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邊際收益例子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邊際收益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邊際收益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邊際收益例子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財經旅遊達人法比安,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文超級長 建議你分享到自己牆上收著看 #你有收入就要看 觀念改了 😌 日子就好了 🤓主題:為什麼窮人更喜歡買奢侈品?🤓 原創: 糖總總 “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 —— 喬治·奧威爾 標題提出的這個問題,可以啟發我們關於自身現金流管理的困惑。 更好的地方在於,這個問題其實來自最新諾貝爾經濟學...

  • 邊際收益例子 在 財經旅遊達人法比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1-10 01:28:02
    有 377 人按讚

    #文超級長 建議你分享到自己牆上收著看
    #你有收入就要看 觀念改了 😌 日子就好了
    🤓主題:為什麼窮人更喜歡買奢侈品?🤓
    原創: 糖總總
    “貧窮的本質是消滅未來。“
    —— 喬治·奧威爾

    標題提出的這個問題,可以啟發我們關於自身現金流管理的困惑。

    更好的地方在於,這個問題其實來自最新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研究成果,對我們理解貧窮和財富的本質非常有用,建議花5 分鐘認真看完這個研究。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麻省理工班納吉迪芙洛等三位學者,以表彰他們在貧困研究方面所作的貢獻。

    這次獎項結果和歷年都有不同。

    首先,夫妻同時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還是首次。而且,許多人其實持有有不同的意見,因為班納吉迪芙洛等人的工作完全不同於傳統經濟學一樣注重數學模型,全都是深入的隨機田野試驗。

    幾位科學家用了近20年時間,深入非洲、東南亞等貧困地區,通過對比實驗研究深入貧困本質。

    不過這也說明,當代科學研究越來越側重對現實世界的影響,我們更應該多讀科學有營養的嚴肅內容。

    班納吉與迪弗洛有一本
    關於貧困經濟學的代表作品
    《貧窮的本質:我們為什麼擺脫不了貧窮》

    這本書已經被看做研究“貧窮”的巔峰之作,其實很多年前就出版了,只不過這段時間熱了起來。新的修訂版書不厚,讀起來也沒有經濟學的各種公式,通俗易懂一天就能讀完,值得反思。

    書裡研究的問題比如:

    為什麼窮人吃不飽飯卻還要看電視?

    為什麼他們的孩子即使上了學也不愛學習?

    為什麼窮人不注意健康和鍛煉?

    為什麼他們放著免費的健康生活不去享受,卻要自己花錢買藥?

    為什麼大多數人認為小額信貸、窮人銀行沒什麼效用?

    說明一下,書中對窮人的定義是:每天可支配收入在0.99 美元以下的人。

    希望大家更多去思考結論背後的洞察對自己生活的啟發,而不是陷入無謂的生活水平之爭(就像很多地方都在做這種浪費注意力的無畏爭論一樣)。



    001充滿凶險的“貧困陷阱”:窮人更擅長浪費錢

    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貧困陷阱”,主要是看資本的作用對於人們生產能力和貧困程度的影響,這裡資本包括人們存的錢,獲得的資助等等。

    果殼的研究提出,大多數發展經濟學家心中更符合實際情況模型,是這樣的:

    兩個模型的區別是,模型的後半段都是一樣的,爭議落在前半段。

    按照第二個模型,最窮的人在扣除基本生活開銷和生產成本後,也應該會變得越來越有錢,直到邊際收益最終放緩而停止增長為止。

    可是窮人為什麼還是沒有生產盈餘投入來賺更多的錢?

    幾位學者在經過大量的隨機田野試驗(RCT)後,認為:

    “貧窮陷阱”的根本原因在於窮人沒有有效地利用資源和留存收益,大量本該被用作未來發展的資本開支被浪費了,因此最終陷入了貧窮之中。“
    資料來源:果殼(sheldon)

    三位學者發現了不少浪費資源和無端開銷的現象:

    比如,非洲的農民事實上並不是真的沒錢去投入再生產,而是把很多積蓄用在購買電視機和葬禮上;要不就是因為不願意給自己和孩子打疫苗,最後不得不花更多的錢治療疾病。

    在這種情況下,問題的關鍵窮人更擅長浪費錢,即使賺到錢或者拿到錢都沒有用,根本沒有把獲得的資源放在自身或者家庭的發展上,最終無法擺脫螺旋下滑的“貧窮陷阱”。



    002 “電視機比食物重要”:富裕能增加人的耐心,而貧窮讓人喪失耐心

    書中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相當多窮人雖然窮,相對而言在消費方面的支出並不比富人低,甚至還會更高。

    這點最近我最近關於破產和存錢的文章都有提到,相信每個人自己都有浪費錢的體會。

    現在信貸如此容易,說是普惠金融,但很多都是坑普通人的。關鍵是很多人貸款之後並沒有用於生產,而是去購買奢侈品:一部蘋果手機、一個LV的包、或者辦一場豪華的婚禮,一不小心最後被高利貸壓得喘不過氣,一步步難以脫身。

    回答文章標題提出的問題:

    窮人為什麼會對奢侈品有這麼大的渴望呢?

    《貧窮的本質》中提到,他們有一次去貧困的村子考察,發現許多兒童表現出營養不良的狀況,但是許多家裡都有電視機。

    村子裡的人說,他們會攢很久的錢,買一部電視機。

    學者們感到奇怪:電視機並不能改善他們的經濟情況,但是吃的好更健康卻可以幫他們更好提高生產力。為什麼寧可把錢用來買電視機,卻不願意花錢改善自己的營養狀況呢?

    村子裡的人說:“因為電視機比食物重要。”

    班納吉認為,這一現象背後的經濟學原理是:

    窮人在巨大的生活壓力中往往承受更高的皮質醇含量,並因此做出更加不理智的衝動型決定。
    因此,他們更需要頻繁地釋放壓力,而生存環境注定他們不能有更好的耐心和解壓方式,因此只能在即時滿足上去尋求高頻低效的壓力釋放,比如吃一頓豐盛的晚餐、買一台電視機等等。

    還有許多地區的窮人會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特別愛面子。比如會為死去的親人辦特別豪華的葬禮,就能花掉自己一年收入的一半。

    因為他們每天都在為生活奔波,所以如果有一點額外的錢,他們就會想辦法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一點,重要的場合更有面子一點。

    這樣,窮人更容易拒絕延時滿足,因此長期投資、延遲回報的吸引力很小,比如儲蓄,比如教育和學習,從認知和行動上對於窮人家庭來說都是很難去作出選擇的,因此容易掉入一個幾代貧困的死循環。

    可是,每一個人要存錢,就是需要不停的和自己的慾望鬥爭 :可能就要強制儲蓄、戒菸、戒酒、戒糖,要放棄一頓又一頓美食的誘惑,也要忍住不買電視機、手機、奢侈品等等廣告裡說的“美好生活”。

    這樣的狀態下,窮人每天也面臨比富人更很大的考驗,因為過於稀缺,或者覺得自己過於稀缺,所以面臨的誘惑其實更多,更容易浪費時間、精力、金錢去應付眼前。

    所以為什麼說,我們必須警惕一種難以跳脫的“稀缺的心態”:因為稀缺是一種讓人越陷越深的泥潭,無暇思考未來,更無力為未來佈局,每天都在忙於眼前的窘迫。



    003 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而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

    三位學者在他們的研究過程中總結,關於導致窮人容易陷入困境的數個重要因素,排在第一位的正是:

    窮人缺乏正確的信息來源,而往往選擇相信錯誤的事情。

    他們不清楚給兒童接種疫苗將可以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不明白基礎教育能夠在未來產生更高的收益,不知道如何正確使用化肥,不知道如何使用避孕套以避免艾滋病……

    輸入的垃圾,輸出的只能是垃圾,無論一個人多努力。信息貧富和經濟貧富是正相關的關係。

    比如,富人的健康情況遠遠好過窮人,這是因為窮人沒有錢做體檢,沒有時間健身,也不覺得鍛煉身體有什麼用。

    每年,全球有500 萬人在5 歲之前就會夭折,絕大多數都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窮人。

    比如,許多家長對教育的觀念不正確。他們認為供孩子讀書就像買彩票,成績好特別難,可如果孩子成績不好,找不到好工作,那自己的教育投資就打水漂了。

    但研究數據顯示,教育反而是一種穩健的長期投資,每增加一年教育年限,平均工資就會提高8%。

    這才是為什麼喬治·奧威爾說,貧窮的本質是消滅一個人的未來。

    大家發現沒有?

    一個人關於錢的問題,背後是輸入質量的問題,最終又都是人性的問題。

    富人浪費錢的例子也很多,最近新聞上掛失信被執行人的名人案例數不勝數。說明憑運氣賺的錢,都能憑本事輸光,貧困陷阱的曲線永遠是動態的。

    稍微有點理財常識都應該知道,個人現金流管理的核心在於這兩點:

    對風險的把控;

    對自我的把控。

    健康和存錢,是主要是為了抵抗風險。沒有這兩點,一切生產、教育、和發展都無從談起。

    這個世界就是充滿凶險和意外的,一不小心就會掉入貧困陷阱,可惜學校不教給我們,家人可能更不敢教給我們,需要自己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而強制儲蓄,千萬不要理解為降低生活質量。

    用阿爾法書院學習顧問Ion Buravcenco的話來說,降低生活質量反而容易讓想要做的改變難以為繼。正確是應該尋找讓自己又開心又能夠堅持下去的方法。

    花錢的前提是思考是否對自己長期真的有意義。Spend meaningfully.
    如果真的喜歡一件物品,適當地獎勵自己無可厚非。但試想,如果頻繁地花錢為了得到某類物品,它對你而言是變得讓人麻木了,還是讓你幸福了呢?忍不住反复要去即時滿足,不正是在花錢玩老虎機嗎?

    我真的需要買這件東西嗎?

    是即時滿足還是延時滿足?

    我的這筆開銷,是在讓我往富裕均衡點去挪動,還是往貧窮均衡點挪動?

    我是在給自己的未來投資,還是有因為單純愛面子導致的消費?

    從今天開始,每一筆開銷,都要認真問自己。



    004 “我震驚的是她們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教育和學習機會“

    學者們最後得出的脫貧解決方法,最重要的一點聽起來很雞湯:

    要改變人的信念。
    可“信念”這個詞實在是太大,很難讓人馬上開始行動。

    心理的貧瘠,往往更難脫去。

    但我們要往前走,就必須找到方法。

    具體如何做?

    還是得你自己想明白了。

    這裡我再推薦另一本書,張彤禾的《Factory Girls》,
    大家可以結合《貧窮的本質》來讀。

    大家可以看到東莞這個城市如何成為中國快速發展城市的縮影,如何因為現代中國製造業幾千萬的十幾歲打工者而成為全球化的心臟,我國如何因為全球人民每天在用的蘋果手機和LV 包包,大家每天在點的快遞拿的外賣,造就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城鄉流動移民潮。

    更重要的是,也可以看到月入400塊、每天工作16個小時打工女孩,是如何主動對抗自己的處境的。

    張彤禾(Leslie T. Chang),前《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在中國生活了十年。她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丈夫彼得·海斯勒(何偉)同樣以描寫當代中國的非虛構作品而聞名。

    這本書最初是我的新聞學教授推薦的,大家如果想看,最好找找原版。記者寫文章就是簡單清晰,閱讀難度也是適中,看的順暢,內容也好,讀完覺得太太在中國題材上的水準比先生更高。

    張彤禾說過,剛開始去東莞採訪的第一年,其實覺得心理壓力很大,畢竟自己和這些工人有什麼可以聊的呢?

    結果是,她發現自己想錯了。看看她採訪打工女孩,她們回答的原話:

    Bao Yongxiu: "My mother tells me to come home and get married, but if I marry now, before I have fully developed myself , I can only marry an ordinary worker, so I'm not in a rush."

    Chen Ying: "When I went home for the new year, everyone said I had changed. They asked me, what did you do that you have changed so much? I told them that I studied and worked hard. If you tell them more, they won't understand anyway. "

    Wu Chunming: "Even if I make a lot of money, it won't satisfy me. Just to make money is not enough meaning in life ."

    這些女孩子給張彤禾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是無比地希望得到教育機會:

    “ 我震驚的是她們最想要的不是錢,而是教育和學習機會,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來自很窮的背景,父母也都沒有文化。

    這些年輕的小女孩非常聰明,有趣,勇敢而大方,存很多錢去上英語課,上計算機課,為了找更好的工作。她們教會了我很多,關於工廠,關於中國,以及如何更好地生活在世界上。“

    這些女孩子,當然有很多的理由去沉迷貧困陷阱,就像大多數人一樣。畢竟,有太多外部環境因素讓她們找藉口了。

    放棄和墮落,往往只是一瞬間的事情,也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

    所以這些打工女孩,她們窮嗎?我覺得一點都不。

    真正窮,窮是的鬥志。

    去拼,也不指花光口袋裡的錢去賭一把。

    而是,去拼上自己100% 的鬥志,遠離那些對自己未來不重要的干擾。

    這裡我不是想用這些女孩子的故事來激勵大家。

    而是想說明,在選擇自己的路並且勇敢走下去這件事面前,大家都一樣。

    不能讓別人,消滅自己的未來。

    不能讓別人,成為自己不走下去的藉口。

    張彤禾是華人移民,上幾代背井離鄉故事顛沛流離的故事,她在寫這本書之前都不是很清楚。書的後半部分寫到,她並不覺得自己和這些女孩子有什麼區別,越是了解她們,越是看到了世界,越是看到了自己:

    “But suffering in silence is not how migrant worker see themselves. To come out from home and work in a factory is the hardest thing they have ever done. It is also an adventure. What keeps them in the city is not fear but pride. To return home early is to admit defeat. To go out and stay out - chuqu - is to change your fate. ”

    離開自己原來的環境,就是離開自己的出廠設置。

    還好之後如何設置,我們都可以自己決定。

    “A story starts when a person leaves home.”

    共勉。

    希望你上班前 🙈
    希望你午餐時 🥂
    希望你有空時 💖
    可以反覆看看 🙏
    並且自己克制衝動消費 🤔
    或把衝動消費壓在收入5%以內
    5%如果買不到什麼 😒
    或許你根本就不該買 🙂
    又或許你該好好工作 😏

    不要換工作 🙏🙏🙏🙏🙏🙏
    因為問題幾乎都在做事情的人。
    你不解決自己的問題
    到哪,你都是問題。

  • 邊際收益例子 在 JC 財經觀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5-11 16:06:16
    有 47 人按讚


    📙讀書心得-《Value Investing》這才是價值投資(下)

    在這才是價值投資(上)的心得中,我們重新理解了價值投資的觀念與執行方式,投資的目標應該放在「實質總報酬」上,而不是相對於某個指數的績效去做比較,僅看單一衡量指標的結果往往侷限了投資人的思考範圍,並有可能做出不太合理的資產配置。

    ➡️在第二篇心得的開始,我們先總結作者在書中所提的十大投資法則:

    1. 價值、價值、價值:投資人所付出的價格,決定了投資的報酬率。
    2. 反向投資:除非你的作法和大多數人不同,否則你不可能創造優異績效。
    3. 要有耐心:等待大好獲利良機,耐心與投資密不可分。
    4. 保持靈活:把握任何在我的「能力範圍」的投資機會。
    5. 不要預測:不要依賴自己的預測能力。
    6. 注重循環:投資人必須精通價值和循環這兩個重要觀念,雖然我們不能預測,卻可以做好準備。
    7. 注重歷史:「這次不一樣」是投資中最危險的五個字。
    8. 保持懷疑:保持獨立思考,紮實研究和適度懷疑。
    9. 要由上而下,也要由下而上:結合兩種觀念讓投資人視角更開放。
    10. 對待客戶時要推己及人:我是否願意拿自己的錢來這樣投資?

    ➡️價值投資囊括了三個重要的概念,正確的評價方式、心理因素和行為偏誤、均值回歸(循環)。
    投資人最好是專注於標的目前的價值,不要受到過去的經驗,或是未來的預測影響。或是不要因為某些東西可以量化,就認定量化的結果是絕對正確的,而應該要以實際的證據為基礎,去了解其推論的邏輯。評估企業的標準,除了利用長期的平均表現來觀察價格是否遭到扭曲,還有一個很不錯的方法,就是利用「逆向工程」倒推目前的價格,評估隱含的成長率與預估的成長率之間是否有顯著的差異,來檢視目前的價格是否合理。

    ➡️在做任何決策之前,都先「反過來想」。
    1. 有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推翻我的論點?極力去找出證明自身錯誤的資訊。
    2. 不要從眾,而應該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應該拿事實去證明理論,而不是找理論去佐證事實,強化信心。
    3. 應該問:「為什麼我應該擁有這檔股票?」而不是問:「為什麼我不該擁有這檔股票?」就如同巴菲特曾提過的Ted Williams的例子:「嚴格選球」,只有在球進入最佳的格子才揮擊,落在其他格子的好球則絕不追打。在股市中沒有三振的規定,所以不用一直揮棒,你可以等待好球出現。過多的出手與過度分散的投資決策,對於投資的績效都有可能造成負面的影響。

    ➡️投資的黑暗面:「放空」
    這本書的後半部,開始討論所謂投資的黑暗面「放空」。很多投資人認為放空股票是一種罪惡的行為,但是一個自由的市場中,有人因為看好企業的展望而買進股票,當然也有人因為看壞企業的發展而賣出。作者在書中提到,空頭反而是他認為「最注重基本面」的分析師,因為他們的下檔(虧損)無限。也就是說,股票價格最多就是跌到零,但是上漲沒有受到限制。而以長期來看,整體股市上漲的時間也比下跌的時間多,若沒有十足的把握,空頭所承受的風險是相對大的。

    在近幾年的牛市,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知名避險基金經理人因放空蒙受虧損的案例。例如之前做空Herbalife慘賠的Bill Ackman,以及Greenlight綠光資本的David Einhorn,從去年就大舉做空漲翻天的Amazon、Netflix與Tesla,光今年前四個月,整個投資組合就虧了15%。

    ➡️好的放空機會,通常是在股價高估、基本面惡化與公司資本紀律不佳的狀況下產生。
    1. 股價高估:作者是以「股價銷售比」做為標準,因為他認為股價銷售比往往會誤導投資人買入熱門的題材股,而忽略了公司實際的內在價值與經營能力。
    2. 基本面惡化:運用財務分析來檢視公司的獲利能力、資本結構與營運效能,藉由F分數來進行做為篩選標準。
    在獲利能力方面,公司的盈餘品質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公司的獲利是否真的可以創造現金流量。在資本結構方面,檢視公司的資金來源,與評估是否進行過度的舉債而有可能面臨高風險。在營運效能方面,我認為可以看公司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可以創造高毛利與較高的資產周轉率。
    3. 公司的資本紀律:這也有可能因為公司具有差勁的經營者而造成,公司是否有效的進行資產配置,而不是把資金投資在績效不佳的項目上,或是公司做假帳,虛增盈餘來掩蓋基本面惡化的問題。

    上面三項因素結合起來,就是強大的放空基礎,即便投資人不進行放空的行為,也應該離這類標的遠遠的,不碰為上。以我本身的做空經驗來說,在牛市中做空價格高估的股票較難,因為很難與大趨勢對抗。但是樹不可能漲到天上去,如果牛市即將反轉,沒有基本面支撐的公司一定最先受到影響,下跌的幅度也較為劇烈,這時就是放空的最好時機。

    ➡️即時價值型投資
    因為原書的出版日期是2009年底,書中第六篇的內容是針對金融危機時的市場行為進行即時分析。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推動QE政策的影響迎來史上最長牛市。但是,這次是否真的有所不同呢?在全球經濟成長及企業獲利增強的支撐下,股市是否還有可能再持續上攻,是每個投資人都想知道的答案。

    Howard Marks說,今日的投資決策必須注重「價值、生存能力和持久性」。價值投資的本質是購買具有安全邊際的標的,當我們買入股票時,我們所需考慮的是「安全邊際是否夠大」?而不希望為成長展望付出過高的代價。再者,我們所稱的投資,應是著重在長期的預期收益,隨著企業的成長,獲得資本利得與穩健的股息收益,反過來說,短期的投機行為只是建立在對於人類心理與市場行為的預測行為上。

    葛拉漢也說:「投資操作經過徹底分析後,是承諾本金安全和另人滿意報酬率的東西,不符合這種規定的操作都是投機。」不管是持有現金、固定收益證券、黃金或深度超值股票,投資人應根據當前的經濟環境、政府政策與個別企業的價值來建構投資組合。自上而下檢查健全性,就是先觀察總體趨勢的方向,在書中作者以10年平均本益比跌破10倍時作為空頭結束的衡量標準,並再自下而上的進一步研究,創造一套自己的選擇架構,例如使用葛拉漢的淨流動資產,或是以其他估值法進行選股。最後,必須承認,我們不可能抓到底部,買在最低點,但是價值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安全邊際,做為確認風險的情況下進入市場的良好指標。

  • 邊際收益例子 在 80後標竿創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4-24 17:13:09
    有 33 人按讚


    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投資原則「安全邊際」,提醒我們不要以過高的價格買入股票。舉個例子,如果你以過高價格(在人氣極高時買入)買入一支股票,頭一年就虧損了50%,即使後來這股票每年的收益是10%,他也得花上16年才能趕上每年回報率5%市場。因此,葛拉漢在他的著作《智慧型股票投資人》說:「根據自己的能力行事,並將操作範圍侷限於標準防禦型投資所應具備的嚴格安全範圍之內即可。」

    很明顯,他提醒我們應該拒絕購買價格過高的股票,拒絕人氣的概念股,不熟的東西不要裝懂,小心愈來愈盛行的洐生投資產品等。投資不是要去跳過七呎的欄,持續努力去跳過一呎的欄,已經可以有很不錯的投資成績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