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自我防衛機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自我防衛機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自我防衛機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自我防衛機轉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篇文章我想把劇情類比內在的心靈世界 成年以後,你心裡曾經有這樣的感覺嗎? 1.每次過年過節回家,都會害怕 2.面對父母,總是有很多糾結無法開口 3.待在家裡覺得焦躁,但離開家又放不下家人 4.有時候真的很想一了百了,但又怕家人難過 5.害怕面對某一個家人的情緒,但太久沒回去又會擔心 6.憎...

自我防衛機轉 在 L o u i s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22 16:02:36

最近打開新聞,最沸沸揚揚的已經不是部立桃園醫院相關的防疫新聞,取而代之的是妹立性騷擾事件。  感受的事情原本單純是主觀抒發,但是因為有許多非當事者的人加入,而讓事情變得無法收拾。對於非當事者發表的言論無非一些檢討當事者的風涼標準句型,甚至強烈質疑炒新聞、為從政鋪路等陰謀揣測。  這樣的舉止是...

自我防衛機轉 在 我的書櫃爆炸了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2 07:35:32

- #我的書櫃爆炸了 #主題2 #動物文學 #動物與人的關係 - #圖文 YG #書名 #當蟑螂不再是敵人:從科學、歷史與文化,解讀演化常勝軍的生存策略 ———————————————————————— #心得文 身邊沒有幾個人有閱讀習慣,因此看到我在看書時,總是好奇的問我:「妳在看什麼書?」,但...

  • 自我防衛機轉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7 23:28:58
    有 2,959 人按讚

    #這篇文章我想把劇情類比內在的心靈世界

    成年以後,你心裡曾經有這樣的感覺嗎?
    1.每次過年過節回家,都會害怕
    2.面對父母,總是有很多糾結無法開口
    3.待在家裡覺得焦躁,但離開家又放不下家人
    4.有時候真的很想一了百了,但又怕家人難過
    5.害怕面對某一個家人的情緒,但太久沒回去又會擔心
    6.憎恨某一個家人,但如果他真的走了,心裡又會有捨不得與後悔

    如果你也有這種感覺,你就會明白,回家真正的困難並不在於和家裡面的人相處,而是在你內心的世界當中空出一個位置,找回你跟家人之間的認同、接起你和他們之間真實的連結。

    那該怎麼辦呢,在這之前,我想先談談跟我一起追斯卡羅的朋友,Amy的故事。

    「我從21歲那一年開始逃離家裡,對我來說,那裡與其說是家,不如說是一個被詛咒的地方。10年以來,我靠著自己在外面賺錢生活,每天工作的時候都戴著面具,過年過節我都主動說要留下來加班,有些同事說我是貪戀那兩倍的薪水,但他們所不知道的是,我真正要的不是薪水,而是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Amy在看完《斯卡羅》「福爾摩沙公主」那一集的時候跟我說,我認識的她一直是一個非常堅強的女人,一路從公司小職員做到主管,大小事都一手包辦,一個人可以當十個人用,我都覺得自己已經是工作狂了,沒想到有人還比我更嚴重。於是我把我的治療師跟我說過的話送給她:「會不會你透過拼命的工作,真正想要的是逃避某一些,你不想碰觸的傷口?」她點點頭,表面上這句話好像是對她說,但實際上是對我們兩個人說。

    11歲那年,Amy的父親就跟媽媽口中的「外面的女人」跑了,那天以後,媽媽開始變得歇斯底里,各種情緒勒索,Amy是家裡面的大女兒,只能夠一個人承擔炮火,年幼的弟弟還不懂事,甚至在媽媽聲淚俱下的時候吵著要吃養樂多冰,她也只能夠一邊安撫媽媽的情緒,一邊到冰箱冷凍庫拿養樂多冰給弟弟,一湯匙一湯匙地餵——重點是,她自己都沒吃半口。

    「後來媽跟叔叔在一起,一開始叔叔對我們很好,後來每天打我們罵我們,我從一個人的出氣筒變成兩個人的出氣筒。只是叔叔比媽媽更過分,還會罵一些很難聽的話,說我是媽媽跟別人生的賤貨、下三濫、妓女等等⋯⋯重男輕女的他,對弟弟卻是呵護有加,弟弟要什麼科學用具、湯瑪士小火車,叔叔都買給他。有一天晚上我趁大家都睡著,跑到弟弟的房間把他床鋪底下的湯瑪士小火車拿出,來想說要把它折成兩半,可是看到湯瑪士火車的臉,就覺得可怕,好像看到我自己一樣,一張想要復仇、充滿怨恨的臉,卻用微笑來掩飾。」她說,於是那天晚上,她又把貨車玩具放回床底下,這是,整個晚上她都再也有沒有睡著⋯⋯。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聽完Amy的故事,我想起上面這句話,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面有一種很特別的感覺是,Amy雖然逃家逃得很遠,遠從屏東上來台北,可是是內心的某一塊還是留在家裡;她想在心裡面努力的抹掉那條回家的路,但是同時又很想想起這條回家的路。

    就像《斯卡羅》的蝶妹一樣。

    #心理治療就是找一條回家的路

    (以下小雷)

    「心理治療一定要這麼痛苦,去挖過往的傷口才能夠痊癒嗎?」我曾經問我的治療師這個問題,他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跟我說,這可能需要花一輩子的時間來解答。我那時候想可惡沒回答我的問題還要收我錢!

    一直到我和Amy在一起追斯卡羅這過程當中,才慢慢發現這個問題的答案。然後我也才明白,這個答案真的是要靠自己慢慢摸索才會漸漸明朗的。

    原來,我們不一定要去挖過往的傷口,但不論我們想要採取的自我探索和治療方式是什麼,這一輩子其實都是在找一條回家的路。就像片中的蝶妹與阿杰一樣,會歷經下面幾個過程:

    —忘了回部落的那條路
    —想起這條路但是不敢踏上
    —踏上這條路覺得後悔了,可是進退維谷
    —有幾次回了家,卻被趕出來、不被接納
    —有幾次回到家,被綁架,無法離開
    —有幾次終於離開了,告訴自己再也不要回去了,但心裡還是有疙瘩
    —在回家的路上,和同行的人起衝突
    —回家的路上,覺得不知所措,甚至自我厭惡

    這裡的「回家」,有可能隱喻的是回到過往的記憶,去探索原生家庭的傷口;也可能是「踏出一段改變的路」,做和過往不一樣、不熟悉的事情;更可能是直接指涉整個心理治療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在接受治療的時候,會面臨失望、恐懼、害怕、不舒服、退縮、甚至想要放棄。

    #心靈的自我防衛系統

    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要回到讓你曾經感到痛苦的地方(想一想那個曾經被燒掉好多次的房子),自我防衛機轉很快就會跳出來,就像是駐守在山林間的斯卡羅勇士,任何外人只要就要進入這座山,就會慘遭射殺。

    「有些事情是連祖靈都不知道的。當年祖靈拿這把山刀開疆闢土的時候,瑯橋還沒有那麼複雜。現在洋人的槍炮和武器都那麼先進,我們如果只是困守在山裡,是沒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的。」大股頭卓杞篤曾經講過類似的話,他知道分隔的心靈是無法存活的,所以一直沒有放棄和漢人交流。

    把這段話平行到我們的內在心靈、把斯卡羅的這座山頭想像是我們的內在世界,其實就是:受傷的心靈會自我保護,心靈會用過去自己「成功抵禦外敵」的方法來保護自己(例如過度警覺、解離、負面思考、人際焦慮等等⋯⋯),儘管這個方法現在已經不敷使用或者是過時,甚至會造成更大的傷害,仍然在所不惜。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改變太痛苦了,可能要面對各種未知的後果。如果維持現狀還可以苟活,為什麼要冒險去嘗試新的東西?

    可是就像大股頭所說的,其實你內在有一個很清澈的聲音知道:這樣下去是不行的。只是知道跟做到時間仍然有距離,一直到兵臨城下,被漢人包圍,這個痛苦無法再忍受那一刻的時候,戰火一觸即發時,內在世界的18個部落會議才會召開。危機就是轉機,會議召開的時候可能會引起很多衝突,但你也可以藉由這個機會看見那個「自我防衛」的自己是如何保護你。

    #對自己的內在慈悲為懷
    舉例來說,如果你小時候曾經經歷過一些傷口,那麼你應該最常面對的就是「自我批評」的聲音。當你出現這種聲音的時候,你可以問問那個「自我批判」的自己:「你現在幾歲?」

    然後憑直覺在第一時間內回答。

    或許你會發現,「他」所回答的那個歲數發生了很多你生命當中關鍵的事,所以「他」被滯留在那個時刻保護你,一直到現在。可是當你再進一步的問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的時候,他可能會告訴你說:「我好累了,我想要休息,可是我沒辦法,我放心不下,內憂外患,我無法讓剩下不同『部分』的自己來管理這個身體,我怕他們會把這個身體搞砸。」(有沒有聯想到卓杞篤一直不敢放手大股頭,暫時不辦五年祭的那一幕?)

    上面這一段,是我前陣子我參加「內在家庭系統理論」(IFS,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初次課程印象最深的段落,當我問自己那個內在批評的聲音是幾歲的時候,第一個冒出來的聲音是: 13歲。原來, 13歲那一年是我人生第一次減肥成功、因為功課好開始嚐到甜頭、也是我因此脫離被霸凌的第一年。從那一刻起,這個自我要求的自己就不斷鞭策砥礪,所以才能夠有今天的我。

    蝶妹也是一樣的。她一路在各個不同勢力當中穿針引線、輾轉斡旋,被各個不同勢力的人拉攏、又被各個不同勢力的人討厭,可是到最後最終沒有一個人可以信任她,就連她的主子李仙得都開始懷疑她說的話。其實她要的很簡單,就是希望部落和瑯橋的各個勢力之間不要打仗,能夠開啟談判,可是努力了一大圈,最後還是發生了很多自己都不願意看到、令人傷心的事情。所以最後她累了,病倒了,身體沒有辦法承受這麼多複雜的事情,這一刻開始,她才可以真正休息。

    也像是我一樣,那個不斷自我要求的自己,到現在還在一直燃燒,也難怪耳鳴會一直沒有消失,焦慮都跑到肚子的肥油和晚上的啤酒裡面。但是那個自我要求的自己,也好想要休息(所以我九月底要去台東渡假了不要攔我)。

    想像一下,如果你的內在世界就像是一個斯卡羅的世界,你現在的疾病、瘟疫、困境、焦慮、恐懼、憂鬱,是不是正在提醒你身上有一個「過分努力的自己」,一直以來做了好多好多的事情,卻從來沒有被看見,從來沒有被愛?到嗎,她就像是蝶妹一樣,像是Amy一樣,像是那個一直不斷努力的我一樣,要的其實不多,只是希望可以被愛,可以有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我們一家人不能夠像山胡椒一樣,各自分裂四散」阿杰、蝶妹腦袋裡面都印象很深刻媽媽瑪祖卡說的這句話,可是造化弄人,一路經過各種分分合合,生離死別,大家的命運似乎在落地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分別。不過,我跟瑪祖卡有不太一樣的想法,我反倒是覺得,有些時候分開是為了回來,遍地開花,是為了在每個地方都滋養茁壯。如果不是這一家人跨了不同種族的血緣,如果不是阿杰、蝶妹的活躍,這場心靈的戰爭可能永遠都會被壓抑下來,永遠不會開打,內在世界看起來風平浪靜,可是卻在潛意識裡面分裂。

    #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

    那該怎麼整合這個紛亂的內在世界呢?其中一個整合自我的方法,就是對自己慈悲(self-compassion)。我想用前陣子我在課堂上面到了這首詩《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的一個段落,來呼應整部斯卡羅的劇情:

    「你能否愛這樣的自己?
    ⋯⋯
    你能否愛內心的勇士
    那個披荊斬棘的自己
    你能否愛你的瘋狂
    你能否愛你的清醒
    你能否愛你的愚昧
    你能否愛你的混亂

    在你之內有個苦悶的自己
    有個緊張焦慮的自己
    你可否兩個同時都愛
    還有那個不斷盡力的自己?」— Leah Pearlman

    發現了嗎,你內在住著斯卡羅勇士,一路披荊斬棘,也住著一個愚昧的道台,瘋狂的必麒麟(或水仔),有時清醒有時混亂的李仙得。更重要的是,你能否看見內心有一個緊張焦慮、非常苦悶,還有不斷經歷的蝶妹,她正在找一條回家的路,而你可以給她一個家,一個真正的家。

    這個家並不在山的深處,也不在統領埔,而在你的慈悲裡面。當你能夠慈悲地愛那個你所討厭的自己,像是用一雙厚實的大手把風中的花瓣掬起來一般,細膩敏感地呵護自己;當你能夠愛那個苦悶、不斷努力、瘋狂、混亂、愚昧、披荊斬棘、甚至這一路以來都已經很累,得了熱病的自己,你就已經在回家的路上了。

    把自己深深擁抱起來,
    你可以帶自己回家。

    #斯卡羅 #內在家庭系統 #IFS #蝶妹
    #湯瑪士小火車真的很可怕
    #全文與參考書目見此
    https://reurl.cc/l5RdeY
    斯卡羅 SEQALU:Formosa 1867

  • 自我防衛機轉 在 心理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26 10:19:08
    有 95 人按讚

    【創傷事件後的孤島】
    .
    1. 共患難後,心會更緊密?
    連續兩篇文章講創傷,但總覺得還沒有寫完。創傷在某種程度上是很「個別化」的經驗,我們如何感受、思考、理解創傷事件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以及選擇如何面對這些創傷事件所帶來的改變。這與個人心理狀態、成長背景、社會系統、生理遺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這是所謂的生理-心理-社會(bio-phycho-social)的概念。
    .
    或許我講「創傷事件」有點不夠具體,如果要細緻一點定義,非預期事件或長期狀態,造成當事人身心重大壓力與不適。例如:夫妻面對意外流產、同學們在課堂目睹師對生的霸凌、天災人禍造成家人的傷亡、投資或創業失利造成家庭經濟困窘等等。
    .
    當重大創傷事件的發生,相關的當事人(創傷主體)站在事件與社會系統中的不同位置上,受著不同的影響。人們那種「共患難」後感情會更緊密,有種共同感的想像,在現實上並不太常出現。更多的很可能是,經歷創傷事件後的夫妻、伴侶、家人、好友,因面對同一個創傷事件的主觀經驗不同、處理創傷事件的態度與方式不同,而感到彼此疏離、有所齟齬、衝突,甚至因此各分東西。
    .
    2. 明明同一個創傷事件,但卻各自冷暖的孤島
    我們可以在一個創傷事件中,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受,對於創傷事件後的生活有不同的期待。有些人覺得日子還要繼續過,應該要趕快恢復日常生活,不應該沉浸在悲傷或痛苦中。有些人需要多點時間去處理痛苦與悲傷的感受,無法用圍堵與不去想的方式面對。有些人覺得太快就回到「原本的正常生活」好像是一種對逝者不在乎的表現。
    .
    因為每個人對於創傷的感受與思考都不盡相同。巨大的創傷事件,把原本有著共同生活與回憶、關係緊密的人們,打散,成為一個個冷暖自知的孤島。
    .
    3. 人如何思考與理解創傷事件和自己的關係
    .
    (1) 創傷事件為何發生
    幸福的關係有著相似的樣貌,不幸福的關係有著各式各樣的樣貌。當原本的生活受到衝擊與改變,很多人會想要問,這件事情為什麼會發生。這件事情是誰造成的?是誰的過錯?是誰的責任?有些人會感到內疚,有些人會覺得自己被拖累,有些人會歸因於命運。人們如何思考創傷事件發生的原因,會影響他如何面對創傷,如何和其他同樣面對此創傷的家人、伴侶、朋友互動。
    .
    (2) 如何處理創傷事件
    處理創傷事件的過程,也呈現了當事人的價值觀與思考。是否要打官司、要不要接受媒體訪問、要不要讓其他人知道自己所承受的苦楚。有時創傷事件不是短暫的,而是長期的(例如:家庭言語與肢體暴力、校園與職場霸凌),要不要做改變,要不要申訴、向外請求幫助。還是讓這些創傷繼續,反正這樣可以過日子,反正我只是目睹、沒有真的遭受暴力。反正這個家庭、班級、辦公室中,被欺負的不是我。又或者如果我做了什麼,會不會施暴者反而會把目標轉移到我的身上?為什麼某某某(被害者)不安份一點,不要頂撞老師啊,明明是他自己讓自己被老師羞辱的。這怎麼會和我有關呢?這是他自找的啊。哭就好了,面對某老師,示弱、說自己才疏學淺,老師說的都對就沒事了,他就是硬要跟老師說道理,所以才會搞成這樣的。
    .
    除了價值觀與思考之外,人內在的「自我防衛機轉」,會去解釋創傷事件的發生,「否認」這件事情是創傷,我覺得還好啊,我就是這樣長大的,我被打習慣了;他說話就是這樣直接啊。(霸凌學生的)老師是為我們好,不然你出社會怎麼適應慣老闆?過去的上課壓力和感受,並沒有帶給我創傷,所以我也沒有認知到你受傷。我不太記得這件事情耶,只隱約知道這件事情發生後,每次上課的時候我都很害怕,很擔心自己也會被老師這樣對待。
    .
    (3) 創傷後的生活期待
    當創傷事件發生後,整個世界就不再一樣了。就算恢復原本的日常生活、吃飯、工作、讀書、就寢、打工、煮飯、倒貓砂,但這一切也和過去不同了。它會是生命中的一道疤痕,就是會在那裡,不會消失,也無法假裝不存在,需要學習共處,需要理解。理解自己與創傷經驗的關係,思考生命給的考驗。適應新的世界與新的自己。
    有些人會認為人應該要「向前看」,希望可以和創傷經驗/事件切割,放下過去,彷彿讓自己痛苦的事情不存在。有些人需要更多的時間面對,需要花時間哀悼。當彼此對於創傷的感受、思考、面對的方式、生活的步調與期待不同,就會形成一個個孤單的「孤島」。
    .
    4. 孤島與孤島,重新連結的可能
    .
    (1) 首先,照顧自己的需要
    創傷是相當個別化的經驗, 在急性創傷發生的狀態下,當事人要處理的是外在環境的安全性,也就是戰或逃,但也可能是整個人彷若凍結,呆住而無法反應。但當外在環境相對安全的時候 ,人慢慢放鬆時。那些急性壓力期被壓抑的感受會浮現出來。人也會感到焦慮、痛苦、憤怒、悲傷或其他各種複雜的感絕與情緒。此時的創傷主體(當事人)是需要被照顧的,但卻不一定有被照顧到。因為身邊的人,有可能也同樣遭受同一個創傷事件。也有自己的過程要走要經歷。無論是家庭、班級、工作場域,在創傷事件下,整個社會系統脈絡中的個人,各有各的苦處與困難。有可能也因此,曾經熟悉的彼此,此刻卻誰也不了解誰。
    .
    這時候,只能先照顧好自己,因為照顧好自己,好好吃飯睡覺,做可以讓自己平靜的休閒活動,也可以找心理師諮商,梳理自己的情緒,當自己可以稍微穩下來,我們也才有足夠的心理空間去在關係中,適當的表達自己的期待與需要。
    .
    (2) 創傷後的關係可以有期待嗎?
    在親近的關係中,人們渴望自己的創傷經驗,被自己信任的人所理解,希望自己可以被支持、被同理、被接納 ,但是在創傷經驗中,很有可能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感受與狀態。這些狀態,可能會把關係中的彼此隔離。
    .
    為什麼我這麼痛苦,你卻看起來像沒事一樣? 為什麼我什麼都吃不下,你卻吃得下飯?你真的在意這件事情嗎?你有在意我的感受嗎?為什麼我都看不出來?
    .
    我自己已經很痛苦了,我為什麼還要照顧你?你沒看到我已經很努力,讓日常生活恢復原來的樣子嗎? 難道我要表現出一副痛苦不堪的樣子,你才會感覺得到我有多在乎你嗎?
    .
    (3) 增進理解彼此的可能
    在許多時候,這些內心話沒有機會被說出來,困難有機會被聽到。緊繃的情緒狀態,也使人困難去理解另一個人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他的感受與想法為何。但有些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
    A. 首先,尊重對方的感受。
    就算是同一個創傷事件,每個人對於同一個事件的情緒感受都不盡相同,對你來說還好、沒有受創感受的事情,對他人來說卻有可能很難承擔。去否定創傷事件所帶來的創傷,對於當事人來說,有時候跟否定當事人本人沒有太大差別。你可以不用像心理工作者那樣,去定錨與不斷確認對方的感受,你也可能無法完全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但請以尊重取代懷疑或批判。
    .
    B. 彼此的陪伴不一定需要言語,也可以是行動。
    好好一起吃頓飯、一起散步,關心日常生活的瑣碎小事,知道很痛苦,但願意陪伴的態度讓人溫暖。我不知道你怎麼了,但我看到你這樣我很擔心,我不知道我可以做些什麼幫你,但如果你需要我,請你務必讓我知道。陪伴帶來連結。創傷的發生,有時讓人措手不及,有時讓人回想到更早年的創傷經驗,而陷入更大的痛苦。但支持性的陪伴會讓一個個的孤島,有機會彼此靠近,並創造出相互理解的可能性。
    .
    C.在安全的關係中表達出自己的限制。
    當人可以表達自己的限制與需要,使對方得以更理解自己發生了什麼事,需要什麼幫助,可以拉近彼此的關係。例如:很多時候不是不想不希望自己心情好,而是心情真的好不起來;不是不願意工作,而是真的無法從滿溢的悲傷中,撐出一個可以上班的自己。如果當事人不說,很多時候別人只能猜,猜這個人怎麼了,但怎麼猜都比不上當事人自己說。承認、理解自己的困境並對自己信任的人表達自己的脆弱與需要幫助,往往是另一種堅強的展現。
    .
    D. 時間與空間,可以帶來療癒,但也可能使關係更疏離。
    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時間可以讓我們有餘裕去面對自己的傷痛,讓自己慢慢地從驚嚇、悲傷、痛苦與不知所措中,慢慢回過神來。但有時候,也容易忽略到對方也在創傷的過程,久而久之,也容易使關係更疏離,讓彼此的感受連不上線。所以,如果可能,請分一點的空間給對方,表達自己的感受、表達對對方的關懷,不否定每個人都有自己經歷創傷與復原的過程。一起,讓被創傷經驗打散的孤島,有重新連結的可能。
    .
    後記:
    1. 這篇文章我有一部份是用語音輸入成文字所寫,想說這樣會不會寫得快或更流暢一點。但是過程中,旁邊的人一度被我所講的文字嚇到 (笑)。
    2. 這次的圖,就長這樣吧。因為我想要一張正方型的圖,但我照了一張長方形的照片。所以只好設計成這樣。

  • 自我防衛機轉 在 DJ JoJo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8-13 21:14:13
    有 1,014 人按讚

    我真的好在意這件事情。

    引述內文:
    這類受害者更面臨著三大挑戰,一是「加害人可能濫用權勢報復」,例如:宣稱「要讓你在這個圈子混不下去」;其次則為「加害人有其支持者」,加害人可能具高社經地位,甚至是魅力型領袖,擁有支持者,被害人若指控其犯行,可能會遭受加害人的支持者攻擊。

    她說,更值得關注是第三個挑戰:「受害者的身心反應不利於求助」,人們往往很難相信與自己親近的人竟會對自己施暴,事件發生後,被害人容易陷入嚇傻、混亂、無助與失控感,甚至對於自我價值和人我關係感到懷疑,進而出現自責、罪惡感、羞恥感等,並出現憂鬱、信任感瓦解、自殺意念等身心受創現象。此外,部份被害人更可能因自我防衛機轉(即生存保護機轉),會否認自己遭受侵犯的真實感受,自我說服接受加害人,給自己一套合理化的解釋,讓自己能生存下去、並且和加害人維持關係。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