究,調查四十四名犯下竊盜案的少年,結果發現這四十四名少年都有缺乏母愛的問題,於是,鮑比開始將注意力放在個案與母親之間的關係。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英國遭納粹德國空襲,為避難產生大量「疏散兒童」,鮑比又注意到這些與家人分離的孩子身上出現各種身心問題。大戰結束後,世界衛生組織委託他著手調查戰爭中失去父母的兒童狀況,證實失去母親會對兒童身心造成嚴重傷害。
.
當時的主流精神分析理論更重視子女與父親的關係,認為兒童與母親之間只有哺育照護等功利性的關係,甚至流行一股強調兒童與母親關係過於濃密將有害兒童身心發展的風潮。
.
相較之下,鮑比秉持自己的研究成果,認為與母親之間的連結會對兒童產生更重要的作用。起初他使用「母愛剝奪」(maternal deprivation)一詞,強調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連結遭到破壞時會造成負面影響,之後轉而著眼於此一連結帶來的正向效果。他將母親與孩子之間的連結稱為依附(attachment),認為依附機制不只人類,在哺乳類身上也可看見,是一種生物學上的機制。由於重視生物學的一面,依附療法成為與精神分析等心理療法有決定性差異的理論。
.
一九七〇年代前後,鮑伯和他的共同研究者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幾乎確立了今日為人熟知的依附理論架構。
.
根據他們的依附理論,年幼的孩童與特別關愛這個孩童的養育者(通常是母親)之間,會產生一種名為依附的特殊連結。在此一連結的作用下,幼子產生跟隨在養育者身邊的欲望,養育者也會在與幼子分離時感到不安與警戒,藉此防禦外敵加害幼子。
.
依附機制的作用還不只如此,唯有從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中產生依附連結,孩子才會開始關心外在世界,展開探索行為,進而促進社會性與知性的發展。相反的,沒有安全穩定的依附關係,就會出現在父母的疏忽下分離,必須自己守護自己的孩子,或者孩子反過來無法脫離父母,對探索行為造成妨礙的狀況。
.
除了先進國家,愛因斯沃斯也在烏干達等發展中國家觀察母親與子女的關係。結果,她在建立了安全穩定依附關係的親子身上發現「安全堡壘」的機能,認為孩子是否能獲得安全的依附,取決於母親的反應。
.
依附可大致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兩種。不安全型又可再分成反抗/矛盾型與逃避型、紊亂型。母親與孩子之間的依附屬於哪種類型,明顯表現在母親將孩子一人留下時孩子的反應,以及母親回來後的反應上。
.
◼️擁有安全型依附的孩子,就算母親不在身邊,也只會呈現少許不安,等母親回來後,孩子亦能坦然表達喜悅。
.
◼️相對的,反抗/矛盾型的孩子一看到母親不在就會展現過度不安,母親回來時更無法坦然撒嬌,而是呈現出生氣或拒絕母親擁抱的反應。逃避型的孩子則是無論母親離開或回來都不在乎,注意力只放在自己的遊戲上。
.
◼️至於紊亂型則沒有固定反應,孩子對母親的表情態度非常敏感,配合母親的態度做出反應,不同狀況下甚至可能出現完全相反的反應。有些孩子只要母親一靠近,身體還會瞬間僵硬。這種類型的特徵,是孩子臉上會同時出現渴望關愛與驚慌恐懼的扭曲表情。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受虐兒或長期籠罩在父母陰晴不定支配下的孩子。
.
幼兒期的依附類型具有持續性,有七成的人成年後仍維持一歲時的依附穩定性。青年期前確立的依附類型稱為依附形式。成人的依附形式多半可區分為焦慮型(受困型)、逃避型(輕視依附型)、恐懼.逃避型、未解決型等等。焦慮型與逃避型分別相當於幼兒期的反抗/矛盾型及逃避型。恐懼.逃避型則同時具備焦慮型與逃避型的傾向,未解決型則是與父母之間存在依附問題未解決所造成的傷害,也可以說與紊亂型相當接近。
.
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發現,當他們在追究母親的哪種特性造成依附安全或不安全的差異時,發現答案就在上述愛因斯沃斯提及的「安全堡壘」中。當母親成為孩子稱職的安全堡壘,孩子身上就能培養出安全的依附。
.
更進一步來說,安全堡壘有兩項重要條件,那就是「回應性」與「感受性」。
▫️回應性指的是針對孩子的不同反應做出確實回應,
▫️感受性則是確實感受、讀取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可想而知,必須先具備高感受性才有可能達到高回應性。
.
這些發現對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的思考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當時卻很少被納入治療第一線,鮑比和愛因斯沃斯也沒能建立一套新的治療理論。他們雖然理解到依附現象真正的重要性,之後又花了很長一段時間,依附理論才實際運用於臨床診斷。
.
「重視與幼兒的互動」這一點,或許很容易和重視幼兒期的精神分析理論混淆。像「三歲兒神話」(譯註:兒童三歲前母親必須專注於育兒,否則會對成長發展有不良影響的說法)至今仍有負面批判,被視為不符科學想像。
.
之所以產生這類誤解,是因為提倡依附理論的,原本都是信奉精神分析的人。因為反對依靠任意解釋,沒有客觀證據理論的精神分析,時代潮流開始轉向基於實證的科學式心理學及精神醫學。帶領這股潮流的,正是行為心理學及精神藥理學。依附理論是立足於生物學基礎上的理論,與精神分析有本質上的差異,即使如此,依附理論依然被視為精神分析的旁枝,曾有一段時期,依附理論隨著精神分析學的衰退遭世人遺忘。
.
#依附理論之復權及推廣展望
.
不過,社會上虐待事件的增加及受虐兒身上明顯可見的依附障礙狀態又逐漸改變了狀況。依附障礙開始被視為一種心理障礙,過去鮑比在戰爭孤兒及疏散兒童身上發現的狀態,也出現在一般家庭之中。
.
比起發展中國家,受虐兒及孤兒身上看見的不安全型依附於近代都市出現的比例更是高得異常。最初發現這一點的就是愛因斯沃斯,她在烏干達研究時只發現極少數例外的逃避型依附個案(這種依附形式的孩子對母親不感興趣或不追求親密感),但研究據點轉移到波士頓後,這種依附形式的個案卻佔了極高比例。這個結果使她感到非常驚訝。
.
此外,根據緬因等人的研究,證實母親的依附類型以極高比例與孩子的依附類型相符。此後,依附不再被視為個人問題,我們開始明白,這是一個橫跨不同世代的連鎖問題。
.
無法從父母身上獲得安全穩定的愛,或是對父母出現不安全型依附的人,往往也無法對自己的小孩產生安全穩定的依附,連帶的,這個小孩也將擁有不安全的依附,這已是經過許多研究證實的事實。
.
依附理論另一個更大的進展是從生物學機制的角度分析依附到分子等級。二十世紀初期,人們發現名為「催產素」的荷爾蒙與授乳及分娩有關。事實上,現在我們知道催產素也支持著親子或夫妻之間的情感連結。
.
此外,進入本世紀後,又發現催產素有著更驚人的作用。包括融入社會、與他人目光相對、產生親密情感、勇於親切助人、寬容原諒、減輕壓力、消除焦慮、鎮定心情、冷靜沉著⋯⋯這些都與催產素的作用相關。催產素從前只被視為與懷孕生產有關的原始荷爾蒙,現在才知道原來還擁有這些促進社會化及共鳴的作用,甚至能發揮抗憂鬱的效果。因此,催產素也被冠上了「#幸福荷爾蒙」、「#愛情荷爾蒙」等稱號。
.
也有報告指出,人們會受幼年時的環境影響,使腦內催產素接收器分佈密度產生變化,導致成年後催產素的作用出現很大差異。這種說法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了養育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
如上所述,曾經受到輕視的依附機制,其實是支撐我們生命的根幹,其重要性如今也已再度受到重視。
.
伴隨而來的是嘗試運用依附理論的治療,以英美為中心已逐漸擴展。不過,現狀是多數人仍不明白依附的重要。一如本書即將展開的論述,發揮依附作用的療法將可能超越以往的醫學理論,催生出一個新的治療典範。
.
--
.
📖 https://reurl.cc/3aa3dV
.
本文摘自《依戀,情感關係的溫柔解方:情感支持&建立安全感,超越醫學觀點的復原之路》,作者岡田尊司,日本精神科醫師、作家。京都大學醫學院學士、醫學博士。著有多本心理、精神醫學之大眾書籍。
.
人們的幸福與不幸、成功與失敗、身心健康與否,其實都與「依戀」有關。當醫療觀點束手無策時,站在依戀觀點思考,往往能找到有效改善的做法,尤其對於子女問題、親子關係、夫妻關係等牽涉到親密依附的部分,特別能發揮獨一無二的力量,緩和壓力與創傷的影響,幫助當事者及家人修復僵化的病況與關係,走出傷痛,重建自我。
.
・增加對話、接觸與彼此往來頻率
・開始訴說內心話,願意提及受傷害的心情
・逐漸自省,面對問題,採取改變自我的行動
・從微不足道的成功經驗中,找回自我肯定感
・開始對別人懷抱體貼與感謝之情
・內心建立穩固的安全堡壘
.
知名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援引古今,並透過諸多案例探討依戀療法,無論是自身願意透過諮商與練習解決困難,或是想為孩子、親友提供支持,這本書都能給予有力的指引,幫助你超越醫學診斷標籤,積極尋求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