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非武裝抗日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非武裝抗日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非武裝抗日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非武裝抗日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影音】「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從台灣第一個飛行家謝文達返台飛行的那一天,就有其特別的意義」。莊永明說:1921年10月17日文協成立。蔣渭水著力很深….。蔣渭水和林獻堂等在靜修女中創立台灣文化協會,當時蔣渭水就寫了一個台灣文化協會會歌。整個文化協會進行轟轟烈烈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當初台灣人,開始嚴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http://news.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pnn.pts.org.tw PNN 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PNN 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

  • 非武裝抗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7 08:54:50
    有 15 人按讚

    【影音】「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從台灣第一個飛行家謝文達返台飛行的那一天,就有其特別的意義」。莊永明說:1921年10月17日文協成立。蔣渭水著力很深….。蔣渭水和林獻堂等在靜修女中創立台灣文化協會,當時蔣渭水就寫了一個台灣文化協會會歌。整個文化協會進行轟轟烈烈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當初台灣人,開始嚴密組織架構已成立,等於是在跟日本人非武裝抗日的時候建立了它的灘頭堡一樣,撼動日本政權。
    文史專家莊永明老師於去年8月溘然長逝,國立傳藝中心出版《立言傳曲-莊永明口述影音紀實暨文稿紀念專輯》,今年為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百年,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紀念專輯不僅彰顯莊永明老師作為台灣歷史文化見證人的重要性,也呼應了今年「臺灣文協百年」的紀念意義,更是文化部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的重要成果。紀念專輯除了留下莊永明老師一生對臺灣這塊土地的記錄及貢獻,也將成為「臺灣藝術史中重要的篇章」。期盼藉著這些珍貴的文史資料,以及今年「臺灣文協百年」的許多紀念活動,能夠讓下一代更加瞭解臺灣的歷史,並更關注臺灣文化的發展。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悅宜說明,此計畫緣起於2019年,原是重建臺灣音樂史系列的研究計畫之一,也為今年的臺灣文化協會成立一百周年預作準備…
    ※《維基百科》:台灣文化協會
    1920年11月,台灣第一個飛行家謝文達返台進行訪鄉飛行,蔣渭水等人以歡迎會名義,成功匯集了全台各校學生於總督府台北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使各校學生產生思想交流與聯結。
    1921年4月,畢業於醫學校的李應章、吳海水、何禮棟等人於台北籌組全台灣青年會,向林獻堂、林熊徵勸募資金時,認識了蔣渭水、蔡培火,蔣渭水認為「不作便罷,若要做,必須做一個範圍較大的團體才好」,於是決定組成台灣文化協會。1921年(大正十年)10月17日下午一點,於台北市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 (今靜修高中) 舉行成立大會….
    ※文化活動創立《台灣民報》,在台北、新竹、台中、員林、台南等地設立十餘處讀報社。

  • 非武裝抗日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22 21:31:04
    有 412 人按讚

    1931年三月,蔡培火在日本與前總督伊澤多喜男。一個臺籍社會運動者——甚至有些書會將之稱為「非武裝抗日」的志士,居然會在日本跟前臺灣總督見面,感覺相當不搭調。然而伊澤多喜男的風評,確實是較為替臺人著想的總督,據說當時還被在台日人抱怨「伊澤總督是臺灣人」,或許是這樣的緣故,在他卸任之後,林呈祿、蔡培火等人去東京常會找他。

    此次會晤伊澤多喜男,伊澤問起蔡培火回臺灣要做什麼,蔡培火說要推行羅馬字,伊澤便建議蔡培火改用日文假名來推行臺語。返台之後,蔡培火就研究如何用五十音改成新式白話字。最後從五十音中採用十九字,五字從華語注音符號借來,從伊澤多喜男其兄伊澤修二發明的符號借一字,他自創三字,共二十八字母。

    後來蔡培火果真用了這種「新式白話字」編印教材,在地方開班講習,可惜當局取締他開班並非緣於他用什麼符號,不過我也不清楚到底用什麼理由不准他授課,是「不准教臺語」呢?還是單純看他不爽?

    對於這個往事,我有兩點疑問:第一,當時不能開班教臺語拼音嗎?那一般私塾用臺語教書為什麼就可以?如果教羅馬字是被禁止的,那教漢人傳統的「切音法」可以嗎?

    第二,當時日方已出版眾多臺語相關出版品,《臺日大辭典》也在該年與隔年出版,裡面用的全是假名拼音,蔡培火按理說不可能不知道日本也有研發一套臺語的假名拼音法,蔡培火為何不直接採用,卻自己硬是東借一點、西借一點,拼裝出一套與官方不同的假名拼音法?

  • 非武裝抗日 在 馬英九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10-25 08:30:00
    有 43,204 人按讚

    今天是臺灣光復75週年,對於紀念這個重要的日子,民進黨居然有人說,這是與對岸唱和「一中原則」,配合中國大陸對臺灣進行政治鬥爭與操作,還有人堅持以「終戰」的說法來否認臺灣光復的史實。種種荒謬的言論,凸顯部分人士對歷史的無知及國家認同的混亂。

    臺灣人民對日抗戰是從清廷割讓臺灣開始,比1937年七七事變早42年。1894年,甲午戰敗,清廷被迫於乙未年(1895年)4月簽下《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舉國震驚,全臺悲憤。臺籍志士丘逢甲當時寫下「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第二年寫下「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等六首離臺詩,感人至深,傳頌一時,真實反映那個時候臺灣人的錐心之痛。

    臺灣被割讓後,日本原以為可順利接管,但日軍在桃園、新竹、苗栗、彰化、臺南及屏東等地分別遭受強烈抵抗,歷時6個月。臺灣人民大部分皆非正規軍,甚至必須使用農具對抗日軍,卻仍士氣高昂,使得日本不斷增加軍力到兩個師團,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二師團長山根信成少將都死於這場「乙未戰爭」。根據學者統計,臺灣官兵死亡人數約7萬8千人,若納入平民計算,則死亡總人數超過10萬人,將近當時人口3%。

    臺灣反侵略、反殖民的武裝抗日行動,並未於乙未之役結束,直到1915年臺南爆發的噍吧哖(西來庵)事件,長達20年,之後再轉為非武裝抗日。包括成立「臺灣民主國」的丘逢甲、劉永福,組織新竹義軍的吳湯興、徐驤、姜紹祖,主導霧社事件的原住民莫那魯道,發動臺南噍吧哖事件的余清芳、羅俊、江定,以及推動非武裝抗日的林獻堂、蔣渭水、廖進平、翁俊明、連雅堂、蔡培火等眾多抗日志士,他們以行動證明臺灣人展現臺灣主體性,效忠的祖國絕非日本。

    因為甲午戰敗、乙未割臺,國父乃立志推翻滿清、建立民國。因為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侵略東北,培植「偽滿洲國」,蔣中正委員長先主張「恢復高(麗)臺(臺灣),鞏固中華」,後在1941年對日宣戰時廢止《馬關條約》,並於1943年《開羅宣言》中要求日本歸還東北、臺灣與澎湖。因為抗戰勝利,臺灣才得以光復,重返中華民國版圖,也才有今日的自由民主與繁榮。

    臺灣光復終結了日本50年的高壓殖民統治,也告慰乙未抗日熱血犧牲的臺灣軍民。紀念臺灣光復,更是紀念中華民國與臺灣唇齒相依的密切關係。因為中華民國抗戰勝利,才有臺灣光復;有臺灣光復,中華民國在臺灣才有正當性及合法性;沒有臺灣光復,又哪來蔡英文總統口中的「中華民國在臺灣屹立」?紀念這段攸關國家存亡的歷史,應是每任中華民國總統責無旁貸的重任。

    至於中共在八年抗戰中的角色,在蔣中正委員長的領導與號召下,中共確實有參加抗戰,並獲得國軍第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的番號。但是,中共參加的絕大多數是敵後游擊戰,正面作戰除平型關之役外,絕大多數是在國民政府蔣委員長領導下進行的;光復臺灣的主張,也是蔣委員長在「九一八事變」後就提出,並成為國民黨的政策。

    把臺灣光復與中共的「一中原則」胡扯在一起,實在太離譜,希望民進黨的朋友多讀一點近代史再批評,比較有水準。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