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兩位忙碌的總編和執編,能放下手邊工作專程前來,津津有味聽我囉嗦講述社會學家Simmel在1905年所寫的《時尚哲學》,還抄下筆記索取書單,我知道,這本時尚雜誌的國際中文版,將不會只是名牌拜物的商品型錄了(其實跨越一世紀的BAZAAR早就已是當代大眾文化史的重要素材啊)。
.
謝謝Harper'...
.
當兩位忙碌的總編和執編,能放下手邊工作專程前來,津津有味聽我囉嗦講述社會學家Simmel在1905年所寫的《時尚哲學》,還抄下筆記索取書單,我知道,這本時尚雜誌的國際中文版,將不會只是名牌拜物的商品型錄了(其實跨越一世紀的BAZAAR早就已是當代大眾文化史的重要素材啊)。
.
謝謝Harper's BAZAAR的合作邀請與大膽信仼,未來將會有更多耳目一新的文化推廣實驗!
.
《書與床與旅》李明璁
(Harper's BAZAAR雜誌2017/3專欄)
.
寫這篇文章的此刻,清晨七時、氣溫零度,從我所在大片窗外望去的十字路口,有一株七層樓高長得像聖誕樹般的巨木,在週邊商辦大樓環繞中顯得超現實。這裡是東京池袋西口。
.
雖然「池袋西口公園」因為石田衣良的同名推理小說、與宮藤官九郎的改編電視劇本變得有點酷,但坦白說,從以前旅居東京,我就不是很喜歡來池袋,偏見地覺得那裡充斥觀光採購、俗艷打扮以及搭訕場景。昨晚,竟是我第一次旅宿於此。
.
才剛昨天,熱鬧忙碌的台北國際書展結束了,我臨時起意飛到東京,什麼行程都沒規劃,連住宿也沒訂。記得之前看過日本讀書雜誌《達文西(ダ・ヴィンチ)》介紹,說去年在池袋開了一家「B & B」,但其中一個B不是早餐,而是書與床(Book & Bed)。我很好奇,決定一探。
.
晚間十一點才抵達,這家旅宿離車站很近,但卻低調到難找。位於普通商業大樓最高兩層,樸素招牌幾乎淹沒在一堆華麗餐廳中。電梯打開只見一個像wine bar吧台、幽暗的接待處。處理check-in的小哥波西米亞風打扮,英文很溜。一個床位一千多塊台幣,價位在膠囊旅館和青年旅社以上,但連鎖商務飯店未達,以寸土寸金的東京市區來說意外便宜,我其實不敢太過期待。
.
雖然已經在網路上看過一些照片,但打開門走進一整排木造書架,以及和書比鄰著東一格西一格、隱藏在書架背後讓人鑽進去睡覺的方塊型洞穴,這景象還是壯觀震撼,即便說感動也不為過。我當下決定,稍早前在飛機上快寫完的這個專欄文章就暫且不用了,無論如何都想任性重寫一篇關於這裡的體驗。
.
構成「書與床」的基礎,首先是室內設計。建築師是跟我差不多年紀、廣島出身的谷尻誠。他在2000年與吉田愛共同創立的Suppose Design Office,獲獎無數(包括台北設計獎)。相對於大型建案,他們似乎更喜歡也擅長處理小規模、能巧妙而精準融合環境與生活感的建物設計。
.
去年夏天他們為Airbnb所設計的東京總部辦公室,以傳統茶室和親近自然為靈感,交融使用灰色水泥與淺色木材,在呈現美系俐落作風之餘,同時彰顯日式柔和感受。而大隱隱於市的Book & Bed,恰和這個廣受設計界矚目的作品風格一致,且入夜之後還更多了份秘境之美。
.
掛在黝黑天花版和木造書架上的一盞盞燈泡,柔和光照完全不是要「破除」黑暗,而是一種「融入」寒夜的溫馴。如此照明(其實更是照「暗」)設計,不僅彰顯了谷崎潤一郎讚頌的陰翳美學,更把每個耽溺於枕邊夜讀者,無數夜裡介於光與影與字與夢的私密迷濛經驗,體現在這個半公共空間裡。
.
所以昨晚根本捨不得睡。當旅人們紛紛爬進書格背後的個人秘密小洞穴就寢後,我對這裡的探索才剛開始。穿著睡衣和絨毛拖鞋,我安靜舒緩地瀏覽架上所有書和雜誌(書架後面甚至傳來沈睡的打呼聲)。一直到半夜三點,我腦中逐漸浮現這裡獨特的選書標準與陳列邏輯(即使看來或許只是隨機罷了)。
.
原來提供這裡四千本藏書的幕後推手,是Shibuya Publishing & Booksellers。SPBS的基地位於涉谷,融合獨立書店、出版社與編輯教室三位一體,是東京極為活躍且個性鮮明的文化新創公司。他們為Book & Bed的選書有一種介於大眾與專業、有點在地草根又有點世界主義的微妙平衡感。比如在我鄰近睡舖上方的書架,碰巧就展示青木由香《最好的台灣》,以及《暮しの手帖》雜誌創辦人花森安治的傳記。
.
剛剛,我和有點嘻哈風的深田先生(他明明只是坐在沙發上吃餅乾喝咖啡看書,一派悠閒旅人樣,其實竟是這裡主管)聊了一陣子,知道他曾在紐約待過七年,然後四海為家地旅行工作,我有一種「啊原來如此」的感覺。果然這樣酷而溫暖的地方,總是有一個這樣的人在經營。就像之前我主編的《台北秘密音樂場所》,書裡探訪的場所與人,都有強烈的故事感,相互交織,生生不息。
.
近午時分,住宿的旅人都離開了,我繼續穿著睡衣在公共閱讀區的超大平台沙發上打字。說是出國散心,外頭天氣又那麼晴朗,此刻我卻必須趕稿工作,原本該為此覺得遺憾生悶氣的,但這裡一切實在太舒服(連選樂都很對味,也不用戴耳機)。書香四溢中半夢半醒,慵懶空想又生氣勃勃,此處意外成了這趟東京行的大彩蛋。我看今天哪兒都不去了,書與床就是滿滿旅行的意義。
.
#無限延伸的書架
#抱歉我又來挑戰大家在IG閱讀字數的極限了
觀光的構成要素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逆風、逆時鐘討論 #旅外本國人的基本人權 。
如果側翼憤青、看不懂國際新聞與局勢的井蛙、把「人權當成自助餐」的人權撈仔,腦中只有顏色,不問是非,想要來出征的,首先請你們搞清楚,本粉專一直以來的政治立場(爬文就可以發現了),不要打擊錯誤、做無效的出征與攻擊。
我們一直以來支持台灣的主權、支持近來世界各地爭取人權與民主的運動,但認為人權與主權不該是政治的口號,更不能作為特定政黨胡作非為的護身符。
法律人該有最基本的風骨,堅持捍衛的不是政治,而是人權、民主、自由與法治。
時事提要:https://bit.ly/2HgtklF
衛福部臉書最新「公告」(行政命令?):不分「本國」與「外國」人,如果沒有新冠檢測「陰性」的報告 #就算是設籍在台灣的本國人也不准搭返台班機。
---〔以下圖文均摘自作者臉書之法律意見〕---
之前 新北地檢檢察官姜長志 投書:〈武漢肺炎防疫大戰:那些被我們遺忘在清朝末年的法律部隊〉:https://bit.ly/2XjVlOX
該文認為「新冠肺炎紓困條例第7條這一授權範圍極度不明確、過於概括的法律條文,就這樣 #被蔡政府如唸咒般地拿來抵擋外界各種強制手段合憲性質疑的唯一回應,充分透出蔡政府對於防疫所可能需要使用的強制處分,全然沒有「法律布局先行」的思維。」
這次更誇張了,直接把本國人擋在國門外,在國外的本國人就算無症狀者也要求檢驗(這是否與我國執政者「反對普篩」的政策矛盾?),染病者(陽性)不能回國就醫,只能在國外自生自滅,這就是所謂的"#Taiwan_can_help "?
(所謂的"help"是要「用他國資源來救」台灣同胞?還是要那些依法繳稅、繳納健保費但因求學與工作等理由在國外奮鬥的台灣同胞在異鄉想辦法「自救」?)
請問這次衛福部在搞這荒唐命令時,該部門法制人員是都睡死了嗎?有和法務部以及法律專家討論合憲性與合法性議題嗎?
再不然,至少也查一下憲法和大法官解釋,研究一下「拒絕本國人回國」的違憲議題吧?
大法官解釋釋字第 558 號:
憲法第十條規定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旨在保障人民有自由設定住居所、遷徙、旅行,包括入出國境之權利。人民為構成國家要素之一,從而國家不得將國民排斥於國家疆域之外。於 #臺灣地區設有住所而有戶籍之國民得隨時返回本國,#無待許可,惟為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秩序,人民入出境之權利,並非不得限制,但須 #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比例原則,並 #以法律定之。
如果依照大法官解釋意旨來思考,我的前文已經提出質疑了:
1.法律保留與授權明確性?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 5條明文規定:「居住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入出國,#不須申請許可。」
現在突然要求「陰性報告才准登機」,這政策不但限制了國人返國的自由,連登機、回台就醫的權利也可以說全面被剝奪,「臉書小編公告」就好,不需要法律規定?這麼嚴厲的措施的法源依據,不會又是紓困條例那條抽象概括的萬用第7條「帝王條款」吧?
2.比例原則?
#台灣本來就有返國強制隔離14天的政策了,甚至還搭配嚴密的監控,難道該嚴格的防疫手段不能達到目的?
此外,我國政府有無考量到其他國家篩檢報告的時間與資源?如果要返國登機的台灣人是青壯年又無症狀,在那些落後或疫情嚴重國家,難道全部都能夠這麼快提供「無症狀者」檢疫報告?
政府對於在國內的本國人說,無症狀不要普篩,大家也都相信這樣的政策是正確的;
但對於在國外的本國人卻說,不管有無症狀都要檢測才准搭飛機,也不管全世界各國的篩檢資源與政策,
這樣的政策是不是自我矛盾與打臉呢?
更可怕的是,這政策是否也意味著台灣政府拒絕所有「(有納稅也繳納健保的)本國人」旅外留學與工作者(不是吃飽撐著突然跑出國觀光的那種!)返台就醫?
最後,還有一點,或許身處於醫療先進國家的留學生不擔心這點,但我想到的是如果是 #在醫療較為落後地區工作的本國人不幸染疫(當然不可能有陰性報告),台灣政府 #是不是要讓他們在國外自生自滅?
而這些被隔絕於外國的本國人,可能很多還是繼續繳稅、繳健保費(但卻沒用到本國資源)的本國人,請問台灣政府有想過嗎?
為了交出漂亮的數字自我吹捧,如此對待因求學、工作而不得不旅居在外的本國人,
這還是一個自由的人權國家嗎?
疾病可以治癒,但留在人心裡的傷痕卻很難磨滅。疫情會過去,但人才與人心的流失卻難以挽回。
打從之前呼籲留學生不要返國、學分事件等,再加上這波更扯的,攸關聖誕假期與明年年假在外遊子與國內家人相聚,
"Brain drain"的種子已經悄然埋下,等到疫情過了,台灣還想要進步嗎?
觀光的構成要素 在 我的紫袍夢-3年9月的檢察官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雖然逆風,但旅外本國人的基本人權,似乎也應該要討論一下。
請大家記得,在年底這個時候(聖誕假期)、明年2月底(多數的國外大學期末考結束、寒假開始)返國的「本國人」,應該不是不聽勸告到疫區去遊玩的台灣人,而是那些到海外求學、工作、還有那些為台灣未來的進步與經濟打拚的同胞。
------
【我國新冠防疫新政策--沒有三日內陰性檢驗報告一律不准「登機」?】限制返國自由的行政命令有無明確授權法律依據?是否符合比例原則之要求?是否意味拒絕本國人返台就醫,任由在國外自生自滅?
衛福部的公告:不分「本國」與「外國」人,如果沒有新冠檢測「陰性」的報告 #不准搭返台班機。
但作為法律人,該有的風骨不是順風隨波逐流,如果回到法律面以及這個政策可能導致的結果來仔細想想,會覺得有些不寒而慄:
〔但仔細想想,身為一個法治國家,我們應該 #回到行政法基本權限制合憲與合法性的架構來檢討:
1.法律保留與授權明確性?
入出國及移民法第 5條明文規定:「居住臺灣地區設有戶籍國民入出國,#不須申請許可。」
現在突然要求「陰性報告才准登機」,這政策不但限制了國人返國的自由,連登機、回台就醫的權利也可以說全面被剝奪,「臉書小編公告」就好,不需要法律規定?這麼嚴厲的措施的法源依據,不會又是紓困條例那條抽象概括的萬用第7條「帝王條款」吧?
2.比例原則?
#台灣本來就有返國強制隔離14天的政策了,甚至還搭配嚴密的監控,難道該嚴格的防疫手段不能達到目的?
此外,我國政府有無考量到其他國家篩檢報告的時間與資源?如果要返國登機的台灣人是青壯年又無症狀,在那些落後或疫情嚴重國家,難道全部都能夠這麼快提供「無症狀者」檢疫報告?
政府對於在國內的本國人說,無症狀不要普篩,大家也都相信這樣的政策是正確的;
但對於在國外的本國人卻說,不管有無症狀都要檢測才准搭飛機,也不管全世界各國的篩檢資源與政策,
這樣的政策是不是自我矛盾與打臉呢?
更可怕的是,這政策是否也意味著台灣政府拒絕所有「(有納稅也繳納健保的)本國人」旅外留學與工作者(不是吃飽撐著突然跑出國觀光的那種!)返台就醫?
最後,還有一點,或許身處於醫療先進國家的留學生不擔心這點,但我想到的是如果是 #在醫療較為落後地區工作的本國人不幸染疫(當然不可能有陰性報告),台灣政府 #是不是要讓他們在國外自生自滅?
而這些被隔絕於外國的本國人,可能很多還是繼續繳稅、繳健保費(但卻沒用到本國資源)的本國人,請問台灣政府有想過嗎?
為了交出漂亮的數字自我吹捧,如此對待因求學工作而旅居在外的本國人,這還是一個自由的人權國家嗎?
在缺乏通盤我國醫療資源的容納性(#是否真的完全無法支持旅外留學與工作的本國人?原先的14天隔離的手段難道無法達成目的?現在前置到連登機、返國都不准?)下,鎖上國門,拿著漂亮的數字大外宣+大內宣,連本國人都求助無門,就是台灣人的人性尊嚴?
我想很多旅外本國人應該要牢牢地記住這段歷史。
在這段艱難的歲月裡,國家曾經對我們關上國門。
疾病可以治癒,但留在人心裡的傷痕卻很難磨滅。疫情會過去,但人才與人心的流失卻難以挽回。
或許這將會是一個國家"brain drain"的過程,而我們都知道,"brain drain"就是一個國家國際競爭力衰敗的關鍵。
------
大法官解釋釋字第 558 號:
憲法第十條規定人民有居住、遷徙之自由,旨在保障人民有自由設定住居所、遷徙、旅行,包括入出國境之權利。人民為構成國家要素之一,從而國家不得將國民排斥於國家疆域之外。於 #臺灣地區設有住所而有戶籍之國民得隨時返回本國,#無待許可,惟為維護國家安全及社會秩序,人民入出境之權利,並非不得限制,但須 #符合憲法第二十三條之比例原則,並 #以法律定之。
觀光的構成要素 在 芭樂人類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年年初《觀光人類學》中文版剛在台灣出版發行,但在台灣,部落觀光的主題已有長時間的討論。從謝世忠《認同的污名》的反思、社區總體營造時期的夢想與失落、到近年來的重新定位,部落觀光如同今日芭樂文作者邱韻芳老師所說的「部落做觀光是一個非常困難、需要思索,而且是持續思索的課題,因為過程當中有許多問題需要面對,卻很難有標準的答案。」
透過比西里岸、司馬庫斯、以及宜蘭「不老部落」的案例討論,韻芳老師告訴我們,一旦牽涉到文化,再細瑣的事都可能發展成大哉問,尤其是對於原住民族而言,文化的運用不只是策略問題同時也是倫理問題。什麼樣的文化元素要放進觀光什麼不放,要放得深一點還是淺一些,放進觀光流程時要將文化做怎樣的修整,是否可以為觀光而挪用他人的文化,甚至是創造新文化,每一個都是必須深思熟慮的議題。因為當文化被嵌進觀光時,要考慮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化要素對觀光客是否構成足夠的吸引力,在此同時,這些文化的選取與再現方式,也代表了族人期待外人怎麼看待、理解自己。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