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非耕地定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非耕地定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非耕地定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非耕地定義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傳統領域」指的是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生活過土地的範圍,除了部落所在地,也包括海域與河流、與部落族人生存息息相關的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原有生活空間以及維持生計的土地。儘管近年來隨著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推動,傳統領域的界定與使用規範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但...

  • 非耕地定義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4 16:30:11
    有 22 人按讚

    「傳統領域」指的是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生活過土地的範圍,除了部落所在地,也包括海域與河流、與部落族人生存息息相關的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原有生活空間以及維持生計的土地。儘管近年來隨著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推動,傳統領域的界定與使用規範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但時至今日,國家與社會對於傳統領域意涵的理解仍十分有限,在法律上的劃設定義仍存在爭議。

    讓我們透過 大學plus 的這篇演講側寫筆記,跟著林益仁老師,從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歷史,爬梳政府、環境組織與原住民族之間協商傳統領域的衝突與對話過程,看見建構與形塑「傳統領域」概念的不同力量。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原住民族文化生活乃至維繫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性,及其與國家政策法律對話的可能性。

    ------
    當冰箱被封起來:當代治理下被忽略的傳統生態知識
    然而現代土地治理政策,破壞了泰雅族的土地利用,林地歸林務局管、農地歸農委會、河川歸水土保持局管……。不同的地目有不同的主管機關,使得族人們在利用土地時,面對各種規範與限制。
    ...
    如果說山林是泰雅族的冰箱,現代的土地劃分與治理,就像是把泰雅族人的冰箱封了起來。這樣的比喻現在聽來或許生動傳神,但卻是講師經驗的累積,「很多東西都是在衝突和行動中得到理解和啟發」他這麼說。而雪山山脈為主要範圍的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就是關於冰箱到底要封還是不封的案例。

    1998-1999年,環保團體因生態調查,發現有原始檜木林分佈在新竹、宜蘭交界一帶,便提起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計畫。但卻忽略了泰雅族傳統領域和國家公園的空間重疊,保育團體、原住民的立場因此產生衝突。

    過程中因原住民不斷抗爭,環保團體也逐漸了解族人的立場,改而提出共管的可能,陳水扁也承諾讓原住民參與共管。但其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有不少的反對聲浪,國家公園最終並沒有成立。但共管的機制被廣泛討論,也進一步帶動2004年森林法的修法,更出現了傳統領域的概念。

    另外一個更加諷刺的案例,則是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05年的颱風,對新竹尖石造成衝擊,許多櫸木隨著土石滾下山,族人想帶回漂流的櫸木,卻被起訴。森林法看似賦予族人取得森林資源的權利,但在實際行動上,卻難以帶給族人保障。傳統領域的範圍、慣俗依據如何認定?最後經歷五年的訴訟,族人才取得無罪判決。

    傳統領域的認定,需要多個部落取得共識,還需要專家學者的協助與佐證,才取得法院的肯認。但族人有使用權利的土地資源在當代法律中,其實只涵蓋原保地,而非整個傳統領域。族人雖然對空間資源瞭若指掌,卻難以取得合法使用的權利。

    由以上兩個事件,可以看到國家法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了解十分有限,且科學知識往往不包含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學術界中雖然有生態學家、植物學家、動物學家,但族人對環境所具備的知識可能比學術研究為主的專家還深入。而「族人的知識,有沒有可能進入科學內涵的邊界中被討論?」講師認為,傳統知識不一定和國家政策衝突,而是可以互相補充搭配。
    ...
    然而疫情對部落還是帶來了影響,族人不得不去思考新的產銷策略。疫情之下物流業不堪負荷,即便消費者願意負擔運輸成本,也無法提供運輸服務,這才讓族人意識到他們其實沒有想像中自主。「沒有黑貓,我們只好出動山貓!」然而族人之間要如何共享彼此的運輸資源,共識仍有待形成。雖然目前希望發展部落內部的『自主性物流系統』,沒有想像中容易,需要重新建立取部落的人際網絡,但部落的桃子,仍風塵僕僕地送到了每位顧客手中。

    在部落中,講師的身分似乎扮演著科學和傳統知識間轉譯者的角色,讓主流社會去理解部落的想法和知識。除了小米方舟,講師其實也在部落推廣「走讀」。因為他認為很多原住民的知識,無法用文字精準表達,而是要透過感官和身體來感受體會,因此透過走讀來串連部落族人,除了讓身體的知識能更精準的被呈現,也能讓族人的主體性有所展現。

    (引用自https://ntuplus.ntu.edu.tw/?p=2017)

  • 非耕地定義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2-02 13:07:28
    有 19 人按讚

    心繫核食問題 日本災民跨海向台灣民眾說明

    文:宋瑞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特約撰述

    儘管新冠肺炎全球肆虐,許多國家的人民暫停出國,阻礙了交流。另一方面,由於掛念日本核食影響台灣人民的健康,經歷核災的日本福島縣民,與日本兵庫縣做核食檢驗的民間工作人員,在11月中透過網路和台灣民間團體對談,向台灣民眾說明他們保護自己的方法,以及日本第一線的核食檢驗實況。

    11月14日、15日,由Eaphet台灣東亞歷史資訊交流協會主辦,與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協辦的非核座談〈被隱匿的輻射線報告II-台日對核食的關注與差異〉,邀請前福島縣郡山市居民上前昌子女士,與兵庫縣西宮市阪神•市民放射能測定所測定員影山龍先生,和現場的台灣民眾,進行報告與對談。

    這次台日交流的重點之一,是目前台灣政府對核食的說法。今年8月,有台灣官員在受訪時表示:「有些人即使告訴他們空氣背景值也有輻射,食品沒有超過就可以,他們還是相信説沒有超過標準也不可以吃。」「大家要知道,台灣已經變成全世界對日本食品最嚴格的國家。」

    而對於與會的阪神・市民放射能測定所來說,所謂空氣背景值裡也有輻射(自然背景值),不能直接套入核食問題。該測定所的課程裡解釋過:「自然放射能自地球形成的40億年前即存在,一般狀態下對身體沒有大的傷害。至於核電廠等,由人類製造的人工放射能則容易蓄積體內,造成傷害。」

    與會者表示(見上圖演講簡報),物理學者、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山田耕作曾進一步解釋過,「鉀(含有自然放射性物質鉀40)在體內會經由鉀離子通道快速通過,不會特別蓄積在體內局部,而銫137等人工放射性物質,則會蓄積在臟器,局部地、集中地、持續地造成輻射被曝。」此外,在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對一般公眾輻射被曝劑量的定義裡,並不包括自然背景值。

    至於「台灣已經變成全世界對日本食品最嚴格的國家」,恐怕也有疑義。韓國要求日本漁產,只要驗出放射性銫,哪怕只有微量,要再附上銫以外的,像是鍶等其他放射性核種的檢查報告。由於鍶的檢查困難,實際上等於禁止。

    台灣官員又說:「日本也有少數人,拒絕吃福島的食品。但在民主社會,個人相信與否是個人自由,並受到保障。擺在市場上,要不要買也是個人自由。如要做為政策或談判的基礎,則必須提出科學的數據,否則難被國際社會接受。」

    這話對也不對,福島食材在日本確實沒有禁賣,但市場價格較低,顯示部分日本消費者的抗拒。更重要的是,日本中央政府的核食標準(100貝克/公斤),不少地方政府與大型通路並不接受。(參見文章:台灣抗議核食沒什麼 日本有意見的才多)

    因此抗拒核食,在日本絕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集體的意志。至於談判的基礎,韓國對日本核食設下高門檻,日本在世貿提告但敗訴,而韓國之所以勝訴,靠的也是科學與論據。(參見報導:日本核食在WTO控韓失利 在日本國內也早有異議)

    退一步說,即便日本核食在現狀是安全的。但與會者也異口同聲地表示,不管是日本政府蠢蠢欲動的輻射污染水放流海洋,或者颱風暴雨時,袋裝的輻射污染土外洩外流,種種變數都會再次污染漁場與耕地;還有過去核災未曾遭遇過,對人體影響不明,福島核災獨有的不溶性放射性粒子,一樣會給核食問題帶來風險。

    在日本政府的刻意宣傳下,營造出福島已經復興,核災問題告一段落的樣貌。上前昌子提醒台灣朋友,還有許多核災難民,因為污染避居他鄉,生活陷入困難。而像阪神•市民放射能測定所這樣,日本民間有許許多多的測定所,歷經數年調查,建構出關東地區的輻射污染地圖,讓民眾認識到污染的廣泛與嚴重性,和官方宣傳的巨大落差。

    圖片說明:

    圖一:與會者簡報,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山田耕作對自然放射能與人工放射能的解釋。

    圖二:儘管日本中央政府標準已包括不同年齡層,京都仍為學童設立更嚴格標準(來源:京都市官網)。

    圖三:圖上為影山龍先生、上前昌子女士,圖下是和他們互動的觀眾。

    *延伸閱讀:

    1. 在體內待上數年 未知的福島核災隱患(不溶性放射性粒子)
    https://e-info.org.tw/node/213265

    2. 日本政府涉放射線不實教材 15萬公民連署要求撤回
    https://e-info.org.tw/node/227847

  • 非耕地定義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06 09:08:10
    有 188 人按讚

    兩天前,蔡壁如被媒體記者詢問關於立委收賄的事件時,她回應這是政治制度上的弊端,由於選舉經費過高,導致人人都需要為政治運作所需的成本打算。並說若社會有意解決此問題,應該效法歐洲的「公費選舉制度」。

    所謂公費選舉制度,便是候選人在選舉前就收到政府提供的選舉經費,並規定選舉預算上限,若有候選人超過上限則當選無效。相比於台灣的選舉補助款多為選後發放,且絕大多數政治人物都將其置入在個人基金會下,歐洲提前發放的做法,應有我們效仿之處。當然,蔡壁如順勢補充,台灣並非沒有選舉預算上限,只是比起當選無效來說,台灣僅僅只是超過的額度不得申報,根本小不啦嘰的懲處。

    齋主不只提過一次台北市的選舉經費。今天若你要在台北市選上民代,所需要的花費將遠超乎你的想像。要順利選上市議員,怕是要準備個三千萬到一億,而若是要選上立委,若沒有個一億到三億,也肯定是沒有機會。有人可能就好奇,何以經費落差得如此巨大? 當然,這就得要取決於你平時的人際關係,是否平時就有深耕地方? 是否平時就和媒體朋友交情匪淺? 是否本身就和許多有力人士關係良好?

    假若你今天是個剛正不阿,在乎公理是非對錯的候選人,且還剛好家財萬貫大撒幣,你絲毫不在意選舉成本是否能回收,就這樣選上了民代,也不代表你就能順利連任。因為你事事只講公理是非對錯,那要如何做選民服務? 朋友找上門來,若不是有違反公理是非的要求要請你幫忙? 就是這些要求都有些法律的灰色地帶,難以單純用公理是非認定。

    作為民代的你,當然可以板起一張臉講些漂亮話。我相信來請求幫忙的「朋友」也清楚你的難度。只是有些忙當你選擇不幫時,若別的民代幫了,正因為這些忙都如此困難,這「朋友」自然就欠了別人人情,你說他下次選舉還會不會支持你呢? 因此,在乎公理正義的你,即便全然不在乎選舉經費的回收與否,要選上的機會恐怕也是渺茫。

    另一個問題是,選舉經費要如何定義?

    今天齋主要出來參選,我當然可以舉辦晚會或掃街造勢,但我肯定是有些比較熱心的朋友。「產業界的朋友」會主動以非「選舉」的名義替我舉辦餐會或集會;「媒體界的朋友」會主動替我炒新聞、上版面;「地方上的朋友」會主動替我招募志工,也會炒米粉請里民共襄盛舉,甚至還會有「遠方的朋友」主動替鄉親包車來替我增加人氣。

    要知道,這些可都是「不」在選舉經費上的。
    但若你選上了,這些人情能不還嗎?

    即便朋友們並非為了利益而主動願意幫你,難道你就能讓這些朋友白白吃虧而不還情嗎? 退一萬不來說,即便今天是為了利益而現身力挺,難道他們的票就不是票了嗎?

    還情的方式當然很多,除了最粗暴且骯髒的錢之外,方法多得是。看你是要給機會、標案、位子、內線還是字畫,都不失為方法,只是無論方法是哪個,終究和錢有關。

    華人社會,比起歐美社會,更在乎彼此的「關係」。

    社會要變革並不容易。

    你當然可以高舉改革旗號選上民代,但僅僅四年的任期,你又希望能改變多少呢? 政治變革可是比氣長的,若不汲汲營營維繫好自身固有的權力版圖,靜靜等待時機來臨,難不成唱高調或舉高旗搞四年,就真能有他人願意和你一起共襄盛舉嗎?

    還是下屆你就默默落選,連個選民都不記得你是誰?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