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產程遲滯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產程遲滯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產程遲滯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產程遲滯英文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潛艦國造進度曝光 船段建造中丶岸測站整備階段就序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502687 蔡英文總統近年全力加強『國艦國造』成效顯著、成功將前朝二十年來毫無進度的國造柴電攻擊潛艦(IDS)原型艦一舉推進到開工!;媒...

  • 產程遲滯英文 在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17 14:59:14
    有 694 人按讚

    ✅➡️潛艦國造進度曝光 船段建造中丶岸測站整備階段就序
    https://news.ltn.com.tw/news/politics/breakingnews/3502687

    蔡英文總統近年全力加強『國艦國造』成效顯著、成功將前朝二十年來毫無進度的國造柴電攻擊潛艦(IDS)原型艦一舉推進到開工!;媒體報導蔡英文總統去年十一月親自主持潛艦國造開工典禮宣告潛艦國造邁入新里程碑。軍方今天指出潛艦國造計畫依期程設有多個節點,在去年十一月份完成「開工」現正由台船公司進行船段建造及「岸測站整備」節點前準備,目前進度一切正常。媒體指出先前曾傳出潛艦國造因中鋼供料不及導致船殼生產進度遲滯一說,台船澄清指出目前中鋼供應潛艦船殼鋼板皆可滿足台船生產所需。
    ▫️
    圖片來源:荷蘭國防部
    ▫️
    ------
    新《番薯藤》國防軍事網
    https://www.facebook.com/military.idv.tw/
    #專業軍事評析 #關心台灣國防
    ------

  • 產程遲滯英文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1-20 15:04:45
    有 20 人按讚

    台灣56年來最大乾旱在眼前,前瞻計畫綠能建設如何建立碳中和家園?(11/17/2020 the Reporter報導者)

    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化石燃料,改用潔淨的再生能源電力驅動,才能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前進,與各國攜手減緩氣候變遷。

    文:蔡卉荀(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

    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最重要的計畫──前瞻基礎建設,於2017年推出後至今已逾3年,從開始的「軌道」、「水環境」、「綠能」、「數位」、「城鄉」等五大建設,陸續再擴充因應「少子化」建設、「食安」建設,以及「人才培育促進」建設,8項建設編列8年8,824億的特別預算,是蔡政府任內最大筆的特別預算支出,上個月(10月)起,立法院開始審查第三期兩年編列的2,300億預算。

    這筆來自廣大納稅人的錢能否被妥善的花用,關乎台灣未來30年國家發展需要的基礎建設,地球公民基金會與《報導者》合作,從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脈絡梳理,整理過去3年前瞻計畫的不足,檢視現有的二年2,300億計畫中的疏漏,陸續推出因應氣候變遷、城鄉建設、綠能建設及綠色運輸的系列評論,提供真正具有前瞻思維並可具體落實的方向,做為監督政策與人民納稅錢的指標。
    2020年,全球除了遭受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襲擊,各國也頻傳洪患、野火、乾旱等氣候災難事件,後者對經濟發展、環境永續的破壞,完全不亞於疫情。面對極端氣候,台灣也無法倖免,不僅7月台北首次測到攝氏39.7度高溫,更睽違半世紀創下豐水期無颱風的紀錄,現在台灣遭逢56年來最大乾旱,桃竹苗大面積農地停灌,各地啟動限水、搶水。但台灣依然欠缺更積極的減緩氣候異常作為,至今仍有高達92%能源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除了會持續加劇氣候異常,同時也造成中南部空氣汙染嚴重,直接賠上人民健康與環境品質。

    減煤、減汙、減碳是人民的渴望,也是所有人的責任,再加上台灣3座老舊核電廠陸續到期除役,因此,我們迫切需要能源轉型。透過發展再生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淘汰化石燃料,改用潔淨的再生能源電力驅動,如此我們才能朝向碳中和的目標前進,與各國攜手減緩氣候變遷。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我們需要將資源投注在能源轉型的工作上,除了持續開發風力與光電,也需要建置潔淨能源所需的儲能、氫能與智慧電網系統,而建築物的節能翻修、產業資源效率的提升、潔淨科技的研發與人才教育訓練等項目更是不可或缺。

    「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第三期2,300億龐大的國家資源,是否正確地投注在讓台灣因應氣候變遷,促進經濟、能源、交通轉型,並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基礎建設上,需要大家一起來監督。

    78億預算一半用於沙崙科學城,欠缺節能投資的前瞻建設

    8項建設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以綠能建設與能源轉型及因應氣候變遷最直接相關,城鄉建設也攸關能否建立達到淨零碳排、能因應氣候變遷的韌性城鎮。

    檢視過去綠能建設項目,預算多用於離岸風力施工所需的港口、以及沙崙智慧綠能科學城,缺乏節能投資與輔助綠能的相關設施,為人詬病。今年綠能建設僅編列78億元,只佔第三期總預算3%,金額太少,且仍以建設沙崙科學城為主(39億),對於台灣整體綠能發展助益有限。

    整體來說,這期預算依然缺乏節能項目的投資,在綠能技術上雖有綠能技術與建設(25億)、技術驗證應用及地熱探查(約14億),但內容著重於電動巴士生產服務、碳循環技術研發、電網管理技術提升,雖也是未來重要技術的研發,但無法解決目前再生能源發展瓶頸的問題,也未普及儲能系統的建置。

    城鄉建設項目向來是整個前瞻計畫中預算最多的,這期共編列了740億,但內容與前期計畫幾乎雷同,預算多集中在道路品質與停車問題的改善、開發產業園區、以及各種營造工程。台灣傳統工程設計與施工做法,甚至城鄉發展規劃,幾乎不曾納入能源轉型與循環經濟的考量,也使得城鄉建設難以發揮促進區域能資源整合、建設淨零碳排社區的綜效。

    4個建議、從社區思考綠能的多元可能

    我們認為,以下訴求應予以納入,才能加速發展綠能,投資節能設施,捲入更多人民參與能源轉型工程。

    1.綠能建設應加入「地方節能治理」、「建築節能翻修改造」與「小屋頂光電融資規劃」項目 ,促進淨零碳排社區

    過去3年由台電經費支應的「縣市共推住商節電行動」,地方能源治理已開始萌芽,卻面臨2020年經費結束,後續無以為繼的困境;而國內建築也因通風隔熱不良,成為高耗能建築,無法在氣候嚴峻的未來,提供節能舒適的住居空間。

    因此,應將節能推動經費納入前瞻基礎建設範疇,確立經費穩定性,並編列建築節能翻修獎勵費用,帶動節能產業經濟;同時規劃推動金融機構提出綠色融資方案,以無息或低利貸款來協助社區或民眾,進行節能改造和架設屋頂光電,提高民眾採取節能行動、加入自宅光電自發自用的誘因,一方面有助於提升台灣能源效率,建設淨零排碳社區,另一方面也可降低躉購成本與時間壓力。

    2.綠能建設應加入「整合資源規劃(IRP)」項目,來協助光電潛力案場盤點

    地面型光電涉及生態保育、社會經濟等爭議而進度遲滯,不利於國家推動能源轉型。日前蘇揆責成沈副院長整合相關部會盤點土地,但若使用錯誤的方法,恐會重蹈過去農委會盤點不利耕地、或國產署盤點鹽業用地的覆轍,盤出的土地仍有生態爭議或饋線不足等問題,無法設置光電。

    整合資源規劃(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 IRP),是一套在世界各國廣泛採用的系統工具,像美國加州就已透過盤點能源供需所需的各種條件,如電力設施、生態土地與社會環境特性、市場條件等,在2年內就評估出現今到2045年可確保符合成本效益的能源投資路徑圖,其中也標定出適合設置再生能源的地點與總量,有效地先期解決再生能源與環境之間的衝突。

    經濟部目前正積極設立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該機制雖能處理當前光電選址問題,但仍有其侷限,如:有關國家總體能源需求量、環境承載力、再生能源可設置總量、各縣市區域可分配量、各區域生態補償、衝擊研究等,仍需要上位政策整體規劃評估與滾動檢討,IRP恰是提供處理上述問題的科學工具。

    因此,前瞻計畫應該編列IRP的預算,藉由系統性工具來評估、擘劃國家長期能源轉型路徑,解決再生能源的發展爭議,不僅讓光電在對的地方、用對的方式加速發展,更讓各種再生能源相互調和,提供國家穩定的能源與電力。

    3.綠能建設應加入「設置配電級饋線」項目,鋪建社區公民電廠的電網環境

    不管屋頂光電或地面光電,都需要有饋線才能設置,其中配電級饋線因為容量有限,造成許多社區電廠、不利耕地、偏鄉社區無法設置光電。目前的綠能建設雖有「強化電網運轉彈性公共建設計畫」,但其實是在幾個偏遠地區設置儲能系統,沒有任何配電級饋線的布建,無法提升台灣整體再生能源設置量,對電網調度彈性能力的提升也有限。
    因此,為了提高社區參與意願,加速能源轉型,應該投注資源加速布設配電級饋線,搭配檢討目前饋線申請審核機制、清查饋線蟑螂,讓社區型再生能源取得饋線優先使用權,讓每個社區都能成為再生能源的生產者與使用者,朝建設100%再生能源社區目標前進。

    4.城鄉建設應要求提高能源效率、結合綠能設置,整合能資源

    城鄉建設中任何工程建設,都應納入節能設計,並結合綠能設置。例如公共運輸停車場改善、生態路網規畫、在地產業園區建設、地方館舍與運動場館升級、公有危險建物補強重建、原住民部落公共空間整建、公共服務據點整備等,都應要求提高建築能源效率與能源自給率。

    此外,也應要求各項工程發包計畫中,訂定循環物料使用比例、原物料碳足跡要求、施工卡車空汙排放規範等綠色條款,確保公共投資均可有助於循環經濟、能源轉型以及空汙改善,方可符合特別條例中所稱「推動促進轉型之國家前瞻基礎建設」之意旨。

    公共投資,應用在帶動民間綠能往前走

    為了因應氣候變遷,台灣需要以建立碳中和家園為目標,創建一個高效率使用能源,且使用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的生活環境。因此。打造節能的住居空間,讓更多社區可以方便生產與使用再生能源,就是很具體的國家基礎建設投資標的。

    透過公共投資帶動民間節能與綠能服務產業的發展,鼓舞新能源服務擴大到社區與環境共享共好的加成價值,讓國家經濟將從過往高度仰賴化石燃料、犧牲環境換取發展的傳統型態,轉為低碳、低汙染、高度能資源效率的新經濟,這才是真正具有前瞻性的國家基礎建設。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foresight-infrastructure-plan-green-energy

  • 產程遲滯英文 在 城市山人 Mountain Urbanit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07 18:40:00
    有 184 人按讚

    【若要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原住民傳統領域的未來展望

    因緣際會之下,我近期參加了林務局委託學界辦理的訪談會,其目的是針對國有林地上的某中級山熱門健行路線與當地部落的狀況交流意見並提出建議。我從中學到了很多,也隱隱約約能看到未來登山活動的發展脈絡。

    若是從漢人的眼睛來看,這是個山區鐵閘林立,原住民部落各據山頭,開展各種事業的未來。即使是觀察現在的狀況,也能得知在蔡政府「轉型正義」主導之下,原住民正在山域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權利與主導權。

    如果再來研究國外比臺灣發展更久的案例,情勢會更加明朗:現在的傳統領域,未來極可能會演變為國中之國,也就是中央政府對部落自治區會是主權對主權的關係。

    我擔憂的是,雖然歷史與政策背景都是公開資訊,也有官方版本的詳盡說明,所謂的「臺灣人」與「臺灣意識」主流論述,其實都不包括原住民──若是沒有人願意去了解,政策又缺乏強而有力的溝通橋樑,那麼我們面臨的是什麼?

    簡單,延伸至現代的「原漢衝突2.0」。

    從清朝殖民主義下的土牛、樟腦、隘寮、開山撫番為始,這場戰役要隨著轉型正義在21世紀復活了。

    .
    .

    問題出在哪?答案很簡單:史觀。

    無論是盛行已久的大中華史觀,還是農業文化中根深柢固的思考模式,都讓臺灣原住民變得如次人類一般的異民族,從岳飛豪氣干雲的「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到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動人精神,剛則抵禦外侮、收復失土,柔則離鄉背井、開疆闢土,說穿了,排除異己的本質並無不同。

    漢人自古最喜歡華夷之辨,從不把異族當成自己人,歷代統治臺灣的政權大抵承襲這一點,從不把原住民當自己人,即便近代有識之士要爭取脫離大中華史觀,可有想過原住民的角色與定位如何?魏徵所言「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至今仍深植於我們的精神文化之中,只要異族舉動不符漢人的利益,即可為口誅筆伐、刀劍相向的對象。

    .

    好吧,那麼再來一個思想的導火線:為什麼原鄉都是藍營鐵票區?

    原因不少。其一是光復初期,國共內戰使然,國民政府深知必須要盡速掌握山地的局勢,以免共產主義入侵,因此從50年代就以黨國力量深耕地方,透過各種手段掌握民心;其二是民進黨傳統上鼓吹的臺灣意識,主要受眾是講台語的族群,也是歷史上不斷受到統治者打壓的族群,但此舉卻完全無法引起原住民的共鳴,因為大中華史觀中英勇的臺灣先民,對於他們來說卻是侵略者。美國白人優越主義有「黑鬼」一詞,大家都知道是惡劣的種族歧視,但抱歉了,臺灣人一樣有優越主義的用語「番仔」。我們笑別人的時候,自己並沒有做的多好。

    轉型正義就知識份子來看是正確的作為,與國際趨勢接軌之外,更能讓民進黨有機會削弱國民黨在原民社會中的影響力,也許蔡英文團隊看到了這點,才決定要實施這個吃力不討好的政策吧。

    .

    帶著新的理解,讓我們的目光暫時離開寶島,移往太平洋彼岸的原住民。

    美洲原住民,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印地安人,命運和臺灣原住民驚人的類似:如同日本人實施的「集團移往」政策將原住民強制遷離祖居地,現今美洲原住民所居住之印地安保留區(Indian Reservations),同樣也不是他們的祖居地,而是祖居地遭白種人巧取豪奪之後指定的偏遠地帶。爾後兩者皆想透過教育和同化手段將原住民轉變為順民。

    如同臺灣原住民的遭遇一樣,印地安保留區的生活非常艱苦,當時的美國法令限制居民不得擅離保留區,而在有限的土地之上,印地安人完全無法保持基於狩獵的傳統文化。世仇部族被丟進同個地方惡目相向,獵人在飢餓中學習如何在不適合耕種的地方當農夫,擁擠的居住環境成為疫病的溫床 … 直到1934年,聯邦政府經過調查後發覺自己錯了,這才頒布新的法令,開始以復興傳統文化、歸還多餘土地、促進部落自治為目標。在這段期間,則是由美版的原委會──印地安事務局(Bureau of Indian Affairs)提供補助。除此之外,部族的主要收入還有觀光和賭博,但大致上仍然飽受貧窮之苦,生活水平經常被拿來和第三世界比較。

    美洲原住民被趕離的祖居地多已完全私有化,歸還的可能性低到不值一提。遍布於美國本土的保留區幾乎都位於大眾眼中的不毛之地,因此不太會產生利益上的衝突,但前提是保留區上沒發現值錢的天然資源,例如油田。

    .

    臺灣的傳統領域的位置則多處於山地,於法理上應和公有地、私有地並存,不改變土地的所有權,只要求大規模商業開發案的「諮商同意權」。針對現在的情況,這是大眾比較能接受的做法,但也難保部落方會不會存在激進分子,意圖將傳統領域推向私有化,挑戰雙方之間已經很薄弱的信任感。

    他們高舉復興文化的大旗,心裡想的卻是:以前你們漢人用什麼對付我們,我們就用什麼對付你們。轉型正義中提到的歸還土地,就他們的理解是要私有化才能完全保護部落的利益,傳統領域只是個踏板罷了。即使在法律上無據的現實下,少數人一樣會嘗試實現私有化的訴求,例如擅自封路、坐地起價、收取規費等等,而這類現象就足以喚醒漢人夷夏之防的敵視心理,更加深化對立情緒。

    我相信激進分子只佔了少數,因為如果不是這樣,原漢衝突2.0只會更加激化。讓財團和政府坐下來跟部落談大型開發案不會影響到個人,但我們要小心的是「主動權」握在誰手裡,一旦地方政府在這個方面採取姑息主義,放任激進分子先斬後奏,我們未來會看到的就是雙方不斷交惡的戰場,和解將成為更遙遠的路,法規也會因為輿論莫衷一是而遲滯不前。

    .

    我是登山者,我最在意的議題是登山活動和原鄉的關係。

    我希望有一天,當部落參與的健行、旅遊、觀光相關事業開始發展,影響大家原先熟悉的模式時,大家能先不要以漢人史觀給原住民蓋上貪婪的印記,而要學習從原住民的眼睛來看他們的「家園」。是的,部落中必定有激進分子與受個人利益驅使的人,漢人中也有不由分說先大罵番仔的糟糕傢伙,但我們得知道這種人只會讓事情更糟。不要隨廉價的情緒起舞,要相信互相理解才能有好的結果。

    兩句話說完,漢人需要保持理性與理解,原住民需要強化內控力量。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有心理準備,造訪人次越多的路線,未來與原鄉發展結合的機會越高。無論我們怎麼論斷此事,對於主政者來說,人潮即是錢潮,錢潮才能改善生活、平衡城鄉發展,部落主導的觀光活動、輕登山行程勢必會有越來越大的存在感,甚至走向專營制,登山者所追尋的「自由」,似乎也只能往別處尋找了吧。

    ---
    照片攝於台東境內,魯凱族祖居地的重建家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