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舌頭刺痛怎麼辦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舌頭刺痛怎麼辦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舌頭刺痛怎麼辦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舌頭刺痛怎麼辦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王意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再次感謝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分享,在陪伴選擇性緘默症的這條路上,讓孩子不再孤單。每多一個人看見,每多一個人了解,我們就有機會聆聽到孩子,久違的聲音。讓孩子對於說話不再焦慮,感謝身旁有你,感恩。🌷 當一個孩子在班上不說話,人際關係可能就會惡化,課業走下坡,甚至因此被霸凌,但孩子卻因焦慮而更退縮,更...

  • 舌頭刺痛怎麼辦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2-23 07:30:40
    有 46 人按讚


    🌷再次感謝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分享,在陪伴選擇性緘默症的這條路上,讓孩子不再孤單。每多一個人看見,每多一個人了解,我們就有機會聆聽到孩子,久違的聲音。讓孩子對於說話不再焦慮,感謝身旁有你,感恩。🌷

    當一個孩子在班上不說話,人際關係可能就會惡化,課業走下坡,甚至因此被霸凌,但孩子卻因焦慮而更退縮,更無法向大人求救,將所受的委屈說出口。

    台灣家長面對「選擇性緘默症」時,可能的5大迷思:
    ‧「他個性比較內向、文靜,等時間久了,他就會說話。」
    ‧「她在家裡會說話,可能是幼兒園讓她不太習慣。」
    ‧「他爸爸還不是到了五歲才會講話。『長大了就會好』,別擔心。」
    ‧「一定是教學太嚴肅了,孩子才會不敢說話。你們老師應該要調整。」
    ‧「她是『大隻雞晚啼』,像她爸,但爸爸也拿到碩士了啊。」

    在不以為意、漠視與逃避下,
    孩子可能就錯過早期療育介入的黃金時刻。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的疾病,好發於四歲左右的孩子。在台灣,「選擇性緘默症」長期被漠視或誤解,但「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並不是執拗、任性或被寵壞,他們心裡也很想表達,無奈龐大的焦慮與恐懼往往凌駕於開口說話。在這群不說話的孩子背後,那是想說而無法說的痛苦,那是無聲的吶喊。

    取自《選擇性緘默症》

    *****************************************

    昨天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文章,迴響不小,不少朋友紛紛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孩子,容易被同儕霸凌,不被師長諒解。

    就如同封面上的那句話,「『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比任何一個人都痛苦。」

    這種處境之下,持續不說話,真的是一種煎熬,不能說是當事人自願的行為。環境給的二次傷害,還可能導致當事人更嚴重的創傷。

    這本書所教導的應對焦慮的技巧,對有焦慮問題的孩子也可以參考,不限於選擇性緘默症。如果父母也一併學習,除了首先對自己有助益,也能長期潛移默化變成身教,幫助孩子。

    我們的文化在情緒教育方面普遍貧乏,但很多師長已經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很積極地去學習。不過,我們同時看得到,有些大人依然不把情緒當回事,忽略孩子的情緒,也不想好好面對自己。

    緊張的時候,記得從呼吸下手,最簡便可行,對大人小孩都能產生效益。祝福您!

    *****************************************

    不聽使喚的焦慮──如何學習自我駕馭情緒

    【文/ 王意中】

    「熙妍,你到底怎麼搞的?每件制服的衣角都被你揉得皺巴巴的。你沒事玩什麼衣服?還有,我告訴你,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顆釦子?」

    每次一洗完衣服,熙妍媽媽就發現熙妍的制服老是少了些釦子,害自己得要花許多時間,不斷地重新縫補。

    「我又不是在玩,一定是你洗衣服的時候,洗衣機把我的釦子弄掉了。」

    「弄掉的?你騙誰呀?如果弄掉的,那釦子應該會掉在洗衣機裡面,怎麼會不見了?難道我們家的洗衣機會吃釦子?」

    「說不定,我們家的洗衣機就是會吃釦子。」

    「你還在跟我胡扯?你在學校到底都在幹嘛?」

    熙妍心裡也在想:「我都在幹嘛?」說真的,自己還真的不能幹嘛。每次坐在座位上,就不時得擔心老師會不會叫到自己。

    「第三題,誰要站起來回答?」老師眼神掃視著全班同學。

    這時,對熙妍來說,她的手就會不自覺地放到桌子底下。熙妍不停地擰著自己的衣角,用力搓揉著。

    「我再問一次,有誰要自動站起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有同學自告奮勇,這該是多完美的事啊!但事與願違,熙妍的心裡不時嘀咕著:「不要叫我,不要叫我,不要叫我。」

    「這一題,沒有人要回答?那我要開始叫人了。」

    這時,熙妍的兩隻手在衣服的釦子上轉啊轉、扭啊扭,就這樣,釦子愈來愈鬆動,最後連釦子掉在地上,熙妍都沒有覺察到。

    老師為了讓孩子們可以積極參與課程,適時回應,所以上課所教的內容,以及在教學上,都採取了由同學們主動,或老師唱名回應的上課模式。這讓熙妍壓力很大,她整堂課都戰戰兢兢的。

    「李熙妍,你在幹嘛?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聽見?」

    熙妍兩個眼睛瞪著天花板,嘴巴張得大大的。

    「下次如果再讓我發現,你的釦子又不見,你的衣角又給我揉成這副德性,你看我不修理你才怪。」

    ***

    意中心理師說選擇性緘默症

    當自我覺察焦慮情緒已出現浮動,這時,如何讓自己在第一時間緩和焦慮,讓焦慮回復到可控制的狀態,這是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必須面對與學習的課題。

    沒錯,焦慮非常的自然,但我們卻不能視為理所當然,任由這些焦慮無止境的瀰漫,而影響到自己的說話與行為表現。

    當我們沒有好好因應自己的焦慮情緒,這時,焦慮就像隻不受管教的怪獸般,強度不斷地放大、擴散,肆無忌憚地吞噬著你的心、你的注意力、你的說話能力,讓你愈來愈不像自己。

    ***

    轉移注意力

    在教室裡,你的注意力總是聚焦在老師會不會叫到你,最後,你可能發現自己的嘴巴愈來愈緊閉,牙齒與舌頭似乎好久都沒有出來透氣。你隱隱約約感受到自己的手心在盜汗。你猛吞口水,喉嚨緊縮。

    你已經覺察到焦慮開始又在作怪了,但你真的不能再任由它來影響你。這時,你必須開始啟動注意力切換模式。沒錯,你需要用點力,將你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事物上。

    而此刻,你的注意力正在進行拉扯,但是,最後決定你要關注在哪一件事情上,你其實擁有主場優勢,決定權依然是在你自己的手上。

    例如,在課堂上,你總是在想老師會不會叫到你,要你開口說話。這時,切換模式啟動,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在手中的原子筆上,你會發現,自己左右手的大拇哥與二拇弟,正彼此施力在原子筆上。

    在這過程中,你將發現,注意力的拉扯,就像兩軍在作戰一樣,就看哪一方的力道夠大,把對方拉了過去。

    既然要透過轉移的方式,壯大自己在教室裡的情緒主控權,這時,就真的得透過平時的練兵,多練習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技巧,以捍衛自己的情緒在合理範圍內。

    例如,當焦慮上來時,試著讓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各種你在教室裡能夠找到的刺激都可以,像是教室裡牆上的時鐘,你可以仔細聆聽時鐘的滴答聲,或專注於老師鼻梁上的眼鏡,甚至於,將注意力切換到班上,那一位能夠讓自己感到自在、愉悅的同學,你想像兩人相處時的輕鬆畫面,例如一起追逐、聊天、嬉戲。當然,畫面的短暫出現,是為了有助於讓自己的焦慮轉為舒緩,隨後,你再將注意力回到課堂上老師的上課內容。

    引導孩子隨時提醒自己,每個人當下想要關注在哪一件事情上,其實自己是可以努力來決定的。

    ***

    深呼吸,控制焦慮

    現在,一起和孩子來練習深呼吸的控制遊戲。

    ◆ 拿出一張紙,讓上面沾一些水,再放上水彩的顏料,和孩子一起用嘴巴吹著紙上的水,讓紙上的顏色漸漸地暈散開來。
    讓孩子在吹的過程中,去感受自己正在控制呼吸。同時,讓孩子想像,他正在創作一幅作品。

    ◆ 和孩子在電風扇前擺上一張紙,任由電風扇吹呀吹。
    試著撕下幾張小紙條,這時,引導孩子想像將自己化為一台電風扇,開始吹著眼前這些小紙條,吹高高、吹得翹翹的。

    ◆ 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遊戲,讓孩子試著將泡泡吹到最大。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吹泡泡,就如同自己在控制自己的呼吸一樣。

    繼續和孩子腦力激盪,還有哪些遊戲,可以讓自己好好深呼吸,好好緩和自己的焦慮情緒。讓自己的焦慮隨時能夠回復到一種穩定的狀態。

    ***

    修正負面想法,打破自我預言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很容易自我暗示、自我預言,自己隨時會面臨一種糟糕的狀況。例如,認為自己會被老師叫起來問問題,自己會說錯話,會回答不出來,同學會聽不見他的聲音等。愈是這麼思考,自己的焦慮指數就會愈來愈高。

    試著引導孩子,打破自我預言,換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例如,使用正向、合理的話語,把它說出來、寫出來。這些話語具備了一種積極的作用,可以打破、反轉、改變自己原本預期,可能會發生不好事情的想法。

    例如,原本擔心「老師叫到我,該怎麼辦?」這時,在心裡可以大聲告訴自己:「這題很簡單,我已經練習很多遍了。」或「這種問題,連三歲的孩子都可以回答。」以及「很抱歉,我本來就會說話。」

    負面的解讀,往往帶來強大的殺傷力,所以,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念頭的扭曲,就讓自己整個說話行為動彈不得。試著重新修正自己,對於開口說話的內容,用一種自己能掌控的方式,也比較合理的說法,來取代自己的負面想法。

    想法上的轉換,可以多多使用。例如原本存在的負面想法是:「我在班上,已經很久沒說話,如果我突然說話,同學會覺得很奇怪。」這時,引導孩子做調整,調整為「說話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如果突然間開口說話,只是恢復自然而已,同學也會認為理所當然」。

    ***

    剝洋蔥,探究自己內心的想法

    引導孩子探究自己內心的想法,就如同剝洋蔥一般,一層又一層,在過程中,雖然容易讓孩子感到眼睛刺痛,淚流滿面,但一次又一次練習之後,孩子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想法,而擺脫逃避,勇於面對。

    例如,孩子原本存在的念頭是:「我在班上不說話,因為我擔心,我怕說錯話。」這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說錯話,會怎樣?」「我到底在怕什麼?」「為什麼我會認為說錯話,後果就是那麼嚴重?」「這嚴重的事情,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那麼深信它一定會發生?」

    ……

    .

    以上文字取自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88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舌頭刺痛怎麼辦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23 07:15:41
    有 1,923 人按讚


    當一個孩子在班上不說話,人際關係可能就會惡化,課業走下坡,甚至因此被霸凌,但孩子卻因焦慮而更退縮,更無法向大人求救,將所受的委屈說出口。

    台灣家長面對「選擇性緘默症」時,可能的5大迷思:
    ‧「他個性比較內向、文靜,等時間久了,他就會說話。」
    ‧「她在家裡會說話,可能是幼兒園讓她不太習慣。」
    ‧「他爸爸還不是到了五歲才會講話。『長大了就會好』,別擔心。」
    ‧「一定是教學太嚴肅了,孩子才會不敢說話。你們老師應該要調整。」
    ‧「她是『大隻雞晚啼』,像她爸,但爸爸也拿到碩士了啊。」

    在不以為意、漠視與逃避下,
    孩子可能就錯過早期療育介入的黃金時刻。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的疾病,好發於四歲左右的孩子。在台灣,「選擇性緘默症」長期被漠視或誤解,但「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並不是執拗、任性或被寵壞,他們心裡也很想表達,無奈龐大的焦慮與恐懼往往凌駕於開口說話。在這群不說話的孩子背後,那是想說而無法說的痛苦,那是無聲的吶喊。

    取自《選擇性緘默症》

    *****************************************

    昨天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文章,迴響不小,不少朋友紛紛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孩子,容易被同儕霸凌,不被師長諒解。

    就如同封面上的那句話,「『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比任何一個人都痛苦。」

    這種處境之下,持續不說話,真的是一種煎熬,不能說是當事人自願的行為。環境給的二次傷害,還可能導致當事人更嚴重的創傷。

    這本書所教導的應對焦慮的技巧,對有焦慮問題的孩子也可以參考,不限於選擇性緘默症。如果父母也一併學習,除了首先對自己有助益,也能長期潛移默化變成身教,幫助孩子。

    我們的文化在情緒教育方面普遍貧乏,但很多師長已經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很積極地去學習。不過,我們同時看得到,有些大人依然不把情緒當回事,忽略孩子的情緒,也不想好好面對自己。

    緊張的時候,記得從呼吸下手,最簡便可行,對大人小孩都能產生效益。祝福您!

    *****************************************

    不聽使喚的焦慮──如何學習自我駕馭情緒

    【文/ 王意中】

    「熙妍,你到底怎麼搞的?每件制服的衣角都被你揉得皺巴巴的。你沒事玩什麼衣服?還有,我告訴你,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顆釦子?」

    每次一洗完衣服,熙妍媽媽就發現熙妍的制服老是少了些釦子,害自己得要花許多時間,不斷地重新縫補。

    「我又不是在玩,一定是你洗衣服的時候,洗衣機把我的釦子弄掉了。」

    「弄掉的?你騙誰呀?如果弄掉的,那釦子應該會掉在洗衣機裡面,怎麼會不見了?難道我們家的洗衣機會吃釦子?」

    「說不定,我們家的洗衣機就是會吃釦子。」

    「你還在跟我胡扯?你在學校到底都在幹嘛?」

    熙妍心裡也在想:「我都在幹嘛?」說真的,自己還真的不能幹嘛。每次坐在座位上,就不時得擔心老師會不會叫到自己。

    「第三題,誰要站起來回答?」老師眼神掃視著全班同學。

    這時,對熙妍來說,她的手就會不自覺地放到桌子底下。熙妍不停地擰著自己的衣角,用力搓揉著。

    「我再問一次,有誰要自動站起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有同學自告奮勇,這該是多完美的事啊!但事與願違,熙妍的心裡不時嘀咕著:「不要叫我,不要叫我,不要叫我。」

    「這一題,沒有人要回答?那我要開始叫人了。」

    這時,熙妍的兩隻手在衣服的釦子上轉啊轉、扭啊扭,就這樣,釦子愈來愈鬆動,最後連釦子掉在地上,熙妍都沒有覺察到。

    老師為了讓孩子們可以積極參與課程,適時回應,所以上課所教的內容,以及在教學上,都採取了由同學們主動,或老師唱名回應的上課模式。這讓熙妍壓力很大,她整堂課都戰戰兢兢的。

    「李熙妍,你在幹嘛?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聽見?」

    熙妍兩個眼睛瞪著天花板,嘴巴張得大大的。

    「下次如果再讓我發現,你的釦子又不見,你的衣角又給我揉成這副德性,你看我不修理你才怪。」

    ***

    意中心理師說選擇性緘默症

    當自我覺察焦慮情緒已出現浮動,這時,如何讓自己在第一時間緩和焦慮,讓焦慮回復到可控制的狀態,這是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必須面對與學習的課題。

    沒錯,焦慮非常的自然,但我們卻不能視為理所當然,任由這些焦慮無止境的瀰漫,而影響到自己的說話與行為表現。

    當我們沒有好好因應自己的焦慮情緒,這時,焦慮就像隻不受管教的怪獸般,強度不斷地放大、擴散,肆無忌憚地吞噬著你的心、你的注意力、你的說話能力,讓你愈來愈不像自己。

    ***

    轉移注意力

    在教室裡,你的注意力總是聚焦在老師會不會叫到你,最後,你可能發現自己的嘴巴愈來愈緊閉,牙齒與舌頭似乎好久都沒有出來透氣。你隱隱約約感受到自己的手心在盜汗。你猛吞口水,喉嚨緊縮。

    你已經覺察到焦慮開始又在作怪了,但你真的不能再任由它來影響你。這時,你必須開始啟動注意力切換模式。沒錯,你需要用點力,將你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事物上。

    而此刻,你的注意力正在進行拉扯,但是,最後決定你要關注在哪一件事情上,你其實擁有主場優勢,決定權依然是在你自己的手上。

    例如,在課堂上,你總是在想老師會不會叫到你,要你開口說話。這時,切換模式啟動,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在手中的原子筆上,你會發現,自己左右手的大拇哥與二拇弟,正彼此施力在原子筆上。

    在這過程中,你將發現,注意力的拉扯,就像兩軍在作戰一樣,就看哪一方的力道夠大,把對方拉了過去。

    既然要透過轉移的方式,壯大自己在教室裡的情緒主控權,這時,就真的得透過平時的練兵,多練習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技巧,以捍衛自己的情緒在合理範圍內。

    例如,當焦慮上來時,試著讓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各種你在教室裡能夠找到的刺激都可以,像是教室裡牆上的時鐘,你可以仔細聆聽時鐘的滴答聲,或專注於老師鼻梁上的眼鏡,甚至於,將注意力切換到班上,那一位能夠讓自己感到自在、愉悅的同學,你想像兩人相處時的輕鬆畫面,例如一起追逐、聊天、嬉戲。當然,畫面的短暫出現,是為了有助於讓自己的焦慮轉為舒緩,隨後,你再將注意力回到課堂上老師的上課內容。

    引導孩子隨時提醒自己,每個人當下想要關注在哪一件事情上,其實自己是可以努力來決定的。

    ***

    深呼吸,控制焦慮

    現在,一起和孩子來練習深呼吸的控制遊戲。

    ◆ 拿出一張紙,讓上面沾一些水,再放上水彩的顏料,和孩子一起用嘴巴吹著紙上的水,讓紙上的顏色漸漸地暈散開來。
    讓孩子在吹的過程中,去感受自己正在控制呼吸。同時,讓孩子想像,他正在創作一幅作品。

    ◆ 和孩子在電風扇前擺上一張紙,任由電風扇吹呀吹。
    試著撕下幾張小紙條,這時,引導孩子想像將自己化為一台電風扇,開始吹著眼前這些小紙條,吹高高、吹得翹翹的。

    ◆ 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遊戲,讓孩子試著將泡泡吹到最大。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吹泡泡,就如同自己在控制自己的呼吸一樣。

    繼續和孩子腦力激盪,還有哪些遊戲,可以讓自己好好深呼吸,好好緩和自己的焦慮情緒。讓自己的焦慮隨時能夠回復到一種穩定的狀態。

    ***

    修正負面想法,打破自我預言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很容易自我暗示、自我預言,自己隨時會面臨一種糟糕的狀況。例如,認為自己會被老師叫起來問問題,自己會說錯話,會回答不出來,同學會聽不見他的聲音等。愈是這麼思考,自己的焦慮指數就會愈來愈高。

    試著引導孩子,打破自我預言,換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例如,使用正向、合理的話語,把它說出來、寫出來。這些話語具備了一種積極的作用,可以打破、反轉、改變自己原本預期,可能會發生不好事情的想法。

    例如,原本擔心「老師叫到我,該怎麼辦?」這時,在心裡可以大聲告訴自己:「這題很簡單,我已經練習很多遍了。」或「這種問題,連三歲的孩子都可以回答。」以及「很抱歉,我本來就會說話。」

    負面的解讀,往往帶來強大的殺傷力,所以,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念頭的扭曲,就讓自己整個說話行為動彈不得。試著重新修正自己,對於開口說話的內容,用一種自己能掌控的方式,也比較合理的說法,來取代自己的負面想法。

    想法上的轉換,可以多多使用。例如原本存在的負面想法是:「我在班上,已經很久沒說話,如果我突然說話,同學會覺得很奇怪。」這時,引導孩子做調整,調整為「說話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如果突然間開口說話,只是恢復自然而已,同學也會認為理所當然」。

    ***

    剝洋蔥,探究自己內心的想法

    引導孩子探究自己內心的想法,就如同剝洋蔥一般,一層又一層,在過程中,雖然容易讓孩子感到眼睛刺痛,淚流滿面,但一次又一次練習之後,孩子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想法,而擺脫逃避,勇於面對。

    例如,孩子原本存在的念頭是:「我在班上不說話,因為我擔心,我怕說錯話。」這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說錯話,會怎樣?」「我到底在怕什麼?」「為什麼我會認為說錯話,後果就是那麼嚴重?」「這嚴重的事情,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那麼深信它一定會發生?」

    ……

    .

    以上文字取自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88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舌頭刺痛怎麼辦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23 07:15:40
    有 1,917 人按讚

    當一個孩子在班上不說話,人際關係可能就會惡化,課業走下坡,甚至因此被霸凌,但孩子卻因焦慮而更退縮,更無法向大人求救,將所受的委屈說出口。

    台灣家長面對「選擇性緘默症」時,可能的5大迷思:
    ‧「他個性比較內向、文靜,等時間久了,他就會說話。」
    ‧「她在家裡會說話,可能是幼兒園讓她不太習慣。」
    ‧「他爸爸還不是到了五歲才會講話。『長大了就會好』,別擔心。」
    ‧「一定是教學太嚴肅了,孩子才會不敢說話。你們老師應該要調整。」
    ‧「她是『大隻雞晚啼』,像她爸,但爸爸也拿到碩士了啊。」

    在不以為意、漠視與逃避下,
    孩子可能就錯過早期療育介入的黃金時刻。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焦慮的疾病,好發於四歲左右的孩子。在台灣,「選擇性緘默症」長期被漠視或誤解,但「選擇性緘默症」孩子並不是執拗、任性或被寵壞,他們心裡也很想表達,無奈龐大的焦慮與恐懼往往凌駕於開口說話。在這群不說話的孩子背後,那是想說而無法說的痛苦,那是無聲的吶喊。

    取自《選擇性緘默症》

    *****************************************

    昨天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文章,迴響不小,不少朋友紛紛分享了自己的經歷。我們不難看到,這樣的孩子,容易被同儕霸凌,不被師長諒解。

    就如同封面上的那句話,「『選擇性緘默症』孩子比任何一個人都痛苦。」

    這種處境之下,持續不說話,真的是一種煎熬,不能說是當事人自願的行為。環境給的二次傷害,還可能導致當事人更嚴重的創傷。

    這本書所教導的應對焦慮的技巧,對有焦慮問題的孩子也可以參考,不限於選擇性緘默症。如果父母也一併學習,除了首先對自己有助益,也能長期潛移默化變成身教,幫助孩子。

    我們的文化在情緒教育方面普遍貧乏,但很多師長已經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很積極地去學習。不過,我們同時看得到,有些大人依然不把情緒當回事,忽略孩子的情緒,也不想好好面對自己。

    緊張的時候,記得從呼吸下手,最簡便可行,對大人小孩都能產生效益。祝福您!

    *****************************************

    不聽使喚的焦慮──如何學習自我駕馭情緒

    【文/ 王意中】

    「熙妍,你到底怎麼搞的?每件制服的衣角都被你揉得皺巴巴的。你沒事玩什麼衣服?還有,我告訴你,你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掉了多少顆釦子?」

    每次一洗完衣服,熙妍媽媽就發現熙妍的制服老是少了些釦子,害自己得要花許多時間,不斷地重新縫補。

    「我又不是在玩,一定是你洗衣服的時候,洗衣機把我的釦子弄掉了。」

    「弄掉的?你騙誰呀?如果弄掉的,那釦子應該會掉在洗衣機裡面,怎麼會不見了?難道我們家的洗衣機會吃釦子?」

    「說不定,我們家的洗衣機就是會吃釦子。」

    「你還在跟我胡扯?你在學校到底都在幹嘛?」

    熙妍心裡也在想:「我都在幹嘛?」說真的,自己還真的不能幹嘛。每次坐在座位上,就不時得擔心老師會不會叫到自己。

    「第三題,誰要站起來回答?」老師眼神掃視著全班同學。

    這時,對熙妍來說,她的手就會不自覺地放到桌子底下。熙妍不停地擰著自己的衣角,用力搓揉著。

    「我再問一次,有誰要自動站起來,回答這個問題?」

    如果有同學自告奮勇,這該是多完美的事啊!但事與願違,熙妍的心裡不時嘀咕著:「不要叫我,不要叫我,不要叫我。」

    「這一題,沒有人要回答?那我要開始叫人了。」

    這時,熙妍的兩隻手在衣服的釦子上轉啊轉、扭啊扭,就這樣,釦子愈來愈鬆動,最後連釦子掉在地上,熙妍都沒有覺察到。

    老師為了讓孩子們可以積極參與課程,適時回應,所以上課所教的內容,以及在教學上,都採取了由同學們主動,或老師唱名回應的上課模式。這讓熙妍壓力很大,她整堂課都戰戰兢兢的。

    「李熙妍,你在幹嘛?我在跟你講話,你到底有沒有聽見?」

    熙妍兩個眼睛瞪著天花板,嘴巴張得大大的。

    「下次如果再讓我發現,你的釦子又不見,你的衣角又給我揉成這副德性,你看我不修理你才怪。」

    ***

    意中心理師說選擇性緘默症

    當自我覺察焦慮情緒已出現浮動,這時,如何讓自己在第一時間緩和焦慮,讓焦慮回復到可控制的狀態,這是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必須面對與學習的課題。

    沒錯,焦慮非常的自然,但我們卻不能視為理所當然,任由這些焦慮無止境的瀰漫,而影響到自己的說話與行為表現。

    當我們沒有好好因應自己的焦慮情緒,這時,焦慮就像隻不受管教的怪獸般,強度不斷地放大、擴散,肆無忌憚地吞噬著你的心、你的注意力、你的說話能力,讓你愈來愈不像自己。

    ***

    轉移注意力

    在教室裡,你的注意力總是聚焦在老師會不會叫到你,最後,你可能發現自己的嘴巴愈來愈緊閉,牙齒與舌頭似乎好久都沒有出來透氣。你隱隱約約感受到自己的手心在盜汗。你猛吞口水,喉嚨緊縮。

    你已經覺察到焦慮開始又在作怪了,但你真的不能再任由它來影響你。這時,你必須開始啟動注意力切換模式。沒錯,你需要用點力,將你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事物上。

    而此刻,你的注意力正在進行拉扯,但是,最後決定你要關注在哪一件事情上,你其實擁有主場優勢,決定權依然是在你自己的手上。

    例如,在課堂上,你總是在想老師會不會叫到你,要你開口說話。這時,切換模式啟動,把你的注意力聚焦在手中的原子筆上,你會發現,自己左右手的大拇哥與二拇弟,正彼此施力在原子筆上。

    在這過程中,你將發現,注意力的拉扯,就像兩軍在作戰一樣,就看哪一方的力道夠大,把對方拉了過去。

    既然要透過轉移的方式,壯大自己在教室裡的情緒主控權,這時,就真的得透過平時的練兵,多練習各種轉移注意力的技巧,以捍衛自己的情緒在合理範圍內。

    例如,當焦慮上來時,試著讓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特定的事物上,各種你在教室裡能夠找到的刺激都可以,像是教室裡牆上的時鐘,你可以仔細聆聽時鐘的滴答聲,或專注於老師鼻梁上的眼鏡,甚至於,將注意力切換到班上,那一位能夠讓自己感到自在、愉悅的同學,你想像兩人相處時的輕鬆畫面,例如一起追逐、聊天、嬉戲。當然,畫面的短暫出現,是為了有助於讓自己的焦慮轉為舒緩,隨後,你再將注意力回到課堂上老師的上課內容。

    引導孩子隨時提醒自己,每個人當下想要關注在哪一件事情上,其實自己是可以努力來決定的。

    ***

    深呼吸,控制焦慮

    現在,一起和孩子來練習深呼吸的控制遊戲。

    ◆ 拿出一張紙,讓上面沾一些水,再放上水彩的顏料,和孩子一起用嘴巴吹著紙上的水,讓紙上的顏色漸漸地暈散開來。
    讓孩子在吹的過程中,去感受自己正在控制呼吸。同時,讓孩子想像,他正在創作一幅作品。

    ◆ 和孩子在電風扇前擺上一張紙,任由電風扇吹呀吹。
    試著撕下幾張小紙條,這時,引導孩子想像將自己化為一台電風扇,開始吹著眼前這些小紙條,吹高高、吹得翹翹的。

    ◆ 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遊戲,讓孩子試著將泡泡吹到最大。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吹泡泡,就如同自己在控制自己的呼吸一樣。

    繼續和孩子腦力激盪,還有哪些遊戲,可以讓自己好好深呼吸,好好緩和自己的焦慮情緒。讓自己的焦慮隨時能夠回復到一種穩定的狀態。

    ***

    修正負面想法,打破自我預言

    選擇性緘默症孩子很容易自我暗示、自我預言,自己隨時會面臨一種糟糕的狀況。例如,認為自己會被老師叫起來問問題,自己會說錯話,會回答不出來,同學會聽不見他的聲音等。愈是這麼思考,自己的焦慮指數就會愈來愈高。

    試著引導孩子,打破自我預言,換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例如,使用正向、合理的話語,把它說出來、寫出來。這些話語具備了一種積極的作用,可以打破、反轉、改變自己原本預期,可能會發生不好事情的想法。

    例如,原本擔心「老師叫到我,該怎麼辦?」這時,在心裡可以大聲告訴自己:「這題很簡單,我已經練習很多遍了。」或「這種問題,連三歲的孩子都可以回答。」以及「很抱歉,我本來就會說話。」

    負面的解讀,往往帶來強大的殺傷力,所以,有時可能只是一個念頭的扭曲,就讓自己整個說話行為動彈不得。試著重新修正自己,對於開口說話的內容,用一種自己能掌控的方式,也比較合理的說法,來取代自己的負面想法。

    想法上的轉換,可以多多使用。例如原本存在的負面想法是:「我在班上,已經很久沒說話,如果我突然說話,同學會覺得很奇怪。」這時,引導孩子做調整,調整為「說話本來就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如果突然間開口說話,只是恢復自然而已,同學也會認為理所當然」。

    ***

    剝洋蔥,探究自己內心的想法

    引導孩子探究自己內心的想法,就如同剝洋蔥一般,一層又一層,在過程中,雖然容易讓孩子感到眼睛刺痛,淚流滿面,但一次又一次練習之後,孩子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想法,而擺脫逃避,勇於面對。

    例如,孩子原本存在的念頭是:「我在班上不說話,因為我擔心,我怕說錯話。」這時,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說錯話,會怎樣?」「我到底在怕什麼?」「為什麼我會認為說錯話,後果就是那麼嚴重?」「這嚴重的事情,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那麼深信它一定會發生?」

    ……

    .

    以上文字取自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1889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