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鬚根系植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鬚根系植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鬚根系植物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373的網紅這位太太愛植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泰斑龜發根分享》 於9月初收到幾乎無根的泰龜 含一個莖節兩片葉子 唯一的氣根爛到只剩鬚鬚(圖二) 發根方法與過程: sᴛᴇᴘ ➀ 將第二葉剪掉,純留母葉,保留循環。剪掉葉子可以減少植物的能量消耗。 sᴛᴇᴘ ➁ 等待傷口乾燥後,於莖節處塗上發根粉。 sᴛᴇᴘ ➂ 準備一個透明的小塑膠盆,比較...
鬚根系植物 在 Jerry 傑瑞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6:38:05
- 今天在整理這個寶, 綠鱷算是我去年入坑時花最多錢的植物 也是目前照顧得最有成就感的一盆 因為他兩三週沒有展葉,也沒有耗葉 我就覺得很奇怪,感覺根系可能怎麼了 脫盆後,果然整盆滿滿的根 因為不想要越換越大盆,所以就把根系修一修 爛根的部分全剪掉,鬚根也剪一些 之後灑點肉味粉~ 準備開動(不是啦...
鬚根系植物 在 達倫植物所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21:08:59
- Fittonia ‘Mosaic White Tiger’ / Fittonia ‘White Tiger’ 白網紋草 / 白虎皮網紋草 今年入手一盆網紋草,明年要怎麼變成兩盆網紋草? 🥸 (還是太便宜沒有人想要繁殖😂) 只要把頂芽剪下之後插入水中,大概一到兩週左右就會長根了,等待鬚根長出來...
鬚根系植物 在 達倫植物所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19 01:05:33
- 日輸玉露錦 / Haworthia obtusa variegated 天氣降溫仙人掌退場後,阿福花科們的季節就來囉,趁現在檢查一輪植物的狀況,狀態不好的植株也有機會一個生長季就肥肥胖胖水靈靈!🌝🌝🌝 - 🙋🏻為什麼多肉植物表現不佳? 根系過滿吸收不到水分與養分、介質久了缺乏養分、夏季高溫澆...
鬚根系植物 在 這位太太愛植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泰斑龜發根分享》
於9月初收到幾乎無根的泰龜
含一個莖節兩片葉子
唯一的氣根爛到只剩鬚鬚(圖二)
發根方法與過程:
sᴛᴇᴘ ➀
將第二葉剪掉,純留母葉,保留循環。剪掉葉子可以減少植物的能量消耗。
sᴛᴇᴘ ➁
等待傷口乾燥後,於莖節處塗上發根粉。
sᴛᴇᴘ ➂
準備一個透明的小塑膠盆,比較好觀察往後根系發展。準備清洗過的水苔,將莖節包覆水苔後塞進透明盆。(圖三)
sᴛᴇᴘ ➃
用一個大夾鏈袋把整棵植物套住並封口,視情況於袋內噴一點水保濕。水苔維持濕潤但不過於潮濕的狀態,有點像毛巾擰乾的濕度。(圖四)
sᴛᴇᴘ ➄
大約兩到三天開一次袋子給袋內的空氣循環。
放置在溫度穩定的散光處。
以上,剩下的就交給時間。
10/17在塑膠盆底部發現白白毛毛的新根!(圖五)
我知道此時植物爸媽們一定會很著急,但千萬不要在這期間一直反覆將植物拔起觀察,這樣反而會阻礙他發根。但可以每天跟他說加油喔!
其實我原本以為他凶多吉少了,因為我沒有處理過這麼無根的植物。但現在很謝謝當初自己沒有放棄他,也謝謝他努力的活下來了!
更要感謝在我慌亂緊張時給予意見的前輩們,謝謝你們給了我信心!
以上過程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有什麼發根小撇步
也歡迎留言給我和大家知道喔!
更多文章請點➡︎ #愛植太太經驗分享
#plants #plantsofinstagram #plantsmakepeoplehappy #plantshelfie #loveplants #iloveplants #greenfingers #houseplants #houseplantlove #houseplantclub #houseplantsofinstagram #instaplants #plantgang #plantstagram #theplantyclub #welovehouseplants #livingwithplants #urbanjunglebloggers #plantpotters #綠手指 #植物 #觀葉植物 #陽台 #陽台植物
鬚根系植物 在 謝平的生態札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最迷你的蘭花 綬草
我從山中來、帶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
去年小弟在植物園種了幾株綬草,由於綬草不開花時就跟野草沒兩樣,因此也沒有刻意去關心它,漸漸地也就把它給忘了,沒想到前幾天卻看到綬草開花了。
綬草花期在清明節前後,所以又有「清明草」的別稱,其白色帶粉紅的花序如紅龍般盤繞在花莖上,根系類似蔘鬚,所以又被稱為〝盤龍蔘〞,為小型之地生蘭,每朵花只有一粒米般大小,堪稱是最迷你的蘭花草;有淡雅的香味,是很好的觀賞植物。
綬草全草皆可入藥,所以每年4~5月常被〝識貨〞的民眾採摘回家,因此近年來數量銳減,在野外已很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