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遇過最討厭的長輩是怎麼樣子的?
除了長輩以外,
在家裡遇到的摩擦又是怎樣發生的呢?
在這邊統計超過500個網友留言投稿
「防疫期間,家庭中的摩擦」
大多統計有8種類型為大宗,分別有:
1.倚老賣老,覺得年紀大就是真理
2.碎碎唸、唸不停,認為唸你就是愛你
3.像是沒手沒腳,凡事都愛...
你遇過最討厭的長輩是怎麼樣子的?
除了長輩以外,
在家裡遇到的摩擦又是怎樣發生的呢?
在這邊統計超過500個網友留言投稿
「防疫期間,家庭中的摩擦」
大多統計有8種類型為大宗,分別有:
1.倚老賣老,覺得年紀大就是真理
2.碎碎唸、唸不停,認為唸你就是愛你
3.像是沒手沒腳,凡事都愛使喚人去做
4.家庭成員的男友或女友,凡事都是別人欺負他
5.喝醉酒就發酒瘋的人,言語及肢體暴力
6.我生你最大,喜歡拿生育之恩當作權力
7.你是老大你最慘,所有壞事都是老大的責任
8.男生就是寶,女生就是草的重男輕女觀念
-
俗話說:「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
真實家裡的狀態,也不是單一成員的角度就絕對客觀。
在面對家裡的衝突和矛盾時,
要怎麼樣拿捏及面對
也是很多人一生的課題!
總結了一些網友的分享,
有以下幾個原則可以讓大家參考:
▪️
1.不要把每句話放心上,
有些話沒有營養、就不要在乎。
很多人在有情緒或是防衛機制的狀態下,容易用偏激的言語來攻擊。多半沒有上傷害人的本意,卻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我也常和學生說「沒有我的同意,沒有人能真正傷害的了自己。」
因為在乎、因為把言語的內容看得太真、太重要
所以會被這些話給影響了!
如果今天我們都身價10億,但是因為出門倒垃圾穿的很休閒~被一個路人撞到,大罵「你這個窮酸鬼!」你會很放在心上嗎?你都有10億了耶~🤑🤑
光是環遊世界、買東西、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都沒空了🤗!只會把對方當作瘋子,不在意他說什麼了吧!
所以適當地把一些對彼此沒有幫助的言語,
當作是一句笑話,聽聽就好吧!
▪️
2.不要每件事情,
都一定要讓對方跟你有一樣認知。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可以企圖說服你、要求你順他的意。
但你也可以繼續遵從自己的想法、聽自己的心聲、做自己的事。
不需要去改變對方也要跟你一樣想,
因為這樣你也是在和對方做一樣的事情呀!
肉肉在小時候非常叛逆,總會和長輩吵架:
「為什麼弟弟可以吃雞腿?」(沒錯!我小時候就是吃不到雞腿)
「你明明是錯的,我為什麼要道歉?」
剛出社會時,也都會以自己的認知為中心
認為是非及善惡是分明的
一直到經歷人生破產、創業失敗、欠債千萬又重新站起來🥲
才慢慢體悟到,事情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人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現在我再次遇到不認同的人事物,
我也多半以「你的觀點真是有趣呢~」來回應~
他信他的,我信我的~不反對、不衝突、也不附和
▪️
3.給自己創造一個向上的環境。
很多讀者目前還在原生家庭中居住,面臨難以改變的家人個性。
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我都會建議「有能力就搬出去住」!
自力更生是訓練自己獨立並且擁有自由的方式!
如果你無法搬出去住,就代表你能力不足,需要依附家庭~
那你拿了住家裡的好,就要承受住家裡的代價!
如果你有能力搬出去住,你就有機會換位思考~
要生存、也要照顧家人的難處。
也有機會給自己空間和時間,去面對真實的自己、
去多接觸對你有幫助的人(疫情期間先線上就好)
孟母三遷也讓我們知道環境的重要!
有能力就要不斷地為自己創造對自己有幫助的環境,而不是一昧的抱怨他人不為你改變,你自己有為自己努力了嗎?
▪️
4.沒有人可以討好每個人。
你無需要討好誰,如果你想要某個人高興(例如你媽媽)
你做的這件事情,也必須是你自己做了會高興的事。
否則委屈的付出不是付出,是低頻能量的犧牲。
這樣的做法,通常吃力不討好,也不會被珍惜~幫助很少!
真正的愛不會讓任何一方吃虧,因為愛的頻率是全面性的~(調頻師上身)
在我們去計算到底公不公平、誰付出的多與少?
這種狀態就算真正的喜悅和愛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也感受不到!
—
最後,我想說。
人生很長也很短,如果自己的家人還在世,
我們可以珍惜彼此的緣分⋯
能親近的就多陪伴,不能親近的就保持距離遠遠關懷
愛有很多型式也有很多誤解~
重要的是,你可以在每一刻盡心無愧!
祝福大家的關卡,都可以早點破關~
也在此謝謝,對我不離不棄的家人、朋友
還有謝謝把我寵成公主的公公婆婆、老公
謝謝你們實現了我從小擁有幸福婚姻的夢想
(忽然感慨什麼)
更多心靈成長、心靈療癒的主題,
可以追蹤我們: @CHANCE77.NOW
—
#心理 #心理成長
#心靈 #心靈成長
#自我成長 #正向思考 #正能量 #正能量語錄
#人際關係 #人際 #家庭
防衛機制種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上新手爸媽後,A說,「直到生了小孩,才知道父母有多辛苦。」
趁著中午部門休息空檔,買飯去病房看爸爸的B說,「看到爸爸病了老了,我才發現從沒好好聽他說話。」
C在辦完母親的頭七後點燃一根菸說,「昨晚夢到她,我跟她道歉,沒有好好陪她。」
#理解不擅長說愛的父母 #年輕的我們可以終結親子仇恨
這幾年粿把大量心思用於理解親子關係,在閱讀相關心理論述時發現一個現象,好多的雞湯文、開導文、心理解析文大多把重點放在「孩子、年輕一輩」的自我覺醒和情緒覺察,提醒大眾不論在什麼樣的父母和環境之下成長,都要時時探索自己、鼓勵身為孩子的我們要擺脫兒時的悲傷、活出自己…等等,
看了之後我忍不住捫心自問,那父母的內在世界呢?父母為何而擔憂、父母為何總是慌張煩惱、父母承受了什麼心理壓力,相較之下,長輩、父母的內心顯然較少被重視,
身為年輕世代的我們,對家中老父母、長輩,也有花足夠的時間好好去理解嗎?
.
「控制狂父母」、「直升機父母」在近幾年被大量討論,許多孩子認為,父母將自身的不安、掌控欲、盼望投射於孩子,藉以強勢干涉,但理性的我們應該去理解,人的所有行為和外顯情緒,是源於豐富多層次的內在,以及長期、一生的經驗累積所導致,
換句話說,父母的行為絕不可能是沒來由的惡意傷害,而是起源「無法直言的需求」和「被壓抑的恐懼」。
於此,我們可以引用心理學之父佛洛伊德(Freud)最早撰於文章《防禦性神經精神病》(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ce,1894)、所提出的「心理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來理解:父母強勢的外表之下,其實有一顆害怕受傷的內心。
心理防衛機制是指,當人察覺當前問題無法順利解決、無法理解某些事情時,為了應付內心受挫感和不安,在精神上會達到某種妥協,自我會對本我的產生「壓抑」,這樣的壓抑往往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內驅力。
這項機制有幾項特點:
1.不是蓄意的、不具有惡意企圖
2.當事人提升自我態度、美化自我、提高自尊來應對他人,是出於自我保護心態、是為了避免受到傷害。
3.當事人可能會自我欺騙、有焦慮性的衝動強勢行為,但是是為了掩藏內心真正的真正動機和恐懼心態。
4.當事人出現心理防衛機制並非有直接的心理病狀,反而可能是為了維持心態健康才有的行為。
5.心理防衛機制可以單一類型行為表現出來,也可以多種類型行為同時表現。
我們再試著融入常見的家庭狀況來舉例解釋,好比說…
•在孩子過於調皮、搗亂時,用很兇的語氣斥責、以棍棒處罰的父母親,在此生第一次為人父母後,他們極度擔心自己帶不好孩子、無法讓孩子優秀,而他們所知道的「管教方式」就是源於自己的父母,
然而他們的父母親可能也是慣用棍棒、打罵來教育,因此當他們對孩子的一切感到不安、不知所措時,他們只能祭出自己所知、最有立即效果的方式來管教、教育小孩。
• 時常渴望孩子陪在身邊、經常討愛的父母親,可能起因他們看過自己父母親晚年時的孤單、看過年邁同輩晚年承受病痛衰老,他們開始對年邁體弱的自己失去信心、對老年人生沒有安全感,但基於「身為家長」的嚴肅身分,他們無法像我們孩子一樣請求,「可以陪陪我嗎?」
所以可能是以發脾氣、干涉生活、斥責不孝等強勢行為,來掩飾他們心中真正的創傷和恐懼。
/
我們必須理解一件事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沒有人生來就懂得當個完美爸媽。的確在成長回憶中、和爸媽生活在同個屋簷下、發生太多不快樂的爭執讓我們記在心裡,又或者爸媽的強勢行為真的讓我們傷心哭泣過,
但前提是,只要父母沒有真正拋棄我們遠走消失、沒有對我們的性命造成危害,其實有很大的可能,他們只是不慎用了錯誤的行為,但內心對我們仍是有愛、有在乎、有疼惜的!
親子和解不容易,但絕對是值得努力的事。放下對父母的怨恨,理解他們白髮絲裡的無數煩惱、試著多感受他們每個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其實,對我們自己也會有很大的幫助,也能達到情緒理解和釋放的作用!
因為我們都知道,家人之間總是表面上裝作不在意,但彼此內心緊緊相依。
阿德勒(Alfred Adler)曾對世人有這樣的勸言:「無論你過往的人生發生什麼事,那和你將來要如何過日子是毫無相關的一點影響,真正決定你一生的,是活在當下的自己。」
父母老去的那一刻,我們的人生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與其讓親子間懷有怨懟、甚至仇恨,彼此不快地相處著,不如我們年輕世代主動理性地去理解、去和解(和解並非是要父母馬上改變成我們理想中的模樣,而是從我們自身心態調整),
我們要深信自己有強大能力,能為家人和自己拭去淚水、為家庭迎來不同於過往的幸福與和諧!
#粿然有感
#理解父母也是認同自己的人生
✍️粿的IG: https://instagram.com/healingquei
成為 療心社友,你的心情或許也是社友們想學習的課題👉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087808847930309/?ref=share
防衛機制種類 在 經濟部工業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正確開車門,平安回家門🙆♀️
🏆#InnoServe競賽 #得獎作品分享part7
⚠馬路如虎口⚠
騎車或行走時除了要注意行駛在路上的車輛
最可怕的是停在路邊的車子冷不防的 #開車門
可說是機車騎士的隱形地雷😨
各位是否常常忘記要 #二段式開車門 呢?
沒關係,就讓「#理賠防衛大駛」來提醒您!
🚘作品名稱:理賠防衛大駛
🚘作品簡介:「理賠防衛大駛」提出一套具即時性通知駕駛後方障礙物的系統,並偵測駕駛是否以二段式正確開啟車門。
首先使用 #攝影機偵測 後方障礙物,判斷障礙物的種類與其速度的危險性,於手機發出警告鈴聲為駕駛帶來警示作用🚨。當速度為快時,手機顯示高警示圖示,同時透過 #門鎖機制,使車門無法立即開啟。靜待五秒後車門解鎖,讓駕駛安全下車,也確保用路人的安全。
其二,使用 #六軸慣性感測器,取得車門開啟的角度,判斷駕駛是否二段式正確開啟車門,若駕駛未以正確開啟,則手機以語音方式在不影響駕駛下車的注意力,為駕駛帶來提醒,期盼藉此能培養駕駛及乘客具有良好的乘車習慣。
🚘獲獎:🥇資訊應用組九第一名&人氣獎
🚘指導老師:林家瑜老師、陳彥安老師 (元智大學)
🚘得獎團隊:江俊辰、李明倫、陳竑瑾、周漢璋、沈廷勳、黃柏毅
想了解更多,請上「InnoServe競賽」官網
➡https://innoserve.tca.org.tw/
防衛機制種類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合作的關係修復」是透過成功的衝突解決,使關係恢復並變得更親密的過程。而每個有意義的關係,存在性地都會出現不協調和不滿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歧見暫時打斷了安全連結的感覺時,要如何重建親密感。
我相信,如果大部分的人願意想想,都會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他們有過衝突然後和好的人。當一段友誼挺過了傷人的不協調,那通常代表這段友誼已經過了表面客套的階段。
取自《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各位朋友,晚安:
在親密關係中,互相吸引進入關係、經營關係、從挫折中修復,是一段關係能夠深刻的重要歷程。也就是,健康的關係不是不會吵架,而是雙方都能看到吵架後面的善意,願意在這個基礎上重新連結。
我認識有人,會經營關係,但不會修復。所以每次衝突之後,一定要對方先低頭,他才甘願「給對方機會」。這有個風險:萬一,哪一次對方心累了,不想低頭了呢?是不是就任由關係走向破滅?
關於「療癒」,我是好好走完了,但就不同朋友的回饋來說,內容是深了點。自我療癒,似乎也並不容易,需要專業人員帶領。
這一篇是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感謝各位朋友的耐心。畢竟,這也是長期的工作,沒有人提,生活也有其他有趣的議題,我們終究容易忘記。
我時不時會回到這個主題的,但其他層次的知識我也會談,接下來要談我們上次直播所談到的:如何面對焦慮!
心理世界很豐富,不同層次有時看起來會相互矛盾,但只要實踐,便能感受點滴在心頭。一般社交互動的時候,為了表達善意,祝對方百年好合,這也自然。只是說,我們也能明白,知道彼此不適合,鼓勵人為自己活,也不用勉強隱忍,不用每天活在情緒風暴中,這也是一種愛。
層次不同,互動的方式就不同。童年創傷要痊癒不容易,但我們依然可以轉頭追求精采的生活。
祝願您,各位朋友們,懂得修復關係,不知道怎麼修復,也沒關係!
************************************
合作的關係修復
【文/ 彼得‧沃克】
「合作的關係修復」是透過成功的衝突解決,使關係恢復並變得更親密的過程。而每個有意義的關係,存在性地都會出現不協調和不滿的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歧見暫時打斷了安全連結的感覺時,要如何重建親密感。
我相信,如果大部分的人願意想想,都會發現自己最好的朋友,是那些他們有過衝突然後和好的人。當一段友誼挺過了傷人的不協調,那通常代表這段友誼已經過了表面客套的階段。
修復友好,可能是治療師所能示範最具蛻變性、最能建立親密感的過程。我認為,關係不協調或衝突通常是雙方共同造成的,而且用這種觀點來引導修復友好的過程。因此,通常需要透過平等相互尊重的對話歷程,來修復友好。
例外的情況是,欺負人的自戀狂找代罪羔羊和製造混亂,在這種狀況下,自戀狂是完全有錯的一方。關係依賴的案主向欺負人的父母道歉,好像是他們使父母虐待他們一樣,我常對此感到難過。
在較正常的不協調中,我通常會藉由兩個接近的方法,來開啟修復過程。首先,我會指出這個不協調(如「我想我可能誤會了你」)。接著,我會說明自己怎麼破壞了彼此的連結,來示範展現脆弱。
簡短版的例子像是這樣:「我想我可能有點說教……或陳腐……或怠慢……或沒耐性⋯⋯被我自己的移情給誘發了。」擔負起自己在衝突中的責任,證實了在關係中失望的常態,也證實了友善化解的藝術。
承擔自己在誤會中的責任,也有助於瓦解案主外在找碴鬼的信念——關係必須是完美的。同時,也示範了化解衝突的建設性方式,並且一段時間後,會使大部分的案主有興趣探索自己在衝突中的責任,這會變成他們可以用在其他關係中的無價技巧。
可預期的,戰類型人是4F當中最不可能合作、並承擔在關係不協調中的責任。極端的戰類型,像是被診斷為自戀型人格疾患的人,長期以來被視為是傳統心理分析中無法被治療的人。
至於比較沒那麼極端的類型,我有時候能夠成功地對他們進行心理教育,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如何習得控制的防衛機制。然後,我會試著幫助他們看清,自己這麼愛控制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一連串代價中的第一名,是親密感飢荒(intimacy-starvation)。
戰類型人有意識地或無意識地,都渴望著人類的溫暖,但他們卻無法從所控制的人身上得到。這是戰類型人的受害者太怕他們,而無法足夠放鬆地產生真誠溫暖的緣故。
最後,我相信案主過早取消療程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是他們覺得無法有足夠的安全去提起或談論逐漸累積的不滿。有希望茁壯成長的一切關係,都是因個人或雙方沒有能力可安全地化解歧異和衝突,而凋謝死亡,這是多麼令人難過啊!
***
掙得的安全依附
案主藉由學習,能夠談論起自己待在人際接觸時的情緒痛苦,而能在心理治療中獲得最大的收穫。這些都漸漸地向他們展現了,無論當下有什麼感受或體驗,他們都是可以被接納的和值得的。
隨著倖存者更深地了解情緒重現是對不正常童年的正常反應,他們的羞恥便開始消散,而這會平息他們因為被視為有缺陷而產生的恐懼。然後,他們情緒重現時的隔離習慣,或把別人推開的習慣就會消失。
掙得的安全依附是最近才被承認的一個健康依附種類,很多依附治療師相信,有效的治療能幫助倖存者「掙得」至少一個真正親密的關係。掙得的安全依附,是這本書從頭到尾所談的,夠好、且具有豐富親密感的依附。
我相信這裡所描繪出的原則,是達到掙得的安全依附的關鍵。在這個情況下,好的心理治療會是一種示範親密的關係,它會使我們有意願並實際採取製造親密感的行為。
你與治療師的連結會變成一種「過渡性的掙得安全依附」,然後,這會使你在治療關係之外獲得掙得的安全依附。我一再地看到我最成功的案主們獲得這樣的結果,同時我很感恩地報告,我自己最後的心理治療經驗,也使我得到了這樣的獎品。
***
從找碴鬼手中拯救倖存者
「拯救」這個詞,還有它代表的意義,在許多心理治療圈和十二步驟運動(例如,戒酒團體、關係依賴團體、酒癮者子女團體)中,已經變成了一種禁忌。
「拯救」這個字眼,常常以全有全無的方式被使用,以至於任何一種主動幫助他人的行為都被視為病態。然而,我相信幫助倖存者脫離情緒重現的深淵,是一種必要的拯救。
實踐健康拯救的一個關鍵之處,就是直搗找碴鬼的地盤。我相信,有一個未滿足的童年需求,就是拯救;而我從找碴鬼(也就是他們父母的代表者)手中「救」出我的案主時,即滿足了這個需求。這是一個從沒有人滿足過的需求,更沒有人從創傷性的父母手中拯救那孩子;這是另一個父母、親戚、鄰居或老師的糟糕忽略,他們忽視了孩子因受虐而枯萎的訊號。
數十年的創傷工作,使我的心無法允許我看到他人的內在找碴鬼發動攻擊時還保持沉默。對我而言,沉默就等於默默同意。所以,當倖存者用父母內化的聲音虐待自己時,我再也無法安靜地坐著而不介入。
因為我自己第一次長期的心理分析療法失敗,所以我更有動力去挑戰案主有毒的找碴鬼。我的「白屏幕」治療師,讓我沒完沒了地掙扎於用自我仇恨和自我掙扎攻擊自己,她沒有一次點出,我可以、也應該挑戰這個反自我的行為。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創傷專家哈維‧佩斯金(Harvey Peskin)會說,這是小孩創傷的失敗見證。
我現在要大聲地挑戰找碴鬼的謊言和誹謗,並且試著拉倖存者一把,幫助他們離開找碴鬼將他們堆落的恐懼和羞恥深淵。
我花了一些時間,才突破早期訓練所灌輸給我關於拯救的不健康罪惡感。現在,諷刺的是,當我覺得有罪惡感時,有時候是因為我退步了,讓內在找碴鬼趁機虐待我的朋友或案主。這種罪惡感實際上是健康的情緒智力,它來自我的同理心—也就是正確的行動是要挑戰找碴鬼。在這種時候,如果我不去注意案主如何把自己吊在父母的炸藥上,我覺得身為一個人和專業人士,是怠忽職守的。
幸好,我再也不能忽略它,就像案主成長時,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忽略他那樣,被動地與內化的挑剔父母共謀。當一個小孩受到破壞性的批評攻擊時,如果大人不抗議,這大人就是找碴鬼的沉默共犯,以致這孩子被迫認為輕蔑是正常且可接受的,而目擊的大人拋棄了自己的責任—保護這個孩子不受父母的持續虐待。
當我指出案主的父母製造創傷的行為是可鄙的,就等於開始了案主對自我保護發展停滯需求的覺醒。我向他們示範了,他們過去應當受到保護,還有他們現在可以抗拒,在心理層面模仿從前的虐待。
這鼓勵了我大多數的案主停止認同侵略者,也使案主不那麼內化攻擊性的父母,也就是找碴鬼的核心。
我自己的情況是,以前祖母和我的家庭住在一起,而且我覺得受她所愛,但是她沒有幫助我看清:父母刻薄的暴怒是錯的,而非我的錯。後來想想,這使我相信,她的忽略讓我深深覺得自己值得受他們的虐待,而這打下了我把他們的輕蔑化為自我厭惡的基礎。我的確這麼做了,為時長達將近二十年。
我也注意到,如果倖存者童年時有人幫助他們看清,受創並非自己的錯,這些倖存者會非常不一樣;如果有一位大人能充分地責怪那些錯待,倖存者大多不會發展出那麼兇殘、自我毀滅的找碴鬼。通常這位大人是另一位父母、已覺醒的兄姊、親戚、老師或仁慈的鄰居。
.
以上文字取自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在童年創傷中求生到茁壯的恢復指南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7508
.
5/2 台中免費公益講座_如何陪伴與傾聽孩子的情緒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853315441996/
5/15 台北免費公益講座_談家庭衝突調適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266384843569683/
【因疫情取消】5/30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