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離職前可以一次將特休請完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離職前可以一次將特休請完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離職前可以一次將特休請完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離職前可以一次將特休請完嗎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609的網紅生涯設計師-邱彥霖Sand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當面試官問我有沒有問題時 在輔導求職的過程,諮詢者很常問我「被問有沒有問題時要怎麼回答?」 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驗,面試來到最後,面試官會說「還有沒有問題?」每到這個時候,要不是腦袋一片空白,就是想開口但不確定開了口,是加分還扣分。其實從面試官的角度,問這個問題的目的,主要是想透過你的提問,更...

  • 離職前可以一次將特休請完嗎 在 生涯設計師-邱彥霖Sand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07 14:17:34
    有 17 人按讚

    #當面試官問我有沒有問題時

    在輔導求職的過程,諮詢者很常問我「被問有沒有問題時要怎麼回答?」
    相信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驗,面試來到最後,面試官會說「還有沒有問題?」每到這個時候,要不是腦袋一片空白,就是想開口但不確定開了口,是加分還扣分。其實從面試官的角度,問這個問題的目的,主要是想透過你的提問,更認識你,了解你的人格特質、你在意的工作價值、甚至是你對自我的理解。所以,要是說「沒有問題」,等於在向對方說「我沒有想法」,可就白白浪費一次加分機會了!

    因此,本次我分成四種類型:
    【福利制度、未來發展、瞭解對方、給我指教】
    並集結了相關文章裡的例句,如何運用給大家參考!

    一、【福利制度】
    這應該是大家最常問的,但老實說這類問題不大會加分。且通常是問得越細,給人越難搞的印象。不過,這不表示不應該問,而是先問問自己這對你是否重要?再來才是該問誰?怎麼問?

    首先,這是否對你重要?如果離開前一份工作的原因是工時超長、經常性加班問題,那麼到一間工時超長有加班需求的工作,絕對不是你想要的。我總是強調「轉職不是從一個火坑跳到另一個火坑」,因此清楚什麼對自己是重要的,才能避免重導覆轍。所以,若這對你很重要,且是你決定一份工作的關鍵,請務必問、清、楚。

    那麼,工時、薪資福利該問誰?
    簡單來說,薪資福利問人資,工時升遷問用人主管。薪資福利包含:薪資結構、獎金制度、發放時間、休假與其他員工福利;通常講到這麼細都是準備跑聘雇流程時。工作時數與升遷機會,當然是問直屬主管最準確,畢竟是他的團隊,成員的工作狀態、績效考核都由他掌握,若是應徵業務單位,獎金發放的問題也可以請教用人主管。

    最後,怎麼問才不會失禮、唐突?
    有一種方式叫「自我揭露」,是我認為很好用的溝通方式。當你不確定自己問這個問題是否合適時,可以先自我揭露,再進行提問。
    範例一:
    我目前的年薪,其中包含三節獎金、車資補貼、固定兩個月的年終,以及一季發放一次的績效獎金,加班費另計。所以,想了解一下貴公司的薪資結構包含哪些?
    範例二:
    我過去的單位很常加班,幾乎是常態性的加班到十點;並不利於家庭的經營,但我理解工作難免需要,所以想了解一下目前單位同事們的工作時間,以及加班頻率?
    範例三:
    我目前的工作不是管理職,但因為表現穩定,主管都會將新人給我帶,直到他們能獨立上手;所以,我一直希望能有挑戰管理職的機會,想了解這個職務未來有無升遷的空間?需要多久時間或其他要求?

    有沒有發現「自我揭露」很好用了呢!

    二、【未來發展】
    這類問題在一個成長型的產業、組織或職位,絕對大大加分,反之就會大大扣分。為什麼會大大扣分?因為關鍵在「是否是成長型的產業、組織或職位」。並不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這麼的“Aggressive” or “Ambitious”,尤其在穩定、變化小、重複性高的傳統產業、組織或職位,主管可能回答不了,也不想回答這類問題。因此,這種問題不適合所有的職缺,得先看自己的職業適性與應徵的職務需求。

    問句範例:
    「我的職位,在公司不同階段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短中長期的任務為何?」

    「你希望我的加入為部門或公司帶來什麼樣的改變?與公司成長的目標是否有關係?」

    「想請問這個職位過去的從事者通常會遇到什麼挑戰?」

    簡單來說,這類問題適合的是“核心業務的職務”,例如科技公司的研發工程師、產品經理,廣告行銷公司的行銷企劃,募資平台的專案經理…等;再來就是新創公司,尤其見到創辦人時,更適合這類的提問。

    好問題也要「問對場合」,才會發揮正面效果!

    三、【瞭解對方】
    也有些人喜歡問內部的資訊,透過瞭解組織或主管本人,來加深印象。但面試除了留下好印象,更重要的是蒐集資訊,好進一步評估是否適合。所以,提問的目的性很重要,在提問前,先想想自己的目的吧!

    問句的目的:
    「可以形容在這部門中,你印象最深刻的同仁嗎?」
    若對方回答的是正面的,可以看出主管欣賞的特質;反之,也可以看出主管介意或不喜歡的特質。

    「您喜歡這家公司嗎?為什麼?」
    看對方的反應就可以觀察出,這位用人主管是真認同,還是假喜歡;你也可以評估自己是否要進入這個團隊。

    「請問這個職缺是怎麼產生的?」
    是既有的職務缺口,還是擴張多出來的業務內容,既可以進一步明確這個工作的定位,同時瞭解主管對該職務的期待。

    「方便知道您的聯絡方式嗎?」
    不是所有的用人主管會在一開始就自我介紹給名片,主動一點當然可以留下好印象,不過後面要加解釋,像是「不論能不能被錄取,我都希望能與給我啟發的前輩保持聯繫」,或「想對於今天提出的計畫與目標,補充一些資料給您」,這樣才算完整。

    「請問這個職務預計何時要到任?」
    若想展現積極,且也能在對方預期的時間到職,請接著表達若被錄取,自己能夠在這時間到職;就算無法在對方預期的時間內,也可以告知若接到錄取,最快可以到職的時間。

    一場好面試建立在真誠的「互相評估」,而非單方面的刻意表現。

    四、【給我指教】
    謙虛是種美德,請對方給建議,也是讓自己未來更好的方法。每次面試都是經驗的累積,所以這類問題,不一定是為當下這份工作,而是讓自己更進步。聽聽看對方給自己什麼樣的建議,從對方身上學習吧!

    問句案例:
    「如有幸被錄取,在到職前我能多做些什麼準備、充實自己?」
    「如果最後沒能進入貴公司,最大的因素是?」
    「您認為我哪方面需要再加強?」

    我個人只推薦「如果有幸被錄取,在到職前我能多做些什麼準備、充實自己?」畢竟,人還是喜歡正面討厭負面。所以,不論前面的表現如何,最後用一個正面積極的提問做結尾,回去後再發一封Thank you letter,補充面試時沒講到的資訊,加深正面印象,那至少也有80分了!當然,前提是你想爭取這份工作。

    「正面積極」才能留下好印象,但前提是你真心想加入。
    — — — — — — — — — — — — — — — — — —

    看完了還不知道該問什麼的話,以下八個Combo推薦給你:
    -還在職,且沒有急著換到下一份工作,你可以問:[福利制度+瞭解對方]
    -已離職,且急著找到下一份工作,務必表現積極:[給我指教]
    -多個面試進行中,應多收集資訊,好做理性判斷:[福利制度+未來發展]
    -重視升遷發展與薪酬福利:[福利制度+未來發展]
    -重視工作環境與氛圍:[瞭解對方]
    -跨領域求職展現積極:[瞭解對方+給我指教]
    -到新創公司面試必備:[未來發展+給我指教]
    -高穩定性傳統產業:[福利制度+給我指教]

    金魚腦無法記這麼多,那就用「如果有幸被錄取,在到職前我能多做些什麼準備、充實自己,好在到職後能立即上手?」+Thank you letter

    — — — — — — — — — — — — — — — — — —
    結論:
    沒有絕對的好問題,
    #唯有釐清求職目的才能問出適合自己的關鍵題。

  • 離職前可以一次將特休請完嗎 在 臨床心理師的腦中小劇場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4-22 12:30:58
    有 176 人按讚

    【腦中小劇場 第58場 老派排隊之必要】
      
    疫情當前,口罩實名制上路後,藥局排隊人潮洶湧,府方為紓緩藥局人力,陸續升級口罩2.0、3.0政策,將部分物資改以網購通路販售。然而政策施行至今,仍有大批民眾前往藥局搶頭香,引發網友熱議,無論撻伐聲浪或護航措舉,兩造立場各有擁躉。
      
    本刊為深入探討此一現象,特闢【老派排隊之必要】專欄,力邀四位排隊民眾進行短訪(短訪期間以本刊人力代其排隊),並安排心理專家(該專家強調其職稱為臨床心理師,記者覺得有點難搞)解析民眾排隊動機,期許能引領讀者以更多元的角度理解此一現象。
      
    為保護當事人,受訪民眾皆已化名,專欄內容亦經當事人同意後由編輯潤飾,真實度依其自由意志決定,所有內容不代表本刊立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受訪者一:秋田 【我只相信能直接拿到手的東西】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秋:我今年四十五歲,業務,主要做電子零件,以傳產為主,今年剛好滿二十年。
    (秋田兄的簡訊提示音沒有斷過,記者感覺那支手機正在膨脹)
    記:應該很忙吧。
    秋:忙翻了,疫情對電子零件業衝擊不大,而且最近耳溫槍和酒精噴霧器的需求量暴增,連抽空吃飯都很困難。
    記:既然如此,你怎麼還有時間排隊呢?你有下載「健保快易通 App」嗎?
    秋:當然,我第一時間就下載了。我常幫我母親網購,所以軟體操作對我來講並不困難,但後來發生了一件事。
    記:什麼事?
    秋:口罩少算了一片。那天在超商我沒當場清點,拿了就走,反正我兩天用一片,結果幾天後要見客戶時,打開紙袋居然是空的,空的!
    記:比看到帳戶是空的還糟吧。
    秋:真的!錢再賺就有,但口罩有錢也買不到啊。我那天急瘋了,對方是個很嚴謹的大戶,沒戴口罩肯定不用談,沒談下來我隔天就不用進辦公室了。還好我是吃早餐發現的,下午三點談,我忽然想起自家附近的藥局十二點開始領號碼牌,於是跳上車直接殺過去,中間還領了一張紅單,但不管了,我有一家老小要養,口罩是我唯一個目標。
    記:粉紅色的也沒關係嗎?
    (秋田兄的表情有點茫然,很明顯不知道這個時事哏)
    記:後來呢?
    秋:我拿到倒數第三號,以臨時起意的人來說,算是很不錯的成績了,拿到口罩後我差點哭了。
    記:如果走出藥局發現又少一片應該才想哭吧。
    (然後記者發現自己被瞪了)
    秋:就是因為這樣我才選擇排隊。如果在超商當場清點,就算少一片,店員也只能攤手,但在藥局會立刻補上。最重要的是,口罩交到我手上時會有很踏實的感覺,銀貨兩訖,不會像網購後還要擔心重蹈覆轍。我剛入行時有個前輩說過,『我只相信能直接拿到手的東西』,我當時沒理他,現在我信了,所以我之後都選擇排隊。雖然有點耗時,但一個禮拜才一次,而且跟我一起排隊的人當中,有不少人是吃了App的虧。我知道研發軟體很辛苦,但比起這個,我更願意相信自己的經驗。
      
    記:針對這種心態,心理師有什麼見解呢?
      
    心: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曾在1943年提出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他認為人類就是一種追求「需求」的動物,於是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
        
    ●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
    ●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
    ● 社交需求(Love and belonging needs)
    ● 自尊需求(Esteem needs)
    ● 自我實現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疫情未歇,口罩的地位絕不亞於食物空氣水,可視為生理需求。購買口罩是為了免於遭受疾病威脅,這是安全需求。然而對秋田來說,除了以上兩種基本需求,他更需要的是「掌握感」,親手確認浮木的存在,將生存權牢牢握在手中。這與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有關,網購的失敗經驗亦會推波助瀾,排隊對他而言,我認為是十分合理的選擇。
      
      
    受訪者二:滿妹 【沒關係,我最多的就是時間】
      
    (由於受訪者為客家人,受訪時客台語交雜,為使本刊讀者便於理解,在此特將訪稿統整為國語發音,非關歧視,若有不便請見諒)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滿:我今年七十六歲,原本住苗栗,年輕上台北跟先生做果菜批發,幾年前先生過世,生意由大女婿接班。另外小孩兩個在美國,一個嫁到南部,我現在一個人住。
    記:你年紀這麼大,還要趕早排隊很辛苦耶。
    滿:不會早啦,我平常四點多就起床了,藥局九點開始賣口罩,六點半吃完早餐去排隊剛好。
    記:有想過用手機買嗎?這樣就不用浪費時間排隊了啊。
    滿:我平常又沒在用手機,只有跟美國小孩視訊才會打開,我不識字,巷口自助餐老闆娘也說用手機買很麻煩,雖然我孫子把步驟畫成圖片,但是我很容易把順序搞混。加上我沒信用卡,用手機買要出門轉帳一次,還要到超商再領一次,買個口罩要出門好幾次,還不如排隊一次解決。
    記:有年輕人說,那是老人家沒有用心學才會覺得麻煩,或是貪小便宜不想浪費七塊錢運費,你怎麼想?
    (滿妹苦笑了一下,是那種會引發記者愧疚感的苦笑)
    滿:七塊錢我還付得起,但什麼網路購物這件事可能我真的不用心,我以前就沒有這種習慣,以後也不打算學,我辛苦了大半輩子,對自己的人生還算用心,別人不知道也沒關係,隨他們去講。要學一個我常常會忘記的東西,還不如好好去排隊。
    記:那小孩會幫你買口罩嗎?
    滿:不用,他們都有自己的生活,排隊買個口罩我還做得到。到了這個年紀,最多的就是時間,最常做的就是睡覺,與其浪費時間睡覺,我還寧願買口罩,至少比較有意義。
    記:可是一直排隊不會很浪費時間嗎?可以拿這些時間做一些有興趣或是更有意義的事啊。
    滿:什麼叫有興趣的事,我不知道,也沒有人教過我,把孩子養大可能就是我們唯一的興趣。我也不想一直睡覺,但人老了身體就是會累,先生過世之後,沒人帶我去爬山,我變得很懶得運動,所以排隊買口罩反而讓我有機會出來走走。隔壁的阿春也是一個人住,前兩個月跌倒撞斷腿,就請我幫她拿口罩。能夠出來動一動,又可以幫人,我覺得很有意義,我知道在排隊時有些年輕人會一直看我們,好像我們很奇怪,但沒關係,我不會被這種事影響。
      
    記:針對硬派阿嬤這種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跟需求理論有關嗎?
      
    心:或許有,但更多的是「時間成本」考量,翻成白話,就是「這時間花下去值不值得?」。人一天能拿到的時間都一樣,這很公平,如何分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也許在我們眼中不值得投資的時間,會因為個別價值考量與身份,在其他人身上產生不同的心理滿足度。心理滿足這種事不需要客觀量尺,意思就是自己爽,最重要。
      
      
    受訪者三:龍哥 【這場疫情,居然讓我多了一群哥兒們】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龍:等一下,對於你們找人替我排隊這件事,我還是想抱怨一下。
    記:怎麼說?
    龍:你們剝奪了我這七天裡唯一的樂趣!
    記:排隊是樂趣?
    龍:不只是樂趣,還是氧氣!
    (眼眶含淚)
    龍:我今年六十,監理站公務員退休,退休三年。對了帥哥我問你,你知道為什麼公務員退休後,都想再回去上班嗎?
    (記者搖搖頭)
    龍:七個字,「和老婆關在一起」。
    (記者突然陷入沉思,想起過去兩周自己和老婆WFH(在家工作)的情況)
    龍:看你的表情就知道,生不如死對吧。
    (記者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點了頭,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把這段文字打出來還放上網,但一切都來不及了)
    龍:退休這幾年,老婆的眼神讓我很痛苦,然後我就會露出跟你剛剛一樣的表情(記者鄭重聲明自己很愛老婆)。在她眼中,退休三個月後就跟失業沒兩樣。不管是上網追劇、玩個電動,甚至在群組跟老朋友哈拉打屁,都要受到她的眼神狙殺!沒騙你,我的額頭一直都有那種狙擊紅點,而且連洗澡都有這種感覺,那眼神就是一副我很沒用的樣子。但我好歹也當了三十幾年公務員,養家活口任務圓滿,老子也想休息啊!
    記:最後這七個字應該不敢跟老婆講吧。
    龍:我都用眼神講,但看起來她沒收到。所以這幾年來我一直在等一個機會,一個能光明正大溜出去的機會,直到我被老婆喝令出去買口罩時,我知道機會來了。
    (不知為何,記者也覺得有點感動)
    龍:排隊時雖然戴上口罩,卻讓人吸到新鮮的氧氣,我只能說這是奇蹟。我瞻前顧後,發現現場只要跟我年紀差不多的男人,大家都露出一樣的眼神,那是一種重生的眼神。每個人都沉浸在那段等待中,沒人想那麼快領到口罩,甚至還有個傢伙手上拿著口罩然後打給老婆說缺貨只能等明天再來排,人只要為了生存,真的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記:那段時間你都在幹嘛?
    龍:上網追劇、玩電動,跟老朋友哈拉打屁。我知道你很難理解,但等你到了六十歲,能在耳根子清淨的情況下幹這些事,就是一種奢求。一個月後,我和現場排隊的幾個哥兒們一起成立了群組。
    記:群組叫什麼名字?
    龍:「熟男罩得住」,怎麼樣,很罩吧。
    (超不罩的。)
    龍:我們幾個一邊排隊一邊互傳訊息(記者覺得無言),一聊之下才發現幾乎都是退休公務員,男人只要當過兵或幹過公務員,話題就跟開水龍頭一樣沒完沒了,應該沒有人像我們這樣排隊排到笑的(應該是廢到笑吧)。疫情總有一天會結束,但這個群組才正要開始。
    記:好的,請教最後一個問題,口罩2.0上路後,老婆沒請你直接網購嗎?
    龍:當然有,但那天我的求生欲望非常強烈,故意一邊操作一邊出錯,沒開玩笑,她的眼睛冒出紅色激光,而我冒著被爆頭的危險,最後老婆放棄,然後我吸到氧氣。
      
    記:針對這種蓄意欺瞞老婆的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這應該跟需求理論有關了吧?怎麼感覺心理師也露出跟我們一樣的表情了呢?
      
    心:並沒有,我愛我老婆。但針對這個案例,它確實比較接近需求理論的第三層,社交需求。這是比較高層次的需求,強調的是某種人際的「歸屬感」,譬如友誼或愛情。也就是說,排隊這件事在他們心中會有一種「哥排的不是口罩,而是男人的約定」之類的老派默契。
      
    此類需求不僅限於男性,師奶聚落也是另一種典型,平常沒機會建立的人脈,反而經由災情串連起來,算是一種生死之交的緣份,我相信他們應該都知道網購的流程,軟體操作也不是問題,只是他們更看重人的連結。
      
      
    受訪者四:慧瑛 【我很想為家人做點什麼,但又希望他們能看得見】
        
    記:能否簡單敘述一下你的背景?
    慧:我今年五十二歲,家庭主婦,結婚前曾經在醫院擔任出納組長,二女兒出生後我就專心顧家,現在兩個女兒都在唸大學。
    記:所以你選擇排隊,是因為這也是家事的一部分嗎?
    慧:不完全是這個理由。如果把排隊當成家事,那我網購就好了,更省時間。
    記:那是什麼理由呢?
    慧:這樣想可能有點扭曲,但我不想騙人,老實說,我排隊是想讓他們看見,為了這個家我有多辛苦。
    記:家庭主婦很辛苦啊。
    慧:嗯,大家都這樣講,但其實沒人了解我們放棄了什麼。財金系畢業後,我一度想當金融理財顧問,不過工時太長,為了照顧孩子,只能選擇朝九晚五的工作。結果當全職主婦後,工時反而比以前更長,責任更重,生活完全陷進去這間房子,被迫跟社會脫節,和舊同事聚餐都只能點頭,退休遙遙無期。等到有一天,孩子長大了,一個個搬出去了,同事也懶得找你了,然後大家跟你說你現在走運了,你終於可以想做自己的事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悲哀,因為你根本想不到自己想做什麼,如果不照顧這個家的話。
    記:你先生呢?
    慧:他退休了,在家當老爺,每天上網打電動在群組聊天。
    (確定不是龍哥嗎?)
    慧:他退休得到滿滿的掌聲,而我退休得到一個空蕩蕩的家,一點都不公平,所以我想讓家人知道,我還有能力照顧這個家。
    記:你的意思是,你是刻意去排隊的?
    慧:對。我家附近的藥局很小,就在馬路邊,兩側沒有走廊,要排隊只能被太陽曬,一曬就是兩個多小時,中暑是家常便飯。一拿到口罩我就送去孩子的宿舍,孩子不在我就放進信箱。他們說可以自己上網預購,但我希望他們專心唸書,不要為這種事分心,而且這樣做,會讓我覺得自己還能為家人做點什麼。
    記:孩子拿到口罩後有對你說什麼嗎?
    慧:沒有。我知道孩子們其實都不太在意,中暑也只是像一種抗議,但我還是想這麼做。或許有人可以做到完全不求回報,但我必須誠實地說,我很希望他們能看到我的付出,哪怕幾句感謝都好,至少讓我感覺自己還被需要。
      
    記:針對這種渴望被看見的心態,心理師怎麼看呢?
      
    心:對這位主婦來說,排隊已經是第四層需求,自尊需求。也就是希望藉由排隊買口罩,來得到家人的認同或尊重,證明自己還有產能,這或許也與主婦正在經歷空巢期(Empty Nest Syndrome,或稱空巢症候群)有關。孩子陸續離家後,角色功能停止,為了因應空虛,於是藉由排隊來增加成就感與自我效能。
      
    家庭主婦是一份孤獨的職業,被稱為廉價勞工也不為過,CP值超低,沒有職前訓練,上工沒有支薪(丈夫通常把公務費用視為薪資),退休沒有感謝狀,產能被長期忽略,有時連掌聲都是苛求。家庭主婦想要被看見,不應是如此忐忑的喊話,更應該是一種坦蕩的宣告。總之,辛苦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刊再次感謝以上四位受訪者,提供了寶貴的視角與訊息,無論是基於「需求理論」或「時間成本」考量,相信排隊現象都有其成因。礙於樣本數量與採樣時間,本次專欄或無法替此一現象進行宏觀剖析,但求從個別狀態耙梳緣由,理解人心。
      
    最後,心理師表示,選擇排隊或網購,反映的是「購物習性」與「個別需求」差異,但既然有不同的選項,就代表這件事「正在分流」,目的都在緩解購物管道的壓力,而不是誰必須被取代。電商平台是很棒的進展,不過老派柑仔店也有它的市場與溫度,你不一定要進去逛,但起碼可以試著理解它活下來的理由。

        
    理解未必能改變現狀,但或許能改變你看世界的形狀。
       
    #需求理論

  • 離職前可以一次將特休請完嗎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11-09 16:32:10
    有 5 人按讚


    《追憶老闆兼事業夥伴黃河明博士》

    成為河明的同事,是不願意加上不順利的過程。2006年在政大MBA準備論文口試期間,軍中學弟也是好友劉權瑩打給我:「有一家悅智全球顧問公司在找人,你有興趣嗎?」,我問:「你說哪一家顧問公司?怎麼沒聽過」,權瑩說:「公司沒聽過沒關係,老闆你一定聽過,是黃河明!」當時我完全不考慮進管理顧問業,但想說:「能夠跟黃河明董事長聊天,也是可以說嘴的,但我不會去」。心理之所以想說不會去,是曾跟麥肯錫顧問聊過,顧問公司的日子就跟之前在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一樣,沒日沒夜,而當時的我已經準備要組成家庭。而後,任職前的MBA口試,被口試委員賴士葆從立法院打電話來說:「游同學,你這樣的論文格式我沒辦法給你過喔!」。因為這句話,我幾乎是不眠不休多花了一個多月寫出第二本MBA論文,也因此延後了一個多月才前往悅智全球顧問任職。因為無法按照當初達成協議的時間到職,對黃董事長特別抱歉。要跟河明這樣的名人共事,算是曲折。

    雖然面試時心理打定主意不會進來,但從第一天進來成為你的部屬,到後來成為你事業夥伴的這13年來,我沒有後悔。

    這幾年,甚至到這幾天媒體密集對你離開資策會後的報導,偶會說「怎麼黃河明好像銷聲匿跡了?很少聽到黃河明的消息?」我想,那是因為我們身為「企業醫生」,我們投入最多心力與時間瞭解企業經營問題,提出管理上的解決方案。而這個過程,就像醫院的醫生掌握病歷一樣,我們是不方便說出去的。跟我們密集合作的客戶很清楚知道,我們非常用心看待他們的管理問題,我們常常做得比向客戶承諾的還要多, 我想這也是服務過的客戶會喜歡再找我們的原因 。你跟我說過,悅智全球顧問除了專業以外,也要給客戶溫暖。我們共事這13年是,我們未來也會是。對大型企業是,對新創公司也會是。這是你創辦悅智的精神,我記住了。

    超過13年貼身一起工作,我心裡其實一直很清楚知道一件事情:你非常用心想讓我成為一位專業顧問公司的經理人。如今我很後悔有一句話從沒跟你說過:「謝謝你對我的付出與栽培。」也許是因為我當你是我的第二個爸爸,對爸爸,還是不習慣當面講這麼肉麻的話; 也許是因為我想有朝一日,成為一位專業顧問公司經理人讓你滿足。

    還記得剛進悅智,為了讓我具備高階主管的視野並具備跟客戶高階主管對話的能力,有天你叫我進辦公室,說要幫我訂一年份的經濟日報。這一年閱讀經濟日報的習慣,也養成了我日後關心重要總體環境、經濟及產業新聞的習慣。我要謝謝你讓我在年輕時就累積跟大老闆談經營的知識!

    為了增長我的見識,每當有與高官的會面,你也會問我可不可以前往,而不是要求。行政院長、經濟部長、工業局長等,如果這些拜訪過的公務職等可以當作點數換咖啡,我倆應該可以喝很久。我要謝謝你以尊重的口吻「邀請」我參加這些大大小小的會議,累積我對官場文化的瞭解。回顧這超過13年,我還真不記得你曾命令過我!

    為了「教我釣魚而不直接給我魚吃」,你在我進公司後幾乎就開始充分授權讓我做大大小小的事情,有時甚至授權到我自己都有點不放心,需要向你double confirm:「河明,你真的覺得這樣可以嗎?」。有一次你甚至回我:「你可不可以不要什麼事情都來問我!?」。這句話是我們共事這13年來你對我說過最嚴厲的話。當時我很受挫,多年後的我知道了,老鷹為了訓練小鷹飛翔,會故意將小鷹推向懸崖。雖然我到現在還是不清楚你是哪裡來的勇氣。但,我要謝謝你對我一直以來的信任。

    為了讓我成為一位稱職主管,2011年起每週一早上,你跟我的1-on-1討論也養成了我寫管理日誌的習慣,不論是公司團隊日常管理,或是顧問專案執行的觀察與看法,我都會記下。記得有一次我怒氣沖沖進辦公室,談到:「為什麼我們培養的顧問後來會成我們的競爭者,而且還不止一次?」。你只是氣定神閒地說:「如果你一開始就將他們視為是競爭者,那就永遠是競爭者。換個角度,他們可能會是合作夥伴」。我要謝謝你的心胸寬大讓我學著以不同視角看待周遭的人、事、物。

    在2011年11月14日週一當天在辦公室的1-on-1,你跟我聊到一部正在戲院上映的電影「魔球」(Moneyball),我一聽很有興趣後,週三就買票進戲院了。還記得嗎?我們居然在同一家戲院不期而遇,且我的座位就買在你跟太太的旁邊!自從我們共同看過「魔球」這部電影後,我們常聊到「管理者應該要試著瞭解每一位員工的長處,並給他發揮的機會」。這部電影給我倆的另一個啟發,是「管理者在清楚瞭解目的後,有時需拋開傳統的思維,採取更有創意的策略達到目標」。

    這幾年來,我逐漸將這些你在1-on-1時跟我談到的心法與招式,轉換成解決企業經營的方法學,並將這些管理方法,傳授給需要我們幫忙的客戶。我要謝謝你讓我覺得好像張無忌,得到你一甲子的功力。

    河明,我也想跟你坦承,這13年來我在工作上碰到許多挑戰,曾經幾度失去工作熱情,也有其他公司邀請我前往任職的機會。但我在應用材料的一位好友Richard跟我說:「你有一個好老闆,這是許多人沒有的條件,這個老闆信任你,授權你,提供你一個好舞台,你要做的就不只是勇往直前,應該是鞠躬盡瘁!」。因為我曾經遇過讓我很upset的老闆,因此Richard說的我全部聽進去了!

    超過13年共事下來,我對你的稱呼由「董事長」到「河明」,關係由「部屬」轉變為「事業夥伴」,我始終沒有忘記當年進悅智的初衷,未來也不會忘記。當初我是打著不會進顧問公司的心情前往面試。但你一談完悅智的願景:「台灣有太多公司在事業發展、品牌管理上需要幫忙,才能行銷國際!」,這句話卻深深打動了我。因為,這就是我當年報考政大MBA前,貼一張post-it在我宿舍門口,提醒我自己的話!

    這幾年悅智的經營,我們大夥兒都想讓你減少操煩日常營運,以換取你更多悠閒的時間。我卻發現你利用這空出時間幫助許許多多的組織與個人,我應該要吃醋的!但這幾天,受過你幫助的人來到靈前跟我聊到你如何幫助他們時,我才深刻瞭解到,這其實才是你,幫助別人,你才會快樂!得知你辭世後,好多人急切向我詢問,什麼時間可以過來跟你道別?深怕錯失最後一次說再見的機會。開放靈前弔唁這幾天,每天也都有好多人來看你,想來跟你說最後一句話,你有聽到嗎?原本已經收起眼淚,但昨天跟你的貼身司機明條聊到你是這麼好的老闆時,我們倆又是止不住淚水。我們都很不捨!

    抱歉,今天這次的1-on-1,我說得比較多,沒讓你說上話。如果還有下一次,請再次招募我成為你共同打拼的事業夥伴。這一次,我將打從心裡就答應,不會再有「不願意」的心情!

    河明,請讓我最後一次尊稱您為董事長,悅智全球顧問將會延續您創辦時的精神,幫助更多的台灣企業!

    2019/11/9 永遠的夥伴 Quentin 游森楨

    #悅智全球顧問
    #追思黃河明
    #黃河明紀念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