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目的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目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目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目的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癌症為何愈來愈年輕化 #30至50歲最常見的癌症是什麼 #亞洲女性肺腺癌比例為何特別高 (歡迎分享) 以上這些是這集節目的主題 來賓是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沈彥君主任 我身兼主持人及現身說法來賓兩種身分🥲 因為自己 #切身之痛 更能深入探討 🔗完整節目連結我放留言處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近幾年...

  • 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目的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1 16:44:52
    有 677 人按讚

    #癌症為何愈來愈年輕化
    #30至50歲最常見的癌症是什麼
    #亞洲女性肺腺癌比例為何特別高
    (歡迎分享)

    以上這些是這集節目的主題
    來賓是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沈彥君主任
    我身兼主持人及現身說法來賓兩種身分🥲
    因為自己 #切身之痛 更能深入探討
    🔗完整節目連結我放留言處

    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近幾年
    每年平均檢出30-50位早期肺腺癌病患
    幾乎99%是不抽菸的女性

    這集節目中醫師也談到我之前所提:
    #亞洲女性肺部有特別容易病變肺腺癌的基因
    這也是為什麼沒有明顯致病因子
    卻有愈來愈多女性罹患肺腺癌
    就連來賓沈主任自己也有一顆毛玻璃結節
    一直在追蹤中(對他們來說這真的太常見)

    沈主任還釐清了幾個觀念:
    🔺#胸部X光只能照到實體腫瘤與結節
    肺腺癌是腺體上的毛玻璃狀病變
    X光照不到~就算很大也不一定照得到
    (只要不是實心的腫瘤就照不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我朋友的姑姑
    去年初做全身健康檢查 X光都正常
    到了八月覺得呼吸不過來就醫
    竟已肺腺癌三期 今年初就不幸離世

    🔺#肺腺癌初期變化很慢但長到一定程度就會急速擴大惡化
    毛玻璃狀結節再大 X光可能都照不到
    但 #LDCT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攝影
    就連小到0.3公分的毛玻璃結節都無所遁形
    (不過還是要看機器⋯太老舊或切數太低的機器照得不一定精準)

    我之前曾說「小於0.8cm的毛玻璃結節醫師建議可先追蹤」的原因
    是因為初期變化很慢~
    昨天我問醫師:

    「那像我這樣第一次照就0.9cm的,它其實可能已經在裡面很久了是嗎?搞不好十年前我如果照,可能它已經在那裡,但可能只有0.3cm?」

    醫師說這是很有可能的
    但當大到某種程度 它就會突然擴展迅速
    這也是為什麼醫師建議如果照出來是0.8-1cm的就趕快處理
    並說這大小是最好處理的時機
    (因為太小的結節除了短期內不會危害到健康、可能還有變化外,也不易定位)

    所以~
    妳不會知道妳為什麼有這東西?
    也不會知道它到底什麼時候出現的
    得不到答案的事 想也沒用
    妳所能做的 就是做健康檢查
    並且要做能抓到病灶的「適當項目」

    聽說最近從北到南好多人都在排LDCT檢查
    前幾天我遇到一位醫師朋友
    他說看了我的新聞他自己也趕緊在醫院照了一下
    結果發現醫院超多人跑來照😶
    我身邊好多好多朋友也都去預約了北投的LDCT

    昨天我問醫師:

    「聽說你們最近健檢的人超多⋯而且都指名要做LDCT?」

    醫師靦腆的說:

    「是啊⋯真的很多⋯#託彤雯的福⋯」

    「⋯呃託我的福嗎?😶😅🥲😂😥」

    其實我才是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的福
    不但早期發現 也幫我轉診到 #台北榮總
    給經驗豐富的 #許瀚水教授 手術

    如果大家能因為我的例子
    對這發生率愈來愈高的病症多一點警覺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早早恢復健康

    那真的是託我彤雯的福啊~😂🙏🏻

    ㊗️大家健康平安~

  • 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目的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05 20:00:04
    有 1,601 人按讚

    快樂的關鍵之一就是:感到被愛。當我們感受到被愛時,體內的細胞也感受得到。

    會不會罹患心臟病,還有其他風險因子可以準確預測,如飲食、運動、抽菸、家族病史等,但即使將這幾個風險因子全都排除,我們發現,有沒有感到被愛、得到情感上的支持,依然可以相當準確預測出一個人罹患冠狀動脈栓塞的機率或嚴重程度。

    要是忽略了那個有療癒力的自我,我們就錯失了一個能天天照顧我們,而且對健康與療癒具有關鍵性影響的良醫了。

    取自《自體的療癒》

    ……………………………………………………………..

    各位朋友,晚安:

    一個人怎麼看待自我,可以影響身心平衡。具體來說,可以作用在細胞的層次,足以影響一個人的健康。

    很多時候,人們會用負面的方式,看待自己,包括自己的外貌、體重、個性……。這些「負面詮釋」,正在傷害自己。

    那些處罰、斥責、霸凌,顯然不只讓對方痛苦,也是在折磨自己。這本書可以提出很多研究、例證,雖然這些道理,不用看這本書就能明白。

    有些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有些人難以選擇離開關係,這些都接納就好。但別忘了,不管我們在這個世界遭遇了甚麼,我們都可以選擇對自己良善。不管我們要對誰行善,都要先對自己展開。

    祝願您,能努力愛自己,直到不感覺費力!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89991287683820/

    ……………………………………………………………..

    看不見的療癒

    【文/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魯道夫・譚茲(Rudolph E. Tanzi)】

    每個人身上都存在的那個有療癒力的自我,有能力探究種種看不見的成因(譬如,為什麼某些人容易生病,某些人不容易),或思考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療癒之所以顯得奧妙,不是因為它無法看見。一個人即使從未思考過療癒反應,應該也會希望過得幸福快樂,而快樂的關鍵之一就是:感到被愛。有人說,當我們感受到被愛時,體內的細胞也感受得到。真的假的?請各位先別急著駁斥這個看似荒謬的說法,看看下面這項研究再下定奪吧。

    耶魯大學學者曾招募了一百一十九名男性和四十名女性,以最精準的方式幫他們做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方法是將一條細導管穿入受測者的前臂,再連到心臟動脈,並透過顯影劑和電腦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技術,將動脈的內部狀態顯示出來,所以血管的管徑大小或栓塞尺寸皆可一覽無遺。和許多醫療處置相比,這項檢查的侵入性已相對較低,但很多人在受檢時還是會忐忑不安。)研究人員發現,認為自己有愛或情感上支持的病人,冠狀動脈栓塞的嚴重程度通常比較輕微(冠狀動脈栓塞是心臟病和中風的主因)。

    當然,會不會罹患心臟病,還有其他風險因子可以準確預測,如飲食、運動、抽菸、家族病史等,但即使將這幾個風險因子全都排除,我們發現,有沒有感到被愛、得到情感上的支持,依然可以相當準確預測出一個人罹患冠狀動脈栓塞的機率或嚴重程度。瑞典學者在一項針對一百三十一名女性所做出的研究中也得出同樣的結論,但另一項研究就令人拍案叫絕了,因為該研究只用了一個問題就得出類似的結論。

    凱斯西儲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問卷方式,調查了一萬名無狹心症病史的已婚男性。(狹心症又名「心絞痛」,此類胸部疼痛是心臟病的典型症狀,但發生率並非百分之百。)不出所料,在心臟病最常見的幾項風險因子(如高膽固醇、高血壓、高齡)上得分最高的男性,往後五年內罹患狹心症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二十倍。然而,研究人員還問了一個很簡單的問題:「你太太會對你表達愛意嗎?」結果,回答「是」的男性,罹患狹心症的機率較低(雖然他們在幾項已知的風險因子上得分頗高),反之亦然。在風險相差不多的情況下,沒有從配偶身上感受到愛意的男性,罹患狹心症的機率居然比另一組高出近乎兩倍。

    一如創傷性哀悼,當我們認真看待身心的關聯時會發現,既有的醫療照護所抱持的兩項最常見的假設,其實有待商榷:

    •療癒是生理現象,而且會自動發生。
    •當自動療癒反應瓦解時,醫生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透過藥物或手術介入。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到,不管是愛或哀傷,這兩種極端的情緒都跨越了身與心的界限。藥物與手術雖然能治療心臟病,但患者如果感到疏離、孤單、沒有被愛,再高明的藥物或手術都可能藥石罔顧。相反地,創傷性哀悼可能造成的種種難以預料的生理影響,是無法用藥物或手術治療的,畢竟,一顆藥怎麼可能有辦法處理我們在失去摯愛後十三到二十五個月這段期間內出現的身心不適。由此可見,要是忽略了那個有療癒力的自我,我們就錯失了一個能天天照顧我們,而且對健康與療癒具有關鍵性影響的良醫了。

    .

    以上文字取自
    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612
    一中心∣https://bit.ly/32mL9HB

    一中心出版 1 Center LTD.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目的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16 17:22:54
    有 2,309 人按讚

    #今日疫情重點【今日零確診!WHO台灣昨單獨電聯1小時;紓困個人,在職勞工可申請第一年免息10萬貸款;黃金週長假前,日本緊急狀態擴及全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宣布,今日再度出現零確診。目前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確診案例維持395例,其中6例死亡、155例解隔離,其餘治療中。而所有案例中,340例屬於境外移入、55例本土案例。
     
    此外,今日行政院也針對「個人紓困措施」召開記者會,包括:勞工提出在職證明就可透過App申請第1年免息的貸款10萬元,可分3年償還。個人貸款部分,信用卡可申請緩繳3至6個月,期間免繳違約金與循環利息;千萬元內房貸降息兩碼(0.5%),消費性貸款降息三碼(0.75%),公股銀行全面參與,民營銀行則有19-20家。正式申請措施預計下週公布開放。
     
    ■連續4天0本土案例,陳時中:疫情情勢變化太快,仍不能鬆懈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部長陳時中表示,這幾天確診案例數量下降,代表邊境這條防線守得越來越好。全球死亡率從早先的4%,上升到6.5%左右,台灣則維持1.52%;全球病患康復率約為24.5%,台灣則是39.2%。從數據可看到,台灣不管確診病例、死亡人數、康復狀況都做得相當好。但依然不能掉以輕心,一旦有狀況,變化速度會愈來愈快,要提高警覺。
     
    陳時中提到,目前台灣10個未查出感染源的本土個案,幾乎都過了14天觀察期,剩下4月2日確診的社區女保全(案336)、4月8日確診的酒店女公關(案379)仍在持續疫調檢驗中。
     
    而清明連假的14天觀察期到這週結束,陳時中表示目前還沒完全過關,因應的策略仍會不斷滾動式檢討,根據不同狀況做相關調整,不過現在防疫的基本架構都完備。他也剖析目前防疫效果不錯的原因,「我們維持政策透明度、給予專業尊重,也有很好的CDC防疫團隊,還有人民配合,這讓基本的防疫戰線可以守得好。」
     
    面對未來的防疫政策方向,陳時中表示,「民眾要正常生活不反對,但最基本的,希望民眾能維持勤洗手、保持衛生環境、注意吃飯、咳嗽等禮節的習慣,如果疫情較緩,社交距離規定也能變得比較短。」但什麼情況會解除隔離警戒狀態?陳時中說,會根據快篩、疫苗、治療藥物以及國外的盛行狀況,以及台灣的本土案例狀況,來做一個綜合判斷,無法用單一指標來決定。
     
    ■通話一小時:WHO好奇台灣防疫作法,台灣望加入疫苗研發會議
     
    今有媒體向指揮中心確認,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冠狀病毒部門的專家范科霍芙(Maria Van Kerkhove)於昨日記者會上表示,2月與稍早有與台灣聯繫,是否真有此事?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證實,昨(15)日台灣與WHO確實進行一小時的電話會議。「他們(WHO)對我們狀況非常好奇,想了解我們是如何能做出好的(防疫)結果。」
     
    張上淳說,WHO派了專家,以及另一位應是法律顧問,與台灣交換疫情資訊與細節。一小時的電話會議,目的是讓彼此都能有更多瞭解和認識。WHO做了目前全球的疫情簡報,台灣則提供國內疫情狀況、個案情況、本土傳播現況,以及過去至今所做的防疫措施等訊息。
     
    同時,台灣也向WHO表達意願,第一,希望能參與更多WHO活動與會議。目前針對疫情,WHO有3個專家小組電話會議,其中一個是關於疫苗研發的會議,台灣始終被排除在外。WHO並未立刻答覆,但表示會回去研議。
     
    第二,希望台灣能參與更多技術性會議與一般正式會議,有機會向更多國家交流、分享經驗。「尤其我們這麼好的防疫成果跟經驗,不應該只對他們的單一專家分享,如果有機會跟更多國家分享,才能讓更多人直接學習到經驗成果。」
     
    目前對話僅此一次,張上淳也表示,會議中並未提到接下來是否還會有類似型式的對話。
     
    陳時中則說,台灣一直希望加入WHO,是因為全世界有很多專家投入其中,WHO可以把各地、各方、各國訊息都囊括起來,做綜合性的研判參考。台灣若能加入,就能直接與全球對話、得到第一手訊息,對傳染病、慢性病、預防保健,到世界環境氣候變遷,都能有更清楚的暸解。
     
    「只是,近來這裡面(WHO)有一部分變了調,但他的體質是好的。如果可以回歸專業,依然是一個非常好的衛生組織。」陳時中也表示,這次WHO終於願意跟台灣對話,比起過去WHO完全看不見台灣,如今已經往前了一大步,之後要如何一起努力,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國際情勢嚴峻,日本宣布擴大全國實施緊急狀態
     
    與此同時,國際的情勢確實愈來愈嚴峻,目前全球確診人數超過206萬,死亡人數約13萬7千人,擴及全球超過180個國家與地區。
     
    由於日本黃金週長假即將於4月29日開始,到5月6日結束,日本政府於今(16)日宣布,將擴大實施緊急狀態,由原先的東京、大阪等7個都府縣,擴展到全國共47個都道府縣,將持續到5月6日。
     
    之後隨即召開諮詢委員會聆聽流行病學專家意見,日本經濟復興大臣西村康稔指出,在北海道、茨城縣、石川縣確診病例總數已超過百例。預見人們從城市遷移至其他地區,可能擴大疫情,基於種種考量,判斷降低長假期間人員流動是必要的措施。
     
    日本截至16日下午3時為止,不含郵輪的確診人數為8753人,死亡人數181人,重症者168人。
     
    ■超前察覺中國COVID-19疫情,警訊來自PTT,羅一鈞:感謝鄉民
     
    台灣之所以能早在去(2019)年12月31日就警覺到中國傳出不明肺炎案例,並且上報疾病管制署、向WHO提供資訊,關鍵來自於PTT。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31日凌晨兩三點,疾管署的防疫醫師在PTT上看見訊息,轉傳到疾管署群組,提醒署內同仁,中國武漢可能出現類似SARS的不明肺炎。當時自己時任發言人,看到訊息便去了解,並發現這篇PTT文章不單純是爆料,裡頭有幾項重要的訊息。
     
    羅一鈞說,這篇PTT文章中有幾個重要的截圖,第一個是來自COVID-19疫情最初的「吹哨人」,後因感染而不幸死亡的中國醫師李文亮。他的截圖有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市場中有傳出7例SARS確診個案,以及病人檢驗報告與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畫面。
     
    羅一鈞說,自己再去搜查原圖發現,檢驗報告來自於民間檢驗公司,報告內容標明,病人身上有檢驗出SARS、綠膿桿菌等幾個病原體,羅一鈞表示,自己去查詢檢驗方式,發現這是大規模「撒網捕魚」式的篩檢,可能會驗出各種不同的病原體,不一定致病,「但看到SARS就覺得致病性高的病原體」。雖然報告中沒有檢驗日期、官方戳章,研判是醫院醫師手機拍照、於醫院內部群組討論而外流,但羅一鈞仍覺得有某種程度的可信度。
     
    羅一鈞說,除了PTT之外,他再進行更多資料收集後,也有發現其他中國醫療人員討論醫院內案例,並相互提醒可能出現院內群聚感染、需將病人隔離、注意自身安全等。他因此趕快將訊息提供到疾管署的群組。「非常感謝吹哨人李文亮醫師,還有收集資料,並在凌晨就po出來的PTT原po,讓我們可以很快找到這些訊息,成功阻絕疫情。」
     
    ■避免疫情期間政策出現法律爭議,指揮中心單獨成立法務組
     
    近期某些確診個案,因上飛機前就已有症狀,卻仍可搭機入境,引發撻伐聲浪。陳時中表示,經過這次經驗,確實認為在飛機上應該要有一些作為,不過這些因應做法可能會牽涉法律爭議,因此決定交由法務組去研議,如何精進作為,但又不違背相關法律規範。
     
    陳時中表示,本週已成立新的法務組,並在指揮中心會議中通過且正式啟動。他說,在疫情初期,指揮中心三級開設時,法律問題是由疾管署的法務單位負責;二級開設則是衛福部的法務參與;一級開設時,法務部政務次長陳明堂都有來參與會議。「現在覺得很多相關事務都與生活限制、基本權利相關,可能會需要更細緻且迅速的安排,因此特別將原本在行政組的法務,拆開來成立法務組,並由陳明堂主持。」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也補充,過去法務部一直都有參與開會討論,這次只是從原來編制中隔開,讓法務單位能更獨立來處理疫情相關的事宜。
     
    此外,陳時中也呼籲民眾,不要刻意針對旅外回台的人。因為「病毒不分國界、不分人種;最高層的國際領導者,或一般的市井小民,得到的機會都一樣。是人跟病毒對抗,而不是不同區域的人相互對抗。」各國的目標都是讓確診者康復,並且阻止再傳播。「將人分類不是目前要做的事情。」(文/陳潔、楊之瑜;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攝影/楊子磊、蘇威銘、陳曉威 )
     
    #延伸閱讀
    【圖表看疫情:COVID-19疫情即時脈動】http://bit.ly/2HMR2T6
    【COVID-19襲台83天,台灣防疫政策有哪些改變和轉向──完整呈現疫情中心說明及專家解析】https://bit.ly/2V4612r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