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聯合報徵文2021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聯合報徵文2021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聯合報徵文2021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聯合報徵文2021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竊竊詩語「#師徒聯手,#其利斷金」參賽作品分享※​ ​ 避雷針〈引水人〉​ ​ 消失的浪花,你​ 還在擁抱著那年的波濤​ ​ 迤邐的海,拖曳著一艘小船​ 船笛​ 嗚嗚聲不斷地吞噬身上斑駁的歲月​ ​ 老船員弓著身體,剝落鞋底深踩的鹽粒​ 暗流​ 仍不斷觸礁​ ​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 #避雷針 ...

  • 聯合報徵文2021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1 20:27:17
    有 54 人按讚

    ※竊竊詩語「#師徒聯手,#其利斷金」參賽作品分享※​

    避雷針〈引水人〉​

    消失的浪花,你​
    還在擁抱著那年的波濤​

    迤邐的海,拖曳著一艘小船​
    船笛​
    嗚嗚聲不斷地吞噬身上斑駁的歲月​

    老船員弓著身體,剝落鞋底深踩的鹽粒​
    暗流​
    仍不斷觸礁​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避雷針 創作​
    #林依儂 手寫,粉專 字影扶疏,Instagram:writingxphotography​

    ※避雷針​
    本名謝祥昇,台科大營建系、海洋大學材料碩士、台科大博士候選人。曾獲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優選、後山文學獎小品文,聯合報水果詩優勝。 ​

    ※文藝社團 #竊竊詩語 於2021/6/10至6/30間舉辦「師徒聯手,其利斷金」創作友誼賽。本篇為「#針冷幫」(避雷針、#冷霜緋)組參賽作品之一,感謝避雷針發表作品,及版主依儂手寫支援。

  • 聯合報徵文2021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3 22:40:20
    有 118 人按讚

    今夏接近赤道 ◎張繼琳
     
    冰水在喉嚨製造一道涼爽瀑布
    我感覺胃袋這個水潭 水勢洶湧……
    這是好消息 新聞主播說──颱風就快來了
    不知為何 即將到來的災害
    令人莫名興奮
     
    我覺得自己彷彿生活在赤道附近
    所有小公園都是被切割零碎的 憂鬱熱帶雨林
    打赤膊露出刺青的散步男人或許 來自使用吹箭的部落
    我想每棵樹都該掛著喧囂蜂巢
    每條河都該以游著鱷魚蟒蛇而自豪
     
    椰子樹的樹葉 開始緩慢運轉
    多麼美的風力發電機啊
    這時我才後悔 賤賣祖產農地
    雖然買它的人 後來大方送我一棟房子
    但不負責為我種回 失去的香蕉和蓮霧樹
     
    午後雷聲 讓我接近原始蠻荒世界
    迄今我仍將外國人視作探險家或侵略者
    他們船隻 不知何時靠岸的──
    這怎麼辦 他們肯定會愛上在溪澗裸浴的妻子
    並以長槍挾持我 帶領他們走進叢林尋找黃金
     
    坦白說我已錯過在春天種樹
    今夏只好凝視爬藤 兀自扎起長長辮子
    都說陽光無比燦爛 其實竟是海市蜃樓
    我想告訴朋友 既然產生幻覺
    大家不妨結夥從事 旅遊觀光事業
     
    我還是覺得自己彷彿生活在赤道附近
    路人揹著背包 那背包必定藏放箭簇
    每一次怪手挖土機出現 我都緊張開發者
    會在叢林鏟闢道路 那麼我勢必和原住民集結抗議
    不穿衣 驕傲露出聳立朝上的陰莖
     
    三十九度的熱空氣 驅使大家昏沉 好吃懶做
    當我流汗發臭 黑蒼蠅不知從何飛來
    好像警示我──即將曝屍 腐爛
    我告訴自己太陽下山 體溫降低後
    要以喜歡燕子的心情 去喜歡蝙蝠帶來月光
     
    我需要一只大碗盤──芭蕉的葉子
    來乘放夏天所有果實
    好久了 我的冷氣機熱死在某年夏天
    但只要有海的照片 就可以感覺海風吹拂
    這樣便不至讓我產生 日子陷落灰燼的感覺……
     
     
    --
     
    ◎作者簡介
     
    張繼琳,1967年生於台灣宜蘭。文化大學美術系畢業。現為國中教師。
     
    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聯合報及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等。自印詩集:《那段放牧時光》、《角落》、《關於無敵鐵金剛的詩》、《關於女鬼的詩》等。歪仔歪詩社成員。

    --
     
    ◎ 小編 #三進 賞析:

    張繼琳是我極喜歡的詩人之一。雖然我曾在某篇發表於知名文學雜誌的文章內,大大寫錯了他的學歷(一生的羞愧莫若是)。但那種就算對此人一無所知,仍能對詩句陷入癡迷的經歷,也屬一生罕有。

    這首〈今夏接近赤道〉,為張繼琳2010年奪得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的佳作,那年,他以另一首詩〈寫生簿〉,奪下了林榮三文學獎新詩首獎。創作能量正豐,且不斷瘋狂的漸入佳境。

    〈今夏接近赤道〉這首詩,正好能讓我們初探張繼琳的魅力。

    「冰水在喉嚨製造一道涼爽瀑布/我感覺胃袋這個水潭 水勢洶湧……」一開頭,就是一段感官衝擊的歷程,以極具動態感與溫度感的瀑布,極度放大了喝冰水的舒暢感,也更巧妙的襯托出「熱」的異常存在。

    不只是夏天,還熱得時光倒退。吹箭部落、蠻荒世界,自在穿說虛實之間,熱得野蠻、熱出幻覺兼具「熱」的主題與「赤道」的喻依。這就是張繼琳特有的魅力,一開始你只是在讀詩,突然就被拉進他腦洞大開的奇幻世界。

    然而「熱」是現象,背後的主旨仍是觸及地球暖化的事實。以今回顧,2010-2019年是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十年,張繼琳寫下此詩的2010年,正是有氣溫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而這紀錄,後來又被2016年打破,2020又再創新高。)

    以此角度來看,人類進步帶來溫室效應的持續加速,而在「進步」的對立面,就是與原始、蠻荒、落後、非現代文明。才知張繼琳選擇靠近的「赤道」,不只是炎熱氣溫的最大化表現,也暗藏熱帶雨林原始部落的文明抗拒。探險家、冒險者、買走祖產且剷除作物的新地主,象徵文明進逼,極具威脅的改變著世界。

    作為一首關懷環境議題的詩作,張繼琳的〈今夏接近赤道〉應可視為詩性表達最強烈、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雖然並不承載關於地球暖化的相關情報,但熱到崩潰、熱到末日降臨的共感,應已極為強烈的傳達到讀者心裡。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生態詩 #張繼琳 #地球暖化 #赤道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7/20210703.html

  • 聯合報徵文2021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02 21:00:00
    有 188 人按讚

    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 ◎林禹瑄
     
    整個下午只剩我們並肩
    蹲在這裡,吃同一顆梨
    讀同一首十行的詩但沒人開口
    你將果皮削成了時間,盤在腳邊很薄
    很小心一如你的呼吸
     
    和我們的房間:
    窗台是行李,鐘擺是鞋而抽屜
    是所有寫了一半的日記
    我們的筆都太愛遠行,
    太愛索居太愛遷徙並且
    因此世襲了我們的驕傲與愁緒
     
    此刻日光側躺在你的鼻尖
    不跳不動,像寂寞太久的花豹
    像我們,淺笑,窮於表情以及辭令
    ──你知道,我們正默默懷想、
    餞行的,是哪一盞尚未亮起的燈嗎
     
    「冬日永遠不及融化因而
    我們的影子,總是嫌冷」
    那方背光的桌腳,你如是寫下。
    而你是否記得,我們總是輕易地
    用詩句引喻失義了自己?
     
    其實我不懂,關於所有已然
    混淆失序的季節
    如何退卻如一屏憂鬱的浪
    遠遠地,縫圍我們如同對待
    一座空城或是一顆
    我們養在鼻梁正中的痘子
    敏感且怕生
     
    (你知道,整列下午啃噬到底也不過是
    一枚不發芽的梨核端坐
    在我們的鼻尖)
     
    正當風持續迴行所有經緯,
    像光,輕輕擦過我們背上
    安好蜷曲的恐懼但無人知悉
    我們還蹲在這裡,還嚼著
    一顆微甜而澀的梨漸次
    索然如一首十行的詩
     
    我只能看你,看見我們在彼此眼裡只剩
    一粒沙的影長,刺痛
    我們小心蹲好的淚都無鹽,而不反光
     
     
    (2007第四屆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首獎)
     
    --
     
    ◎作者簡介

    林禹瑄
    台灣台南人,自由撰稿人,寫詩、散文,亦兼報導。著有詩集《夜光拼圖》、《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現暫居比利時。
     
    --
     
    ◎小編宇路賞析
     
    在同輩詩人當中,林禹瑄是極早就嶄露頭角的一位,不僅因為年紀輕,更因為其成熟的文字技巧,是當時其他人所不能望其項背。她以這首〈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獲得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新詩首獎的殊榮,並以此題出版了同名詩集,可想這首詩之於剛踏入文壇的她,意義不同於其他。

    猶記得恰好是在那個時期左右吧?或許宥限於見聞及生活經驗不足,七年級作家們曾被批評寫作題材不夠宏觀,只著眼於私我心情抒發、兩人情愛、家庭或是校園生活之間(但這豈不是正常學生或步入社會不久的寫作者正常的現象?),在這點上,林禹瑄並不算是特別的,單看題材,這首詩描寫了「你」和「我」在一個房間、一個下午中所發生的事,並以此隱喻兩人關係和情感,在這個空間和時間所構成的宇宙,就像一座孤立於海中的無人(或兩人)之島。
     
    若仔細閱讀,這首詩中所創造的意象和美感,是十分迷人的。在有限的題材,盡可能地去放大任何微小的事物,發揮更多的想像和譬喻,便是這首詩的強大之處。例如可以看到鼻子和梨子之間形狀的連結,凝視鼻子上的那顆痘子恰如梨核;或是運用連綿的詩句和迴行技巧,達到意象不間斷的跳接,如:「你將果皮削成了時間,盤在腳邊很薄/很小心一如你的呼吸//和我們的房間」將果皮比作時間,又比作盤踞的蛇(削成螺旋狀的果皮,及詩中第七段「安好蜷曲的恐懼」恰成呼應),再比作呼吸,呼吸又延伸至整座房間,在簡短的三行內就從A點跳到了BCDEF點,且不是毫無規則和邏輯可循的跳躍,以一個十七、八歲的寫作者來說,如此的文字功力確實是非常卓越的。
     
    --
     
    然後你到了這裡 ◎林禹瑄
     
    然後你到了那裡
    執意把路走遠,把風景走散
    折好所有手指的關節
    像牢牢抓緊一個目的
    你還有不知疲倦的頭髮
    和朦朧的嗓音
    著迷於搬弄深奧的詞彙譬如
    希望和失望,哪裡和那裡
     
    我停在這裡,頭髮落了一地
    一再錯聽明日的天氣
    將自己站成你愛過的那把扇子
    一面是鳥,另一面是鳥籠
    只是再也不敢轉動
    你說:橡樹林、火堆、海岸線。
    我以為你說的是:
    軟木塞、煙圈、流沙牆。
    你以為你說的是:
    黑洞、迴旋舞、無錨船。
    然後你到了這裡。
     
     
    (刊於2021.02.23聯合報副刊)
     
    --
     
    在我搜尋了林禹瑄的詩作,最近的是這首發表於聯副的〈然後你到了這裡〉,這是一篇【文學大小事部落格徵文‧致我的十八歲】的主題示範作品。十八歲,正是她以〈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獲得台積電首獎的年紀,正好我們可以作個對照,看看詩人在這些年來究竟有什麼改變,她會想對當年的那個文學少女說些什麼?
     
    讀第一段時,詩句給我的印象,是變得更簡單且直白了。這並不見得是壞事,然而與前首的細部描寫相比,呈現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如果說前首的「我」和「你」,就像過度貼近,看得見臉上的每一個毛細孔的距離,以至於看不清整體輪廓,那麼在〈然後你到了這裡〉,則是維持著一公尺社交距離,可以清楚看見對方的全貌,並且有如朋友般對話,剛剛好的程度。「你」的形象正如初出鳥巢,剛整理好羽毛,準備振翅離巢的亞成鳥;而「我」正好相反──「將自己站成你愛過的那把扇子/一面是鳥,另一面是鳥籠/只是再也不敢轉動」──因為害怕看見扇子映照出的,正是那隻已經飛不動,不願離開鳥籠的老鳥了。
     
    在雙方對比之後接著的,我認為才是這首詩的亮點所在。「你說:橡樹林、火堆、海岸線。/我以為你說的是:/軟木塞、煙圈、流沙牆。」這兩組連續排列的名詞,正好是大與小的對照,「你」說的可能是關於夢想、熱情等等的事物,但在「我」看來,卻是微小不過的東西而已。然而接下來出現第三組名詞:「你以為你說的是:/黑洞、迴旋舞、無錨船。」──「你說的」和「你以為你說的」竟是不同的,這是為什麼?也許當時年輕的自己並不明白自己在說什麼,或是目標與到達的方式並不相稱,這是我猜測詩人所想要表達的。然後,那個「你」從詩首句的「那裡」,到了「這裡」,也就是「我」所在的地方了。
     
    詩人最終是否到達她當初所想的目標?又是如何來到這裡,成為現在的她?在這首詩中我們無從知曉,但在其他地方,我們可以窺探這一切的動機:「我忽然知道了怎麼回答那些哪裡來哪裡去的問題。關於寫作和遠方,有時候我是那隻莫名成了騙子的螞蟻,有時我是巢裡千千萬萬以為自己受騙的螞蟻,有時候我是放了糖又把糖拿走的人,但寫作這件事,永遠是那顆糖。」(林禹瑄,〈在遠方〉,《聯合報》「台積電文學專刊」,2020年3月29日)儘管發表的數量大不如以往,文字卻更加成熟洗鍊,我想讀者們仍可以期待詩人的下一本作品會帶來新的風貌。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18年的金車網路詩獎,首獎及三首特優的作品,都有使用重複句式書寫。
     
    ——小編K
     
    --
     
    美術設計:驀地
    圖片來源:Unsplash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 #台積電 #林禹瑄 #十八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4/20210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