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臨終血氧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臨終血氧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臨終血氧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臨終血氧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萬的網紅報導者 The Reporter,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投書【「染疫瀕危要不要急救?」緊急時刻下的艱難討論,英美經驗帶給我們的反思】 「家屬您好,病人的病況直轉急下,他有立過DNR嗎?您們是否同意在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COVID-19病況發展快速,許多人在幾天內就面臨生離死別,要怎麼救、要不要插管或CPR,有時竟得在極短時間...

臨終血氧 在 Lavin Cheo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6 05:22:38

. 記錄那天零晨5點半的天空 悶熱潮濕部分時間有雨 就算是嚴重晚睡症候群的我也很少超過24小時不睡覺 這是你在世上的最後24小時 還沒下班的我突然接到電話 到醫院看到你在呼吸機輔助下生命體徵正常意識清楚 心裡也就踏實許多 你一臉疑惑的問我們為什麼全部都來了的表情也很好笑 自發現肺癌末期到如今才短...

臨終血氧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6-16 20:57:22

【@girlstyle.mag】老伴相愛80載由兄妹變夫婦? . 想找到一個相伴一生到老的伴侶,的確並不易,一對內地的老夫婦徐愛華和徐廣余小時候就相識,17歲時就結為夫婦。婚後60多年,從沒有吵過架,後來老公徐廣余因急病住院,老婆徐愛華每更用心的照料他,幾年過去,終不敵病魔,離世前老公對愛妻說:「親...

  • 臨終血氧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6 12:00:37
    有 400 人按讚

    #投書【「染疫瀕危要不要急救?」緊急時刻下的艱難討論,英美經驗帶給我們的反思】
    「家屬您好,病人的病況直轉急下,他有立過DNR嗎?您們是否同意在臨終、瀕死或無生命徵象時,不施行心肺復甦術⋯⋯」COVID-19病況發展快速,許多人在幾天內就面臨生離死別,要怎麼救、要不要插管或CPR,有時竟得在極短時間內決定,對家屬、病人都是艱難抉擇。

    事實上因應疫情,過去一年英、美都已大力推行「讓人們早點想想染疫後如何治療」的做法,不僅官方鼓勵人們在疫情期間先行填寫預立醫療照顧計畫文件,民間也針對COVID-19染疫後的情境量身定做,用好幾項問題引導民眾思考想如何治療:「您的血氧飽和度下降,您是要去醫院?還是願意在家中進行非侵入性呼吸照護?您希望醫療照護人員選擇舒適的治療措施、或是為了延長生命選擇侵入性的治療?⋯⋯」

    不僅如此,醫護該如何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詢問急救意願?如何讓病人家屬了解治療可能的結果?也都有單位提出指引解說。在台灣,DNR雖已推行20年,但仍不是人們平日就會談論、思考的問題,在疫情下,國外經驗或能提供我們反思。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covid-19-dnr-international-experience

    #延伸閱讀
    【COVID-19風暴的醫療倫理撞擊:「沒有呼吸器、也沒病房了,你去問問病人要不要簽DNR?」】https://bit.ly/3qQIH6o
    【投書|面對COVID-19疫情的醫療倫理衝擊,我們可以做得更多】https://bit.ly/2SQjWeh

    #報導者 #DNR #安寧緩和醫療意願書 #疫情 #善終權 #COVID19 #臨終 #重症 #末期病人 #醫療選擇

  • 臨終血氧 在 張麗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06 23:46:50
    有 5,638 人按讚

    今天的直播~是這幾天來最沈重的一天
    因為昨天確診的阿伯~今早往生了
    平常就因為有多重疾病
    所以沒能提早發現他為新冠肺炎的確診者
    一直到呼吸困難血氧濃度下降到54 %
    送到醫院就已經要緊急插管~相當的嚴重
    加上年紀大又有多重器官衰竭
    雖然醫療團隊盡全力搶救
    但終究無法抵抗病毒的威力
    在加上無情的病毒讓全家四人全染疫
    一輩子為家庭奉獻的阿伯
    臨終時無任何親人可以送他最後ㄧ程
    在今天下午4:30由殯葬人員送他完成火化
    這讓確診在醫院治療的兒子孫子孫女
    悲痛萬分⋯⋯無法見最親愛的家人最後一面
    而等到他們痊癒出院
    見到的只剩下骨灰了~這場景令人無限唏噓
    祝福阿伯一路好走⋯後生善處⋯
    新冠肺炎的疫情~無情的奪走了很多親人的生命
    每天中央指揮中心報告確診案例
    都維持在四百例上下
    死亡比例已經高達到2.19 %
    超過全球的死亡比例2.15 %
    而從確診到死亡只有8點3天
    面對病毒猛烈的攻擊
    大家都非常的恐慌焦慮不安
    每天不斷地提醒要求大家~
    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群聚
    而面對確診案例~疫調公布足跡馬上進行快篩
    這些動作不斷地上演
    但是都沒有辦法堵住疫情的擴散
    這樣的日子再下去~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不再是人
    因為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情愛情
    都因為保持距離~所以越來越遠了
    大家都知道終結新冠肺炎的關鍵
    就是全民施打疫苗
    才能達到群體防疫的能力
    而目前台灣的施打率不到2%
    雲林自購疫苗的目標
    還在努力當中
    我沒有忘記對鄉親的承諾
    繼續加油一起守護我們最親愛的家人

  • 臨終血氧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27 20:00:01
    有 27 人按讚

    謝謝 朱宥勳對《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的精闢分享與推薦~~~​

    ​📣📣📣📣
    楊双子 是我認識最像柯南的人。我不是指偵探的部分,雖然她在搜羅文獻、考訂歷史的時候,確實有名偵探的風采。我指的是,她的技能。比如一夥人聚在一起吃烤雞的時候,你會看到她默默就把整隻雞分切乾淨,游刃有餘。席間要是有人驚訝,她就會淡淡說:​
    「我以前在雞排店工作過。」​

    類似的場景很多。我依稀記得,跟她沾上邊的關鍵字,就至少有:飯店管理顧問公司、西點麵包店、簽賭站、言情小說⋯⋯有些經驗甚至無法以職業定義,比如她差點在她爸爸面前溺死,只因為爸爸覺得「你會游泳了,你可以的」;或者她在農田裡玩,玩著玩著就掉到半層樓高的陷坑裡;或者小時候玩鬼抓人,不知為何玩的是閉眼抓人的版本,她就真的,閉著眼睛四處撞頭。​

    就是這點跟柯南一樣。柯南以一介高中生之姿,會踢足球能開車開船開飛機還會開槍。有人驚訝,柯南就會說:這是我爸在夏威夷教我的。​
    楊双子沒有去過夏威夷。讀了《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你就會明白,她幼年的生活就是夏威夷。​

    以我一個在教師家庭長大的貧乏中產階級眼光來看,我的感想就是「這樣養,還能活著真是太好了」。​
    在眾多經驗中,最最難以定義的,當然就是「双子」的另一半,妹妹「若暉」的故事了。如果是楊双子的讀者,想必對若慈、若暉的羈絆不陌生——才怪。我本來也是這麼以為的,我們常常聽若慈私下聊起啊,還有什麼不知道的嗎?然而一讀《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便知生命經驗之深度,實在不是幾言數語可以承載的。​

    如果要整理《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的結構,我會建議這樣理解:​

    首先,〈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這個單篇,單獨形成一個單元。這是全書風格最「濃」、最接近「文學獎散文」的一篇。相較於後續各篇,它的視角比較疏離——最初,這或許是為了參賽,但放入書中之後,卻成為鳥瞰式的「遠景」。在這篇文章裡,所有喜悲都還沒發生,但也都準備好發生了。​

    接著,從第二篇〈你們有心電感應嗎?〉一直到第十一篇〈肉身使用期限〉,是全書的血肉之所在。我們的視角,會逐漸從童年混亂的家庭關係,漸漸聚焦到「双子」的姊妹情誼之上。情緒上來說,是一個從微笑到痛哭的過程。前半所有甜美的、溫柔的、可愛的細節,全都將在若暉癌症病逝之後,成為火烙的刻痕。​
    如果可以側錄我讀此書的臉孔變化,應該真的就是「表情漸漸母湯」。前面我看到楊双子以「職務代理人」妙喻來來去去的父母;看到雙胞胎兩人騎車出去,忘了帶駕照還可以拿另一人的矇混過關,實在很難不讓嘴角上揚。​
    但到中段,開始各種描寫貧窮之細節時,大約就有點緊張​
    了——比如兩人決定去中國旅行,那時正是「千島湖事件」沒多久,親戚擔心兩個女生去會有危險,但她們擔心的卻是「會不會被詐騙」,三分之二的存款可比中國強盜的威脅可怕。(順帶一提,我覺得中段某幾篇,那才是真正的「窮中談吃」,那不是沒上班過一日的人可以想像出來的)​

    而至後段,疾病與死亡步步進逼,任何人看了大概都要揪心斂容。比如楊双子寫若暉癌症,要吃「花生皮」來補血一段,簡直錐心刺骨。不是外面的硬殼,也不是裡面的花生仁,是依附在中間的那層紅色薄膜。我甚至不知道該不該說⋯⋯這簡直是命運殘忍的隱喻,那麼薄、那麼柔弱易碎的一層生機。我想到小時候讀過民間傳說,講落花生的薄膜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為有人徒手去挖,手指挖破的血液染紅土壤,染紅花生。就是這個痛感。​

    讀到這裡,你才會知道,原來前面所有「姊姊的經驗」,都是楊双子試圖逼近「妹妹的經驗」之嘗試。比如〈肉身使用期限〉這段,楊双子講到自己幼時的溺水經驗,竟然連結到若暉的臨終,每一行的轉折都是銳角:​
    —-​
    真是差一點就死掉。​
    沒有人生走馬燈,沒有瀕死體驗。上岸以後才後怕,要是我讓若暉眼睜睜看著我死掉呢?那未免太殘酷了。​

    孰料後來人生際遇卻相反。​

    居家安寧期間,若暉的手指式血氧計數一日一日探底,呼吸困難如身處高山,如身處深海。有人說,肺轉移的死亡,就像溺水之死。​
    我與若暉交換了關於溺水的理解,是嗎?那像溺水嗎?​
    若暉沒有經驗過溺水,我沒有經驗過肺轉移,無從導出共識。​
    倒是有個結論。​
    若暉說:「你以後不要去水邊了。」​

    —-​
    我不知道該怎麼說。「不要去水邊」,但那人已在水一方了。如果是小說,我很可以一行行分析,告訴你這幾行簡單的字,蘊藏了多不簡單的情緒。​
    但它不是小說。​

    如果你讀到這裡,那就可以準備進入第十二篇〈真的不說了,晚安囉〉。這篇文章可以說是全書的「結局」,它的前半部用一趟「巡禮」收攏了前面十一篇提到的所有故事。若暉在生命最後階段要求回老家看看,於是楊双子的筆就帶我們「看」了老家所有的細節,所有微小的變遷,曾經發生在那裡的事。這段文字冷靜到近乎冷酷,但你會知道,那是因為情感如潮,不能給任何一點缺口,否則就將土崩水潰。​

    而在本文後段,楊双子說起了雙胞胎的「聊天」——她們住在一起,半夜時總是不斷聊天,誰也捨不得先睡。每每都要跟彼此說晚安,講「真的不說了」,但沒隔幾秒又忍不住開口:「對了,我剛才想到啊——」​
    現在,對話真的必須終止了。​

    由此來看,全書的最後一篇〈這是文學少女的想像〉,雖然看似調性大異於前十二篇,卻在這個脈絡下有了別的意義。〈這是文學少女的想像〉是楊双子在《幼獅文藝》的專欄文章集結,表面上是其文學思考的闡述(如果有人要寫楊双子的論文,一定會瘋狂引用這段的),最值得注意的卻是其形式——這是一場虛擬的「雙胞胎對話」。這是一場永遠不可能成真,但卻又「真的有可能這樣吧」的雙胞胎對話。​

    楊双子沒有讓《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停在「真的不說了」。生命已經說了晚安,此夜仍然漫長,但不讓世界就這麼崩然睡去的小說家,猶然能夠以虛構延續對話、以虛構贖回時間。文學沒辦法逆轉生命,但是文學卻能成為寄寓生命的一種方式,永遠持守住「生命原點的正中央」。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