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人的早餐 #我的聯合報專欄
放下工作,抽出兩天,去台東參加可能是最後一屆的慢食節,由於趕搭第一班大飛機,早上八點就抵達,但凌晨即起,睡眼惺忪,肚子空空,腦袋也空空,下飛機的第一件事當然要先吃早餐。
說到台東人的早餐,令我想起十幾年跟著梅子媽媽在關山天后宮前的三輪車路邊攤,吃了一人25元的清粥...
#台東人的早餐 #我的聯合報專欄
放下工作,抽出兩天,去台東參加可能是最後一屆的慢食節,由於趕搭第一班大飛機,早上八點就抵達,但凌晨即起,睡眼惺忪,肚子空空,腦袋也空空,下飛機的第一件事當然要先吃早餐。
說到台東人的早餐,令我想起十幾年跟著梅子媽媽在關山天后宮前的三輪車路邊攤,吃了一人25元的清粥小菜,以及一碗糖水炒得極香的古早味豆花。
記得那晚夜宿梅子媽媽座落於田間的木屋老家,蛙嘓蟲嗚此起彼落,使我輾轉難眠,待喧囂歇,雞啼鳥叫繼續接力,既然無法入睡,乾脆出門覓食,也意外與當地農夫農婦併桌飽餐。
還有一次隨著義大利米其林一星餐廳主廚Igor Macchia到偏鄉為孩童做菜,一行人在跑去大市場找陳樹菊買菜前,先到榕樹下米苔目打牙祭,但沒想到榕樹下米苔目是一家有裝潢的大店,用餐環境很舒服,米苔目堆滿正在飄動的柴魚片,湯裡還浸著滷蛋和魚丸,搭配滷味切盤,這種吃法和我所熟悉的肉臟黑白切截然不同。
這次是食材達人徐仲帶路,他問我想吃羊肉湯還是紅糟飯?這兩個選項都屬於重勞力工作者,但我都想嘗。
瘦仔羊肉是一家超過一甲子的老店,店門口留下分切羊肉的痕跡,原來早上六點多就有羊肉可吃。藥燉羊肉湯是帶皮腩塊,麻油羊肉湯是瘦肉片,另外再點一盤沙茶炒羊肉。
不管是藥燉,煮麻油或炒沙茶等風味皆淡,突顯出現宰羊肉的新鮮清甜,尤其是帶皮帶油的五花腩肉,口感柔軟細膩,帶一點淡淡的羊體味,是我最喜歡的狀態。
早上吃炒羊肉好像有點怪怪的,而且菜單中還有羊雜湯,羊頭皮和羊腳蹄,瘦仔似乎更適合晚餐和宵夜時段,瞥見鄰桌全身包緊緊的農婦,以一盤熱炒搭配一碗白飯,吃得津津有味。
紅糟飯就在瘦仔羊肉隔壁,沒有招牌沒有店名,本來只想點一碗紅糟飯,但站在攤頭前掃一圈,確定這是飯菜攤,有湯有羹有菜有粥,最吸引人的有虱目魚肚,原來老闆娘來自台南,引進家鄉美味在台東討生活。
紅糟是福州人和客家人慣用的發酵物,福州人因為製酒留糟,客家人則是製糟漬物,用法也不太一樣,例如福州人的紅糟肉是取紅糟醃生肉再炸熟,客家人的紅糟肉是熟肉浸泡紅糟,至於台東的紅糟飯是我第一次吃到,簡單說是紅色的焢肉飯,以紅糟替代醬油,滷出喜氣洋洋的一鍋亮紅。
紅糟飯的滋味偏甜,這種甜是米發酵的甜,會令人聯想到酒釀,所以也有淡淡的酒氣,而五花肉也因為紅糟的緣故特別柔軟濕潤,這一碗不輸滷肉飯。
因為忍不住多點了一碗海鮮粥,嘗了一口認為該正名為海陸湯泡飯,裡面有虱目魚皮,金針花等,神來之筆是多一杓肉臊,香而不雜,滋味更豐。
圖說:紅糟飯是台東人的早餐選擇之一,這紅色的滷肉飯不輸給醬油滷的黑色滷肉飯。(王瑞瑤攝)
紅糟醬用法 在 黃婉玲的烹飪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上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了老台菜的甜、酸、辣,今天來跟大家談談台菜的「醬味」。台菜相較於其他省份的菜系,醬油的使用可說是少很多,很少有菜色大量使用醬油,因為過去的醬油屬於昂貴的調味料,若是菜色運用的醬油越多,這道菜肯定價格越高。
早年台灣的醬油口味繽紛,用菌種釀出的滋味都不會很鹹,然而釀一缸醬油通常得花上數年時間,因此價格高昂,可不是人人都買得起,所以過去能吃到一碗用豬油與醬油做成的拌飯,已屬犒賞五臟廟的奢侈品。進入日據時代後,開始有許多小店釀起醬油販售,廣泛程度勝過以往,每家釀出的滋味都不相同,因此當年的醬油選擇性很高,但當時的經濟普遍不富裕,醬油依然不是人人都買得起的調味料。
要判斷一家店是否為典型的台菜餐廳,由兩道菜就可見端倪,分別是香腸與滷大腸(頭)。老台菜餐廳肯定會有自製的香腸,因為從香腸的滋味就能向客人宣示主廚的口味取向,是擅長使用香料抑或口味以甘甜為主,在這道菜裡表現得一清二楚。另一道重要菜色就是滷大腸(頭),一頭豬能取出的大腸量不多,加上滷製過程會縮水,所以成品更是可貴,加上用大量醬油滷製的成本高昂,是一道老顧客專屬的菜餚,新客人想點來一嚐口味可難得很。
台菜的滷味在過去的時代中,是富裕人家的專利品,要做一鍋台式滷味,只有富裕人家或大餐廳才有辦法,但不同配方的滷包配上不同滋味的醬油,會產生各種相異的滋味,所以兩者的組合很有趣,滷包有數不盡的配方、醬油也有數不盡的口味,所以店家都各憑本事,選對醬油與滷包的組合,才能成功獲得市場,成功的店家可不會告訴人自己選用的組合。
台式滷味吃的時候不沾任何調味料,而且是吃涼的,而不是吃熱的,不像現在吃之前還要燙過,滷過的食材都會花上時間靜置,使其自然降溫,因為經過風扇或扇子搧過,香味就會四散,在降溫的過程中,因為時間與溫度緩慢的沈澱,肉質的滋味更為醇厚。
現代人不一定能接受滷味吃之前不再回鍋燙過,所以前幾天我在教室的滷味課程中做了個實驗,滷了菊花肉,剛起鍋就切片給學員吃,等肉涼了以後,又讓大家試吃一次,另外再放涼的菊花肉回鍋燙過,再讓學員試吃。這一比較之下,學員們感到震撼,剛起鍋的熱菊花肉還有點香氣,自然放涼的肉反而香氣十足、濃郁,然而回鍋燙過的肉竟然香味盡失,必須沾點醬油才能提味,
台菜對醬油的使用比較婉約、不直接,應該可以說比較像是省著使用,經濟程度的差距會影響使用的多寡。比較節省的用法是將醬油加水煮,這樣的方式叫做「糟」,這可不是紅糟的意思,而是讓醬油的鹹香滋味慢慢滲入食材中;而前陣子介紹給大家的「紅燒豬腳」則是大量使用醬油,以炒的方式使其完全入味,是口味最重的一道菜,但這樣相比之下,老台菜的醬味與其他菜系相比,可說是較為多變優雅,裝扮也較不厚重。
紅糟醬用法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食況轉播] 曼谷新晉亞洲五十最佳餐廳「Le Du」 客座「 MUME」
行程滿滿滿的MUME本週又迎來一位貴客─曼谷的「Le Du」。Le Du今年與MUME一起打入亞洲五十最佳餐廳(Le Du第37名、MUME第43名),既是同級生,也是哥倆好,Le Du的菜搬來MUME一點違合感也沒有,是我近期吃過前幾名滿意的客座餐會。
Le Du的老闆兼主廚Thitid “Ton” Tassanakajohn(簡稱Chef Ton)擁有堅強背景,畢業於美國廚藝學院CIA,待過Eleven Madison Park、The Modern、Jean Georges等紐約米其林名店,也取得Court of Master Sommelier的侍酒師資格。他將這套fine dining歷練應用於家鄉味上,烹治出形式摩登、滋味奔放的現代泰菜,讓Le Du迅速嶄露頭角,如今登上亞洲五十最佳餐廳,廣開國際知名度。
泰國菜有一優勢,亦即味道鮮明活跳,很容易讓人印象深刻,Le Du就善用這點以確定風味架構,再用法國菜的邏輯(醬汁、配菜、擺盤)去組裝一道菜,成果淺顯易懂,也具備一致性。昨晚的菜色,我幾乎沒有不喜歡的,甚至比我在曼谷本店吃到的還要討喜,讓我食慾大開。
迎賓飲就很出色,是由Chef Ton的弟弟所調製,混和泰國蘭姆酒與泰式紅茶,渾厚酸甜與接下來每一道菜都搭,尤其是一道牛肉韃靼,以香辣羅望子醬調味,灼燙燒舌卻鮮味滿盈,生牛肉上頭還有拌了香菜醬的軟絲,軟滑口感與生牛肉同調卻不同質,二相對比很有趣味,一旁的茄子泥重酸重鹹重鮮,和著吃過癮極了。
MUME經典的脆鱗馬頭魚,被Le Du搭上一種名為「Chu-chee」的紅咖哩,以及用蠔油調味的醃棕櫚心,蠔油的甜味讓咖哩之辛香更有變化,清淡的馬頭魚也變得熱情有勁。大隻虎蝦佐以蛋酥、蝦膏醬,一旁是蝦膏醬糙米燉飯,而我認為燉飯比虎蝦本身出眾─燉飯留有米芯,咬感堅實,蝦膏醬則濃醇馥裕,青芒果粒、四季豆粒清新點綴,搭上鮮鹹的鹹豬肉醬,風味全開的一品。
Chef Ton造訪台灣的市場,發現紅糟肉,於是拿紅麴醬配烤豬頰。他在紅麴醬裡加入糖與雪莉醋煮沸濃縮,只用上小小一個圓點,味道主軸仍是泰式的發酵魚與波羅蜜咖哩,另外搭上油風波羅蜜、波羅蜜沙拉與豬腦醬。不知該怎麼形容發酵魚與波羅蜜咖哩的味道,完全不像我們熟悉的咖哩,辛香料沒那麼重,似甜非甜、要酸不酸的,搭上豬肉倒頗對味。
甜點很輕巧,以椰子冰沙和芒果奶凍作結,前者輕盈舒爽,後者濃甜異香,二樣都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