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西拉雅族母系社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西拉雅族母系社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西拉雅族母系社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西拉雅族母系社會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373的網紅Ingay Tali 穎艾達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關於族群機關別的預算問題,有個背景還是不得不說。 這兩天議會進行的預算審查來到原民會與客委會。當然,因為提交預算書時,臺南市政府還是「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架構,所以預算自然還是以「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架構編列。更精確的講,即便《臺南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已經修改,但在中央正式核備下來之前,還是得按原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

  • 西拉雅族母系社會 在 Ingay Tali 穎艾達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1-13 01:12:26
    有 53 人按讚

    關於族群機關別的預算問題,有個背景還是不得不說。
     
    這兩天議會進行的預算審查來到原民會與客委會。當然,因為提交預算書時,臺南市政府還是「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架構,所以預算自然還是以「民族事務委員會」的架構編列。更精確的講,即便《臺南市政府組織自治條例》已經修改,但在中央正式核備下來之前,還是得按原來的架構編列。
     
    只是,對於議員同仁們質疑而提出「臺南原住民人數比客家人數少,為何客家預算比原住民少」的問題,Ingay覺得,恐怕對這個「族群」的命題有太多誤會。
     
    先講結論,Ingay認為就預算內容與金額來說,臺南的客家單位(目前的民委會客家科、日後的客委會)確實有更豐富的必要,這是毫無疑問的。
     
    這個預算,就算扣除掉其中原住民因特定法規而給予的社會福利性經費外,許多議員先進對兩會(或以「錯誤統稱」分類的原、客)預算,以「人數」來比較,其實是一個很不對襯的命題。原因在於「原住民」與「客家」的身份認定完全是兩回事,這恐怕也是大多數人從未注意到的問題癥結(先說明,這邊主牽涉的是「法定原住民身份」,所以尚未復名的平埔族親請原諒,以下行文裡「原住民」的指涉群不在其中)。
     
    根據《客家基本法》第二條一項一款:「#客家人:指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從目前對客家的「法定義」可以注意到「開放性認同主義」的設定。在「血緣」上也許還有外顯的判斷基準,比方日治時期各類戶口、人口調查記錄,在種族別欄位註記以「廣」者,但要注意條文裡並未針對親緣與從姓做限定。而條文中寫定的「淵源」二字,更是極端開放狀態。最重要的是,採取了「自我認同」的寬鬆條件。
     
    而談到 #原住民 身份,必須先回到《原住民族身分法》。在這部法規中,原住民身分受到極端嚴格的規定:
     
    首先,根據《原住民族身分法》規定。所謂「原住民」已經被限定分類成兩種:「山地原住民」與「平地原住民」。而根據第2條規定,要「被認定」為原住民者,必須是在日治時期的《戶口調查簿》裡的種族欄位就已經明確登記(生/熟)者,或者是被登記者的直系血親卑親屬(希望看到這裡的人,能去翻翻這個原住民族身分法,也許會更瞭解Ingay為什麼特意強調「被規定」的意思。法條請參考: https://tinyurl.com/y32w8245 )。
     
    這還沒完,在《原住民族身分法》的規定下,並不是直系尊長是原住民、晚輩就一定是原住民,這還有「從姓」的問題。如果父親非原住民、母親為原住民,孩子沒有跟著母親姓的話,也「沒有」原住民身分。這個延伸線上,就會發生「原住民阿媽生不出原住民孫子」的荒謬問題(請參 https://tinyurl.com/y39kozxe )。並且,最關鍵處在於,就算符合上述的條件,還必須完成最重要的關卡:在戶政機關完成申請登記,也就是記錄在戶口名簿/戶籍謄本,白紙黑字的載明「原住民」,才會有原住民身分。且,如果一旦變更身分,就不能再回復(有點像《美人魚》的故事吧?!從內容到寓意都很近似)。
     
    從以上法規的限制,就可以知道要拿「原住民」與「客家」的「人數」來比較,會有多不可思議。亦即,原住民人數可以透過戶政機關的統計來確定,但客家人數呢?
     
    當然還是要講,就Ingay個人立場來說,並不認為要對「客家」做嚴格的法律限制,相反的,是希望被嚴格限制的「原住民」認定,該要鬆綁了。至少,不必刻意律定「從姓」限制,而多增加「自我認同」的成分。正如同研議中對「平埔族群」的採列,同時採納父或母系的血緣與認同主義。
     
    所以,在預算審查時,同事先進以「客家人數」與「原住民人數」為立論基礎,進而「計算」預算份額,這個算式顯然就有相當容疑的空間了。
     
    另一個影響預算份額的問題,事實上也同樣發生在臺南的原住民族群身上,那就是「地區」問題。有同事提問,為何中央客委會的經費臺南無從申請?
     
    這是因為客委會的經費裡有極大量是著重在「#客庄」,也就是《客家基本法》第4條規定的「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根據條文,所謂「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是指「客家人口達1/3以上之鄉/鎮/市/區」,目前被指定者包含11縣市70個區(參 https://tinyurl.com/yys2jdeb ),很遺憾的,臺南並不在其中(其實這條規定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客家人口達1/3」這個部分:正如前述,關於「客家人」的「認定」並非採戶政登記而是自我認定,所以所謂人口達1/3這個條件,恐怕又陷入另一個循環論證)。
     
    在原住民方面,中央原民會的經費也極大量的集中在「#原鄉」,也就是法律用詞的「原住民族地區」,目前被指定的包含12縣市55個鄉鎮區(參 https://tinyurl.com/y2qeoos2 ),很遺憾的,臺南也不在其中。(這邊也同時請大家注意,如果西拉雅族正式復名,對這個「原鄉」的認定又會有什麼影響,也請大家想想唷!)
     
    Ingay要再次強調,這篇貼文並不是要從法規角度去阻絕不同族群別的預算可能,相反的,應該可以理解為什麼包含Ingay在內的原住民運動者的主張之一,就是把身分認定/審定這個法律枷鎖給解開。
     
    身為原住民議員,我們自然堅持聲揚且主張族人的法定權益;同時身為臺南市議員,我們當然也要保守在臺南這塊土地上共存共榮、不同群體的權益。
     
    可,千萬別因為誤會、誤導,或者對於現實法制的認識不足,而錯紮稻草人猛打,那絕對不會是公平、也絕對不會是正義。
     
    #很多數字其實不是數字
    #臺南好原住民才會好
    #臺南好客家族群也才會好
    #這個給自己在現在工作上的提醒不是只有字面上的意義
    #真的請大家共同思考

  • 西拉雅族母系社會 在 微微笑廣播網 (台灣最美的聲音)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8-31 08:26:03
    有 21 人按讚


    台灣鄉土民情(六十六)
    居住在台南縣的平埔族西拉雅族系,還保存著傳統平埔族的祭典。西拉雅族過去在台灣有四個番社,分別是新港社,麻豆社,目加溜灣社,蕭壠社,不過,還保留傳統祭典儀式的,只剩蕭壠與目加溜灣二社。   
    新營東邊的東山鄉東河村,目前是蕭壠社最大,也是祭典最完整的邊埔社,全村大約有二,三百戶,大約在清朝乾隆年間,由蕭壠社的祖居地佳里遷移來此定居,伊攏是以農為生,尊奉「阿立祖」,為最高的守護神,每年農曆九月初四入夜到初五中午的邊埔夜祭,就是為「阿立祖」所舉行的慶典。   
    「阿立祖」的信仰是西拉雅平埔族特有的宗教,一般認為「阿立祖」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其實是錯誤的,因為母系社會,阿立祖是女的,邊埔西拉雅人並不拜神像,他們以瓶、陶、矸、壺、蕃薯,芋仔的神器代表神體。   
    平埔族傳統的祭品,主要是檳榔,米酒與粿粽,雖然今天東河村民已經受「漢化」影響而增加了牲禮,但是整個祭典擺設與感覺,仍是有傳統平埔族的拜法,就像入夜後的「點豬過火」,清晨的「舞唱牽曲」等等都是平埔族的特色,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初五中午舉行的「嚎海」了。   
    「嚎海」是哭祭大海的意思,也稱為「祭海」,借「哭」與「祭」來安慰當年由南洋群島漂流來台灣,死在海上的先民,每年這個時候,東河村民都會準備祭品,擺設在「阿立祖廟」西南方的田地,由七十幾歲的「尪姨」李仁記女士主祭,其實,西南的方向,正是蕭壠的原鄉-佳里。   
    「嚎海」對擺祭品,巡祭品到「唱牽曲」,總會流露出一股平埔族後代的淡淡哀傷,場面真感動人,而整個儀式最使人感傷的,就是尪姨的安慰亡靈。每次平埔族歌的「牽曲」若是唱出的時,手舉尪祖拐的「尪姨」便衝向田邊揮舞大哭,然後倒地翻滾,那哭那唱,唱出一段一段漸漸已經被族人忘記心酸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總會使「尪姨」一再追問伊的族人,為什麼來拜的人,一年比一年少呢?確實如此,漢化越深,拜的人恐怕會愈來愈少了!很多平埔族人早就忘記他們的祖先。   
    「嚎海」是很感傷又悲哀,但是真正感傷悲哀的,可能不是拜祭人數的多少,而是有一天都沒有人知道「阿立祖」是什麼神的時候,平埔族的文化會從此斷絕。   
    「嚎海」之後,亡靈得到安慰,尪姨也得到安慰,可是面對已經完全漢化的平埔族群,是不是從此得到安慰呢?

  • 西拉雅族母系社會 在 蔡正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4-03-02 20:41:59
    有 313 人按讚

    林媽利「學術爲政治服務」

    有位叫林媽利的人
    常在自由時報發文章

    2000年 林媽利 說:
    「臺灣的福佬人與客家人只有 13% 具有原住民血統」

    2006年 林媽利 說:
    「現在的臺灣人有 26% 擁有來自原住民的母系血緣,
    亦即 2300 萬人口中約有 600 萬人
    是平埔嬤及高山嬤的後代;
    其他 74% 是來自福建,是唐山嬤的後代。」

    2007年 林媽利 說:
    「發現臺灣人的半套型基因有 48% 是來自福建,
    其他 52% 主要來自原住民」

    林媽利的說法
    在6年內增加ㄧ倍,從13%增加到26%
    到第7年,再增加ㄧ倍,從26%增加到52%

    更有趣的,林媽利的說法
    台灣漢人沒有來自廣東、其他省份的

    2007年 林媽利乾脆在自由時報宣稱:
    「85% 的臺灣人是帶有臺灣原住民的血緣」

    這ㄧ下子又從52%拉高到85%!

    我們只能說
    上帝要使人瘋狂真的很簡單!

    2008年 史丹福大學出身的陳叔倬教授
    質疑林媽利的說法時

    林媽利無法回答卻惱羞成怒的回應:
    「他(陳叔倬)的為文攻擊臺灣的研究
    是不是為了配合中國復旦大學同事的論調?
    是不是有漢人血統論的政治意圖?」

    其實比較合理的結論是:
    「全體台灣人應該連署推薦
    林媽利競逐『諾貝爾醫學鬼扯獎』」

    林媽利有這些怪異結論
    其實不意外
    林媽利的父親是台灣人
    母親是日本人

    林媽利在日本長大
    當然要積極用「科學」證明
    「台灣人是平埔族,不是中國人」

    林媽利無奈用的「科學方法」太笨拙
    變成「科學說謊」!

    相關資料請參閱:葉高華教授的文章

    「臺灣漢人的基因戰爭」

    人文社會學者普遍認為民族是人工創造物:
    「血緣關係存在與否對於群體的形成並不重要」[1];
    「我被迫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也就是說,
    我們根本無法為民族下一個『科學的』定義」[2];
    「民族主義發明了原本並不存在的民族」[3];
    「是國家和民族主義創造了民族」[4]。
    近年來相當流行的民族定義是:
    「它是一種想像的政治共同體。」[5]

    然而,一般民眾經常認為血緣、遺傳等
    原生特徵是構成族群或民族的基礎。
    在臺灣,民眾的國族 (民族) 認同又相當分歧,
    這導致統獨之爭無可避免地延燒到臺灣人的血統議題上。

    有些中國國族認同者強調兩岸民眾都是「炎黃子孫」、
    「血濃於水」。
    另一些臺灣國族認同者則強調多數臺灣漢人擁有原住民血統,
    異於中國人。近年來,隨著遺傳科技突飛猛進,
    親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已能夠被準確地確認。
    於是,許多人開始寄望遺傳科技能夠為族群或民族
    找到科學上的根據。

    1996 年 4 月 6 日,在臺北醫學院舉辦的
    「原住民健康問題之現況及未來展望」研討會中,
    高雄醫學院的陳順勝醫師發表
    〈臺灣與西太平洋島嶼南島語族之健康關係〉。
    他重新計算臺大醫院李俊仁醫師發表的
    人類組織抗原 (HLA) 數據,
    得出「20-60% 臺灣漢人擁有原住民基因」的結論。[6]

    1996 年 11 月 16-17 日,
    陳順勝在「族群政治與政策研討會」中發表
    〈由醫學資料看臺灣族群融合〉,
    再次指出「20-60% 臺灣漢人擁有原住民基因」。

    日後在慈濟大學教授體質人類學的陳叔倬,
    當場發現陳順勝計算過程有誤。[7]
    經過重新檢視之後,陳順勝修改數據,
    並在研討會論文集出版時將文章標題改為
    〈從人文與醫學資料看臺灣的族群〉。
    修正後的文章,
    取消「20-60% 臺灣漢人擁有原住民基因」的結論。[8]
    往後,陳順勝未再提過這個論點。

    臺北馬偕醫院林媽利醫師
    對於人類組織抗原 (HLA) 的研究則發現,
    臺灣的福佬人與客家人只有 13% 具有原住民血統。
    她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學術期刊《Tissue Antigens》上。

    原文指出:
    In this study, the finding that major haplotypes
    of the indigenous groups were found in 13% of
    the total 'Taiwanese' (Minnan and Hakka)
    HLA class I haplotypes suggests
    a low proportion of indigenous genes
    in the 'Taiwanese' gene pool.[9]

    直譯為:「在此研究中,13% 臺灣人 (閩南與客家)
    的 HLA 第一類單倍型當中發現原住民的主要單倍型,
    顯示臺灣人的基因庫中含有低比例的原住民基因。」

    隨後,林媽利又以人類組織抗原 (HLA) 推論臺灣漢人的來源,
    並再次刊登於學術期刊《Tissue Antigens》上。

    原文指出:
    In our previous study, we found that 13% of
    'Taiwanese' HLA-A, -B and –C three-locus haplotypes
    most likely originated from these mountain tribes
    and also from the Pazeh,
    who are a disappearing plains tribe.
    This suggests that only a small proportion of
    indigenous genes are present
    in the 'Taiwanese' gene pool,
    although HLA data from the already extinct plains tribes
    (9 tribes) are not available, and so the degree of
    contribution of these tribes to the 'Taiwanese'
    gene pool is at present unknown.[10]

    直譯為:「在我們先前的研究中,我們發現 13% 臺灣人的
    HLA-A、-B、-C 單倍型來自高山原住民以及
    正在消失的巴宰平埔族。
    這顯示臺灣人的基因庫中只有小比例的原住民基因,
    然而已消失的 9 種平埔族 HLA 資料不可得,
    故其對於臺灣人基因庫的貢獻度,目前不得而知。」

    前揭文字顯示,在臺灣的平埔族當中,
    林媽利只蒐集到巴宰族的資料。
    她原以為另外 9 種平埔族 (並未指出是哪 9種) 已經消失。

    到了 2003 年,林媽利發現西拉雅族仍然存在,
    因此開始蒐集西拉雅族的樣本。從 2006 年開始,
    林媽利陸續公布西拉雅族的數據,
    可惜至今仍未有正式論文於學術期刊上刊出。
    在 2006 年 7 月國科會科學季「多樣性臺灣」特展專文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中,林媽利根據粒腺體 DNA推論:
    「現在的臺灣人有 26% 擁有來自原住民的母系血緣,
    亦即 2300 萬人口中約有 600 萬人是平埔嬤及
    高山嬤的後代;其他 74% 是來自福建,是唐山嬤的後代。」[11]

    2007 年 8 月 11 日,林媽利於《自由時報》刊登
    〈非原住民臺灣人的基因結構〉,
    再次公布未曾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數據。
    該文指出,經由檢驗 100 個臺灣漢人,
    「發現臺灣人的半套型基因有 48% 是來自福建,
    其他 52% 主要來自原住民」。

    所謂半套型基因,即為前述之人類組織抗原 (HLA) 單倍型。
    在粒腺體 DNA 方面,
    「臺灣人的母系血緣
    有 47% 屬於臺灣原住民及東南亞島嶼的族群,
    48% 屬於亞洲大陸,還有 5% 屬於日本的母系血緣」。

    在 Y 染色體方面,「這一百人中的五十八名男性,
    可歸類為 41% 的父系血緣來自臺灣原住民及東南亞島嶼族群,
    59% 的父系血緣來自亞洲大陸」。

    最後,林媽利總結道:「根據三個系統的分析,
    85% 的臺灣人是帶有臺灣原住民的血緣」。[12]

    在慈濟大學教授體質人類學的陳叔倬,
    以及致力於西拉雅文化的西拉雅族人段洪坤,
    共同在學術期刊上發表〈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
    對林媽利的 2007 年新論點提出方法上的質疑。[13]

    首先,他們質疑林媽利的數據前後矛盾。
    在人類組織抗原 (HLA) 方面,
    2000-2001 年的林媽利指出
    13% 臺灣人的單倍型來自原住民;
    為何 2007 年的數據變成 52%?
    在粒腺體 DNA 方面,2006 年的林媽利指出
    臺灣人有 26% 擁有來自原住民的母系血緣;
    為何 2007 年的數據變成 47%?

    其次,在三個基因系統當中,只要有一個與原住民相同,
    就被林媽利歸類為原住民血統。
    然而,人類的基因有數萬個。只要分析更多基因,
    則任一基因系統與原住民相同的比例就會愈高。

    陳叔倬與段洪坤指出:
    「如此持續的進行更多的基因系統分析,
    可以得到99.99% 臺灣漢人都有原住民血統的結論。」
    第三,根據同樣的計算方式,
    只要有一個基因與亞洲大陸族群相同,
    也可歸類為亞洲大陸血統。
    如此一來,可得出 87% 臺灣人帶有亞洲大陸的血統。
    為何林媽利只選擇性地公布85% 臺灣人
    帶有臺灣原住民的血統呢?

    林媽利在回應陳叔倬與段洪坤的文章中,
    並未回答上述三個問題,而是質疑他們的動機。

    林媽利指出陳叔倬與中國復旦大學有合作關係,
    「他的為文攻擊臺灣的研究是不是為了配合
    中國復旦大學同事的論調?
    是不是有漢人血統論的政治意圖?」[14]

    陳叔倬與段洪坤再次回應:
    「林媽利醫師選擇迴避我們的質疑,
    卻花較多篇幅提出非關〈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內容
    的問題。」

    他們要求林媽利正面回應他們的三個問題。
    此外,陳叔倬與段洪坤反批:
    「林媽利醫師單純認為屬於科學研究的祖源基因檢驗,
    其本質更存在著政治意圖。」

    他們引述人類學者 Brodwin 的警告:
    「利用特殊的遺傳指標排列、或 Y 染色體與粒線體 DNA 上
    獨特的變異來確認我們與祖先的關聯性,
    不僅僅是實驗室中的技術問題,更是一種政治問題:
    在我們社會中,誰會去進行檢驗?誰提供這種服務?
    給予遺傳數據意義者又是誰?
    這不僅僅是遺傳或是生物研究,同樣也是政治運動,
    因為這牽涉到個人與族群、種族、或國族群體意識之間的
    擁抱與背離。」[15]

    林媽利並未再回應陳叔倬與段洪坤,
    而是將她過去關於臺灣人基因研究的文章與講稿集結成書: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在序中,林媽利暗指陳叔倬與段洪坤是北方漢人血統論者,
    並宣稱要「堵住臺灣人的北方漢人血統論者的嘴巴」(頁11)。

    由於這本書是集結林媽利不同年代的作品,
    因此,同一本書當中出現許多不一致的結論。
    例如,頁 79 與頁 199 指出「臺灣人 13% 的基因是
    來自原住民」;
    頁 64 指出「臺灣人有 26% 擁有來自原住民的母系血緣」;
    頁 112 指出「85% 的臺灣人是帶有臺灣原住民的血緣」;
    頁 48 指出「原本推測臺灣人 85% 帶有原住民基因的結果,
    頻率可能需要再向上修正」。[16]

    2009 年,陳叔倬取得史丹福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
    他的博士論文分析了 172 個平埔族 (包括巴宰族、西拉雅族)
    樣本、34 個居住在西拉雅吉貝耍部落 (位於臺南縣) 的
    漢人樣本、138 個臺南漢人樣本,
    並對照已發表的高山原住民基因數據與中國漢人基因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平埔族樣本的認定,
    陳叔倬採取不同於林媽利的方式。
    在林媽利的研究中,只要受試者說他是平埔族,
    這個樣本就被放到平埔族中。
    因此,一個實際上沒有平埔族血統的受試者,
    可能藉由自我宣稱而成為平埔族樣本,
    並使其他沒有平埔族血統的樣本也被鑑定為平埔族。

    陳叔倬則結合日本時代的戶籍資料,
    確認受試者的家庭從 19 世紀末以來未曾與漢人通婚,
    才算是平埔族樣本。他的分析結果顯示,
    臺南漢人的基因較接近中國南方漢人。
    至於居住在吉貝耍部落的漢人,
    其父系血緣較接近臺南漢人與中國南方漢人;
    其母系血緣較接近吉貝耍的平埔族。[17]

    筆者盡可能回顧這場論戰的來龍去脈,
    是希望幫助讀者注意兩個要點。
    首先,同一位學者不斷改變自己的論點,
    顯示這個議題至今仍未有定論。
    也就是說,遺傳科技至今並未能夠為臺灣的國族議題提供
    「科學」的證明。
    其次,不同學者之間互批對方有政治意圖,
    顯示這個議題已經不單純只是「科學」的研究。
    這是每個想要引述相關文獻的人,都應該謹記在心的。

    註釋

    [1] Weber, Max (1922 [1968]) Economy and Society.
    Guenther Roth and Claus Wittich (ed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 Seton-Watson, Hugh (1977) Nations and States.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Na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

    [3] 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4] Hobsbawm, E. (1990) Nation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 Anderson, B.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ition), London: Verso.

    [6] 陳順勝 (1996) 臺灣與西太平洋島嶼南島語族之健康關係,
    收錄於《臺灣原住民健康問題與展望論文集》。
    臺北:臺北醫學院。

    [7] 陳叔倬、段洪坤 (2008) 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
    《臺灣社會研究季刊》,72:137-173。

    [8] 陳順勝 (1997) 從人文與醫學資料看臺灣的族群,
    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
    臺北:前衛。頁265-301。

    [9] Lin M, Chu CC, Lee HL, Chang SL, Ohashi J,
    Tokunaga K, Akaza T, Juji T (2000) Heterogeneity of
    Taiwan’s indigenous population:
    possible relation to prehistoric Mongoloid dispersals.
    Tissue Antigens 55:1–9.

    [10] Lin M, Chu CC, Chang SL, Lee HL, Loo JH, Akaza T,
    Juji T, Ohashi J, Tokunaga K (2001)
    The origin of Minnan and Hakka, the so-called
    "Taiwanese", inferred by HLA study.
    Tissue Antigens 57:192-9.

    [11] 林媽利 (2006)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科學人特刊》,第4 號,頁122-127。

    [12] 林媽利 (2007) 非原住民臺灣漢人的遺傳結構,
    《自由時報》言論廣場,2007 年8 月11 日。

    [13] 陳叔倬、段洪坤 (2008) 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2:137-173。

    [14] 林媽利 (2009) 再談85%帶原住民的基因:
    回應陳叔倬、段洪坤的〈平埔血源與台灣國族血統論〉,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5:341-46。

    [15] 陳叔倬、段洪坤 (2009)
    台灣原住民祖源基因檢驗的理論與統計謬誤,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76:347-356。

    [16] 林媽利 (2010) 《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
    臺北:前衛。

    [17] Chen, Shu-Juo (2009) How Han are Taiwanese Han?
    Genetic inference of Plains Indigenous ancestry among
    Taiwanese Ha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aiwan identity,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of Stanford University.

    張貼者: Ko-Hua Yap

  • 西拉雅族母系社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4-12 23:46:14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