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許士宦年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許士宦年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許士宦年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許士宦年紀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張衡】🔺 🔸年度人物歷史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張衡,出生於南陽郡西鄂縣,在東漢時期,是著名的士大夫、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與揚雄、班固、司馬相如並稱為漢賦四大家。 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年紀...

許士宦年紀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10-07 19:52:46

悲催的漢獻帝 生活知史 三國時期,各方軍閥打來打去,大家似乎都忘記了皇帝的存在。整個三國故事中,最慘的可能就是漢室天子——漢獻帝。 漢獻帝劉協是漢靈帝劉宏的兒子,漢少帝劉辯的庶弟。189年四月,漢靈帝駕崩,劉協的異母兄劉辯即位,是為漢少帝。但漢少帝當時只有十三歲,根本無法控制局面,外戚何進發動...

  • 許士宦年紀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09 14:00:01
    有 181 人按讚

    🔺【候選歷史人物知多少 | 張衡】🔺

    🔸年度人物歷史選舉2020
    🔸主辦單位:國史教育中心(香港)

    張衡,出生於南陽郡西鄂縣,在東漢時期,是著名的士大夫、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科學家、發明家、文學家,與揚雄、班固、司馬相如並稱為漢賦四大家。
    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年紀輕輕便結識了許多有才能的學者。二十多歲時,名氣已傳偏鄰里。他曾多次婉拒出仕的機會,後來推辭不過,到南陽郡太守那裏擔任幕僚的工作,負責起草文書,期間他完成了《同聲歌》、《定情賦》、《兩京賦》、《南都賦》這些作品,這些創作呈現出二千年前的時代精神和風貌,所用的辭藻豐富華麗,將漢代的辭賦推向另一個高峰。此外,他撰寫的《四愁詩》首次脫離了楚辭的句式,開創了七言古詩的體制。
    張衡推崇道家學說,他極力反對朝庭的貪污腐敗以及王公貴族的奢侈生活。他曾多次上書皇帝,批評宦官專權,但他很快受到了權貴們的報復,被外調為地方官。張衡在他早期的作品,《兩京賦》中的《東京賦》提到:「為無為,事無事」;「尊節儉,尚素僕」,已大致顯露出張衡較推崇道家思想。他後期作品「歸田賦」中更提到:「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 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表達了不願為榮辱所束縛,希望能超脫於世俗之外,返璞歸真的志向。
    張衡在科學上的成就,尤其天文學及地理學方面,同時期無人能及,他不但是出色的理論家,更是大發明家。
    在天文學方面,張衡有以下幾個成就:
    首次,張衡根據自己的見解及觀測所得,提出了改良版的渾天說:嶄新採用盤古開天地式說法,提出天是蛋殻,地是蛋黃,星辰是蛋白;強調浮力的存在,提出大陸浮於水上,天穹浮於氣體之上。
    其次,他論證了行星運動之間有快慢的差別,在沒有任何望遠鏡和精密儀具的幫助下,發現了各星辰離地球的距離有遠近之分。他重申了宇宙無限大的理論:空間無邊界,時間無起點。這個理論與現代宇宙演化學說吻合。他更發現並解釋了月球並不會燃燒卻會發光的原理。同時,他根據以上推測解釋了月的食成因。
    再者,他改進了西漢天文學家耿壽昌所創的天文儀器「渾象」,制成全新的天文儀器,該儀器以水力推動,加上其特色吻合「渾天說」的理論,張衡為其命名為「漏水轉渾天儀」。
    在地理學方面,張衡發明和製造了世上第一部驗震器「候風地動儀」,同時是有歷史紀載以來最早,最準確測量地震的儀器。與渾天儀不一樣,真正的候風地動儀已徹底失傳。關於候風地動儀的歷史資料記載只有兩項:一個是它曾經存在的官方證明,以及受到朝廷認證的作用(能測出地震的記載);另一個則是《漢書》裏對它僅有短短二百字左右的描述。後世的科學家們,在嘗試復原地動儀的過程中多次碰壁。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以外,張衡還發明了指南車、「自飛木雕」和機械日曆,並改良了漏刻的構造。
    張衡是中國科技史裏所處年代最早之一,成就非凡的漢代科學家。後世以不同的方式紀念張衡。1970年,國際天文聯合會用張衡的名字為一座月球環形山命名。1977年,紫金山天文台把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為第一個以中國人命名的小行星。2018年2月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亦是中國首顆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其名為「張衡一號」。2002年,中國天文學會設立「張衡特殊貢獻獎」,獎勵天文學的傑出人仕。現今深圳市龍崗區坂田街道華為基地有一條以張衡命名的街道——張衡路。
    看到這裡,你對張衡是不是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了呢?如果你支持張衡,記得給他投票,送他出道呀!

    投票日期📝2020.11.06-2020.11.20

    投票鏈接🔗https://voting-2020.cnhe-hk.org/
    ⚠️輸入的手提電話只供是次活動投票之用(發出OTP和確保選票的唯一性),活動完結後會立即銷毁

    #年度中國歷史人物選舉2020 #歷史人物 #歷史 #中國歷史 #張衡

  • 許士宦年紀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24 19:30:00
    有 846 人按讚

    悲催的漢獻帝 | 生活知史

    三國時期,各方軍閥打來打去,大家似乎都忘記了皇帝的存在。整個三國故事中,最慘的可能就是漢室天子——漢獻帝。

    漢獻帝劉協是漢靈帝劉宏的兒子,漢少帝劉辯的庶弟。189年四月,漢靈帝駕崩,劉協的異母兄劉辯即位,是為漢少帝。但漢少帝當時只有十三歲,根本無法控制局面,外戚何進發動宮廷政變時更造成宦官集團反殺。待董卓入京後,宮中已經是一團混亂,漢少帝更是慌亂得不知所措。這時,一旁的劉協臨危不懼,於是董卓就扶持他登上帝位。

    漢獻帝甫一登基,就是一個傀儡皇帝。不過董卓對他還是不錯,至少在關東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董卓殺了漢少帝、何太后,並沒有殺他。火燒都城洛陽,董卓帶著劉協遷都長安,這時漢獻帝手上可謂一無所有,只能依靠董卓保障基本生活。公元192年董卓被王允和呂布殺死,大家以為漢獻帝可以重整江山時,沒想到來了更兇殘的角色,那就是董卓的舊部——李催和郭汜。

    當時兩人帶了十幾萬大軍,圍困長安十日,攻入長安城後,李催馬上挾持了漢獻帝以保障自己的安全,並開始和郭汜交戰。李催的士兵把皇宮劫掠一空,之後又放火把皇宮燒個乾乾淨淨,隨後就將漢獻帝軟禁在北塢,並派人日夜監視。當時,漢獻帝就連飽飯也吃不上,有時候只有發臭的牛骨。直到鎮東將軍張濟來到了長安來調節李催、郭汜的矛盾,張濟才將把漢獻帝遷出長安,漢獻帝這才得以東歸。沒想到從長安到洛陽這短短幾百公里路,漢獻帝走了一年。一路上漢獻帝身邊的軍閥來來去去,交戰、死人、洗劫如同家常便飯。待他終於回到洛陽時,只見一片廢墟。此時,漢獻帝才只有15歲。

    此時,曹操跑了迎接漢獻帝到許昌。漢獻帝也十分清楚自己的角色,身邊都是曹操的人,想幫助漢獻帝的大臣都被殺害。但是漢獻帝也不甘於就此受人擺佈。200年,大臣董承連同與王子服、种輯、劉備等人謀劃對付曹操,結果當然以失敗告終。此後,漢獻帝就直接娶了曹操的三個女兒,做一個有名無實的皇帝。在曹操去世後,也知道自己的皇位再無意義,於是就交出去,自己在河內郡平靜地生活了十四年。

    漢獻帝年紀輕輕就見盡殺戮,又沒有挽回漢室的能力。終其一生就只能看著軍閥在殺得個生靈塗炭。唯一漢獻帝能做的就是保住自己的性命,求一個善終,而確實他也成功做到這點。

    #知史 #生活知史
    #中國歷史 #中国文化 #古代 #古代戰爭
    #東漢 #漢獻帝 #董卓 #李催 #曹操

  • 許士宦年紀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04 19:30:00
    有 310 人按讚

    為什麼下西洋|知史百家

    安煥然

    明初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鄭和七下西洋,歷時28年。其規模之大, 艦隊之壯,誠為明代一大盛事。然而,明朝成化年間,朝廷一批忠義之士如劉大夏等人,以下西洋「費錢糧數十萬,軍民死且萬計,縱得奇寶而回,於國家何益?此特一時敝政」為由,把當年鄭和下西洋的官方檔案冊牘藏匿起來,甚至銷毀,「以拔其根」(此舉亦與成化時宦官用事的政治斗爭有關)。以致今天,我們對鄭和下西洋的實際情況,難窺其全。加上明代中晚期以來,後代小說、雜劇、傳說的渲染,以及鄭和神格化的塑造,成了海外華人移民先驅的精神象徵,鄭和的形象更顯傳奇。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是學術界熱衷討論的話題。《明史》、《明書》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下落。范文瀾贊成這樣的說法。但是,向達和尚鉞卻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組織軍事聯盟,以牽制帖木兒帝國對中國的威脅。

    以上這兩種說法,至多只能與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有關聯,無法解釋明成祖何以連續二十餘年皆敕命鄭和下西洋。明代朱國楨《皇明大政記》:「建文仁弱,帝座一傾,窜入蠻夷,其何能為?文皇(即明成祖)豈見不及,乃搖於聲影,有此舉動?」

    至於牽制帖木兒帝國的推論,從史實上看,帖木兒確曾於永樂三年(1405)率大軍20萬,打算東侵中國。但在征戰的路途中(在訛答剌,即今土耳其斯坦東南面),帖木兒死了,罷兵。因而,若說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牽制帖木兒東侵,其論說的牽強性就在於當鄭和屢次下西洋時,帖木兒帝國對中國已無甚威脅了。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比較有力的論說,主要有二。其一、政治因素:如同《明史》所言,鄭和下西洋是「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以樹立明成祖個人的威望及確立其得位的合理性。與此同時,明朝皇帝希望透過下西洋的招諭,以海貿之利誘,把海外諸國的往來關係置於大明天朝禮治天下的朝貢體制內,建立和平友好的宗藩關係。

    其二、經濟因素:鄭和下西洋是有利可圖的,它是由官方宰控及壟斷海外貿易的「取寶」,進而掀動朝貢貿易的活絡。

    回顧鄭和研究,近代中國學者研究鄭和,開其端者,應是梁啟超。1904年,梁啟超在日本主辦《新民叢報》,以「中國之新民」的筆名發表〈祖國大航海家鄭和〉。文中,梁啟超以鄭和比對哥倫布,指說中國也「有一海上之巨人鄭和在」,給予鄭和下西洋高度的評價和贊嘆。

    1936年,吳晗〈十六世紀前之中國與南洋〉一文,首倡鄭和在經濟、海外貿易上的光輝成就。1956,朱偰《鄭和》更謂鄭和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這種抬高鄭和「開放」、「偉大」的論調,在80年代受到范金民、孫光圻等的駁斥。李東華更是指說,所謂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海洋事業發展頂峰的論說,實際上是項誤解。對鄭和的評價,學術界有褒有貶。

    90年代初以來,中國加速經濟改革開放的步伐,鄭和甚至被捧為「開放先驅」的精神象徵。鄭和成了當代政治色彩濃厚的政策性宣傳符號,模糊了歷史之真實面貌。

    有另一種主張,如鄭鶴聲、鄭一鈞等所強調的,鄭和下西洋期間,明代中國與亞非國家的關係是一種「和平友好」的關係,鄭和成了「友好使者」,並以此來比對西方殖民侵略,論證中國之良善。此種論說有其合理之處。但我們必須意識的是,傳統中國的朝貢體制對外關係,基本上是建立在一種宗主與藩屬,朝貢與事大的不對等外交關係。大明天朝怎會允許「蠻夷小番」以平等的態度來同中國建立和平友好的關係?

    如今,中國崛起,中華民族主義高漲。2005年中國海峽兩岸乃至世界各地大事慶祝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21世紀的鄭和,又是怎樣一個形象?

    (原刊《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新山:南方學院出版社,2010,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