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閾值怎麼念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閾值怎麼念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閾值怎麼念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閾值怎麼念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凱子凱の日本旅行大補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去年這個時候,大家的心裡都想說,2021年秋天看有沒有機會飛出去吧?但到了2021年的夏天快結束的時候,又覺得2022年好像又沒機會了,看看2023年有沒有可能吧? 我的心裡也是相當難受想哭的,不是因為貪玩,而是很多工作跟收入都受到了影響呢!看著毫無止盡的疫情,內心又不禁擔憂了起來,要讓全世界活下...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

閾值怎麼念 在 · ᴇᴠᴇʟʏɴ ᴡᴀɴɢ 小渝 ·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2:06:22

[整理😌] 又是一個禮拜沒發文的節奏,其實是前陣子因為分流上班💼造成的作息時間混亂和睡眠不足,上週終於爆發出來,還搞到牙齦發炎🤕⋯⋯而且肌力訓練的強度沒拿捏好,造成腹肌和肩頸痠痛加劇,更讓我難以維持原先的有氧運動量😣。 總之至少還是勉強維持住了天天運動的習慣,就算週日早起原本想要晨騎但還是失敗了,至...

閾值怎麼念 在 Jay Wang 自由教練 ??‍♂️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3 14:16:30

過年連續假期即將結束,⁣ 也許有些人會擔心七天不動,⁣ 會不會就掉肌肉或掉力量了😨⁣ ⁣ 但有研究顯示休息3週不訓練,⁣ 實際上不會有太大影響😆⁣ 那怎麼重新開始呢?⁣ ⁣ 🔷熱身確實⁣ ⁣ 重新快速檢測一下身體狀況,⁣ 可以從低閾值的躺姿呼吸啟動開始,⁣ 再慢慢來到跪姿、站姿、爬行等等的方式,⁣ ...

閾值怎麼念 在 林維萱 物理治療師 TinaLin Physio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17 08:34:41

【Controlholic控制狂的碎碎念:D】 記得Mark曾說過一句話:「教給病人一百種運動,然後十指交扣祈禱,希望他們可以從中好起來。這不叫做運動治療,這叫碰運氣。」 那該怎麼辦呢? 的確自古以來,介入方式的療效,是「try & error」試出來的,像大家都很熟的神農。不過現代醫學,為了...

  • 閾值怎麼念 在 凱子凱の日本旅行大補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5 22:25:19
    有 347 人按讚

    去年這個時候,大家的心裡都想說,2021年秋天看有沒有機會飛出去吧?但到了2021年的夏天快結束的時候,又覺得2022年好像又沒機會了,看看2023年有沒有可能吧?

    我的心裡也是相當難受想哭的,不是因為貪玩,而是很多工作跟收入都受到了影響呢!看著毫無止盡的疫情,內心又不禁擔憂了起來,要讓全世界活下來的人,都順利接種到一定比例的疫苗,是得花上幾年的時間呢?又或者未來是否有機會出現治療新冠的藥能奇蹟般地出現呢?

    2021年開始接種疫苗之後,似乎出現了一道曙光,重新燃起了我們對疫情結束抱著希望,無奈Delta變異株的高傳染力很快地進入多個國家造成大流行。Delta株的R值高達7~8,若依群體免疫閾值計算Herd Immunity Threshold, HIT=1 -(1/R0),對抗Delta這麼高傳染力的變種病毒,疫苗涵蓋率甚至是需達85%以上才有機會群體免疫了。依照目前全世界都在缺疫苗,而且每個人又不只需要打1~2劑疫苗而已,到底疫情會拖到何年何月了呢?

    而且還要考慮未來是否又會有相同高傳染力且又有著高抗藥性的新型變種病毒出現,當然我們也期待未來能有次世代更厲害的疫苗出現,我們心中也只能這樣盼望接下來有更多的好消息出現了。
    --
    【日本疫情狀況】

    1. 日本首都圈的新增感染者是Delta株比例從上週的75%到本週的89%,關西的Delta株感染比例也快速從32%上升到63%。東京都的檢查陽性率在一個月之內,從5.6%快速上升到20.7%之高。完全可以感受到Delta的恐怖啊,等於是每5個接受PCR檢查就會有1人是陽性的概念啊!從新聞也可以看到大白天的東京,大排長龍的人潮就是在等待著接受PCR檢查,感染急速爆發之下的東京,在檢驗能量跟醫療量能上面都將迎接最嚴峻的考驗。

    雖然我並不是醫者,但觀察了一年半日本與國際間的疫情狀況,算是對日本疫情有一定的了解程度,基本上現在日本的狀況就跟我前兩篇提到的內容幾乎雷同。日本學者的模擬數據確實是低估了Delta的高傳染力,我一直懷疑先前的某個倍率或因子之類的應該是搞錯了吧?原本是說東京在8/10才會達到單日4500人的數字,果不其然,今天8/5就直接破5000人給您看了,今天總確診數直接突破15000人。就如我前幾天所說的,這兩個禮拜日本的疫情真的要有心理準備了!今天日本學者的推算當然又改了,因為疫情是比想像中的還嚴重,兩週後甚至東京平均單日會超過萬人感染。

    2. 日本政府這幾天又出來增加幾個地區的緊急事態宣言跟まん延防止等重点措施了,大家應該都看到沒感覺了吧?是的,就算您現在發布全日本都宣布進入緊急事態宣言,也不覺得意外,諷刺的是可能還有一大部分的國民並不把它當一回事,人潮繼續湧現。除非日本能回到去年第一次緊急事態宣言那樣,絕大多數店家配合關店、人民也都願意暫時待在家中,那才有機會改善目前的疫情狀況。但又要把大家都給關住,店家已經倒了一堆,很難啊!

    在上一篇的貼文我也提到"封城"的問題,結果這兩天日本Yahoo新聞就有舉辦投票議題,很多日本網友也認為是要走到lockdown的地步才能將Delta造成這可怕的疫情暫時緩和下來。但菅首相看起來還沒有打算走到這一步,八月中的盆休目前仍是呼籲大家要更加嚴格實施不要不急的外出、盡量在宅上班這樣而已。

    安倍下台之後的這位舉牌大叔,看起來就是出來背黑鍋用的,不管民調下滑到多跨張,做事情仍讓人無法感到任何的魄力,感覺講話還會發抖。至少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元首都還蠻堅持自己的想法,也有一定的執行力,至少很多國家在疫情進入失控局面的時候還會考慮封城這一步。日本始終如一選擇"自肅"這一招,不是我們不願意尊重日本人的文化,而是我們確實看到人性醜陋的那一面,疫情失控呼籲你自肅,但一堆人還去海邊群聚玩水,政府人員只能在海邊發傳單宣導,又是何等的諷刺呢?

    日本的法律沒能像台灣這樣說改就改、說罰就罰,您可以自己查新聞報導,入境國人違反隔離規定亂跑,政府只能警告您說要公布姓名跟個人資料喔!對於在家療養的感染者,仍舊沒有法律可以約束這些人的行動自由。沒有人敢說這些確診者100%都那麼有良心不會亂跑出去,就算私自外出也沒有像台灣這樣直接重罰100萬,在這獨特的文化之下,日本疫情會失控,真的也不意外。

    3.日本自疫情以來的總確診數應該會在明天突破100萬人,說實在的,依照日本這些日子以來的防疫方式,也不得不佩服確實他們已經是個很優秀的民族了。像是英國總人口數是日本一半還多一些而已,總感染數卻是快達到600萬人,也就是日本的6倍...如果加上口比例計算,那應該是12倍感染數。

    我想這還是歸功於日本人確實是比較愛乾淨,在整體衛生習慣比較好,東方人戴口罩的習慣也比西方人好,而且有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還是願意乖乖配合自肅的。日本的衛生習慣確實也是比台灣優秀許多,過去我們在旅遊時都可以看到那乾淨的街道,雖然說在新宿池袋的繁華街仍是有幾段是蠻骯髒的,上野也有很多遊民。

    在台灣其實還蠻常看到很多小吃業者很常摸完錢又去煮食物,就以在7-11買咖啡來說,也很少看到店員是先用酒精消毒完手部之後再去處理。即使戴著手套,那也都是一直在摸錢摸收銀機啊!在日本則是能看到比較高的比例,店員在處理客人食物之前會先做手部的消毒動作。台灣人民整體的衛生觀念還是要再加強的,尤其是在這種病毒已經威脅到我們生活的時刻。

    4. 影響疫情的關鍵仍是在人流的管控,可以看到東京有常高比例的感染者是落在20-40幾歲之間,而這個年齡層也是疫苗覆蓋率較低的。甚至是19歲以下的感染者仍佔了一定的高比例,我想很多也都是家庭或者校園群聚感染造成的吧!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就進入感染病毒這樣的風險當中,實在不是很好的示範啊!

    英國之前的感染數太多,依"總感染數600萬/總人口數6817萬"來計算,從自然感染中恢復得到抗體的人口數就貢獻了9%,再加上英國疫苗覆蓋率在完成接種第一劑有70%,這兩個數據疊加上去就有超過80%以上了,難怪他們可以解封脫掉口罩幫全世界做實驗!但英國也歷經好一段時間的封城,後續也有瘋狂作篩檢的動作,而且還導入APP定位追蹤(雖然說有人會偷偷關掉),至少是還有些強制隔離的政策。

    這些在日本的防疫政策上面都沒有見到。所以您說日本的疫情會走向怎樣的程度呢?"100萬/1.23億"的總人口數....這樣是連1%都不到的。因此日本若要邁向群體免疫之路,絕對是要讓疫苗接種率瘋狂往上拉起來!當然是不希望日本會跟英國等同有這麼多的感染數,畢竟這是要付上2%左右死亡率的代價。大家應該也會認為日本社會目前是有蠻多的黑數存在著吧,畢竟這陽性率也是高到蠻誇張的,所以之後日本如果單日破兩萬三萬的,都是很有可能的。

    5. 日本也有國產疫苗的消息,但可能不會那麼快就可以幫上目前疫情的難關。知名的「第一三共」藥廠也是在開發mRNA技術為主的新冠肺炎疫苗,「鹽野義製藥」則是使用「基因重組蛋白疫苗」技術。所以日本還是得先熬過這一波疫情,尤其是現在也面臨缺疫苗可打的狀態。

    日本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達45%了,在不選擇封城這條路之下,看來也就是繼續拚疫苗覆蓋率的拉高了。高感染數沒有關係,至少是讓重症患者比例下降、死亡數不要上升。日本目前開放接種的Pfizer、Moderna、AstraZeneca三款疫苗,在預防重症都有一定成效。就算打完疫苗之後當然都還有可能確診,但至少會讓您大幅減少引發重症的機率,相信大家看到目前美國疫情狀況就是很高比例的重症病患都是落在未接種疫苗的這群人上面。美國、歐洲、日本也都有反疫苗的團體人士,但如果什麼都不做,就只能用自身免疫力跟他拚,對於本身就有痼疾或者高齡者相當不利,人類只能選擇接種疫苗這件事實,否則就真的只能物競天擇了。

    6.至於這幾天在瘋狂吵的「中等症」還要經過醫生判斷才能入院療養的爭議,不僅是人民,日本政府官員內部也都吵翻了。畢竟呼吸困難、肺炎、需要供給氧氣的中等症病患,若沒有接受緊急治療,很有可能就直接掛在家中或掛在救護車上面了。8月這幾也已有8人因為這樣在自宅療養期間而失去性命了,日本人當然也會擔心這個自宅療養將會造成死亡急增問題。

    政府的這個政策也等於是默默宣布即將進入醫療崩潰狀態了嗎?因為爭議太大了,再怎麼看都非常沒有人性啦,畢竟日本仍算是先進的國家耶!又不是什麼醫療落後的國家。因此,政府在晚間也更改療養政策,針對中等症狀患者改為"原則入院"。

    7.東奧倒數幾天了,仍是不斷有選手與工作人員等關係者傳出感染,其實也蠻多選手是因為檢查陽性而只能放棄比賽,籌備五年賽事的心血只能這樣白費。

    先前大家也都擔心各國變種病毒都聚集來到日本,會不會產生新的東奧專屬變種病毒,希望是不要啦~~光是現在這隻Delta就已經夠難搞了!雖然說日本在防疫上有蠻多的缺失,但至少是在奧運賽事的準備上仍是相當用心的,希望這幾天的東奧賽事都能圓滿結束,有個振奮人心的閉幕典禮,在煩悶的疫情時刻,帶給全世界人類一個希望,

    2020東京奧運竟然就這樣延遲了一年舉辦,至少是各個賽事都有精彩地完成,但應該誰也沒料想到,東奧舉行的此時此刻,也是日本新冠疫情有史以來的最高峰,最慘烈的確診數字。

    往好的方面想,還好這次東京奧運沒有開放球迷入場觀賽,不然這個感染數恐怕不只這樣而已!

    8. 說那麼多也無能為力,反正就是要等到全世界人類大多數人都有了抗體,不管是從自然感染中恢復獲得,還是打了兩劑三劑的疫苗,才能逐漸邁向恢復正常的那一天。

    至少台灣又再度把確診數控制在"個位數"了,未來在社區內仍要持續遵守乖乖戴口罩的規定,更要嚴防邊境的任何漏洞,這種一燒真的可能兩三天就會燒起來了,隨時都有可能回到升級的日子。您看到日本受到Delta變異株影響,病毒株的快速置換,以及性率在一個月內飆升3.7倍,就知其嚴重性了。
    --
    圖片來源:ANNnewsCH
    --
    ✅ 多和夢日本商品海外直送訂購教學
    https://bit.ly/3nbQv0R
    ✅ Agoda 10%訂房優惠券免費領
    https://bit.ly/3a0jr7i
    ✅ 防疫新生活必備紫外光空除菌商品
    http://bit.ly/3oL7O8V
    ✅高鐵國旅聯票85折再9折
    https://bit.ly/32TSmyc

  • 閾值怎麼念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2 10:30:34
    有 476 人按讚

    肌少症(Sarcopenia)

    不是一個現在才有的現象
    卻是一個最近火熱的主題

    無論是研究圈、醫療圈或訓練圈

    連我媽媽的高齡社交圈
    都會因為單位安排的演講
    而打電話來問我「自己是不是有肌少症」

    電話那頭媽媽焦慮的問著前述問題
    而我第一直覺是
    「你聽了什麼演講?或是誰講?」

    接著我又默默地說出
    「媽媽!你肌肉下降不是這一兩天發生的事」
    「要開始動起來啦!」

    年齡增加、活動下降
    飲食缺乏、賀爾蒙改變...
    都會改變人們的身體組成
    不只肌肉下降、脂肪還會增加

    關鍵是~這麼多年我希望母親運動
    她卻鮮少有動力去參與~
    她都知道運動很重要~
    但也都認為自己日常身體活動已經夠多了

    我檢視過母親的日常活動量
    走路、社交、跳舞
    母親大人安排得很滿!
    還能自行搭車、可不接受讓座
    能當志工掃街、垃圾分類、照顧老人
    儘管沒有額外的運動,但生活功能無虞
    (暫時可以放她老大一馬😂)

    直到前陣子~
    母親提到想「開始」做些額外的運動
    這動機或許是同儕、或許是新聞
    無論如何~這是她「主動」提出

    家裡附近就有運動中心
    也剛好有開設銀髮族肌力課程
    就讓媽媽去報名上課~

    因為要改變身體現況的第一要件
    就是動機與便利性!
    不是我說、他說~
    而是當事人自己願意

    媽媽沒有「動念」之前~
    再多的鼓勵都沒用~

    訓練沒有「便利性」
    還要搭車、移動甚至配合教練時間
    也會讓運動的阻力倍增~

    對於八十多歲的母親而言~
    能開始動起來!能開始對抗一些阻力~
    都是好的開始~
    我不會在意教練是誰、強度多少
    只要能讓媽媽先動起來,都是好事

    至於要拿多重、要對抗到幾倍體重的負荷
    暫時還不在我的考量之內~

    因為我知道~
    母親現在如同驚弓之鳥
    一點點身體過度的疲勞
    一些些關節的壓力
    多拉高些動作難度或複雜度
    都可能會嚇跑她
    讓他上完一期課後
    就用各種理由斷念停止~

    第一次課程上完~
    當天媽媽覺得腿部變得有力
    開心地想分享著她做哪些動作
    教練教了哪些事情~

    當下~我就不斷提醒
    隔天身體會痠痛、會不舒服、會無力
    那都是「正常現象」

    #身心也需要時間重拾
    #對抗疲勞的耐受度

    唯有提升了身體面對外力的「閾值」
    才有機會讓身體找回「對應力」
    有了對應力後,才有可能提升「能力」

    #身心對刺激耐受度增加
    是我對新手運動者的首要任務

    身體能忍受較多的不舒服反應
    才能換得對生活中舒適的對應力

    有辦法隨著環境調節能力
    自然能接收更大的訓練刺激
    產生較高的訓練反應
    此時也要勇敢的引導長者承受較大負荷
    讓刺激來創造更有效的生理反應

    長時間下來才有機會看到身體能力改變
    扭轉肌少症或是代謝低落的現象

    許多轉變!需要時間、需要引導
    我常聽到許多學生反問我
    「老師!但我也聽過一種說法」
    「就是老人最沒有的就是--時間」

    對~這說法我完全贊成!
    但卻無法拿來現實生活中廣推~
    為何我這麼說!?

    就因為長輩的時間越來越少
    他們自然更不會把時間
    放在讓自己不舒服的事物上

    除非!他們自己有意識到~
    這些不舒服對自己是必要的!

    對長輩的照顧而言~
    「感受」、「保證」與「安全感」很重要

    為何長輩喜歡「逛醫院」
    因為他們知道~有問題!找醫生就對了!
    就算醫生看了狀況也沒立即好
    但至少拿了包藥、貼了藥膏
    拉拉腰、電電腿、冷熱敷
    心裡彷彿獲得些照護!情緒獲得安撫!
    走進醫院診間身心就獲得救贖✝️

    要讓長者走進訓練地
    面對不熟悉且有難度的動作
    被批評的調整、指責下的叮嚀、恐懼下的操作
    最後再帶著不舒服與酸痛的身體離開

    換作你是長者,你會怎麼選?

    「肌少症」不該是個研究熱潮
    不該是個網路話題、也不是演講的題材

    而是活生生的發生在你我生活之間!
    要如何改變,要從根本引導做起
    而不是急就章的要求成果~

    對長輩而言~
    只要走路無礙、坐站迅速、爬梯順暢
    就是訓練成效的第一步!

    不要在恐嚇長者了!
    多花點心思想想看~如何鼓勵長輩開始運動
    如何讓他們願意走出家裡
    把運動排入日常作息中~
    或許才是更重要的思考點吧!

    #BelieveTraining

  • 閾值怎麼念 在 Jay W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2-16 10:00:01
    有 25 人按讚

    過年連續假期即將結束,⁣
    也許有些人會擔心七天不動,⁣
    會不會就掉肌肉或掉力量了😨⁣

    但有研究顯示休息3週不訓練,⁣
    實際上不會有太大影響😆⁣
    那怎麼重新開始呢?⁣

    🔷熱身確實⁣

    重新快速檢測一下身體狀況,⁣
    可以從低閾值的躺姿呼吸啟動開始,⁣
    再慢慢來到跪姿、站姿、爬行等等的方式,⁣
    漸進式的熱起來。⁣

    🔷訓練量下修⁣

    以全身性多關節的動作開始,⁣
    不要侷限於訓練什麼部位,⁣
    全身都活動活動,⁣
    且以中高次數和低組數的方式訓練💪⁣

    🔷多喝水且睡眠充足⁣

    連假難免睡比較少且高油高鈉飲食,⁣
    讓自己慢慢回歸正常飲食且多喝水,⁣
    而睡眠也與訓練量正相關性,⁣
    就設個睡前鬧鐘吧⏰⁣

    #我過年都好早睡⁣
    #是不是年紀到了😞⁣

    🔷簡單動開心動⁣

    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
    先從自己喜歡的開始吧!⁣
    至少開始動起來👍⁣


    想好怎麼重新開始了嗎?⁣
    留言分享你的方式吧~⁣

    -⁣

    我的Youtube頻道🏋️‍♀️ (每週三晚上9點更新):
    https://www.youtube.com/c/JayWangbecomebetterjay

    新竹竹北教練課諮詢表單📤:
    https://forms.gle/uPnk5Udp7iTvqvrs7

    臺北教練課諮詢表單📤:
    https://forms.gle/eepenES47JFDHuTp8

    我的IG😎 (分享我生活的一面):
    IG: https://www.instagram.com/pjaywang/

    推薦的補充品💪:
    https://www.gogonuts.best/ (折扣碼:JAY)

    推薦的訓練鞋 (88折優惠) (商品來源為摩曼頓):
    https://linkby.tw/training-shoes

    推薦的筋膜放鬆工具與彈力帶 (88折優惠) (商品來源為摩曼頓):
    https://linkby.tw/supplement

    -⁣

    #becomebetterjay⁣
    #JayWang觀念教學⁣
    #新年快樂 #新年 #收假收心 #收假倒數⁣
    #重訓 #健身 #無痛訓練 #肌力訓練⁣

  • 閾值怎麼念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9-19 18:41:42

    「#儀式感」這個詞彙,最近好像很紅(其實已經紅一陣子了),勵志書籍、雞湯文章、化妝品廣告、家電用品文宣,都要強調給自己的生活一個「儀式感」。到底這個概念是怎麼來的?又是怎麼被流行與操作的?儀式感帶給當代社會與當代人們甚麼樣的啟發、功能與批判呢?今天我們就來談:#為何我們需要儀式感?
    .
    從Google Trend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在繁體中文世界中,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2011年的書籍出版,與2019年Netflix的實境節目播出,符合「儀式」與「儀式感」兩個關鍵字的增長。在日本反而沒有這樣的關鍵字搜尋趨勢。而從百度指數的關鍵字分析來看,台灣與中國在「儀式感」一詞的數據趨勢上更加類似,大致上是從2018年開始至今,儀式感被開始被強調。
    .
    從數據上的顯現可推論,一方面因為《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文本的流行,帶動台灣大眾對生活儀式感的關注,另一方面,2018年起中國對於儀式感的論述也大幅的上升。其中包含了各種媒體文本的傳頌引用,大眾讀物書籍的出版,商業廣告與商品的運作。當然,從結構化理論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源自於高度(晚期)資本主義現代生活的盈充,「儀式感」成為一種現代人對峙社會結構的方式。
    .
    📌#今天的內容有
    .
    ▶ 為甚麼要儀式感?
    ▶ 「儀式感」變成流行語
    ▶ 儀式理論的解釋
    ▶ 流行文化中所談到的「儀式感」
    ▶ 儀式感的商品邏輯:販售儀式
    ▶ 邁向幸福還是渴望幸福
    .
    📣#firstory 聽這裡 :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f4zhovx5c2n0854a0pggzk8?ref=android
    .
    📣#spoti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yqb4436c1xX1cqEZEi0zW?si=r0-NQm1GQQ2tqTY1buSwpQ
    .
    💻#FB 完整論述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570123626508590/
    .
    .
    \\\\\ 完整論述 \\\\\
    .
    ▓ #儀式的起源
    .
    不過當我們朗朗上口儀式感,你有想過那「儀式」(ritual)是甚麼嗎?在法國社會學家Émile Durkheim(1912)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表示,宗教很明顯是一種「社會性的事物」,其由信仰和儀式兩個範疇組成,並且將世界化分成相互對立的兩類:神聖事物和凡俗事物,兩者的區隔透過禁忌維持。Durkheim認為,信仰是觀點(opinion)的表達,存在於表徵(representations)之中,並且表達了神聖、凡俗事物之間的性質與關係;而儀式產生於行為方式,並且規定在神聖事物前如何行事。簡單來說,信仰與儀式就好比於思維與行為。
    .
    所以儀式就是一個連結「神聖」與「世俗」的行為方式。可是為甚麼我們要連結這兩者呢?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1969)在《#儀式過程》中解釋,經過儀式過程的三個階段:分隔(separation)、閾限(liminal)、回歸(return),人們就可以從百般無聊的日常世俗,經歷特殊體驗、曖昧模糊的非常神聖,最後再重新連繫現實。這樣的儀式性過程,重整人類的社會結構與生活秩序,獲得意義上的舒放圓滿。
    .
    ▓ #當代流行文化中的儀式感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發展出來的,網路的文案定義,「儀式感」是源自於《#小王子》故事裡所說道:「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片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從前面人類學的討論來看,這個定義的確沒問題,但《小王子》絕對不是源起,應該只是個「宣傳」。
    .
    從大眾流行讀物來看,李思圓《生活需要儀式感》(2018)告訴讀者,生活細節的留意與經營,可以讓每日生活回到關注自己的感受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特殊時空。高瑞灃的《儀式感:把將就的日子過成講究的生活》(2018)也是強調「思考生活,了解自己」,進而重塑人生價值與意義。前兩者算是一種儀式觀點的生活應用,並且著重在美學與心理學的關聯性上。
    .
    Theresa Cheung的《儀式的力量:成功人士的日常──個個都有自己的一套標準動作》(2018)就比較神奇一點,他把儀式感與成功關係在一起,「成功人士都在做的標準動作,天天如此」。提供些達到成功人生的步驟。總體而言,「儀式感」論述告訴當代的人們,應該追求幸福快樂的主體,應該拒絕潦草的生活秩序,並且將傳統意義上宗教生活中的儀式方法,轉向注重個人生活的「#體驗」。那是一種在宗教匱乏年代裡的世俗信仰。
    .
    ▓ #資本主義下的儀式感
    .
    有趣的是,從2018年開始,伴隨著大量的儀式感討論,強調「儀式感」的商品也突然增長。「護甲儀式感」、「護膚儀式感」、「汽車體設計儀式感」、「果汁機儀式感」,甚麼都可以有儀式感。宗教儀式的神聖性功能,因個人主義化的世俗趨勢,被吸收到商品的設計與資本主義的邏輯中,說服人們只要經過日常消費,就能獲得聖靈充滿。
    .
    在商品的設計中,儀式感被視為一個綜合的體驗系統。儀式感是在儀式活動中,形成的對形態、色彩、結構、材質、節奏、秩序、氣味、流程等綜合性的感官體驗,並且強調其給人帶來的愉悅、神聖、莊重、敬畏的情感。身體的經驗透過商品的細膩參與過程,招回在理性世界中被抹平的自己。
    .
    在這個晚期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傳統宗教信仰式微,世俗化、個人主義化的精神興起,那些渴望在來世獲得救贖的宗教信念已然緩不濟急,「儀式感」所宣傳的私人化、看得見的、當下在世、立馬解決人的精神困境的目的,反映著我們的新興信仰(丁仁傑,2001)。弔詭的是,不正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將我們推入這個牢籠嗎?
    .
    儀式感的挪用,同時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渴望與失望、解藥與毒藥。

    |

    跟我討論儀式感設計的品牌就是 For Twenty 敏弱肌專業保養 😁

    |

    #參考文獻
    .
    1. Durkheim, É. (1912).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le système totémique en Australie (Vol. 4). Alcan.
    2. Turner, V.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Routledge.
    3. 丁仁傑. (2001). 當代台灣社會中的宗教浮現: 以社會分化過程為焦點所做的初步考察.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41), 205-27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