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高中現代詩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高中現代詩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高中現代詩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高中現代詩選產品中有4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銅鑼 ◎桓夫 在文化的裡面 都市的枝椏一直伸向天空 伸向田園 在天空 有小鳥唱歌 但人人早已忘了唱歌 在田園 有蝗蟲的飛跳 人們都熱中於散佈毒藥呢 工廠的黑煙在天空描繪黑影 比黑煙更險惡的人心的不信 使天空暗淡 敲打信仰媽祖的銅鑼 天空會轉晴嗎 敲打銅鑼 招來災禍的天狗會逃掉嗎? ...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

高中現代詩選 在 Emily ?? ??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0 21:17:19

大一的我只要一想到國文,就覺得頭痛。 除了台大的國文課並不容易選到以外, 國文在國高中階段也從未引起我的興趣。 國文老師總是拿著教師手冊照本宣科, 字音字形、註釋、修辭、默書, 千篇一律的内容讓人厭煩。 大一的兩個學期初, 在系統上填滿了20個志願序, 還是沒有被分配到國文課, 所幸寄給教授的E...

高中現代詩選 在 陳雋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19:22:22

聯合副刊,2021.6.26 〈寫字的人〉——讀凌性傑《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 陳雋弘 凌性傑寫詩、也寫散文,但都是從一顆透明純粹的心裡流出來的。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是凌性傑最新、或許也是最深情的精選集,同時收錄詩與散文,兩種文類交互穿插,不作區別。這似乎是凌性傑作品集中常見的編排方式:2...

高中現代詩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8:51:39

冬日外灘讀罷《神曲》 ◎陳東東 噴泉靜止,火焰正 上升。冬天的太陽到達了頂端 冬天的太陽浩大而公正 照徹、充滿,如最高的信仰 它的光徐行在中午的水面 在中午的岸上,我合攏詩篇 我甦醒的眼睛 看到了水鳥迷失的姿態 (那白色的一群掠過鐵橋 投身於玻璃和反光的境界……) 派遣愁緒的遊人經過,湧...

  • 高中現代詩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16 21:00:52
    有 96 人按讚

    銅鑼 ◎桓夫
     
    在文化的裡面
    都市的枝椏一直伸向天空 伸向田園
    在天空 有小鳥唱歌
    但人人早已忘了唱歌
    在田園 有蝗蟲的飛跳
    人們都熱中於散佈毒藥呢
    工廠的黑煙在天空描繪黑影
    比黑煙更險惡的人心的不信 使天空暗淡
    敲打信仰媽祖的銅鑼 天空會轉晴嗎
    敲打銅鑼 招來災禍的天狗會逃掉嗎?
     
    向文化的裡面
    逃去的,是誰?
    敲打銅鑼呀! 敲打心胸呀!
     
     
    ──1970年8月發表於《笠》詩刊第38期 
     
     
    --
     
    ◎作者簡介
     
    桓夫(1922-2012),本名陳武雄,另有筆名陳千武,詩人、小說家、兒童文學家。南投縣名間人,後居台中,笠詩社發起人之一。和許多經歷日本殖民時期的作家一樣為「跨語的一代」,也因為語言轉換而停筆十多年,直到五○年代後才開始提筆寫作。1964年和趙天儀等人發起《笠》的創刊,對笠刊的風格走向與經營不遺餘力,同時是台灣新詩史的重要參與者和建構者之一。著有詩集《密林詩抄》、《媽祖的纏足》、《月出的風景》等,另有翻譯成日文、韓文的詩選集;小說《獵女犯》;評論《現代詩淺說》、《台灣新詩論集》等。
     
     
    --
     
    ◎小編 #鋼筆人 賞析
     
    〈銅鑼〉背後可說是與幾個脈絡相連,在臺灣詩壇內,《創世紀》帶起的超現實主義風潮也開始疲軟,《笠》詩社自1964年開始,歷經幾年磨練,社務也逐漸穩定,在現代主義之下,也開始展現對鄉土的關懷;就外在而言,一方面,1969年時,阿波羅11號到達月球,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次到達月球的記錄;另一方面,臺灣經濟也開始轉型成加工出口,自然也開始有環境污染事件。
     
    讓我們來到桓夫本身的創作脈絡,之前「每天為你讀一首詩」曾介紹不少桓夫的媽祖詩作(如〈恕我冒昧〉、〈平安——我的愚民政策——〉),桓夫自高中便開始寫詩,並歷經擔任台籍日本兵、政權轉換,及戰後在公務機關上班,一開始他在林務局上班,之後到台中市政府。我們無法完全肯定在林務局上班的經歷是否有為桓夫增添對自然的關懷,不過在看陳千武詩全集時,他在1950年代左右撰寫的詩,確實有對自然環境的抒發;另外,桓夫於196、70年代曾創作不少關於媽祖信仰的詩作,然而這些詩作背後無非諷刺當時的國民黨政權。
     
    對自然環境的瞭解與在意、對國民黨政權的不滿,以及在那科技至上的年代中對污染的不滿,都可以成為解讀這首詩的策略。
     
    基本上這首詩第一段可說是兩句兩句互相呼應,第一句「在文化的裡面」暗示下述的不僅是自然環境的變化,也是文化情境的變化,因此「都市的枝椏一直伸向天空 伸向田園」不僅是指鄉村一直都市化、或都市的污染不斷傳向鄉村,也指涉臺北的文化霸權伸向鄉村的細節,伸向天空與田園;面對污染,人們「敲打信仰媽祖的銅鑼」,但桓夫在此留下了質問,「天空會轉晴嗎」、「招來災禍的天狗會逃掉嗎?」而這些質問的答案很明顯:沒辦法。若這裡的媽祖與桓夫其他的媽祖詩一樣,可以被視為對當權者的信仰的話,那桓夫也是在暗諷,無論人們多們相信國民黨當權者,敲鑼希望當權者可以注意到都市化對鄉村的環境與文化破壞,乃至停止行動,但當權者仍然不為所動。
     
    在第二段「向文化的裡面/逃去的,是誰?」這是不易回答的答案,但應為原本在田園者,他們敲打銅鑼,希望環境的破壞與轉變可以停止,而他們敲的不僅是銅鑼,也是自己的心胸,表達自己的心痛。
     
     
    *參考資料:
    陳千武文庫
    http://literature.nthcc.gov.tw/main_site/main_about2.php?event_id=4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賞析〈恕我冒昧〉: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9/08/20190815.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賞析〈平安——我的愚民政策——〉: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7/20150713.html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桓夫 #陳千武 #銅鑼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6/20210616.html

  • 高中現代詩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5 21:00:03
    有 42 人按讚

    冬日外灘讀罷《神曲》 ◎陳東東
     
    噴泉靜止,火焰正
    上升。冬天的太陽到達了頂端
    冬天的太陽浩大而公正
    照徹、充滿,如最高的信仰
    它的光徐行在中午的水面
     
    在中午的岸上,我合攏詩篇
    我甦醒的眼睛
    看到了水鳥迷失的姿態
    (那白色的一群掠過鐵橋
    投身於玻璃和反光的境界……)
     
    派遣愁緒的遊人經過,湧向噴泉
    開闊的街口
    她們把相機高舉過頂
    他們要留存
    最後的幻影
     
    鑽石引導,火焰正
    上升。俾特麗採使讚歌持續
    在中午的岸上我合攏詩篇
    我甦醒的眼睛
    又看見一個下降的冬夜
     
     
    -
     
    ◎作者簡介
     
    陳東東,上海人,中國現代詩人,出生於上海,1980年考入上海師範大學中文系,不久開始寫詩,大學二年級時跟同班同學、詩人王寅和陸憶敏等創辦油印詩刊《作品》。1984年大學畢業後到上海市第十一中學做高中語文教師,同年《海上》和《大陸》詩刊創刊,成為這兩個油印雜誌的重要作者。成名作《點燈》《雨中的馬》等刊發於貝嶺編選的《中國現代詩38首》,油印詩集《眼眶裡的沙瞳仁》在杭州出版,其中詩作被《中國》雜誌轉載,引起矚目。
     
    -
     
    ◎小編皮皮賞析
     
    首先,外灘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個區域,外灘沿路坐擁二十多幢風格各異的歷史建築,故而被譽為「萬國建築博覽群」。自上海開埠後,外灘就開始成為了上海乃至中國的金融及貿易中心,也被稱為「東方華爾街」。而《神曲》則是與莎士比亞、歌德並稱世界三大文學巨匠的詩人但丁的文學作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略特(T. S. Eliot)也曾說:「但丁與莎士比亞平分了現代的世界,再沒有第三者存在。」詩人在冷冽的冬季,待在熱鬧的市中心,讀畢代表歐洲文藝復興與人文主義思想的中世紀長篇詩歌之後,寫下了這首詩,我們幾乎能想見其衝突又翻湧的心情於此詩展現。
     
    回到詩作,我們可以發現首段和末段皆提及「火焰正/上升」──「噴泉靜止,火焰正/上升。」與「鑽石引導,火焰正/上升。」就研究中國現當代詩歌和戲劇的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副教授翟月琴著作《獨弦琴:詩人的抒情聲音》中指出,兩次的上升標示著兩次情緒的膨脹,同時也蘊含兩種層面。一方面是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則是詩人的迷失。(註1)
     
    「冬天的太陽到達了頂端……照徹、充滿,如最高的信仰/它的光徐行在中午的水面」太陽隨著火焰上升到達了頂端,照得徹底,但太陽光卻低調的緩慢徐行在水面。再來,作者將視線收攏到自身。「……我合攏詩篇/我甦醒的眼睛/看到了水鳥迷失的姿態」他蓋起書本,看見了水鳥。水鳥掠過鐵橋,身影反射在玻璃上,本該是輕巧的畫面,但詩人卻認為其姿態迷失,像是行雲流水的飛行遇到了某種阻力──接著,「派遣愁緒的遊人經過……她們把相機高舉過頂/他們要留存/最後的幻影」遊人讓人直覺聯想到歡快的氛圍,詩人卻以愁緒形容;欲使人拍照留念的,應該是再真實不過的美好景象,詩人卻說那不只是最後的、更是與真實對立的幻影。詩人的激動與收束,於詩句中,以物理的高低位置和無形的情緒描述表露無遺。正是這樣的高低轉換,形成一種互相牽制的力量,也確立了為何迷失的緣由。
     
    最後,火焰依舊上升,讚歌也持續著,詩人甦醒的眼睛,看見的是再一次的午夜降臨。一開始滿溢的躍動,隨著詩人,一同步入了闃靜的黑夜。
     
    註1:翟月琴,《獨弦琴:詩人的抒情聲音》,(台北:秀威經典,2018),頁136-137
     
    -
     
    圖片來源:鄭閔聰
    美術編輯:鄭閔聰
     
    -
     
    #每天為你讀一手詩 #中國當代詩 #知識份子寫作 #陳東東 #冬日外灘讀罷 #神曲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25.html

  • 高中現代詩選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05 21:00:06
    有 247 人按讚

    回答 ◎北島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冰川紀過去了,
    為什麼到處都是冰凌?
    好望角發現了,
    為什麼死海裡千帆相競?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
    只帶著紙、繩索和身影,
    為了在審判之前,
    宣讀那些被判決的聲音。

    告訴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藍的,
    我不相信雷的迴聲,
    我不相信夢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無報應。
     

    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
    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
    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1976

     
    --

    ◎作者簡介

     
    北島(本名趙振開,1949年8月2日-),中國朦朧派詩人,出生於北平市。1978年與芒克等人創辦《今天》雜誌,於八〇年代旅居、創作、教學、譯介於歐美各地二十多年。獲瑞典筆會圖霍爾斯基獎、美國西部筆會中心自由寫作獎、古根海姆獎學金、金花環獎等多個獎項,並被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終身榮譽院士。北島也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人文學科講座教授,現為中大文學院榮譽教授。出版多部詩集與散文,包含《生活》、《陌生的海灘》、《北島詩選》、《在天涯》、《午夜歌手》等。
     

    --
     

    ◎小編Y:〈時代與他們的眼球〉

     
    某種程度上,我覺得要「真正」地談一談這首詩,似乎就要先暫時擱置北島在《回答》裡反覆出現的那些高音調、隆隆作響的巨大意象,回顧一下北島這段頗具傳奇色彩的早年。儘管作者不必然要與詩作綁在一起,但是作為「那一代人」而言,他的青春和語言,幾乎是緊緊捲著整個近代中國史的暴風雨這樣飄盪過來的。一九四九年八月,當時還沒有成為北島的趙振開出生。也就是同一年,中國近代史也正式展開了新一頁:新政權被賦予了名字。一九四九年十月,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那幾乎就等同宣告,時代必然會巨大的輾過個人,或者碾碎個人。

     
    再次回到北島:趙振開生於北京知識份子家庭,讀的學校是北京四中,四中便是當時最有名的高幹學校,亦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地之一。理所當然地,北島自然也和那時大部分的學生一樣,成為了紅衛兵。北京四中曾經是北京乃至全中國最有名的高幹學校,亦是文化大革命的起源地之一。北島反感紅衛兵的派系與鬥爭,但無論如何,激昂的口號與「文化」串連,還是深深膨脹起一個二十多歲年輕人心中的理想主義。儘管那注定要迎來破滅。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文章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隨即開展了全國範圍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因此1968年當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屆學生,後來被稱為「老三屆」)幾乎全部得前往農村。作為「老三屆」之一的北島,在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的指令之下,他用了十一年(1969-1980)的時間,作為一名工人接受了再教育。在半封閉的孤獨狀態裡,北島開始有意識地寫起現代詩,接觸到北京的地下讀書運動,並在1978年時與芒克、多多等人創辦起《今天》文學雜誌。最後這個被查禁的刊物,成為歷史上朦朧詩派的匯集地。更後設的說:也許那一代緊緊被時代抓死的人,才能為時代寫出這樣的寓言——「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作為朦朧詩派的鼻祖,北島在〈回答〉一詩中所展現的腔調,反而可以說很不朦朧,而是帶有十足革命、理想而抒情的。儘管每一節都很平均地保持四行的穩定節奏,但整體情感仍然是不斷往上堆疊。我們可以看到,敘事者直面「死者彎曲的倒影」對世界發出明確的質疑與挑戰,甚至不惜如此聲張:「縱使你腳下有一千名挑戰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在第五節的「如果海洋注定要決堤/就讓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如果陸地註定要上升/就讓人類重新選擇生存的峰頂」北島連續拋出兩個極大意象(海洋決提與陸地上升)建構畫面,但〈回答〉並沒有流於單薄乏味的說教,而巧妙地串起敘事者既抒情又充滿決心的狀態:讓苦水注入「我」,讓「人類」再次選擇峰頂。如果要在革命現場以一首詩來「回應」些什麼的話,那或許必然得是〈回答〉吧。

    另,這首詩還有一個與詩作相關的趣事:除了遠近馳名的這首名作〈回答〉之外,北島也寫過另一個幾乎沒有公開發表、收錄詩選的前身之作〈告訴你吧,世界〉(1973),其實也很值得愛好者留意異同之處。相關的論述與對比,可以在嶺南大學的碩士生馬世豪〈中文寫作與世界詩歌:北島詩歌研究〉(2009)中讀到論者更嚴謹的分析與對比。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公開亮相的〈回答〉少了在〈告訴你吧,世界〉末二行的:「我會說:我不想殺人/請記住:但我有刀柄」中呈現的消沈、協商、不得不的抵抗,取而代之的是最後一節有了巨大的擴張。北島以一種更宏大的樂觀召喚社會,並且將「1976」這個年代刻意標立出來。1976 年是〈回答〉一詩公開發表的那一年,也是文革結束,中國即將邁入一個新階段的時期:

     

    「新的轉機和閃閃星斗,
    正在綴滿沒有遮攔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來人們凝視的眼睛。
     

    1976」

     

    轉機與星斗反覆變動,歷史也是。新的口號久了,終究也會蒙上另一種質疑與反詰的灰。再度凝視這些象形文字時,長期旅居海外的北島也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心境。在散文《死亡之書》(2004)的訪談裡他自述:「現在如果有人向我提起《回答》,我會覺得慚愧,我對那類的詩基本持否定態度。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官方話語的一種回聲……我們是從那個時代過來的,沒法不受影響,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寫作中反省,設法擺脫那種話語的影響。對於我們這代人來說,是一輩子的事。」但作為遊歷者與詩人,說明最珍愛且始終帶著的東西,北島仍給出了如是回答:「中文。這是唯一不能丟的行李。」

     
    帶著這唯一的行李,詩仍然在時代與象形文字之間朦朧迷走。

     

    --

     

    參考資料:

    北島,《午夜歌手》(臺北: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年)
    北島,《失敗之書》(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4年)
    成令方,〈訪北島〉《聯合文學》第40期(1988年3月),頁103-108。
    馬世豪,《中文寫作與世界詩歌 : 北島詩歌研究》(香港:嶺南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檢自 http://dx.doi.org/10.14793/chi_etd.4

     

    小編Y其他文章可見medium:
    https://pse.is/3f52zb

     

    --

    圖片來源:林宇軒
    美術編輯:林宇軒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朦朧派 #今天 #回答 #北島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05.html

  • 高中現代詩選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12-22 14:26:11

    本集主題:「原泉滾滾:臺師大噴泉詩社50周年詩選」新書介紹
       
    專訪:顧蕙倩老師、康書恩同學、曾映泰同學
       
    內容簡介:
       民國54年師大國文系進來了一批新鮮人,這些文學青年雖來自四面八方,沒多久就發現有一個共同的興趣:耍弄文筆。其中年紀最大的是退伍老兵秦嶽(貴修),因為比較年長,且已有社團經驗,就帶動了同班及校內同學一起籌組詩社:同班的凡有林秀燕、古添洪、黃癸楠及李弦(豐楙);而英文系陳慧樺(鵬翔)、美術系藍影(建廷)等,也都惠然肯來。校內課外活動雖有文藝社,大家也會參加,但組詩社的意義卻不一樣:既能因應臺北詩壇的文學氣氛,也可以和其他大學的詩社交誼,如文化大學的華崗詩社。大學詩社不像「創世紀」、「藍星」等,強調文學主張的一致性,而較重以文會友的創作活動。當時臺北的大詩社、詩刋均已沒落,唯街頭奇景的周夢蝶詩攤猶在明星咖啡屋前。詩壇後生既不畏一切,當時政治氛圍雖則嚴峻,在校內只要和課外活動組溝通,仍可召兵湊齊人數籌組社團,通過時間正是民國56年,到今年(106年)剛好正滿50年。
       
       詩社成立後的第一目標:出詩刊?窮學生的辦法就是大家湊錢、出力,《噴泉》詩刊創刊號就是這樣出爐的。當初取名「噴泉」,既因紅樓前圓環有此一景,也謙喻只是滴水成泉而期待將來的巨流。創刊號所訂的黃道吉日:民國57年1月1日,指導老師當然搬請「藍星」名星:余光中先生,秦貴修當社長、美編則靠梁建廷,我們這一小群都在噴泉中匯成一股湧泉。社長就代表大家寫了〈創刊的話〉,其中有些話現在不容易體會,當時卻有諸多真實感受:如強調不躭心「蔑視的眼光」、不畏懼「冷冷的譏嘲」,就曲達了中文系未能正視新詩、現代詩;而關鍵句的「難懂、費解」,乃至不標榜主義、不依附流派,則是反映當時詩壇的困境:「創世紀」提倡的現代主義、「笠」刊登的圖像詩……,都曾被文學界所批評。當此之際,噴泉湧現的涓涓細流,既實踐於早期的詩刋中,也在畢業後持續噴湧,如成立「大地」詩社,和「龍族」、「主流」等彼此呼應,印證了大學詩社就是搖籃的作用。

    在大學詩社的文化生態中,與噴泉相前後的詩社、詩刊也不少,為什麼只有噴泉竟然延續了五十年?縱使其間頓挫起伏,仍能持續迄今。期間和噴泉結緣的,後來離開校園後也續有發展,既有詩壇長青樹如陳黎,也有從社會到學院持續播種如陳義芝;最關鍵的則將新詩從大學帶入中學。在文學素養的培育中,新詩詮釋的方式愈來愈多樣化,從文本細讀到音聲朗誦,都能曲盡現代詩之美。記得林秀燕在新竹高中期間,從課內到課外,既詮釋新詩也帶動朗誦,如此播下種子而引發學子的興趣,在政大曾有學生提起:他對新詩有興趣閱讀、創作,就是在竹中被林老師啓發的,這樣的例證比比皆是。此即噴泉詩杜的創社目標,既對彼此的創作形成激盪效應,也將新詩的愛好帶入中學、大學及社會。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今天文學世界早已被改變:中小學有朗誦詩比賽、臺北捷運上貼掛新詩獎作品,絕不會出現蔑視的眼光!這就表示臺灣的師範教育不「保守」,文學和社會也非斷裂。相信噴泉還會連噴五十年,這樣的精神從創社持續至今,願大家共同禱祝:噴泉精神永在。
       
    主編簡介:
    康書恩
       1995年生,臺灣花蓮人。逐漸明白生活是為不斷辯證,時刻擁有更新穎的說詞與假設。國立花蓮高中畢業,臺師大國文學系百六級。曾任師大噴泉詩社第48屆社長、第49屆顧問長;《詩生活》現代詩報創辦人暨發行人。現為太平洋文藝營營隊總籌及授課講師。曾獲臺積電文學獎、師大紅樓現代文學獎,並著有詩集《潮海印象》。

    曾映泰
       1987年生。噴泉詩社第48屆社員,49屆創作股股長,50屆社長。曾任教於國中,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碩士班。多向人類以外的事物學寫詩,但沒得過幾個獎。習慣寫給愛情,寫給人類社會,寫給身邊的人類,希望他們重新成為人。曾經編過幾本書,目前努力將文學結合桌遊中。

    策畫簡介:
    顧蕙倩
       噴泉詩社第19屆創作組組長。1965年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學士、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佛光大學文學系博士。曾任中央日報副刊編輯、國立師大附中教師、現任臺灣師大及銘傳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曾獲師大噴泉詩獎、臺北詩人節新詩即席創作首獎、2014教育部特色課程特優獎、2016國家文藝基金會文學類創作補助、第51屆廣播金鐘獎「單元節目獎」。

    許碧華
       1966年生。噴泉詩社19屆副社長、20屆社長。師大國文系畢業、師大國文系研究所結業、輔大宗教系在職專班碩士畢業。板橋高中專任教師、導師、國文科召、訓育組長、社團活動組組長、教師會理事長、退休教師聯誼會會長(現任)。曾任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教學部主任和新北市分會副會長、台北市公私立中等學校詩歌朗誦比賽評審委員。

  • 高中現代詩選 在 IC之音 · 竹科廣播 FM97.5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07-06 17:01:30

    創造畢生難忘的文學經驗,是台積心築藝術季與 IC 之音近幾年以來,年年帶給社區民眾的感動與驚喜。2013 年的「文學列車」、2014 年的「文學原鄉—拜訪文學『家』」、到 2015 年的「詩念家鄉」,彷彿文學的風輕撫著這塊土地,在地紮根,社區深耕。

    本著這樣的期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與 IC 之音共同舉辦「朗讀春天詩歌節」活動。我們在前幾個月邀請桃竹竹苗地區從國小至大專的各校朗讀隊伍,分成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與社會四組,朗讀中外經典作品的中文版本。經過事前甄選,選出各組優勝隊進行一場朗讀演出,並搭配音樂、舞蹈、多媒體等規劃,帶給民眾畢生難忘的朗讀盛筵。在文學的沃土上,長出新芽。如同蔣勳老師所說的,「聲音的力量如此驚人」,期待在今年的夏日時光,與您共同聆聽朗讀的美好。

    除了優勝團隊的演出,更邀請詩人陳義芝、陳育虹、聲樂家車炎江、國立臺灣戲曲學院一同擔綱演出,帶給民眾一個美好的夏夜。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