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好,這不是拜票,這是要跟大家推薦一本非常非常非常(因為很重要所以講三遍)重磅的書籍叫做 #依戀效應。
.
它有多重要呢,它是我研究所老闆的老闆也就是我的師公 Harry Reis 大力推薦的一本書,裡面引用的都是目前頂尖的依戀相關的研究。
.
最後一張圖片中間的那個Amir...
各位親愛的朋友大家早安大家好,這不是拜票,這是要跟大家推薦一本非常非常非常(因為很重要所以講三遍)重磅的書籍叫做 #依戀效應。
.
它有多重要呢,它是我研究所老闆的老闆也就是我的師公 Harry Reis 大力推薦的一本書,裡面引用的都是目前頂尖的依戀相關的研究。
.
最後一張圖片中間的那個Amir Lavine 是我上一本我推薦的也是有關於依附理論的書,也就是上一本我覺得寫得目前我認為最好的,但可惜目前這本,我覺得超越它了XD。(你知道買書成癮的人總是會永遠發現更好的書XD)
.
前面兩個都有點類似是學者的風格,他們只負責解釋不負責解決,最後一個也是鼎鼎大名使用這個理論在做治療的心理師Sue Johnson,連他都推薦了,你就知道這本書除了解釋之外,還提供了很多自我協助的方向。
.
我有多喜歡它呢,喜歡到我早上起來翻開它之後就立刻覺得我沒有推薦它的話我今天應該會死不瞑目之類的(呸呸呸,反正就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可以的概念)。
.
作者是一個記者,所以整理資訊的能力非常厲害,他採訪了世界頂尖的一些研究依戀的教授,用一段奇幻旅程的方式,來寫關於依戀的種種研究。我覺得這本書是目前我所看到跟依戀相關的書籍當中最好的一本,沒有第二,原因不是因為別人的不好,而是因為它採用了我習慣使用的量表,在書的最後面,附上研究的參考文獻而且是非常大量的文獻、然後還有很多相關的延伸參考資源(你可以透過這些網站來尋求一些協助和改變)以及最重要的,他並不是有某一個心理學家或者是研究者所寫的,所以他所眼睛裡面看到的依戀理論會更為全面,甚至從小到老化、從政治社會跟宗教seafood 之類的依戀,他也把他納入在第三部當中。
.
我知道我之前有講過類似的話(什麼這本書是我目前看過最好的書之類的),不過由於書籍出版日新月異,所以如果你只想要擁有一本有關於依戀理論的書的話,那就是這一本了,沒有第二。
.
他會變成我來推薦給朋友的第一本依戀相關的書籍。不過在我推薦給朋友之前,我第一個推薦給你,整體來說是一本非常棒的一本書(除了寫作的風格有點像是想在看小說,讓急性子的我有點不耐煩之外),值得買10本送給你不安全依戀的朋友們的那一種。
.
這本書比較偏向科普類的知識書籍,不會給你什麼安慰擁抱解決方案什麼的(倒是提供你許多延伸自我協助的資源),如果你對於「怎麼辦」比較有興趣,第3個推薦人蘇Johnson的書會比較適合你。但如果你想要初步或者是更深入的了解這個理論,這本書在你的知識上面絕對會幫你大大加分而且是加很多分,如果你跟我一樣對知識有非常多的渴望跟興趣,那麼就是這本了,不要再猶豫了。
(我覺得購物台可以請我去當員工XD)
這邊我就不附上這本書的導流連結了,如果你真的很需要,你會去搜尋的!
#等我的筆記或影片 #依戀 #依附 #依戀理論 #依附理論 #安全感 #不安全感作祟 #書籍推薦
興趣量表解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最近這些日子, 阿滴英文 、 理科太太 Li Ke Tai Tai、 路路LuLu ⋯⋯還有一些公眾人物都紛紛公開自己過去罹患心理疾病或者是相關症狀的事情,我覺得是很有意義的事,讓大家重新正視情緒疾患的污名化、標籤,還有我們可以怎麼和這些情緒疾患的當事人、甚至是這樣的自己相處。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聲明憂鬱跟焦慮有很多原因,尤其是到形成心理疾病,可能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會是單一原因。這裡所講的內容,也不是援引自心理學文獻,更沒有要試圖解釋「其他公眾人物為何容易得到焦慮跟憂鬱的症狀」,這裡我只想要講一個我最近體會到的事情;然後這裡指的焦慮跟憂鬱,並不是指焦慮症和憂鬱症,而是指焦慮和憂鬱的情緒。
#好了我要開始講了
不知道是因為論文,還是耳鳴這個陳舊的疾病困擾我已久,前陣子資格考結束之後,我陷入了一個非常漫長的人生無望感的時期(我老闆說這個是榮格心理學裡面的「創造性的退化」,然後就再也什麼都沒說了😂)。
大概有一到兩個月的時間,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討厭自己,覺得好像做什麼都沒用、做什麼都沒意義(不知道有沒有人曾經有過類似的感覺)。雖然還是會寫正向的內容,還是會錄音,但在陪伴大家的過程當中,那些話好像也是在鼓勵我自己。
當然,這段時間我也沒有終止繼續接受榮格分析治療,但是幫助都很小,我就連打開論文的檔案都不想,每天過著渾渾噩噩的生活,也沒有心情打電動,血源詛咒、薩爾達傳說擺著都不想玩。沒錯,就是那種什麼都不想做的感覺。
我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是有一次在整理BDI-II(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的時候發現,其中有一個題目是類似「過往讓我感覺到興趣的事情現在都讓我提不起勁」,我嚇到尿都要噴出來了!趕快拿起筆來填寫,只可惜我做完了整份量表,大概只有14分,連輕度憂鬱都不太算;於是我又去做了貝克焦慮量表(BAI),也不符合焦慮症的診斷水準。講雖然是這樣講,但是那種無望的感覺,還是很明顯。
其實我已經吃SSRI吃了(用來調節大腦血清素藥物,通常用來治療憂鬱,但當初醫生是因為我的耳鳴開給我的,據說有幫助?)一段時間,情緒上面稍微有改善一點點,但是沒有很明顯,就這樣子持續了一個多月。
突然有一天,雖然論文還是沒有動靜,但不知道為什麼,那種無望、覺得自己沒用的感覺,突然就消失了。我想起心理師小D十年前曾經跟我說過的一句話:「改變不會憑空出現,一定是這段時間,你做了什麼事情。」;左思右想了好久好久,後來我終於明白,那是因為我開始給自己一個生活空間(我弄了一個可以讓我寫論文、工作的獨立空間),這個空間不只是物理上面的空間,也是心理上的空間,更重要的是,我找到可以依靠、陪伴我的時候讓我覺得心安的朋友,這些朋友其實也沒有做什麼,他們就只是在旁邊而已,光是那個「在」本身,就會讓我覺得心安。而且,這樣的朋友不能隨便亂找,還要讓你覺得「你不會造成他的麻煩」。
當上帝幫你關了一扇門,他就會為你開一扇窗——休蛋及咧,這是講給正向積極的人聽的。在我們這種悲觀的人眼裡,解釋的路線應該是反過來:當上帝幫你開了一扇窗,他也會幫你關一扇門。
沒錯,好景不常,雖然無望感不見了,但是取而代之的是焦慮,每天會有滿多明顯的焦慮湧現,可能是會坐不住,可能是會常常覺得胸口悶悶的、呼吸不過來等等,抗焦慮藥通常就只是像頭痛藥一樣的效果,吃了之後有一段時間會覺得舒服,但藥效退了之後一切又回到原點(一般而言我的經驗大概是三個小時到四個小時)。至於我一天到晚夾在耳朵上的CES,有一些效果沒錯,不過幫助並沒有很大,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我的Medium看相關文章。
#為什麼你會討厭自己
一直到這幾天,我的分析師跟我在治療上有一個巨大的進展,細節我就跳過不說了,我想要分享一個很關鍵的發現,或許可以幫忙到和我有類似狀況的人。
先講結論:有些時候你的焦慮跟憂鬱只是用來提醒你,過去一直以來你所習慣的那種生活方式,已經不能夠再支撐你現在的日子了。那些你所擅長的技巧,對過往的你可能有用;這些「技能」可能是防備、可能是穿盔甲、可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可能是在別人面前呈現出不錯的樣子⋯⋯老實說,這些方法以前真的很有幫助,也讓你度過了許多困難的歲月,但現在不行了,所以焦慮跟憂鬱就像是「使者」一樣,來敲你的門,跟你說:嘿,親愛的陛下,該換個方法囉!
這幾天被分析之後,我突然有個體會是,原來 焦慮跟憂鬱有時候背後真實的原因是來自於背離自己,背離那個真正的自己。因為一些外在的原因、因為別人的要求、因為他人的期待、因為想要活成別的模樣,因為武裝,而把自己弄成其他的形狀,可是個背叛,對於內心那個被縮得很渺小的自己來說,是很心疼的,所以他用各種方式來提醒你——這樣做不對喔,你快點過來過來看看我,你怎麼會放棄真實的我呢?
有了這一層了解之後,我才突然懂得,前陣子我覺得很無力,而後來覺得很焦慮,是來自於我一直在跟「那個自我」對抗——我內在的自我一直想要航向某個地方,但行為上的我一直跟他抵抗。我用我過去所習慣的方式在生活,但就像前面所說的,以前我習慣的那個方式已經不適用於現在的日子了。
什麼是我過往所習慣生活呢?以網路上面的創作者來說,就是大家喜歡的樣子。這些創作者很多時候會面臨內心裡面的眾多情緒,是來自於廣泛的外在眼光和壓力。由於點擊數、追蹤數、討論數都來自大量的其他人的眼光,有喜歡你的人就會討厭你的人,所以心情會變得非常複雜。你可以想像一下在一個房間裡面,裝了很多台攝影機,你的一舉一動都被評價,你所做的事情都要考量別人喜不喜歡,雖然你也有鏡頭以外的生活,但你的心靈空間終究有一大部分被這些評價給佔據——想一想,那會是什麼樣的心情?
我很喜歡的一個心理學概念叫做「關係依存自尊」(relational contingent self-worth),意思是說,你對自己的好惡、完全建立在你和其他人的人際關係當中,這些人際關係可能是你的伴侶、身邊很重要的人,或者是別人對你的眼光——簡單地說,就是當大家都喜歡你的時候,你就覺得自己有價值,讓大家討厭你的時候,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公眾人物經常面臨這種心理上面的波濤洶湧,如果心理強韌性不夠,就很容易被拉入這種起伏的漩渦。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原來前陣子我一直有種焦慮是,我自己覺得,好像早就過了臉書的時代,現在ig 與 YT才是大家習慣看的東西,有時候去大學演講我都覺得不好意思,因為年輕人都不認識我,我有一種被時代拋棄的感覺,然後這種焦慮會讓我很想要再抓住多一點東西,多貼一點文章(因為我不習慣拍影片,只習慣寫東西)、多錄一點Podcast,但卻忘記了,抓住這個東西其實是很虛幻的,就像浪花一樣,退潮之後就會變成空氣。過往的我習慣跟隨著這些浪花的生活,但現在的我,似乎更適合坐在岸邊,觀看潮起潮落。我之所以會有這些情緒,是來自於我的不習慣,我還習慣著在浪花上面馳騁,但我內心那個真實的自己,其實很想坐在石頭上面休息(這一段有點困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懂)。
#找到你不可取代的東西
所以治療師說了一段話,我也想送給大家:「你可能需要思考的是,這世界上很多東西都可以被取代,但是你這個人本身,一定有什麼是無法被別人取代的東西。去到找到這個閃閃發亮的東西,把它當作你最珍貴的寶藏,花時間在上面深耕,就可以拓展出屬於你的一整片森林。」
什麼是對我來講,屬於我自己不可取代、又很珍貴的東西呢?不論是在跟個案工作,或者是在接觸自己的情緒上面,我發現我都不是那麼擅長跟情緒一起合作,因為我的理性大腦太明顯了,就是喜歡整理步驟、因果邏輯跟推論,硬是要去處理那些模模糊糊的情緒,好像是要拿腳去踢石頭一樣。
但是,我很喜歡閱讀知識,從知識裡面得到的快樂,常常會讓我快樂很久很久(真的是很久),也很喜歡整理一些我所知道的東西分享給大家,這才是我喜歡的、而且相對於其他人不可取代的部分。這個就是我的寶藏。
這也是我這段時間,
一直背離的那個,真實的自己。
你呢?你喜歡那個真實的自己嗎?
屬於你獨特的、不可取代的,和別人都不一樣的部分,是什麼呢?如果你胸口有一小把的火焰,這個火焰在提醒你,好久以來都沒有好好的看見他了,那個珍貴的火焰,會是什麼呢?
「每個人各自擁有某個特定年代才能得到的特別的東西,彷彿是些許的火焰。小心謹慎的幸運者會珍惜的保存,將它培養大,當作火把般照亮著活下去。」——村上春樹。
承認自己的有限,允許自己有些事情真的無能為力炸醬麵,是我們一輩子都要不斷練習的課題。
願我們在今年夏天,都能夠找到心中的那把火焰,一起坐在篝火旁邊,煮酒烹茶,彈著吉他,跟星星許願,然後重新,和真實的自己靠近。
#憂鬱 #憂鬱症 #焦慮 #焦慮症 #耳鳴 #自我厭惡
興趣量表解釋 在 Bigfamilyz親子大碼頭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專注力測試小專員」大招募!免費名額+文末優惠⭕️
你懷疑孩子有專注力不足的問題嗎?孩子是否經常被投訴在課堂上遊魂、容易遺失物件、做功課粗心大意並花費大量時間完成🤦♀️… 以上都可能是患上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的症狀,如能在治療黃金期 (6歲至9歲) 及早發現,便能有效提升孩子的學業表現,並加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在評估孩子專注力不足的可能性方面,結合兒童行為量表工具及使用國際性的💻 #注意力測試工具 –T.O.V.A.® (Test of Variables Attention),測試小朋友的持續性注意力表現、抑制能力及反應時間,能更準確評估小朋友的實際情況。
🔸T.O.V.A.®篩查測試方法🔸
-聽到聲音或看到影像,按下按鈕
-測試過程大概20分鐘
-電腦即時分析整體表現
-即場列印報告及講解
篩查後將由護士或專業人士作簡短解釋
註:測試只為篩查作用,報告不能取代醫生之診斷或心理學家之評估報告
🔹TOVA影片解說 :
簡介- https://bit.ly/3dz67rz (1:52開始)
示範- https://bit.ly/3hFIi2H (0:52開始)
🔹TOVA文字解說: https://bit.ly/3hcN3R2
--------------------------------
📣📣📣📣📣
為幫助家長釋除對小朋友專注力問題的疑慮,我們得到「思健醫務中心」送出👉T.O.V.A.®篩查測試的名額 (3個),只要完成以下簡單步驟,就有機會獲選為「專注力測試小專員」,免費接受T.O.V.A.®篩查測試一次!(亦可以優惠價接受測試,詳情請看文末說明)
⭕️「#專注力測試小專員」大招募之參加方法⭕️
1. 請在帖子下方留言:簡單描述你的小朋友的專注力情況或問題(請盡量在100字內)
2. 請填妥簡單資料:https://bit.ly/3jC512m
活動日期:即日至2021年7月24日 23:59止
結果公佈日期:2021年7月27日於本專頁內公佈
名額:3位小朋友,將獲得免費接受T.O.V.A.篩查測試一次
--------------------------------
📣📣📣📣📣
🔴T.O.V.A.®篩查測試 - 會員優惠❗ ❗ 🔴
如果你想盡快了解及評估小朋友的專注力情況,也可使用Bigfamilyz優惠價$400 (原價:$1200),立即預約接受T.O.V.A.®篩查測試。優惠名額及日子有限,先到先得。
👉預約及查詢,請通過以下方式聯絡「思健醫務中心」(請在預約時提及Bigfamilyz Fans,便可享優惠價,額滿即止)
WhatsApp 🔎 https://wa.me/85265126228?text
Facebook Inbox: 思健醫務中心 HealthyMind Centre
--------------------------------
#專注力測試 #ADHD #過度活躍 #專注力不足 #治療 #評估 #精神科專科醫生 #思健醫務中心
興趣量表解釋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先有力量,才有技術】
「反者,道之動」(《老子》第四十章)
前兩年在設計教練培訓課時我開始把《老子》第四十章的「反者,道之動」這句話加到整個訓練框架裡。「反(返)」的概念來自於老莊。老子說的「返樸歸真」、「復歸於嬰兒」與莊子所說的「坐忘」背後所傳達的是「重『新』再來一次」的哲理。
小小孩剛學會跑步之前,也是從「死蟲」、「匍匐前進」、「四足跪爬」、「深蹲」等動作練起的(他/她們自己就會,不用人教)。而這些小嬰兒能走能跑前的移動方式,也是許多頂尖運動員會不斷「重新」反覆訓練的動作。
當運動員碰到瓶頸時,需要做的不是練更多間歇和速度課表,而是放下對成績的執著,「返回」到最基礎的訓練。最底層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力量」。
二〇一五年和譽寅一起合寫《全方位的馬拉松科學化訓練》時,我們把這本書的主題分為「體能、肌力、技術、心志」四個元素。當時只知道這四個元素很重要,但對於它們之間的關係和互相的影響力還不像現在這麼清楚。其中,有著更明確認識的是跑者的「力量」與「技術」之間的關係。
在教了Pose Method的跑步技術理論與訓練法多年以後,才開始瞭解到博士在書中強調臀部、彈跳與拉起的許多動作不只在練技術。也才瞭解到:優美的跑姿、高效的跑步技術或流暢的擺臂與收腿動作都是建立在「力量」基礎之上。
現在對「力量」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只是肌肉力量(肌力);如果只練肌力,而沒有針對跑者所需的柔軟度(Flexitility)、活動度(Mobility)、穩定度(Stability)、支撐剛性、彈性結構進行訓練,過大或不平衡的肌肉反而會造成技術與運動表現的限制。
這一次跟RQ合作,把之前開過的跑者專項力量課整理成「五堂線上課程(共7.5小時)」,希望能幫助跑者了解力量訓練的重要性。在這一系列的訓練課程中將針對「跑者為何要練力量?」「跑步專項力量要練什麼?」以及「該怎麼練(練什麼課表)?」這三個問題來展開。
每次上課時間為1.5小時,包括週六的理論講解、實際演練、回覆訓練中的問題以及在週間查看並回覆大家的訓練日誌。第一堂課會先針對「跑者為何要練力量?」這個主題展開,從足球員和中長距離跑者的腿部肌肉談起,對這個課程有興趣的跑者可以到活動頁參考:https://bit.ly/3d4PMuE
--
[第一堂課程大綱]
●跑者為何要練力量?
ⓞ跑者所需的肌肉力量跟足球員有何差異?
ⓞ解釋「力量」跟「肌力」有何差異。
ⓞ力量跑者的體能和技術之間扮演何種關係?
ⓞ為何很多頂尖跑者的腿這麼細,卻能耐力十足又能承受這麼大的落地衝擊?
ⓞ肌肉vs非肌肉組織,它們之間力量的差異何在?跑者都要練嗎?
ⓞ彈力是什麼?只練跳繩可以嗎?
●跑者該練哪些動作?
ⓞ五大訓練動作類別
ⓞ各類訓練動作的目的與上下階層關係
ⓞ撐得住,其他力量才發揮得出來
ⓞ核心肌力 ≠ 穩定度(維持姿勢的能力)
ⓞ力量基礎中的基礎「活動度」,它如何影響力量表現
ⓞ活動度、穩定度、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
●理論後Q&A
●訓練:重整優化25分鐘課表(活動度訓練)
●訓練後Q&A
--
今天公佈三級警戒維持到7月12日,對各行各業來說都有不一樣的辛苦……臺灣正處在抗疫戰線的關鍵時期,前線的衛服部、醫護、警消、各級政府與外交人員等每天都在努力,不在第一線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無為」→盡量待在家、少出門、少接觸、維持身心健康……但對喜歡訓練的跑步愛好者來說真的是不舒服啊,「不出門跑步比跑間歇還痛苦!」這應是不少跑者共同的感受。
很多人都聽過「力量訓練對跑者很重要」,但對業餘跑者來說平常練跑時間就不夠了,很難再抽時間來練力量。現在有很多時間必須待在家裡,正是跑者們練力量的好機會,也許這門課會打開你對跑步訓練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