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全球的憂鬱症—心理健康該被重視》
本文編輯|鄭凱薰
本文校正|王劭翔
❙ 前言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預測2020年有三大疾病需重視,依序為:心血管疾病、憂鬱症、愛滋病。憂鬱症不是「想太多、抗壓低、強說愁」,更不是「不知足」,它是一個生理疾病,患者會有長期情緒低落、提不起...
《席捲全球的憂鬱症—心理健康該被重視》
本文編輯|鄭凱薰
本文校正|王劭翔
❙ 前言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預測2020年有三大疾病需重視,依序為:心血管疾病、憂鬱症、愛滋病。憂鬱症不是「想太多、抗壓低、強說愁」,更不是「不知足」,它是一個生理疾病,患者會有長期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做事等症狀。
憂鬱症不僅對個人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其產生的社會經濟負擔,在所有疾病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心血管疾病。同時,憂鬱症也是造成失能的疾病排行第一。
全球73億人口中約有3.5億的人得到憂鬱症。在台灣,預估有8.9%的民眾(約200萬人)有憂鬱症狀,但就醫的人數僅有五分之一。
在社會中「精神疾病」仍有許多人不理解、汙名化、避而不談。所謂「健康」,除了生理要健康,心理健康也同等重要。為了維護自己及他人的身心健康,這是每個人都該認識並關注的議題。
-
❙ 憂鬱症簡介
造成憂鬱症的原因有很多,可能來自基因遺傳、生活壓力、個性、單胺假說。
從生理方面來看,它是一種由於腦內化學物質分泌失衡,進而導致各種身心症狀的疾病。但其實憂鬱症的產生沒有單一歸因,它是由生理、心理及社會這三大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
又因嚴重程度、形成原因等,分為:輕鬱、重鬱、產後憂鬱症、季節性憂鬱症等,在此暫不細說。
根據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DSM-5定義憂鬱症的症狀為以下九點:
1.一天中大部分時間都很憂鬱。
2.對日常生活皆失去興趣。
3.體重減輕或體重上升。
4.失眠或過度睡眠。
5.精神運動激昂或遲滯。
6.疲勞或失去活力。
7.無價值感或過度的罪惡感。
8.思考力、注意力減退或容易猶豫不決。
9.反覆地想到死亡或有自殺意念、企圖自殺等情形。
以上的敘述是通常患者會有的狀況,持續兩周以上即須注意,但每位患者的症狀不盡相同。
-
❙ 憂鬱症與自殺
學者推測約有近九成的自殺者生前能被診斷出精神疾病,代表這件憾事發生的風險是可被預防、降低的。
躁鬱症的自殺率是精神疾病之冠,而憂鬱症患者有15%死於自殺。
自殺在台灣是十大死因第九位,在2006年後大致呈現下降趨勢。但是,自殺是15-24歲青年的第二大死因,並在2019時來到高峰。年輕生命正要開始,卻就此殞落對社會是很大的損失。
為了守住生命,政府、學校、人民應攜手合作塑造關懷、友善的環境,讓人們身心得有安放之地,避免憾事發生。
-
❙ 對親友的影響
家人、好友、照顧者可能會將注意力擺在患者身上,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在相處時,情緒易隨著患者一起起伏,加上不知如何應對患者因生病而不同的情緒變化及異常行為,又視患者的康復為己任。因此,不小心就把自己也捲入憂鬱漩渦。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發生,應增加民眾對憂鬱症的正確認知。
-
❙ 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由於憂鬱症會使患者容易疲憊、情緒低落、提不起勁,進而導致常請假、無法工作、生產力下降。憂鬱症在台灣造成的經濟成本一年為405億元,其中,因憂鬱症而無法工作造成的生產損失金額高達309億元,醫療照顧的成本約佔89億元。
-
❙ 台灣的現況 🇹🇼
台灣的憂鬱症治療目前面臨四大問題:就醫不足、治療不足、診斷不足、持續治療不足。首先,民眾對於憂鬱症的病識感不足,低估心理疾病的嚴重程度、不承認自己生病、害怕被人發現等原因,導致就醫不足,每年憂鬱症的就診人數約40萬左右,只佔台灣憂鬱症人口預估值的五分之一。
再者,憂鬱症或是其他精神疾病的病患經常跑遍其他各科,先被診出失眠或其他身體疾病,心理疾病則是最後才被發現,導致診斷不足。而即使確診後,因為未持續治療而降低痊癒機率,並導致各種復發及惡化的情況發生。
此外也有許多已就醫尋求幫助的病患得不到完善的幫助,如理想上憂鬱症患者可以合併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但是在目前全民健保非藥物治療的給付偏低,使得患者必須花高額才能獲得非藥物治療。
為了解決此問題,學校設有輔導室或諮商中心,縣市政府的衛生局有提供免費、較便宜的諮商資源(只是資源有限,諮商次數可能有些限制);線上有董氏基金會提供的「心情頻道聊天室」在每周五晚上8:00-9:30有專業心理師、精神科醫師,青少年和民眾可以上去分享自己的困難、聊聊天;緊急情況有1980的張老師及1995的生命線。
-
❙ 總結
「疾病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理解及汙名化。」憂鬱症雖然對個人生活及社會產生極大影響,其早發以及易復發的特性更讓人戒慎恐懼。
然而這不代表我們該避而不談,我們更該透過了解,讓自己在自身或他人面臨憂鬱症時有更好的因應措施。同理其他精神疾病。台灣的心理健康的醫療、知識普及尚有改善的空間,需要你我共同重視,並努力去推動。
若自身碰到難以解決的情緒困擾持續兩周以上,請尋求專業協助,如心理諮商、精神科、輔導室協助。求助不代表你不行,反而表示你正在嘗試幫助自己呢!
產程遲滯定義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溫柔生產都生很久?」依然是許多人的迷思。
其實還是有規則宮縮到孩子出生只花4小時的第一胎,十小時之內就完成的也不少見,溫柔生產並非一定「生很久」。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迷思?應該是因為我們對「產程遲滯」定義不同的關係。
以前分享過,產科醫師奉行數十年,評估產程的Friedman 曲線,來自 Friedman醫師於1955年發表的研究統計,Friedman 醫師接受訪問時表示,當年只是個統計研究發表,沒想到竟被收錄至教科書中成為診斷產程是否異常的金科玉律。「這只是個研究統計,不該被拿來當標準。」Friedman這麼說。但現今大部分產科醫師仍然以這個曲線當做產程遲滯剖腹的標準。
大家可以想像在Friedman醫師收集資料的年代,生產環境與生產方式是如何?不斷有研究顯示,因為當代生活方式的改變,產科醫師要面臨的是越來越嚴峻的挑戰。美國也有研究顯示,50年來初產婦的產程平均至少增加2小時。這當中的因素包括越來越多的催生、減痛分娩、不斷上升的BMI......。近年漸漸有學者提出,重新思考與定義Friedman曲線的必要性,例如:產程活動期應該從3指6公分開始算,產程遲滯的定義需要要延長。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能做的並不是用剖腹產來解決。好孕這幾年來一直努力的,產前教育知識的補充、適合孕婦的運動與鍛鍊、飲食的調整、顱薦的放鬆、身心靈全方位的療癒⋯今年還加上中醫師的結構治療,開啟了一個全新的身體觀。「越來越不好生」其實來自於當代產婦出生於開始大量醫療介入生產的年代,也改變了她們的身體,所以產科的困境只會越來越多。
那天產婦問我:「陳醫師,你們遇過全開到生目前最久的是多久?」「10小時」我說。只要產家願意堅持下去,在母嬰安全無虞的情況下,我們願意用「等待」,換來三代的健康,扭轉醫療介入改變的身體,讓下一代也能有更美好的生產經驗!