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聯合報投稿2021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聯合報投稿2021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聯合報投稿2021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聯合報投稿2021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曹長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知名台派精神科醫師分析:蔡英文是病了,還是壞? http://taiwanus.net/news/press/2021/202109211921381871.htm 林進嘉觀點:蔡英文是個怎麼樣的人? 有人說,在台灣參加過選舉的人,好像被剝了一層皮,祖宗八代都會被挖出來。但是蔡英文似乎是一個異...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文學之路 訪問:九里安西王 本名王志榮,生長於台灣,輔仁大學生物系畢業,一九八五年到美國讀書,蒙大拿大學(University of Montana)微生物學碩士,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電腦科學碩士,一九八九年移居馬里蘭州迄今。工作之餘,並...

  • 聯合報投稿2021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2 04:04:39
    有 112 人按讚

    台灣知名台派精神科醫師分析:蔡英文是病了,還是壞?
    http://taiwanus.net/news/press/2021/202109211921381871.htm
    林進嘉觀點:蔡英文是個怎麼樣的人?
    有人說,在台灣參加過選舉的人,好像被剝了一層皮,祖宗八代都會被挖出來。但是蔡英文似乎是一個異數。
    蔡英文給人的印象:「出身富裕家庭、台大畢業、留學英美、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政大教授、國際法學者」。也因為這樣,當2019年6月11日民報刊登曹長青一篇「蔡英文的博士學位是否造假」時,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打死,也不相信」。這不是因為蔡英文有多好,而是不相信世界上會有這樣大膽無恥的人!

    其實,蔡英文的博士、論文造假疑雲,早在2015年選舉時就已被提出來過。只是,當時媒體報導很少,大家也都認為那一定是選舉抹黑。因為,如果是「野雞大學、選議員」,或許有可能;但蔡英文牽涉的是「倫敦政經學院、政大教授,而且是選總統呢」,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烏龍?那是絕絕絕…絕對不可能!

    在曹長青質疑蔡英文沒有博士論文的文章之後,同年六月蔡英文偷偷傳真了一本「博士」論文,在英國LSE婦女圖書館出現。隨後,林環牆教授在2019年8月6日親自去翻閱,並在8月27日發表轟動全台的獨立調查報告,「蔡英文博士論文與學位證書的真偽」。林教授的結論是,蔡英文頂多是「完成論文初稿,但未通過博士口試」的博士候選人而已。

    接著,徐永泰博士在「四不一沒有」的嚴格限制下(「四不一沒有」:LSE聲明,這是根據作者的要求,不可以影印內容或用手機拍照其他部分,不可以帶鋼筆、原子筆,不可以帶水進去,也不可以帶手機錄音等,只可以閱讀和用鉛筆抄寫筆記,其他一概禁止。若需中途離開,需先交回論文,回來後再與館員一起拿出論文),於9月13日跟進至英國LSE婦女圖書館閱讀蔡的論文後,發表「蔡英文論文讀後感」指出,該本論文格式錯誤百出,竟有六頁缺漏,還出現了1990年代才有的電腦排版方式「微軟字間字句自動調整系統」,且該論文每個章節都有各自的小結論,但卻沒有最後的總結,比較像是一篇一篇的小文章、學術報告集結而成(這一點,童文薰律師在比對蔡英文國圖版英文論文,跟蔡發表在國內期刊的中文升等著作,發現後者幾乎是前者部分章節的英翻中,得到證實)。至此,蔡英文沒有博士論文已成定局。

    雖然大選後,有關蔡英文的論文門報導變少了,但在彭文正、林環牆、賀德芬等人努力追查下,英國資訊委員會(UK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s office,ICO)竟同意倫敦大學不公開蔡的口試委員名單,因為公布了會造成當事人的傷害和痛苦(Disclosing this information would cause that individual a degree of damage or distress)。今年九月教育部公布蔡英文的「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蔡英文自填的博士論文題目是「Law of Subsidies Dumping and Market Safeguards」,跟蔡英文號稱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放在LSE婦女圖書館和台灣國圖)題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afeguard Actions」完全不同。逼得總統府發言人特別聲明,履歷表填的論文題目是「博士」論文的Part Two。這又是另一個謊話:沒有人在申請教職時不填博士論文題目,只填第二部的題目。那只證明一點:當時申請政大教職時蔡英文根本沒有博士論文。

    再加上,在蔡號稱取得博士學位(1984年3月)之前一年,蔡英文在1983年6月;1983年12月在「政大法學評論」刊登的文章,都已自己署名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1983年10月,在聯合報發表文章,也是自稱國際經濟法博士。蔡英文自27歲起即以假博士招搖撞騙,是毫無疑問的了。
    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
    27歲的你我,誰敢跟蔡英文一樣,沒有博士,卻在投稿的期刊、報紙四處謊稱博士,並在國立大學求職信上公然杜撰博士論文題目嗎?一個27歲,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為何會如此膽大包天?為何敢說謊成性?是爸爸有錢?可是有錢人子弟也很多,誰會這樣?還是爸爸有強大的黨國關係?可是有黨國關係的人也不少,誰這麼敢?而且,蔡英文說謊,不是只有27歲時假稱博士那一次而已。

    我曾於2019年12月9日在某報發表一篇「小英說謊記」,敘述蔡英文親口說的謊話,摘要如下,

    一、紐約辦事處大樓購買、啟用期間(2004/2005),蔡英文是不分區立委。但2019年8月17日,蔡英文在台中開講,「紐約辦事處…我們買了以後,現在已經漲了好幾倍,那你要說誰有那麼樣的願景呢?我告訴你,就是我啦,我在做行政院副院長的時候」。蔡英文講這段話時,眉飛色舞、得意洋洋。後來被阿扁打臉後,8月26日才在臉書表示記錯了。

    二、2011年出版的《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的口述提到,「初到康乃爾時,記得開學不久,有一次上『國際公法』的課程時,我被老師點名站起來:『妳來自那裡?』『那你們將來要跟中國怎麼辦?』…『嗯……』向來對隨堂抽問有問必答的我,剎那間腦袋裡竟然一片空白。…老師看出了我的猶豫。他很體貼、也很嚴肅地說:『這個問題沒有理所當然的答案。妳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好好觀察、好好想想!』」

    2019年9月20日「社群之夜」,蔡英文:「我到康乃爾大學法學院,去的時候,這個系主任就告訴我,就見我,看到台灣的學生他覺得很新鮮,他就問我說,『你是台灣來的?』,『那你們以後跟中國怎麼辦呢?』,我想了一想,我說『我們政府說我們要統一啊』,我們這個老師看著我說,『你真的要來唸康乃爾大學的法學院嗎?』……這個老師叫什麼名字呢?因為他已經過世了,我可以跟各位講,他的名字叫Barceló」。三天後,彭文正博士收到Barceló教授的電子信件!九天後蔡連任辦公室發言人表示經查證係口誤。

    三、2019年9月18日徐永泰博士報告,政經學院的蔡論文有一書面的作者要求,「四不一沒有」的閱讀限制。

    隔天記者問,為什麼論文的閱讀要有很多的限制。蔡:「這個我不知道,這個我也想去了解一下」。再問:「他們說是妳訂的」。蔡:「那當然不是我訂的」。問:「他們說是你要求的」。蔡:「不會是吧?」

    四、2019年11月28日立法院公聽會,嚴震生教授指出,在國圖的「博士」論文有444個拼字錯誤。隔天蔡為解釋錯字太多,說:「35、36年前的論文了,那時候的打字都是用傳統的打字機,有打字的錯誤,其實也是在所難免」。

    但,2011年,蔡在民主沙龍座談時親口說:(我的論文,)「尤其是你打字校稿整整花了一個月,因為那個年代我們還是可以用電腦打,然後用printer印出來。」

    五、2011年民主沙龍,蔡說「你檢查了你的論文一個月以後,把論文交出去之後的那一剎那,我就覺得說我不要再考試了。……可是後來我爸爸說,你畢竟是學法律的,應該去考一張執照吧。…我又開始了我的考試生涯,我又去考了紐約的執照,考完以後……我又去考了台灣的執照。那兩張的執照就一直掛在我家的牆上。…我的考試生涯就結束了,那就開始我的教書生涯」。

    其實,蔡英文的紐約律師是1987年登錄的,根本不是自稱倫敦政經畢業後(1984)先去考、再回台教書。至於蔡的台灣律師更是在1996年才通過檢覈取得,根本不是考試取得!

    再加上蔡英文在《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一書中,說明姊姊蔡英玲陪她去倫敦參加博士口試的照片,後來被網友比對出,背景是波士頓的教堂。以及最新出爐的謊言,日前賀德芬老師公布的,蔡英文的「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蔡英文自填的博士論文題目,跟蔡英文號稱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題目,不一樣。事實上,這題目也跟蔡英文於2011年在各大學(開南大學、交通大學、彰師大、靜宜大學)演講,侃侃而談介紹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Safeguarding Domestic Market」又不一樣。更是跟2011年10月出版的「小英便當與洋蔥炒蛋」一書的論文題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elfguard for Domestc Market」)不同!怎麼有人連自己博士論文題目都會連續講錯、寫錯?

    一個人可以在公開場合,口沫橫飛,神采飛揚,說謊,而且不止一次,不怕被抓包,也不怕這些場合可是都有錄音錄影。一個人可以在求職履歷表上謊稱博士,一騙近四十年,也不怕東窗事發。這可能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壞:她知道自己在說謊。就是愛說謊,隨口呼攏,說謊可以得到利益;另一種是病了:其實她不知道自己是在說謊。

    在精神醫學有一少見的精神病理現象,英文叫Pseudologia fantastica(有人翻成「謊話幻想」),又名pathological lying(可翻成「病態性說謊」)。精神醫學教科書是這樣描述的:「有限的事實,混合了大量、生動的幻想。聽者的興趣使當事人很高興,於是又更強化了本症狀。這些症狀不僅是事實的扭曲,有時還會偽造一些自相矛盾的過去生活,如聲稱父母已死,博取同情」。另也有這樣的描述;「流利、似是而非的說謊,通常是浮誇、極端事物的不真實敘述。這些敘述隱隱約約被當事人相信是真的」。但本現象不是妄想,因為如果有人找出事實來質疑時,當事人還是會承認錯誤。又,他們說謊,主要不一定為了得到實質利益或逃避責任,而是為了滿足內心某種需求,或許從中可提升自尊與自信。

    我曾經一度以為,蔡英文會不會是後者,病了。如果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包容她,並給予治療。但蔡英文,博士未完成,帶著博士班筆記回國,將該筆記依章節分次翻成中文投稿期刊,署名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進政大教書,繼續把該筆記依章節分次翻成中文投稿期刊,藉以升等副教授、教授。這位法律學者教授,終其一生,除了將博士班筆記翻成中文外,沒有其他著作發表。所以就說謊的本質,蔡每次說謊都是為了得到利益或逃避責任,而且還運用各種方法去遮掩謊話,如放在LSE的論文不讓人影印、引用,把教職升等資料封存至2049年。由此觀之,蔡英文應該是壞、不是病。

    有人一定會說,當總統又不一定要有博士學位?當然沒錯。問題是,我們談論的不是「總統有沒有博士學位」,而是「讓學術詐欺、說謊成性的人當總統,對我們社會及下一代的教育意義是什麼?」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原載台灣《風傳媒》網刊 2021年9月21日
    https://www.storm.mg/article/3947891?mode=whole

  • 聯合報投稿2021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31 21:00:00
    有 195 人按讚

    〈雙面維諾妮卡〉 ◎楊瀅靜
      
    我寫下妳,維諾妮卡
    妳的一生輕易被我編造,在小學的作文本上
    那時的我有足夠的時間可以輕率想像
    長大很遠,而妳代替我先到達
    虛構的未來足夠完成好幾頁文章
    維諾妮卡,今晚妳會坐在梳妝台前嗎
    擦好晚霜習慣清淡的香水然後梳攏頭髮
    發現自己女人的長相,我坐在鏡子另一面
    是女孩還小看妳,卻讓妳出生長大
    大概變成我母親一樣的容貌
    穿母親的洋裝,過生活一樣
    很久以前,在〈我的志願〉我寫下:
    「26歲的我變成家庭主婦以及兩個小孩的媽。」
      
    維諾妮卡,我能成為妳嗎?
    我總是節食在夜晚跑過操場
    白天忙碌教書,偶爾寫寫文章
    已經過了妳的年紀,孑然一身
    沒有倚賴與被倚賴的問題
    維諾妮卡我想起妳還住在,我規畫的人生裡
    在廚房熬一鍋湯,客廳插一盆花
    我賽跑的時候,妳的家人正陸續回家
    第一圈第二圈……我繼續為上升的體重而跑
    妳或許福態也不在意別人審美的眼光
      
    維諾妮卡妳,還滿意那樣的生活嗎?
    我奔跑出妳的軌道,妳一直在家
    我想問妳卻已經到不了妳的方向
    維諾妮卡,我靠近過妳還是已經遠離?
    國中之後,曾經試圖把各種職業放在妳身上
    高中以後,決心讓妳去愛各種不同的人
    大學時候,如果再還給我一個維諾妮卡,
    在小學的作文本上妳不會長成我母親的模樣
    而現在,一天清晨我醒來覺得微冷
    沒有任何需要尋覓的人陪在身旁
    想起妳或許會在自己婚禮結束的時候
    輕輕地哼上一首歌,那個時代
    維諾妮卡妳就留在那裡吧
    如果有天愛情自己死亡,妳再回到我在的地方
      
    維諾妮卡,妳能成為我嗎?
    作文上曾經預言過的不會是寓言
    只是另一個身分不同身世的想像
    而我現在多麼大方,偶爾會用情色暗示
    捕捉我喜歡上的人,安排那些細節
    像吻過的毛髮一樣纖細微美
    但真的也不介意維諾妮卡式和平的家庭生活
    維諾妮卡妳漸漸微弱的時候,還是有光
    有無邊的遠景,我看出妳的美麗
    在晚餐時刻,妳切菜煮飯洗手羹湯
    美麗並且尊貴,直到我又被愛傷亡
    妳會死而復生,我的詩裡一再提起
    妳的名字──維諾妮卡

    註:此詩獲得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二獎
      

    --
       
    ◎作者簡介
      
    楊瀅靜,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曾獲林榮三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宗教文學獎、林語堂文學獎、葉紅女性詩獎等,出版過詩集《對號入座》(2011)、《很愛但不能》(2017)。
      
    --
      
    ◎小編林淵智賞析
      
    此首〈雙面維諾妮卡〉為楊瀅靜於第六屆林榮三文學獎中取得二獎的作品,詩題引用了1991年的法國電影《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電影劇情描述身在兩地但卻有著極其相似遭遇的維諾妮卡,但卻隨著兩種維諾妮卡的些許性格差異,而造就了越來越分岔的人生,卻依舊維持著心靈上的聯繫。Kieślowski在拍攝時運用了大量的鏡像、反射,作為主要的意指,來隱喻一個人與其命運的雙生性。而此詩則是把此意象挪為己用,只是與電影中同時異地的雙生性不同,此詩中的雙生性則更像是成長中的另一面自己,理想、叛逆、充滿了願景,同時具備了向著未來的期望,以及向著過去的記憶,因此說是雙生性,其實維諾妮卡並非代表了單一的願景個體,而是代表著敘事者對於自己人生鋪演的敘事裡錯綜複雜的想像。詩的最後兩句「你會死而復生,我的詩裡一再提起/妳的名字──維諾妮卡」便正正昭顯了其意志的特異性:只有當我們需要之時,幻想裡的幽靈才會浮顯出來。因此關於此幽靈的生死辯證從來無關於人生,而是關於主體的形構如何被確立。
    因此,在此詩中,便鋪寫了主體的形構過程。在孩提時的志願裡,維諾妮卡成了對於未來的想像,對於「女孩」而言,一種「女人」式的未來。到了次段,則終於看見維諾妮卡與自己分岔的路途,在意之事不同、生活型態不同,選擇至此終於成為不同的路向,也成為一種隱然的遺憾;到了第三段,才終於開始對於這些錯過之物釋然,而說出了
      
    「維諾妮卡妳就留在那裡吧
    如果有天愛情自己死亡,妳再回到我在的地方」

    直到末段才終於顯現出了維諾妮卡的幽靈意識性,以及作者對於其進行的除魅。
    綜觀全詩,其實是一首時序相當安穩的詩,僅在描繪維諾妮卡時,我們才能發現唯一順時前進的只有敘事者本身,而維諾妮卡則完整地體現了其縈繞在敘事者身邊的特性:只有敘事者存在,維諾妮卡方得以存在。雙生性能在一首詩之間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著實不易。

    --

    〈45年〉
      
    窗只是窗
    妳是住在裡面的人
    在意家裡是否窗明几淨
    外面的風景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妳的婚姻也出生在這裡
    比妳的孩子年紀還大
    和一個慢熱並且講究按部就班的人
    一起活過大半輩子
    現在是結婚的第45年
      
    焦躁不安的走動
    妳的狗欣喜的撲跳
    如快捷的風又像一朵白雲柔軟多毛
    適合在晴朗的午後
    一起走一段長長的路
    相形之下妳的丈夫黯然許多
      
    他有自己的小小閣樓
    因此妳建造了地窖
    你們有各自不甚忠實的角落
    差別的是
    妳一塵不染而他藏污納垢
      
    丈夫遠行的那天
    祕密的長成妳的影
    匿在背後窺探
    而他自己的秘密是一件黑大衣
    時時遮掩匱缺的心房
    沒有愛一切家徒四壁
      
    妳注視眼前的牆
    領悟人生還有另一種風景
    窗外的樹枝蓬勃無章
    指向各種不同的方向
    如果再年輕一點
    攤開的手掌會撐起一片天空
    收編那些枝蔓
    成為通往妳命運的羅馬
      
    還缺少門
    在建造出口前
    猶豫該不該維持密室的模樣
    他的愛杯水車薪
    妳煮好最後一頓晚餐
    喝光保溫瓶裡的水
    決定了以後每一堵牆
    都要裝上落地窗或安全門
      
    他會從哪個方向進入
    不是妳需要考慮的事
    哪一邊向光
    便在那裏種下向日葵
    用花園代替家園
      
    狗機靈如蝴蝶也可以是蜜蜂般勤勉
    對於表現出愛這件事
    牠不落於人後又爭寵於往前

    --
      
    而筆者想以此首詩對照的,則是楊瀅靜於2019年出版的詩集《擲地有傷》中的一首詩〈45年〉,此詩有著類似的命題,只是不同於自我的雙生性,此詩中的雙生性則是體現在婚姻上。〈45年〉描述一個女子在結婚四十五年後,離婚後的日子。對兩首詩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到除了基礎的語言不同(白話/口語程度)、形式不同(迴行與否),楊瀅靜偏好的詩句結構也有了許多不同之處,〈雙面維諾妮卡〉所營造的感悟皆介乎情與景之間,透過時間差來顯現出場景所折射出的情感。而〈45年〉則更愛好以隱喻帶出命題,如首段
      
    「窗只是窗
    妳是住在裡面的人
    在意家裡是否窗明几淨
    外面的風景是無關緊要的事情」
      
    中所帶出的「家庭」、「自我」之特性;或是

    「他有自己的小小閣樓
    因此妳建造了地窖
    你們有各自不甚忠實的角落」

    所導言的婚姻背叛,從空間來隱喻情感的區隔。甚至連末段都以狗的忠實來嘲諷所謂的「丈夫」其實連畜生都不如。可以發現她的詩風格雖然日漸趨近於近來所興起的厭世詩風,卻也不乏深刻的思索,包括對於過去、關係之間的倫理與辯證,但有所獲必代表其有所捨棄。形式之拋棄對於美的完成或許有所後設之思考。但美的完成是否也有其機敏與技藝,或許是在我們觀察這些詩人的風格走向時,更可以去深刻的思索的。
    固然,情感之於一首詩是重要的,但這些情感終究是偶然的,我們可以把一切偶然付託於詩歌,但詩歌的完成,卻斷斷不能全然迴付於情感游移間所形成的偶然。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金車現代詩獎過去有舉辦「網路人氣獎」,2017年網路人氣獎的投稿有2000篇,但整體而言沒有太過有趣的火花。
     
    ——小編P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林榮三 #林榮三文學獎 #楊瀅靜 #奇士勞斯基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31.html

  • 聯合報投稿2021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2-22 02:25:05
    有 379 人按讚

    【 TFC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你查核這樣做的?】
    深夜各種抱怨,還沒睡的就來閱讀吧,

    文章開頭我仍要感謝事實查核中心與范建得老師願意回應我喬裝成一般老百姓遞出了許多資訊給他們1/31的事實查核報告要求其更正。我把我個人的脈絡講清楚,以及簡單幾個事實:

    1. 如果僅是強調歐盟 #綠色轉型 ,那2050的歐盟有核能,以及不少歐盟成員打算用核能來達成碳中和是無庸置疑的,對他們來說核能就是轉型的一部份,這也是台灣多數媒體以及美聯社最先一開始對歐盟高峰會結論用include nuclear energy in green transition來下標的原因。而事實查核中心詢問的專家等人,則一直把焦點拉向歐盟 #綠色政綱 以及其中永續投資指引來強調核能不在歐盟綠色轉型中,我想這犯的嚴重錯誤是他自己定義了所謂綠色轉型一詞。而我們從頭到尾都沒有人懷疑綠色綱領以再生能源與節能為主要核心。

    2. 范建得教授原先以1/10歐盟會議中綠黨提出的決議文件強調歐盟打算非核,但我向他們指出1/10歐盟當天會議有多個版本,他們僅於回覆中表示疏漏,僅修改部分,不願意修改歐盟要走向非核的字眼,范建得教授則在我提供資料給他後,理應當已經失去強調歐盟最終要非核這樣觀點的正當性,好笑的是,他持續羅列了歐盟綠色綱領沒有要投資核能等等來說這樣就是歐盟要非核,還找了歐洲學者幫他背書(但歐洲學者並非背書歐盟要非核,只是綠色政綱沒有資助核能),無疑是他的靶被我拆掉後又持續自己射箭畫靶。而這樣的作證事實查核中心也採用,讓我深感驚訝。

    3.事實查核中心認為他並非對聯合報內容做查證,而是對1/15的歐盟文件做查證,但事實查核報告的內容背景以及標題都寫明了「媒體報導...」,聯合報報導是2019/12/20,而美聯社發文則是2019/12/13,有綠色轉型一詞都是從這個時刻開始,你卻跟我說你在查證2020/1/15的東西?此外,范建得教授於事實查核報告中直接說國內媒體與擁核人士是根據國外擁核平台新聞標題誇大解讀歐盟立場,這已經是假新聞了,最初源頭就是美聯社,我們的事實查核中心卻視而不見的以這只是范建得教授用以輔佐他個人觀點的引述...(傻眼)

    4. 最後總結一次這次讓人失望的紛爭,綠色轉型的定義被事實查核中心找的專家自行與歐盟綠色綱領內容綁在一起。歐盟是否要非核的定義也都由事實查核中心找的專家以歐盟綠色綱領中的投資是否列入核能做判斷標準。我想這些都不是事實查核應該做的。另外,歐盟有沒有投資核能呢?還是有喔。歐洲投資銀行仍沒有將核能排除為投資項目,反倒是已經表示2021年會終止化石燃料的投資(不知道這個事實查核中心又閱讀了沒)。

    下面附上文字讓大家自由評斷吧,我會向國際事實查核聯盟International Fact-Checking Network進行投訴。

    **************以下為查核中心回覆***************

    陳先生您好

    首先對回覆拖延致歉,由於武漢肺炎的工作量極大,我們遲到今日才回覆,甚感抱歉。

    關於您的指正。我們已經跟專家學者進行再次的查證,同時也查閱相關的文件。其中,范老師也特地撰文回覆您的疑問。

    1. 關於您引述的文件段落,必須回到<投資指引>之原意,投資指引是「正面表單」,必須符合永續能源的條件,才能列入<投資指引>允許融資的對象。

    核能產業 存有處置爭議,尚待釐清,並未列入表單;至於核能是否萬年難解,其實無涉此主題。

    您引述的文字,恰好很清楚在談此概念。

    Regarding the long-term management of High-Level Waste (HLW), there is an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that a safe, long-term technical solution is needed to solve the present unsustainable situation. A combination of temporary storage plus permanent disposal in geological formation is the most promising, with some countries are leading the way in implementing those solutions. Yet nowhere in the world has a viable, safe and long-term underground repository been established. It was therefore infeasible for the TEG to undertake a robust DNSH assessment as no permanent, operational disposal site for HLW exists yet from which long-term empirical, in-situ data and evidence to inform such an evaluation for nuclear energy.

    Given these limitations, it was not possible for TEG, nor its members, to conclude that the nuclear energy value chain does not cause significant harm to other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on the time scales in question. The TEG has not therefore recommended the inclusion of nuclear energy in the Taxonomy at this stage. Further, the TEG recommends that more extensive technical work is undertaken on the DNSH aspects of nuclear energy in future and by a group with in-depth technical expertise on nuclear life cycle technologies and the existing and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acts across all objectives.

    2. 您提到的1月10日的版本有二,我們經過跟范老師確認,已更正了部分文字。感謝您的指正。

    3. 您引述的美聯社等媒體報導,為2019年12月的報導。與此查核報告的主題並不相關,此查核報告並不是查核台灣媒體是否錯誤引用外電。

    查核主題為 Green Deal在2020年1月15日的表決結果。

    范老師引用核電產業論壇之文章對Green Deal的解讀,是做為其論述的間接佐證。

    若您是要跟我們討論查核報告所引述的文件。以此報告來說,原始文件是歐盟的表決案,主流媒體的報導並不是我們會引用的意見或看法。

    **************以下為范建得教授回覆***************

    陳同學

    經仔細核實相關資料,謹就您的提問答覆如下:
    首先請您了解,此次的待查證事實為:

    『媒體報導「歐盟主要成員國近日同意將核能納入『綠色轉型』,成為解決碳排放的一環;希望各國利用核能,趕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此外,綜合Green Deal的重點,最終歐盟非核與否的推論,是建立在「所以歐盟是否支持核電,應就歐盟是否願意續行投資核電來看。」的前提論述上。

    至於您提及的幾項質疑,謹分別說明如次:

    ˉ
    1.有關2020年1月10日的議會決議部分:

    就您來信指教的版本問題,經查,確實有其他版本同時提交議會辯論,故此,決定將「至於其後在1月10日提交議會大會討論之版本,卻將去核和去煤一併納入,最後則在15日的決議版本,將去核字眼刪除。 」這段修改為:

    「至於其後在1月10日提交議會大會討論之版本中,甚至有綠黨主張將去核和去煤一併納入,最後則在15日的決議版本,將去核字眼刪除。」以符事實。

    2. 有關美聯社報導部分:

    美聯社的報導是高峰會的結果,但此間查證的命題卻是「爭議點二、《歐洲綠色政綱》是否有針對核能的議題?是否如報導所提,希望各國將核能納入綠色轉型,成為實現碳中和的一環?」

    由於美聯社的報導僅及於12月10日的高峰會結論,但本項查證卻是以《歐洲綠色政綱》的最終歐盟規範為內容,故此,您認為美聯社的報導是諸多主流媒體報導之一,我疏未查證,然事實並非如此,我之所以會引用擁核團體之前後對照報導,係用以回覆上述待查證命題之用;畢竟美聯社2019年12月之報導無關於《歐洲綠色政綱》之最終發展,故而無引用之必要。更何況,此項查核報告並非針對聯合報引述之正確與否來做查核,而是針對上述命題進行釐清而已。

    3. 有關技術中立部分:

    您提到:「真正回到技術中立,確實歐盟有提出技術文件來判斷和項技術得以符合永續投資的標的,而在核能上,並非如您所說核能不符合永續投資原則,文件中對於核能敘述是以相關經驗設施操作經驗與實證尚不足而無法定奪,並非其真的因為甚麼核廢料問題難解,第二階段2021將會等到有更多實際例子如芬蘭瑞典等國啟用後再做定奪。」

    其實,您提到的文件我們都研讀過,但在理解上,顯然與您有相當的差異:

    其一,就核能使否符合永續投資原則部分言,似乎您把TEG肯定的核能減碳效益(我個人也必須表示認同此部分)和TEG認為「it was not possible for TEG, nor its members, to conclude that the nuclear energy value chain does not cause significant harm to other environmental objectives on the time scales in question. The TEG has not therefore recommended the inclusion of nuclear energy in the Taxonomy at this stage.」所以未將核能納入永續投資項目之理由相混淆了。簡言之,TEG確實因無法確保高階廢料的安全處置(Yet nowhere in the world has a viable, safe and long-term underground repository been established. It was therefore infeasible for the TEG to undertake a robust DNSH assessment as no permanent, operational disposal site for HLW exists yet from which long-term empirical, in-situ data and evidence to inform such an evaluation for nuclear energy.)所以無法將核能納入投資標的,但這不牴觸TEG認為核能具有減碳貢獻之科學事實。然則正如您所了解的,歐盟有提出技術文件來判斷和項技術得以符合永續投資的標的,本質上這是一種正面表列的做法,換言之,現在不能符合其判斷標準者,就不合於永續投資原則,這也是上述網路媒體「國際核能工程」會表示「綠色政綱忽視核能的角色」的原因。

    其二,您提出一些佐證文件來說明歐盟碳中和目標,我們都知道,也了解其均提及歐盟2050年的目標都是定為80% renewable & 20% nuclear。然則,姑不論其法律屬性(政策或策略?)如何,這些文件都頒布在2020年1月15日歐洲議會決議通過具拘束力的Green Deal之前,可否用以作為歐盟並沒有要終止核能的積極證據,實不無疑義。此外,個人以為,這20%僅是在反映Green Deal容許部分會員國就自己現有需要維持核能的空間,並未改變Green Deal不再提供核能融資之事實,更不可能據此來主張,歐盟在通過Green Deal後,還希望各國利用核能。

    其三、您認為「專家指出,歐盟並未改變其最終非核之目標,」是不實的結論及趨勢分析。就此,個人也特別請教歐洲學者,在他即將投稿的一篇論文中指出;核能not covered by the Green Deal,在附註中,他也寫出與個人相同的觀點,他認為“Nuclear installations are a national matter of each Member State; however, they would not be financed under the Green Deal.” 準此,我們必須表示,若核能不再是歐盟融資的標的,其何以為繼,又為何「國際核能工程」會表示「綠色政綱忽視核能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